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纪律的定位和现状
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双向评价体系、多形式的教学手段与模式运用表明,传统概念中的美术课堂纪律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呈现出颠覆性的变化。当课堂纪律不再以“洗耳恭听”的灌输式教学要求为标准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学生幼稚的天性以及个性人格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限于不同环境及对课堂纪律的不同理解,对小学美术课堂纪律“活”与“乱”的适度拿捏尚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直以来,严格的课堂纪律被认为是教学效果的前提,但不能以牺牲小学生童真的心灵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为前提,尤其美术教育,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形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共同分享快乐与成功的集体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人格。鉴于此,对课堂纪律就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操作的主动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活动方式的设计是课堂纪律的保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下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是对美术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和“过程教学”的根本考验。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方式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因对象而定。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势,充分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将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环境贴近的现象或文化,增强学生对内容的亲近感,由兴趣而关注。在内容活动方式的设计上,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尽力把他们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教学活动中来,强化纪律保证作用。在丰富的观察感受、情感体验、想象创造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达到活动方式与教学目标的有效统一,提高美术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
三、师生互动与“问题”设置是解决纪律偏离主题的手段
师生互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最好手段。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提要求、问问题、谈观点、解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既拓宽了知识面,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环节中的问题设置,对学生而言不仅只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及关键所在,而且是集中学生围绕主题活动的纽带,更是纠正学生基于活动偏离教学主题的有效方法。巧设疑问让学生跟着教学设计思路活动;在问题纠结中思考,让学习活动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中有序地进行。
[论文摘要]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教师应改革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启动,新课程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主观方式、新的内容、新的编排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下面我就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作粗浅探索。
一、更新教学观念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现在的老师技艺高,人人都会扔飞标。现在的班规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如果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和谐融汇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2.重视直观,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可设置多媒体课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配以动态背景、音乐,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结尾“展望未来”部分更加让学生体会到将来新型农村的美丽未来,并给学生留点时间,充分展开联想,前后伴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音乐,大屏幕上不断飞出一幅幅描绘农村清静的高楼大厦,科学种田,农民怀抱丰收果实等画面,融声、光、景为一体。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即理解了内容,学会了表达,又有合理想象,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3.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例如,在每学完一课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再如,填表格比较异同。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进行两两比较,每一册精心设计20多个表格,学生通过亲手整理,使知识点清晰起来,学生理解记忆即省时又省力。
4.在课堂纪律中妙用竞争原则
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困扰老师的问题,一节课如果连课堂纪律都保证不了,那么这节课的质量和收效自然大打折扣。在正规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一再重申不要讲话,不要干别的事情,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却总是试着突破这一规定,违规行为如烧不尽的原上草,春风吹又生,令老师们恼怒疲惫不堪。其实,如果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竞争引入到课堂纪律的约束中来,那么一切将迎刃而解。
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们开始注重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好强的他们非常在意同伴对自己的看法,不愿落在同伴的背后或被同伴所抛弃。因此,利用同伴集体的力量和学生好强不服输的心理是促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一个极好方法。
将全班分为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个组的违纪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奖赏与惩罚。比如:对扣分多的组推迟下课5分钟,就是说,小组中某个人违反了纪律,整个组都会受到相应的牵连。谁都不想受惩罚,更不想让别人因为自己而受惩罚;谁都不想表现比别人差,更不想因为自己而让小组在竞争中丢脸,因此没有学生愿意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去违反课堂纪律,即使个别特别调皮的学生开始捣蛋,他那组的组员们出于自己的利益也会即时给予干预,从而起到维护课堂纪律的有效作用。当然,为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老师也可同时制定个人主动发言小组加分的制度,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奖惩。
吵闹的课堂一旦引进了小组的纪律竞争,立刻会有截然不同的现象出现,学生既活泼主动又有别于违纪捣乱,不但老师省心很多,学生也乐意接受,当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学生的年龄特点总的表明:他们似“成人”非“成人”,生理、心理矛盾较多;要求独立,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英雄感很强,崇拜英雄,蔑视平凡,但知识不足,常常分不清英雄行为与鲁莽冲动的界限;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和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对于批评、训斥极为反感;友谊感很强,却分不清“友谊”与“帮派”、“哥们义气”的根本区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又片面化和绝对化。
针对学生身心特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政治教师只有改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采取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经历过程,掌握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熏陶,提高升华,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享受,充满活力,共同成长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张坚强,李恒川.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江苏高教,2002.
(一)教学交往的定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就已经出现了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或者说师生交往的教学论思想,经过逐渐地发展,形成了独立的教学论流派,被称为交往教学论。我国在认识教学交往重要性的同时,紧跟国外的研究趋势,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但对于教学交往的定位,国内外学者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的认识,归纳起来基本上有四种情况。
1.作为单纯的教学背景条件的交往
这种定位将交往作为教学活动的外部因素和过程并对教学发生影响作用,认为交往只是作为环境条件的一部分存在的,交往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
2.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交往
这种定位是将交往视为教学的手段,是教学活动需要借助于交往形式来保证实现其有效性的。主要表现在教师通过言语交往或非言语交往的手段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定位中的交往与教学仍然是分离的、独立的。
3.作为教学内容、对象和目标的交往
这种定位是将交往视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成为教学的一个现实的基本部分。强调通过教学而学会交往,这里的交往更被视为一种人际关系乃至社会交往能力而存在,但却没有在本质上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作为教学本身的交往
这种定位是将交往视为教学活动的本身,认为教学就是一种师生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了双方在理论上和行为上的变化发展,教学与交往是内在统一的,交往就是教学存在的一般形态。教学交往是教学本身,是教学的构成成分。
以上四种定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交往之于教学的本体意义,认为教学是师生间的特殊的交往过程,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二)课堂管理
对课堂管理的关注是始于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由于教育有了心理学做基础,教育研究更多的从心理学角度考虑问题,课堂管理从而也有了心理学依据。但直到1970年,被称为“课堂管理之父”的杰库伯首先发表了对成功教师管理课堂的研究,才开始了对课程管理基本内容的深入探讨。国内外学者关于课堂管理概念的研究各有见解,基本上认为: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管理不仅仅包含学生行为问题,它是赢得学生的合作并促进他们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管理是教师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因素,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相互联系、共同努力以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活动。
二、教学交往与课堂管理的关系
课堂管理是一种教学交往活动。课堂管理是一个交往行为,它是在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间进行的,教师针对课堂的现状进行管理,学生在成为被管理者的同时也是管理者,除了针对管理行为作出自身的反映,反馈给教师并让教师及时对管理行为的有效性与否作出判断并予以调整,并且进行自我管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存在交往行为的。其次课堂管理是一种教学行为,它是在教学中进行的,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最终的目的是使教学有效顺利地进行。所以说,课堂管理是一种教学交往活动。
课堂管理是一种非教学性的教学交往。教学交往可以分为教学往与非教学往。教学往是有这种“学生――教师――文化内容”教学关系的;而非教学往则是通过互相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感受或评价中获得关于自身的信息,从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课堂管理的非教学性体现在课堂中,通过师生双方间的相互反应、评价,师生分别获得关于自身的反馈信息,从而通过反馈认识自己,并及时调整自身状态,以追求更好发展。所以,课堂管理是作为一种非教学性的教学活动存在的。
三、教学交往说对课堂管理的启示
只有真正认识到课堂管理的特殊性,才能在本质上对课堂管理有基本的认识。教学交往说给课堂管理带来了如下的启示:
(一)还原课堂管理的交往本质
我国受传统的课堂管理理念的影响,强调课堂管理是教师约束学生的一种手段,但却没有认识到课堂管理是一种交往行为,它是在交往中进行的。由于对课堂管理的交往本质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很多课堂问题的存在,同时也提醒教育工作者:课堂管理要还原其交往的本质。
1.从制度管理转向人文管理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管理环境,教师列出了数不胜数的条条框框,约束学生的行为。这些条条框框完全束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制度管理的极致是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往间树了一道高墙,完全阻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所以,课堂管理模式应该转向人文管理,还原课堂管理的交往本质。课堂的人文管理必须建立在师生良好的交往的基础上,教师以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热爱学生,用情感人,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与尊重;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要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师生双方是平等的,两者都对为课堂管理的有效进行负有责任。当然,提倡人文管理并不是否定制度管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制度管理是基础、前提,应该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实施人文管理,使两者有机地结合,有效地提高课堂管理的效果。
2.倡导和谐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纪律观
课堂纪律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课堂管理就是课堂纪律管理,可见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纪律观最强调的就是安静的课堂,并认为安静的课堂环境是进行教学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对“静”的过度追求,使得学校乃至教师走进了对课堂纪律认识的误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完全主导,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反应,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的学生都模式化,缺乏个性的发展;另外,这种表面的秩序平静只是一种通过教师权威主导造成的假象,学生在课堂管理中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维持,造成了课堂环境的压抑,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处在这种压抑的状态之下,从而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实际上,课堂管理是一个交往过程,课堂纪律也是讲究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的。课堂纪律不应该单单追求“静”,更多的应该强调一种和谐的氛围――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互动,这样的课堂纪律才不是死板的,才是人性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生动活泼、和谐自由的氛围中才能活跃思维,智能水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可能的创造活而不乱的和谐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的合作探究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
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据着非常权威的地位。在传统的课堂管理中,教师掌管着一切,并强调对学生的管。但是教学交往说使我们认识到,课堂管理是一个交往活动,应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应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
1.改变教师与学生敌对的管理状态
在传统的课堂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泾渭分明的,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管理者,而学生只能是被制造、被控制、被造作的对象。学生长时间处于被教师权威管理的被动状态下,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反抗,造成师生间的敌对状态,也就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学生反抗教师的情况,如无论教师怎样管理课堂,都会有学生不听课、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课堂中教师讲教师的,而学生走神不听讲或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这样的现状也说明,在课堂管理中必须要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以学生和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课堂管理是交往行为,交往是需要在双方之间进行的,两者之间要进行良性的有交有往,才能构成课堂管理。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师的“交”,却得不到学生正常的“往”,只会压抑他们的课堂状态,使课堂环境低迷、沉闷,最终会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只有他们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上相处,课堂环境放松,师生双方有交有往,才能使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保证教学的效果。
2.实现课堂管理中的双主体
由于受国外的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的教师现在已经意识到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起主导的作用。但在对课堂管理认识的过程中,我国教师还是在坚持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课堂管理的主体与主导只有教师,学生只是作为被管理者存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管理,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管理主体的重要性。实际上,课堂管理是一种交往行为,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在同等地位上进行的交往活动。所以,在课堂管理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在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管理中进行教学,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启动,新课程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主观方式、新的内容、新的编排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下面我就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作粗浅探索。
一、更新教学观念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现在的老师技艺高,人人都会扔飞标。现在的班规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如果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和谐融汇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2.重视直观,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可设置多媒体课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配以动态背景、音乐,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结尾“展望未来”部分更加让学生体会到将来新型农村的美丽未来,并给学生留点时间,充分展开联想,前后伴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音乐,大屏幕上不断飞出一幅幅描绘农村清静的高楼大厦,科学种田,农民怀抱丰收果实等画面,融声、光、景为一体。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即理解了内容,学会了表达,又有合理想象,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3.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例如,在每学完一课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再如,填表格比较异同。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进行两两比较,每一册精心设计20多个表格,学生通过亲手整理,使知识点清晰起来,学生理解记忆即省时又省力。
4.在课堂纪律中妙用竞争原则
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困扰老师的问题,一节课如果连课堂纪律都保证不了,那么这节课的质量和收效自然大打折扣。在正规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一再重申不要讲话,不要干别的事情,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却总是试着突破这一规定,违规行为如烧不尽的原上草,春风吹又生,令老师们恼怒疲惫不堪。其实,如果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竞争引入到课堂纪律的约束中来,那么一切将迎刃而解。
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们开始注重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好强的他们非常在意同伴对自己的看法,不愿落在同伴的背后或被同伴所抛弃。因此,利用同伴集体的力量和学生好强不服输的心理是促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一个极好方法。
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学生的年龄特点总的表明:他们似“成人”非“成人”,生理、心理矛盾较多;要求独立,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英雄感很强,崇拜英雄,蔑视平凡,但知识不足,常常分不清英雄行为与鲁莽冲动的界限;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和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对于批评、训斥极为反感;友谊感很强,却分不清“友谊”与“帮派”、“哥们义气”的根本区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又片面化和绝对化。
在“ 《好朋友》同课异构案例设计一”(以下简称“设计一”)中,教学难点的描述是这样的:在游戏与表演教学中,做到“活而有序”、“动而不乱”。我觉得这一提法有些欠妥,再看紧跟其后的杨文立老师的点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教学难点的定位也略显不妥。”在与杨老师产生共鸣以后,我认为教学难点的定位确实出了问题,只是杨老师用一句“略显不妥”将其含蓄而宽容地带过,因而也激起了我对“教学难点”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的兴趣。
探讨“教学难点”问题,不妨先从音乐教案谈起。所谓教案,“是课时或单元教学计划的简称。是音乐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性教学计划。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一般包括:课题、授课年级、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①在我们平日写教案时,往往会忽略其中的小项,比如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等。当然也会有多出的项目,比如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等。关于教案、教学设计、备课等概念,一线教师往往混为一谈,没有明确区分,所以在形成文本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格式上的不同。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呈现,我认为教学难点的设计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因为教学难点处理得恰当与否是评价一堂音乐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教学难点”呢?
一般认为,“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需要经过一定努力,克服某些困难才能掌握、理解的要点。”②显然,教学难点主要是从知识、技能层面来说的。可是,“设计一”中教学难点的定位并非从教学难点的定义出发,而是将纪律问题纳入教学难点之列,由此可见,作者对教学难点的概念及范畴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将纪律问题看成是教学难点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充分说明课堂纪律问题一直就是教学的一个大难题,尤其对于教低年级的教师来说。因此,把教学难点定位为课堂纪律的维持,虽不准确,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突显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和现实性。
除了把教学难点理解为教学难题之外,一些老师还把教学难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混同起来。为此,澄清教学难点与教学难题、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三者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教学难点不等同于
教学难题
课堂纪律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但是它不等同于教学难点,那这一难题怎么就被错误地理解成“教学难点”了呢?我们不妨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行为着手来探究问题的根本所在。很多时候我们缺乏成功的课堂管理艺术,以至于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无法有序开展,反而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堂管理,使得音乐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于是这一难题被错误地列入了“教学难点”。
实际上,我们从“教学难点”的概念中不难发现,难点针对的是某一音乐元素或者说某个要点,并非课堂中遇到的纪律难题。它们同是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教学难题等同于教学难点。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课堂纪律这一难题呢?我认为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巧妙合理地运用课堂常规,精心设计和编排在课堂中的一些具体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活动充满课堂,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感到十分充实,甚至都没有时间开小差或者扰乱课堂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教学空隙,别留下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时间。每节课里教学内容越充实,音乐活动越丰富,学生的不良行为就越少,学生的收获就越大。”③
比如,我在讲“花城版”第十二册第四课《卡门序曲》④一课时,纠结于“如何将这样一个充满了爱情,悲剧色彩又很浓厚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六年级的孩子们”这一问题。因为根据以往经验,他们在听这样一个故事时会七嘴八舌地议论,嬉皮笑脸的有,大声呼叫的也有,课堂秩序确实不好维持。所以在反复思考之后,我采用了充实课堂教学形式的手段,具体做法是把故事情节用歌剧中的剧照作为视觉辅助,以歌剧中主人公的歌声作为走进主要角色的手段,然后辅以简短而精练的语言介绍,最后用一句引导语:“作曲家比才是怎样用音乐来描绘这个故事的呢?”瞬间转入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学生的思维一直被故事内容吸引着,而教师的引导语言又能够及时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聆听音乐和表现音乐上来。时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这样课堂纪律就不是问题了。我们平日里感觉音乐教师的工作好像更多的是管理而不是教授音乐。而课堂管理不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目标,课堂纪律问题也不应该成为教学的难点问题。所以当我们发现课堂纪律比较难以控制的时候,首先要从自己的教学设计着手找原因。
真正的教学难点大都体现在知识、技能层面上。以歌唱教学为例,常见的歌曲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1.曲谱方面。半音程、大跳音程、切分音、附点音符、装饰音、休止符、变换拍子和变化曲调等。2.唱歌方面。合唱、轮唱部分,弱拍唱起,咬字吐字,一字多音,变化速度,变化力度,休止停拍,混合拍子,气息运用以及情感表现等。⑤每一首歌曲或者乐曲的教学难点的定位,都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某项内容是否确定为难点,应该因人而异、因班级而异,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想当然地把某个内容作为难点,不考虑实际情况,最终结果必然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学生已掌握的问题上做无用之功,反而把真正的难点忽略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以为难的地方,学生一学就会,老师以为很简单的地方,学生反而出错。问题就在于没有将难点定好位,而定位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对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分析不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
当难点在课堂上得不到合理解决时,往往也容易引发纪律问题。所以教学难点虽然不等同于教学难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助于课堂纪律这一教学难题的解决。反之,解决课堂纪律难题,保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也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因此,只有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难点不等同于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的设计有时会和教学目标中的某一项重合,但是教学难点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教学目标往往指具体的某一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涵盖本课时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过程及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⑥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往往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进行描述。若将教学难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提并论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在《我爱家乡的酒歌》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终生喜爱自己家乡酒歌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难点,这的确很难。如果将其作为一节课中的难点来对待,将如何来处理呢?很显然,它应该属于教学目标范畴,但并不是通过一两节课就能够做到的。又如,在《永远的莫扎特》一课中,教师将“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感受古典音乐的愿望”作为教学难点,也是不妥的。
教学难点有时会与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及“知识与技能”两个层面相互重叠,这是由教学难点的概念所决定的,难点往往指向以上两个层面,所以出现重合是在所难免的。比如,《木瓜恰恰恰》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在卖水果的情境中,学生能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显然这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表述,其教学难点是“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教学难点等同于教学目标,或者说教学难点来源于教学目标,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难点得不到合理解决,教学目标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所以,教学难点的解决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教学难点的预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难点不等同于
教学重点
在教学难点的设计上同时也存在与教学重点混为一谈的现象。所谓教学重点是指“一个教学单位(单元或课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点。”⑦当然在某些时候,两者可能是一致的,而更多的时候教学重点不一定是难点,而难点也未必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必须要解决难点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重点。可以说,教学重点的范围更大一些,而教学难点可能集中在较小的某一个点上。比如,歌曲《布娃娃爱唱歌》一课中,教师将教学重点设计为:能用欢快的情绪、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为:唱准歌曲中四、五度的跳跃音程及含有十六分音符的节奏。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重点的范围要大一些,它所涵盖的是整首歌曲的演唱。而教学难点显然是针对歌曲的局部而言的,它更加具体地指向了歌曲中的某一点。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而作为难点的音程与节奏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歌曲的整体学唱效果,因此两者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进行教案写作时有必要将重点、难点的内容加以区分。很多教学设计中对教学难点的表述不是十分准确,也存在只写教学重点不写难点,或者重点和难点都不写的情况,这样做显然是不规范的,同时也显现出我们对重点和难点不够重视。
可以说,教学难点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教学重点的完成情况。虽然两者很多情况下是不重合的,但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将有助于教学重点的顺利完成。反之,教学重点的确立也会为教学难点的预设提供一定的依据。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合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难点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既不等同于教学难题,也不等同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与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之间又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正确理解教学难点的概念,厘清教学难点的范畴以及与教学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难点虽然只是设计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当我们听完一堂课,重新审视这节课的成败时,教学难点的重要地位就突显出来了,教学难点的定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课堂效果的优劣。因此在进行教学难点设计时,不能没有任何依据或者想当然地将某个问题作为难点,难点的定位应该建立在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基础之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要求教师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一节课中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抓住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情况的分析则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习惯以及兴趣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便能够准确预见教学中可能产生的难点。只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难点,才能很好地加以突破和解决。而难点的顺利突破和解决,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更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而真正地体会到音乐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注 释:
①缪裴言、章连启、主编,《中小学音乐教育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②同①,第135页。
③郭声健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④颜婷婷著,《帷幕升起之前――教学实录》,载于《儿童音乐》2013年第10期。
⑤邰方著,《小学音乐教学攻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69页。
⑥金亚文著,《音乐教学的设计艺术》,载于《教育探究》第3卷,2008年第3期。
⑦同①,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