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制度;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不论是在教学的质量还是人才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取的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的发展以及高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的一些弊端日益凸显。接下来将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现状提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制度转型的新理念、新对策。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2010年10月,以广东、江苏、重庆、浙江、福建和湖南六个省共计15所独立设置的公立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考虑到对相关情况的熟悉程度,调查对象以副处(或副高)以上高职院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为主共计248名,其他行政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3名。被调查学校,包括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具体情况见表1-1。[1]

1: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

2: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3: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

4:强调人治,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

5:办学指导思想较落后且非常不明确;

6:其他。

通过上表清楚的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内部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并且他们彼此的影响程度也各不一样。如表1-1所示,高职内部管理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强调人治而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等。[2]

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最初的办学定位上存在很多问题。办学定位一般有三种倾向:①在办学理念的定位过程中没有做好职业性与学术性合理定位,从而导致专业设置的功利倾向;②很多高职院校过多的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导致教学定位的不准确;③众多的高职院校将目标定格在将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因此学校主要心思以及精力也都放在这上面,这些问题都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具体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如下:

(1)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官位本”思想还是比较重。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取的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关政策仍就缺乏充分调查研究,同时也缺乏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冶缺乏透明和公平。

(2)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庞大复杂,行政办公效率相对较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行政相关的管理机构很多,同时各个相关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也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彼此间的职能交叉重叠,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使得服务意识变得相对薄弱,行政办公效率底下。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的原因分析

一是办学定位的不明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所采用的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没有结合自身的需要制定管理体制,从而导致办学定位不准,即在办学理念的定位方面没有做好职业性与学术性合理定位。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的落后。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他们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高职学校大多必须遵循国家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指令,严格实施按照行政部门规章办事的运行机制,这也使得高职院校“官本位”的思想严重,严重阻碍了管理体制的创新。[3]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新对策

1加强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

当今社会,服务都成为一种科学,因此当下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也必须要有服务型的理念来发展,彻底的放弃以前的官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目的、实际的运行体制的过程中都不需要加强服务意识;本着办学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态度。

2.增加学术相关机构的权力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术氛围不强、办学定位不准确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就需要增加学术相关机构的权利。通过一些学术机构、专家指导组织的成立,从而实现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而学术权力做决策的高效的管理模式。增加学术机构权利的同时,行政管理机构也要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做好自己的定位,本着服务的目的去管理,从而实现学校有效的合理化管理。另外一系列的办学相关的管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改善学术氛围不强和办学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以便更好提高学术质量、服务水平。当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专家或者是教授治校来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4]

3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的改善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的考核基准不明确的现状,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实现高职院校行政人员自身价值、提升自我、查找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改变原有的行政人员考核机制就必须要对考核方式、考核指标、评价指标的改变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的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思想,要详细的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从而把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更为有效。

4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针对生源的不断减少、就业形势的愈来愈严峻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彼此之间的竞争就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应该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的改革。这种体制的转变不仅仅是在办学定位、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等方面,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尤其是在管理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实现管理效率的可视化,信息化、高效化,为学校的管理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办学水平

要将现代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引用到高职院校的管理中去,在增强高职院校服务意识的同时也要加强院校服务质量的意识。在办学的最初就应该将办学的定位定格在服务质量上,从根本上提高办学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的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办学的水平。

结语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办学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明确,院校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办学定位、服务意识、学术与行政之间的问题等,高职院校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的改革,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董仁忠.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2]董仁忠.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成立德育专业委员会。由学校德育教育骨干与行业专家组成德育教育教学委员会,专门研究德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德育教学成效评价体系。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开展心理辅导,为学生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在考试工作中强调“四严格”,即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场纪律,严格巡考检查,严格评分标准。定期总结表彰学生中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学校的严格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视校园行为

行为文化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因此,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注重教师行为建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执行者,其行为便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行为感召学生。注重学生行为建设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养成,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以常规活动为基础,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为重要突破口,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类活动,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开展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朝气蓬勃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扎实践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理念,实现学生日常行为与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养成更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注重师生关系建设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构筑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确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一、重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岗位设课程、围绕工厂建基地、围绕“双师”树团队,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校企深度交融、基地建设领先、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的中职学校,具体体现:(1)产业引领,改革模式。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委员会,积极推进“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过程管理、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的教学模式。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高度对接。(2)对接场景,建设基地。重点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场景与生产场景对接,不断提升基地建设的规模与质量。(3)引用“5S”管理模式。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把企业“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校园文化中来管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室、实训场所、还是宿舍,均能时刻体验“5S”理念的存在。(4)校企共建,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培训中心、共建学校,使教学对接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探寻“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共招、共建、共管的办学机制。(5)就业导向,重德强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1)加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开发和建设。构建稳定的网络使用、维护流程,建立网络服务调查与调整机制,提升学校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拓展网络服务行政办公、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资源共享、科研开发、校园信息互通等功能。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2)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密切关注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网上的沟通与交流。(3)建立与区内对口支援兄弟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交流的机制,充分发挥共享教学资源库的辐射作用。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解决对策

一、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现状

(一)工作压力较大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高校表面上相对松散些,但是高校基层行政人员仍然感到压力较大。1、压力来自于基层行政工作经常处于繁杂的超负荷的运转状态;2、在高校各方面的人才云集,特别是高学历的教职工较集中,基层行政人员有学历相对较低的压力;3、高校方面不断提高对从事一线管理与服务的基层行政人员各方面的要求,使得他们在对高学历、高职称的追求与提高服务间、管理水平和自身发展间难以平衡。

(二)职位晋升与个人发展空间较小

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来说,是否具有晋升和发展的空间,决定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行政人员队伍建设往往被忽视或者不被学校方面足够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总是放在高校工作第一位的,高校更多地是关注教学、科研人才的发展。而处在辅助或者服务层面的基层行政工作人员的发展空间相当有限,能够展示自己才能或者得到提升的机会渺茫。

(三)工作地位与薪酬待遇偏低

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来说,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地位低于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工资偏低,福利待遇也不尽人意。在教师和学生眼里,基层行政人员的地位和专任教师也是不一样的,在社会上,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在高校,中级职称以下的基层行政人员,他们的年收入水平就不可能达到大家的平均水平。如果要达到平均水平的年收入必须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正科级行政职务的行政人员才有可能性。若是与完成相当的行政事务性工作的专职教师相比,基层行政人员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获得同样的报酬。

(四)管理模式与激励制度不完善

在重科研和教学的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更是被认为是可以被忽视的或者是可缺的。许多基层行政人员认为工作方面的要不求很合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诸如工作中分工不均衡,在奖金分配问题上,仅仅与职称职务、工作年限挂钩。如此等等,造成工作任务重的基层行政人员心里不平衡。

(五)职业培训规划与实施体系薄弱

高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基本功能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但恰恰在这一社会组织内部,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行政人员继续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少,职业培训规划与实施体系薄弱。如果要使高校的行政人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应该建立“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思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等学校如结合实际制定合理政策,使得高校基层行政人员会在个人和学校这两个维度的发展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满足自身的发展与需求,调动个人工作中的积极性,促进其创造才能的发挥,则更有利于高校基层行政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问题的成因简析

(一)工作方面的因素

根据上面的现状总结可以看出,工作方面是影响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如下:

1、工作负荷过重,工作内容繁杂

2、工作缺乏“意义”、缺少变化和挑战

3、工作责任重大带来沉重心理压力

4、工作和学习及家庭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二)管理方面的因素

导致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建设问题的产生因素如下:

1、过度强调高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性工作性质

2、把基层行政人员的学历和专业化等同地看待为知识化,没有关注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人和工作的管理分割开,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3、在现实社会中,高校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只压工作,不过问学习的倾向,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并没有给予相当的重视

4、未建立起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的针对行政人员的评价体系,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才能完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5、领导方式不合理,缺乏沟通交流。在高校,学校的、学院的、各部门的领导,很多都来自教学、科研第一线

(三)个人方面的因素

有关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问题,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这种原因有被动的和主动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定位不准,对现实环境认识不清

2、工作技能方面的欠缺

3、没有注重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提高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积极性的建议与对策

影响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生活环境、学习和健康等几方面因素。工作方面、管理方面以及行政人员自身是直接导致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积极帮助高校行政人员正确的认识自身,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拥有并保持健康的心态非常之重要且必要。

不管是从学校层面来看,还是从个人发展层面来看,高校行政人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支队伍,其现状影响到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也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及其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学校及个人应对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及时出台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此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缓解和消除压力,进而使其提高工作效率。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压力问题,着实有必要加深研究,从而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一)学校层面的建议及对策

1、营造轻松和谐的行政文化氛围

文化因素是组织的软实力,文化氛围可以凝聚组织成员的向心力和工作主动性。建立和谐的行政文化氛围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尤其重要。通过行政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可以提升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传统行政文化中,高等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领导中的任人唯亲、官本位以及唯大独尊等现实情况,行政人员存在依附、守旧、盲从等心理障碍。根本原因是其面临着竞争、升职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先进的民主的行政文化值得倡导,和谐宽松的行政环境很有必要。高校行政管理中建立一定的行政文化管理氛围和环境,可以让行政人员心理和工作实施时都具有较轻松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凝聚力。同时,在宽松的工作文化氛围中,工作人员更敢于对工作提出新想法,有利于推动行政管理工作。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组织内部的成员关系或人际网络对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基层行政人员提供了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流畅的沟通渠道,提高了办事效益,从而改善了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5]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源泉,有利于化解其心理压力。还有,只有学校的领导者以及部门的管理者以身作则,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减少压力,工作目标才会实现。高校行政人员自我意识明显,对事物较敏感,他们之间的猜疑和封闭现象突出。学校要做到人尽其才,从爱护和关心的角度出发,对高校行政人员的发展统筹计划,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知人善任。提升高校行政人员的归属感及认同感,通过对现有校园行政文化的研究,升华发扬校园文化精神,对高校行政人员这一群体,用先进的观念和思想去武装,从而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管理氛围。

3、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

任何组织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样地,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基石,是确保激励效果产生的保障。自高校改革以来,大多数高校只是单一追求规范化管理,力图用一系列完整的制度加强对教职员工的管理。表面上来看,管理规范且简单了,但实际上这种管理将人心束缚了,对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严重挫伤。作为拥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高校行政人员,行政文化的管理更应关注其内心需要,加强对他们引导、激励。所以建设行政文化中的激励文化制度十分必要,有效的工作评价机制是为其创造良好教学、科研、管理环境的前提与基础。

4、加强对高校行政人员队伍的培训

除了制度保障以外,主动地对行政人员进行队伍培训尤为必要。因为,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竞争日趋激烈,高校行政人员产生工作压力最主要源于日益发展的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日渐升高,即“工作要求高”,高校行政管理是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全体教职工、科研人员以及大学生活动的管理,他们的知识层面不同,对其管理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要想从源头上减少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压力,必须从提高自身能力及素质做起。故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以提高行政人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有系统、有目的地开展专题培训,强化其在职教育和培训,开展定期培训和业务培训,优化高校行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5、提高对行政人员的工作生活健康的关心

针对目前高校行政人员工作压力大的现状,密切关注高校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是维持行政工作队伍稳定,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7]高校行政人员一般学习时间不足,工作事务繁琐,学校应关心其学习状况和发展前途,创造学习的条件,如必要还可对其转岗,也可减轻其工作负担。与此同时,努力改善行政人员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及政治地位,提高行政人员的身体素质也不可忽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让其了解应对压力的相关知识才是解决压力问题的有效途径;适时开展系列有关压力的辅导讲座,开设专题课程,从而让行政人员能正确认识压力,让其学会一定的解压技巧以及策略,真正达到缓解工作压力的目的。众多研究表明,高校的行政人员的压力来源众多,如不及时消除,可能造成心理压力的积累。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这一群体关注和重视的力度。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定期开展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进行咨询服务;学校应为高校行政人员提供渠道,让其情绪得以表达。在个人工作中,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发生冲突时,难免会有失落感,如果高校行政人员的这些情绪长期被忽视,他们的情绪会趋于崩溃。因此,学校提供及时有效的宣泄渠道是重中之重。

(二)个人层面的对策及建议

高校行政人员面对的是进行学校教学任务、科研成果,担负着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他们的举动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职工及学生的心理,所以,在个人层面上应鼓励高校行政人员正确面对认知压力、积极应对,才能主动、健康地进行自我减压,自我解压。

1、增强认知能力和平衡心理

压力产生的重要来源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因而,提高高校行政人员自我认知能力和认知技能,是解决压力,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必要措施。具体地讲,行政人员应当保持好的心理状态,提升自我应对压力的认知能力,客观、准确地自我评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反思,调整自己主观与客观的距离。这样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不必要地心理压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包括计划、组织与管理监督。面对繁琐和复杂的工作任务,可将任务按时间和进程进行分解,以缓解和减轻工作压力。

2、学会管理压力和自我管理

除了学会压力的认知能力以外,在遇到压力时学会管理压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个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导致对客观毅力源的反应以及感受结果的差异,不同人面对压力的态度不同,有的人主动应对,有的人消极回避。因此,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其解决方法,在失败中成长,总结经验,想办法处理问题,增强自身应对压力的技能,积极从容的培养应对压力的品质及风格。

3、积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经研究发现,必要的社会和家庭支持对行政人员的压力减缓具有非常有效的调节作用。来自社会和家庭的认同感和支持程度能有效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对行政人员来说,多获取一份支持,多争取一些配合,多一些理解,是缓解、减轻行政人员工作压力的办法。由此看来,学会向家庭倾诉及求助,争取社会及家人的支持,多一些朋友,保持经常联系,同时保持“乐观、从容、真诚及适时的幽默”,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