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美学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美学;室内设计;艺术
人们越来越清楚装饰空间的布局,纹理,颜色,家具布局,设备安装,通讯网络建设不再是简单结合的时尚体现,而应该升级到个性化和个性化实现文化,技术,h境和效率的有机整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身体,心理和其他需求,需要全面处理人与环境,人际关系和许多其他关系,在人性化服务的需要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功能,经济,舒适和美丽的环境各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起着指导作用。
1 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室内设计由各种不同的视觉元素和三维空间,这是一种造型艺术,而其他纯粹的艺术形式是不同的,室内设计的实际动能表现创意的活动。从形态上看,室内设计美学元素和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空间元素
空间合理化和赋权人们感觉美国是设计的基本任务,设计师不能坚持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探索空间的时空技术和美学特征给了一个新的画面。
1.2 美学装饰要素
内部柱子等建筑构件在整体空间,以及墙壁,屋顶等界面,满足装修的功能要求,构成室内室内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不同的装饰材料,纹理和各种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内部不断变化的艺术美学效果,也反映了该地区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1.3 美学颜色要求
室内色彩除对环境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对人的情绪有直接影响,心理上的。科学色彩的运用,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颜色处理以满足功能要求也可以达到美国的效果。除了室内色彩设计必须符合一般的颜色规律,还要与时代的美学变化。
审美元素,虽然相对独立的价值,不能孤立地对待,从形态上看,整体应该比所有个体的总和,整体的整体部分无法解释。因此,室内设计的整体美学价值,导致整合框架的美学元素的整合。在所有艺术相关设计中,形式提供形式的基本组件并将它们放在一起,包括连接到规则组合的美学元素的设计。形态理论也用于识别艺术和设计的类型,并研究艺术设计的特点。室内设计过程中,首先是如何在救援设计的“总压迫”个性化,差异性和异质性的充分发展。其实,这个大叙事,小叙事相互矛盾的,对立的整体性质和差异,反对派身份和异质性,非全面,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思维和调整自我创造的思维特性,只有现场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也是当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也创造了一个现代的室内设计带来的积极和丰硕的成果。
2 整体语境的功能和美学意义的表达概念
在社会变革和当代室内设计或室内设计发展的背景下,应建立环境的总体设计概念。“环境”是指建筑物实体的周围环境,包括室内空间的形状,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的环境中,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形成;包括建筑物的外观,包括园林,广场,乃至整个社会,城市与自然,人文景观理念的区域。一面水和土壤支撑一个人,一个是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等因素在不同时间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美学取向和理想,所有这一切历史积累和继承与个体形成的差异,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景观,物种,气候,交织一起构成该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人为本的内饰设计不仅从功能上的考虑,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实际需要生存,而且从心理方面的文化需求出发,根据人们对不同文化需求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欲望以接近自然的欲望。作为文化的物化创作活动,室内设计应被视为一个象征性的系统,从整个环境的高度,使用符号学理论和方法。设计符号的符号和隐喻功能被完全用于反映区域文化内涵和室内设计的时间特征,以及通过符号处理的方式表达美学情感和反映美学的意义和价值设计元素的组合。
3 科学与艺术美学的结合
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该设计的科学性,使空间环境功能合理,舒适,高效,安全。与此同时,它的结构,材料和技术与艺术美和艺术美,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美学的重要特征。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作了铺垫。并且,本节提出的有关实验的知识对整个生物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2 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酶的作用的探究性学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3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酶的作用的”讨论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酶的作用机理用动画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
(3)分组实验法:把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共同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4 教学思路
由“加酶洗衣粉”广告视频导入课题(洗衣服是一项活动)_人每天都进行各种活动一活动需要能量一能量由细胞化学反应释放一引出“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一提出问题:细胞每时每刻都进行如此多的化学反应,如何才能保证这些反应快速进行呢?学生回忆化学课上学过的“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一作出假设:细胞中存在催化剂一通过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验证假设实验结果:加新鲜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反应速率比常温下的要快得多一结论:细胞中确实存在催化剂引出对“酶”的初步认识:细胞中的生化反应催化剂是酶。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方法_引出有关“控制变量”的学习。
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得知存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得多引出对催化剂作用机理的探讨(用动画展示酶的作用机理出来)。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通过一则温馨的加酶洗衣粉的广告视频(小男孩为了帮老奶奶拿水果,弄脏了衣服,回家后妈妈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服)导入新课。
师:在这则广告中,加酶洗衣粉在洗衣服这一活动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人类每天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活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从哪里来呢?
生:细胞中的化学反应释放。
由此引出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5.2 互动学习
(1)活动一:发现问题。根据细胞代谢的概念,学生会提出问题:细胞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许多化学反应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细胞能快速进行化学反应的原因,并作出假设。
(2)活动二:提出假设:细胞中存在催化剂,因此细胞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许多化学反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课上学过什么方法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呢?学生思考回答:加入催化剂。教师再进一步提问:那细胞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许多化学反应呢?学生回答:细胞中可能也存在催化剂。
(3)活动三: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教师提供材料:过氧化氢是一种有毒的细胞代谢产物,细胞会将它分解。过氧化氢也可以在加热或存在无机催化剂FeCl3的情况下分解。然后确定实验课题: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教师提问:通过什么现象,观测反应速率呢?学生回答: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速率和卫生香的燃烧程度可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若加新鲜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反应速率比常温下的要快,则证明细胞中确实存在催化剂。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建议学生用新鲜肝脏研磨液模拟细胞环境。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后,综合各小组方案并修正,再确定实验方案(表1)。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1号试管和2号试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1号试管和3号试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1号试管和4号试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3号试管和4号试管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这几个问题。
(4)活动四: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知道4号试管反应速率比1号试管陕,说明细胞中确实存在催化剂。细胞中的催化剂被称为酶。学生比较出4号试管反应速率比3号也快些,为后面分析酶的作用机理和下节课分析酶的高效性特点作铺垫。
(5)活动五:有关控制变量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的相关内容,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并思考: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上述实验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哪些是无关变量?什么是对照实验?上述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是哪些组?请学生完成表2。
(6)活动六:分析催化剂的作用机理。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那催化剂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教师展示用PPT做的动画。动画中把化学反应比作汽车翻越一座高山。催化剂相当于为汽车找到了一条穿山隧道,所以需要的能量少些,翻山就容易些。由翻山所需能量比作活化能,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学生总结:催化剂作用机理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然后用Flas展示实验中四种条件下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把化学反应比作跳高,用动画模拟常温、加热、加FeCl3、加新鲜肝脏研磨液(酶)这四种条件下的反应过程,模拟出各条件(除常温外)加快反应速率的机理。
学生根据Flas的启示作出总结:实验中各条件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是:加热提高了分子的能量;加FeCl3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酶更显著地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教师: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快速进行。
小结酶与细胞代谢的关系图(图1)。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简称ID)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是60年代未在美国兴起,从教育技术学中派生出来,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高校教育技术领域。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去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教学过程或实践中它们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然后评价教学效果的这样一种系统计划过程。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将受教学目标的全程控制。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和“学习者”所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只有认真对该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有效地做好教学过程的结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和决策技术对各级设计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比较,评价,选择出教学设计的最佳策略,使其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利用反馈信息将系统的反馈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进行科学比较,对目标输入进行修正,使系统输出状态与设计目标要求相一致。这几方面便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即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选决策原理;反馈评价原理。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前,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给各高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教学、虚拟教学、开放课堂、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引发了教育教学新一轮革命。多媒体教学是高校教学手段改革中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学科教师课堂教学,依赖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应用,因而多媒体教材教学应用效果的好坏、设计制作质量的高低,不仅要依靠教材制作人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硬件环境的支持、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基本功,更要注重多媒体教材制作中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会出现有教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直接影响着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在把握好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把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制作和教学应用这几个环节能有效的纳入教学设计的轨道,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材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设计是在选择、确定了多媒体教材的课题内容和教学总目标之后所进行的工作。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把专业课题教学内容细化为知识点、把知识内容科学归类为各知识要点并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确定的教学模式,科学设计组织知识结构,选择、确定、优化组合媒体信息;划分教学环节与结构教学程序;分析、确定并珍断评价的内容,选择诊断评价的具体方法;具体做好诊断、评价中的诸如提问、回答、反馈等部分的设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多媒体教材整体质量的保证,精心的设计能使多媒体教材具有鲜明和严谨的科学性以及较强的实用性。
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不同类型媒体的选择、媒体配套、媒体的功能设计和媒体的应用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使多媒体教材编制和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处理好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精制多媒体教材和优化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目的。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在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分析学习需要,这里包括分析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学习者的现状;其次,要分析设计与制作本专业多媒体教材的必要性;再次,从所掌握相关资源与条件,分析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材的可能性,然后选定课题方案;最后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在这些环节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学需要,扬长避短,技术可行,经济效益等原则。
多媒体教材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进行选择,可利用整体规划,采用一种模式或主式与他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多媒体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媒体可提供感性材料,加大学习者的感知深度,同时提供实践具体丰富的经验材料,能有效的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还能缩小时空障碍,较好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多媒体教材媒体信息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具体选择原则要重视以下几方面:①要熟悉媒体的使用目标。这里包括:呈现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释原理,探究发现等。②要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比如说:多媒体教材中的文本具有抽象层次较高,阅读灵活、方便的特点;图形具有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承载信息量大,数据量不易失真等特点;图像具有逼真、生动、有趣、能较好的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等特点;音频具有较高的保真度,可以生动的再现现场效果,但相比文本、图片来说,占据存储空间稍大。所以在上述媒体中,文本、图形、图像适合传递静态信息;动画、视频、音频适合传递过程性信息。③要按照学习(经过科学归类并规定了知识水平)知识点的需要,确定媒体的使用目标。④要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为确定媒体使用目标的知识点来科学合理选择媒体的类型。⑤图像和解说(同期音)要利用其之间的互补性强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媒体选择与使用得好,一般会使学习者产生视听联想,即在学习者心理上引起相关言语或表象的再现。⑥在呈现需要长时间注意的学习内容时,为了减轻较长时间的学习或视觉疲劳,通常需要使用解说、图像、或者文字来配合使用,增强学习者对课程抽象内容的理解。另外在设计制作教学多媒体教材时要特别注意多媒体教材界面文字、色彩的科学搭配。
教学多媒体教材中的知识结构,通常要依据学科专业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学习对象的认知特点来设计,知识结构的设计类型包括直线结构(结构内知识点是直线有序展开的);并列结构(结构内知识点之间是并列的、同一个层面的的关系);层次结构(知识点之间可以递进、因果、条件等不同级的关系),但后一层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前一层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复合结构(直线,并列层次结构的结合体以及知识之间形成一种网络形状的复合结构)。同时,设计知识结构还必须遵循体现知识内容的相互关系;体现学科教学规律;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三方面的原则。
多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程序,因此,程序结构的设计是多媒体教材设计制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教材类型不同,其程序结构也有差异,例如,文科、理科多媒体教材在设计时它们的差异性就比较大,就是在同一类型的专业课中,教学程序也不尽相同。一般教学程序设计包括导入、补充指导、练习三部分内容。导入部分要提出本单元学习的基本目标、主要学习项目以及注意事项,还要进行预备性测试。教学实践中,若发现教学对象有必要补充学习的,那么学习流程将转向辅导学。指导部分通常又分为主指导成分和补充指导成分两部分,主指导成分是用于观念、法则、理论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在学习对象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可作出启发或说明;出现错误时可开出“治疗处方”,但不以任何形式直接提供标准答案。补充指导成分是指对主指导学习对象的学习进行某种补充,学习者可按测试结果不同,从基础、标准和提高三个分支内容中进行选择学习。练习部分也分为主练习成分和补充练习成分,主练习成分是考察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及时适当调整所学内容,或者提高某一方面的技能,对错误应答可提示,可更正,流程多为直线型;补充练习成分是指若学习者对主练习未掌握好或平时练习量不足,可适时进入该练习复习预以补充。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还要进行诊断评价的设计。多媒体教材诊断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及时了解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对所学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便于任课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并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逐一判断“诊治”的一种教学程序。①诊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及时纠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学习者继续学习的信心,(在多媒体教材中应设计具有智能化的学习模型)。②诊断评价的内容包括:测量学习者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本情况,测量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③诊断评价的方法,在多媒体教材中通常有问答、练习与试题测验等。④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教材具有前往性,诊断、评价可以设计成游戏形式或问答形式,一般包括提问,应答和反馈三个部分。提问部分必须内容完整,问题明确并能促进学习者的思考,所提问题要与知识点紧密联系,问题部分设置能反映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问可以用是非练习题、多项选择题或填充题。问答部分必须将学习者回答的多种可能性全部罗列出来(或设计成由学习者自己输入问题)。根据这些可能性、多媒体教材再作出不同的反应,一题一答,同时应设计成给予提示并对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给予评分。反馈部分必须对学习者正确答案给予鼓励性的反馈,对问题回答的不完整、不全面或者错误的,应给出标准答案或提出复习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形式的反馈,如指出其错误,要求重答,给出答案或给予辅导提示等。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深入探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们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中,提高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制作质量和应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教学设计》http:///licb/index.asp
[2]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4期
[3]朱春花《关于优化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教育技术研究2005年第6期
关键词: 协作学习 多媒体设计类课程 应用与实践
一、多媒体设计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多媒体设计类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的设计制作技巧,而且培养团队协作工作的职业素养,能够适应广告设计、影视动画、网站开发、游戏开发等社会需求。
笔者对平时自己教授的一些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多媒体类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多媒体设计类课程大多采用“学中做,做中练”的授课法,不乏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虽然很重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换句话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仍然存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远远没有得到调动,最终创作出高品质的作品并不容易,效果不理想。
(2)学生自我学习意识较差
学生自我学习意识较差,仅仅满足于学会老师讲授的制作技巧,而课堂上的实践练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没有理解的记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学懂,自身的创造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谈不上成果意识,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学生缺乏协作意识
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是提交个人形式的小作业、大作业居多,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协作意识,优秀的多媒体作品始终是创意第一、技术第二,很多新火花都是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这样学生创作的潜能自然会受到抑制。
“培养创新”是教育的目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而是由学生把知识体系搭建起来。可见针对多媒体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特点,改进学习模式是迫切需要的。
二、引入协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协作学习模式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有效的协作学习可以在成员之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在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协作意识和技能,协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社会显得更重要。把协作的观念引进多媒体设计类教学,顺应时代要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与应用,提高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个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会技能,达到教育、学习、知识创新的目的,为其毕业尽快融入社会提供有利的帮助。
多媒体设计类课程是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及软件的操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充分发挥,形成具有多元化、自主性强的特色教学体系。因此在多媒体设计类课程中采用协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尤其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有极大促进作用,适应社会对多媒体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打下坚实基础。
三、协作学习模式实施的内容及达到的目标
1.实施的内容
协作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多媒体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协作学习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协作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实践。
(1)构建多媒体类设计课程协作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对于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充分把握协作学习模式内涵的基础上要对整门课程做统筹规划,设计全局的知识体系和协作学习操作流程,构建出多媒体设计类课程协作学习模式。
(2)研究有效分组的策略,合理组建协作小组。首先要考虑的是多少人一个小组才是合适的;其次要考虑组员组成应该是一个灵活的机制;再次,分组前教师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细致分析,有必要对学生的兴趣、学习程度进行评估。
(3)研究小组成员有效分工的策略,有效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程度。协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将自己的能力最大化地贡献给组内共享,从构思、选题、网上收集素材、合作创作作品、成果交流汇报等环节,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的、具体的任务,特别是学困生或者是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低的学生,老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注重合作精神,培养合作学习习惯,学会表达。
(4)构建多元化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协作学习最终要对学生或者小组的作品作出评价,除了对作品进行评价外,还要对学生的协作意识、协作态度、协作技能进行评价。但是评价方式不能流于形式,避免组员之间相互写好话、小组之间不敢打低分的情况,要构建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环节相结合的多元化客观合理评价机制。
(5)提高教师驾驭知识和课堂的教学能力。协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对过程的调控与管理难度加大,教师不仅要从全局出发用联系的观点驾驭知识体系,还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指导,包括成果交流汇报课堂气氛的组织和把握,否则教学目的和效果无法优化。
2.达到的目的
通过对协作学习模式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创新理论体系,科学合理地组织小组协作学习,优化多媒体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挖掘内在潜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协作学习模式实施的成效与反思
1.实施成效
实践证明,在笔者担任的《计算机多媒体制作》和《计算机网页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强化了师生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更活跃,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及学习习惯,作品的优良率也比之前有很大提高,强化了小组的合作和组间的合理竞争,自主思考能力增强了,提出了深层次的问题。
2.实施反思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认为在协作学习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全局知识体系,有效驾驭课堂。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过程的调控与管理难度更大,因此教师要把握教材理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全局出发用联系的观点驾驭课堂。指导学生充分协作互动,优化教学效果。
(2)注重分配任务,加强协作指导。组织指导学生互助协作学习要考虑任务分配,尤其要注重调动组内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积极性,根据教学需要把某一知识点的有关方面分解给不同的学生完成,或同一小组共同完成,但每一小组或学生都要把各自收集的信息有关资料作为共享资源,从而提高协作意识,体现协作。科学组织学生协作学习是协作学习策略的核心,这一环节处理好,课堂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适时合理开展协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协作学习,要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支持策略,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这样才能使小组协作学习真正发挥应有作用,以适应将来个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毛娟.Flas效果综合运用项目教学设计.新课程,2010.
[2]董进波.走出误区_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一、服装艺术美学
爱美的观念最早产生于原始时期,原始人类通过涂粉、披挂兽骨和树叶、纹身等方式装饰自己。保暖御寒是服装最初的功能,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服装的装饰美化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学思想与人类是相生相伴的,但在近代才作为一个独立社会学科存在。服装规律、美感、美是服装的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产生于上世纪初,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美学部门。服装本质上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产生,从古展至今产生了众多派系,对于服装审美的要求也成不断提升的状态。作为独立学科体系,服装的艺术美学不仅具有理论思辨的哲学性质,还具备特有的领域特色,研究服装的艺术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服装的艺术美法法则,服装艺术美学的法则本质上是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元素内涵构成形式的活动,是设计师在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中在服装上运用的创作设计手段,服装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服装艺术美法则。
二、服装艺术美学的作用
1、服装艺术美学的经济作用
首先,服装美学发展的前提是经济实力。人类生活分为两种状态,分别是发展和生存,后者能够保证人类的繁衍和存在,此时作为生存资料的服装仅具有蔽体和包装作用。前者是社会形态,超越了人类生存的主体,此时服装的作用应当在原有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性,并具备了和社会文化协调一致的服装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由此可见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是美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服装艺术美学推动服装经济发展。人们购买服装的本质是物质消费活动,是一种美学文化消费行为,实现了设计师审美构思和货币的交换,这样人们就同时购买了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实际中经常存在服装已经不具备审美价值,但使用价值却依然存在的现象,此时消费者就将审美价值作为第一选择。与高技术含量商品附加值高的道理一样,具有高水平艺术美感的服装能够形成对人们更加有效地吸引,不同材料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
2、服装艺术美学的教育作用
首先,服装艺术美学具有文化教育载体的作用。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服饰能够表明个人的感觉、情绪、气质、个性、身份,也能够反应出个人的情操、理想、追求。与此同时,人们的服装风格也会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在魏晋时期,文人空有一腔热血无报国之门,此时的服饰展现的是峨冠博带的风骨;在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服饰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突破了“衣不露体,笑不露齿”的羁绊。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对于推动人类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服装艺术美学对服装创作的启示。服装艺术创造水平与服装艺术美学理论息息相关。设计师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的总和就是服装艺术创作,准备、构思、深化、定稿是其中的四个阶段。设计师的灵感通过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获得,其中眼睛观察是主要来源,可以是观察行人、表演、建筑、画展,或者是听音乐、闻花香等等。服装艺术美学本质上是软性技术,不直接影响创作设计,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设计师只有将服装艺术美学转化为个人思想,才能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在设计者的思维习惯建立和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服装艺术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服装艺术美学的引导作用
服装本质上是功能性用品,服装应当让穿着者从根本上变得更加完善。然而很多人通常是根据流行趋势和感觉确定自身的着装,其中感觉和流行趋势都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这样就会给其他人造成庸俗和肤浅的印象。服装不仅是外在修饰、保暖、护体的物品,更是彰显个人的素养、德行、品格、内涵的载体,通过内与外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实现人精神和肉体上的统一。所以,服装应当协调于人的相貌、体形、性别、年龄、文化、气质,应当符合于当前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地区历史风尚。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