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发展现状

2006年至2014年末,陕西省共累计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273期,融资金额达到3727.8亿元,截至2014年末,陕西省存量直接债务融资工具181期,存量融资金额为1952亿元。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近十年来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主要呈现出以下的发展特点:

(一)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陕西省企业分别发行了第一支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金额共计16.5亿元,实现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零的突破,而到了2014年,陕西省企业通过直接债务融资金额已达到了1282.6亿元,是2006年的78倍。

(二)覆盖范围不断拓展

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覆盖范围不断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种类覆盖面不断拓展。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由最初的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拓展至目前的企业债(含中小企业集合债)、公司债(含私募债)、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大类;第二是市场主体覆盖面不断拓展。2014年末,陕西省具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资格的金融机构由13家增加至18家,发债企业主体由国有企业已拓展至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

(三)融资结构不断优化

融资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年度融资额与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额之比大幅上升。2006年,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额与人民币贷款新增量之间的比例仅为3.07%,至2014年,该项比例达到49.7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不断优化。

(四)融资价格成本优势明显

和间接融资相比,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资金价格优势明显,以2014年短期融资券为例,除2只与基准利率持平外,其余15只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均低于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水平。

二、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的需求特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的需求特点,面向发债企业、未发债企业、金融机构发放了直接债务融资调查问卷150份。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看,陕西省企业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需求主要有以下的特征:

(一)直接债务融资需求较大,且以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为主

调查问卷中,已发债企业融资三项主要资金来源中,债券市场融资方式紧随银行贷款之后,位列第二,86.67%的企业愿在今后将发行债券作为首选融资方式,48.72%的未发债企业有意愿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债券融资的意愿也仅低于银行信贷。

(二)债务融资资金需求以中期为主

调查问卷中,已发债企业债务资金需求的年限主要集中在1年-5年,其中,1年-2年(含)的占比为33%,其次是3年-5年(含),占比为26.67%,第三是2年-3年(含)。

(三)企业发债用途以资金周转和置换贷款为主

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募集的资金的用途主要为补充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贷款,例如,在已发债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所募集资金的用途中,补充流动资金的占比为73.33%,归还银行贷款的占比为60%,企业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所募集资金的用途中,补充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贷款的占比均为46.67%。

(四)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因素以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为主

调查显示,已发债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时,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按照主次顺序依次为融资成本、融资效率以及资金使用年限,占比分别为95%、67%和55.5%,同时,73.3%的已发债企业认为选择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主要的因素是发行成本低,分别有40%的企业则认为选择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效率较高,且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

三、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的不足与制约因素分析――基于调查问卷视角

纵向比较,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规模仍相对不足,2006年,债务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为0.38%,到2014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3%,但却低于全国7.9%的平均水平。结构分析,陕西省企业债务融资主体仍然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例如,2014年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能源、交通、机械制造中,新兴产业的文化、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产业较少,在类型失衡方面,仅有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民营企业,而其他的发行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在地区失衡方面,2014年陕西省77期直接债务融资中,73期企业注册地在西安。这是陕西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但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结构的角度也可分析产生上述不足的制约因素,以进一步推进直接债务融资。

(一)企业资信有待提高

近年来,虽然陕西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2014年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2.7%,但许多民营和中小企业还未能充分利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剖析深层次的原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信程度并不高,与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要求和市场认可还存在差距。

(二)企业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了解程度偏低

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于企业债券融资的认识和专业知识普遍偏低。以短期融资券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为例,在问及“对该融资工具了解程度如何”,分别有52%和64%的企业表示“从未听说”或“听说过,但并不了解其政策和操作程序”。同时,调查中,95%以上的企业都是在主承销商上门营销时才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有所了解,从侧面反映出企业主动了解和运用新型融资工具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债务融资环境可进一步改善

调查中,分别有52%和61.5%的已发债企业和未发债企业认为当前的债务融资环境一般,这个中性的判断一方面说明了债务融资环境尚可,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实体经济对债务融资环境改进的需求还很强烈。在当地政府对企业债务融资的资金支持措施方面,很多企业选择了当地政府通过建立风险缓释基金、实施担保补贴政策以及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企业发债,这说明部分地市政府在推动直接债务融资工作中,建立了有关的支持措施,但仍分别有31%的已发债企业和42.5%的未发债企业选择了“无资金政策支持”,也说明部分地市政府可能仍未建立有关措施,或者存在优惠政策宣传仍不到位的情况。

(四)直接债务融资中介环节效率有待提升

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企业、中介、监管部门沟通周期和操作流程相对较长,尤其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从发行到上市,涉及众多的机构,企业要与这些机构广泛接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调查中,分别有80%的已发债企业和74.36%的未发债企业希望交易商协会能简化注册程序,提高注册效率。在已发债企业中,还有28%的企业认为发行程序繁琐、效率较低将影响其发行意愿。而未发债企业中,71.79%的企业认为债务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行程度复杂、发行效率较低,根据我们的了解,我省某企业发行中期票据曾经历时10个月。

另外,很多企业还希望主承销商和评级机构等部门能降低中介费用,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的承担的中介费率最高达到了1.25%,抬升了企业总融资成本。

(五)宣传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缺乏制度性、长期性的宣传和辅导措施,所达到的结果并不理想。比如,被调查企业中,仍旧有三分之一强的企业并不充分了解政府资金支持措施,仅有8%的企业选择从政府和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的培训宣传渠道中知晓了直接债务融资工具,42%的企业希望政府和人民银行组织业务培训,甚至还有10%的金融机构不了解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政策和操作程序,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效果。

四、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策略,提供债务融资宏观指导。结合陕西省金融业发展规划目标,对全省的债券融资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债券发行要求,重点扶持陕西具有发展优势的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化工、能源业、新能源、科教、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多方合作架构。比如:首先建立省部级合作意向框架。省政府和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会、银行债券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机构分别建立合作意向框架,协调发债事宜,并可建议针对我省特色产业,推出一些创新型债务融资产品。第二是建立司局级合作意向框架。省金融办、发改委、人行西安分行、省证监会等部门建立合作意向框架,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了解各方政策变化、产品创新等最新动态,共同搭建企业债券发行的融资平台。

(二)进一步加强债券发行的激励引导措施

以财政补贴和财政信用支持为主的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提供的信用支持,提高省内发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信用等级,降低发行利率,提高发行成功率。可为重点培育的后备企业垫付一定比例的债券融资前期费用,省发改委、科技、财政等部门向国家申请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债项目财政贴息资金,可以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债券融资后备企业。

(三)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一是提升金融机构债券承销服务水平。支持西安银行、长安银行等省内金融机构通过增资扩股、改制上市、战略合并等方式充实资本、增强实力,尽快获取承销资格。二是完善担保机制。完善多种担保机制,实现企业信用增级,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担保资源,对省内政策性担保机构注资,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扩大其担保业务范围,并设立省级财政偿债基金。

(四)建立宣传辅导机制,提升推介效果

一是创新机制,分层次对企业进行辅导,做好前期的培育、协调等准备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宣传辅导机制。二是可借鉴发达省份发展直接融资的经验,成立债券融资协会或债券融资指导机构等债务融资辅导组织,加强对企业债券融资工作的指导、协调。三是仍旧要注重发挥承销机构在宣传辅导中的主力作用,加大债券市场政策的宣传和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的推介力度。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项目;融资渠道;对策

一、引言

企业生产或经营过程是一种融资本、技术、管理密集型的投资行为,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占用的资金量是非常庞大的,如果不借助于各种融资手段,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资金供给的约束,因而,可以说,企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和健全的资金市场作为后盾。随着企业围绕项目进行业务拓展,项目的发展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因此,企业项目融资不仅是项目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企业项目的成长和盈利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项目融资的发展和规范程度越来越高,在项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迫使企业不得不理性思考项目融资理念、重视项目融资,有的企业把项目融资当做企业的主要战略之一。然而企业因所做的项目不同、所处的产业链环节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风险和融资需求,因此必须对企业项目融资途径进行分析,确定最优的融资途径,本研究即就企业项目融资展开研究。

二、不同时期的企业项目融资需求特点

本研究所述企业项目是指不同于基础设施项目、也不同于房地产项目的企业生产性项目,其具有特殊性,不同阶段所需资金有不同特点,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项目融资需求有不同要求。

(1)处于企业创立初期的融资需求特点。处于企业创立初期是指刚刚成立的企业,其生产经营项目的想法往往比较多,因此,处于该阶段的企业项目所需的资金也比较多,其融资需求主要出于对生产经营所需必备项目的初步开发。一般来说,处于企业创立初期的项目所需的资金需求量大,但是渠道并不多。这一时期由于企业项目融资过程中还没有大规模的生产和经营主体,缺少固定资产抵押或者信誉担保,而处于企业创立初期又注定在生产开发技术、产品、制度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企业项目盈利能力不足,加上承担的风险能力也有限,所需要的启动资金获取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处于企业创立的项目融资往往以选择直接融资渠道为主,间接融资渠道为辅。(2)处于成长期企业项目融资需求特点。处于成长期企业项目融资需求仍然比较大,经过了初期的直接投入,企业的发展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信誉和可以经营的项目多了起来,担保物也逐步完善起来,但是面临着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改善和业务拓展。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大多数企业处于这个阶段。这一阶段的项目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流出经常大于现金的流入,加上前期的直接融资使用比较多,资金不能完全适应企业投资的需求,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项目投入急需多方筹集资金以弥补现金的短缺,因此,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项目的融资渠道重点是拓宽间接融资

渠道。(3)处于成熟期的融资需求特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已经比较完善,为了维持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企业往往会引进一些成长性好的项目,企业一般性生产项目已经进入到了正常化的轨道,逐步盈利,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和信誉,但是处于成熟期企业需要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拓展项目的业务领域,同时还需要对现有的项目进行维护,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所需的项目更多以是希望能够获得政策扶持性项目,同时以间接融资渠道选择。主要解决项目日常经营周转资金,同时企业项目主要从商业银行及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获得外源融资,一些条件较好的企业也可能开始以直接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为主,如大公司参股、员工认股、股票公开上市等融资模式。

三、企业项目融资可供选择的渠道

(1)一般项目融资渠道。对于企业的国内项目融资来说,渠道主要有如下几种:企业自身积累的资本、向民间筹措、利用投资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获得政府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对于企业的境外项目融资来说,渠道主要有如下几种:国外私人资本、国外企业、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国际组织。(2)生产性企业项目融资渠道和模式构建。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生产型企业融资渠道和模式。生产支付融资模式完全以产品和这部分产品收益的所有权作为担保品,而不是采用转让或抵押方式进行融资。这种形式主要针对项目贷款的还款方式而言,借款方在项目投产后不以项目产品的销售收入来偿还债务,而是直接以项目产品来还本付息。在贷款得到清偿前,贷款方拥有项目部分或全部产品的所有权。一般用于资源贮量已经探明并且项目现金流能够较准确计算的资源开发型项目。由贷款银行或项目投资者建立一个融资中介机构 (一般为信托基金结构),由该机构与项目公司签定“生产支付”协议,购买项目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资源储量或未来生产的资源性产品产量,作为融资的基础。根据生产支付协议,融资中介机构以支付“购货款”的形式为项目公司融资,提供项目的建设和资本投资资金,而项目公司则承诺按照一定的价格计算公式安排生产支付,并以项目固定资产抵押和完工担保作为项目融资的信用保证。融资中介机构以生产支付协议规定产品销售收入权益及其有关购买合同作为还款保证,贷款银行为融资中介机构安排用于购买这部分资源性产品的资金。在项目进入生产期后,根据销售协议,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中介机构的销售其产品,销售收入直接进入融资中介机构用以偿还债务。若没有销售协议,则融资中介机构要在市场上直接销售产品,以销售收入偿还从贷款银行处借入的“购货款”。

信用保证结构较其他融资方式独特。生产支付是通过直接拥有项目的产品和销售收入,而不是通过抵押或权益转让的方式来实现融资的信用保证的。较易于被安排成无追索或有限追索融资形式,较少受债务比例的限制,融资的灵活性较大。在生产支付融资结构中,贷款银行一般只为项目的建设资本费用提供融资,而不承担项目生产费用的贷款,并且要求项目投资者提供最低生产量、最低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担保。生产支付的融资期限一般短于项目预期的经济生命周期融资中介机构在生产支付融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企业项目融资的对策建议

一是多途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融资政策,发掘融资渠道,加强与银监部门的沟通,取得金融部门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银企信贷关系,畅通融资渠道,以确保融资顺畅。二是做好融资风险管理。确保融资风险可控,以保障企业项目经验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规范资金管理。稳步推进资金计划管理;强化资金管理措施,构建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向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肖翔,刘天善.企业融资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文第3篇

1.日本模式。日本目前有大阪证券金融公司、中部证券金融公司和日本证券金融公司三个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证券抵押和融券的转融通完全由这三家公司完成。在这种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的模式中,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证券抵押融资上被分隔开,由证券金融公司充当中介,证券金融公司居于排它的垄断地位,严格控制着资金和证券通过信用交易的倍增效应。即第一层面由证券公司向客户提供融资融券的信用;当其自有资金或借券来源不足时,转向证券金融公司融通,此为第二层面;最后,证券金融公司在资金或证券不足时再向各商业银行、拆借市场借贷、公开市场标借或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来获得调控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入量与流出量。

2.台湾模式。台湾目前有复华、环华、富邦和安泰四家证券金融公司,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实行了对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同时融资融券的“双轨制”。在台湾所有的证券公司中,只有一部分是经批准可以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其余的证券公司则没有营业许可。获得融资融券许可的证券公司可以给客户提供融资融券的服务,然后再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通;而没有许可证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客户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融券。这样,证券金融公司实际上一面为部分证券公司办理资券转融通,同时又直接为一般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在“双轨制”的结构中,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既可以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获得资金,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因此证券金融公司并不是资本市场和货币资金市场之间的惟一资金通道,而是专门以证券质押的方式获取资金的特殊通道。

二、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1.日本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日本的证券金融公司处于一种垄断的地位。日本的证券金融公司在政府支持和垄断专营的基础上,以相当小的自有资本规模(自有资本的比例为2.5%)维持业务的正常运行。主要是通过向资金和证券的拥有者融借证券和资金,来维持自己的转融通业务。客户不允许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取资金或者证券,而必须通过证券公司来统一进行。证券公司除了部分资金以外,也不能够直接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那里获得信用交易所需要的证券或资金。这样,证券金融公司便成为整个信用交易体系中证券和资金的中转枢纽(实际上,由于证券公司不能够直接向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融取证券,其他金融机构如果需要借出证券,一般是要将其转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再由证券金融公司附加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后将证券融借给证券公司)。

日本建立这种以专业证券金融公司为核心的信用交易制度,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信用交易能够尽可能被政府所控制,因此,证券金融公司成为信用交易尤其是融券交易的垄断者。而大藏省、中央银行、交易所、证券金融公司四个方面,构成整个证券市场宏观调控的基石,政府有意维持这种垄断的局面,从而使证券金融公司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工具,大藏省只要通过控制证券金融公司,就可以调控进出证券市场的资金和证券数量,从而控制信用交易量。在这种客户一证券公司一证券金融公司的层级结构里,下一级向上一级集中汇总,上一级形成对下一级的管理和垄断。这种职能分工明确的结构形式,优点是便于监管,而缺点是禁锢了每一个层级的多元化发展,丧失了一部分效率,致使其融资成本较高。

2.台湾模式的特点和评价。台湾证券金融公司处于既垄断又竞争的地位。台湾于1980年设立复华证券金融公司(其股东为台湾证券交易所、台湾银行、土地银行、光华投资公司及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其后,又成立环华、事邦、安泰三家证券金融公司。在台湾的信用交易模式中,一方面承袭了日本的专业化金融公司模式――采取了专业化集中信用的形式,另一方面突破了日本的“机构对机构”的封闭模式,将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的融资和融券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投资者,从而实现了既可对证券公司也可对广大的一般投资者直接提供融资融券业务,力图在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市场竞争的特点:台湾的证券公司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信用交易资格,可以为客户直接提供融资和融券的信用交易支持,而大部分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信用交易客户的委托,转而向证券金融公司办理转融通。客户也可以选择是从证券公司直接获得融资和融券,或是直接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和融券。另外,台湾的证券金融公司要比日本的证券金融公司的资产结构更为合理。尤其是股东权益部分,要远远高于日本的证券金融公司(例如复华的股东权益为总资产的18%),这使其在资金方面不需要太多的依赖政府的支持,也更像一个市场化的金融公司。由于近似有效的市场竞争,证券金融公司比较注重市场运作与风险的控制。

三、我国金融证券公司建设的政策建议

1.我国证券信用交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证券信用交易,我国无论是法律上还是政策上绝对禁止,但在实践中“,信用”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备因素之一,在证券市场上仍广泛存在。受利益驱动各市场主体采取一系列违规信用交易,主要形式有:①证券公司为拉拢客户,接受大户委托,进行恶意透支;②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中私自透支买卖证券;③证券公司工作人员为亲友等关系人透支买卖证券。④证券公司的疏忽造成股民恶意透支。证券信用禁而不止,从投资者角度而言,利用证券信用可以发挥杠杆作用,以小搏大。尤其在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常常发生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的行情,此时如能筹得大量资金短线操作得当,将能赚取巨额差价利益。其次,从证券公司的角度来看,自有资金普遍不足,缺乏必要的合法的融资渠道,业务范围狭窄,相互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必然导致券商一方面千方百计地从各种非法渠道获得资金,另一方面进行种种违规操作。因此,引入信用交易制度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参与者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也相对较低,难以直接采用美国市场化的融资融券模式,而应吸取日本、台湾和韩国等的经验和教训,建立过渡性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模式。

2.我国金融证券公司建设的政策建议。

(1)证券金融公司建立的时机。证券金融公司作为连接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桥梁,发挥着连结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纽带”作用,可以在不改变“分业经营”的前提下,间接实现混业经营,从而发挥金融机构的协同效应和金融资源的整合效应,促进资本市场的规模发展和功能深化。而其职能的实现要求证券市场具备一定的容延度(即容量和广延度),具体包括筹资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数量及其交易量,证券市场上证券的种类及其绝对数量和相对规模,资金市场的容量和规模,这些都是决定着金融证券公司能否顺畅运作的关键。建立证券金融公司要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情况,海外券商的债务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货币市场,回购协议也正在成为券商融资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渠道。但在我国,货币市场上交易工具少,交易规模小,券商可以用来做回购交易的债券数量极为有限,而且回购利率较高,融资成本昂贵,这就决定了回购市场不可能满足我国券商的融资需求,也不会成为我国券商融资的主要渠道。同业拆借市场上,因为证券质押融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银行很难对券商或投资者融资取得的资金投向进行有效的监控,加之我国股票市场实际运行过程很不规范,故而监管部门对证券质押融资都作了严格的资格认定和比例限制。实际运作过程中,银行出于自身安全性的考虑,必然会对券商的融资非常慎重,因此券商通过同业拆借所能获取的资金也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均不能满足券商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而国内券商最为短缺的是中长期资金。所以证券市场的融资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比较突出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金流量表;部门间资金流动;间接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9-0011-04

本文将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992-2006年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数据为基础,以国民经济部门间资金流动统计表为主要分析手段,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系统分析中国国民经济部门间的资金流动规模、方向、特点和内在联系,以期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

一、资金流量表的基本内容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是反映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金融交易的流量的矩阵账户体系,它是从金融层面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账户体系,被联合国确定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金流量表的研究发源于美国。1952年,Copeland对美国货币流量(money now)的分析开创了资金流量表研究的先河。随后,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编制国民经济资金流量核算体系。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对1953年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旧SNA)做修订时,增加了资金流量核算,使之成为新SNA五大核算内容之一。1993年修订的最新SNA进一步确认了资金流量核算的地位,并使核算方法更为科学、实用。中国于1993年采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首次使用了资金流量表核算资金流量,之后不断完善资金流量核算方法。目前,资金流量实物交易表由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金融交易表则由中国人民银行。

就资金流量金融表而言,它采用矩阵账户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金融交易的流量,它反映了经济部门间由经济活动所引起的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以及相应发生的金融负债的变化。中国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将国民经济所有的机构单位区分为住户、非金融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五大机构部门,并列在矩阵账户的宾栏。矩阵账户的主栏则是发生在这五大机构部门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按交易发生时所采用的金融工具的形式。资金流量金融表采用复式记账法,按应收应付原则。以交易价格记录所有金融交易流量的价值。在每一个机构部门下,分设来源与运用两部分,以反映各机构部门在各种金融资产与负债上的变化。

从资金流量金融表的分部门构成来看,住户部门由包含个体经营户的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构成,该部门主要从事最终消费活动及以自我使用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从事少量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活动。非金融企业部门由所有从事非生产活动,并以盈利为目的的常住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单位组成。政府部门则由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保险基金组成。该部门为公共和个人消费提供非营利性产出,并承担对国民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职责。金融部门由中央银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组成。该部门提供含保险在内的金融服务。国外部门是与国内机构单位发生金融交易的所有非常住机构单位(赵春萍,2003)。

在过去的50多年中,有关资金流量表分析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贝多广,2004):一是从统计角度对资金流量帐户体系的设计不断进行完善(Goldsmith,1965);二是从适用性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经济和金融分析,如部门收支分析、流动性分析、固定技术系数分析、利率预测和短期资金流动预测、金融危机预测等(Bermanand Cassell,1968;Taylor,1963;Hargravesetal,1993;Christiano。1994;Dawson,2004)。虽然近年从资金流量角度研究发达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国外文献有所减少,但是关于印度、东欧、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却不断增多(SenetM,1996;Patterson,2001;Odedokunm1990;Nakamura,1998;Moore,2007)。比较而言,中国国内利用资金流量数据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是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许宪春(2002),贝多广(1989,2004,2006),李扬(2007)等。这些文献着重介绍了中国资金流量实物表和金融表的相关内容,探讨了资金流动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以及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是这一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中国的货币化与部门资金余缺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从基本商品货币化阶段进入资产、资源、未来收入流的货币化阶段,中国的货币化比率在不断提高。图1表明1992-2006年间中国的货币化指标M2/GDP比率在不断上升,1992年为0:94,1995年上升为1.02,2002年则上升为1.55,2006年则高达1.63。

在货币化比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货币金融资金在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怎样配置的?利用资金流量金融表中的各部门每年的净资金头寸数据,可以构造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的指标――净资金余额/GDP比率。图2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金余缺程度。从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住户部门一直是资金盈余部门,企业则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政府自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但2005、2006年转为资金盈余部门。金融部门则是短缺和盈余状态不断交替的趋势。除1993年外。国外部门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

三、1992-2001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的特点

图2揭示了中国国民经济五部门的资金余缺状况。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部门的资金余缺是如何调剂的呢?部门间资金流动的规模、方向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资金是怎样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动到资金短缺部门的呢?我们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金流量金融交易表编制了如下矩阵式部门间资金流动表(表1)。表中,横向表示资产运用,纵向表示资金来源。利用这个表格,可以反映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流动的路径、方向与规模。例如,第二行表示金融机构部门以各种金融工具形式运用于国民经济五部门的状况。第二列则表示金融机构从国民经济五部门获得的资金来源状况。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资金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调剂余缺,资金如何流动。我们侧重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来分析这一问题。从中国实际GDP增长率来看,1978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5个经济周期(图3),1992-2001年为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紧缩阶段,2001-2006年为第五个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001年

为两个经济周期的分界点。因此可以将1992-2006期间划分为两个子阶段:1992-2001和2001-2006年。下面我们将系统分析1992-2001年经济紧缩期和2001-2006年经济扩张期两个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以期为中国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将相应的资金流量数据代入表1。可以得到表2。根据表2,我们可以分析一下1992-2001年的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的特点。从资金来源(融资、金融负债)的角度看:①金融机构平均每年以存款、通货、保险准备金等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8267亿元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平均每年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获得5321亿元;以短期存款的形式从政府部门获得1435亿元;国外部门在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运用值为负值,年均值为52亿元;②非金融企业以贷款的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9598亿元:以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从国外部门获得4023亿元: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的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673亿元;③住户部门从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融得资金982亿元;④政府以贷款形式从金融机构融资1043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非金融企业获得资金105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873亿元;⑤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购买国外债券等的资金分别为811亿元、1522亿元、43亿元。

从金融资产运用的角度看,金融机构运用额最多(16765亿元),主要形式为向非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然后依次是住户(9813亿元)、非金融企业(6956亿元)、国外(3971亿元)和政府部门(1481亿元)。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是银行存款,国外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为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资金流动的方向、规模和特点,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如下的货币金融资金循环图(图4)。可以看出1992-2001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的基本模式为:资金流动的主要路径是从住户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以存款等形式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然后再通过贷款等方式从金融机构流向资金需求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家庭)部门,最后是国外部门。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的货币资金循环流动过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部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中国的金融体制仍以银行间接金融为主。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中国全国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2001-2006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的特点

2001-2006年,中国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期。经济直觉是货币资金流量规模应当有所增大。采用同样的方法,将2001-2006年的资金流量数据代入表1。可以得到表3,从中可以了解2001-2006年中国的部门间资金流动特点。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①金融机构平均每年以存款、通货、保险准备金等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21324亿元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平均每年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获得13852亿元;以短期存款的形式从政府部门获得4615亿元;国外部门在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运用年均值为374亿元:②非金融企业以贷款的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19014亿元:以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从国外部门获得6353亿元;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的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844亿元;③住户部门从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融得资金5263亿元;④政府以贷款形式从金融机构融资3202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255亿元;⑤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购买国外债券等的资金分别为2818亿元和1628亿元。

从金融资产运用的角度看,金融机构最多(54470亿元),资产运用的主要形式为非金融企业贷款;然后依次是住户(22423亿元)、非金融企业(15480亿元)、国外(6727亿元)、政府(4589亿元)。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是银行存款,国外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为非金融企业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下面我们再利用货币资金循环图(图5),直观地分析一下2001-2006年中国资金流动的基本模式。这一时期资金流动的主要路径是从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以存款等形式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然后再通过贷款等方式从金融机构流向资金需求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就国民经济各部门流向金融机构的年均资金流量规模来说,住户、企业、政府、国外部门分别为21324亿元、13852亿元、4615亿元和374亿元。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流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年均资金流量规模看,企业、住户、政府、国外部门分别为19014亿元、5263亿元、3202亿元和2818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中枢和核心地位。

对比1992-2001年经济下降期和2001-2006年经济上升期的平均资金流量规模,可以发现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紧缩时资金流量小,经济繁荣时资金流量大。2001-2006年的资金流量较1992-2001年的平均资金流量显著放大。

进一步对比1992-2001经济下降期和2001―2006年经济上升期的资金流动主要路径,可以发现1992-2001年期间从家庭和企业部门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的资金中,以贷款方式流向家庭部门的规模非常小,位列于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之后,国外部门之前。而2001年之后,由于中国住房制度和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上述资金流向位次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家庭部门仍位列企业部门之后,但跃居于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之前。

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体系的背景下,中国的资金流量与全球资金流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同步性,密切关注资金流向与规模,防止资金规模大起大落和资金流向突然逆转是货币当局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举措。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