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下面以《杨辉三角》这一节为例。
一、课题的选择
1.由于高中数学教学还是以课堂讲解为主,因此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基于我所带班级学生特点,大部分同学多于排列组合的外延学习十分吃力和陌生,尤其是二项式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存在很大困难。因此,选择《杨辉三角》这一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可以有效树立同学们对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热情。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
1.更具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八组,由学生自己推荐小组长。
2.印发已有前五行的杨辉三角题单,每人一份。(见附表)
学生准备:
1.了解杨辉及杨辉三角的历史。
2.制作杨辉三角前二十行数字,并观察其数字规律。
3.教学工具:因为我们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因此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制作杨辉三角前二十行数字,并观察其数字规律。
(二)课堂研究
1.(引入)介绍历史,激发热情(通过了解杨辉三角的历史,让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请第一小组派代表介绍杨辉及杨辉三角。(学生发言) 由于已经布置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杨辉及杨辉三角 2.分组讨论,探究结论
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组合数的二个性质。并用多媒体出示关于杨辉三角的四??问题,请同学们结合组合数性质,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下发的杨辉三角研究成果报告单的前四个问题。
问题一:杨辉三角每行左右两边数字具有对称性吗?如果有你能用组合数个式子表示这结论吗?
问题二:杨辉三角两斜边的数字都由1组成,而其余的数字与它的上一行中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问题三: 你发现第n行数字规律与二项展开式有什么联系?
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报告单(用多媒体出示),并加以说明。
生:问题一:有对称性,;
问题二:其余的每个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二个数字相加;
问题三:杨辉三角第n行数字从左到右就是二项式(a+b)的展开式中的二项式系数;
师:第二小组同学观察地非常仔细,猜想也很合理,但是如果要作为结论的话,还是不够严谨的。下面我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以上猜想(略)。
3.评价成果 总结提高
小结不只是对知识的回顾与知识结构的完善,更是对探索过程的一种反思。
师:各小组同学都能团结合作,通过研究总结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规律。现在我们请同学重新梳理一下。
三、本节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
1.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从确定研究题目、收集相关资料、召开课题论证会。到设计问卷等到撰写课题报告。都是由学生自己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相互切磋、合作,共同完成的。教师、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一,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论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狰指出高中语文教学: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这三点要求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的“育人功能”、鼓励个性发展以及实施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第一,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2 关于“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应用能力就是要求高中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生活中不仅能准确领会他人的意思,而且能够恰当、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应用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高中语文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情感美等等。要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打好底子,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追求美的意识,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会识别和抵制低劣丑恶的文化产品和现象,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小养成探究意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我们的科技要发展,我们的国家要强盛,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当然,培养提高探究能力,也是人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高中生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当发展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文化,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文明人。要下功夫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它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这种学习注重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且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 关于“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
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都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多样选择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提出来的,教学要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发展创造条件。
二 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需求
1 教师的需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具体要求是: ①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②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刊,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卡日长。
③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则,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 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践者。学生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完成以下任务:
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期(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3 资源的需求。 最起码得有教室。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场所。还得配备阅览室、资料室,供学生探究时查找资料所用。
计算机是学生探究问题时所必须选择的先进工具,学校应建没计算机学习室。
根据学生选择的需要,学校还应该建设用于表演和实习的活动场所。
三 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语文高效课堂的理沦是划时代的,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如果确实依据理论去操作,那么,新的课程改革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现实如何呢?现实的师资,现实的学校建没能够满足课改的需要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
1国家应该适当加大对教育的投人,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2地方政府也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态势适当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以满足新课改的迫切需求。
3鼓励多方吸纳资金,满足教育的优先发展。
第二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一语文高效课堂的形式探对
1 接受性学习。即学生完全听老师的讲解,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其日的只是为了考试。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
2 研究性学习。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布置研究专题,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研究々题。在确定研究专题的基础上,要提出研究的程序、形式和研究的目标,以引导学生进行顺利地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个人选择一个研究专题,也吖以三个五个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共
同研究一个专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也可以分工查找资料。可以到图书室阅览室,也可以到计算机室在网上查找资料。除此之外,研究性学习还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走进社区,走进人群,深入特定的环境,收集并整理第一手资料,为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唯一的。1提倡研究出成果。成果包括研究程序、形式和目的的制定,查找的各种资料,调查走访日记或调查报告,研究学习阶段性小结或研究成果报告等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展示,有的成果可以在橱窗板报上展示,有的开办研究专题墙报,有的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道,有的可以刊登在校报校刊上,有的还可以利用研究成果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向报刊杂志投稿。2注重研究的过程。不管研究的成果如何,只要参与了研究的全过程,并且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也应该给予认可,因为通过研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爿惯和提高学生健康的研究品质。3最近推行的xx省xx中学的课案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要分出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着几张课桌,进行学习。每小组负责一个由老师事先布置的研究题目进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的组长在班上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老师只是在一旁引导。这种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相比,只不过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锥形,或日一种简单尝试而已,它大量的工作隐藏在幕后老师的指点上,学生只是扮演了老师的台前替身。
二 语文高效课堂的内容需求
1 对老师的需求。是的,如前文所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就语文科而言,语文老师非是一个“杂家”是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你看,语文科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五册,包含“阅读与鉴赏”(包括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表达与交流”(包括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试想,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对以上内容知之甚少或全然无知,那么他能够胜任这一学科的教学吗?
2 对学生的需求。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就某一节课而言,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初步的探求能力。面对教材,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有疑才有利于探究,无疑则不会有进步。高效课堂还需要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学会应用现有的工具进行探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展示。要提倡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要尊重他人的成果,更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谨、求实的学风。
3对条件的需求。
对条件的需求,主要指语文高效课堂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条件。1要有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和思考;2要有资料库(包括计算机室)供学生查找资料;3要有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场所,比如训论辩论场所,演讲竞赛场所,排练表演场所等等;4要为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进行社会调查提供多方保障;5要为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提供便利条件。
三如何处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形式要求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固定的;没有哪一种形式可以作为样板供人们模仿。因为新课改是一场全新的变革,不是三年五年就结束得了的,各地也都是在摸索实验,所以,高效课堂的形式不可强制推行任何一种模式。只要我们的实验让学生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我们的实验就是可行的。 怎么处理这一矛盾? 1 教育行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要了解和关心学校的教学情况,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实验。而不能一味地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条件。
2 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养。要明白,教师教学生,不是教学生学什么,而是教学生怎么学。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样,教学生,就像教小孩学走路那样,一边牵着小孩的手,却又随时准备松开手让他自己走。
第三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一 语文高效课堂的继承功能
语文高效课堂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对旧课堂的继承之上,才能谋求它的发展和创新,尽管它是全新的事物。
20世纪20年代后期,语文学科教育的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发展期的探索呈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构建“知识――传授”的教学体系;第二个阶段是探索并进而构建“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
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适应了当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发展的走向相吻合。但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忽视了人的内在发展需要,或者是把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放在次要地位,具有的只是工具性价值。”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6)这种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经济动物”、“机器人”,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次新课改,把语文课程的目标设计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称为“三维目标”),把语文新课程模式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养成”则是指接受和探究相辅相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一模式是对过去课程模式中部分内容、目标实施方式的扬弃,但更多地是包容和整合。
我们新课改下的语文高效课堂,一定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而不能单纯地顾及某一个方面。
二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功能
1课堂形式的创新。 (前文有述,此不赘言) 2教学理念的创新。 3课堂模式的创新。凡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大胆尝试,还要体现“大语文观”,即语文光靠课堂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才称得上创新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试验。 4课堂目标的创新。课堂不能只是单一的灌输知识,也不能简单地训练能力,更不能一味地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必须统筹兼顾,不可或缺。
5课堂评价的创新。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他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二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其所有创新的地方,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之问的矛盾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
1 首先是继承。扎扎实实地传授知识,扎扎实实地训练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 其次是创新。高效课堂的创新重点体现在课堂目标的创新上,必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才符合新课改的创新要求。
3 创新评价机制,鼓励个性发展。
对高效课堂的评价,一是阶段性评价,二是选拔性评价(就是高考)。
关键词:校本课程 研究开发 成果探讨 建议
一、导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陈述
2010年秋季,甘肃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两部分组成,选修分为选修I和选修II。其中必修和选修I为国家课程,选修II为学校课程,至少6学分。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利用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由学校或学校与外部教育科研等单位合作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英语校本课程是以英语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并形成良好英语素质的一门课程。英语校本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五彩滨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各省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研发和开设都做了统一规定,但只是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无法照顾到各类学校、各个学科的特殊性。因此,本校本课程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化,发挥学校办学特色。
(1)本课题实验的理论意义: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实施,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在全国各普通高中已经广泛开展了起来,但研究的大部分成果来自中东部发达省市,本课题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本地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空白,进一步拓宽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领域,从而为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形成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内容开放的三级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2)本课题实验的方法论启示:目前我省各普通高中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都处在论证、探索、开发阶段,本校本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表演等教学方法,通过该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不断增强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我省高中英语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领域和教学模式,进而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多的方法论支持。
(三)相关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综述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针对普通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研究也随之成为新课程研究的亮点之一。来自华东师大一附中的黄光炜以本校实践经验为基础,从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文化视域下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影响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及要把握好的几点原则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学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很多学校还编辑出版发行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例如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刘少文老师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感受英国》,依据其本人在英国学习期间所走访的20多个城镇和拍摄的图片,引导学生多方位、全面而具体地了解英语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浙江湖州二中英语组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走遍美国》、《走马观花看英伦》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美国和英国的人文、地理名胜古迹,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研究过程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课题主要围绕课题“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一游遍英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组根据主持人王振强老师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参观的英伦三岛各个名城及周边名胜古迹为线索,选编介绍这些城市概况及名胜古迹的文章,结合其本人在英国所撰写的留学札记和所拍摄的5000多张精美图片,向学生全面展示英国的人文地貌、名胜古迹,帮助他们更加直观的了解英国,强化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进而为深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文化背景基础。
校本课程《游遍英伦》(Travels around the UK)课时规划:本课程设计为1个学分,用时18课时,每周2课时,9周时间完成,1周时间复习考查。本课程总共由18个章节组成,分别为:联合王国简介、英格兰、伦敦及其名胜古迹、温莎宫和伊顿公学、古城巴斯和布里斯托尔、索斯伯里平原上的古巨石阵、布莱顿和朴茨茅斯、莎士比亚的故乡――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特福、牛津、剑桥、坎特伯雷和多佛尔、伯明翰和诺丁汉、曼彻斯特和利物浦、英格兰北方明珠――约克、苏格兰、爱丁堡和格拉斯哥、威尔士及其首都卡迪夫、北爱尔兰及其首都贝尔法斯特。每一章由读前、阅读中、读后三部分组成,“读前”主要设计2道思考题,鼓励学生开动思维机器,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收集相关背景知识;“阅读中”主要精选介绍相关城市的文章两篇,配备精美图片若干张,向学生全面展示相关城市和景点的信息;“读后”部分每篇文章设计练习题5道,用于检测、巩固、加深学生对于所读文章的理解。
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多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讨论结束后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合理评价。课程评价主要通过检查、课后作业等手段重点评价其学习的过程。具体包括:①出勤情况(10%)。②课堂表现(如发言、讨论和主题演讲等)(20%)。③平时测试成绩(20%)。④终结性考试(50%)。
(二)课题的研究步骤和经过
第一阶段(2010.6―2011.6)课题论证和申报阶段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牵头,全体成员集体行动,通过图书馆查阅、网络查询、购买相关资料等途径搜集校本课程相关资料,初步设计并提出校本课程纲要。与此同时,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据此制定出校本课程研发实施方案,选编、印制校本课程初稿,并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对初稿进行审定。其次,按照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2010-2013年资助金项目的相关要求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申报课题审批立项,2011年5月课题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并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公布。第三,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划,课题组编制问卷调查,发放、收集、积累问卷分析结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1.8―2013.6)实施阶段
本阶段课题组首先组织撰写开题报告,并召开了隆重的课题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实施方案,并提出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随后校本课程《游遍英伦》被统一纳入3所实验学校课程体系,进入学校整体课程表,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始开设,每周2课时,每学段共计18课时,1个学分。通过1年的开设,课题组广泛征求参研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归纳总结相关建议,并依据相关建议修改完善校本教材,颁布、出台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案、学分考核办法以及教学指导建议。同时课题组开始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各学校之间交流研究材料,撰写完成了课题实验中期成果报告,2012年7月课题组顺利通过了中期验收。
2013年8月开始,课题研究进入第二轮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在第一轮校本课程试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范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对过程性评价、终结考试、学分认定等环节提出更加详细的规则,确保本校本课程符合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同时,课题组多次召开各个参研学校教师联席会议,收集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并进行了精品课程展示,使每一位参演教师都对于本课题研究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收获。
第三阶段(2013.6―2013.8)归纳总结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之后,课题组再次编制研究效果调查问卷,检验两年来校本研究的效果,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同时采用跟踪调查、访谈记录、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等方法,收集、筛选和审核各项研究资料,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统计数据,撰写课题实验总报告,编辑出版校本课程《游遍英伦》。2013年8月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小组对课题结题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评定,一致同意课题结题。
三、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本课题研究从开题到结题,已经3年有余,我们认为:“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一游遍英伦”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研究的目的,成效显著。
1.参研教师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作为国家新课程三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前很多教师对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各参研学校通过专家引领,细化教师培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随着教师英语教学理论的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变。如今,各参研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扮演的是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对话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成为反思型教师,成为英语个性教学风格的铸造者,各校英语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全新的姿态出现。
2.通过课题实验,各校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从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到课堂教学的贯彻实施、问卷调查材料的统计分析、结题材料的撰写等,使得各参研学校的英语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每位教师在讲授校本教材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校本教学,边教边研,走教学与科研相结之路,不但取得了优异的英语教学业绩,而且在校本教学研究上成果颇丰。参研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自己的研究探索撰写出多篇教学论文,并有8篇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其中《英语课堂教学巧用音视频资料》一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7)。课题组所开发编辑的校本教材《游遍英伦》在2012年白银市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3.构建了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本课程严格贯彻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每节课先由各个小组讨论学习,集体研究解决各节的重难点,借助提前做好的幻灯片由一位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的模式进行,选修校本课程《游遍英伦》的学生们学会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上课时不再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动脑,积极思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大家争先恐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对英国的了解得到进一步深入,家长对实验的效果非常满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着对英国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知识的增加,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的也得到了正迁移,这一点在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通过前、中、后测等得到的数据对比分析,课题组发现各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平均分比对比班有显著的提高,差距最大的达到10分之多,3所实验学校的英语高考成绩也都有了新的突破。
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反思以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由于受教学理念、授课时间、课时设置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课题实验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待高效使用
通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反映要求增加视频资料和更多的音乐、图片等,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趣味性,而受课时量约束,再加上下载相关视频介绍资料并不容易,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准备阶段付出更多的努力。
2.缺少人文方面的内容
受课程开设时间和体系约束,本校本课程内容多涉及英国的历史、地理、建筑等,缺少人文方面的内容,例如英国历史上的名人传记,普通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习俗、美食等,需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国风情。
3.学分认定需要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