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概念界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意义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教学师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乒乓、商务、数控、舞蹈等,体现“校本课程”“校本化”的特点。学校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以及与社会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丰富教学实践,凸显“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
2、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自身科学课程观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行动研究能力的获得、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类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行为的实施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师。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的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则要求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拓展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依托课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组成了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智慧型学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组织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责任人,提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要求,教导处负责将要求落到实处,负责具体的计划制定,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具体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立开发类型。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校本课程 作用
在中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即针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以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的差异,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至此,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便应运而生, 其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在此基础上, 体育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也成为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和宽泛的概念,目前对其进行的界定有多种。这些界定的共同点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尽量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开发出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2.体育校本课程与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掌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和技巧,对体育教学有全新的认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当前随着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原先的课程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我们冲破旧课程体系,使学生素质教育和全方位发展得到真正体现。
3.体育校本课程的作用
3.1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办学特色。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不同,给学校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在国家课程改革总目标下,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办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 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 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 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 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同时, 由于它着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摘 要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已成为目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关键的项目。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实施,将我国一直以来的国家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打破了,以此满足不同地区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状况,加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方法,从校本课程的概念、现状和意义、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校本课程 现状 对策
一、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概念问题
校本课程仅仅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现今对于其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在王斌华教授所写的《校本课程论》中的校本课程就是“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写、实施以及评价的课程。”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某一级学校的部分教师、个别教师或者全体教师,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在理解本校内外部环境的根源上,对于本班级、本年级或者本校一定的学生群体,编写、实施以及评估的课程。
有关校本课程的说法还存很多种,综合种种说法,都可得到一个共同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主筹划、构造、开展、评估个性化课程的整个过程。笔者觉得校本课程就是将学校的教师作为一个主体,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色,把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尽可能因地制宜开发出多种适合学生的课程。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及作用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学校课程改革及学生成长等各个方位等具备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一)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
想要看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特色,第一可看它的办学目标时候正确且独特,或者可以说成教育的哲学。校本课程的建设核心理念就是把学校作为课程建设的场所,因为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与场所,是真正能够影响学生教育与体验的地方。体育课程的目的一定要实施到学校的层面,和学校具体的体育特点以及条件共同结合一起,这样才可以真正实施。由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特点来看,它恰好针对体育教育的重心——体育课程所采取体育教育目标以及具体行动对策。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使得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并且因为其着重学校师生间的独特性、差异性,融进了学校本土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利于学校创建学校所独有传统与特色。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调动好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充分使用校内外的体育资源,将学校传统的项目作为基础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从而创造出具有学校自己的体育特色。
(二)有助于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敏度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大大制约了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其主要表现为教材的使用周期长,一本教材基本上都会使用十年或以上,完全没有任何的改变,而且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单一、死板,换而言之,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比较老套,体育教师也只是从一而终地根据课程的内容上课,缺乏自主性,高中三年也仅需建立三个模块,并没有从学生实际的需要出发,体育教师只需重复安排三种模块就可以了,从根本上阻碍了体育老师的作用,根本发挥不了体育教师的主动性,这样看来其它学科的老师同样可以上好体育这门学课!体育课程的建设恰恰能够打破这种惯例,把权利下放到每位体育教师身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合理、自主安排体育课程的内容,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让课程更具有灵敏度。
(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尊重、满足中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及差异性特点,向中学生供以更多的选择权利,所以有利于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社会中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尤其是须要显现人的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因为每个人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体质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都不尽相同,对于体育的需求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为了适应差别而开展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加入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不但有助于清楚知道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知识、技能,便于断定订定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从而找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计划;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推动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对于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转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认识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专业素质以及责任意识成为了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根基与经验,好比课程论专家马什所言:“教师的主动参加是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当中一个极具决定性的条件,换而言之是校本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体育教学仅仅重视培养教学技能,在课程意识与观念上比较单薄,习惯教学,但对于课程比较陌生,按部就班,机械式地传授体育教学的方法,自然就会忽略了在教学方面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使得教师束手缚脚,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正一步步打破这种课程体制,并要求体育教师转换传统的教学理念,设立起新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扬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首要因素就是体育教师的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等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仅有如此,才可以使得体育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从而建立自主意识。
(二)强化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丰富课程理论知识的储备
从古至今,体育课程经过了无数的变革。可是,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向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它不能依赖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来保障的,也不是依赖政策的指导或强制就可以实施,体育教师才是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唯有体育教师才可以实现体育课程理论的“有用”及“被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唯有体育教师才可以保证体育课程实施“实效”和“科学”的有效统一,体育教师是“理想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桥梁。由此可见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课程理论知识的储备,加强学习课程理论,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建设体育校本课程,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改革。
(三)努力发掘与发扬适合当地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怎样才能运用得当是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的文化背景,这些都对课程建设改革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体育课程建设不完全单单就是指体育课程内容上的建设,它还涉及到体育课程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生理上、心理上如果学生受到创伤,心理学、医学这时就会发挥到关键的作用。同样,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应该充分考虑或者发掘出任何对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利的资源,主动积极加强跟学校心理学教师或校医院的联系,让学生在身心方面上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题
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设立校内外的体育资源转换体系,从多角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与资源。完善体育的设施设备,增大投资的力度,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极力开发中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强化和课程专家的合作及联系,大力推动体育教师的培训措施,不断完善评估体制,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2).
[2] 虎技能,王晓军.校本课程开发:边远农牧区中小学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的研究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1(04).
[3] 张吾龙,周惠娟,胡德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4] 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5] 王艳兵,王大鹏,孙慧,樊晓兵,张志峰,康录.高校体育课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建议——以张家口地区高校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落实国家对课程管理提出的要求,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2、有利于尊重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4、有利于体现我校办学理念,加快我校特色建设的步伐。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我区已经全面开展区域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学校特色是在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实践价值:(1)本课题研究来自于教育实践的需求。(2)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丝网创编:
“丝网花”最早起源于日本,被当地称为东篱花,制作丝网花的基本材料是普通的丝袜,也被称为“丝袜花”,于90年代末经台湾传入中国内地。丝网花色彩艳丽,造形丰富。由于具有半透明的特性,因而富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仿真花卉中的一朵奇葩。
“丝网创编”是指用丝网、铁丝和胶带等其他辅助原料扎制艺术品的手工技艺。它制作原理简单,工艺流程清晰。学生只要掌握捏圈、套网、造型、组合四项基本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就能创作出颜色丰富,造型生动逼真,形式多样的丝网作品。
2、校本课程:
广义的校本课程有的认为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也有人认为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们所说的校本课程指的是狭义的校本课程。
3、品格教育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是学校成员对学校的精神类文化要素的提炼、概括与升华,是用来指引学校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文化的基础、核心和灵魂。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实施品格教育,培养五学会新人”。品格教育,就是品质性格及道德行为的教育。五学会,指的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西小办学理念主要从德育入手,以品格教育为途径,以“丝网创编”校本课程为主要抓手,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审美,会合作,会创新”的新一代小学生。丝网创编是我校一直坚持开展的校本课程,开设这一校本课程顺应我校的办学理念,目的完全是为了培养学生做人、审美、合作、创新等基本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1、编写“丝网创编”校本课程教材系列及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2、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及评价中学会创新、学会合作,提高艺术水平,促进全面发展。3、教师在教材的编写、实施、评价过程中完善自我品格,提升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二)研究内容:1、“丝网创编”校本课程教材编写;2、“丝网创编”校本课程实施策略;3、“丝网创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1、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前进的灯塔。当学校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时,就会融入师生的血液中,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师生的力量。
2、组织保障――建立以校长为课题研究组长,以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负责人为课题组成员的组织机构。校长为课题组成员实施培训与指导,培训一支过硬的研究队伍是课题研究的保障。
3、评价导向――以评价促进实施,以评价引领实施。不仅对课题研究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更要对师生参与过程中品格的形成进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期刊、著书、教材、网络等媒介,对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特色学校的创建等理论和实践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2、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对学校师生现状、需求及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以体现学校办学理念。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刘艳凤组长,张城、穆秋燕任副组长,课题主持者具体管理课题实验研究,充实各子课题组的主研人员,做好协调工作。副组长负责组织实施。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研究任务,对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定期组织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培训,了解和掌握研究人员的课题研究状况与需求。
4、课题组成员有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5、制定课题组研究制度,确保课题科学、合理、规范地正常运行。
6、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部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一、关于中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主体地位不同观点的检视
从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和资料来看,近年来人们主要从如下方面认识并论证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问题:其一,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构成上,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理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内在结构性,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等共同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体”。所以,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当然主体。有研究者还从外缘主体与内核主体、一般主体与支柱主体、现实主体和潜在主体等不同维度,论证并确认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内核主体、支柱主体、潜在主体[1]。其二,从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视角,确认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其理由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被学生体验到并获得学习经验。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2]。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围绕满足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需要而展开。其三,从分析学生课程权利的视角,确认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其理由是权利是由法律规约的一种利益,或权益人有权获得的利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自然需要获得更多的课程权利。校本课程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赋予“学生课程权利”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立于这一视角,有研究者提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应该包含两种层级:首先是参与权;其次是个人话语权。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权利的产生,并进一步指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主体地位的权利包括:知情权、主张权、选择权、课程设计权、参与实施权、评价权等[3]。当然,还有诸多研究者从主体的哲学思考、建构主义等后现代课程理论、课程管理制度及体制改革、课程开发民主化、个性化等诸多视角来认识和论证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在此不论。本文不是有意论驳或商榷上述不同的认识和论证的合理性,而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层面上追问和反思如下问题: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否需要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二是学生是否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如果学生参与或承担校本课程开发,是否会无形地增大学生的学业负担?三是究竟如何认识、定位和体现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二、关于中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主体地位问题的追问及论析
校本课程开发,一是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即在学校层面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在学校这一教育场域中依据学校自身享有的课程权利自行展开课程研制,即狭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前者属于“原型”改造或整合性的校本课程开发,而后者则属于创建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但无论是在哪一层意义上,校本课程开发都内含着课程决策、课程需求评估、课程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系列课程研制活动。由此可见,作为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或掌握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是基本的要求,如,怎样作出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评估?如何规划和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何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怎样选择校本课程内容?如何核算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成本?等等。所以,校本课程开发,是在课程意义上的研制活动,不是学生组织几次兴趣活动、参与编写课外读物或阅读资料、开展几次探究性或合作学习或组织几次教学实验等,就可以冠之以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有着自身的规定性,决不是主观随意,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承担或胜任的。
如果说学生只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并不具体地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那么,学生这一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究竟参与了什么?是提课程建议还是表达课程需要或课程权利诉求?是参与审议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还是监督和反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或者程序性地列席参与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性?等等。这就需要在认识上给予清晰的定位,明确学生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否则,笼统地或模糊地说学生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仍不明确究竟参与了什么,怎么参与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主体作用等问题。
如果说学生享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知情权、主张权、课程设计权、选择权、参与实施权和评价权等课程权利,那么,这些课程权利是否就能说明并论证学生是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如知情权,如果告知或公布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确实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实际上学生仍没有具体地开发校本课程,学生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受益者而不是开发者。再如学生的主张权或话语权。如果学生提出或表达出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诉求或主张,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都能够体现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毋宁说是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受益主体所具有的“建言权”和“参与权”的表达,其实学生仍不具体地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但如果说学生享有课程设计权,这种说法确实需要审慎地界定。现实地讲,如果把校本课程的设计托付于学生,那么,究竟是尊重学生的课程权利还是在“过度消费”学生的课程权利?是否会增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真的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这些问题,还需人们客观现实地分析和思考,不能把法律层面上的权利概念不加分析和甄别就“拿来”套用。当然,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诸如选择权、参与实施权和评价权等课程权利,仍需要尊重,但也应该慎用,否则,学生的课程权利就会被虚化、文本化或口号化。其实,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确认学生的课程权利,其根本要义在于校本课程开发者把满足学生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价值和目标,在于开发出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 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以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等。所以,尊重学生的课程权利是毋庸置疑的,但必须对学生课程权利作出清晰定位,以避免在认识上造成混淆。
基于上述的检视、追问、质疑和论析,我们认为,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定位和体现落实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确实还需要全面地反思和检视。我们决不是否认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应享有的课程权利,但脱离现实或过于把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进行应然性的抽象或想象性的抬高,其实并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及课程权利在实践层面上得以实质性地落实。这就现实地要求人们必须理性而具体地对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进行适切性定位,或给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一个适当的、符合学生身份及能力和学识水平的主体地位,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课程权利的尊重。
三、中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主体地位的重构
1.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主体和价值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的层面上,还是在学校自行开发校本课程的层面上,其课程目标及价值取向都定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说,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并支配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全过程。如果说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共性要求、地方课程校本化体现出学生发展的区域性、地方性特色要求,那么,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则满足于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虽然这三类课程在知识体系、课程存在形态等方面有所差异,但这三类课程的功能一体化,既满足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化目的及目标,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课程平台。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价值,并不在于开发出多少有特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而在于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唯此才能体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因此,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论和价值论的层面上,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定位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主体和价值主体上,这也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
2.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有限参与主体
首先,由学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主体所构成的具有内部层次结构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体,不仅讲求民主协商与合作,也讲求权责分工。从课程领导和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权责分工上讲,校长、教务主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行政领导和业务领导,教研人员和教师,因其身份及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专门化,则主要承担具体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那么,学生的权责,并不是在于具体地承担校本课程开发,而是以学生的主体身份参与决策、规划、设计和审议等课程研制活动,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出学生自身的课程需要、诉求、主张等。对学生这种有限参与主体的定位,决不是有意降低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享有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其要义在于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化,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及其课程权利的尊重,体现让学生学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等。所以,虽然学生的这种参与具有程序化民主的属性,但决不应理解为学生主体被边缘化或虚化。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课程研制活动,具有组织性、制度性、计划性、审议性和过程性等属性特征,即使学生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不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领,学生也不可能全过程地参与或“事事躬亲”,毕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发展,是需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为保障的。这是客观事实。如果学生有时间有兴趣参与,还是值得提倡的,但也必须考虑是否会无形地增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如果以增大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代价而“倡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或证明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本身就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误解或误读。因此,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主体的身份有限地参与,决不可不顾及学生的身份以及学生自身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限定而盲目地夸大其主体地位和作用,还是应把学生定位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限参与主体,更符合学生的身份,也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化诉求。
3.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受益主体
虽然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的主体之一,但因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不同主体权责分工的差异,主体的角色地位及功能属性也存在不同。正如前文所言,校长和教务主任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行政领导和业务领导,同时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承担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主体。而教研人员和教师,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主体或执行主体。虽然教研人员和教师也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主要是业务上的专业责任,而不是行政责任和决策责任。而学生,首先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主体,也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主体,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受益主体。这一主体地位,内在地决定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地位和身份,即校本课程开发的受益者。正是学生的这种受益者身份和角色地位,也内在地决定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职责不在于具体地承担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而是以受益者的主体身份和角色地位,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需求、建议,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审议和评价等。所以,强调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其要义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及其复杂性,让学生珍惜自身的课程权利,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自身权利的表达和保护等。立于这一视角来审视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强调学生能够开发属于学生自己的课程,或主张把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归还于学生等观点,其主观愿望以及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的浪漫情怀,确实值得尊重,但还是应把“理想照进现实”,更能具体地体现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能在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层面上厘清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究竟是什么,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的权责利的关系,赋予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适当的、符合学生身份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冯铁山.试论学生主体地位及其确立的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8).
[2] 陈佑清.从认识主体到实践主体.中国教育学刊,2000(1).
[3] 赵兵.浅析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科学,2008(1).
[4] 殷晓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地位与作用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