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

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学科框架

近来,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构建问题的讨论渐渐多起来,不断有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面世,这是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积极致力于学术自觉,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开始走出低水平重复研究局面的可喜现象。但是,与职业教育实践以及其他教育理论分支学科相比,目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多数是普通教育学的翻版,缺乏自身特有的逻辑,“研究的范围比较窄”、“缺乏有力的逻辑”、“缺乏系统的理论”,仍然处于“理论贫困”的境地。①本文拟就职业教育的概念、学科以及学科框架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称谓与规范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遗憾的是“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tion)的称谓到今天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出现在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的公文中:“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职业教育为东西洋各国所最重,生等出洋后自知之,予不必言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需为用,阙一不可。”②自清末的“实业教育”以来,期间经历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和技术教育”(Vocation- s1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教育和培训”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S)等称谓。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把“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作为一类教育的一个综合性术语使用,其内涵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掌握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际能力和知识等。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受重视,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农耕文化也不需要技能技巧,故中国正规教育长期没有教人谋生糊口的内容。当西方列强挟持“奇技巧”征服儒家文化时,同人逐渐对西学技术产生了顶礼膜拜,开始出现了传授这些技能技巧的广义职业教育。在清末,职业教育就是“西学”、“洋学”,就是掌握技术一类的“末”节,人们看重的还是学习道德修养的“中学”之“本”。民国时期,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实业教育”、“生活教育”、“技术教育”、“大职业教育”等,但在动荡的时局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现实中,这些思想和实践也如昙花一现。20世纪50年代之后,“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从身份确认上有其细微差别:前者培养“干部”,后者培养“工人”。

在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和1999年 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9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将职业教育确认为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正式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明确了“职业教育”

的称谓。1996年9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统统归并到“职业教育”范畴之中,《职业教育法》第1章第4条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教育培训就是“职业教育”。第2章第14条进一步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这说明我国目前所使用的“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包含:普通教育的职业技术入门教育;为了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的职业准备教育;作为继续教育一个方面的职业继续教育。但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体系的又—一次归类划分中,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的内容,被划分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与此前《宪法》、《职业教育法》中的称谓有些不同。

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艾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提法,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在职培训视为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这说明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与一百年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今天国际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单纯指一个人就业前的教育培训,向在职培训、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渗透,成为了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将这种“职业教育”概念从“Vocational Education”拓展成“TVET”,职业教育内涵随着时展而不断演进充实的现象,称之为“大职业教育观”。③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概念包含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个层面的内容。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劳动力素质中的“技术”含量往往是职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就业的前提条件;二是教育过程与培训过程又有区别:前者偏重于学习一般生产过程的原理,注重各行各业的原理讲解和理论阐述及受教育者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后者要求受训者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技巧,强调具体生产(服务)活动的实际体验;三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看,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由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包括了“职业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以上各个术语的含义,特别是与目前大量使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含义基本一致。因此笔者郑重建议,今后在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文件、报告、新闻和学术论文中统一使用“职业教育”一词。

二、职业教育学科的性质界定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I.Schemer)博士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教育定义的三种类型,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这三种定义的分类由其出现的上下文情景决定,同一定义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可能归属不同的类型。三种定义的功能各不相同,规定性定义的功能是交际,描述性定义的功能是解释,而纲领性定义的功能是陈述一种道德价值规范。

科学理论,如数学、物理等,一般按照逻辑规则下定义(规定性定义),实践理论,如政治、经济,更多的是运用纲领性定义。这两种理论下定义的依据有区别:前者以观察数据、经验事实为根据,后者表述的不是已有的事实,而是“应有的”状态,即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许多不同的职业教育著作对同一概念(如“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所下的定义,多数不是真正的定义,而是关于某个职业教育问题(如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功能”与“培养目标”等)自己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他们用自己的“理念”偷换了职业教育中的“概念”。

对事物的科学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在适当控制的条件下,科学实验或思辨允许将对象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而撇开其他对象,科学概念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就不一定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在实践中,客观事物的存在是错综复杂、交织纠缠在一起的,“科学的”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论下定义的方式应该有所区别:前者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并且从描述性定义中择定精确的科学定义,后者因为涉及特定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教育实践,并对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一般采用纲领性定义。如“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⑤这类定义告诉人们,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表达了下定义者的主观价值判断,是典型的“纲领性定义”。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许多定义就因“人”而定了。目前数十本职业教育著作、各种权威的“辞典”,对“职业教育”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如《国际教育辞典》的定义是:“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当今则包括职业定向、特殊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等内容。”《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涵义有两个,一是“仅指培养技术工人类的职业技能教育”,二是“泛指为谋取或保持职业而准备、养成或增进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和训练,不仅包括技能性、还包括技术性的”,与“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同义。⑥

除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概念、名词、术语大多采用纲领性定义之外,另一个不成熟的表现是“移植”、抄袭普通教育学的定义和框架体系。如对“职业教育学”的定义,干脆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移植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⑦或者“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⑧还有人按照教育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开列出“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师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⑨,似乎在教育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前面冠上“职业”二字就完成了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学正在重蹈教育学的覆辙,除了翻版普通教育学的概念、体系之外,几乎没有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和特殊问题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职业教育学基本上是一门“实践”的理论,而非“科学”的理论。可喜的是,笔者最近看见欧阳河等人所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突破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框架囿于普通教育学的壁垒,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像这种职业教育理论中的定义模糊和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等问题,从根本上说,与其母体教育学的性质模糊有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假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或者我们正力求使其成为科学。近代教育学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继哲学与神学分离、自然科学萌动于实验之中时.人们谋求按照科学的先例建立人文科学,而为实践所迫切需要的教育学首当其冲。于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又与“教学艺术”有别的“科学教育学”建构起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就试图建立一种规范性、描述性的教育学陈述体系,他的“普通”是指教育的一般(普通)原理,而非“普通教育”之学。20世纪之后的教育理论家比以往更不满意于思辨哲学和狭隘经验性质的陈述,更加追求教育学的科学化,他们在“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实验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里进行了大量教育细节的实验研究、统计和测量。但是,这些成果离“科学教育学”还有一定距离,时常有一些教育家和有识之士揭开教育学研究成果的“科学”外衣,认为教育学仍然是以“教育科学”其名,行“实践教育”之实的学问。这种情况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十多年来有几百本教育学“原理”、“大纲”、“概论”等著作问世,但教育理论仍然被很多学科视为“非科学”。

三、职业教育学科框架的重构

严格说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对一些个别的、零散的、短期的问题有一些研究,至多存在一个与普通教育学大同小异的框架,迄今尚未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种模仿普通教育学框架的理论研究,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职业教育理论缺乏学术声誉的重要原因。我们讨论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职业教育学的“学科”(discipline)定位问题,包括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基础(disciplines-basis)、研究领域(fields of research)以及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实际上,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比较准确地讨论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问题,也才能真正地思考这个学科变化中的实质因素。

职业教育理论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各个方面的迅速扩张,其结果既是这个学科在教育实践中影响力的增长和对普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积极介入,也是它不断模糊的学术面貌和日益尖锐的身份危机所致。当所有“精英”教育之外的、业余的、劳力的、技术性的培训都登上了职业教育学的殿堂,当学者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巧和教育形式等专业技巧中脱颖而出,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理想、价值观等广阔层面上求索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意义,当技术手段、劳作研究、能力本位、双元制模式等内容涌人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中时,以其带有强烈工业革命色彩的教育挑战吸引了许多对“劳心式”教育不满的学者,以普通教育学理论为框架,以欧美职业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和中国特色为主要概念的传统职业教育学开始被自我解构了。但解构并不意味重构,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职业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换言之,如果职业教育学仅仅成为“技能训练”(skill-training)、“素质本位”(quailty-based)、“就业导向”(employment-oriented)等不同概念的集合场地,而没有内在的框架和概念内涵作支撑的话,那它作为一个学科的身份也就瓦解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界开始逐渐重视、辩论重视职业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问题,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学”是否应该脱离普通教育学的框架,与“教育技术学”、“职业培训”等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

目前讨论的结果有两种观点:职业教育学这个学科并没有消失,许多大学开始主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系和职业教育研究所,纷纷申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的第10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名单中,通过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如果加上教育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可以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则成遍地开花之势。学者们仍然不断发表职业教育学或原理的著作,仍然在培养新一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基地,这些系、所仍然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转型期间。对学科建设有兴趣的学者仍在苦心思索新的框架,希望为职业教育学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涵盖范围和游戏规则。这种探求并不是纯学术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如,一些大学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系对于教师配备的考虑相当简单,均以教育技术学为轴心,从IT技术手段、课程编排、电教设备运用到信息技术原理分成若干模块,大多招聘理工科出身的教师讲授各种技术原理及其运用。其他“次要”的非“教育技术”的内容理所当然处于边缘地位,尤其是理论探索处于中看不中用的境地。虽然这种状态在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个重大的变化是,没有人再敢于站出来宣称“职业教育学原理”和职业教育理论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实际上,大部分人感到,由于“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大,一个缺乏理论架构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已经不可能被社会所认可,唯一的出路是构建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独立研究范围、个性化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理论框架,据此决定一个职业(技术)教育系的教学和研究重点。

那么可供选择的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据笔者所见,目前尚没有一个在理论上有清楚明白表达与说服力且在学科框架上有独特实践特征的体系大全。但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大量素材,已经可以作为在中国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参考。总的说来,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既是实质性的也是策略性的,其前提有两项,一是职业教育学科和理论探索的多元化,二是各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系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从此出发,一类理论思考集中在从其他领域,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领域引进新的概念系统,逐渐形成一个“开放型职业教育学”的架构。另一类理论思考则应该立足于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文化多元论”的前提下,重新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史的地理和时间框架。可以预见的是,职业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模式将不再是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复制”,而是在“职业(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教学重点和研究方法上的选择性。

[注 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②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6.176.177.

③郭扬.“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J].职教通讯,2007,(15).

④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

⑤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⑥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

⑦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性教育;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59-02

一、引言

G.Lakoff和M.Johnson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人类的思维概念体系就是以隐喻为基础的。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一种思维现象,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因此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也叫作“隐喻概念体系”。我们通过已经熟知的概念去理解、建构另一个陌生的概念。反之,也用一个概念领域的词语表达去谈论、表述另一个概念,即“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一步表明了文化在概念隐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英汉概念隐喻的异同入手,挖掘其文化根源,并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以加强英语学习的隐性教育效果。

二、概念隐喻的基本原理

概念隐喻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结构喻(structural metaphor),指借用一事件的结构去理解或认识另一事件,如LIFE IS A JOURNEY/LIFE IS A STAGE,英汉文化中都把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或舞台,这是和英汉文化中人们相似的体验密不可分的。比如:The Road Not Taken,“人生如戏”等表达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二类是方位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指人们常用“上、下、左、右、里、外”等词语来表达非空间领域的抽象概念,如感情、地位等。它们与空间概念互相映射,从而形成隐喻概念。如:FIELDS AS CONTAINERS (Never say a sentence with more thoughts than it can hold.).第三种是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指用实体事物来代指其他概念,如:人常和动物有相对应的类比关系。汉语中“蠢驴”、“懒猪”、“狡猾的狐狸”等隐喻式表达与英语中这类动物的隐喻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三、英汉概念隐喻的异同

人类自身和外部环境条件,包括人体器官、情感经历、生存坏境、气候因素等,甚至人类的发展历程和历史都存在一些共性。人类社会文化背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共性是人类认知上的共通的基础,也是不同语言有着相似隐喻的主要因素。因此,英语和汉语虽然语言系统不同,但拥有着共同的认知结构,即使是不同的语言文化也可能出现共同的隐喻映射,体现出共同的概念隐喻。比如英语中的bottle-neck,the mouth of a river和汉语的表达是相似共通的。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每个民族由于负载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独特内容,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映射到语言上,便使得人类语言中隐喻概念系统呈现出种种差异。如:英语和汉语中“龙”、“狗”、“皇家御用颜色”等概念的不同,就是根源于文化的不同。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有差异,但由于客观自然规律具有相对统一性,不同文化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当然也有相似的认知经验,由此产生的思维的共性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的隐喻表达方式。

四、英汉概念隐喻在英语学习中的隐性教育效果

概念隐喻本质上是人类理解自身和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的感知和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们对一些基本概念表现出来的相似认知表现了人类经验的共通性,而不同的语言表现出不同的概念隐喻则是由于价值观、世界观、风俗习惯和等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学生往往由于某些文化障碍和理解盲点,对一些差别较大的概念隐喻理解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汉语言概念隐喻差异性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排除学生跨文化的思维方面的障碍,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例如:笔者在讲到《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Passage A Bathtub Battleships from Ivorydale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块小小的香皂可以比作浴缸里的战舰。因为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香皂是不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因而也不能作为小孩子在浴缸里的玩具。因而教师要先讲授清楚为什么这种香皂能够漂浮在水面,这种特性是从何而来,和美国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有何联系。而文中的“backbone products”又和汉语中的“拳头产品”相呼应。这充分体现了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在遇到含有概念隐喻的语篇时,我们首先要分析清楚语篇中都使用了哪些概念隐喻,作者为什么使用它们及其作用和功能,这些隐喻和我们已知的概念隐喻有何异同,如何利用已有的认知加深对文中概念的理解等。经过这样的分析,文章就会变得简单易懂。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在他的著作《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相对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无意识的、间接的、非强制性的无形教育方式。要想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达到较好的隐性教育效果,教师可以根据预定的、明确的教育计划、内容和方案,在英语课堂上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如:英文歌曲、经典影视、英语新闻等,进行概念隐喻方面的教授和渗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排除思维方式差异的障碍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目标。在英语教学中对概念隐喻进行研究和探索,将有利于加深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知和理解。此外,通过这些教学资源中的隐性因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的熏陶,从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顺应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的相似性。而对于更多不同的概念隐喻,则要深入探究导致其差异的根源,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两种文化中概念隐喻的区别,从而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语用能力,使隐性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韩莉.人才培养与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

[3]李儒峰.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2).

[4]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J].外国语,2002,(1):38-45.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48-52.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APOS理论;数学概念教学设计;“反正弦函数”公开课

目前,虽然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图式实施教学工作,但是,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良好的记忆反应,导致学生学习压力沉重。而利用APOS理论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对教学效果的强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学生对相关数学概念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以及数学学习能力的强化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APOS教学理论

APOS理论是美国教育学家在20世纪提出的,最为主要的概念流程就是:操作、过程、对象以及图式,必须经过以下四个

阶段:

第一,活动。学生在活动阶段要对数学概念有亲身体验,保证能够发掘数学概念直观背景与概念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对数学概念的意义进行理解,进而提高概念教学效率。

第二,过程。学生对于实践操作有所思考,在形成思维模式并对概念进行压缩的基础上,能够在脑海中描述与反思数学概念,使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性质。

第三,对象。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有所认知,全面掌握数学概念的定义或者符号,使其达到良好的效果,进而成为一个具体

对象。

第四,图式。数学概念理论教学中的图式阶段可以全面反映出概念的定义与符号,建立与其他概念或图形相互联系的模式,进而形成C合性概念图式,也称心理图式。

二、APOS理论反正弦函数教学策略

在APOS理论反正弦函数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概念理论的优势,保证能够提高概念理论应用效率。

(一)教学内容

以下是数学教师利用APOS理论对反正弦函数进行教学的案例:

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马虎的现象,因为这是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本质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组问题“已知sinA=,求A角值。”在为学生呈现问题之后,数学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地对A角值进行表示,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际案例,对问题的解决加以了解,在学生对函数进行猜想的同时,教师要加深学生学习反正弦函数的直观印象。

在引进新函数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函数符号进一步的认识,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归纳数学函数概念,全面掌握反正弦函数的本质,学生在了解逆向问题解决符号之后,可以针对具体数学问题作出完善的解题方案,或是利用语言解析的方式表示出反正弦函数的过程,以满足APOS理论的过程阶段要求。

在APOS的图式阶段,数学教师要利用大量的数学反正弦函数习题引导学生巩固知识,但是,数学教师要避免传统的题海式教学方式,利用例题与学生思维发展区的结合,使学生抽象性地体会出反正弦函数试题的解决,进而提高其发展效率。

(二)教学方案

数学教师要想利用APOS理论为学生讲解反正弦函数知识,就要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观察与操作。例如,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两道数学题,第二道数学题为第一道数学题的逆向问题,在初步讲解并引导学生了解两道逆向问题之后,教师利用新函数符号对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反函数。

第二,数学教师为学生提供综合分析机会,营造思维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数学知识。在数学反正弦函数教学期间,教师要利用各类数学反正弦函数例题为学生讲解知识,如数学教师提出问题“y=sinx,x∈R,这是一个反函数吗?为什么?”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会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解答问题的时间,教授学生反正弦函数中反函数的解析概念“只有x与y之间满足对应关系,才能成为反函数”,这道数学题并不是反函数,因为x与y之间没有满足一一对应的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此类解题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解答,“怎样才能使y=sinx之间形成反函数关系?”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区间,在黑板上写出区间的选择“x∈[-,]”然后教师为学生描述选择区间的过程,“这个区间的选择,可以使正弦函数单调递增,并且在选择区间之后,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满足相关要求,在正弦函数为奇数的时候,就能够有效反映出反正弦函数的概念”。这样,数学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提升自身数学素质,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基于APOS理论反正弦函数教学感悟

在数学概念教学期间,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对其定义,而是要加强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同时,教师还要利用实践活动、过程、对象与图式讲解数学反正弦函数问题,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学习经验对比数学概念本质,在思考与反思中,提升学生对数学反正弦函数概念的理解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力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构建出数学概念图式,利用发散性思维考虑数学问题,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反正弦函数解题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G633.41

教育I域应用概念图工具以后,教学效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概念图的广泛应用,不仅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前的教学探究

1.概念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将可利用的资源充分的利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适合的氛围,同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就是读前活动最终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形式不同的导入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同时也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阅读逐渐的转变为主动阅读。从根本上促进了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利用概念图击破词汇难题

教师在读前阶段可以积极的进行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工作。俗话说,词汇量的多少是阅读理解是否深入的基础,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大量词汇的积累,推动阅读效率的不断提升。初中英语教材中所体现出的词汇已经不再是单一、孤立的表达方式,而是按照语境、内容组合在一起的。教师只需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各个单词之间存在的关系挖掘出来,再将其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制作出非常直观的概念图,并以此为基础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利用概念图整体把握阅读本文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预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在读前阶段,为学生创设有助于预测形成的氛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觉的运用预测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预测阅读文本的过程,就可以将预测结果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英语阅读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教学探究

1.概念图在略读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所说的跳读或者浏览就是略读,这是一种可以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文章并了解其大概的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略读。在略读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只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picture)、阅读题目(title)或小标题(heading,subheading)、介绍(introduction)、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等就可以了,这种阅读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大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猜测文章的大概意思。比如The greatest wonder of the natural world这一课,这一课文主要讲述的是自然界中的伟大奇观,将需要讲述的奇观进行概念图的整理,例如 the edge of the Gran Canyon,就要围绕 the edge of the Gran Canyon进行活动,在途中遇到的河流,天气等都可以进行要点的描述,将文章的标题作为概念图的中心,将文章中的小标题作为整体的线索,从而使学生可以清晰地将文章的大致意思用图表示出来。

2.概念图在寻读中的具体应用

寻读就是我们所说的查读,这种方法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迅速提升阅读技能。在寻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迅速的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像:时间、地名、数字、人名等关键信息。而教师则需要在寻读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迅速发现并锁定关键的信息,以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概念图在细读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的细读课文,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而教师在应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并根据自己的了解将文章中的细节进行划分,以便于概念图的逐步完善,增加和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绘制的概念图,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文章事实和细节掌握的情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归纳信息的能力。

三、概念图在英语阅读后的教学探究

1.通过概念图对文章进行复述

学习英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复述课文,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喜欢让学生背诵课文,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复述课文。而概念图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一问题,课文学习完成之后,将概念图绘制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

2.通过概念图对文章进行讨论

课堂活动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意义突出的课后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实现了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目的,而学生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另外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也可以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充分的激发出来。比如在学习You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on’t you 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假设现场可以欣赏 western classical music的话,可以讨论一下我们的感受?通过这样的聆听,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体验到了western classical music,真正的体验到西方的艺术之美,而讨论的结果则可以通过图表示出来。

四、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概念图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线性思维模式,同时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和发现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