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学生内在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态度、习惯较弱,自信心不足,同时自尊心又较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习能力的发展。(1)散漫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荣誉感、获得感,缺少学习兴趣。对学校各种奖学金、竞赛活动没有兴趣,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高,高考之后继续读书只是为了拿文凭,将来好就业。错误的学习态度制约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学习能力的发展。(2)消极的学习情绪。高考的失利,让很多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困惑、感到迷茫、失去前进的动力、没有奋斗目标,甚至陷入自我否定状态,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退缩,表现出厌学情绪。学生面对学习的消极情绪,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进程。[2](3)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持久性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观察思考、归纳总结、解题反思等良好习惯,不懂得将知识怎样延伸、扩展和深化,而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可能提供无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往往只是引导,更多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外在因素

(1)中国式教育。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中学整个过程都在一味地追求成绩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似乎只有用学习成绩来证明,但是中学又是一个时间紧张、任务繁重的学习阶段,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尝试、发现有效的学习方法,这都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2)教学态度。学习能力可以说就是对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多数人具有的学习能力都是在教师、父母、同学等的指导下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其中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一方面,由于大学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再加上学生性格的差异,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可能完全一样,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当他们面对的是一群不爱思考、总结、反思的学生时,那么他们所传授的就只是知识点,几年后这些知识也许就会被淡忘,这样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3)考核评价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评价形式仍较单一,以标准正规考试评定学生为主,大学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可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考核评价大学生,看似公平,实际上是一种错误地绑架,已经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展示,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

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社会,其实就是一个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运用知识、发挥能力的一个过程,大学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追求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作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要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应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体可以分三步实施:转观念—树目标—改方法,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入学初期,给足时间调整心态

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往往会影响他的习惯,同时习惯又会影响性格,性格将会影响行为。如果想要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目前学习现状,首先就要让学生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学习观。(1)灌输正确学习观。在学生刚入大学后就实时灌输正确的学习观,借助全体教师力量,在每个课程、每次班会和校园活动开始前,不要急于进入学习过程,首先就要灌输正确思想,通过讲道理、讲得失,不断地影响学生,激起他们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教学中多运用互动、体验、游戏等手段培养学生总结反思意识,让学生通过反思,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3)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内学习环境的布置,全方面地挖掘校园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运用目标管理树立正确学习目标

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方向,那么就会迷失。读大学以前好像每个人的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初中、高中、大学,并且始终都在朝着目标努力。进入大学,学生的目标又是什么呢?似乎这个答案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唯一、简单。进入大学意味着更多的的自由,思想更加开放,很多事情不是老师、父母就可以决定的,学生刚从升学压力走出来,思想松懈,不愿再踏进条条框框中约束自己,所以在大一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迷失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在大一时很多学生都有挂科现象。那么,这个时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学习目标显得尤其重要。人只要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对于学生而言,究竟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才是他们能够坚持、并愿付诸行动呢?这里可以运用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具体的、可度量的、可实现的、具有相关性的目标,最后再给目标设定期限,并且这个目标完成情况还可以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标准,即不像标准化考试那么死板,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有针对性地重构学习方法

大多数学生之所以不愿学或者学不好都源于不会学,当他们通过自己努力仍然无法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时,难免不会自我放弃。因此,学校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更快的获得知识、获得成功。当然,好的学习方法往往需要“悟”,需要有足够的阅历、经验,对于大多数学生可能体会不到这一点,但是当他们真正想要弄明白的时候,也许他们已经离开校园,走入社会,这时不再有人引导,他们可能需要经历很多次失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学校可以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到获得知识和取得成功的捷径。(1)培养学生的成长思维。斯坦福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乐于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得以提高,促进自身成长,更敢于面对挑战、做事更积极主动,具有探索精神。[3]目前研究认为,通过一些干预手段可以培养人的成长型思维。[4]从成长型思维的特点来看,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干预,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比如,学生做一件事,要更多关注做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看重结果,可以对他们在做这件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合作精神、领导力、责任心、应变能力、创新创意等等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更加自信,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不再害怕学不会、学不好。(2)以带促学。教师是学生的最好指南针,因此在重构学习方法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还需放大。在大二期间,将学生按人头全部分摊给每一位教师,实现精准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工作中、课堂上、竞赛等活动中,去发现他们每个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在经过反复实践,查看所提出的方法在学生身上是否适用,通过帮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改善学生兼职环境。大学期间,有些学生可能会做一些兼职,这部分同学多数都是为了挣点零花钱,极少数是想丰富自己的社会经历。兼职本可以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但是社会上提供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兼职的机会本身就是无技术含量的居多,这类工作一般都不太会激发学生思考、创造的欲望。在这种情形下,作为高校,应该更多的为学生寻找更多更好、利于学生成长、获得知识的兼职岗位,无论社会兼职还是校园兼职都要替他们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份兼职工作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在学习和工作变换间真正有所“悟”。

参考文献:

[1]吴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刍议[J].职业教育,2014,(2):247-248.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自主;教师成长;专业化;诉求

教师专业化的使命已经赋予了教师生命意义的特质。自主成长则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实然诉求,因为真正使教师走向成功的外在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然而,长期以来,教师被看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教师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往往只是被动地实现外界所订立的标准,执行外界所规定的要求,致使教师表现为知识领域狭窄和发展动力不足。如何激起教师个体主动发展的自觉?须把教师个体生命成长的权利还给教师,把“自主”视为教师成长的途径和归宿。

一、专业化赋予教师自主成长意蕴

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可见,专业化已成为21世纪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何谓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专业化最终体现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水平,依赖于个体对专业发展的不懈追求。其核心在于教师个体的持续成长,专业化成长历程也就赋予了生命性特质,而自主性成长将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途径。其表现在于:首先,终身教育是21世纪获得前沿信息的钥匙,教师不可能再用一本教科书来束缚学生的视野:在某个知识领域。教师和学生可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有时教师的起步甚至更慢。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不断提高,必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素质,而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来自外在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只有靠教师自主成长来完成,其次,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打破了以往“不是香花便是毒草”的思维定势,形成了纷繁错杂、良莠并存的现实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和道德环境,教师必须具有独立自主地进行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第三,现代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游泳,学会从中寻找、筛选、萃取、运用、更新、创新,从不断丰富知识、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探索世界,增强创新能力和判断力以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没有教师的自主发展,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发展。重视教师自主性、主体性的发挥,促进教师自主成长是培养自主发展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专业化为教师自主成长提供了条件和环境,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社会开放进一步扩大,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使人们的交往得以超越时空限制,极大地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对象、机会和信息来源,拓展了视野。丰富了见识,为广大教师自主参与社会、参与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教师专业化应由过去的重视教师的地位和权利的改善转向重视教学专业化,重视教师的“扩展的专业特性”——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和通过在实践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实践表明,单靠教师群体专业化无法实现教师专业化的艰巨任务。因为它无法保证每一位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情感的提高,只能使教师为了获得社会地位的认同而被动地实现外界所订立的标准,执行外界所规定的要求,而没有给教师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指导,促进其专业成长。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诉诸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主动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自主: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表征

何谓自主成长?当下不少学者提出的“自我指导”、“内在发展”、“自我更新”等理念诉求的实质就是对教师自主发展的唤醒。美国学者克朗顿(P.Cranton)提出“自我指导的专业发展”的观点,突出了个体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与自主,但也要求教师的自律与自我监控。后现代主义学者呼唤“内在发展”思想。认为:“教师的发展不是被动、被迫、被卷入的。而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过程。”

上海师范大学白益民教授提出“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认为:教师个人以及教学实践活动展开的教学场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教师理应在教师专业活动中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成为“自我更新”教师。“教师必须主动、积极地参与,投入到他们自身发展之中”,“教师发展是赋予教师自利的过程。”朱小蔓、笪佐领在“走综合发展之路,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一文中认为,教师自主成长是指教师自觉主动地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自主成长型教师是一种具有内在积极要求发展动机,不断反思,不断探究,不断进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条件的新型教师。

从许多教师的演进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的“技能熟练模式”背后所隐含的是一种“为着生存技能的提高”的教师成长观。它尤为强调的是让教师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与教育学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掌握“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由此增强自己进入生活或获取地位的能力。必然导致教师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扮演的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被动的、功利的、得过且过的“生存型”教师的悲凉形象。而要改变这种生存状况,就要树立一种新的教师成长观,即关注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使得教师的成长不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或是生存技能的提高,而是为了自我的充实与完善,为了个体的幸福与愉悦,为了更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教师自主成长应该是教师在迈向更为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的成长道路上自愿自觉地追求幸福与完善,追求作为教师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成长方式。其主旨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这是由“关注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教师教育观所决定的。具体地说,自主成长型教师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主成长型教师既是反思者,又是研究者

因为最终唤起教师生命力的是教师自身,唯有教师本人才能为自己描绘出真实的形象。“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审

视和分析的过程。当教师开始将思想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活动痕迹时,他就会对他的教学计划、教学行为以及在教学中施之于学生的影响进行评述与分析,会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领会教学反馈的信息,并高屋建瓴地进行研究。教室是他的天然实验室,学生是他最好的实验合作者。教学与研究成为他职业生命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反思与研究成为他的一种专业活动方式。教师便在反思与研究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和不断的提高。

(二)自主成长型教师既是自我教育者,又是终身学习者

自主成长型教师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他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发展中。他已经意识到。进行终身自我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才具备教学生的资格。而教师的自我教育,是对问题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自我提高的过程。这也是教师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把自我发展和职业要求结合起来,把教学的成功与持续不断地学习结合起来。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知识总量剧增的今天,应清醒地看到: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而高质量的教师是在终身教育特别是自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他会积极地从多方面、多渠道充实自己。这使他的职业发展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的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三)自主成长型教师既是奉献者,又是收获者

对自主成长型教师而言,教学就是他毕生的事业。是他心甘情愿投入其中并不断从中收获快乐的职业。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视工作为快乐,松、静、匀、乐的处世心态贯穿他的生活始终。因为他相信,在付出的同时,他也在收获。他体验着双倍的幸福:他向学生所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快乐,而且学生给予他的回报也让他感受着绵延的快乐;他不仅在教学活动中享受着学生进步带给他的幸福,而且他也在职业活动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同时他也在收获三重快乐: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家长与社会的感谢使他看到自己生活的价值,品德灵魂的净化使他永葆未泯的童心。于是他的自我价值在服务社会的创造性活动中得以体现,他的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的进步当中,而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他参与社会创造、实现自我理想的有意义的活动,成为他个人幸福和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三、自主:教师成长的途径和归宿

(一)自主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前提

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存、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内心对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渴求,是追求个人能力发展的内驱力。达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自我意识使教师能够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并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使自己成为自我引导型的学习者。

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自主性。研究表明,教师是否自主与教师的从教年限无多大关联,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意识、能力和实践等要素。自主意识包括自主发展的需要意识、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过程的意识、对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以及对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教师自己自觉地承担其专业发展职责,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作为反思的对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自觉实施和自觉调整,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在专业素质及其结构。

自主发展的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师发展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自觉和自我意识,要有随时准备接受改变的积极态度,以改变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意识可带动教师对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要素的关注。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知识传递模型只强调后两个因素——知识和技能,但长期的发展必须从意识和态度的改变开始,必须使教师具备发展的主观愿望和积极态度,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二)自主行动是教师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发展包括个体自主发展和合作性自主发展。个体性自主发展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其一,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为。根据半衰期原理,由于知识在不断地老化,所以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人员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知识。终身学习建立在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强调自学能力,要求教师除职前接受的师范教育外,还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更新已有的知识。其二,反思性教学。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识。反思使教师从常规的例行行为中解放出来,避免出现“不知道如何做”的情况发生,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反思日记具有强化专业意识、塑造自我、提炼和扩充经验、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等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计划、思考,记录一些关键事件,特别是不成功的事件,寻找其中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进行新的尝试,直到问题的解决。其三,行动研究关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学实践活动直接相关。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语言学习及其教学的理论,因此,行动研究不失为一种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进行实践的反思,能产生更有利于改进自身教育实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合作性自主发展是教师在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彼此合作、平等互助、资源共享等方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传统的教师工作方式缺乏合作交流,彼此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随着各学科的发展,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合作途径有多种,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研究、合作教学等。集体备课是学校中最常见的合作形式,可使教师相互取长补短、整合集体的智慧以形成高水平的教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在自备的基础上进行说课并倾听他人的看法,在议课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思路和策略,然后修改原有教案,有利于形成符合自己和自己学生实际的教案。在合作教学中,参与合作的教师在授课前拟好合作计划,在课堂上合作配合,在课后共同处理教学的后续问题以及进行下次合作的计划安排。合作性的教师发展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渠道。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共享资源和成果,共同解决教学问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教师群体的支持与合作。

(三)自我管理是自主发展的保障

自我管理是在一个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管理能使发展行为有目标、有组织、有效率。在目标管理的范式下,教师为自己建立合适的长期或短期目标,是教师有效实现自我管理的第一步。首先教师要明确发展方向,要在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过程、现在专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有正确与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如学历进修、撰写论文、出国深造、职称晋升、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其次,开发个人素质和外部资源,整合一切可用资源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要将自己主动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使自己与学校的规划同步,以取得必要的再教育或训练等机会,促使自己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第三,结合发展目标,根据主客观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以达到自我实现的最大化。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及时掌握发展状态,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制订解决方案,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相辅相成。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对自己的状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应用于自主发展过程,以实现自我超越。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 自主学习 自主成长

研究生是经历过本科教育的成年人,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能力,研究生的“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促进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是医院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以下粗浅体会。

一、充分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和重要性

自主学习是西方的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其核心点是回答如何使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建构性的学习,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首都医科大学第四轮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展开,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应纳入改革之列。

二、积极营造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氛围

医院作为临床医学院应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医院要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提供全面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相关政策。如让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时多承担一线工作,让有资质的学生独立值班管理病人;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及奖励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为研究生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包括把网络接入宿舍、建立文献检索学习室以及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室和基础研究实验技能训练室等。没有自主学习的观念,就难以产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从入学、入院教育开始就给学生灌输研究生“三自”教育和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理念。

三、导师应成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引路人

一名合格的导师,首先是指引方向,研究生导师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学生临床及实验技能,不需要灌输式的教育,而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次是提供条件,开展学术研究没有具体的科研项目做支撑,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研究生导师要有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项目上和经费上的支持。再次是把好关口,研究生初次走上研究的道路,难免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如何查阅文献、选题、开题、撰写论文等都需要导师把关。因此,研究生的学习是导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和学术上的引路人。研究生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在履行职责的时候,要有引路人意识,应该尊重、鼓励和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导师应为研究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充分激发创新热情,积极推动创新能力的释放。导师要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潜移默化感染研究生,带领研究生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提供便利条件

1.临床实践是医学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主要途径。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包括参加临床轮转和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医学是实践性科学,医学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临床医学研究生需要在医学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情操,以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需要摄取广博的医学知识,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动手练习临床操作、动脑锻炼临床思维,以掌握过硬的诊疗技能,具备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主动寻找临床问题,自觉运用循证医学和实验方法,以具备临床科研能力。

2.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研究生的教学,而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一直受到学生欢迎。因此我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着力提升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我院对开设的研究生临床理论课程,提倡以研讨式、参与式和思辨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探索PBL教学方法,并建立网络课程方便学生自学。

3.模拟训练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自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模拟练习可以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近年来,临床教学模型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各种仿真模型的出现,为模拟训练创造了条件。我院建立的临床技能训练室,购置了较为完善的各学科临床技能训练设备,并配备了相应学科的培训师资,全天候向研究生开放。

4.网络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和成长提供新途径。医院网页应有研究生教育的一席之地,以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院的网站有教育教学专栏,设立了研究生网页,是研究生参与建设的。研究生网页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内容,还增加了党建版块、团员风采、素质教育、安全教育、论坛、就业指导、活动公告、娱乐版块、心理调节、师生互动平台等内容。网络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成为研究生自我教育和展示的平台,也是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全面成长的一个新途径。

五、鼓励开展研究生自主成长型系列活动

1.学术活动助研究生自主成长。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学术化的教育,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对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我院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专题研讨会、论文交流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研究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学到了国内外最新理论、知识及技术,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组织或协助导师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得到锻炼。

2.品牌系列活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对于研究生而言,专业学习和学术训练当然重要,但高层次人才应该是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学校研究生会组织的品牌活动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篮球赛、摄影比赛等都有我院研究生的身影。我院的品牌活动新年联欢会、毕业生欢送会以及佑安户外行也深受研究生欢迎。所有这些活动,从组织、策划、举办到总结、报道等都是在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研究生会带领下由全体研究生共同参与完成,医院则给予佑安专项基金支持。品牌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研究生的业余生活,舒缓了学业压力,强化了团队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内涵丰富,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春玲,超.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J].前沿,2012(16).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4篇

[摘 要] 许多世界著名企业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品牌成为当今世界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动力。本文对品牌成长的理论进行了总结与评析,提出了品牌也需科学的发展观,界定了可持续成长型品牌的内涵与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的五种力量,将品牌的环境适应力、品牌的竞争力、品牌的文化力、品牌的市场力、品牌的管理力纳入一个分析架构,这对我国企业的品牌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品牌可持续成长 品牌的环境适应力 品牌的竞争力 品牌的文化力 品牌的市场力 品牌的管理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被广泛接受和重视,然而,实现品牌的快速成长有时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要实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了。许多品牌不是昙花一现就是默默无闻,真正能持续存活又具竞争力的品牌少之又少。原因何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促进我国企业品牌健康可持续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品牌成长的四种观点综述与评析

1.品牌成长的四种观点综述

(1)刘仲康的品牌成长战略路径。刘仲康认为所谓品牌成长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所确定的经营目标,努力使产品品牌由一定的市场范围扩大到更大的市场范围,获得不断发展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并提出了制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种类型的成长战略,即品牌升级成长战略和品牌成长途径战略。品牌升级成长战略指由一般品牌成长为一个优势品牌有一个升级过程,即地方级名牌战略――地区级名牌战略――国家级名牌战略――国际级名牌战略――世界级名牌战略。随着品牌的升级成长,相应地指出四个品牌的成长途径:生产规模扩大化成长战略――经营集团化成长战略――经营多样化成长战略――经营国际化成长战略。

(2)吴兴杰的品牌成长的社会链。吴兴杰在品牌成长的社会链文章中对品牌的社会成长进行剖析,认为存在着一个品牌成长规律: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忠诚度依赖度,这五个阶段必须循序渐进,逐级上升,才能最终登上品牌的最高峰―――依赖性。 指出企业创立品牌的最终目的:消费者对它的依赖性,就像空气、阳光、水对于人的生存一样,只有当人们在消费中对某一产品产生了依赖性,这个产品的品牌成长才登上了最高峰。

(3)曹兴、蒋萍的基于生态论原理的企业品牌周期成长路径。曹兴、蒋萍在企业品牌生成机理论纲这篇文章中指出企业品牌是―个生态系统,任何品牌的形成都是适应市场环境的结果,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权变的眼光和思维对品牌要素及其支持体系作出调整。以品牌认知度为标准,可以将品牌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知晓期、知名期和衰退期。企业应该在不同的时期实施不同的品牌管理策略,才能延长品牌知名期和提升品牌价值。

(4)陈劲松的品牌成长的生命轨迹。陈劲松在的企业品牌成长与整合模型研究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从品牌战略推进的程序或步骤角度把品牌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即品牌孕育阶段、品牌诞生阶段、品牌成长阶段和品牌成熟阶段并指出四阶段的特征及相应企业的品牌管理工作任务。

2.品牌成长四种观点的评析

上述四位作者关于品牌成长的论述各有侧重点,互为补充,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战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刘仲康指出的关于伴随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的品牌成长的战略路径即生产规模扩大化成长战略――经营集团化成长战略――经营多样化成长战略――经营国际化成长战略,成为许多企业走上国际市场的通行做法。

吴兴杰的品牌成长社会链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品牌如何一步一步占据人的心灵并指出品牌的最高境界在于成了消费者心目中的“偶像”、“伴侣”,他提出品牌成长的五阶段的“五个度” 也是成为衡量一个品牌的价值的重要指标。

曹兴、蒋萍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企业品牌的成长过程,指出品牌也有生命周期,并以品牌认知度为标准,将品牌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知晓期、知名期和衰退期。提出企业的品牌管理策略应因时因地制宜,才能延长品牌知名期和提升品牌价值。这就要求企业的品牌管理工作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对明确品牌工作重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陈劲松从品牌战略推进的程序或步骤角度把品牌成长分为孕育、诞生、成长和成熟四个阶段,这对结合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开展品牌营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上述四位作者的观点都是从品牌的成长路径来阐述的品牌的成长阶段,都没有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论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问题,品牌也需要科学的发展观。驱动品牌的可持续成长有何特性和规律可寻,探求它的成长机理无疑对我国企业品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持续成长品牌的内涵与特性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动植物总是要经历“出生一生长发育一成熟稳定―衰退死亡”的生命过程,品牌一样也有生命,也就会遵循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发展过程中品牌的市场生命活动规律。

根据品牌市场生命长短把市场上的品牌划分为四类:

(1)昙花一现型品牌。它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往往只经历了孕育期,或者经历了孕育期和成长期,而未能进入成熟期就在市场上消失掉。(2)发育不良型品牌(或称为侏儒型品牌)。这类品牌在市场存活的寿命不短,总是能够在市场上寻找到生存空间,但总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不能获得足够的品牌力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我国的许多“中华老字号”品牌就属这类。(3)未老先衰型品牌。在成熟期到来之前或者经历短暂的成熟期后就迅速进入衰退阶段。它们像是吃了催熟的激素一样快速成长,由于打破了自身的成长规律,在市场上存活时间不长就变得垂垂老矣。如曾经的“标王”秦池、爱多、三株等品牌。(4)可持续成长型品牌(也称为青春永驻型品牌)。由于企业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这类品牌能在市场中长时间持续存活。这类品牌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强、品牌内涵丰富、、高的市场份额、高市场溢价和高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以及拥有极高的品牌价值等特性,如可口可乐、奔驰等世界著名品牌。

三、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的五种力量分析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品牌的成长首先需要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就是企业商业生态环境。品牌个体首先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提高企业品牌与企业生态的协同进化能力,这是实现品牌可持续成长的首要因素。为此我们把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来自品牌内在的自身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品牌自身的因素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品牌的文化力、品牌的市场力、品牌管理力。本文将品牌的环境适应力、品牌的竞争力、品牌的文化力、品牌的市场力、品牌的管理力纳入一个分析架构,简称为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的五种力量。

1.作用机理之一:和谐的品牌环境适应力

品牌环境适应力是指品牌对环境变化所体现出的调整适应能力。品牌是在一定的复杂多变的商业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为提高品牌的适应能力,需要我们政府和企业以及全社会为品牌的健康持续成长建立和谐的关系环境。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

(1)政府大力支持品牌发展的制度环境。品牌的成长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品牌战略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培育方向以及主要对策。要求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领导,完善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健康可持续成长的环境,这对我国本土品牌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2)品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生态环境。生态学原理认为生物只有在生态环境中培育出协同进化的关系才能生存,品牌处于一个商业生态环境中,必须注意培养与市场生态中其他伙伴的关系。即要求品牌企业要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供应商、经销商及广告商以及同行竞争者等)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为品牌的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作用机理之二:核心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指的是企业品牌的竞争优势,主要由企业家素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可持续成长的根基,如果企业没有过硬的核心品牌竞争力,那么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将成为无根之木。

任何一个品牌成长的背后都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家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品牌孕育和体现程度。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离不开卓越的企业家的功劳,因为优秀的企业家好像总是先知先觉,总能敏锐的把握市场机会,引导市场趋向。

当然,品牌的竞争力因素最具活力主要来源于技术:技术创新是品牌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产品和品牌质量的手段;产品质量又是品牌的基础,没有一定质量保证的产品是不可能形成品牌的。

3.作用机理之三:传承的品牌文化力

品牌文化力在企业品牌可持续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的是企业品牌的文化优势,主要来源于理念,形象和浸透性三个基本要素。理念作为一种观念或意识,它是形成品牌文化力的基础;遵循一定的理念来塑造企业,将会培育出一种企业形象;倘若这种理念及其塑造的企业形象具有浸透力,就将赢得广大的消费者和广阔的市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念的总体表现,品牌标识系统也成为一种承载着企业文化的意义或价值理念的符号系统,不管外在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品牌的精髓。即使品牌所处环境改变,极具张力的品牌的文化力也会俘虏消费者的心。许多世界级品牌经久不衰的秘籍是始终以独特的文化魅力畅销全世界。

4.作用机理之四:坚实的品牌市场力

品牌市场力或者市场权力,是指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及其在市场上的控制能力,主要由顾客需求的把握、营销策划能力和品牌忠诚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顾客需求的把握是品牌市场力的基础,是开拓市场的前提工作。同时,营销作为传播品牌的优势和形象的途径,也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倘若把握住顾客的需求,还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将品牌形象及品牌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并努力培育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品牌是消费者认可的结果,品牌成长的过程也是消费者信任形成的过程,只有奠定好了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基础,才能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从而有效地形成市场话语权力,不断地巩固和开拓市场。

5.作用机理之五:整合的品牌管理力

品牌的管理力是指企业在品牌的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对品牌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主要由品牌的定位系统管理、品牌营销传播管理和品牌的危机管理三个方面构成。品牌的定位管理是前提,品牌的营销传播必须与品牌定位统一起来,品牌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品牌生死存亡,良好的品牌危机管理能力总能让品牌渡过难关。强大的品牌的管理力是一个强势品牌所必备的,能为品牌的可持续成长保驾护航。

值得关注的是:本文提出的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五力模型中(品牌环境适应力、品牌竞争力、品牌文化力、品牌市场力、品牌管理力)的五种力量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彼此整合,形成一个合力,共同驱动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其中若有任一力量的不协调配合都会影响品牌的可持续成长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仲康:试论品牌成长战略[J].南开管理评论,2000(l):25-26

[2]吴兴杰:品牌成长的“社会链”―“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忠诚度依赖度”五阶段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2001(4):48-49

[3]曹 兴 蒋萍:企业品牌生成机理论纲[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4):29-30

[4] 陈劲松:企业品牌成长与整合模型研究[J].商业经济,2009(6):46-47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5篇

今天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三句话。

第一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句话从一个传统媒体人的嘴里说出,好像跟当下一片唱衰的论调格格不入。为什么是“最好的时代”?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趋势?

首先,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饥渴、行业井喷的时期,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是居民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重要拐点。2011年,中国人均GDP就已经达到5000美元,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消费已经具备了起飞的基础。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在资本市场得到了验证,我们看到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进军文化产业。从国家的大格局来看,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将会带来制度的变革,制度的变革又会形成政策红利,推动经济增长和行业繁荣。所以,我想首先从国家、社会、市场的需要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其次,中国正处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为包括报业在内的一切传统行业的转型提供了人才、技术、资本的土壤。在“互联网+”如此迅猛的今天,对于转型,我们已经不需要再上下统一共识,而是确确实实到了该拿出顶层设计和具体行动方案的时候,当用传统思维,在原有的理念、模式上靠局部的改良、提升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下决心,用创新的、颠覆式的方法让自己归零、破局,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原住民”去引领我们的企业转型、去做互联网时代的东西,用创新和二次创业来对冲传统产业的衰退下行。所以,我认为,从各种创新要素的供给来说,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第二句话是,主动选择、勇于出击。上海报业集团从2013年10月28日重组成立以来,重点出击了三个新媒体项目——上海观察、澎湃、界面。其实,我们是针对不同的细分领域做了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从内容原创切入,把优质的内容通过技术支撑、渠道运营,转化为激发流量的入口,最终是希望通过广告、服务等不同方式实现流量变现。在这条产业逻辑中,我们现在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初步证明:在这个信息嘈杂过剩的时代,由专业团队生产的优质内容可能成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流量入口。

过去一年,我接待了很多业内同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上报的这些项目和今日头条、搜狐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技术公司起家的产品有什么区别。我常常用“南壤、北坡”论来打比方。大家熟知的BAT,包括后起之秀的小米、360等从技术、渠道、硬件、大数据起步,通过购买或合作获得版权内容,吸附海量用户,再以广告、游戏、电商等形式变现。如果我们把这条路径比作“南坡”的话,那么我们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则是主动选择了相对的“北坡”,一切围绕内容原创这个核心,结合新闻牌照和品牌公信力的优势,以联盟的方式把移动互联网上海量但分散的优秀原创内容聚合在平台上,从而实现内容生产和用户的规模化。当然南坡、北坡,能否殊途同归,需要时间来证明。

过去一年,上海报业主动调结构,关闭过剩的报纸、印刷产能,组建文化新媒体投资和金融地产投资两大平台,来适应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跟传统报业的结合。未来,围绕核心主业,我们想做好两件事。

第一是内容产业。我所说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不仅要继续原创内容,也要探索技术手段与人工方法相结合,探索对全网内容的集成编辑,探索面对海量年轻的草根用户和基于强技术条件下的强运营,探索个性化推送资讯内容和社会化关系营销。我们希望通过自建或并购,从集团“现象级”的新媒体项目中诞生未来“平台级”的互联网产品。

第二是大文化产业。这些行业、领域未必要与内容生产直接相关,而是能够结合上海的区位优势,能够通过报业集团作为“国家队”在品牌、公信力、牌照等方面的优势资源确保发展的新媒体项目。去年,上海报业作为基石投资人之一,发起八二五新媒体基金,主要投资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与新媒体内容生产、消费转型及技术支撑环节相关的潜力型、成长型项目,投资领域涉及数字阅读、互联网金融、内容制作、在线教育、020服务等多个领域。我们的目的正是要利用基金投资的模式,克服自身体制、机制、人才、技术上的障碍和壁垒,分享新媒体、大文化产业高速成长带来的收益。成立近一年来,八二五基金与报业集团及其上市公司新华传媒战略转型的协同效应正在体现。

想说的最后一句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有重新学习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