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学专业知识

法学专业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学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学专业知识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学专业;人文素质;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勇气和魄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203—03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一般意义

法学专业以培养具有一定法学理论,通晓法律规范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这些法律人才走出校园后将主要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其他与法律相关的职业等。鉴于社会需求的不同,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更多地将从事律师工作。因此,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应以培养优秀的律师人才作为侧重点。这正是本文以律师职业为视角的原因所在。

从我国目前的行业准入制度来看,要想专门从事律师职业,单纯掌握一定的法学理论、通晓法律知识、具备法律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在形式上通过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在就业率高于一切的大背景下,在法律法规作为司法考试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高校法学教育往往会在无形之手的引导下过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它注重的是学科专业的发展能力与就业技能的教育,是人的经济属性的培养。而本文所述之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以及勇气与魄力等方面的教育,它注重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

重视法学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是人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法学教育的特色极其鲜明,它以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为终极目标,但法学教育毕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法学教育在关注法律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必须要承担高等教育的一般任务,即实现受教育者的人化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人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通晓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技能的法律人才。这些法律人才应当能够在现实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法律问题,从而推动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一般来说,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取决于人们的人文素质的高低。换句话说,人文素质的好坏将决定一个人在法律道路上能够走多远,以及能够取得多大成就。

二、重视事业心的培养

所谓事业心,是指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奋斗精神和热爱工作、希望取得良好成绩的积极心理状态,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事业心将决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现代的大学教育是一种半开放式的教育,宽松式的管理与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处的环境与其在高中阶段与处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在这种环境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彼此交融,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影响着学生,许多学生正是在不断的追波逐浪中迷失了自我。与此不同的是,那些具有较强事业心的学生往往目标远大而明确,他们会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强烈的事业心如同灯塔一样指引着他们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对各种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作出科学的计划和安排。在事业心的指引下,他们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力强劲,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极致的发挥。第二,事业心将决定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程度。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离不开立法者们的理性思考,更离不开律师、法官等实务工作者的践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律师的工作不论是就其个人来说,还是就整个国家来说都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它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然而,任何一项事业的开创与延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必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困难压力。没有事业心或者事业心不强的律师往往会在困难和压力面前选择屈服和回避,相反,只有那些事业心较强的律师才能坚强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因此,事业心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未来事业发展的程度。

从法学专业的特点来看,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法律教育 实践性教学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培养“实基础、强能力、宽口径、多方向、对口性强”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法律教育基本上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板书或用其他教学媒体将知识传播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考试也只是背背书上的“正确答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且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相应地形成科学体系,缺乏必要的规范,难以达到其培养规格的要求,以致不少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实际上办成了法学本科教育的翻版或压缩版。因此,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

一、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法律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1.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是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主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训为主线构建设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应变能力,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培养狭窄的工具型人才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通用型人才的转变;由培养重知识教育向培养重能力教育的转变。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和发展趋势。

2. 实践性教学是法律专业特点的要求。法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技能性。高职法学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现时性。即它们都是以介绍和阐释国家现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二是目的上的实用性。部门法学的开设,旨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法理知识和法律规范,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应用上的技能性。如律师实物技能、法官审判技能、文书制作技能等。[1]这些特点从根本上决定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具备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参加法律实践,丰富学识、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掌握动向,从而对自己所学的理论及观点将发生哪些演变做出正确的把握和判断。高职高专法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律职业应用型人才,势必要求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

3.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要求。课堂教学主要是完成对学生法学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培养,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立足于对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只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大量实践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点,才能提高在处理实际事务中运用法学理论的能力。只有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保证法学理论影响人们社会实践的真实意义。霍姆斯大法官于其代表作《习惯法》(The Common Law)一书中开宗明义:“法律的生命并非逻辑,而是经验。”[2]而经验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实践。

二、建构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环节

法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应以法律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为指导,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与环节,以培养法律职业能力为核心而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实践型教学活动的整体,笔者认为其应该包括以下环节: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以法学案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动力,从一个真实、典型、具体的法学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案例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3]在案例教学中,要结合典型案例抓好课堂教学。法律专业名词、术语及法条规定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会“照本宣科”,课堂会是“一潭死水”,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反之,教师若能把典型案例结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法律规定予以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听得有兴趣并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法律规定,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其次,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讨论疑难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后,教师可布置典型疑难案例,让学生经过一定思考后,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并允许观点相反的两方展开辩论,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做,既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热情,又克服了“一言堂”的弊病,使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增强应用能力。

2. 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

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的教育目标直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它通过解决具体而实际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4]诊所式法律教育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无论是课堂内的模拟角色训练,还是课堂外的案件,学生都是处于主角地位。教师在这里只是指导者,只是引导学生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指导学生怎样去检索有关的法律规范,怎样去收集事实材料和相关证据,寻找有利和不利因素,发现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学生对法学理论、法律条文、社会状况、人际关系、案件性质与情节、诉讼请求与诉讼关系,以及被援助的法律服务对象都有了更为生动、具体、深刻的理解,所学的法律知识不再是表面化的、书本上的了,而是在实际的演练、操作中,变得鲜活和富有生命力了。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旁听庭审

组织学生参加庭审旁听,是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经过旁听,对法律的适用和审判实践,要比课堂讲授感受得更直接、更具体,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扎实。旁听庭审的目的是通过实案了解、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参加庭审旁听把学生置于一种活生生和现实审判场景之中,既能观察法官的审判活动,也能观察到当事人、律师、证人以及刑事案件公诉人等的诉讼行为,更具有立体性。参加庭审旁听可以通过具体的观摩了解他人对具体法律的理解和运用,并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相对照,这样就更容易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法律和法学理论,使法律和法学理论变成活的法律和活的理论。通过旁听典型案件的审理过程,使学生感受庭审气氛,明晰严格的审理程序,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有全面的认识。观摩教学的效果是直观、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可激发学生学法和用法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法的威力、法的教育和法的强制作用。

4. 组织进行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就是选用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经过整理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分别以检察官、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身份,依照法律的规定和诉讼程序,对刑事、民事、经济或者行政案件进行开庭审理的实践教学活动。[5]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在仿真的状态下,让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它具有多渠道传递信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以及实现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等特点。该方式适合于法学专业大部分应用性课程。学生经过这样的模拟法庭实践,可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熟悉检察、审判、辩护、等各项法律工作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日后参加法律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5. 法律义务咨询

有领导、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法律咨询活动,是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司法实践活动的又一主要形式。在适当的公共场合设点,就法律问题对前来求询的群众做出解答,提出意见。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无偿地回报社会,为有法律疑难的公民或者单位提供法律帮助,同时通过实际法律问题来检验、衡量学生学业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这项活动可以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群众,直接了解群众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和意见;可以为群众解决好纠纷提供良好的建议和办法;可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识。

6.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获得实践经验、增强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学生协助司法人员、企业、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处理个案,初步运用所学法学知识,发现社会法律问题。学生到司法部门或律师事务所等地方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有更为完整的安排,其重点是诉讼事务实习,要点是学习和掌握办案技巧,案子要有所选择,最好是民事案、刑事案等都能亲身涉及。除此之外,还应包括非诉讼事务,可行的有审查合同、律师见证等,力求全面亲自历练,为日后走向社会多作铺垫。

7. 法律社会调查

法律社会调查,是在借鉴社会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基础上,由法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对法律及其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门调研的活动。包含公众法律意识调查、社会法律调查、司法改革调查等内容在内的,辅的法律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6]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接触、认识社会,从多角度看待、分析社会现象。调查的内容,可以是公众的法律意识调查,也可以是司法改革中的具体法律问题。学生可以到工厂、农村、政府机构了解与法律相关的社会现象,认知现实存在的社会现实。同时,可以送法律到企业、到农村,为工人、农民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进行普法教育。在调查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重大或者敏感的法律问题,或者与法律相关的社会问题,在亲自调查和体验的基础上,写出详细的实证分析报告,以达到使学生广泛地认识社会和提高文字表达的能力。

三、保障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实施的措施

1. 制定详细具体的教学大纲。通常而言,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理论课程而制定的。而要切实搞好法学实践性教学,实践课程也应该要制定教学大纲,并且在大纲中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学时及实践的具体时间段加以确定。由于高职高专一般是三年制,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案例教学应贯穿于整个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理论授课的每个阶段,而因诊所教育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宜安排在最后一年进行。作为实践性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每个学期可以安排一到两次到法院旁听和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法律义务咨询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有法律疑难的公民或者单位提供法律帮助,所以应在二、三年级的大学生中进行,时间安排在节假日较妥。专业实习一般应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学期进行,因为只有经过系统的法律实践,才能为最后阶段学生的就业提供最为有效的保障。法律社会调查由于所需时间较长,每年宜安排在暑假进行。

2. 切实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搞好专业实习的前提和基础。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设立稳定的实践场所是必需的。法律专业的学生应到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去进行实习,这就需要办学单位要与上述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确定相对固定的司法部门和法律服务机构作为法律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我校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度,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崇左市及其辖区凭详、龙州、大新、天等等市县各级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建立了实训基地,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见习、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建设具有较高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学生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要使学生具有出色的实践技能,必须首先建设一支具有一流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否则就无法指导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作为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双师资格和双师的素质。除专职教师外,根据教学需要,可聘请一些退休或在职的富有经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行政官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教职,这些外聘教师除了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及实践技能指导工作外,还可帮助专业教师队伍向“双师型”素质结构转变。[7]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敬.法律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6).

[2]饶建国.法学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4).

[3]吴凯.信息化条件下法律学案例教学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2).

[4]田宏伟.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学实践课改革新尝试――美国法律实践教学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1).

[5]李殿英.利用高校模拟法庭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唐东楚.法律实践性教学的“刚柔差别机制”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2).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法指导美术专业教学

新课程理念指出: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美术专业教学在美术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美术教学是一种集思想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审美教学。加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营造良好的美术绘画氛围,使学生在专业绘画中找到乐趣,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专业的好习惯。在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绘画技法是关键。

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好与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形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1、指导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素描是所有美术形式的源头。不论是什么风格,都应该先注重素描,在现在的美术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素描绘画时,应该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用现实的手法来表现真实的物象。学生在描绘具体的物象时应该从客观出发,同时根据教师的指导方法及自己对对象的认识与感受来刻画实物和周边的坏境。如果想完整而又深动的表现一幅美术作品,必须对素描造型和透视以及观察方法有着一个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的去进行比较,不管你是临摹还是写生,素描艺术都有它独特的性质,它是一切观赏艺术的基础。素描专业知识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线的把握,如何在素描表现中灵活的运用线条是教师指导学生绘画的开始,画家在作画前,通常会将被画对象形体的各个部分在空间位置上所定的各点进行联系,用假定的线条来确定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再将各部分连接形成完整的物象。这条假定的线条我们称为辅助线。在美术专业教学中,辅助线能够把握物住物体的比例,所以教师教学生刻画某一物象前都要教会如何认识辅助线,怎样作辅助线。每一阶段的教学都会用到辅助线,运用不同方向的辅助线来把握不同物象的比例。

2、让学生对轮廓的准确性和物象的整体感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进行学法指导时,千万不能忽视轮廓的准确性和物象的整体感,要求学生对轮廓的准确把握其实也是对形体的严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每一阶段的学习严格督促,确保每一部位轮廓的准确,绝不容许每一处错误放在上面。同时,在观察对象和表现对象时要注意整体性,这是作品质量好坏的直接衡量标准。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教师在讲解轮廓时可以借助媒体,用红色在物象上做一个醒目的标记,通过这个标记告诉了学生在刻画到此处应该如何用线。通过一至两星期的训练检查学生理解程度。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物象的方法必须的正确的,科学的。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很容易忽视整个素描的整体刻画,误导学生对物象比例的错误理解,导致画面支离破碎,这样对明暗的对比产生不好影响,学生无法再继续表现物象。所以整体观察在素描绘画中体现的尤其重要,它是一种原则问题,目的是通过比较,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刻画的事物进行整体的控制,使得画面舒适,自然,又很结实。

3、学生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进行专业训练主要还是造型的训练。造型训练中最基础的是素描,其次是色彩。先说说我们专业课素描教学中头像的训练要注意哪些:

教师对学生素描头像的学法指导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头骨,认识并了解头骨从脑颅到面颅的分布,重要骨点的名称。结合头骨的理解,作针对前期大体快形态和大致明暗的分布练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时,可以从正、侧、2/3面、3/4侧面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并画出结构,表现时要画准透视。在透视与对称结构的表现中,学生往往只注意到面部与侧面的大体转折,常常把前面部分理解成平面,忽视了特有的曲面结构。第二阶段开始正式接触头像。画头像前,也要了解人的各种角度及面部轮廓的转折线。学生在刻画头像是往往会忽略辅助线,透视,上下连贯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画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可以整体的示范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步骤,再在学生作画中观看。比如在刻画鼻子的时候,鼻子作为面部最突出的特征,它紧密联系着面部的五官,往上联系着两个眼角,往下联系着嘴巴。刻画鼻子时除了找出结构,还要上下比较,相互联系着画。

对我们美术教师来说,在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不同的学生,往往要用不同的方法指导,一节课下来由于暴露的问题千差万别,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对待,让学生少走弯路。这些在色彩的绘画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色彩课往往是高二下半学期开设,由于每位学生对色彩的辨析不同,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调色用色的过程其实也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有的同学能够快速的掌握如何调色,如何用色,被画物象色彩由深入浅,层次分明。相比之下有的同学理解上稍微慢些,调出的颜色效果不明显,对比较弱。

在色彩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很重要。从简单对三原色的认识到两两原色相互调配形成间色,由肤浅的知识逐步上升到具体的绘画实践。我们都知道画色彩是一个比较的过程,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色彩绘画中刻画的物象都是静物,通常是水果和陶罐在一起搭配,色调调配有浅有深,在上颜色时,需要从深重色到明亮色进行描画。教师在指导学生上色时要反复强调,经常如此会大大提高学生着色的能力,遵循一定的着色顺序。教师在指导学生水粉画着色时,会用到以下几种着色技法,比如干画法和湿画法。在指导学生进行色彩临摹或写生时,干画法可以将色彩进行厚涂和重叠。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会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会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处理流程等也都相应发生了变化。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修养。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发展的基础。

1.是职业学校会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的前提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必须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师承担着会计人才的培养任务,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会计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综合素质。

会计教师应顺应会计发展的潮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并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从拓宽会计教育的新模式、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会计教育教学服务。

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更需要招聘具备各项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必要的能力,这要求会计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规范的会计专业技能的指导能力,等等。

2.是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发展的基础

职业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方面的精品课程时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注重专业内涵建设,走“产、教、研”结合的路子,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会计教师作为精品课程的建设者,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将会影响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职业学校会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会计教师多元化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更新速度慢

会计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经济的发展促使会计知识系统不断更新变化,仅靠原有的知识难以适应不断升华的会计教学。目前部分会计教师在遇到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变化时,才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少主动寻求发展,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会计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不了解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教学水平低下。

会计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才能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会计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还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掌握。

2.专业教师缺乏一定的科研能力

职业学校会计教师从事专业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学术研究的能力不强,难以适时地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无法紧密跟踪本领域的学术动态,从而难以将最新的会计知识和理论应用到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积极参加会计方面的学术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学术前沿动态,对会计学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将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3.专业实践技能不过关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目前的大多数会计教师并没有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很难顺利完成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流程。另外,在高校学习时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没有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难以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教学。

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职业学校教师毕业于非师范学校,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比较单一,课堂上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是会计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职业学校会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1.会计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会计的知识体系是随着国家法律环境及企I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会计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好自我发展的规划,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完善自我。会计教师应针对自身知识的薄弱环节和会计学的发展趋势,经常阅读、学习会计学科的最新理论及法律法规,不断钻研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教师应下企业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2.建立健全会计教师培训体系

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需求是多方面的,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途径和方式也很多,有教师自我学习、进修、专业培训、参加学术活动、下企业实践等。因此在提高会计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可以加强与大学、职教师资培训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成立科学、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学校要根据会计教师的实际情况及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会计从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加强新的教育理论及会计专业理论的培训,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会计方针政策及理论方法,不断更新会计教师的知识架构。加强以会计专业学术研究及会计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科研能力培训,解决会计教师在教育研究、专业研究等相对薄弱的环节,不提高会计教学科研能力。

3.加强会计教师下企业实践

随着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信息化在很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校课程中原有的基本理论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求。会计教师需要了解企业会计实际的需求,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寻找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途径。所以,开展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定期聘请企业会计人员为会计教师开展企业财务处理方式、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课程,通过不同企业会计人员的教授,可以使会计教师掌握各个企业的账务处理流程与特点。教师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到企业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4.扩展教学手段与案例教学

教师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案的制订,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教师因势利导,安排、调整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思维;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建立仿真实验室增强实践环节的直观性;引入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案例的引入应当与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结合。

随着会计准则、法律法规等的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向学生传送最新的会计专业知识。另外在注重技能的职业学校,教师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电冰箱与空调器》是制冷教学专业的教材,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要拥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结合冰箱空调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实训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解读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一般由确定项目任务、实施项目、检查评估几个教学阶段组成。

1.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项目任务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水平,正确分析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这是项目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它不但反映了教师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和教学能力,还是项目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关键。

1.1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确定项目任务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靠分解、细化为各个项目任务的完成。在设计项目任务时,我们将教学目标分解如下:

课程除介绍电冰箱、空调器的结构、原理外,教学目标还要求学生掌握小型制冷设备使用与维修所必需的制冷专业知识,并拥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讲解普通电冰箱经常采用的单路循环制冷系统时,其应知理论知识定为“掌握”内容,要求掌握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图的组成,各设备的作用和制冷剂在系统中的变化过程。应会实践内容定为“熟练”,要求能熟练使用工具、仪表将各设备、管道组装成完整的制冷系统,实现真实制冷。

1.2确定项目任务

项目任务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首要环节,要求切合项目目标,有明确的任务和评价指标,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1.2.1 应知内容

任务1:掌握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图的组成。

任务2:掌握各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作用。

任务3:掌握制冷剂在循环中的相态、压力和温度变化。

1.2.2应会内容

任务1:熟练使用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分类识别设备实物并检测好坏。

任务2:掌握焊接技术,照工作原理图正确连接制冷系统。

任务3:对系统的检漏方法和检漏过程能熟练操作。

任务4:熟练制冷剂冲注方法,会判断制冷剂注入量是否足够。

任务5:能连接压缩机电路,启动运行系统,并确定各组成部分工作正常。

2.实施项目,完成任务

任务的完成依靠实施,这是项目教学活动的核心阶段。在整个阶段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

首先是布置任务,课前教师先把下节课的任务布置下来,让学生围绕项目内容展开预习,通过阅读课本,利用多媒体查询信息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时为帮助学生能尽快进入情境,要求教师安排好讲解、示范、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等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三,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主体是学生,教师处于引导、提示的位置,是学生的助手,教师指导要恰到好处。发现问题后,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大胆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检查评价,总结经验

评价是对学生某阶段学习的一个综合认定。在项目教学中,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完成后,要求每组同学进行讨论,然后由组长总结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进行评价时,评价体系的合理性非常重要。教师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工作中与其他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教师的检查和评价应贯穿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之中,每个项目任务结束后都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能力、合作精神、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做好记录,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项目全部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使用到的知识点整理归纳,以提高专业知识的完整性。通过这一环节还可以帮助教师分析教学质量,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推动教研教改。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