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一、概念的引入

1.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2.同时,在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 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形成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概念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个数学概念建立后,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也就是说要对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再一一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说明,把握共知要素。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着重讲解,对概念的名称、符号要交代清楚,也就是说要对概念描述的语言做到准确把握。

2.注意比较有联系的概念的异同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概念。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如平放,斜放,从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但千万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四、概念的发展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引入;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的数学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种:定义型、描述型和感知型. 所谓定义型,就是教材中对概念给出了确切的定义,如整除、约数、分数等. 而描述型概念则没有严格的定义,教材只是用语言叙述了概念的基本特征,如直线等. 感知型概念既没有给出定义,也没有语言表达,只是给一个图说这是什么,如圆,教材上只是画了一个圆,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圆. 就是小学现阶段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中也没有给圆下过一个完整的定义. 尽管如此,概念教学必不可少,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这些概念的教学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归纳总结,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策略

(一)引入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入,一般为三类,即直观引入、计算引入和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首先,直观引入. 所谓直观引入,就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通过教具、模型等的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让学生拿几个不同直径的圆,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从而发现圆虽然有大小,但其周长总是比直径的3倍多一点,此时,教师即可说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是个固定的数,这个固定的数就是“圆周率”.

而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如三角形随处可见. 所以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即可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见过三角形,而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不做成四边形呢?然后让学生就具体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模具体验一下,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如此,利用学生熟知的事例,获得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其次,计算引入. 有些概念是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带出来的,这样就可以从计算中引入概念. 如在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计算下面的试题:1 × 1,■ × 3,33 × ■,■ × ■,计算后让学生观察乘积是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作互为倒数. 类似的概念还有: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概念.

再次,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有些概念与学生原有的概念是密切联系的,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基础上加以引申,得出新概念.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学习了新知,还能精讲多练.

如在“整除”的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由“约数”可引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可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在几何教学中,可由长方形面积引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二)形成概念

有些概念必须让学生实际去操作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抽象综合概括后形成.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将圆形纸片进行若干次对折,让学生观察后得出所有折痕都经过一点,这就是圆心,从而得出所有直径都经过圆心. 然后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得出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的结论.

这些概念都是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后得到的,因此,学生对其一定记忆深刻,理解深刻. 另外,通过以上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概念

概念的巩固,需要不断地练习. 在建立新的概念后,要经常练习,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为了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完整,可进行及时对比、判断、改错等练习.

如在完成“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后,可让学生说说2 × ■,■ × 5,■ × ■等的意义;而在教学“整除”后,则要将整除和除尽进行对比练习,使学生区别整除与除尽的概念.

(四)发展概念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字数学;课堂;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84-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材料。正确的理解和清晰、完整的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培养运算和解题能力的首要条件。反之,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会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初浅认识。

一、引入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也是认识阶段的总结。人们的认知规律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引入概念应遵守这一原则,那么怎样引入呢?

1、实物展示。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先拿一个苹果,把他平均切成两块,其中的一份(一块)可以用分数表示。再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或三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通过实物学生理解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或“几份”都能用分数表示。

2、亲手操作。我在讲长方形的周长时,课前先让学生用细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然后让他自己量一量周长。在操作中,学生懂得了周长即四边的长度。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用“长+宽+长+宽”,可简单为(长+宽)×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懂得了周长这一概念,并能根据公式求周长。

3、以旧带新。数学中有些概念难以用直观形象来表达,但它却与旧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再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这两个概念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约数这一概念,然后提问什么叫约数?学生回答:a能被b整除。b就叫a的约数。接着让学生写出12和18各有哪些约数?12的约数有“1、2、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然后让学生找出12和18的公有约数是:1、2、3、6、最后指出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这就是由旧概念“约数”,引出新概念“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二、形成概念

引入概念后,接着就进行概念的形成教学,那么怎样进行形成概念的数学呢?

1、抓住本质,探求概念。因为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应,所以进行概念形成教学时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抓住本质探求概念。如:学习“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时,先板书:写出下面各数的约数。思考:①左竖排的约数有什么特征?②右竖排的约数有什么特征?

2的约数有:1、2。 4的约数有:1、2、4。

3的约数有:1、3。 6的约数有:1、2、3、6。

5的约数有:1、5。 9的约数有:1、3、9。

通过观察思考,回答左竖排的约数的特征,是:有两个月数,1和本身;右竖排约数的特征是:至少3个约数,1和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然后告诉学生左竖排2、3、5这些数都是质数,右竖排4、6、9这些数都是合数。那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呢?让学生思考、探求、概括,在教者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都能抓住本质特征(约数的个数),准确地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找出异同,明确概念。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意义相近,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学生容易混淆,应找出异同点,加以辨析,明确概念。例如:学完奇数和质数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就容易混淆。我先让学生说出质数和奇数这两个概念。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叫做质数。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然后再让学生讨论:①所有奇数都是质数吗?②质数都是奇数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一部分奇数有两个约数是质数,质数除了“2”以外,所有的都是奇数,这样找出了异同点,也就明确了概念。

三、巩固概念

在学生初步学完概念的基础上,应及时加强巩固概念的训练。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巩固概念呢?

1、理解中巩固。在学生学完概念后,应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加深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然后由教师提问,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巩固了概念。如:学完互质数的概念后,在练习课上,我让学生看书,边看边想黑板上的问题,①什么叫互质数?②按要求举出三组互质数的例子。、

a.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的互质数:(5和6)

b.两个都是质数的互质数(3和7)

c.两个都是合数的互质数。(8和9)

2.比较中巩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在教学进入一个阶段后,应把一些相近易混的概念安排在一起加以比较,从比较重加深对概念的巩固。如“①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区别?②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3、整理中巩固。在教学进入复习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系统整理。因为教学概念有自身的系统,往往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发展,通过整理,就像珍珠穿线一样把概念串起来。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范文第4篇

一、微课促使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更加直观

引入微课教学不仅能对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同时也能够对传统教学的其他方面进行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微课教学这一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进一步具体化,通过联系与概念相关的现实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利用这种方式使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讲述角的概念时,角在小学范围内分为直角、锐角、钝角和平角四种类型,学生对每一种角的概念不甚理解,无法做到一一对应。那么在微课视频中,老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讲解角的具体分类,在现实生活中与哪些事物的特征一一对应。通过播放房屋的画面,告诉学生墙角所成的角就是直角;通过播放坡道的??面,告诉学生坡道与平面成的角就是钝角,以此类推,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如果实在记不住每种角的度数,就可以通过联想对应的事物进行判断。

二、利用微课的优势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要想准确地厘清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非常困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班级教学的进度,不可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因此,老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更要做精心的准备,根据工作经验判断学生可能会误解的知识点,做足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的效率,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对于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就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微课来学习数学概念。在课下的时间,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反复地学习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在制作有关数学概念的微课时,要综合多种情况,选择比较丰富的表达形式确保小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通过微课形式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生动的案例和一些比较吸引小学生的素材来进行微课的制作。

三、微课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范文第5篇

误区一:“单位”、“单位名称”和“名数”混淆不清

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把名数与单位名称等同起来,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对于列式解决应用题后在计算结果后面需要写上“单位名称”,是在二年级上册教材“加和减”这个单元出现的。“不要忘了写单位”是数学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目的在于提醒学生在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要忘了写得数后面的单位名称。但细细一想,“单位”是“单位名称”的缩写吗?“不要忘了写单位”这句话在阐述上对吗?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提“单位”、“单位名称”和“名数”这三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数学中的“单位”一词,是指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比如,测量长度用1米做为单位,计量质量用1千克做为单位,计算时间用1秒做为单位,测量液体的多少用升或毫升为单位。1米、1千克、1秒、1升这些都是“带有名称的单位”,它们的“单位名称”分别是米、千克、秒、升等。

“名数”,是指带有单位名称的数,即量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如5升、7千克、6米、13吨20千克等。“名数”有“单名数”和“复名数”之分。“单名数”是只含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如5升、7千克、6米等;“复名数”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单位名称的名数,如13吨20千克、5小时30分17秒等。

知道什么是“单位”“单位名称”和“名数”,就可以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单位”的数,不一定都有“单位名称”,也不一定都是“名数”。“名数”一定具有相应的“数”和“单位名称”。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防止混淆概念,不能把忘记写“单位名称”,说成是忘记写“名数”或忘记写“单位”。

误区二:“因数”“约数”的概念不清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因数和倍数”,这里的“因数”就是指原来的“约数”,新教材中不再出现“约数”这两个字。

其实,在“数的整除性”中,约数和因数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接触因数是在整数乘法时,所有的乘数对于积来说,都是因数。约数是在“数的整除性”中出现的,它与倍数是在“整除”概念的前提下,同时建立起来的概念。以6÷3=2为例,6能够被3整除,也能被2整除,因此,对6来说,3和2都是它的约数。如果换成乘法算式:3×2=6,对于乘积(6)来说,3和2都是它的因数。由此可见,只有在“整除”的范畴内,才能谈得上约数,而在乘法中,因数早已经存在了。

约数与因数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各自的应用范围上。约数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它只存在于“数的整除性”这部分知识当中。因数的应用范围则比较广泛,无论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以及到中学后所接触到的负数,只要出现了乘法,就存在着因数的概念。

例如:在小数中2.4×0.8=1.92,2.4与0.8都是1.92的因数。

为了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名词记忆,很多新教材中不出现约数这个名词。虽然新教材中不出现“约数”了,但由于一些老教师或家长还是按以前的说法来辅导学生,一些练习册中也要经常出现“约数”,学生还是会混着说的。我们应该尽量去规范学生的说法,但也告诉他们,在遇到“约数”时,应该知道指的是“因数”。

误区三:综合算式的读法不规范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让学生读出综合算式的情况,例如,34×(45÷9),学生普遍会读成“三十四乘小括号四十五除以九小括号回括”,其实这样的读法已经使这个综合算式在读的过程当中,不能明确地读出它应有的运算规律。我认为我们再让学生读的时候,应该能够通过读来体现综合算式的运算规律,即读作“三十四乘四十五除以九的商”。这样学生在计算类似“78除以2乘13的积是多少?”这类叙述题时,会迎刃而解,不至于忘记加小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