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能力素养;优化教学;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7-01

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由于年龄和智力发展的关系,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对比较抽象化概念的理解基本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主要依靠判断和推理等开展思考活动的理性思维发展却相对滞后。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程对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开始升高加码,这就是许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感到越来越吃紧费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适当时期开始重视和注重对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尽早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理性逻辑思维的平稳过渡。

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实践与体会,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1.在开展基础内容教学中实现思维的组织和开发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活跃,处于不稳定态势,如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等。有鉴于此,教育应当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强化小学生形象感知思维基础上逐步开发抽象逻辑思维。否则就是欲速则不达,或是现代版的揠苗助长。

1.1要强化小学生的感性认知。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直观演示小数除法的演算过程,指导学生对算数的商和余数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除不尽”现象中感悟一个或多个数字持续重复的过程,从而建立起循环小数概念。

1.2要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转化。小学数学前后内容之间都有一定的相联性,教学中要通过“温故知新”法,把小学生的“已知区域”和“未知区域”进行“直航与互通”,以新旧知识的联系转化来训练数学思维。例如,紧密联系“商不变规律”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与大小变化规律”等已学知识,对新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大有促进作用。

1.3要对学生强化练习和分类整理的指导。在对学生加强知识练习的同时,还要注重指导他们将已学知识按照一定标准,开展经常性的区分、梳理和整合。有效促使小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巩固学习,较好适应数学知识的相通与变化,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训练信息的收集、整理、辨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不断发展逻辑思辨能力。

2.在开展课程教学训练中实现思维的引导和发展

人的思维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形象思维,一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呈现出多向性的四个显著特征,即顺向性、逆向性、横向性和散向性,散向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性思维。一般说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充分,抽象思维不足”。对此本文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小学生思维训练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

2.1解决训练方法问题,在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有人总结了四种思维训练方法,即抓口算,训练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抓凑整,训练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勤归纳,训练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设题,训练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2通过教师讲述、教学训练、专题引导和巩固强化等各种途径方法,把小学生由现有的以形象性思维为主逐步转向抽象性思维发展。例如小数中有许多“一题多解型”,这对于开发智力、拓展发散性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位教师教学四年级数学题:“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如下图),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是指导观察图形,让学生根据题意在原图上画出增加部分,并提示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出了五种以上的解法,让现场所有人为之振奋。这样的例子可信手拈来。

3.在开展教学环节延伸中实现思维的培养和强化

有人说,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良好思维和学习能力是依靠养成性实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的传授和训练之外,还必须在拓展教学空间、延伸课堂环节之中对小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有效巩固掌握在手的教学成果。

3.1要要充分发挥课本上例题以及练习中“还可以怎样算”、“比一比谁算得快”、“怎样简便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进行联想与类比,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数学学习思维。

3.2执教者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自己编制或从题库中择优选取一些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各类题目,尽可能形成“生活化数学现象”,在激发学习情趣、深化课程情感的同时,激励小学生多训练、多巩固、多提高。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维训练;氛围;脉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13-0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是针对小学生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数学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思维能力训练,以促进小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思维训练的积极氛围,理清学生主动思维的脉络,培养思维训练。

一、营造思维训练的积极氛围

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内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那么营造轻松和谐的训练氛围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在“长方体”教学中,我就给学生抛出一个探究题:包装盒是怎么做成的?让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有的说是用现成的模子做出来的,有的说是用纸张或塑料粘贴出来的,还有的说是冲压出来的……在学生各种离奇的想法之后,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小心把它拆开,看看它们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学生立刻拿出剪、刀开始拆解包装盒,这些盒子中间很多是纸质的长方体,从包装盒粘贴的接口处,大家很快发现了制作的奥秘。然后我顺势引出“展开图”的概念。由此,我获得了启发: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能够打开想象的空间,在主动地动手活动中思维的活动自然被开启,思维训练就会显得水到渠成。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因为问题贴近实际生活,会有浓厚的兴趣参与进去,轻松地在活动中进行了思维的训练,而且在一个统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自然地进行了分析、归纳等方法的训练,自然有效。

二、理清学生主动思维的脉络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只有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接点,让思维的脉络更加清晰化,才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抓住思维发展的关键点,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脉络。

学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会遭遇障碍点,无法继续下去,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引导,抓住思维的转折点,从而使学生思维越过障碍,开拓新的思路。如教学一个专项训练时,某水果店规定,凡来买苹果者都必须买箱中的苹果数的一半再加上半个。结果4个人买了后,箱中的苹果刚好卖完,问箱中有多少个苹果?这一题如果从第一个人着手思考就难以理出头绪,我引导学生试试从最后一个人买的开始思考,结果学生重新思考,一步步地推理,就得出了第四个人买的就是1个,依次类推就可以知道其余三人分别买的2、4、8,最后就可以求出一共是15个苹果。在这一题的训练中,我抓住思维的障碍点,引导学生认识了从结果推论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转折点进行思维角度变换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学生从中受益不少。

三、指导思维训练的科学方法

思维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能够进行系统地训练,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升。

1.系统性的训练。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看待,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我在教学中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如:5 5 5 5 5=10的5中间加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像这样一类题目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的训练,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数看做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来考虑:首先可以找得出10有关的方法,学生看到5马上会想到5乘以2,然后将一个5拿出来,在剩下的4个5中间解决2的问题,而2最简单就是1加1,5和5如何得出1?最后就用5除以5,这个题目就解出来了。填法之一:5×[(5÷5)+(5÷5)]=10

2.类比法的训练。就是对相似的实物进行识别,找出他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进行有效地辨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准确度的目标。如:

(1)超市运来苹果50吨,比运来的香蕉少1/5,运来的香蕉有多少吨?

(2)超市运来苹果50吨,比运来的香蕉少1/5吨,运来的香蕉有多少吨?

这两个题目,虽然有一个字的差异,多一个“吨”字,题意却大相径庭,1/5吨指具体重量,而没有“吨”,就是指50吨的1/5,这样两个题目的解法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仔细辨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提高解题能力。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概念;特殊能力二维平面图形;三维空间形体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制图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制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还是图学教育工作者普遍研究的课题之一。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进步的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他们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想象,又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从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普遍重视图和图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过它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两类。所谓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观察、思维、语言、记忆能力等。所谓特殊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如表演、绘画、计算、设计能力等。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再现,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没有加工改造,就谈不上想象,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制图中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就想象的心理过程来说,它与通常所说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对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实行加工改造,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及“创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间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它要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空间形体。正是在这点上,空间想象能力有其独特的内涵。

空间思维能力又具有什么含义呢?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对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因此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过程,也就是由实物到投影图,由投影图到立体的双向过程。

应该指出,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则更多的借助于“推理”,当然在推理过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图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度运用直观教具留有抽象思维余地

要学习、掌握制图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高职校学生均在刚进校的十五、六岁年龄开始学习制图,而这时还没学过立体几何,因而他们初学时就感到难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图教学中发现学“点”时学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图中是用二维平面图形来反映三维空间形体,解决问题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认识,正确贯彻直观教学原则,适度运用直观教具。

如点的投影规律贯穿于整个画法几何的始终,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投影规律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墙面所构成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说明,还要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观印象,加深对三维空间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直观教具论证点的投影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点的空间位置,准确地画出点的投影图,反之根据点的三面投影图又能正确地想象出点的空间位置,进而再将这些点放到简单的形体上进行投影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初步认识了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和三维空间上的实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即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

当然运用直观教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且借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教具一般用于初学阶段,初学时还可自制简易模型,帮助理解空间与平面的关系。但要有选择地运用直观教具,不能滥用直观教具。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空间想象作准备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

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义,它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必备品质”。就制图教学而言,培养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和结构等特征的知觉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三维空间几何关系,并能够通过各种形体确定组成形体的基本单元、数量、相对位置和组合形式,进而能够了解各类物体的形状和组成的规律性。同时还应使学生善于从物体视图中确定特征视图(绘三视图时应先画特征视图),并能从视图中分离出各个线框和图线的对应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掌握其投影规律,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而有的人却看得比较深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却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实物绘制投影图时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结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以偏概全,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进行图物对照观察时,更要求学生细心领会图形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形体,使学生将观察的形象储存于脑海中,并记住一些典型实物及图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状特征,这样就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奠定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将会影响想象力的高低,一个刚踏进高职校的初中生,知识面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他的想象力。因此,作为制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制图本身,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机械、建筑等知识,有步骤有选择地讲解一些企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地将制图方面的新动态、新理论向学生进行介绍,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积存的空间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空间形体的构思和表达,也能够利用投影概念、空间几何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设想、推理、判断来解决空间较为复杂的构思和表达。如在进行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看图搭积木,看图画立体草图,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训练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据一视图补画另两个视图的练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可能每题会得到十多种正确答案。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议论文 教学 美点 探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品读语言之美

上课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精妙,把握议论文语言独到的魅力。一般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点拨:一是注意抓关键词、句、段的朗读, 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联想、感受,学生在形象思维中获得理趣的感受,这种美正是作者理智的结晶。而学生的兴趣一旦激发,就会主动积极地向抽象思维扩展,教师也能把抽象的概念讲得生动具体,深入浅出,便于理解了。二是注意文章语言的特点,议论文常常借用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使文章的语言鲜明生动。如《懒惰的智慧》 中叙例语言不仅生动形象,且幽默传神,不乏机敏的俏皮。如课文第四段列举了汉弗莱・波特发现往复式发动机原理的事例,以“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机旁边”写波特发现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前工作的无奈;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太累人”写他萌发发明念头的初衷;以“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写他发明后的潇洒;以“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的活塞的原理”总结他的成果。在叙例中,“懒汉”波特其人,简直呼之欲出!这些语言不仅生动传神又不乏幽默地反映了波特“懒汉的智慧”。

这种语言风格,贯穿全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说俏皮话,亲切动人,又充满智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智慧含在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思考中。

2思人文内涵之美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议论文的特点,在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许多议论文在构思时,已充满了作者璀灿的人文主义思想火花, 它处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芒,透着理性美。如《懒惰的智慧》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局限于“懒惰”的认识,赋予“懒惰的人”以新的意义,认为是他们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使读者对“懒惰的人”有了新的认识。该文运用逆向思维,一反传统和世俗的眼光,充分肯定了“懒惰”和“懒惰者”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作用,观点奇妙而新颖。

这一新颖立意会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肯定“勤劳”,否定“懒惰”,而文中作者却为懒汉正名: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的都是懒汉,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作者一语中的道出“勤劳的人”的致命弱点: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综上所述,文中所赞扬的“懒汉”是指那些讨厌要吃苦受累的事,懒于付出无效劳动、重复劳动,不愿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却积极开动脑筋,善用心智技能,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懒惰”的成果是多快好省的干工作,促进社会进步。

3析结构之美

议论文除具有生动的语言美,感人的人文美,还透着严密的结构美。尽管议论文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的限制,但不同议论文的结构又各具特色,五彩斑斓。我们可引导学生去体会其结构的建筑美,如果教师能借助形象的板书再现结构美,那么这种建筑美再加上直观的形象的图案美,真可谓是锦上添花,美上加美。

如《懒惰的智慧》提出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之后,先论述其中一个方面: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再论述另一方面: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文章从日常生活、技术改造、科技发明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雄辩地证明了因为懒惰,就有了改造和发明的动机,因为有了改造和发明,就促进了社会文明发展的道理。文章在采用例证法证明中心论点的过程中,巧妙地将正反事例穿插对举,形成了对比论证,这样不仅产生了一种幽默、机敏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心悦诚服,而且这种别致的论证结构似乎是一种“随意的流畅”,虽然不讲究固定的套路,论证的道理却一样清楚透彻。

4悟创新之美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  能力  审美教育  音乐功能

一、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一)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感知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形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 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情感得 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如此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 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贝多芬曾说 :“音乐应当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瓦格纳也言之:“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 ”

(二)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现代人

音乐教育所制定的 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音乐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音乐的功能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音乐的功能主要感慨为三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是双重性的,使音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平衡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音乐美是一种独特 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 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 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是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二 、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育最终 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 能的人 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的片面观点的影响,人们对形象思维的研究不够客观,认为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从小学阶段就忽略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其实音乐课程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是培养听力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长期不懈的训练就可 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在音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可大大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如何运用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出学校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 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 的需要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 比拟 的。为了使美育落实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 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认为可以试从 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始,了解歌 (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教的歌 (乐)曲教材中,既要有古今中外名家名,又要有 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类之齐全 、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极好教材。同时利用教材 的刻意安排,充分发欣赏课的作用。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美育素材 ,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概括和提炼,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可 以让学生参与律动一起去感受乐线条的起伏,对于节奏的训练方法上可让学使用打击乐,去感受和领悟,培养内心的节奏等。通过系统的训练既可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美认识和分辨 ,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

(二)重视美感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的意识、美的观念 ,又必须具备美的方法和技术 ,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一个有艺术修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文化底蕴,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 ,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 。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等。学生充分理解感受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三)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育的效益 ,还 应当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组织一些在声乐、钢琴、器乐等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 ,给大家提供观摩学习的平台,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 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师也可选些 CD、VCD音响资料给学生播放 ,其 目的是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还可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等等。久而久之学生长期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巩 固和提 高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 

(四)审美教育最终得以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以及专业视野等等,都是贯穿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求教师树立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以主人翁 的姿态 ,认真钻研教材 、因材施教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观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