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和谐社会社保机制社会制度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保障项目的,涵盖社会全体城镇居民的,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改革的实践效果明显。我们在看到成功的同时,必须看到社会保障体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是社保管理实施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存在着政出多门、机构重叠、相互掣肘的问题。同时,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没有与管理机构严格划分开来,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行为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保险金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的违法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另外由于我国许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部门规章或内部规章,而且缺乏必要的宣传,能接触到的人数相当有限,许多当事者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清楚,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如何保护。
其二,是职责不明确。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划分不请,如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没有进行积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企业效益不好,基金收缴困难;加之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退休职工人数积聚增加以及大量提前退休造成的养老保险开支加大。这就影响着对历史责任的合理化解和新制度的统一。二是政府责任边界不明晰,不仅造成了政府日益加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无法有效引导市场、社会乃至单位组织发挥应有作用。虽然我们已经确立的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责任共担的,即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社会保障的主体,但是这种责任共担还不太清晰、不太具体。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1.全覆盖的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保障是弥补按劳分配和市场机制造成的收入和生活的差异和不平等,是实现社会再分配的重要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身体的优劣、能力的强弱、家庭成员的多少不同,以及企业经营状况乃至自然灾难,使一部分成员生活发生困难,社会保障就以平等分配的姿态来弥补市场机制和按劳分配的不足,缓解收入分配的差异和实际生活的不平等。因此,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保障要尽量覆盖到全体公民。参保人数越多,积累资金规模越大,抵御风险能力越强。我国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要不断扩大,不仅覆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还应将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它城镇企业的职工包括进来。不仅要覆盖城镇居民,还要覆盖广大农村居民,包括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
2.政策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基本政策和制度要统一,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把政府行政管理与保险基金经营分开,执行与监督机构分设,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
3.依法管理的原则。社会保障管理必须法制化,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和管理机构的职能、管理办法等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有法可依,依法保障。
4.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人的一生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养老、医疗等问题。社会保障水平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现阶段城乡之间在生产力水平、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因此,社会保障的实施,既要体现普遍性,又要有所区别,既要体现效率优先,又要兼顾社会公平,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监督机制
1.转变职能,切实减轻企业事业单位负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当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支付和服务体系,企、事业单位只承担按规定缴费的义务,而社会保障资金的发放和社会保障对象的日常管理服务等事务均由社会保障部门委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他的社会服务机构管理。根据这一要求,要提高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支付和日常管理服务水平,通过转变职能,加强基础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管理服务的公开化,增加管理服务的透明度。
2.建立起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行政管理体系。劳动保障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社会保障政策,其下属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主要职能是按政策规定审核确认社会保障对象的资格及其待遇标准等,承担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参与收入分配政策的研究制定,编制和实施社会保障预算,在社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给予补助,监督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使用,按照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确认的社会保障对象和支付标准及时、足额地将资金划拨给银行发放。税务机关依照有关法规及时、足额地将税款征收上来,缴入国库,银行受委托准时发放。
3.强化城乡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一是,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完善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特殊生活困难。二是,加强社会救助与其它民生保障之间的衔接配套。加强社会救助与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就业再就业政策、扶贫开发之间的衔接配套,适当保持距离,形成梯次保障结构。三是,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之间的衔接配套。要在继续坚持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加大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统筹力度,着力推动城乡社会救助事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密切关注户籍制度改革、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救助措施和办法。
论文关键词:农村;农民;社会保障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进行了重大变革,逐步改变了原来城市居民由企业保障、农村居民由集体保障的格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努力形成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场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于农村的广大成员来说,仍然未能彻底改变其所处的无保障或低保障的状态。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形成巨大的社会隐患。下面,就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客观需要
生存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它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自然产生的。农民作为社会主要劳动者,应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受到我国法律保护的。但是,目前我国事实存在的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制”的结构,使农民的生活处在风险较高的状态之中,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总支出的1l%,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支出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7%,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是对农民权利的一种剥夺,同时也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相违背。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缓解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必要措施
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矛盾。当前农村约有3.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1.2亿常年外出打工,剩下的2.3亿则滞留在土地上。尽管国家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我国城镇化进展却依然缓慢。这其中除了户籍制度没有完全放开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没有社会保障,以他们微薄的工资根本承担不起在城市生活的社会成本,等他们残了、病了、老了,还是要回到农村。这样就导致了两种矛盾:一是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他们赚了钱也不在城里消费,都带回家养家、盖房,对城市经济带动不大;另一个就是尽管种田已经无利可图,但他们宁愿选择抛荒也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因为土地是他们最后的依靠。这种情况对当前一再倡导的农业要实现规模经营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三)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难在农村落实并不是因为农民文化水平低、觉悟低,而是因为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养儿防老”是他们的一种现实选择。当前我国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除了靠自己的积蓄解决一部分外,更多的都是靠子女保障,子女越多,日后的保障系数就越高如果赋予农民切实的养老医疗保障,农民是不愿意多生养子女的。因此,要顺利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农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但农村消费水平不高,农民有钱也不敢花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一个令广大农民放心消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担心的是一旦他们失去劳动能力,养老和医疗问题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农民要“积谷防饥”,为未来打算。这样就失去了农民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很难收到显著效果,国家经济发展也缺乏持久的拉动力。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仍不见底,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依然存在,中央适时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思想,而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因此尽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消费,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保障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系统,而资金保障在两大系统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保障资金不足。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财政的投入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适应。国家对农村民政社会保障的投入,核定的社会救济费,其保障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二是烈军属优待、五保供养采取农村负担的方式,单纯实行农民负担,难以提高优抚和五保供养标准。
(二)保障覆盖面窄
一种情况是农村民政对象应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全国农村有300多万“三无”孤老残幼人员,应保未保的有l5万人,约占总数的5%。另一种情况是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离土不离乡,原农村社区内的保障已很难起到保障的作用,而在目前城乡分割的劳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权利。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仍然很低,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尚待解决,三是一些地方因合作医疗解体而使早已被消灭或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再度发生甚至流行,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低下。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就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然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从各方面看都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
(四)农民的失业风险正在产生并加剧
农民失业风险的产生与加剧,成因有三:一是耕地少,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并难以向非农部门转移;二是由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等,土地收益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三是完全脱离土地的农民和家庭增多。事实表明,农民所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这乃是农民失业风险产生与加剧的根源所在。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一)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解决资金不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一是要求国家投入资金,包括救灾、特困户生活救济和优抚补助;二是为了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必须开辟新的税源,征收社会保障税;三是要建立个人帐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四是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如商业性养老保险;五是要通过有关政策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六是要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
(二)着力抓好社会互助活动
中华民族具有扶贫济困的光荣传统。虽然我国农村几经变革,但这种传统的互助行为一直延续下来,并有所增强,传统社区互助活动为农村社区保障实施提供了可接受的社会基础。在抓好社会互助活动上,一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互助的意义及好人好事,并采取激励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率;二是要拓宽社会互助的领域,要注重对社会互助活动的引导,使募集到现金、衣、被的管理和发放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互助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要坚持生活救济与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救灾扶贫基金”、“村民互助储金会”等基层群众性基金组织,从资金及技术、信息上扶持社保对象,兴办经济实体或其它生产项目,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三项制度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很多,但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重点。第一,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完善该制度,一是要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二是正确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致有合作医疗、统筹解决住院费、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为普遍的形式。实践表明,农村合作医疗是广大农民通过互助救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好办法。在这方面,一是要正确选择合作医疗的形式及内容,二是要合理补偿医疗费用。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曰益突出和紧迫。在这方面,一是要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二是要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
(四)土地政策必须具备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灵活性
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变革普遍坚持了土地福利性均分的原则,把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执行好土地政策,一是必须坚持农村家庭经营制度,这是保持农村土地分配福利性质的需要;二是要严禁违法征地行为,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为农民留足可以生存的土地:三是停止“四荒地”拍卖,由政府征用农村社区中集中连片的“四荒地”用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整体搬迁”的移民开发,将稀缺的土地资源用来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手段,避免土地分配的两极分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强化农民特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失业风险。
(五)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
现将《文教行政及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实行效益考核责任制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专项资金实行效益考核责任制,是根据《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请结合本单位的情况依照执行。
文教行政及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实行效益考核责任制暂行办法
第一条 总则
为加强对社会文教行政及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
凡由市本级财政部门核拨给主管部门和单位的,单项在一定数额(具体项目数额由财政部门确定)以上的社会文教行政及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和专项补助,均执行本办法。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申报
凡向财政部门申请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均应就用款理由、计划规模、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事项写出专项申请报告,属年度预算安排的,由主管部门在编报年度预算时一并申报,属临时追加的,由主管部门专项申报,要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办事业的方针,对属于多渠道集资合办的项目在申报前,须先落实其他资金来源。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审批
市本级财政部门对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应根据工作任务,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统筹安排,在审批时应对申请项目的内容、计划规模、实施条件、项目概算、完成日期、预期效益等进行可行性综合评估,按照“集中资金,重点使用”的原则予以审定,审定后和主管部门或用款单位签订“专项资金使用合同书”并下达专项资金预算通知书。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一)专项资金应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专款专用,用款单位要单独立项核算,因特殊情况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书面报请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二)管理专项资金的财政部门要按照“专项资金使用合同书”的要求,会同主管部门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项目完成后,用款单位应及时向财政部门报送专项资金支出情况和使用效益的文字报告,财政部门应会同主管部门对已完成的项目按合同规定及时进行效益考核和验收,当年不能完成的项目,其资金可结转下年续续使用。
第六条 奖惩办法
(一)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效益考核及项目验收认为完全符合合同要求后,对凡由于加强财务管理,使专项资金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用款单位予以适当奖励,奖励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具体办法如下:
1.专项资金数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以奖代补资金的比例不超过专项资金的10%。
2.专项资金数额100万元以下的,固定奖励(补助)不超过10万元。
3.以奖代补的资金可继续做为事业发展所需资金。
(二)凡由于管理不善,造成项目金额超支的,财政部门一律不予弥补,对虚报冒领,挪用专项资金和由于主观原因造成项目拖期或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财政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暂停审批专项资金,同时根据《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的有关条款进行处罚。
第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 投资理念 绩效分析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在现代社会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准备,主要用于弥补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社会保障的需要。其投资的合理性和收益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展和实施,也涉及到广大劳动者的利益需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通过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绩效进行分析,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的提高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理念
1、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作用
(1)有利于保值增值,弥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收支缺口。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中央政府建立的国家养老储备基金,具有应付养老金危机的制动性和灵活性。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危机,投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利于减少人口老龄化对当期财政和经济引发的巨大波动,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基本养老体制中的调节作用,保证基本养老金足额及时发放。
(2)有利于增加市场资金供给,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截至2008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按照市值计算总资产有5623亿元,预计到2010年底可超过1万亿元。这部分基金如果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将大幅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稳健的机构投资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必然会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
(3)有利于弥补转制成本。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引入个人账户制度,这就面临着巨额的转制成本问题。中国政府曾经尝试国有资产变现和借鉴智利的“认可债券”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后来成效不大。依靠财政补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一部分资金专门用来弥补转制成本问题,是中国基本养老制度改革的一条新道路。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理念
(1)安全性理念。安全性是指收回资本金及相关投资收益的保障程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以安全性作为其首要原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区别不同投资风险的成因,采取了不同的控制措施。在整个投资运行过程中,通过规定投资方针和投资组合的各项具体规则来规避市场和法律风险;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减少操作过程的风险;通过及时取得分析相关信息、加强与投资管理人的沟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方式来应对投资管理人的委托风险。
(2)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将在15至20年后才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待遇支出。其负债期限较长,中短期支付压力较小,为了适应这个资产负债特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确定了长期投资的理念。围绕长期投资目标实行战略投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稳健的机构投资者,注重长期的投资理念,应该采取理性的投资行为,避免短期的盲目投资行为。此外,投资必须取得适当的收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基金投资的直接目的,投资只有满足价值收益,才能保持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平衡和广大劳动者未来的长远利益。
(3)专业规范理念。一方面,按照国务院2000年11月《关于印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结合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并重、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指导思想,建立了有效科学且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在基金的投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谨慎的投资原则,坚持公平、合理、择优的选择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另一方面,坚持客观精准的绩效分析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负率法规和专业化程序进行投资,确保广大参保人的未来实际收益。
(4)责任投资的理念。责任投资理念,要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投资收益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是实现投资收益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投资收益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我国全国社保基金是纳入基本养老体系之中,它是中国基本养老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是广大劳动者养老既得利益的根本保障。同时,养老金应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规模巨大和长期投资的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强势推动。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市场的中间力量,会减少投机的炒作方式,取而代之的则是理性的投资方式,会在客观上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分析
社会保障基金绩效,是指社保基金在投资管理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效应,它反映了政府为了满足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需要,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投入的成本与所取得的收益效果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绩效分析探索,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1、全国社会保障绩效分析意义
(1)绩效分析的反馈给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和完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建立客观准确的绩效分析体系,可以有效发现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决策、执行、管理、监督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利于正确投资管理行为的实施,弥补不足,充分发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用。
(2)绩效分析的过程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和责任落到实处。首先,在这个绩效分析过程中,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投资和支出明晰化和透明化,是获得广大参保人认可并按照合法程序进行的必要手段。其次,通过对投资管理过程和投资收益结果等进行比较、测评、分析,可以加强政府和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的责任,促进运作部门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提高绩效,获得最大化收益。
(3)绩效分析可以建立一种管理工具,规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行为。通过绩效分析,建立一套公共部门的管理工具,将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加入成本效益的考虑,有利于提高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减少资金的浪费,是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手段。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分析
(1)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不断扩大,实现了保值增值的目标。计算公式:年实现收益率=报告期已实现收益/报告期资金平均占用额。其中,报告期的资金平均占用额按资金占用天数进行加权平均。
自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开展以来,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投资效益不断提高,增加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战略储备,也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2004年至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市值5623.70亿元,和2004年相比,增长3912.26亿元(见图2)。特别是2007年,由于投资运营策略得当,借助股市大幅度上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实现收益1129.20亿元,实现收益率38.93%;经营业绩1453亿元,经营收益率43.2%(见表1)。
(2)委托投资五年来投资效益不断提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包括直接投资部分和委托投资部分,包括社保基金会直接运作的银行存款、在国债一级市场购买的国债、指数化投资、股权资产、转持股票、信托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产业投资基金、应计未收存款和债券利息等,以及委托境内、境外投资管理人运作的委托资产。近五年来,坚持安全至上原则,积极倡导并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在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委托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投资效益不断提高,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的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具体见表2、图3)。
(数据来源:2004―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ssf.省略/tzsj/。)
(3)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八年来股票资产首现浮亏。根据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年度报告,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5623.70亿元,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393.72亿元,全年投资收益率为-6.79%。2008年国内股票大幅度下跌是导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资产从浮盈转为浮亏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2001年成立八年来股票资产首次出现浮亏。一方面,这说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还要以控制投资风险,审慎进行股票投资,增加投资产品组合,改进对投资管理人的管理;另一方面,还要调整投资结构,逐步减少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确保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马彦: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2] 曹信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7).
[3] 石杰、刘小宾:当前我国社保基金运营绩效评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6).
[4] 龙菊: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 2004―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EB/OL].ssf.省略/tzsj/,2009-05-05.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
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建立于2000年,并于同年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在不断的努力,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规模更是在这些年里不断增长。而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根本,需要社会保障基金在保值和增值方面取得预期的成果,同时这也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稳定在相应的水准,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相当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分析
1.投资渠道狭窄,投资结构不合理。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又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因此,长期以来都将基金安全性作为了首要目标,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采取了严谨的态度。在这十多年的运营之后,低风险的投资占据了总资产的80%以上,同时这也造成了长期一来的收益水平一直较低。这类限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资金安全性,但也对收益率、投资渠道、投资结构等做出了限制,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长久发展具有相当一定的限制,也从另一方面威胁了安全性的目标实现。2.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强化。从理论方向上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投入资本市场是为了保障自身的价值,并实现增值。同时也为低风险的资本市场提供了长期性的稳定资金来源,而管理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现阶段准许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股市,需要面对众多的市场风险。例如: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等均在其列,主观臆断所造成的投资决策失误风险更是具有极大的危害。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层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意识,深入认识风险,减少主观经验的判断,提高风险客观分析的准确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监管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障,减少私相授受所带来的违约风险。最后,还需要强化制度和管理部门的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完善策略
1.加强基金投资的制度化。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可以对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重要的保护。不少学者认为,只有在信用制度的保障下,国家的币值稳定才会得到基础保障,公民才会对于投资拥有较大的信息。以此来看,制度的有效性可以协调信资金,以此来发挥增强市场信心的作用。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过程中,政府也需要负起制度规划、完善以及维护的设责任,从发达国家的基金投资管理制度建设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成功经验,督促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实施,尽快为社保基金投资铺平法制化的轨道,建立法律法规的“保护罩”。2.提高基金投资的安全性。事实上,我国对于投资安全性相当重视。因此,政策制度的引导下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向进行最高比例的控制,并时常依据国内外市场风险变动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适时调整投资渠道宽度和广度,防止风险过于集中而无法控制,因为一旦发生道德风险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外,委托人的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约束委托人或人的行为,控制风险的发生,运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激励,提升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率和安全性。3.加强基金监管的有效性。监管作为约束和保障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需要尽快完善对于体制的优化工作,强化监管有效性和适当的集中性。首先是监管组织结构的紧凑性,需要以法制监管为核心,根据现有的制度和法规进行集中化管理,构建主辅分明的多重监管模式。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有选择的融入到我国的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当中,例如:垂直管理。最后,还需要积极推进基金监管的市场化进程。4.提高基金投资的透明性。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复杂,政治经济风险给基金投资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社保基金需要秉持自身应有的透明和公开原则,防止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然而,同时还需要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实时性,尽量确保相关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基金的投资组合状况、投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尽快做出反应。与此同时,基金管理人在投资运营能力上的水平也直接关系社保基金在投资过程中的收益性和风险控水平。除了需要选取合适的积极管理人之外,还需要加快对专业人才团队的建立速度,不断提高团队工作的水平,以此来保障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水平、投资控制能力以及投资收益率。5.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改善投资结构。首先,需要强化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管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投资风险上相对较低,同时也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收益特点,很大程度的符合了社保基金投资的需求。而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是保障社会福利实现和公众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如此,社会保障基金在投入到电力资源、石油开采、通讯发展、铁路和高速公路规划建造、港口修造以及盐业等关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础建设项目当中,满足这类项目资金需求规模大和投资收益回收周期长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自身对于高回报率、稳定收益以及低风险的需求。除此之外,社保基金投资还可以将目标投向环保、养老以及医疗等影响我国发展的产业,同时这类产业的发展也与社会保障基金关联较高,可以形成协同发展的效益。然后,也可以适当拓展海外市场的投资活动。根据国际规范和条例进行严格评审,然后选取合适的境外投资资产托管人和监管人。现阶段,我国社保基金在海外投资的总额约为十六亿美元左右,占其资产管理规模总量的5%左右,未达到政府所设立20%的投资红线。同时,海外市场也存在更加丰富的投资渠道和利润空间,也给社保基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供了分散投资风险的渠道。最后,还可以进军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现阶段的基金投资运营仍然属于正常状态,但是社保基金在投资配比上需要遵照国家限制,不可超过标准。而私募股权投资在资产配置后,也很大程度的弥补了其他投资工具所构建投资板块的不足。次贷危机时代的重创仍旧影响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预计未来三五年时间将会成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社会保障基金也需要尽量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加快对自身投资渠道的丰富和完善,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更大的帮助。
三、结语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运营管理体系发展上还属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退潮后的人口老龄化,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保值增值的工作压力。然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还需要更加严谨,强化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在风险防范和监管等方面的工作。然后,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调整投资模式,满足社会保障基金日常运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丽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119+180.
[2]蒙俊.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2,(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