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观;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教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1.012

体育课程是高校公共必修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体育课究竟是竞技体育教育还是健康素质教育?几十年来,国家的体育和教育系统从上到下都没能很好解决。体育双轨制一直是竞技体育单挑大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①(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年,旧的惯性依然给力,新的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虽然《指导纲要》本身就有一些行政化痕迹,存在些许和教育实际脱钩、难以量化、操作困难的缺陷,但毕竟向改革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其方向性是明确的。本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指导纲要》的教改要求,从被教育者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着手,提出树立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观和指导思想、提出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的目的取向、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以及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教材的选择等建议,为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提供参考依据。

1 树立新的高校体育教育观是新时期的新任务

1.1 高校体育教育观

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应该是研究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规律的立场和观点。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其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1.2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1.2.1高校体育教育的体育和竞技体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搭界”

高校体育教育的体育和竞技体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搭界”。 当然,这里说的不是广义体育(即大体育),广义体育被认为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即所谓的小体育等,用一个概念难以界定。如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取得优异成绩,与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有本质不同,目的取向完全相反。而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高校开展的一项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其目的不是争金夺银,而是通过体育教育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培养对体育的良好态度,在身体、情感、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获得益处。

1.2.2《指导纲要》的目标就是高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课程来实现的。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是怎样来实现其教育目的?《指导纲要》第一条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②可以看出高校体育课程是通过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来达到其目标的。《指导纲要》的目标就是高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1.3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1.3.1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创新对宏观层面的调控更迫切

《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年,且不说施行当初其部分内容就被质疑,仅施行这些年来就有许多需要“突破”的框框。这里仅举两例:

首先是课程目标中的基本目标部分内容:1.目标不能虚构:“具有健康的体魄”,难道高校学生一律不招收眼睛近视的学生?2.目标不能跨时空:“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可以传授正确知识,不能保证学生一辈子都正确;3.目标不能跨界:“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育课程无法考核学生的生活态度乐不乐观。

其次是课程结构:1.难以计划的课程结构:“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③高校每年都制定课时计划,那么这类人数众多的课目要纳入课程结构,怎么规划和实施?其难度可想而知。 2.难以实现的理论教学:“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④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目的是“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基本目标中“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是扩大知识面能解决了的吗?上述举例,并不是要否定《指导纲要》,而是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地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年,其本身可能还有改进的需要,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呼吁新的《指导纲要》早日实施。

1.3.2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创新要求高校的积极实践

高校的体育教育,这些年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积弊甚多,惯性不止。首先这是由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向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身心协调发展转变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其次,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项目,不论田径、球类、体操还是水上项目,绝大多数都属奥林匹克竞赛项目。这些项目其本身就是竞技体育,虽然教学对象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但一样的体育项目、一样的教学内容,想要改革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反映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多数高校并未脱离体育课程重视运动技术、以竞技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框框。这里我们需要重复,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绝不能混为一团,竞技体育目的的第一位是成绩,是奖牌;第二是金钱,是物质;终归不是健康。这类运动已经逐渐演化为职业体育,成了企业逐金的LOGO,成了类似于明星所表演的节目,成了大众的娱乐项目。竞技体育催生了体育产业,金钱围绕着他们旋转,却惟独不和健康搭边。

《指导纲要》实施以来,许多高校虽然也在探索教改,同时也有许多新思潮,提出不乏所谓的新理念如“和谐体育教学”,“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理念等”【2】,由于惯性使然,形式多于内容,教材改了名称,内容多是拼凑。

1.3.3树立新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育观

转型期必然有转型期的焦虑,纵观目前体育理论界,各种理论、各种见解、诸多诉求呈现百花齐放势态,诸多刊物堆彻的各类新名词层出不穷,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是,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其中也包括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于新的形势,需要有所创新,但不能脱离教育的对象。《指导纲要》已经明确,通过规定的体育课程,使被教育者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我们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树立。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必然的,包括理论的创新、确立新的教育目的、建立新的教育体系、设立新的体育课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必然要遵循一个发展着的规律。而这个发展的规律,正是我们要建立的新的体育教育观的立场和观点。

2 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现状

2.1高校体育教材问题相当严重

《指导纲要》“颁布后短短几年时间,高校就涌现出几十种不同版本的体育教材(主要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3】据王素强对广东、湖北、山东、上海、四川、辽宁的38所高校的体育教材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理论教材基本沿用全国或省市统编教材,而实践教材则可谓百花齐放,16.7%使用全国及省编教材,4.3%使用自编教材,79.0%无教材上课。【4】可见,体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

2.2体育教材的规划、组织、编写和审定程序面临挑战

《指导纲要》第十九条规定:“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未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选用,以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⑤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大学规模不一,硬软件条件差别比较大,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便是一个难题。

各省和高校有自编体育教材的积极性。这里边如果有很小百分比的辖区和高校如要自编教材,要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困难,《指导纲要》第十九条在操作性上是否可行?

面对高校体育实践教材教学中的79.0%无教材上课的现状,我们不能光在体育教材上规划和组织,也要有应对的措施。

3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

2.1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的目的取向要务实

要用务实的态度对《指导纲要》课程基本目标和课程结构理解和改革创新。比如一个高校有两万学生,大学四年前三年每人参加一次野外训练(如登山、野外生存等),按教学工作日计算,每天就要组织一批(30-40名)学生。这涉及到活动的规划、责任、组织保障、经费、学生负担、活动保险等,是否行得通?课程设计要和行之有效紧紧挂上钩才是务实的态度。如今年清明节期间,北京某校师生三十多人开展野外登山运动被困,警方出动数百人、两架直升飞机去解救,教训极为深刻。

2.2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首先要根据新时期的教学任务和《指导纲要》要求的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或编写教材、设计教学策略以及设计评估等。其次,应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这里要考虑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地域特色、地域气候、传统优势、教师队伍特点等因素。在教材的结构设计上:首先遇到的是技术和理论比例问题。每学期4学时,大学前二年共16学时,这16学时的理论课按《指导纲要》课程结构第八条“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够了,但是要实现《指导纲要》基本目标中五个领域目标的要求,就可能不够。大学这16个学时的理论课,是连续一年上完,还是每学期4学时,哪种模式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又是一个问题。正常情况下,一门理论课,不能拖得时间太长,有关体育保健,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等还是早些让学生掌握为好。如果按《指导纲要》“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要求,体育理论课不论从课时量还是连续性上都必须给予重视,并且还要有实验课来辅佐,这样的话,配备专业的理论教师并不为过。从技术课的设计上来看,这里的改革创新就可能更复杂一些,高校体育教育的技术课怎样通过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来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一个目的两个平衡点:即体育教学技术课要围绕目的“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来平衡体能和技能两个点。体能和技能两个点又不能过度,如果过度,就转向竞技体育的框框里,与学生的健康不利。这是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和高校组建运动队的训练性质和目的取向完全不一样。

2.3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教材的选择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2篇

中学体育课“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将受到巨大冲击并发生较大变化。新体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将体现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确立课程的基本理念至关重要。《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等四个基本理念。出发点是为了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益处,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运动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体育——塑造健康体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测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也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重视运动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次体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体育教学的经验与问题,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全新的方面。

二、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是对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使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体育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改变过分强调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空间,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在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今天,掌握多少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怎样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和权利,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产生愉快的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感受,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体育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3篇

新课标的颁布,使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更具创新性和开放性,实行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三种操作性更强的课程体系。其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明确提出了不同水平学生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生存的基本能力。因此,笔者提出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模块教学,将丰富中小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并使安全意识转向安全技能的习得。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安全教育是各部门的管理者对安全教育工作进行有计划的宣传、指导及调控活动,保证人们在学习、工作以及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的稳定。安全教育是对人们在学习、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自我约束。安全教育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教育、安全行为教育、安全管理教育、安全制度教育。本文所阐述的安全教育是指所有身体活动的安全教育,包括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安全教育,尤其是交通安全、地震、洪水(溺水)、火灾、台风等情况下的应急避险和自救、突发事件的自救和逃生。

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模块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模块的重要性。安全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和做好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既是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模块的可行性。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它广阔的教学空间,丰富的教学器材,灵活的教学手段,更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四、安全教育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各教学水平的体现形式

(一)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作为体育教师,不能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安全教育局限理解为安全管理,最可贵的是授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安全教育模块的原则是实用性以及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结合任意一种安全教育观念、制度或行为,以恰当的体育项目为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二)中小学不同教学水平实施安全教育的教学目、形式和内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并在不同的学习领域水平目标中确定了不一样的“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如水平二,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水平三,说出不同的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办法;水平四,注意安全运动;水平五,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水平六,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现是不同的。作为体育教师,不要把体育的安全教育局限于安全的管理,应通过情景模拟进行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应急生存能力等。

五、结论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教学模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较好的实践性,既可以增加安全教育实施的途径,又可以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落实新课标改革的精神。在中小学各阶段进行安全教育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原则是实用性以及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安全教育模块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纵向呈序列化进行。其中,小学阶段重点在安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得,中学阶段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安全问题的能力上。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历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1世纪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它不仅需要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其目的也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而是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学校健身教育发展。本文从素质教育出发,探讨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素质教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1.素质教育及公共体育教学

1.1素质教育的含义及作用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公共体育教学的含义

公共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体育是指社会体育,狭义的公共体育特指高校中的公共体育课程。公共课程是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考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就是高校公共课程的一种形式。

目前,公共体育课程尚未明确的概念。众所周知,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因此,在此把它理解为,它是指高校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育场地设施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近几年,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高校体育设施更显短缺。由于资金的限制,各高校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教学楼、办公楼与学生宿舍的建设上,使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现状是体育场地少、器材种类少、数量不足、设施陈旧,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2.2体育教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体育教师长期在室外教学,风吹日晒,特别辛苦,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其地位却相对较低,即使在大学,情况也同样如此。在职称的评聘上,公共课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主要靠文章发表的多少为主要硬件,忽视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水平不能在职称评聘中得到有效体现。由于重视不足与职称评聘的不合理,导致许多教师情绪低落,主动性和能动性不仅未得到充分发挥,有的甚至还产生了懈怠情绪。

2.3教学理论上存在缺陷

第一,教学观念滞后。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仍奉行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即以运动技术为中心,过分强调竞技技术、技能的掌握,偏面追求课的负荷强度来增强学生体质,只重视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仍坚持锻炼呈下降趋势,而现代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终身体育。

第二,教学内容重技术,轻人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高校体育课每学期应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但实际执行的高校并不多。体育教学仍以练习为主,注重传授学生各种运动技能,而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育运动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理论指导。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在教学形式上仍未打破单一的行政班授课制,教学缺乏针对性,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4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机械

体育评价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甄别和选优,二是反馈和激励。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该主要发挥反馈和激励功能,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上,主要是采用评定运动竞技水平的办法,注重结果评价、生理评价,忽视了心理素质及体育过程和能力评价,用一种尺度去衡量不同体质、不同起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多发挥的是甄别和选优功能,缺乏激励机制,不仅无法正确评价学生体育成绩以及实际能力,同时还给学生思想上带来一定的压力,有损学生身心健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5学生对上体育课缺乏兴趣。

在体育教学上有个不幸的奇怪现象: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有的学生甚至为了逃避上体育课去医院开假证明办理体育免修手续,但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许多男生能够在烈日和雨天等恶劣天气中打篮球、踢足球,但就是不愿意上体育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懒惰、不重视,而另一方面也与项目设置有关,体育教学在设置教学项目时往往一个班级所学项目都一样,不符合《纲要》的精神,并且这些项目往往具有重复性和枯燥性,像跑步、推铅球等是从小学一直学习的,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学方法也是“大一统”,导致出现学生大规模“厌课”的现象,学生对教师安排的项目缺乏兴趣而常常怠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入式”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素质教育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体育历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1世纪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它不仅需要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其目的也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而是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学校健身教育发展。

3.1转变指导思想

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指导思想由技术中心向健身中心的转变。一是教育主管部门主要

以健身效益来衡量高校的体育工作,创造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社会环境,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以正确的政策导向积极引导高校转变体育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高校自身要着眼健身目标,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工作,而不要仅仅围绕赛事抓体育工作;三是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以健身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落实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3.2培养师资力量

指导思想的转变首先要落实到师资的培养上,国家应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全国或某一地区高校现有师资的转型培训工作;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自身也应该根据改革的总体设想,一边工作一边培训,使每个教师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多方面实现与适应转变;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应具备以健康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精心制定最佳的体育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使之能多方面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新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师要专业对口,不要把专攻某项运动技巧的专业教练型人才安排到公共体育教学岗位上来,以防止造成新的不适应;无论新老教师都应持培训合格证上岗,对不积极参加培训或培训不符合健身中心教学体系要求的不予聘任。

3.3优化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的设置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及实施过程的特点,以健康第一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首先应适当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乡土体育等文化内涵丰富、健身效果明显、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其次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增加综合性、针对性、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内容,以提高公共体育教学的文化品位和现实针对性。总之,不管哪种课程类型,选用什么内容,一定要重视教育与教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相结合,严肃的纪律和活泼的气氛相结合。应当突破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代之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3.4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改革课程内容的需要,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认为目前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优化语言法、完善直观法、强化练习法。在语言法的运用上,突出一个“精”字、把握一个“准”字、形成一个“特”字、注意一个“美”字。要以最精炼、生动的语言,传递最准确的信息,善于运用术语、口令等体育教学特长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内容介绍、技术分析和动作要领讲解。

4.结束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要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第二,高校公共体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三,理论研究是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加强学习、研究,深化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规律的认识,是搞好改革的基础。最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健身体系的建成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胡睿哲.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深化之策略[J].知识经济,2012(10).

[3]王晓瑭.以阳光体育为背景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法一纲要”为指针,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新课程方案为准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注重实际,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以为了一切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着眼点,深化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我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二、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与德智美育相结合,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

1、教材是遵循“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了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3、教材的构建和选编是以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改革精神,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综合功能。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充实反应了国内外体育与健康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生动活泼一发展,使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另外,新教材在注重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大量充实扩展了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教学内容。

四、基本情况分析: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深入领会有关精神,全面考查本校的实践,从实践出发,认真制订好各项计划。

2、坚持集体备课,并结合网络备课,使教研教改深入化,经常化,落到实处。

3、搞好课堂常规管理,重视入学教育,给学生上好第一堂课,切实搞好“形成”教育。

4、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娱乐体育活动。

5、认真搞好体育训练工作,做到有组织,有方法,有计划,有成果,更要有队伍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