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个体特征;策略;外语教学改革
一、语言习得个体差异性特征理论研究和启示
关于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对外语习得影响的理论与两方面研究关系紧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成为出色的学习者的因素(Rubin,1975;Lightbown and Spada,1999)。对成为出色学习者的因素,特别是对其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当前大学外语教学和教学改革模式的确立更有借鉴意义。
1 语言习得最佳年龄阶段。学习者年龄因素始终是外语教育者制定外语教学策略时应该关注的问题。在学习年龄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上,研究者普遍认为在二语习得方面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乔姆斯基(1965)的“语言习得机制”(LAD)理论及其发展,特别是Lcnnebcrg(1967)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PH)构成了支持这种观点的基础。
2 成为好的学习者的因素。影响外语学习者成功与否的因素主要涉及几个方面:学习能力、性格、学习动力、学习风格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者策略。
学习者策略往往与一个人的学习风格、性格、习惯甚至文化背景之间相互关联。学习者策略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来归类。Cohen and Domyei(2000)等学者将二语习得学习者策略划分为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应用策略两大类。前者指语言学习者在提高其学习和理解目标语言速度和效率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后者指为有效地使用所学语言而采取的技巧。
语言学习策略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研究者开始对一些“优秀的语言学习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些语言学习者成绩优秀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客观优势(例如天赋高)和主观优势(例如学习动力是),还在于他们主动的、有创意的学习策略。在对成功学习者的原因分析和探索中,研究人员历来看重对学习者有效学习策略研究,并强调教授学习策略在二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案例调查分析
案例主要调查和分析什么因素对外语学习者影响大、更有研究价值。受调查者是笔者所在的外语学院年龄在35岁至50岁之间的50名外语教师。之所以选他们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学习外语(特别是开始练习听说时)起步时间较晚,但都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典范,他们的二语习得经历在我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笔者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较了解。
调查目标包括四点:(1)概括对学生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的个性因素。(2)分析学生的年龄因素。(3)从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分析中提炼要点探讨学习策略对外语学习进步所起的作用。(4)从调查中总结要点指导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三、调查结果分析和启示意义
1 影响外语学习的负面及正面因素。笔者发现被调查者中85%的人认为一些性格特点(例如内向)对于学习外语并不是一种优势:而其另一些性格特点(例如敢于冒险)则是有利因素。95%的人认为自己过去所采用的分析式学习方式在学习效果上比不上现在所采用的分析和整体关注综合的学习方式。50名教师都认为自己具有很强的外语学习动机,这显然对取得成功是有利的因素。95%的被调查者是从18岁以后开始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的,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外语听力和口语能力归功于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于学习策略的合理运用。
2 年龄和学习策略因素的影响。案例研究似乎不很支持CPH理论。按照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多数被调查者开始学习的年龄并不是其二语习得的有利时期,但是他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年龄上的缺陷。50名教师都是初中开始起步学习外语(最早的几个人13岁开始),其中95%从18岁上大学以后才开始接触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训练,但多年之后还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被调查者大部分(90%)30至45岁才开始重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且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这不足以否认二语习得中关键年龄阶段的存在,但是他们的情况对于那些教授成人学外语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成年人在二语习得上取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否认二语习得过程中关键性年龄阶段的重要性,否认的是对于那些在关键年龄阶段这一假说方面走极端的观点(例如“过了一定年龄之后,你的英语水平就停滞不前了”)。案例还有力证明了“学习者的某些个人特点和学习环境可以共同作用,足以弥补年龄上的劣势”(Bfown,2000:60)。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设计是有一定启示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问题,是否考虑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先培养哪些能力更合适?
95%的案例研究对象是18岁才开始接受英语听说方面的训练,他们上大学一年级时意识到自己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薄弱。在老师的引导和建议下,他们采用了积极的学习策略: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例如,采访中有人说自己曾不会区分|∫|和|s|两个音,经常受到嘲笑,在老师的建议下,自己每天都练习相关的英语绕口令,有意地在同学们面前练习,而且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演讲比赛,后来不仅发音标准了,英语口语能力迅速提高。他们的进步表明掌握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3 调查分析的启示。外语教育应重视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但如果策略得当,训练外语能力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在外语教学中,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就应强调外语听说以及书面交流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大学生甚至许多外语老教师都在外语语法上比较擅长,在实际交流能力上比较欠缺。这或许是由于早期英语教育过分强调语法知识,忽略了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外语学习者使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有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二语习得的成绩,一名优秀的外语学习者懂得使用一系列不同的学习策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明确可见的学习策略,而这些学习策略能弥补学习者自身的一些不足。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这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和树立学生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和策略方法。这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四、当前大学英语教改策略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都在尝试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分班分层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策略。这种模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外语教学应重视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特征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理念。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原则,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所接触的学习材料处于其可理解的范围内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学习才会是有成效的。因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级分班教授外语的教学方法能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个体的具体需求。
【关键词】学习者主体性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52-02
一、引言
新的世纪是一个日益趋向交流与合作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所必需的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实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带到学习的第一线,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听说能力的训练,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主人公,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呢?
这就要求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不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更要使学生为以后的工作和再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当前终身学习的社会中不断满足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内涵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它包含的内容是主体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其中,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为性侧重于主体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只有三者的结合和统一,才是完整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性。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掌握英语学习的策略,提高英语自学的能力。
三、研究背景分析
(一)英语教学缺乏连续性,导致大四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低于大二下学期
目前,大多数普通院校在大学三、四年级几乎没有开设英语必修课或专业英语学习的各种选修课,学生过了四级或六级就算完成了大学英语学习的任务,停止了英语学习和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要
长期以来,大学的教学一直是重视"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导致教的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也不能够学以致用。这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是分不开的。在实际的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忽视学生的当前需要、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更没有随社会发展、人才市场需要、不同学生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不能协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相应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四、推进以学习者"主体性"为特征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并且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正如桂诗春教授说"外语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本身,这是外语教学的内因"。学生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了兴趣,学生便会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质疑。同时要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自信的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英语,才能记得住、用得活。在教学中应多采取鼓励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重新定位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督促者。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从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能力
英语教师应把鼓励创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刻意将凝聚在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发掘出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个性。
(五)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师的教育与培训
我认为在教师的教育培训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促进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想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就要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在行动中研究。反思能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结论
以学习者"主体性"为特征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单向教学变成双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英语思维方式的养成,为学生开拓人文视野搭建平台。以学习者"主体性"为特征的英语教学推动了英语实践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直接应用英语的机会,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真正有效地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发挥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白口蘑;ITS序列;鉴定;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64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513(2010)06-0395-05
Study on a Wild Macrofungi ITS and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ZHANG Guoguang1,ZOU Jinmei1,ZHENG Lin1,2, SHI Zhimin1, XIE Yibin1, CHEN Zuhua1
(1. Department of Biology,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2.Yuanzhuang High School, Xianyou County, Xianyou 351100, China)
Abstract: This is a study of a large wild fungus which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al and 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 identification. The analysis of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arbon and the nitrogen source were the glucose and the wheat bran respectively, and the optimum carbon nitrogen ratio was about 25∶1, the 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 was 29℃, the optimum pH value was 6.5; light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hyphae. Antagonistic effects were confirmed between wild T. lobayense and two cultivated species of Taiwan Jin Fu and Jing Xi Tricholoma.
Key words: 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 ITS sequence;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大白口蘑(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白蘑科),口蘑属(白蘑属),是一种主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大型真菌[1],在国内商品名有洛巴伊口蘑、大白口蘑、巨大口蘑和金福菇等.大白口蘑营养丰富,含蛋白质27.56%,粗脂肪9.58%,总糖38.44%,粗纤维8.20%[2].其子实体丛生、粗长、肥厚,肉质脆嫩、口感独特、风味极佳,被誉为味质兼优的菇中珍品[3],由于其耐贮性好,适于鲜销和干制加工,且能在夏季正常出菇,是解决高温季节鲜菇供应紧缺的应市菇类之一.但国内对大白口蘑开发较迟,其优良菌种选育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规模栽培的经济效益并不令人满意,对该菌类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在厦门大学校内草地上采集的一株疑似大白口蘑的野生大型真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和组织分离,进一步筛选了其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及合适的碳氮比,同时探讨了环境条件对拟似大白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其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2008年8月25日在厦门大学草地上发现一丛大型野生真菌(图1),其中菌丝上的结点是菌丝的锁状联合结构,组织分离获得该野生菌的母种.大白口蘑栽培品种“台湾金福菇”和“荆西口蘑”购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1.2 野生菌株的鉴定
1.2.1 子实体形态特征及菌丝形态观察
观察野生子实体的主要构成部分:菌盖、菌褶、菌柄、菌环、菌托.观察菌丝体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生活力.并采用平板斜插盖玻片法,观测菌丝锁状联合结构、细胞大小、形态等.从其形态特征上初步判断为大白口蘑,暂定名为“拟似大白口蘑”.
1.2.2 ITS序列比对分析
拟似大白口蘑子实体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CTAB法,提取方法见文献[4].[JP2]扩增拟似大白口蘑ITS序列的引物ITS1:TCCGTAGGTGAACCTGCGG和ITS4:TCCTCCGCTTATTGATATGC,由上海英骏生物工程公司合成.用提取的拟似大白口蘑基因组DNA作模板,以特异性引物ITS1/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程序为:95 ℃预变性5min,94 ℃ 40s,50 ℃退火40s,72℃延伸40 s,35个循环,然后72 ℃延伸5min.将得到的特异性条带纯化回收,连接pCR2.1克隆载体后送上海英骏生物公司测序,[JP+1]测得的序列输入GenBank用Blast工具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并与文献[5-6]测序的大白口蘑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JP]
1.3 野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3.1 培养基的配制及菌种的活化
马铃薯综合培养基[7];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VB1 10mg,琼脂20g.上述培养基调pH值至6.5后定容至1L,灭菌备用.
将分离的斜面试管母种取出,在超净工作台中挑取一小块菌种接至综合培养基制成的平板(9cm)中部,28℃避光培养菌丝备用,接种时用打孔器(6mm)在平板相同直径的圆圈上打菌丝块,保证接种的菌块菌龄相同.
1.3.2 不同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JP+2]以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中20g葡萄糖的含碳量为标准,改变其碳源成分,分别用和20g葡萄糖相等含碳量的果糖、蔗糖、麦芽糖、纤维素和可溶性淀粉代替葡萄糖进行单因子对比试验.以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中5g蛋白胨的含氮量为标准,分别用和5g蛋白胨相等含氮量的硝酸钾、硫酸铵、尿素、麸皮、黄豆粉(含氮量为5.3%)代替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分别以未添加碳、氮源的培养基为对照.在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中,改变蛋白胨添加量(蛋白胨含碳量忽略不计)配成碳氮比为10∶[KG-*3/5]1、20∶[KG-*3/5]1、30∶[KG-*3/5]1、40∶[KG-*3/5]1、50∶[KG-*3/5]1的培养基,观察不同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JP]
每次处理均重复3次,菌丝圆片接种到配制好的培养基24h后,开始观察并记录不同处理中菌丝的形态、色泽、密度及日均生长量等情况,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SSR法比较差异显著性.综合菌丝生长形态和生长速度情况,筛选出优化的野生菌母种培养基.
1.3.3 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优化的培养基接种菌种,设置25、28、30、35℃ 4个温度培养,得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调节最优培养基的pH分别为5.5、6.5、7.5、8.5,接种后28℃培养,得出菌丝最适生长pH值.接入菌种的优化培养基,28℃下,分别在黑暗和有散射光2种条件下培养,比较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4 拮抗实验
将台湾金福菇和荆西口蘑菌株活化后,在一个平板上相距2cm左右分别接种2个菌株,28℃下培养,观察2个栽培种与野生种间的拮抗反应情况,同时将活化的3个菌株分别接种优化的培养基,比较三者间的生长速度和菌丝形态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鉴定
拟似大白口蘑子实体丛生硕大,菌盖直径5~12cm,初期呈半球形,表面灰白色光滑,初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排列稍密,不等长,褶缘波状;菌柄中生,粗,下部肥大,上部稍细,呈长棒状,基部往往连合成一丛,横断面圆形、中实,表面与菌盖同色;无菌环和菌托;孢子印白色,担孢子无色、椭圆形,表面光滑.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纤细,呈绒毛状,色白.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拟似大白口蘑锁状联合较多.根据以上形态特征,参照文献[1]初步认定拟似大白口蘑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口蘑属的大白口蘑.
2.2 ITS测序比对分析
以从子实体中提取的DNA为模板,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得到1条700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图2).将PCR得到的特异性片段经过凝胶试剂盒[LL]纯化后连接pCR2.1克隆载体,转化DH5α细胞,抗性板上挑取的单克隆经PCR和酶切鉴定为阳性的送上海英骏生物公司测序,测序结果见图3.
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网上查询,并通过Blast软件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与Genbank登录的一株大白口蘑(Accession number:EU051917)和文献[5]测定的大白口蘑ITS的同源性达95%以上.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拟似大白口蘑为大白口蘑.
2.3 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1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大白口蘑菌丝生长对碳源的利用具有选择性(表1).菌丝在以麦芽糖、淀粉、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相互间差异不显著.在6种供试碳源中,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拟似大白口蘑菌丝生长最好,菌丝形态完整,菌丝洁白、浓密、粗壮有力.综合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长势,在6种供试碳源中,适宜大白口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
2.3.2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大白口蘑菌丝生长速度和形态在不同氮源的培养基上存在明显差异(表2).综合比较菌丝在3种有机氮源中生长速度和生长势优于3种无机碳源,在6种供试氮源中,确定适宜拟似大白口蘑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依次为麸皮、蛋白胨、黄豆粉、硫酸铵,硝酸钾和尿素不适宜作为菌丝培养的氮源.
2.3.3 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碳氮比对大白口蘑菌丝生长有较大的影响(表3).大白口蘑在培养基的碳氮比10∶[KG-*3/5]1~50∶[KG-*3/5]1均可生长,以碳氮比10∶[KG-*3/5]1~30∶[KG-*3/5]1为适宜,在这个范围内,菌丝生长最快,菌落完整、菌丝洁白、浓密,确定大白口蘑菌丝生长的最适宜碳氮比为25∶1左右.
综合上述碳、氮源及不同碳氮比培养结果,优化的母种培养基配方是:马铃薯200g,葡萄糖 10g,可溶性淀粉10g,麸皮10g,蛋白胨1g,硫酸镁1.5g,磷酸二氢钾3g,VB110mg,琼脂20g,水1L.大白口蘑母种在优化培养基上生长,满管时间从优化前的25d缩短到15d左右.
2.4 温度、pH值和光线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大白口蘑菌丝长速在温度为30℃时生长最快(表4),和28℃没有极显著差异,菌丝长势最好的温度为28℃,菌丝最为洁白、粗壮、浓密、整齐.综合考虑认为菌丝最适宜的温度在29℃左右.酸碱度对菌丝生长有较大影响,pH6.5是菌丝适宜生长的酸碱度(表4).光照下的菌丝平均生长率只有2.3mm/d与黑暗中菌丝生长率3.75mm/d有极显著差异,且光照下菌丝色泽呈灰白色.
2.5 拮抗试验及生长速度比较
拮抗实验结果表明2个栽培种与野生种间均有明显的拮抗现象(图4).在三者之间的生长速度比较中3种菌的平均生长速度均在3.2mm/d左右,相互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生长形态上野生大白口蘑和台湾金福菇绒毛状菌丝较多,荆西口蘑的菌丝颜色最洁白.
3 讨论
依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对大型真菌的分类鉴定不仅受子实体生长环境、生长时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形态性状的选取和判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因而基于形态性状特征对大型真菌进行分类鉴定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形态特征极为相近的种,极难准确区分鉴定到种一级[8].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采用分子方法进行物种间分类、鉴定,分析物种间的同源性更加贴近生物的本原.ITS区域是真菌细胞内DNA编码核糖体RNA(rRNA)的内转录间隔非编码区,ITS1和ITS2是中度保守区域,其保守性基本上表现为种内相对一致,种间差异比较明显[9].这种特点使ITS适合于真菌物种的分子鉴定以及属内物种间或种内差异较明显的菌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大白口蘑及拟似大白口蘑的ITS序列结构分析比较,再结合传统方法,从而确定采集并分离的野生真菌为大白口蘑.近年来在厦门、福州、广东、云南等多个地方发现野生大白口蘑[2,5-6,10-11],其中2008年邓优锦[5]的报道是国内野生大白口蘑发现的最北部地区,本研究证实野生大白口蘑在福建有较广泛分布.拮抗试验是鉴定菌株间遗传差异性状的传统方法,菌丝之间的拮抗反应是菌株间不同遗传特性的重要表现,本研究的采集的野生大白口蘑与目前生产上的2个推广品种具有明显的拮抗现象,表明该野生大白口蘑与2个栽培种遗传特性具有很大的不同,对丰富的大白口蘑的野生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搜集与驯化必定有助于选育高产、抗逆的大白口蘑新菌株.
参考文献:
[1]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2000.
[2]郭翠英.厦门发现洛巴口蘑[J].食用菌,1999,21(6):3.
[3]陈丽新,吴圣进.不同培养基对金福菇组织分离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1):67-68.
[4]SAMBROOK J, FRITSCH E F, MANJATID T. Molecular cloning[M]: A laboratory Manual. 2nd ed,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1989.
[5]邓优锦,傅俊生,谢宝贵,等.野生金福菇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J].浙江食用菌,2008,16(6):10-14.
[6]汤洪敏,虞泓,吴刚,等.大白口蘑分离菌株的DNA鉴定.菌物学报,2008,27(2): 230-236
[7]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4.
[8]李海波,吴学谦,魏海龙,等.基于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7个鹅膏菌属菌株的分类鉴定[J].菌物研究,2007,5(1):14-19.
[9]陈剑山,郑服丛.ITS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785-378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新手教师;教学设计
进入21世纪,新型劳动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个 “新”正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以培养未来劳动力为己任的学校,越发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培养创新性人才而提出的课程形式。要帮助新手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必须首先对核心概念――研究性学习进行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为新手教师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依然意见不统一,有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有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但不管哪一种定义,都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有统一的认识,学者们都认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要帮助学生改变原先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建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逐渐提升,学生才能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
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中提到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并列。并且,研究性学习活动被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因此,本文选择将研究性学习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探讨。
二、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1.转变固有的教学观点,确立新的教学观、课程观
研究性学习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使命,新手教师当首先转变自己的思想,认清研究性学习的独特性。
(1)教学观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再只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中的间接经验,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意义,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应用能力。
(2)课程观的改变。原先课程的开展往往严格遵循课程计划或教学指南,学生学习的是静态的课本。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实际的课堂中不断生成知识的一个情景化的社会过程。学习者被置于课程的中心,除了建构知识,还学会了与他人的交往。另外,也正是因为研究性学习强调在过程中的生成,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均表现出不确定性。在评价方式上,研究性学习也因人而异。
2.调整原先的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任何课程开始前,教学设计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它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败。
(1)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为了使学习不落于泛泛之谈,教师也要对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设定目标。同时确定目标也是帮助教师选择学习材料、安排学习进程并且最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的指标和依据。另外,在确定目标时,我们除了设定总目标之外,还要注意设定出大致的分目标,当然分目标不是僵死不动的,它会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不断开展而发生改变。
(2)确定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主要是指学生的初始行为和学习特征。学生最终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所以,明确好学生的初始行为很重要,这也是为了确定不同学生的不同起点,便于教师在后期的研究性学习工作中对学生提出个性化要求。另外,不同学生他们的学习特征不同,我们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从而真正帮助每位学生提高自我。
(3)学习环境的选择和设计。知识是有情境性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探讨,因此对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师应当设置真实化的情景。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个实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采用互动模式,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也包括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学习共同体无形中发展起来。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不必对学习共同体介入过多,以免影响学习共同体中不同角色学生能力的锻炼,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当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更加明确、外显,教师更易掌握学生现有的基础情况,从而便于教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4)学习成果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中,评价设计要从三方面来开展,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根据评价结果对学习过程予以修正。我们当根据操作性目标,制定出测验项目的评价标准,并开展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事件进行修正,重新确定学生的初始行为特征。
关键字:小学数学 策略 研究性学习 现状 意义 特征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小学数学究性学习的现状
1、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经过调查发现,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占了一部分,而多数学生认为无所谓。另外,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而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极少,会去试试,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却占了多数,还有部分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探究性学习作为较先进和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意志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确实也遇到较多的困难。首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收集和处理信息作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探究学习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其次,缺乏必要的指导,因为在考试中涉及类似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试题不多,致使教师也不重视探究性教学。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意义
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具有全面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有一定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下要具备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面要广,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扎实,才能更好的调动思维活跃;学生对要研究的数理也要有一定的敏感度。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验,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数学奇妙的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利,它的提出是面向全体的学生,意在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
三、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在数学规律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数学中许多法则、性质、公式等规律性知识的学习,都能借助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到。这些结论的得到过程,原本是复杂而漫长的,但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简略了。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一下思维的原过程,创设一种模拟性、简约性的探索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联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为了避免学生过多地遭遇失败,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联系,诱导学生集中定向思维,最后让学生发现规律和结论,并逐渐清晰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这节课中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欲望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