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档案馆保管利用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里,我仅想从档案馆、图书馆馆藏主体特性的差异上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档案馆是接收机构,它是为了保存其服务主体的文件而设立的,它的藏品主要是其服务主体形成的档案材料。图书馆是搜集机构,它可以从任何地方搜集各种材料,其收藏品有档案,更多的是图书资料。众所周知,档案和图书有着不同特性。
首先,档案与图书的内容有所不同。由于图书有商品性,所以其内容必须对社会大众具有吸引力,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社会上任何层次的读者都可以在图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档案则不同,它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它从形成者形成的文件中直接转化而来,不是事后另行编写和随意收集的间接材料,其内容不允许有半点虚构成分,因此档案不具备任何艺术性,可读性不强,它存在的动因不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记录历史,以备今后查考。两者相比,档案更具研究性,图书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再者,图书是经过对档案等原始记录进行收集、归纳、提炼后形成的二手资料,对于那些只想宏观了解,不想追根溯源的人来说,看图书当然要比看档案来得实惠。馆藏主体在内容上的差异,是当前图书馆读者的人数远远多于档案馆利用者人数的主要原因。
图书和档案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利用者的差异。图书馆的读者中,多数人是为了满足兴趣,丰富知识,而进行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比例不大。任何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都可以找到他感兴趣的图书而成为图书馆的忠实读者。而档案馆的利用者或为调查取证、工作查考,或为学术研究、编史修志,绝大多数都有十分明确的查档目的,有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以这部分利用者的人数去对比兴趣点广泛的图书馆的读者岂不是小巫见大巫吗?
其次,档案与图书的存在形式不同。图书是一种商品,一册图书只要市场需要,可以上百万册的印刷,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图书馆所保管的绝大多数图书都不是孤本,而是可再生的,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是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作为商品存在。档案具有唯一性,多为孤本,损毁后不可再生。因此,在利用过程中,档案馆会比图书馆更多地考虑到维护保管主体的完整与安全,即便对于开放档案,在利用、复制等环节上也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图书的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在图书被读者直接、反复使用过程中不必像档案馆一样为了怕保管主体在使用时被损毁而制定很多的“条条框框”,对读者进行太多的限制。就此而言,读者当然愿意去图书馆,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
由于档案和图书在内容、存在形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档案馆利用者与图书馆读者人数上的差距。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档案界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方式和设备落后也是造成人数差距的因素,但是如果只把眼光盯着后者,忽视了馆藏主体上的差异,甚至以接待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档案部门服务观念正确与否、工作得力与否的标准,那就太片面了。难道档案馆也像有些图书馆一样365天天天开放,就可以真正的、长时期的门庭若市而不是门可罗雀了吗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同志在视察档案工作时曾说过“我们讲档案开发利用,到档案馆查阅利用档案,不能奢望像开饭店那样有成百上千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因此,现阶段档案利用工作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其在增加利用人数上绞尽脑汁,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利用质量上。这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在提供利用中提高查全率、查准率。
对于来馆查档的利用者,除热情的接待外,更重要的是准确快速地提供他所需要的档案。
二、了解社会需求,主动上门服务
档案工作不是孤立的,它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步,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档案工作者不但要熟悉馆内业务,还要随时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捕捉社会热点,根据需要主动上门服务。将“你上门,我来查”和“你需要,我提供”结合起来。以北京市档案馆利用处为例,1996年初,他们了解到很多单位正在进行房产核实登记,有的单位因拿不出档案凭证而失去了产权。根据这一情况,他们及时整理有关档案,主动走访了16个单位,上门提供档案信息。虽然利用人数没有因此增加多少,但却发挥了档案的作用,为一些单位挽回了几千万元的经济损失,从而真正提高了档案的利用质量。
三、利用多种方式,提供档案信息
商业利益的技术杠杆:数字化依赖的不可持续性
资本唯一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物质和时间上赚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社会,商业和所谓的前沿、潮流是密不可分的,并不是所有的前沿、潮流对我们的档案工作都是有帮助的,有的甚至反而有害的,我们在追随前沿、潮流、流行时尚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追求档案工作的本质是“保管和利用”,保管是档案事业唯一的基础,没有其他的基础。
高校档案事业的数字化建设对商业技术有着严重的心理依赖性,这种崇拜技术的心理造成了一种依赖性,即对任何商业开发的技术不作过多的考证:我是否能用?是否适合我?而是盲目肯定,从而导致被商家所左右,失去了辨别力。
全国高校档案事业发展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不仅表现在南北档案馆的差异,还表现在同一地区不同学科背景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差别。无法独立开发数字档案系统使得很多高校依赖商业操作。一些商家往往缺乏信誉,在立项、应用实施方案前期,做出种种口头承诺,人勤腿勤嘴勤,但是项目结束钱到手后,马上变得人懒腿懒嘴,系统维护、升级服务跟不上,信誉大打折扣;一些软件公司流刊、作坊式作业,在市场中的稳定性较差,往往做了几年就破产,留下一个烂摊子给档案馆;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档案结构、设置等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往往很难用统一的数字化建设标准统―。
高校档案事业的数字化建设对商业的严重依赖性还表现在数字化软件本身开发的“二手”特征。我们知道,目前的多数软件都建立在微软操作系统基础上的,很多软件适用于IE浏览器6.0,但是却无法应用于IE浏览器7.O、8.0的环境,这使得某些高价买的数字软件的一些功能变得毫无用处。随着商业软件不断升级而不得不进行更新的数字档案馆软件令高校档案馆叫苦不迭,进退维谷,继续投入资金如同无底洞,而中断某些与微软等公司软件绑定功能升级又使得购买的商业数字化软件逐渐被不断更新换代的商业潮流淘汰,最终随着“蚁穴效应”而丧失其本来应用的目的。
商业利益的资金杠杆:建设投入的不可持续性
高校的档案部门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相对独立性只是就它和其他同一级部门而言的,这种关系使得高校档案部门在建设和日常办公的经费上不能超越其他同一级部门的平均投人水平,甚至多数档案部门连平均水平都无法达到。多数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因资金缺乏,在必要的技术支撑方面也相对滞后。
我们发现,以专项资金、特殊审批方式开展数字化的高校档案馆占据了多数。而在没有相关专项资金制度化、长期保障的情况下,高校档案馆数字化投入和维持的资金链条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中断的命运。
此外,高校档案事业的数字化建设不得不依赖庞大的数据服务器,计算机的脆弱性使得数据服务器每到一定年份就要进行更新和变化,这种对物质硬件的依赖性将是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在没有确切学校资金投入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很难能够做到科学发展、健康、可持续。
商业运作:数字化应用前景的不可持续性,不确定性
数字化应用到何种程度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但是要数字化已经基本成为了共识。我们看到,商业的欲望驱动着高校档案馆充当商业技术“小白鼠”实验品的角色。一些商家将那些并不成熟、缺乏长期检验的技术推销给急于上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高校。这种人为推动的机制在高校内部通过经验交流等方式传播开来以后,又成为所谓的“前沿”而被推崇,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商榷。商业化带有投机性,因此往往导致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数字化应用带有不可持续性、不确定性。
在西方国家档案馆和他们的大学档案馆,档案工作者只从事管理的工作,只简单把案卷的标题和基本内容介绍提供给利用者,他们自身并不从事科研活动,也没有科研任务,因而没有这一矛盾。但是在中国,这一情况却是异常的矛盾体。
随着数字化的影响,电子文件管理以及日常计算机办公的需要,导致了高校各个部门包括档案馆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甚至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招聘人员的门槛设置。对于那些需要数字化作为支撑的高校兼职档案员,数字化建设如同新开了一门专业和工作内容,无形中使得人力缺乏的档案馆增加了各种成本,这种成本使得档案馆的精力无法专注于某―工作本身,不得不对多种不同内容的工作疲于应付。目前高校档案馆除了引进技术人才外,继续教育和培训也是两种最重要的方式。这些方式都是需要成本投入的,是高校档案馆没有计算到实际投入中的部分
商业化: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缺乏全感
对安全保管的追求是档案管理部门的基础目标。如果档案部门连档案的安全性都不能保证,那么档案管理部门设立的基础就会动摇。而商业动机推动的数字化使得高校过度专注数字化,忽视了纸质文件的基础性重要地位。因此,单纯就管理而言,档案部门对电子化的慎重程度越高越好。笔者上面已经分析,档案部门有管理和开发两种定位的矛盾。但是对于开发,电子化的慎重又阻碍了信息的快速流通、被人们利用的便利性。因此,电子化在管理和利用中面临的矛盾也说明了高校档案部门的尴尬。
实现档案的电子化,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然而,数字化的成本很高,硬件严重依靠计算机,系统维护起来很有困难,这种困难使得高校档案馆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数字化上,导致纸质档案的精力投入相应有所减少。有人认为,档案电子化检索减少了查询时间,但是这部分时间相应地被计算机维护、软件升级、使用指导等多种工作内容抵消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一些档案部门存在着严重着以数字化取代纸质化的倾向,交接手续、借阅记录、目录等内容在脆弱的商业软件上得到了体现,但是纸质文献上却没有相应地更新,纸质档案材料不能实现真正的“双轨同步”,还无形中增加了手续的烦琐性。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档案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资料、建设工程规划管理资料、规划验收管理资料、违法建设管理资料等。其中包含了城市规划管理最为民所知的“一书三证”:建设用地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验收合格证。是政府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也是群众维护权益的可靠信息和原始凭证,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档案是幸福档案的一部分。如何挖掘规划管理档案的作用,确保规划管理档案造福民生,服务民生,使百姓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多年来,广州市城建档案馆积极推进规划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发挥档案作用、落实拓展服务的重要举措,就是将传统的规划管理档案信息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处理的信息,实现规划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完整地被采集和保管,安全、合理地被使用,以满足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利用规划管理档案信息的迫切需要。广州市城建档案馆的规划管理档案信息化工程,走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发了城建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通过人工著录将目录信息输入,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实现对档案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和检索,结束了人工查阅档案慢、漏、不准的历史。21世纪头10年,信息化全面铺开,引进扫描仪,把握统筹规划、利用优先、分步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将利用频率高、调阅数量大的城市规划等规划管理档案率先进行数字化。至今,已扫描规划管理档案25万卷,生成450多万张图像文件。并通过广州市城建档案信息网站及局域网、城域网,逐步实现了规划管理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统计的现代化。“广州市城建档案数字化工程”于2010年12月获得了国家住建部的验收通过。
在这一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法规标准制度以及人才体系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21世纪第二个10年,档案信息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即将建成以广州电子地图为基础、网上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城建档案信息系统。馆藏规划管理档案的信息化为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档案原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幸福民生方面做出了贡献。
一、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提高了规划的可行性
城市是市民生活、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全部空间。回顾过去,在上一个世纪,只有13%的地球人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而到了2007年,历史上第一次城市的人口超过了城市以外的人口。这样一个过程正在加速,估计到了2050年,大约超过70%的全球人口将会生活在城市当中。所以关注民生,就要关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最高原则应该是“利民、宜居”。城市规划应以幸福居住为目的。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城建档案工作部门正是为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正常运转提供便捷服务的部门。2006年11月,广州启动了“数字城市规划”的建设,以数字技术作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数字信息作为主要的信息形式、系统地应用各种数字城市技术、实现城市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的有效衔接。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效率,保证总体规划与其他层次规划实现动态的联动,实现“一张图”规划管理,建立以“一张图”为核心的数字规划管理系统,使规划编制“面向管理、立足实施”成为可能。?数字化规划包含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数据支撑层、应用和决策层、规划服务层,其中数据支撑层包括以4D数据为核心的空间基础数据、规划专题数据、行政事务数据和综合档案数据,这些基础数据为规划业务应用和规划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应用层是以3S集成空间分析、工作流优化配置为特点的图文一体的应用体系。决策层在数据基础和业务应用的支持下,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使城市规划决策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规划服务层则是利用基础数据和业务结果为社会提供规划服务。数据支撑层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划管理档案信息化数据,可见,规划管理档案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没有基础数据,“数字城市规划”将是空中楼阁。
二、为规划审批业务提供支撑,提高了规划业务办事能力和效率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度集成,图文合一的地理基础信息、地形图、红线图、地下管线资料、规划编制资料等规划管理档案信息,不但是规划设计的依据,同时也为规划审批业务提供依据,为实施规划审批、管理、监察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可以节约人力、财力,而且加快速度,赢得时间。近年来,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城市建设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及标准规范,依法治档,不断强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并加大力度做好规划管理档案工作,做到档案管理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档案信息化工作,目前,档案在线利用已经和广州市规划局业务审批紧密结合,并形成了规划业务审批案件一经办结即刻归档,档案信息及电子文件7天上网的良性循环。规划局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实时共享,高效便捷地查询、利用有关的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三、规划管理档案信息化拓宽了档案社会服务的作用,提高了为公众服务的水平
信息化时代,公众对信息公开的需求日益突显。城市规划管理档案,以其本源性、真实记录性,成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依法管理的凭证、单位和个人解决纠纷、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关键证据。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该说是走在全国档案系统的较前列。从2004年1月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至2010年底,共处理依申请公开案件12123宗,从当年的214宗/年至现在的3659宗/年,平均每年以60%的速度递增。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大力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等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积极主动提供便民服务,打造文明窗口。加大力度探索便民措施,包括简化立案标准、优化办案方式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耐心细致为公众服务,不断提升窗口服务质量。配合相关业务部门、国家公检法、建设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档案及档案信息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广州市规划局及分局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简化内部办事流程,提高会办工作效率。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办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案件能让档案工作做到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达到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发挥档案对社会应有作用的目的,实现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档案馆追求“更高社会贡献率、更大社会影响力”的目标,#p#分页标题#e#
四、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对和谐社会的前进
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信用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社会信用的缺失,甚至是信用危机的出现,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和谐的瓶颈。各种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经济欺诈等行为屡屡曝光。政府信息共享可以有的放矢预先查验资料的真实性,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对自己的信用记录倍加珍视,同时使信用欺诈者无处藏身,从而净化经济市场。所以,除了满足公众的档案信息公开需求,针对单位的需求,只要是利民为民的,我们一样提供服务。如,我馆和房地产交易中心2009年底建立了规划管理档案信息核查平台以来,通过采用FTP访问方式,实现点对点信息利用服务,两年来,共提供查询2050宗,充分凸显了规划管理档案真实性、权威性的价值。
五、存在问题
1、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是信息资源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旦信息不完整、不可靠、不真实,那么将不会具备纸质档案的法律效应,也丧失它可利用的价值。
2、数据在数字化加工后缺乏有效检测手段,如果人工数字化输入不正确,将影响到后期电子文档的查询结果,结果是事倍功半。
3、对同一地块的规划管理档案缺乏有效整合和关联,无法实现纵向、横向的有效查询,从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成长“三部曲”
平谷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大致走过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初期建档阶段。早在1997年,平谷县乡镇机关档案管理全部达到市二级标准,实现了“满堂红”。此后又有峪口镇、夏各庄镇、山东庄镇、马昌营镇等7个乡镇晋升为市一级,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1998年召开了全县农村档案工作大会,村级建档工作全面启动;1999年年底,全县270多个行政村全部建档,实现了第二个“满堂红”,全县农村档案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强化巩固阶段。在村级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全县农村档案工作持续得到加强,档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对村级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使其更加符合农村工作的实际。二是先后举办各类农村档案业务培训班17次,村级档案员培训率达到100%,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基本满足了工作需要。三是在南独乐河、马昌营、夏各庄等乡镇开展了齐全归档试点工作,清查、整理了万余份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间跨度近40年,有效地维护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农村档案工作基础进一步巩固。
全面发展阶段。近年来,全区档案部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了“提前介入、全程指导、齐全归档、引导利用”的工作方针,推动农村档案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起来。一是适应农村工作实际,档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和成熟。为避免因农村档案保管条件较差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分别开展了“村档镇管”和“村重要档案镇管”试点,并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村档镇管”的实施办法》。2006年,此项工作在全区迅速全面推开。实行“村档镇管”,既改善了村级档案的保管条件,又有利于档案的整合使用,这一做法被国家档案局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档案系统推广应用。二是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2003~2005年。全区共有10家民俗旅游接待户和23个农业标准化基地建立了档案;2007年,我区玻璃台村、北四道岭村、大华山村、雕窝村和南定福村等5个新农村建设档案试点村,对风土民情、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体系。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历经十年的磨砺之后,平谷区村级档案数量目前已经达到6万卷,内容涵盖了村级基层政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规划、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村务公开、农业科技、社会保险等各个方面,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强国富民的伟大创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又为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服务“到农家”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服务。有了如此殷实的“家底”,就要物尽其用。如何有效地把新农村建设档案利用起来,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成为档案工作的一项新课题。
近年来,平谷区档案部门提出了“由原来的单事查询向综合查询的转变;由坐等查询向主动服务的转变;由单一利用档案向综合利用档案、社会信息、文件资料,进行整合,进行利用服务的转变;由把档案当作资源提供利用向既当资源、又当工具提供利用的转变”的服务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局,立足于实际,开展了深入、扎实的服务工作,档案逐步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农村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区档案馆多年的查档统计分析显示,农民关注的不仅仅是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独生子女档案、农业、林业、养殖业合同等直接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档案,同时也关注着党的富民政策,关注着农村的发展。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2002年,区档案馆主动提供服务,在南太务村开展了“档案入村镇,服务到农家”档案利用服务活动,将农民需要的档案送到他们手中,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详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利用档案解决了身边的实际问题,档案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此后,区档案馆分别在刘店村、张各庄村、大北关村、杜辛庄村开展了“涉农档案务农行”、“档案服务人乡镇,贴心关怀送农家”、“拓宽服务功能,民生档案为人民”系列下乡服务活动,深受农民的欢迎。区委领导评价这些活动“宣传了档案的价值,提高了档案的社会意识,这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深入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提倡和要求的,是符合‘三个代表’精神的”。
全区涉农部门在不断规范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档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既解决了百姓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保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又提高了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事务的能力,档案真正成为领导和老百姓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的得力助手,为推动和谐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档案“显身手”
特色档案抓得好,旅游富民用处多。近两年,黄松峪乡先后被批准为北京市级地质公园、国家级矿山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乡档案室及时收集“三园”创建的文件资料,建立了完整齐全的“三园档案”,并主动与旅游部门联合搞起了旅游资源宣传,提高了该乡的知名度,旅游产业蒸蒸日上;雕窝村将民俗档案放到平谷民俗旅游网上进行展示,提升了民俗旅游品位和宣传效应,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农民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
村务管理事务忙,档案规范不用慌。园田队村共与60余家企业和个人签订有土地或房屋租赁合同。该村对这部分经营档案认真整理归档,村委会利用这些档案及时掌握合同履行情况、收取承包费用、科学管理集体资产,对规范村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抢险救灾遇难题,档案出面解纷争。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雹灾,给平谷区的广大果农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灾情发生后,国家对受灾果农进行了救助,但面对国家下发的各种救济物资,应该按什么标准发放、怎么发放,如何做到公平合理,使大华山村的村干部犯了难。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村档案员及时将档案室保存的各家各户的果树承包原始合同档案拿了出来,整理了涉及全村十个生产队、685个家庭、2485个个人的果树承包的详细资料。村委会据此制定出了合理的发放方案,将国家救济物资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
村民饮水变污浊,档案还你清水喝。2007年,西双营村新开凿不久的饮用水机井水质突然变得浑浊,村民无法饮用。镇领导紧急调来了皮管,要求村委会先接上旧井,保证村民的正常饮水,同时与钻井工程队联系,找出新钻机井出水浑浊的原因。村委会通过调阅钻井时的工程档案,与钻井工程队施工人员共同研究地下结构、沙层黏土厚度等情况,决定换大泵,将泥水抽出。在掌握了机井深度后,经过几天的施工,终于使浑水变清,村民们重新喝上了清澈的饮用水。
关键词: 组织机构代码 现代社会 作用
1.组织机构代码的概念。
1.1组织机构代码是指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给每个机关、事业、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机构即单位颁发一个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始终不变的表明其法定身份的唯一代码标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组织机构代码证即单位"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基本信息内容包括单位名称、单位代码、单位类型、经济类型、经济行业、业务范围、注册资金、单位负责人、单位地址、联系电话等几十项单位最基本信息。自1989年我国实施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以来,给单位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单位。可以说,作为政府和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就是通过组织机构代码这种形式采集和储存,其开发利用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1.2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只知道办理营业执照、社会团体,防止个别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而对组织机构代码的认识不足。对一个企业来说要想经营,就需要先去税务部门办理相关税务登记手续,同时申请购买发票。而企业税号的15位数字中,前6位是行政区划号段,后面9位是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号,也就是说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必须使用组织机构代码证,通过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可以实现对增值税发票的有效管理,防止个别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为国家从源头治理税源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些单位因为对代码证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结果给自己的经营活动增加了许多麻烦,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我县一家企业改制后变为有限公司,前来办理代码证。由于对代码知识知之甚少,加之对其不重视,认为不就是一个证吗,用处不大,因此在办证时将错误信息提供给了工作人员,造成重码现象,致使单位原有的银行帐户及税号都无法使用,后经代码工作人员多方努力,帮助其恢复了原有的代码证号,才使其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发生,有的单位因代码证保管不善丢失,造成车辆无法落户;有的单位因不按期换证,使代码证过期,造成单位人员在办理出境手续时受阻;还有的单位在办理完营业执照后,没有办理代码证,而造成出口货物无法办理海关手续。由此可见代码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通行证。因此当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组织机构时,不要忘记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 组织机构代码的唯一性和始终不变性使得其为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是组织机构基本信息的核心。为信息共享和政府各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发挥整体效能提供了技术基础。
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沟通不同系统之间互通互联的纽带,以实时、动态、准确地维护和传递组织机构信息为财税金贸部门间的业务联动服务,在协助国家对财政、税务、金融、外贸等领域的监管,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准确及时地决策信息以及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组织机构代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每一个组织机构代码代表一个唯一的单位,这些以统一代码为特征的标准信息经技术处理后,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转变和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监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汇总单位基本信息进行分级开发,获得我国或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信息和市场发展状况,以便研究整理作为制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之用。又如,利用电脑通过代码即可查阅各单位资料,使银行、税务、劳动、公安、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了资源共享,几十项管理都可以通过代码来进行监控。因此,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已成为国家整个经济和社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
2.2、单位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现代通信技术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在广域范围内随时随地获得和交流信息完全成为可能。政府和社会各应用部门可通过网络输入单位代码,即可直接查询到全国任何一个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基础信息。因此,组织机构代码是连接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带,是各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又大大拓宽了代码信息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代码信息的使用价值,为代码信息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2.3、组织机构代码和ca结合构筑电子商务安全平台,为网上安全交易保驾护航。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已成为人们现代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热点。如何在网上保证交易的公正性和安全性,保证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成为推广电子商务活动中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随着商家在电子商务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加密技术,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可信任的、公正的作为第三方的权威机构,以便对交易双方身份以及有关数据进行数字认证。因此,推广电子商务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建立安全体系结构,而数字认证是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的核心。组织机构代码是由国家统一颁发的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始终不变的表明其法定身份的惟一代码标识,具有权威性、唯一性和完整性等特点。因此,组织机构代码与ca结合构筑电子商务安全平台,可以保证网上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身份的唯一性,可保证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正常进行,为网上安全交易保驾护航。
2.4、促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组织机构代码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实现各单位、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避免了对单位基础信息重复采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而组织机构代码证可直接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交换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在工商、税务、银行、公安、财政、人事、保险、统计、海关等部门及其他各应用单位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区域、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从而大大促进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结尾
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又离不开对基础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和利用。基础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与信息需求的相互作用,从而进入信息网络化时代,并推动时代的发展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代码工作肩负历史使命,要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利用信息网络更多、更快、更直接地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科技信息、管理经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织机构代码登记手册》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著。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组织机构代码理论与实践》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著。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