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有机水稻;病虫害;防控方法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39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对象,我国大部分人口都是以水稻为主食,所以水稻的质量问题一直都被人们广为关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种植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与推广,有机水稻的种植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产业,有机水稻是指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肥料等化学合成的药品,而是通过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从而培育出不具有任何农药的绿色水稻,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比较困难,下面就做具体阐述。

1有机水稻的病虫害

同常规的水稻的病虫害基本相同,在我国种植生产有机水稻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发生以下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以及稻曲病。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以及负泥虫等。它们在防治上都应该遵从预防为主的原则,然后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使病虫害得以控制。

2有机水稻病虫害的各种有效防控方法

2.1农业防控方法

2.1.1对于水稻品种的选择

水稻品种的质量关系到水稻的质量以及产量,水稻病虫害防治最有效且经济的措施是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以及质量好的品种,杜绝使用转基因的品种。

2.1.2耕作技术的改良

通过水旱交替轮作的方式、水稻健身栽培以及合理的田问管理都可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水稻生育初期要对水稻进行翻耕和灌水,这样能够使在土壤中准备越冬的螟虫大部门都杀灭,来减低第2年的虫源基数,起到有效的控制病虫害发生的可能。

2.1.3精选种子

一般可以用机械法将空的种子以及掺杂在里面的破损种粒和病粒进行筛选去除,通过太阳紫外线晒种等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或是通过盐水和泥水授种等去除病粒,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提高种植的发芽率来保证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2.1.4栽培技术的改良

通过改进播种方式进行适时播种可以有效的避免稻飞虱、稻瘟病以及三化螟等病虫害高发期,在水稻病虫害高发期可以人为错开种植,减轻和避免受病虫害;同时为了减少稻瘟病以及纹枯病的发生,可以通过扩大水稻植株与植株之间的距离来增加田问通风透光的情况;而且科学有效的施肥也可以保证土壤肥力和养分,稳定稻田中有益的微生物群落,加强施肥管理,来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2.2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利用和保护病虫害天敌来防治病虫害,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环境的免疫抵抗能力,既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目的又减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2.2.1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通过利用天敌来对有机水稻枯燥进行防治时非常有效的一种生态控制措施,通过寄生蜂、蜘蛛以及各种蛙类等水稻额天敌可以有效的预防水稻虫害的发生并且控制发生后虫害的数量。蜘蛛可以分布在田间、森林以及果园等地方对水稻害虫进行捕食,主要捕食的害虫有稻纵卷叶螟、稻螟、稻苞虫等。

2.2.2稻鸭共育

通过稻田中水稻与稻鸭共同养殖起到相互影响,共同互补的作用。在稻田中将幼苗和幼鸭共同放在田问进行养殖的方法就是稻鸭共育。它们共同作用的原理就是利用鸭是害虫的天敌,让鸭在田间吃虫来减少害虫的发生,而害虫也可以作为鸭的天然饲料,不仅可以节省养鸭成本,还是一种非常生态自然的种养方式。这种天然的生产养殖方式一般是以水田水稻种植为主,然后结合养殖一起进行集中生产,来保证生产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从而使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其主要作用有:在养殖鸭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鸭子锄草、觅食的天性,让它们在田间游走的过程中不断的将土壤进行翻动,起到天然的疏松土壤的作用。通过长时间的疏松不仅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还可以为活跃水的氧含量,使水稻拥有更好的生长环境。而稻田里面的很多稗草它们不仅可以成为鸭子们的食物,通过鸭子的觅食还可以清洁稻田中的s物,进一步起到清除杂草的目的,为水稻提供更加好的生长环境,保证水稻的丰产增收;鸭子们可以为田间提供天然的肥料,通过鸭粪尿等排泄物排入田间,无疑就增加了田问土壤的有机含量,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减少人工施肥次数,这样既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以及肥料等的支出,还可以节省养鸭成本,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生产价值,同时还可以提高鸭的整体质量,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两者互利的生产方式,它对水稻以及鸭肉的品质都有很好促进作用,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为广大农民获得丰收的条件,所以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产方式。而且通过这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预防和控制水稻病虫害的目的。

2.2.3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虫

用杀螟杆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防治水稻螟虫;用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用春雷霉素治稻瘟病;用四霉素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立枯病等。

2.3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有灯光诱杀等主要是通过利用不同波长的灯光采用不同的光照来杀死不同的害虫。可以安装托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田间趋光性害虫,将灯悬挂在稻田以外的池塘或是荒地中可以起到更好的诱杀害虫的作用;或是投放性诱捕器,诱杀田问趋化性害虫;以及通过人工及机械捕捉,利用人工采摘卵块或是拨除感染的植株和拔除枯心团,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2.4生物药剂防治

在有机水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防治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才会采取生物药剂进行应急防治。选择合适的农药以及配合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加强对病虫的检测,这样才能把握正确用药的关键时刻。因为药剂的防治都是在水稻病虫生长最薄弱的时候,这个时期水稻是最容易被侵害的,所以一定要在这个时期之前将病虫害彻底消灭。在配置农药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药量进行施药,不可因为药物浓度太低而影响施药效果,也不可因为浓度太高而对水稻生长质量产生影响。如果是病虫害同时发生时可以将农药配合使用或是混合使用,从而提高用药效果。但是在用药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酸性和碱性的农药不可以混合使用,因为混合以后会出现大量颗粒沉积的现象,不仅起不到药效还会造成农药大量的浪费现象。

2.4.1对种子进行消毒

N子本身都会带有一定的病菌,所以在播种前最好是对种子进行消毒,可以将种子放在石灰水或是402中进行浸泡,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可能;而且在石灰水中浸泡过的种子可以减低水稻发生恶苗病、立枯病、纹枯病以及恶苗病等病害的几率。

2.4.2做好田问药剂防治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还是有必要采取一定药剂防治措施的,不过必须得保证严格按照有机水稻允许使用的植物保护使用安全标准和方法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主要方法有:根据2种或是2种以上药剂的最佳用药时间以及最少使用剂量的搭配组合,同时还要保证控制最低用药成本和用药量的情况下对稻田进行农药喷洒,起到一次用药可以同时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不仅要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还要保证经济效益,使水稻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们食用安全;通过添加辅助剂来预防病虫害,在水稻的叶片表面有一层很厚的蜡质层,而且水稻叶片表面疏水性很好,通过在农药中添加一定含量的有机硅助剂来提高农药在水稻表面的附着程度以及扩散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方法来保证农药的使用到达预期的效果,有效预防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在施药之后要对施药效果进行检查,如果施药效果不理想就及时进行补救。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机插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防治对策;沿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37-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3-year investigation(from 2013 to 2015)of the main diseases,insect pests and weeds among machine transplanting,manual transplanting seedling bed and the common fields,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diseases,insect pests and weeds of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 were explored.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when analyzing the causes,which aim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ntrol management of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 along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and provide som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Key words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main diseases,insect pests and weeds;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causes analysis;control countermeasures;the region of Huaihe and Changjiang river

水稻机插技术适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经济高效的社会发展需要,经过几年的大力推广,其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沿淮地区,水稻机插的面积增加更为显著。机插水稻因栽培方式的改变,影响到田间小气候,导致病虫草害生存环境的改变,引起病虫草害发生与危害的变化。笔者对沿淮地区的4个县机插水稻、人工移栽水稻2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危害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了机插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旨在为沿淮地区机插水稻的病虫草害防治提供参考,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1 基本情况

观察地点选在凤台县桂集镇、寿县堰口镇、颍上县江店镇和怀远县包集镇,水稻品种为丰两优香1号中籼稻。人工移栽秧田播种时间是5月10日,机插秧田播种时间是5月20日,都在6月10日移植;种植21万穴/hm2。每种栽培方式大田各地合计面积40 hm2,其中1.6 hm2为空白对照区,秧田面积0.16 hm2为空白对照区,其他是药控统防统治区,用药种类、浓度、时间、次数在同县一致。各栽培方式按其栽培特性进行常规肥水等管理。主要病虫草害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按其调查规范进行。2013―2015年连续3年在水稻生产期间对几种主要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并进行整理分析。

2 发生特点

2.1 秧苗期立枯病、恶苗病机插秧田高于人工移栽秧田

机插秧田播种密度明显高于移栽秧田,地下根系密度较高,通气透光性较差,如肥水管理不当,易得立枯病。试验地机插秧是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又因密度较高,易造成秧田小环境温度较高,温度是影响恶苗病发生的最主要环境因子,较高温度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

2.2 大田草害机插田重于人工移栽田

2013―2015年在空白对照机插、人工移栽大田移植后20 d进行杂草调查(表1)。

机插大田、人工移栽大田杂草总株数分别是59、34株/m2,前者是后者的1.7倍。原因是机插水稻前期苗小且稀,以浅水层灌溉,通气透光性较强、湿度适宜,较利于田间杂草萌发和生长。

机插水稻阔叶杂草,尤其是野慈姑数量明显较多。机插大田与人工移栽大田禾本科杂草的比例是1.4,而阔叶杂草的比例是2.6,尤其是野慈姑的比例达到3.0。原因是阔叶草争肥争光能力较强,在机插栽培条件下更有利于其生长。

2.3 灰飞虱数量、条纹叶枯病病株率机插大田轻于移栽大田

2013―2015年7月中旬在大田条纹叶枯病发病高峰期进行调查,见表2。

人工移栽大田、机插大田条纹叶枯病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10%、0.53%,前者是后者的2.1倍。1代灰飞虱成虫峰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高峰期在5月底至6月上旬中期,虽与试验田的人工移栽秧田期、机插秧田期都吻合,但机插秧田期比人工移栽秧田期缩短10 d可减轻灰飞虱传毒。

在实际水稻生产中,机插时间有早于人工栽插的,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对周边非试验区调查,发现平均灰飞虱虫量还未移栽的人工移栽秧田和早插的机插大田分别为0.077、0.001头/百株,前者是后者的77倍,说明早插的机插大田感染条纹叶枯病的概率比同期未移栽的人工移栽秧田要小得多,原因是大田前期机插秧苗由于秧苗嫩绿特性分散没有秧田期集中不利于灰飞虱的趋向(表3)。

2.4 水稻纹枯病机插田初见期较迟,前期病情较轻,中后期发展较快

同期栽插的机插大田与人工移栽大田比较(图1),人工移栽大田纹枯病初见日在7月5日,比机插大田早3 d;人工移栽大田在7月15日之前病情指数平稳上升,之后病情指数上升较快,进入发病高峰;机插大田在8月5日前病情指数平稳上升,之后病情指数上升较快,进入发病高峰,说明了纹枯病发病高峰期机插大田比人工移栽大田延后,一般是15 d左右;原因是机插田小苗移植、机损大,返青期长,分蘖发生迟,分蘖期较长,前期田间郁蔽程度低,通气透光性强,不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人工移栽大田纹枯病9月2日后病情指数发展变慢直至平稳,而机插大田纹枯病要到9月16日病情指数才发展变慢,且之后还有一段缓慢的上升过程直至平稳;原因是机插稻虽营养生长阶段缩短,但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后期同期有利于纹枯病进一步发展。

2.5 褐飞虱见虫早,后期世代重叠较重、虫量较高,常多1个代次

系统调查机插大田比人工移栽大田褐飞虱初见日早3 d,原因是本地区褐飞虱第1次成虫峰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因机插水稻是小苗移植,水稻长势比人工移栽水稻较嫩绿,有利于褐飞虱的趋向。机插大田期长,抽穗期、成熟期推迟,造成褐飞虱在田危害时间增长,常多1个代次,易造成世代重叠较重、虫量较高。2013年至2015年9月20日左右六(4)代褐飞虱各地若虫峰期普查:机插田褐飞虱平均2 850头/百丛,其中成虫、低龄、中龄、高龄若虫分别占1.1%、30.4%、66.7%、1.8%;人工移栽田褐飞虱平均虫量2 010头/百丛,其中成虫、低龄、中龄、高龄若虫分别占0.5%、92.5%、6.4%、0.6%。数据比较分析可知:机插田虫量是人工移栽田的1.4倍;机插田成虫量是人工移栽田的2.2倍,这些成虫是七(5)代成虫,说明机插田后期褐飞虱世代重叠较重,如穗期、成熟期过于延迟就可增加褐飞虱1个代次的危害。

2.6 大田前期稻纵卷叶螟机插田比人工移栽田发生普遍较重

由表4可知,四(2)代稻纵卷叶螟平均百丛卵量机插田是人工移栽田的1.6倍,平均百丛虫量机插田是人工移栽田的1.8倍。原因是机插秧由于秧龄小,大田前期机插稻田普遍较嫩绿,实际生产中移植又较早,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趋向,稻纵卷叶螟各地常年普遍早发,发生量明显重于人工移栽田,成为四(2)代稻纵卷叶螟的主害田。

2.7 1代二化螟发生较轻

由表5可知,人工移栽秧田卵量、螟害率分别是机插秧田的1.4、1.8倍。沿淮稻区常年1代二化螟成虫期在5月10―29日、高峰期在5月中旬,卵孵期在5月21日至6月9日、高峰期在5月下旬。因此,1代二化螟成虫产卵基本上都在秧田期,而人工移栽秧在田期比机插秧在田期一般要长10 d左右,与1代二化螟成虫期吻合时间长,着卵量人工移栽秧较多,移植到大田后人工移栽稻螟害率也较高。

3 防治对策

3.1 做好浸种杀菌、喷雾杀菌工作

可选用咪鲜胺浸种,秧苗1.5叶后及时用咪鲜胺喷雾预防恶苗病,用恶霉灵、甲霜灵、多菌灵喷雾防治立枯病[1-2]。各药剂使用方法见产品说明书,下同。

3.2 及时做好大田除草工作

做好“一封”“二封”“一补”“二补”除草工作。“一封”:在机插大田栽前沉实期,可用苄嘧・苯噻酰(如稼佳保)防治。“二封”:栽前未进行封杀处理的田在插秧后5~10 d,栽前已(下转第141页)

(上接第138页)

封杀处理的田在插秧后15~20 d,可用五氟磺草胺・丁草胺(如农地隆加丁草胺)或苄嘧・苯噻酰(如稼佳保)防治。“一补”:对千金子、稗草等杂草发生严重的田块,在机插后15~20 d,可用氰氟草酯(如千金、稻笑)加五氟磺草胺(如稻杰、农地隆)防治。“二补”:对多年生莎草科野荸荠、水莎草及阔叶杂草野慈姑等发生严重的田块,在水稻分蘖末期,杂草3~7叶,可用苄嘧磺隆(如稻鼓)加灭草松(如久盼)或2甲4氯钠盐防治[3-4]。

3.3 做好秧田期灰飞虱和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机插大田条纹叶枯病、1代二化螟虽然比人工移栽大田较轻,但也应搞好秧田期的灰飞虱、1代二化螟防治。秧苗2叶1心后可用吡蚜酮或吡虫啉加阿维・氟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或杀虫单防治,还要做到带药下田[5-6]。

3.4 做好大田前期的四(2)代稻纵卷叶螟,大田中、后期的纹枯病、稻飞虱的防治工作

机插大田前期四(2)代稻纵卷叶螟普遍较人工移栽大田重,这个时期机插水稻还处于未分蘖或分蘖前期,如危害重极易影响水稻正常分蘖。对达标田块可在四(2)代稻纵卷叶螟低龄若虫峰期用阿维・氟酰胺或氟苯虫酰胺防治。

搞好纹枯病、稻飞虱的系统调查和普查工作,切实掌握中、后期机插稻田间病虫情况,防止虫情突发而难以控制。对达标田块可用噻呋酰胺或苯甲・丙环唑或己唑醇或井冈・蜡芽菌或烯肟・戊唑醇防治纹枯病,用吡蚜酮或烯啶虫胺或乙虫腈或噻嗪酮防治稻飞虱[7-8]。

4 参考文献

[1] 韩兴华,杜永林,侯本民,等.淮北稻区机插水稻生育特性及高产配套技术[J].北方水稻,2011,41(5):46-48.

[2] 钟平,邵文奇,孙春梅,等.机插水稻旱育秧的生育特点和病虫害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08(1):30-31.

[3] 梁迎暖,孙永泉,谢勇,等.机插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4(3):381-382.

[4] 李群,徐蕾,耿跃,等.影响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06(6):163-165.

[5] 陈银凤,张家豪,张孝然,等.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27-128.

[6] 张青,张景飞,陆建国,等.苏州地区机插水稻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原因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10):53-57.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第3篇

稻蓟马很小,成虫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一生分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若虫淡黄色,很小,无翅,常卷在稻叶的尖端,刺吸稻叶的汁液。被害的稻叶失水卷曲,稻苗落黄,稻叶上有星星点点的白斑,心叶萎缩,远看像火烧一样。

防治方法:由于稻蓟马很小,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只是当水稻严重危害而造成大量卷叶时才被发现。因此,要及时检查,把稻蓟马消灭在幼虫期。用40%乐果乳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秧田和大田施药后,都要保持水层。防治稻蓟马后要补施速效肥,促使秧苗和分蘖恢复生长。

二、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防治方法: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 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 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 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三、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防治方法:①在水稻品种中,不同品种抗病力差异较大,而且随着稻瘟病不同,菌群的生理小种变化、品种间的抗病力亦发生变化。因此,选择抗病品种不能一成不变,应不断更新换代优良抗病新品种,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在选择抗病组合的同时,播种前用福尔马林或强氯精进行种子处理,可消灭稻瘟病和其他病菌。发病田禾秆不应堆置于水源和稻田埂上,也不应用作催芽时的覆盖物,在稻秆回田时,应在撒施生石灰后把禾秆犁埋入或淹没在水里沤烂。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 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四、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叫裹叶虫,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危害水稻的纵卷叶螟有2种,稻纵卷叶螟和显纹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在嫩绿茂密的稻株上产卵。其产卵分散,一处产1卵,少数一处产2~3粒。显纹纵卷叶螟产卵在稻叶背面,以3~5粒排成鱼鳞状,散产的少,有远距离迁区和群集特性。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嫩叶上取叶肉,随后吐丝,纵卷单叶管状虫苞,一苞一虫,3龄后转移危害,虫龄增大,虫苞扩大,危害越为严重。每头幼虫能食害5~9叶。显纹纵卷叶螟的虫苞有1~4头,多达7头,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防治方法: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兼治钻心虫)、杀虫单等防治。

五、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也是主要害虫之一。稻田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及褐飞虱。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为害。稻飞虱一般都躲在稻田中间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的组织内,刺吸稻茎的汁液,稻苗被害部分出现不规则的长形褐斑,严重时,稻株基部变为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养分不能上升,稻株逐渐凋萎而枯死,或者倒伏。水稻抽穗后的下部稻茎衰老,稻飞虱转移上部吸嫩穗颈,使稻粒变成空壳或半饱粒,同时灰飞虱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防治方法:在虫量达1 500头/百丛以上时施药防治。喷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0~375 g/hm2,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300~375 g/hm2,或20%叶蝉散乳油2 250 mL/hm2,任选1种,对水1 125~1 500 kg常规喷雾,或对水75.0~112.5 kg低量喷雾。

六、钻心虫

钻心虫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

3种都是以幼虫蛀入水稻内取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被害植株可形成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大螟幼虫红棕色;二化螟幼虫黑褐色,体背有5条纵线;三化螟幼虫淡黄绿色。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稻;根结线虫;发生;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5-117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22

The Causes of Rice Root-knot Nematode and Control Strategy

RUI Kai, FU Mei-ying, WANG Hui-fang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Hai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Haikou 571100, China)

Abstract: Rice disease caused by root-knot nematode was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in 9 cities or counties of Hainan in 2014. In this paper,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ice root-knot nematode, and present the control strategy were analysed.

Key words: rice; root-knot nematode; control effects

海南水稻根结线虫病最初于1959年在琼海发现,20世纪60年代在澄迈和屯昌发现,70、80年代扩展到定安、琼中、儋州、三亚和文昌[1-3]。冯志新等[2]于1980年对该病害进行了危害性调查,并将病原鉴定到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 spp)。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南一直未对水稻根结线虫病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监测,近年发现其发生危害已经蔓延至全岛,局部发生危害严重。因此笔者2014年重点调查了海南9个市县的水稻根结线虫发生情况,总结了该病害的发生危害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旨在为该病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 发生概况

海南水稻目前种植面积不到30万hm2[4],晚稻种植面积比早稻稍大。根结线虫在海南水稻上普遍发生,几乎所有的稻田土壤类型和各种地势都可发生危害,田块发病率达80%以上,并且发生面积逐年在扩展。

2 发生危害原因

2.1 气候条件

海南年平均气温约25 ℃,降雨量大于1 200 mm,水稻根结线虫可常年发生,局部地区可以产生较大的危害,在海南北部一年发生7~8代,在南部一年发生10代左右。

2.2 种植模式

海南冬季瓜菜持续发展,保持了较大的栽培面积,生产上仍保持传统的栽培种植模式稻-稻-菜,这种模式为水稻根结线虫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即使冬季,残存的杂草寄主和次生稻苗尚可为水稻根结线虫的繁殖提供条件。另外,中部山区如琼中是水稻根结线虫的传统发病区,山区田块多为小水稻田,不适宜种植冬季瓜菜,也是水稻根结线虫发生与繁殖的理想场所。

2.3 杂草寄主

杂草寄主的常年存在和泛滥,使水稻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规律变得复杂。据前期调查,目前稻田中水稻根结线虫的杂草寄主有2科5种,分别为禾本科的芒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和无芒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var.mitis(pursh)Peterm],莎草科的异形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L.]和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L.)Vahl]。

2.4 南繁试验区的存在

海南三亚是全国水稻最主要的南繁试验基地,多种水稻种质资源、各个水稻生育期和生长阶段的稻田交替存在,为水稻根结线虫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天然条件。

3 发生危害调查

3.1 调查方法

对9个市县的水稻根结线虫发病区进行田间定点调查,采用5点取样,每点10株,每个调块共查50株,记录总株数和各级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和根结指数,分别调查苗期、分蘖期、成熟期和稻桩期(水稻收割后一个月)4个时期的发病情况。病株根结分级标准为:0级,根系完整,无根结;1级,有少量根结(占根系量的11%~25%);3级,根结形成中等数量(占根系量的26%~50%);5级,根结数量较多(占根系量的51%~75%);7级,根结特多且较大(占根系量的76%~100%)。

3.2 发病率和根结指数计算

发病率=■×100%

根结指数=■×100

3.3 2014年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

对海南9个市县的晚稻进行的根结线虫危害性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苗期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都较低,发病率在0~10%之间,根结指数在0~3.14之间,其中昌江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最高,分别为10.00%和3.14;其次是陵水田块,发病率和根结指数分别为7.33%和2.00;乐东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也相对较高,分别为5.33%和1.33;三亚和儋州田块没有发现根结线虫的侵染。昌江、陵水及乐东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相对较高,主要影响因素是调块在苗期缺水,稻田不能持续保持浅水层。

分蘖期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都明显降低,发病率在0~5.33%之间,根结指数在0~1.33之间,其中陵水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最高,分别为5.33%和1.33;其次是乐东田块,发病率和根结指数分别为4.67%和1.05;昌江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则降低到3.33%和0.86;未发现根结线虫侵染的市县扩大到3个,分别为三亚、儋州和海口田块。分蘖期发病率和根结指数都明显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所有调块都能保持浅水层。

成熟期各调查稻田都能保持浅水层,水稻基本没有毛细新根产生,各市县调块均未发现根结线虫的侵染。

稻桩期发病率在86%~100%之间,根结指数在53.81~84.76之间;发病率达100%的市县有4个,分别为陵水、三亚、乐东和琼中,它们的根结指数亦较高,分别为83.24、80.95、84.76和84.19。稻桩期由于稻田的土壤湿度变得适中,刺激稻桩近地表产生大量毛细新根,促进了根结线虫2龄幼虫大量孵化和侵染,所有调块的发病率均在85%以上,根结指数亦大幅增加至50以上,最大可达84.76。由此可见,水稻收割1个月后的稻桩期根结线虫侵染数量最多,发生最重,是其繁殖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虫源,同时说明水稻根结线虫的卵块具有极强的抗逆境能力,大部分可以存活到稻桩期。另外,稻桩期发病率和根结指数都较高的4个市县中的3个在南部地区,说明南部地区水稻根结线虫虫源积累和发生危害较北部地区严重。琼中为传统水稻根结线虫发病区,稻桩期的高发病率和根结指数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亚调块具有典型性,由于该田块所属基地田间管理良好,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保持浅水层,致使2龄幼虫无法侵染,而该田块一旦进入稻桩期,沙化的土质加上合适的湿度,新根系大量产生,使得水稻根结线虫短期内暴发。儋州田块和三亚田块具有相似性,田间管理良好,水稻整个生育期没有感染,但稻桩期根结指数不是很高,危害不太严重,主要因为该田块未种植早稻,前期虫源积累较少。

4 防治策略

4.1 农业防治

1)培育无病秧苗。用育秧盘育苗,选用无病基质。

2)保持浅水层。整个生育期保持浅水层,尤其是幼嫩根系较多的苗期。

3)消减虫源。稻桩期保持适当湿度,使近地表幼嫩根系尽可能多的产生,促进水稻根结线虫卵的孵化和2龄幼虫的充分侵染,在保持稻桩期约1个月后,翻耕晒田,同时将稻桩收集至田外销毁,减少田间根结线虫存量。

4.2 化学防治

由于水稻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特点为两头重,中间轻,化学防治要重点抓水稻生育期的秧苗期和收割后的稻桩期。

1)秧田防治。苗床施药宜用1.5%阿维菌素颗粒剂或10%噻唑膦颗粒剂,与最下层苗床土拌匀,其上覆盖一层土后,再播种。

2)大田防治。对于两季水稻连作的田块,在上季水稻收割后,保持稻桩1个月左右,在稻田撒施1.5%阿维菌素颗粒剂或10%噻唑膦颗粒剂,然后翻耕晒田,同时将稻桩收集到田外销毁,3种措施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下季水稻根结线虫的危害。

5 小结

海南水稻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规律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大面积减产,在一定程度上与海南当前的作物栽培种植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大部分地区都实行种植两季水稻一季瓜菜,其实质是水旱轮作和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水稻根结线虫农业防控措施。

稻-稻-菜种植模式既为水稻根结线虫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又可以控制其群体数量,达到了一定的生态平衡,这并不矛盾。水稻生育期稻田长期保持浅水层,抑制了根结线虫的侵染和发育,但是在水稻收割后的稻桩期,水稻根结线虫又可暴发式侵染,大量繁殖。

稻桩期对于水稻根结线虫的繁殖非常重要,是其虫源积累的关键时刻,同时稻桩期水稻根结线虫的大量发生说明其卵块具有极强的抗逆境能力。土壤长期淹水或通气不良的条件下2龄幼虫的存活率低,稻田长期浸水环境对水稻根结线虫的发育明显不利。南部地区水稻根结线虫虫源积累和发生危害较北部地区严重,琼中作为传统水稻根结线虫发病区同样发生严重。三亚和儋州田块的水稻根结线虫发生情况说明,只要田间管理水平高,整个生育期都能保持浅水层,2龄幼虫就无法侵染,防治的重点在于降低稻桩期的虫口基数。总之,水稻根结线虫是可防可控的,综合利用目前成熟的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可大幅度降低稻田中水稻根结线虫的虫口密度和基数,将其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因根结线虫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参考文献:

[1] 冯志新.水稻根结线虫病的发现[J].广东农业科学,1974(3):35-37.

[2] 冯志新,关燕如,黎少梅.水稻根结线虫病的研究[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0,1(1):73-82.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15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江西在水稻耕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水稻产量。为此,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水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并引导农民在水稻农作物耕种过程中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即及时处理水稻病虫害现象,最终就此提升整体水稻产量,达到最佳的农作物耕种状态。

1 江西省水稻病虫害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水稻病虫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枯纹病,枯纹病是江西省早稻、晚稻都应该重点防治的疾病,是江西省水稻的重点病害,其损失已超过稻瘟病。针对枯纹病,可以对每667m2稻田使用15~20mL的30%苯甲・丙环唑乳油;稻瘟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稻瘟病在早、中、晚稻时期的危害都较为严重,且呈现出局部病害的特点。为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水稻病害问题进行处理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稻曲病,多发病于中、晚稻时期,同时就近几年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两系杂交稻品种稻曲病现象偏重,因而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由此缓解稻曲病病害现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类。它的主要发病区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部;稻纵卷叶螟,多发于早稻及中稻中。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农药防治时,应该尽量选用高防效、低毒性、低污染的农药;二化螟,在江西省一般1a4代,对早、中、晚稻均有危害,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方法科学防治病虫害。

2.1 农业防治技术

在农业防治技术引进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强调对抗病虫害品种的选择,尽可能地选用抗性品种防病虫,并根据当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抗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稻曲病能力的水稻品种。在水稻播种过程中为了规避病虫害问题的凸显,注重在品种选用的基础上,科学的管理好水肥,以满足水稻的生长条件为前提尽量将早期水稻的生长期缩短。同时,在农业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亦应注重强调对稻田自然环境的监测,双季水稻的生长季一般在3―10月份,合理规划肥水管理工作,即秉承着严谨的管理原则,实时观察水稻成长状况,继而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此外,在水稻灌溉的原则是“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由此提升水稻整体耕种水平。

2.2 化学防治技术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对化学防治技术的引进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实践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秉承着“压前控后”的防治原则,做好“防病灭虫”工作,针对水稻的各个生长时期有针对性的防治好病虫害。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的药剂可选用苯甲・丙环唑、井冈・枯芽菌等;防治稻瘟病可选用稻瘟灵、三环唑等;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噻虫胺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等药剂。同时用药过程中注重科学合理搭配农药,以便达到最佳防效。

2.3 物理防治技术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物理防治技术的引进,即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水稻耕种过程中为了防御病虫害现象,应注重利用光谱、电流器械等物理效应,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进行驱赶,最终达到高质量水稻农作物耕种状态。此外,在水稻播种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病虫害治理效果,应注重将播种前的种子置于温水中,并浸泡一定时间,由此消除寄生病菌,确保种子质量,满足水稻耕种需求。另外,防虫网等自动化器械在应用过程中亦可提升整体防治效果,为此,在水稻耕种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的合理化运用,由此达到最佳的物理防治效果。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注重对物理防治技术的引进,有助于推动水稻的健康成长。

3 结论

水稻耕种过程中存在着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危害现象,影响到了水稻的整体产量。为此,为水稻高产的形成创造良好生长空间,要求在实践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江西省水稻病虫害特点及现状,制定相应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同时注重各种防治方法的综合运用,由此实现对水稻病虫危害的综合防控,满足水稻耕种需求,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