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第1篇

面对新环境、新教材、新要求、新起点、新难度,难免产生各种不适应,形成心理落差。从学生方面看,谁尽快地适应了高中学习,谁就掌握了高中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方面看,谁更好地把初高中衔接教学落实在课堂上,谁就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像我们这类农村普通中学的生源状况非常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过三轮的筛选,学科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偏科严重,弱势明显,英语便是其中之一。即便从中考入学成绩来看,他们中有些人英语成绩马马虎虎,但进入高一后很快就会掉队。因此,如何让这些学生重拾信心,快速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搞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针对我们这类学校的学生,要实现初、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本,创设和谐的氛围

(一)心理情感的和谐

1.上好第一堂“见面课”,既能让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有一个初步了解,又能排除师生情感沟通的障碍。如:

(1)自我介绍,包括本人简历、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教学特点;

(2)请学生交流初中学习、初中同学、老师,了解其学习习惯等,使自己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

(3)介绍高中英语学习方法和注意点,使其从一开始就明确高中英语学习的基本策略与要求。

(二)通过各种形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

1.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学习风格、性格特征、学习兴趣、学习偏好、学习习惯、学习困难、语言基础等方面的调查或摸底测试,全面了解其语言基础及言语风格,以针对性的予以指导;

2.定期对学生的困惑问题或学习兴趣进行调查了解,以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的兴趣向积极方向转移;

3.运用好课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讲趣事或就热点问题发表评论;

4.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平等的气氛,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氛围的和谐

通过活动创设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寓教于乐(游戏、竞赛、歌曲、影视、谚语等),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

二、注重积累

据新课程改革调研发现,有近70%的学生认为词汇是高中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因此,为减少不适应,教师应适当增加对词汇的关注。学生喜欢的几种高中课堂词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①配设情景图片;②利用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建立课堂词汇库;③提供有趣的例句;④第二天上课及时复习与检测;⑤老师领读;⑥用新词编故事;⑦填空补缺;⑧词性转换。

研究发现,约70%的日常交际主要由语块来实现,由此,语块构成了语言交际的基础单位。研究表明很多在演讲比赛中获奖的优胜选手,其共同的学习方法和经历就是诵读多位名人演讲稿,背诵大量优美文章,听和模仿英语广播或录音,观看和模仿英语电影和电视剧,记忆大量完整的语块。

三、注重教学上的有效衔接

(一) 要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往往很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而到了高中,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不多,课堂气氛沉闷。这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的因素也很重要。初中教师往往重视导入和各环节的呈现,操练形式变化多样,善于运用实物、游戏和竞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注,鼓励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高中教师由于教学内容繁多,常以自己为中心,自己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旧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大力提倡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合作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完成教学任务。

(二)要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课堂容量

教学起点应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不能盲目拔高;课堂容量也应适度,容量太大学生难以掌握,太少则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认为,一节课如果内容多,难度大,需要记大量的笔记,听课就很吃力。由此可见,教学起点过高和课堂容量过大是造成学生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三)以激发思维为切入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在强调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如:以关注形象思维为目的的直观教学法;以关注发散思维为目的的头脑风暴法;以关注意象思维为目的的情境教学法;以关注创新思维为目的的探究教学法;以关注逻辑思维为目的的语篇整体教学等等。

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衔接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第2篇

高师艺术教育本、专科专业点也从1987年的300多个增长到500多个;并且有硕士点30个。逐步改善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怎样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接轨,实现与其携手共同发展,与时俱进,已成为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讨的课题。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召开的专门研究布署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也在全国教育科学科研培训会上强调:“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应该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在地方所属高师教音乐普修课十几年,最令人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各学科、各专业学生中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几乎是乐盲,连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音阶、音高、节奏、节拍都不清楚。据学生们讲:“小学时上音乐课,就是跟着老师学唱歌,流行什么就唱什么,音乐课还经常被换成语文或数学课;到了中学,学校为了抓升学率,音乐课基本就没有了。”

而在基层高师,也就是地方所属专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目前仍延用着199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课程方案(试行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农村音乐教学的实际脱节,且滞后于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甚至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等同于音乐表演人才来培养,把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标准作为衡量以讲台、课堂为主要定位的教师的标准。以技能代替素质,把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引向技能教学的误区中,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在对基层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作问卷调查时了解到:大多数音乐教师不知道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甚至没听说过,更谈不上参加“新课程”培训。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音乐教师,也就是音乐教师不但要上音乐课,还要兼上地理、自然、英语,甚至语文、数学等课。这与新世纪我国迅猛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在部级、省属高师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展开的轰轰烈烈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较大的落差!然而,这些地方所属基层高师,肩负着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他们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和教学改革中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图示:为了培养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适应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实际需求的音乐师资,由沧州师专音乐系牵头,组织集中了15所地方所属基层高师在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了“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把目光集中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教师的焦点问题上。从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入手,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通过零距离接触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研究途径,掌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现状,拟订出相对合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匹配的、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和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层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切实达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基本目标。

类似这一课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美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音乐师资的培养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能力)、课程类别多样、各校特色鲜明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相配合的基础上,重视音乐教育学,重视民族意识和品德教育,并且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管理科学严谨、评估体系完善。德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将音乐理论知识、课堂实践和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组织教学的经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倡音乐教师应当是教育者、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和革新者。日本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侧重教育思想准备和音乐专业修养,其课程结构包括一般教养课程、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使音乐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修养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有其历史形成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各其独特的条件和环境,各区域高师之间也有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因此,不同地区、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针对本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特点、发展趋势而进行。尝试将地方的风土人情融入本校、本地区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使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所以,课题组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世纪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2、不同国家、地区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历史、现状及其得失研究。

4、新“音乐课程标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5、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体系、评估体系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

6、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贯彻实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改革方案。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逐步改善目前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尤其是北方农村音乐教育实际发展需求)的现状。

2、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现状。

3、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教学大纲。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详实的、有说服力的决策参考依据。为21世纪广大农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发展型、综合型、开拓创新型的教育师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从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视角来审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格标准,进而探索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指导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2、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各地所属高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对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也都有其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采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措施与方式。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运用比较法、历史与文献法、观察与调查法、实践与经验总结法,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校调研、体察、指导,直接参与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切身体验来指导基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师培训 中小学英语师资网络培训体系 构建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飞速发展,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素质问题已经受到了普遍关注,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效。提高教师素质,完善的培训体系将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网络对教师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是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的有效途径。教师培训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一、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可行性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主要是下面三种模式:一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如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进行培训;二是由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进行的脱产或函授形式的学历教育;三是由学校自己组织的培训活动[1]。这种传统的教师培训手段和封闭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和未来教育的要求,特别是现有的一次性的教师培训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我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教研能力。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的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可以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素质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所以要适应并做好我省现代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提高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关键。在这种新形势和新问题面前,我们必须寻找和探索新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

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是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和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项宏伟事业。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使不同地域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是大规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较快进展。各个地市已基本建成教育城域网,高等师范院校的校园网、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网已初具雏型。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之间的有效整合与沟通,为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和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网络培训的优点

网络具有资源丰富的优势、个别化的特征、交互性的功能和共享性的特点[2],不仅对教育领域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一种强势冲击,而且对传统的教师培训变革与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具有如下优势。

1.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利用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实时视频传播面广和联络及时、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能够促进广大教师加快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的更新,拓展教师获取知识、接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渠道,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网络培训借助系统优势与现代教育技术,在同等投资状态下,使参训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增强教师培训的高效性。

2.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师培训,由于受到场地、师资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不得不按照一个相对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和统一的程序,被动地接受培训。采用网络开放式的培训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培训的时空界限,参加培训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任何地点借助计算机网络接受培训,而且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机动、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充分发挥学员继续教育的自主性,培养学员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教师培训的个别化学习、交互协同性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

网络为每位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获得高质量职业培训的机会。同时网络为教师的交流协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培训可以为教师提供在线的课程和研究班、后续的讨论和辅导,以及与专家和同伴的讨论与合作。更重要的是网络学习方式使教师在学到所需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并且对网络学习有切身体验,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4.网络的丰富性有助于推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网络的丰富性可以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亲身参加网络学习,有切身体会,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对教学改革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变革。

三、中小学英语师资网络培训体系的构建

国际上师资培训已走上了网络科技时代,网络培训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渗透必然会引起教育领域的变革,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力。因此,构建网络化师资培训体系是我国新课程师资培训高质高效开展的保证。

1.对教师进行思想认识上的培训,认识到网络培训的重要性。

要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育观,明确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明确教育教学网络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要通过培训使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加强网络学习和网络研讨,并能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中。

2.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师培训体制。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可以改进培训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师培训体制。新课程师资培训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为重点,让广大教师进行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为他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3]。通过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条件,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英语语言意识、文化意识培训,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语言技能培训;简单的基础性的儿童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知识培训;中小学英语教法艺术的培训。争取在短时间内培训出合格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教育创新能力、持续的自主发展能力,既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又了解英语内含的文化,既掌握英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英语的策略,又广泛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教育、心理、社会语言等学科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思维方式的教育家型中小学英语教师。

3.倡导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大胆使用信息技术,采用信息化的现代教学模式。因此,师资培训要配合新课程的推进,实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与教学模式转变的同期互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辅助”作用,进而全面提高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以及教育理论素养、英语语言和文化素养、汉语语言和文化素养。同时,培训者要深入基层学校,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师组织信息化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中,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结语

网络的资源丰富性、个别化的特征、交互性的功能和共享性的特点,使网络教育成为21世纪成人教育的新阵地,更是教师培训的主战场。因此,教师培训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有利的平台,克服传统教师培训的不足,促进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革新,构建高效的中小学英语师资网络培训体系,推进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从而使教师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从国家化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杨成钱.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革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7).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第4篇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教育部正在积极构建国家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并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师教育面临繁重的探索和建设任务,还面临水平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全面考验。从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长期困扰师范大学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或综合化与特色化之争并未彻底解决,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有待形成,发展教师教育尚未成为全校共识。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师教学能力离基础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数量总量不足,兼职队伍不稳定。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严重缺乏。科研水平不高,研究项目偏少。教育学和学科教育的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升,引领、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仍有待加强。

二、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路径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育基地。为了适应国家新时期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应适时以教育部相关改革理念为指导,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切实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教师教育品牌。

(一)准确定位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属于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其本科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都急剧增加,多学科发展成为共同趋势。但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一定要准确定位教师教育目标,明确教师教育在学校中的位置,不能因为走综合化之路而丢弃原有的师范特色与优势。一方面,要确立教师教育专业的独立地位,保障教师教育的"合适"位置,大力构建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培养体系。绝大多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仍然承担着本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重任,因而其教师教育专业既是学校的发展根基和办学的优势与特色,又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桥梁,在继续输送合格师资、培训在岗教师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牢固培养教师的专业目标,立足于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尽管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或愿意从事教师行业,但从专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教育专业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细化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求,从而保证学生毕业时具备教师资格。

(二)切实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教师教育是教师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入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综观中外师范教育的办学历史不难发现,重视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基础教育的接轨是办好师范教育的必要前提。但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由于教师教育专业招生人数急剧增加,高师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主动与中小学联系的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基础教育联系不紧密,教育内容也脱离了基础教育实际,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近些年,高师院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开始积极主动建立与中小学的紧密合作机制。笔者认为,高师与中小学的合作,重点内容有四大方面。第一,共同开发课程及实施课程教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坚持本科教学的学术规范,课程设置必须遵照国家学科规定;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培养合格师资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必须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分别与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开设的实用性。目前,大多数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强调本科教学的学术性,教师教学一味强调理论灌输,鲜有对接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因而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实际的中小学教学存在明显的脱节,学生在教育实习时存在过长的不适应期。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教育教学类课程与中小学联合开发,一定比例的课由中小学优秀教师来实施教学,通过他们的以身示范和案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师范生更早、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基础教育。第二,共享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名师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数量要不少于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的20%。兼职教师要承担课程教学或指导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任务,从而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中小学和幼儿园定期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师每四年内至少要有一个学期在中小学或幼儿园工作,全面、深入掌握基础教育实际,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高师院校要支持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工作经历。只有"双管齐下",才能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第三,教育见习实习的协同创新。总体来看,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办学特色也有较大差异。首先,高师院校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定向选择符合专业办学定位的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开展深度合作,综合考虑课程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资教助教等多方面的因素,深度融合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与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的职业提升的要求,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其次,高师院校要与实习基地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研究,改革校−县、校−校合作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育实习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增强基础教育、网络课程、案例库的资源建设等。最后,高师院校要持续加大专项投入,巩固完善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建设教育实习基地,主要是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基本规则,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高师院校要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专项建设经费可以依据"按需申报,高度共享、统筹管理"的原则来执行。同时,要定期选择一定数量的中小学、幼儿园来推进和巩固各学科专业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见习、实习、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的实习基地,从而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实习基地。

(三)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教育部连续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面向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这对推动各高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工作无疑是一种政策引导。作为师范院校,探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然是义不容辞的。地方高师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诸如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综合教改实验班、优秀师范生助学奖励计划、定向培养、第二学位、开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主辅修制、本科−教育硕士和本科−农村教育硕士一体化培养等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教育硕士授权学校为例,简要说明实施"本科硕士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3+0.5+0.5+2"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设想。"3"指的是本科培养的前三年,主要任务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职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培养过程中要融合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的特点,既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能力。前一个"0.5"指的是本科培养的第七学期,主要是安排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校方要集中安排学生到中小学担任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还要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契合学生的实习实际,既可以是教学研究论文,也可以是教育调查报告。当然,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与所修专业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后一个"0.5"指的是本科培养的第八学期,主要是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学习。学生在经过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后,要认真进行理性反思,进一步明晰作为中小学教师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开设的课程既要有专业选修课程,还要增加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尽量多开设专题式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院系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能力,同时做好本硕一体的课程衔接工作。"2"指的是两年的教育硕士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高度融合。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包括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发展课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独立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开展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具有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师一定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考核,要建立"师范生成长档案",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学业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毕业生跟踪制度,把师范生的在校培养和工作后的专业成长纳入培养体系,确保学生实现从"优秀师范生"到"优秀教师"的转换。

(四)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总体而言,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大致相同,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三个部分。目前来看,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与发达国家基本相似,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内容选取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差异,突出的问题有三: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偏弱,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课程,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无法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储备,也无法适应日趋综合化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二是学科专业知识过于庞杂,限制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目前占总课程60%以上的专业课程,拘泥于封闭的学科体系,内容陈旧单一,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尤其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使得学生学的知识不少,但无法直接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三是教育类课程量少质低,无力支撑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几十年来的"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一直是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有符号,教学内容也基本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无法与基础教育的实际接轨。面对新的形势,高师院校必须大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积极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教育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按照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大力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开发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库和资源库,注重学思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教师教育,既要重视理论学习,还要高度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建立实验、见习、实训、竞赛、体验、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既要包括专业课程的实验,也要涵盖部分中小学课程的典型实验。教育见习,应从大二学生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每学期到中小学见习一周,给学生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使学生直接获得中小学教育的感性认知。同时,加强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训练,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比赛,"以赛带练",实行教育实习资格制度,凡是没有达到实习资格要求的一律不得参加教育实习。大力实施一学期教育实习制,通过顶岗支教、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等混合编队实习,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环境。辅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形成专兼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从而保证教育实习的实效性。

三、结语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第5篇

一、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近年来,危害学生安全的行为愈演愈烈,特别是近来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不在乎,发生了一些让成年人不可思议的悲剧事件。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安全,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1.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注重生命关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新教材的改革,在注重知识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在课堂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对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创新。

2.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质──关照生命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本体价值。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主要牵涉到就业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以人为本和经济利益的教育、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教育等。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重视生命安全和培养对生命的敬畏,让学生学会爱护自我,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关怀他人生命。

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趋势──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高中学生处在认知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人文本的生命教育成为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的实践,更是一种伦理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其实质也就在于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政治课程改革,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常识性内容,更多地体现育人的本质价值所在。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是以“立人”为中心,即政治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政治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关注。高中政治教育改革是课堂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培育“人”的教学。

二、构建政治“生命”课堂的策略

1.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开展生命课堂教学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扬弃,最终发挥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把生命教学贯穿与教学过程的始终。高效的课堂是生命价值体现的课堂,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追求自己的生命意识。

2.以“信任、欣赏、激励”作为生命课堂评价的有效手段

《课程标准》指出:对政治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政治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以赞扬鼓励为主的肯定式评价,增强评价的鼓励作用。

3.生命课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政治教育,不同的人在政治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学生受家庭和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处于徘徊状态,需要针对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制定相应的生命课堂教育策略。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和升华,学生的生命活动和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也在课堂,因此,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政治课堂教学注重价值观教育和人性教育,关注时代的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随时点拨和教育每一个学生,使政治课堂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所以,在政治课堂中引入生命教育观念,构建生命课堂,教导学生有正确的生死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以及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要让政治课堂走出荒芜的沙漠,成为生命的绿洲,就必须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表现,让学生真正从课堂的边沿走到课堂的中心。

参考文献:

[1]徐美贞.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2]吴淑娴.强化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的路径选择[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