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范文第1篇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领域也毫不例外地呈现出这种趋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支持大学英语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学者们也开始探讨参与教学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教学效果提升的作用,呼吁大学英语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并为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提供大量专业性支持和建议。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如何认识教学研究以及为何参与教学研究的探讨却非常少。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大学英语教师关于教学研究本身及参与教学研究的态度和看法了解不多,对大学英语教

 

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环境及其确切需求知之甚少。因此,调查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发展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提供切实的帮助。

 

2.文献综述

 

在通识教育领域,有不少研究考察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实际看法。这些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对教学研究持消极态度,并且这种态度对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有着重要影响(Shkedi1998;Everton,Galton&Pell2000;McNamara2002;Ratcliffeetal.2004),其中有些研究(Shkedi1998;McNamara2002)指出教师不参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研究信息和文献的缺乏。

 

在外语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外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态度。Brown等(1992)调查了某国际英语教学协会607名会员对教学研究的看法。调查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研究和定量的数理统计方法紧密相关,同时他们认为研究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有些调查对象甚至对教学研究表现出抵触情绪。遗憾的是,Brown等人对调查对象中普通英语教师和专职英语教育研究人员的构成结构没有交代。Allison和Carey(2007)通过问卷和面谈调查了加拿大某大学语言教师对教学和研究关系的看法,这些教师认为限制他们参与教学研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方面:缺少时间,缺少研究所需的专业能力,缺少激励政策。Borg(2009)调查了全球13个国家505名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看法,结果显示教师持_种传统的科学研究观;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阅读教学科研文献和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不多或较少,大多数教师指出很少参与教学研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知识、研究时间和研究所需的材料,而大多数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则认为这样做主要是出于教学实际需要和专业发展需要。

 

在我国,关于教学研究的文献不少。很多研究探讨了教学研究的定位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王蔷2001;闵钟2002;顾泠沅2004;郑志恋2009)。很多专家也十分关心外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呼吁广大外语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建议改善外语教师的科研条件(何其莘等2008;戴炜栋2009)。此外,有些研究基于调查数据讨论了当前我国外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不足和科研成果匮乏的现状及其原因。杨忠等(2001)通过统计教师发表的研究文章发现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水平不高;很多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教学研究的外部环境不佳。夏纪梅(2002)及汪晓莉、韩江洪(2011)的调查也发现外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尤其是实验和统计能力缺乏。

 

但是,不难发现国内对于教师研究的探讨主要采取文化客位的研究取向。这些研究要么从理论上阐释教师教学研究应该采取何种取向和方法,要么统计教师发表的研究文章和研究项目以分析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态度。研究者对造成教师教学研究现状原因的分析也主要依靠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因此,要更全面了解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现状,有必要采取文化主位的取向,了解教师自己对教学研究的认识、态度和阐释。由此,我们的调查主要回答3.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能够较为有效地收集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态度和看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研究认知问卷改编自著名学者B〇rg(2009)的语言教师关于参与研究认知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5部分:教师个人信息、教师的研究观、教师的研究文化和环境、教师研究文献的阅读情况及原因和教师的研究参与情况及原因。Borg在概括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调查问卷的主题,并在对21名教师试测后根据教师的反馈对问卷的构成、语言进行了修改。本研究的问卷并没有直接问教师“研究是什么?”“您对研究的态度是什么?”等问题,而是采取请教师判断所描述情景的方式。我们还基于试测对问卷进行了本土化处理,使问卷内容更符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

 

在选择调查对象时,我们按照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了来自4所不同类型大学、不同教龄的大学英语教师,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对所获得的问卷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向4所大学的大学英语专职教师共发放问卷102份,收回有效问卷83份。分别显示了参加调查教师所在学校的类型及其教龄分布情况。

 

4.1教学研究观

 

教学研究是教师及教育研究者以探索教学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使用特定的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探究性活动。教学研究具有一般研究的以下特征:有研究问题和目的,应用_定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获取相应的信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或解读,公开研究结果并接受检验(李定仁2000:45)。教学研究既可以是定量研究,也可以是作为质性研究开展的行动研究。对教学研究的深刻理解是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的前提。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课堂接受 接受理论 体育教学 创新

前 言

学校教育中的“接受”指的是: “发生在学校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学校教育接受主体与学校教育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1]”。“课堂接受理论”绝不单指教法,而是一种新的教育观。课堂接受理论强调对接受主体作用的认知和发挥,而体育教学是一个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无论体育知识的获得、身体素质的提高、各种能力的发展,还是创新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自主自愿的参与。将接受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为我们改进高校体育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其成果在教育界无疑会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相长: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指向

“教学相长”应当是课堂接受的一种积极性指向。教学是师生的双方活动,尽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学内容、教材等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师生都处于主体地位;就师生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从教的角度看,学生是教师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从学的角度看,教师也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和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结果,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起部分调节作用,在某些方面,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这种相互影响的教学活动,如果开展得积极有效,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都会得到发展,这就是所谓教学相长。因此,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总体来看,“教学相长”应当是全部活动的一种积极性指向,也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共同的期望。我认为开展课堂接受研究,应当把“教学相长”这一积极性指向作为认识的起点。

动态实现:积极性指向的良性循环

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客体是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师要想让教学活动的结果符合预先的规定,就必须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这准备工作主要是深入地研究教材客体,深入地认识学生主体,周密、灵活地安排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也并非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他们也在用其他的方式认识教材客体,认识作为他们学习所必需的条件之一的教师客体。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时交流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文化修养、知识技能、经验阅历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去认识,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文化修养、知识技能、生活阅历决定哪些教学内容可以被接受而产生共鸣,哪些可以激发他的思想因子而使之活跃,哪些被排斥在外视而不见,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作出自己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学生完全有可能产生一些超过教师的认识的创造性见解,或提出一些教师完全没有估计到的疑问,从而促使教师不断丰富、修正教育内容,调整教育过程,努力从动态中实现预先规定的教学目的。如果预先规定的教学目的完全实现或基本实现,那么这一动态实现的过程就是积极的,就会进入下一个动态实现的良性循环;反之,师生双方就要回过头去检查准备工作中的失误、偏差或疏漏,加以校正或弥补,使之最终进入动态实现的良性循环,这样,“教学相长”的积极性指向也就得以实现。

课堂接受:带有鲜明主体意识的阐释性接受

在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中,深入地研究教材客体,深入地认识学生主体是关键的环节。这对体育教学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在体育教学教材中,审美性的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材,所占比重也应最大[2]。深入研究教材——就是让学生理解和阐释接受的过程建立在内容蕴藏的潜能。也就是教师的接受和学生的接受都是带有鲜明主体意识的阐释性接受[3],即不同层面上的有倾向性的接受,这种接受既会有建立在教材蕴藏的潜能之内的共性,也必然会呈现出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既要深入研究教材,重建学生的审美想象,用整个心灵、全部感官去和它相对,更不可忽视学生在他这一层面上的接受的个体差异。如果这种差异确实是建立在教材蕴藏的潜能之内,学生的阐释性接受确有其合理的一面,则教师就应当给予鼓励、给予承认,甚至用来补充或修正自己的看法。这样,在实际的教学活动、鉴赏活动中,师生双方在不同层面上重建或再造作者的审美想象,就会异彩纷呈,在教师的引导和师生的交流中,最后达到视野的融合,实现“教学相长”。当然,为了实现积极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准备也很重要,至于学生的阐释性接受,就是在教师启发诱导性阐释之后,学生再沿着教师“搭桥铺路”的路标,而一步步走进“本课”的内核,一窥其奥秘。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只弄懂教师的阐释,还不算真正的“接受”。学生说“会了”、“懂了”,实际才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也只能在学生对“技能”阐释之后,才能说是“接受”。当然,这种阐释,不只是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上,还应表现在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和创新。

总之,我们认为课堂接受有多层含义。教师接受的要点,一是对教学大纲的阐释性接受;二是对教材的阐释接受;三是对学生期待视野状况的阐释接受。学生接受的要点,一是对教师期待视野的接受;二是对教师阐释本文的接受;三是填补教师在阐释本文后留下的“空白”。课堂接受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接受实践、强调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不追求某种模式化教学。观念新了,自会释放出教师个体的创造性。

结 语

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作者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以开放性的教育思想扎扎实实地走教学改革和试验的路, 将学生意识贯彻到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不只是在理论上知道,而且要有层次地、有步骤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与准备,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要学、练、问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要注意把握时机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解决问题,掌握体育学习的方法,同时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用这种观念指导教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可以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德]姚斯.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李平沤.如歌的教育历程:卢梭《爱弥儿》如是说[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0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由培养单一的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向培养有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理论贯穿教育的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目的。就英语教学而言,需要通过“任务型”和项目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但我国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造成英语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目的。

 

第一,由于我国严重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不可能在自然环境下习得英语。目前虽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语言环境仍不容乐观。由于远离英语环境,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了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第二,目前的多数中学都以高考作为标杆,教授英语的目的主要以获取分数为主。英语的教学传统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语言知识为中心, 以阅读为主要学习途径, 以词汇量为目标,由此形成了一种输入多、输出少、重知识、轻技能、学习有余而交际不足的根深蒂固的英语学习文化。这种以输入为主的英语学习弊端之一是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难以转化为语言技能。因为停留于记忆阶段的语言知识仅仅是陈述性知识, 必须经过反复运用和大量的语言实践, 参与有意义、有目的的交际, 才能转化为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 最终形成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促进英语学习者的综合发展,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有以下原则做法值得借鉴。

 

第一,教学中,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或任务,首先要考虑所设计的活动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交际中什么场合或情景下会发生,即考虑其真实性。因为,语言是镶嵌在真实的情景中的,没有真实的情景,语言就失去了其交际价值,人们所学到的语言知识也很难迁移到具体的情景中。设置情景要绝对真实往往难以做到,遵循真实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情景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或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交际情景。目前随着国家对高中教学的投入和高度重视,许多学校都可以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多媒体是集图画、图像、形象、动画、声音、音乐与文本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生动与多样的文化背景,这是任何教材无法比拟的。网络上的内容更是极其丰富,教师可以从一些外语网站上下载一些原汁原味的各种材料给学生,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入。

 

第二,互动性是指语言交际的方式是双向的,如对话、会话、讨论等。在生活中,人们交谈方式是双向的,而单向交际方式则很少出现,如自言自语或演话剧中的独白等。互动必然带来意义协商以及对输出话语的修正,使信息的交流和语言知识的建构成为可能。互动需要合作,需要了解交谈的起止、轮换等话语常规,需要明白互动双方的人际关系和身份特征,需要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可以说,没有互动,也就没有学习,更不会有语言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要注意互动性原则,比如对话、问答、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都是很好的形式。应该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从每一次发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满怀信心地感到:我想说,我能说,我能与别人很好地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第三,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动手动脑,克服困难,用语言去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运用语言做事的过程。做事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语言反应,创造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完成任务。在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中有两种观点,即重视“过程”(process view)还是偏重“结果” (product view)。任务型教学重视做事的过程,把学习语言看作是做中学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有意义地使用语言来发展自己的语言体系。任务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这是其最有价值的内核之一。在教学设计中,应从“学”的角度设计一系列有明确目标要求的活动,或者说任务(因为有目标要求,不妨称之为任务),交给学习者自己去完成,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同伴交流等形式达到目的,不仅体验了学习过程,也避免了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因为任务的完成既需要个体积极思考,又要与同伴或小组成员探讨协商。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为获取知识或为得出结论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认知体验。因而他们所获得的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或是语言形式的感悟都是积极思考的结果,便于纳入已有的目的语言图示框架,使该框架得到发展。同时,整个过程强调用目的语表达,许多任务必须借助说和写来完成,因而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加强,这正是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该过程能较好地平衡语言接受能力(receptive ability听、读)与语言产出能力(productive ability说、写)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要完成任务就离不开表达,要成功表达又必须以理解和吸收语篇的内容含义并注意语言的形式结构为前提。这样,在培养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就带动了领会技能─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学习活动的一大特点是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关于小组学习的作用许多学者都有过论述。在外语教学的领域中,研究小组学习法较有影响的有Long和Crookes等人。除此以外,N.S.Prabhu, D.Nunan和P Skehan等人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可见,近年来小组学习法已成为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例如,合作阅读通过使学生参与合作的活动培养阅读理解的技巧,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扩充词汇、促进学生间合作的教学手段。

 

在我国班级规模通常较大的情况下,小组学习更具特殊意义。它大大增加了每个人的语言实践机会,创造了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集体的荣誉感和同伴的压力也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笔者曾在口语课上组织过四人左右的小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Elbaum的研究表明,两人小组的学习效果依赖于小组中学生的角色,当阅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与同龄人结成学习小组时,他们将获得更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以应该让学生接近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丰富的目的语输入和语言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意义协商.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要使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一样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任务的选择、设计和组织力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他们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从发展认知、培养能力的角度看,学习是一种“做中学”,它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实践。通过任务学习而不是靠一套教材和书本练习,可以让学生体验人是如何用语言做事或处理矛盾的。完成这样的任务要求学习者设法用所学语言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差、推理差、观点差。

 

这是一个各方通过相互合作、交换看法,以达到相互理解,争取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范文第4篇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于跨学科衔接的把握程度不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对于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高中教育实践中,这对于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存在的缺陷,提升教学质量的整体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教育实践来看,还有部分教师存在教育素质差的问题,一些学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对于师资力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部分教师的水平不足,因此在接受和理解跨学科衔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1]。由于这些教师未能真正把握跨学科衔接与物理教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不能将其落到实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将会对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2.物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灌输式教育贯穿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灌输式教育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传统教育理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学生考试和升学过程中,考试成绩被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家长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也偏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很少,在这种压力之下,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将教学的重点都集中在文化知识的灌输教育上,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则一直忽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完全有老师进行控制,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学过程并不活跃,教学形式单一,这也是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3.跨学科衔接流于表面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教学形式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而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育实践中,老师为了紧跟时展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也将跨学科衔接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2]。具体来说,由于部分教师对于跨学科衔接的理解程度不深,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之上,没有领会其实质,因此在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也只是简单的进行形式上的应用,从而导致教学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质量的有效对策

1.将跨学科衔接贯穿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高中物理教学计划都是由老师独立设计完成的,所采用的也都是老师的角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高中物理教学计划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衔接,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之下,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应该对高中物理教学计划进行重新调整,为跨学科衔接教学制定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导方向。具体来说,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在充分掌握学生基础水平的基础上,对之前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化物理教学内容,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把跨学科衔接贯穿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引导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都是教育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性,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长此以往,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3]。因此,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形结合 高中数学 启示

数形结合理念,主要是指将数字、理论与具体图形融合一体的教学理念。借助这种教学理念,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只有将数形结合理念更好地融入到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

一、数形结合理念概述

数和形,是数学专业领域当中研究历史最长且最为重要的两个数学元素,且这两个元素能够在固定条件下相互进行转化。数形结合理念即是两者转化过程的体现,是依据数学结论基础与解决问题的条件之间存在的深层关系,对数学知识当中代数含义与几何含义进行深入解析的一种解题方法。这一理念的应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将晦涩、抽象的数学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相互融合起来,进而使抽象化的数学问题更加易于理解,将复杂的题目进行简化处理,达到促进学生理解的目标①。

二、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利于思维拓展

步入高中阶段,数学知识更加复杂,学生的思维要足够活跃,懂得举一反三,才能够更快地理解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跟上教学的进度。而将数形结合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则正是能够有效拓展学生思维广度的教学方式。高中数学知识晦涩难懂,较之小学与初中的数学课程内容,更易让学生感到刻板无趣,不易理解,所以很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排斥感与恐惧感。但数形结合的教学理念,对这些难解的数学题目进行了简化。此外,借助图形与数字的融合,能够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让学生学会利用关联思维,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二)利于教学的衔接

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较为具体,偏向图像化,选择习题时也通常是以模仿型的习题为主,但高中的数学课程更多以抽象的内容为主,注重让学生在强化知识理解的前提下,提升知识应用的灵活度,所以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都有更高的要求。对初入高中的学生而言,需要一段时间来对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理解方式进行适应,但若以数形结合的理念来对高中,特别是对高一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复杂、高难度的高中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跟上高中阶段的教学进度②。

三、数形结合理念的具体运用

(一)数形结合理念在函数方程中的运用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中,引入了更多的坐标元素,这一数形结合的元素使得数学知识点更加倾向具象化,利用这样的理念来引导学生解决方程问题,学生的基础思路应当是先将方程算式两侧的分式作为函数取值,绘制出相应的图像,之后再对坐标、图像及图像的交叉情况来进行分析,以这种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比如,解析

,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画出f(x)的图像,图略,已知图中函数f(x)的最大值是4,所以,只要a2-3a≥4即为成立,解后可得a2≤-1或者a≥4,这一题的解题关键就在于图形与数字的融合,配合题目画出象限,在象限当中寻找数字之间的关联,最终得出答案,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快接受,更容易理解。

(二)数形结合理念在集合知识点中的运用

集合是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一项基础内容,集合的基础概念以及其主要的表达形式,都与图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体来说数形结合理念在集合问题中的应用,就是把难以用语言说明的数字关系,变成更加直观简单的图像关系,指引学生更直观地对于集合的知识要点进行了解与掌握。其中,使用文氏图就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集合问题。比如,某学校对100名学生进行兴趣爱好调查,发现学生的爱好主要集中在电影、看书与运动几个方面,其中58人喜欢看电影,38人喜欢运动,52人喜欢看书,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运动的有18人,既喜欢看书又喜欢运动的有16人,三类都喜欢的有12人,求喜欢看书的有多少人,具体的文氏图解答如下图所示。

这样的解答形式不但更加直观,也更加形象,能够将每个数据独立的部分与有交集的部分更加明确展现出来,学生自然理解更快。

(三)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许多媒体化教学设备的普及,也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基础,高中数学知识中许多抽象复杂的概念,只依靠教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掌握,这时就应积极应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变数字为图像,帮助学生强化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与了解。特别是在讲到关于点移动与曲线运动的知识点时,结合多媒体设备的帮助,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出题目中所给出的提示,以达到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扩散性思维的目的,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

四、结语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小学及初中阶段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一时期的数学知识是晦涩的、枯燥的,很难让人提起兴趣。所以,教师只有利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数形结合的理念,让复杂、晦涩的数学问题得到简化,使学生能够更快理解,真正吸收、掌握、消化知识,并学会以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困难的问题。

注释:

①潘乔国.高中数学“数形结合”的应用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9):84.

②黄显富.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z1):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