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一、创设生动活泼而具体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对智力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可以创设具体、活泼而生动的情境或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理解数量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变成灰烬,变成木乃伊。”学生乐学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把教材上的“猴子分桃子”的情境改为:先请4位学生口算,再拿出8颗智慧之星奖励他们,进而引出“平均每位同学分到几颗智慧之星”的问题;又如教学“二年级加减两步计算”时,结合本校实际,让学生表演借书情境:学校的图书室原来有20本《创新作文》,借走了5本,又还回来3本。学生观察书架上图书数量的变化,不仅提出了“书架上还剩多少本书”的问题,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个别学生还提出了非常有创意的算法:借的比还的多2本,所以将20减去2就是剩下的书本数了。在应用题教学中,立足于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他们融入情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二、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如下面这道题:绿草菌菌好牧场,一牛恰好吃1月(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长,假定生长速度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牛刚好吃一旬,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两牛10天就吃了20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明确化,并帮助他们分析数量关系,提高他们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应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有助于他们解答应用题的训练方法,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低年级以实物图为主进行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考与理解和他们作用于事物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给每个学生都配备了一套数学学具,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摆和及红花和黄花,并想办法弄清红花的朵数是由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和比黄花多的朵数合起来的结论。通过实物图教学让学生直观感知,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答方法,同时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应用题进行反复系统训练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效减负 实施 "五个要"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通过加强"课堂结构"的优化,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采用多样化练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记忆负担、作业负担,增加学生的创新思维负担,给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更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使他们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效减负的主阵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关键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具体在操作上,要求做到"五个要"。

1.课前准备要充分

教师对自己上课的教案要了然于胸。课前准备好小黑板、小卡片,课堂练习本发到每位学生手中。学生的书本、文具用品摆放整齐。预备铃响后,可根据上课内容选择一些乐曲、为本堂课的导入和顺利进行创设情境、也可采用古诗文、优美语段的诵读、还可以采用猜字谜、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语文游戏活动等,努力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充分运用好课前两分钟、上课铃一响,师生即进入教学状态。

2.教学目标要明确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什么(布鲁姆语),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不仅包括知识、能力目标、还包括情感目标,而这些目标又同一蕴含在教材的语言文字中,所以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度,注重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使听、说、读、写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3.设计教法要精心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按课文情节和语言顺序串讲的程式化现象,诸如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字词句段平均用力,一问一答低效劳动等等。这种程式化教学费时多,收效微,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们在教学时应做到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精心选择以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直接突破课文重、难点。

3.1 抓题眼抓准内涵丰富的题眼,从问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如在第九册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时,从课题切入,扣题来理解:①从题目看我们可了解事情发生地点在哪里?②具体的事情指什么?③"送"是什么意思?④从中可体会到人们对总理怎样的思想感情?

3.2 抓篇头抓住文章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詹天佑》的一课开头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3 抓中间也就是说抓住课文中间的关键词句,上接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在文中往往起着"牵一词而动全文"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一关键词语,启发学生去发掘、去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利于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如《我的战友》一课,紧扣"纹丝不动"这一重点词语作为思维训练的发散点,让学生逐步理解。由于设计的每个问题都与"纹丝不动"有关,学生以此作为思维训练突破点,回答活跃,层层散发。这种训练方法不仅使学生体会了"纹丝不动"一词在文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的力量源泉。

3.4 抓篇末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五年级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最后一句是:"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句不仅概括了最后一段的思想内容,也点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该文时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说说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中心思想,然后围绕这一中心思想逆向导读。4.思维训练要到位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和思维统一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正是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上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是语言水平上的思维,思维的发展总是与语言发展同步协调向前发展的。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也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所以,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加强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1 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注意做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语言才有源源不绝的水,而不会贫乏和苍白。教学《称象》一课,当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老师还可以提出:曹冲小时侯想出称象的办法,大家都称赞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当时你在旁边,你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要求说得越多越好,结果学生纷纷争先恐后发言,提出许多好办法。这样,学生便有说不完的话,思路宽了,对文章中的理解也就深了。

4.2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变的方法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训练。它要求学生用多变、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采用以下训练:(1)用变换词语在句子结构中位置的训练,以"世界闻名"一词练习说话为例,先要求把"世界闻名"放在句首,学生说出:世界闻名的长城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再要求把"世界闻名"放在句中,学生说:华罗庚是世界闻名的数学家。最后要求学生把"世界闻名"放在句末说话,学生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世界闻名。"(2)一个意思用多种句式来表达。如基本意思是:大风刮倒村里的大树。要求学生写出几种不同的句子形式:①大风把村里的大树刮倒了。②村里的大树被大风刮倒了。③村里的大树是大风刮倒的;④大树倒了,只因为刮大风;⑤啊!大树刮倒了,风真厉害……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有意识地进行一词多用、一字多组的训练。以上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有效途径。

4.3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开拓学生视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情节,合情合理地思考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尾。经常进行这样发散性思维训练,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后,利用结尾,设计发散点。可这样问学生:当青蛙跳出井底后,来到广阔的天地,它看到的是什么?它会说什么?如果某一问题有很多答案,那么思路就可以这一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以寻求众多的适当的答案。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幼儿师范 教学内容 遵守原则

一、幼教专业学生现状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新生中考分数普遍较低,素质能力和以往相比大打折扣,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弱,原因不外以下几点:自幼养成教育不够,学习习惯不好;独生子女多,意志品质差,刻苦精神不够;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较之高分学生有一定差距;有部分学生虽然智力能力不错,但学习适应性差。

二、幼儿师范学校教学状况

由于生源锐减,幼儿师范学校为了生存,往往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并存,教学上互相影响。一些学校兼办高中或者办艺术高中班;一些学校大专、中专混办;一些师范、幼儿师范兼办其他中职专业。有部分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导致了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因为历史原因,许多幼师学校师资多来自中学,这些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联系实际不够。理论学习多,艺术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需求。

三、对幼儿师范教育特点的初步认识

1.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理论水平要求相对较低

幼儿师范教育培养的是经验技能型实用人才,理论教育尽管作用巨大,但对于文化基础薄弱、不习惯理论学习的幼师学生来说,要在短短三年扭转其学习理论的习惯,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几乎不可能。在教学上就必须有所舍弃,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如幼儿语言训练方法,幼儿数字思维训练,美术实践能力和音乐舞蹈技能等。

作为职业教育的幼儿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多数学生,不可能以培养幼教专家为目标,培养能够驾驭幼儿园课堂教学,胜任一般日常管理的实用人才,应该是学校的工作重点。

2.面对择业就业、具体工作的实用性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低,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要求高。与重视知识灌输的基础教育和重视理论探讨的高等教育不同,幼师教育直接面向基层幼儿园,毕业生需要实用的工作技能,所教、所学要实用、有用、管用。目前,举国上下多幼教空前重视,公办、私立幼儿园方兴未艾,过去长期的不重视造成师资短板,各地都急需能独当一面的实用型幼儿教师。

3.以反复训练、熟能生巧的技能性培训为主

在培训内容、时间、难度上,幼儿师范教育相对来说不需要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教学,要求学习训练短平快。最需要的不是书本知识,是反复“操练”,以足够的时间、相关的技术指导进行专注的专门的训练。做到“熟”生“巧”,以“练”求“精”。幼儿师范教育急需的是在美术、音乐、舞蹈、体育、营养学等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并且适合在0~7岁幼儿阶段训练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方面有一定能力,并富有组织教学水平的实用人才。

4.新形势下,幼儿教育专业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特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幼儿教育专业,在抚育幼儿成长,发展幼儿智力,提高幼儿体能和健康水平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提出,不断丰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幼儿教育虽然被误解为“小儿科”,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专门学、专门练,不成为“熟手”乃至能手,就适应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满足不了竞争需要。当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人才竞争,从娃娃阶段就已经开始。这更加需要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教育训练,更凸现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有价值乃至不可替代性。

四、发展幼儿师范教育的对策

1.宏观对策

概括地说,幼儿师范教育应当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状况,强化实用性职业技能的教育;实施就“业”、就“高”、不就“理”;按市场要求来进行培养,社会需要怎样的幼儿老师,学校就培养怎样的幼儿老师。社会需要怎样的育儿人才,学习就输送怎样的育儿人才;课堂上要少讲乃至不讲过于高深的“理论”,多讲“操作”,多搞“实训”,偏重学技能、出能手。在抓好传统的艺体教育的同时,注重幼儿营养和健康护理技能训练,让学生尽快成为育儿能手;发展和研究多门类职业技能、技巧,进一步体现和实现幼儿师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特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实现职业专项技能对职业工作者的全员必备性。要让全社会尊重幼儿教育工作,让幼儿教育工作成为无法替代,持证上岗的专门技术性人才。

2.实现宏观对策的微观策略

(1)加强市场调查,研究现实需求

近年来,社会对幼师毕业生需求有上升的趋势,说明社会需要本来是有层次的,社会有对各个层次的教育专才现实需求。用大学本科生,甚至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当普通幼儿教师,在现实条件下,既是浪费,又是不必要和不可能持续的,未经过专门培训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未必能搞好学前教育。

(2)幼师学生的年龄段决定她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虽然有部分学生对理论教学接受理解能力不够强,但对艺体技能完全能达到要求。甚至有“读写困难症”的学生,在技能实训中,也“如鱼得水”,大展身手。

(3)幼儿师范教育应当开拓和激发社会对育儿技能乃至“能手”教育的需求

独生子女的普遍化,使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培养;幼儿园需要熟练的教师乃至教育能手。幼师教育如果能够满足这一需要,必然会激发社会对幼儿师范教育的新一轮的需求。

(4)幼儿师范教育应可成为基础、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职业教育

幼儿园工作技能乃是工作“熟手”、“能手”的教育,应当和可以成为以基础知识、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育,以专业理论和创新研发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并存发展,不可替代的教育。

3.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体系

(1)近期目标

以就“业”为主,兼顾就“高”。就“业”,就“高”,不就“理”。所谓“以就业为主”就是要学生能胜任基层幼儿园工作,满足幼儿园工作需要,实现高就业;所谓“兼顾就高”,就是针对部分学生,不仅要求胜任工作,还能成为幼儿教育的专家,成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创业者和推动者;所谓“不就理”就是优化改善甚至对某些学生暂时忽略理论学习。

(2)中长期目标

逐步实现幼儿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深入研究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满足和激发社会对“人才战略从娃娃抓起”的认识。让幼儿教育工作更加收到社会尊重;让育儿工作成为技术性专门性工作。

孩子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养意识;激发动机;发展思维;树立品质

创新能力是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新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指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而动物不能。”【二】,“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这是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的。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落到实处,所以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

1、营造自然放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没有生理的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造。

课堂上要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景观,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践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2、激发和培育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好奇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学习的进程。”【四】

激发好奇心的常用方法有:

(1)创设故事、游戏的情境。如学习体积概念时,可以巧妙地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学习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熟悉的烧饼入手。学习等量转换时,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2)创设合作竞争的情境。如学习小数乘除法简便运算时,我让同桌分别用一般的笔算方法和转化的简便方法算,从竞争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到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3)创设有趣的练习。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设计在“1、10、100”三个数的后面添上适当的计量单位,使这三个数相等,再要求学生用同一个单位把上列各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

(4)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激情,带着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创新。

(5)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求知。不仅教师设疑,教师还应有目的地创设一种学生们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存在足够的创新机遇。

3、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教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五】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再创造方法。

(1)独立创造。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

(2)合作再创造。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努力渗透合作意识,因为合作模式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对那些答案多样、思考出现困难、涉及面大的问题适宜采用小组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班级适当的交流取得共识。

(3)指导再创造。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点拨。数学教学应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为学生创设一个各抒己见、大胆提问、干说敢想的交往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激活思维,鼓励求异、启发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六】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例如:在一堂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28+17×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7.5+2.5)×(28+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的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教师简单的否定,在羞涩中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被扼杀掉了。而有些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首先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1)原式=7.5×17+17×2.5+7.5×11=(7.5+2.5)×17+7.5×11;(2)原式=(7.5+2.5)×28-2.5×11;……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创新的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极为重要的。还是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利用分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创造动机的激发,并不只局限于某一部分特定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动机,是历史富于每一位教师的使命。

三、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的意义。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1、条件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1)创设情景: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七】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有意识的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布置问题情景,可以用讲故事、放动画、设置情节等手段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之中。案例一: 课始,老师设计如下动画:(用课件演示) 绿草如荫的在森林里,小动物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旁。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 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边疆不断地数下去,每一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正式开始,只听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它们是怎样很快作出判断呢?”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这样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这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游戏、竞赛等吸引学生,常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创设情景:“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创造力并不是某些天才的专利,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智力品质,存在于精神健全的所有人之中。”【八】根据这种观点确立起来的教育策略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生。在课堂上,我们采用课内外分小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轮流当讨论小组长,使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老师则深入到每个小组以学习者的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在启发引导的同时,得到了及时的反馈,修正后来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请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要求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表现自我时,都有一种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提高发展。

(3)帮助成功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关爱,渴望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别强烈。”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获得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使学生获得成功,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怪。,这将使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案例二: 在复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老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华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65米,小华每分钟走70米。经过8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要求学生通过画图来解答。学生通过分析、画图(如图1)很快得出了两种解法:65×8+70×8和(65+70)×8。老师还发觉有一位学生还在研究这题,就问你对这题还有什么看法,这位学生说:“老师,线段图为什么这样画呀?我可以把小明和小华家都画在学校的同一方向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怎么列式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随即表扬他很会动脑筋。是的,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又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图2),从图中不难看出,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小华家离学校的米数减去小明家离学校的米数,学生理解题意后,列出式子70×8―65×8或(70―65)×8,都得到老师的表扬。反过来,小明家和小华家的位置调换一下会是怎么样的结果?还有其他的情况吗?老师继续鼓励学生思考,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于是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除了上面几种情况,还会有什么情况出现?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都有不同的想法,都有所收获,获得成功。

(4)诱发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九】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祥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案例三: 在一次秋游活动之前的数学课上,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问学生:我们明天就要去秋游了,秋游这项活动得用到许多数学知识,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问题。如:(1)全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几人?参加“学军”活动的有几人?(2)秋游活动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来?需要几天?(3)秋游活动是在市内还是在郊外?(4)我们是乘车还是步行?(5)如果乘车去,每辆车坐几人?一共要派几辆车?来回的车票要多少钱?(6)去的路程有多远?汽车的速度是多少?(7)路上来回要用多少时间?(8)如果每人需带100元,这100元怎么花才合算?等等。大家各抒已见,在班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可见,学生面对自己要参与的活动,觉得有很多问题要提,连那些平时不爱提问的学生在如此的课堂氛围中也参与到提问的行列之中。面对学生提出那么多的问题,于是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进行市场调查,并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让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问题提得好。

2、激发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1)大胆猜测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是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基础之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 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他说,如果在学习数学是还有数学发现方面的什么事情可以做的话,就必须使学生有个提问题的机会,在这些问题中他得在一定水平上,首先是猜想,然后是证实一个数学事实,然而普通教科书不提供那样的机会。

(2)诱导联想 联想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的扩展,是使不同概念相接近,并从中引出结论的能力。新奇的联想,可使问题解决得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并给人以美感。是一种较好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数学教学的过程常是利用旧知的迁移来完成新知的认识的过程。碰到新问题我们引导学生联想已解决的问题或旧问题。如当学生解题有困难时,我们不急把解题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针对思维的障碍处去疏导和诱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找到契机,解决问题。通过联想把学生装的求知欲与思维引向亲的领。

(3)捕捉灵感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创造发明都来自于灵感。灵感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是一种单一的创造能力,而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和记忆力自然融合,使问题迅速地解决。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老师和学生都会爆发出一种突如其来的办法和妙计。这时就要设法将其捕捉住,尽量让打开的思路继续发展。案例四:在教学万以内笔算退位减法,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我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沉默约半分钟之后,一个同学突然举手:“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不仅使全班同学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而且使我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我的头脑似乎有的“灵感”,“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看很有研究价值。现在就请大家来说说,笔算退位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呢?”大多数同学认为不能,问其原因,学生说,因为书上说要从个位减起;我们刚才不是讨论过了,只能从个位减起。有些同学认为是可以的。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按从高位减起进行演算,观察计算过程,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得出万以内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从高位减起,一次看两位,不够减时,也要向前一位退1,要先退1,再写差。

(4)求异求佳 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有时可以到讲台上边讲思路边画图,有时由一个同学编出题再由他指名请另外某位同学解答,有时可以交头接耳议论,有时大声争论,甚至回到家里连父母也参与进来。尤其是一题可以多解时我总是让他们另辟新径,老师从不轻易下结论,给他们尽量创造交流思维的机会,对那些思路简捷,解法独特的发言,全班总会爆以掌声,羡慕不已。这种氛围极大地激起同学们创造思维的热情,同学们的思路有时比老师还要深还要广。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给以充分的肯定,并表示向他们学习,从而树立了一种师生平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风气。

3、突破定势,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1)开发习题 充分开发书上的例题与习题的功能。

教师要自编开放式习题,经常以一些条件不充分,过程不确定,结论不唯一的习题来训练学生。 可以在课末时出现开放题,让合作讨论。也可以每天出示一题开放题让学生回家去思考讨论,去社会调查。案例五: 在第三册,学生学会了1——6的乘法口诀后,我布置家庭作业:“小朋友回家从1——6里选两个数编文字题并列式计算。”“编几道,老师?”“编乘法吗?”我解释说:“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题目都可以,能编几道纠编几道?”“能选三个数吗?”一个学生问。我想了想,说:“可以。” 第二天当我检查作业时,不禁我赞叹不异。学生不仅数量编得多,而且有几道编地意想不到。大多数小朋友利用加法、减法、乘法编了几道。最多的一个小朋友编了二十多道,还进行了分类。他选了数字4和5,加法文字题:1、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2、4加5得多少? 3、第一个加数是5,第二个家属是4,和是多少? 4、比5多4的数是多少? 5、4与5合起来是多少? 6、比4大5的数是多少? 7、什么数是由4和5组成的? …… 减法的文字题:1、5减4得多少? 2、被减数是5,减数是4,差是多少? 3、被减数是5,差是4,减数是多少? 4、两个数的和是5,其中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几? 5、5比4多多少? 6、5少4的数是多少? 7、4比5少多少? 8、5可分成4和几? 9、5与4相差多少? 乘法的文字题:1、4乘5得多少? 2、5乘4得多少? 3、一个因数是4 ,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4、第一个因数是4,第二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4个5是多少?5个4是多少? 6、4与5相乘,积是多少? 看这个学生编得多好,特别是加法的第七题和减法的第三、第八两题。除此之外,还有小朋友编出的:什么数每堆6,有2堆?他是从摆学具中悟得的。我把这题稍改一下,“什么数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瞧,多棒。我把这编加上“平均”两字不就为除法应用题作了良好的铺垫了吗? 有几个学生选三个数编了好多道题,其中除了连加、连减外,还有几道题很有创意,如:“6减去3再加上1,和是多少?”“1乘3再乘6积是多少?”真是难得,我们的学生有其思维方式,有其解题技巧。

(2)锐意创新 一个勇于创新者一定敢于向旧的传统习惯、向权威挑战。

教学中养成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自我挑战,敢于另辟溪径的习惯。 案例六: 四年级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课本中的算法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除数与商连乘起来”,即:[24,60]=2×2×3×2×5=120。在学生已学会了课本提出的算法后,还不能就此罢休,正如数学大师波利亚的名言指出的那样:“没有一道题可解得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探讨、总结,总会有点滴发现”。【十】因此,就启发学生打开思维,再观察式子,寻求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有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新的方法:[24,60]=2×60=120,或[24,60]=24×5=120。这种方法是偶然的,还是具有普遍性呢?请你自己举出一些例子来验证。学生最终得到这种算法将甲数短除后所得的商与乙数直接相乘,得出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比课本简便。这种方法是学生立足课本知识之上,通过进一步探究,创新得到的结果,再通过学生举例,探究原因证实这一结论。

(3)各抒己见

每个学生个体之间的切磋辩论使每个学生的大脑牌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进行思路接触,每个学生个性都受到其他学生提出意见信息的刺激与启发,有利于激励出创造性的设想,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标。案例七: 在复习一般应用题时,我出示一道题: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7天修完,若需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几米? 甲解:60×7÷(7-1)-60=420÷6-60=10(米);乙解:60÷(7-1)=60÷6=10(米)。 他说:这条公路计划7天修完,若提前1天修完,只能用6天。在6天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所以只要把60除以6即可。大家对乙另辟蹊竟径的最简解法十分赞赏,但是还是有点不明白。这时,另一个学生(丙)提出质疑,他说:用乙的解法把题改为若需提前6天修完,即1天修120米,而公路全程有420米,是不可能题签天修完的。我表扬他敢于质疑,并启发说:我们画个图,结合图形来研究,好吗? 1天的工作量 提前6天的工作量 在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得到以后统一意见。 在(1)中,提前1天用6天修完,只要把1天的工作量分成6份,平均分配到6天的工作时间去,就是若要提前1天修完,每天就要比原来多修“60÷6=10米”。乙的解法实际上是60×1+(7-1),这里把“1”省略了是可以的。在(2)中,提前6天用1天修完,那么就要把6天的工作量60×6=360(米)都加到1天的工作量中去,即60×6+60=420(米)。在本例中,学生赞赏了乙的最简解法,丙未真正理解其思路,持怀疑态度进行质疑。若加以否定或让他当中出丑,那对丙的学习激情和批判冲动将是一种残酷的打击。实质上乙的解法只是“提前1天”的特例,而丙要寻求的却是“提前几天”的通解,这也是丙思维中创新的火花。让他们各抒己见,在矛盾对立冲突中深入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4)自编习题 自编习题是技能技巧的运用,是自我评定的一种形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践。从给式编题,结合图编题,按条件补问题的编题,发展到编一类题目,如“计算题测试”,“应用题能力考”,“概念题测试”等等,逐步加大难度。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到期末复习阶段,还要学生编制期末大考试卷。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当发现有重复内容,允许改动,发现能针对自己薄弱环节或教材的重难点编题,给予表扬。比如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要求学生去调查社会生活,结合生活实践,编了几十类不同素材的习题。编题的过程也是学生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装的想象和创新。编完考卷后,分学习小组互相批改,通过自我评价和互评相结合,最后,评出最佳卷子,优秀习题,由学生自己打印编排成卷。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培养了活动能力。总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那种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创造才是教师最重要要创造。因此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末来社会培养出一代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四、 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因为,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十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21世纪科学教育与刘默耕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材料》R

[2]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夸美纽斯著 任钟译 N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 3EDU教育网摘录

[4] 《谈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方法转变》N 陈世刚 2008年第4期

[5]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和实践能力》N 张国营 2008年第4期

[6] 《浅谈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 刘湘兴 2008年第4期

[7] 《浅谈新课程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组织艺术》N 王美根 2008年第4期

[8]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j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M

[9] 《数学方法论》j 郑毓信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