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第1篇

亚洲风或东方风格的抬头,代表了东方世界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被重视,措趁此趋势潮流,亚洲设计师应该善于掌握自身民族文化和传统,让亚洲的艺术与文化能齐头并进,打破几个世纪以来,以西方理性主义为主流的文化优势,让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之美,裨益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而趋于均衡。

不过,面对当下的现代生活,古老的东方传统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需要被改造或撷取其元素做适度地融入,这些年来许多亚洲甚至欧美设计师,都在为东方风的当代设计努力,也颇有斩获。

在我的设计里,相当重视整体文化与艺术气质的展现,所以中国及东方传统文化一直是我在设计中所极力吸取的养分。我所掌握的有三项原则:转化、气韵、创新。例如原来出现在家具的镂刻雕花,我改为使用现代极简家具,转化到出现在地毯、面料上,造型也做了简化,并搭配现代材料如玻璃,不锈钢使用,将传统中式居家的厚重凝滞感减轻,甚至在不使用传统素材的情况下,仅以色彩线条来形塑东方意境。

在北京星河湾,我运用祥云、等中国传统图纹,镶嵌在地坪,或编织成地毯面料,或锻造成格栅屏风,刻意以不规则的形状创造泼墨效果,代表中国的浓艳颜色,如大红,墨绿,也被我大胆地采用,这些取材自古老文化的元素,经由当代的设计手法转换与创新,反而让传统成就一种新时代的魅力,东方设计的重生与西方现代设计的巧妙融合,正是我所想要传递的“新中式”美学的价值,可以展现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东方美学的新内涵。

除了浓烈的中国节庆,庙堂色彩之外,我十分向往中国古代山水画和文人园林意境,我也尝试在设计作品中营造这种恬淡悠远的氛围。获奖的北京NAGA大堂,我则试图以胡同式的层次营造出景深,这道动态的艺廊,呈现艺术家杨柏林创作的雕塑,在序列上犹如门神,空间与家具陈设的颜色与线条,彷佛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的深邃与悠远,及文人画的留自意境。

在Peking house别墅,我运用中国和东方传统艺术的元素,例如中式简化版窗棂,中国瓷器,日式漆器妆点,但形制上是线条简洁的现代家具,以西式生活理念与中式审美精髓共同营造空间,以现代烘托中式典雅以简约衬出细腻繁美,来表达现代中国人文化意识的特点。另外错落的花卉植物布饰,画轴烛台、灯具等,以及艺术品和景,物窗,台之间彼此烘托,酝酿出东方神韵与情调。东方空间美学,并不是抓几个中国传统元素倒进空间里,就可以佯称捕捉到的,它需要细腻的情韵去融汇。

近来我更尝试以前卫的混搭手法,去表现当代东方的艺术生活样貌。当装饰主义遇上当代中国,该呈现何种样貌?我把古典,现代、当代不同时期的艺术潮流交融合一,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时尚美学观。在具有东方意境的家居陈设中,我把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为Cassina设计的Wink椅,杰米・海雍(Jamle Hayon)的《我的马戏团-坐着的小丑镜子》(Mon Ciqrue―Sitting Clown with Mirror),加耶塔诺(Gaetano pesce)所研发高科技材质的FEKTRI椅等作为捂饰,因为掌握了正确的比例原则,不但不显得突兀,反而创造鲜明的空间印象,具有装置艺术的概念与趣味。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第2篇

摘 要:研究了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首先从“耻感文化”、“重实用”、“纤细悲怆”与“物哀美”等方面介绍了日本的民族文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对三宅一生设计的影响;其次结合服装造型和面料要素进行审美文化解读,认为三宅一生的设计作品集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一体,达到了“和谐统一”审美追求。

关键词:三宅一生;审美文化;造型设计;面料设计

Abstract:Studied the famous Japanese fashion designer Issey Miyake,first from“shame culture”,“the practical”,“slim Pathetique”and“Sorrow for the United States”and introduces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n Japan,and analyzed their Issey Miyake design influence;secondly costumes and fabrics combine elements of aesthetic culture interpretation that Issey Miyake design Portfolio natural beauty,ecological beauty,beauty technology integration,to achieve a“harmonious unity”aesthetic pursuit.

Key words:Issey Miyake;aesthetic culture;design;fabric design

1、引言

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作为东方艺术的最佳诠释者,有着对服装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1963年三宅一生举办第一场服装秀“布与石之诗”;20世纪80年代三宅一生推出设计作品“一身褶”;20世纪90年代推出“我要皱褶”系列服装,也标志着“我要褶皱”品牌的诞生;之后的两年三宅一生传承了一块布的精神,利用电脑的先进技术制作出无需缝制,可以由穿着者自己变换造型的服装。众所周知,审美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的设计中审美意识的产生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文化特征、社会习俗,从构架服装主体的造型结构,到体现款式基本要素的面料,都能在他的设计中发现强大的审美内涵。

2、日本民族文化及其对三宅一生的设计影响

(1)“耻感文化论”对三宅一生服饰设计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到:“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被公开嘲笑或拒绝,或者是因为他幻想着自己被嘲笑无论是哪种情况,羞耻都是有效的制裁手段。”[1]她指出:与罪相比,(此处的罪指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日本人更重视耻,并称其为“耻感文化”。表现在服装上是服饰与人的和谐统一,展示庄重的、安定平和的美感。三宅一生用“褶皱”打破了服装对人体的束缚,他是以东方的审美理念为标准,对传统的东方服饰宽衣、含蓄、舒适的造型特征进行夸大,重新进行组合,形成具有东方审美观念又有时尚感的服饰设计。

(2)“重实用”的文化心理对三宅一生服饰设计的影响

王家骅在《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中这样写道:“日本人比之理智更重视直觉,比之理论更重视实用。”受日本儒学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即物主义”的性格,日本的宗教观也反映了日本人“实用主义”的性格特点。

三宅一生的设计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设计的服饰可以同时适合很多场合穿着,如晚宴穿着的服装生活中也可以穿着,可以根据场合的需要来增减服装,来满足穿着者的需求;其次实用性还表现在服饰的保养上,收藏方式简单、无需熨烫、易洗快干等,实用性极强。

(3)“纤细悲怆”与“物哀美”的哲学理念对三宅一生服饰设计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1]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苦难、残缺、死亡有一种偏激的热爱,这种悲怆审美成为日本人审美文化的主体。另外,受日本佛教“无常观”影响下的日本人还有一种“哀美”的审美意识。

三宅一生的作品同样受到这两种审美观的影响。他的服饰作品通常看上去是外形简约,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性。在色彩上虽用色丰富,但多用冷色调,对黑、灰等晦涩色彩的偏爱,作品较为消极阴郁,充满神秘气息。有一种独特的“物哀”的审美内涵。

3、三宅一生服装造型设计中的审美文化

服装造型是服装的骨架。三宅一生借鉴东方的制衣技术、包裹缠绕的立体裁剪技术以及日本和服制作技术三大方面,融合于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在造型上,开创了服装设计上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

三宅一生的解构主义风格给了我们另一种服装视角,即:服装不应是束缚。他用褶皱突破了服装对身体的规定,同时也打破了服装的传统结构,着装后体现一种随意感和立体感。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一书中谈到的:“毕达哥拉斯派和新柏拉图派都认为‘小宇宙’(人)与‘大宇宙’相对应,人心里本来有内在的和谐或美,碰到外界的和谐或美,‘同声相应’,所以才爱好它,才产生美感。”[2]三宅一生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东方服饰美的内涵,同时也蕴含着不容忽视的时尚美,在服装造型上展示着极强的“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

4、三宅一生服装面料设计中的审美文化

面料是服装设计三大要素之一,在设计中同样值得推敲与运用。王旭晓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写到:“各种天然材质具有迥然不同的质感特点,会引起人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不同质感特点都会引起人的美感。”[3]在他的“一块布”系列设计中,面料均采用天然的,整体服装与大自然贴近,具有极强的自然美、生态美的美学内涵。只有人与万物相互关照,相互生产的世界才是美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三宅一生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阐释。三宅一生将自古代流传至今小的传统织物,应用了现代科技,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体现了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

5、结语

服装的生命在于其背后所蕴涵的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服装本身的灵魂设计。三宅一生的作品被誉为“东方服装艺术的一面旗帜”,作品以“形”传“神”,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审美文化内涵的,从而创造出民族审美文化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典范。(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 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1).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学;杂技;表演

中图分类号: 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20-01

这一切可以说是东方人体艺术的共性,但是作为以身体为工具的社会实践的武术表演、戏曲表演、舞蹈和杂技,各自追求的重点不同,因此审美主导和意向就有差异,特别是舞蹈,更有不同体系的舞蹈和不同时代的舞蹈美学的差别。

而武术以技击为其重要的精神内涵,因此不管是鹰爪拳、虎拳、螳螂拳等表面拳法,还是行云流水、淡远飘逸的太极拳或走转迅变的八卦掌,在表现虎虎有生气的节奏、真力弥满的生命情调的同时,必有一个目夺神注的假想之敌,这才能显示其精武之神魂。

戏曲表演做打与唱念必须配合,而文学剧本塑造的人物和冲突又是戏剧的中心,它的美学就更为复杂了。

只有杂技,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仿佛简单些,因此美学的殿堂里,常常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当您阅读了它产生的文化机制和独特的历史,以及在现代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就不能不认真研究它的美学意义了。

杂技作为一种超常的艺术,作为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智能和体能的最古老的艺术,同时又是现代表演艺术之一,它在美学的任务是科学地回答杂技本体问题,包括杂技在各门艺术中的地位;杂技的起源;杂技本质和特征。杂技作为审美对象有特殊的美学规律,从而揭示出杂技艺术创造、欣赏、及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特殊的规律。同时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欣赏杂技和发展杂技艺术。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建设

Abstract: Green design between historical area and modern buildings, how to position, how to use the landscape style garden style is a problem often faced in the traditional cit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Need to grasp the design of propriety, to not only continu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very learned effect.

Key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East Garden; western garde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 ,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2、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

中国园林自从唐代出现了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及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含着誉谓“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中国文学与文学、绘画自古以来互为表里,彼此借鉴,交互引发,相资为用。按诗画艺术组织园林类型,划分和组合园林的形式,犹如中国画咫尺千里的山水画立轴或横幅手卷,运用散点透视,及动向透视的表现方法。它的超时空概念,正是东、西方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

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边走边赏边构思的民族传统的方法,表现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自由观察,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国山水园林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组织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

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论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还有绘画理论中的“移天缩地”、“小中见大”和“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等等,中国山水画的超时空概念,融注入园林的景观空间,极大地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

中国园林的布局构景,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借鉴于文学艺术的立主题,分段落,讲究起、续、转、高、结的程序组合,因借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布局构景中。首先立主景、配景,划分景区、景点,讲究游览路线在组织景区中的序幕、连续、转折、和结尾的系列组织程式;犹如诗歌中的抑扬回转,富有韵律节奏感。如园林中的从一个景区引向另一个景区,由封闭到开敞,从峰回路转到柳暗花明;又好似运用章回小说中的一波三折、隐喻等手段,引向主景,然意未尽,噶然而止,令人产生余音绕梁的意境情趣。

3、现代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4、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为此,设计师应该:

第一. 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 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 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养,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第四. 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详细规划》编者: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第5篇

混搭的“中国风”不变的古典情怀

方文山告诉笔者:“‘中国风’不是迎合当下音乐利益的曲风,它是混搭的,它的旋律是西方的,它的琴、琵琶等乐器是仿古典、东方的。”

方文山在九朝会播放了他新作《烟花易冷》,并介绍了创作过程:北魏人杨炫之著述的《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齐民要术》合称北魏百年来三大奇书,阐述了当年洛阳城的辉煌壮丽。《烟花易冷》所描述的正是1500年前,杨炫之笔下那个盛极繁华后倾塌颓圮的千年古都洛阳城中,一名皇家将领的爱情故事。方文山还据此书精心创作了当年的洛阳城模型。

延续其一贯的“中国风”格调,《烟花易冷》中的深情词句,也许正是自己古典情怀的真挚表达“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你仍守着孤城/城郊牧笛声落在那座野村……跟着红尘跟随我浪迹一生/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

“文化识别度”是安身立命之本

方文山喜欢出国旅游,因为去别的国家可以感受到另一种文化氛围、看到与本国文化有反差的东西,形成新鲜感。每到一地,他最喜欢看的是建筑,在他看来: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视觉呈现,高度聚焦了当地的文化特征。一个城市能够凸显其文化视觉度,就增加了旅游,娱乐的吸引力。在这方面,日本的京都给方文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如果有一个唐朝人,坐着时空穿梭机到了日本的京都和中国的西安,他不会认为西安是长安,他会认为京都就是长安。因为西安的建筑模式及建筑外貌,已经跟唐朝距离太遥远,而京都更符合唐人的时空背景。京都的文化设计艺术性很高,城市的风貌会吸引你去旅游,因为它有很强的文化识别度。”

相关期刊更多

东方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编辑部

东方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东方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