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放”与“收”

【中图分类号】G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35-02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但在具体实施中,一些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而自己由过去教学的“中心”走到教学的“边缘”,甚至完全退出舞台当“观众”。新课程要求淡化教师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不要教师。教师也不能一下子全线退出,在教学中绝不能袖手旁观,成为局外人。相反,教师要扮演极为重要的多重角色。他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者、程序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和评价者,始终和学生“共呼吸”,还要俯下身子融入学生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新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遵循适度“放”与“收”的原则,达到导与讲、教与练的有机统一,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放”意味着让学生能尽量自学;意味着让学生在尝试中自行摸索学习方法;意味着让学生在摸索中发现问题。那么,“放”应该怎样去做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1 放之有“纲”

“放”不是指体育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放。一方面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正确引导。比如,凡学生自己能够掌握、学懂的地方要放;学生自练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集体、小组合作练习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某一知识、技术技能或某一问题,经教师点拨后需要加深理解或需要完善、巩固时要放;对某一问题,学生求同多,求异少,教师点拨后要放;为了调节学生情绪,培养主动性、创造性和互相交往的能力,如游戏教材,我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使其能充分表现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放手让学生在自练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未曾到达过的知识境界,实现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2 放之有“情”

“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追求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当时情况或教材内容,不断设计、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之积极地探究未知的知识、技术技能,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 放之有“法”

教师在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授学生以“法”,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练有所得,学有所获;切忌满天撒网,无头无序,纵不能拉,横不能收。比如,教师在给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时,总是先看正确动作,再把正误二者加以比较,然而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有目的地去练。这样做,要比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要好得多,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思维起着主动作用,学生真正理解了,掌握问题将更准确、扎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独立地学习有关新的知识,对知识运用起来就会“准、快、活”。

新的体育课堂教学的“放”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有“纲”是根本,有“情”是关键,有“法”是保证,要把三个方面要机地结合起来。

当然,要想一堂体育课上得理想成功,还必须处理好教学过程的另一方面――“收”。“放”是前提,“收”是目的。所谓“收”,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纠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准确、系统、完整。

收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课标上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二是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困惑难解之处。在“收”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依据体育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点拨、突破。

(1)收要照顾到点和面的结合。 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的份量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依据课标向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使学习目标控制在既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而经过努力又是可以达到的水准上。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快慢不一致。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育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使之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注重点面结合,分层讲解、练习。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以后,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实际,个别指导、矫正。若是普遍问题,要进行统一点拨,指导迷津,导引方向。通过个别指导和统一指点,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得到最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 整体性发展 分层教学 教学观念 终身体育

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塑造健康体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以后从事技术操作、制造等行业的工作,他们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具有相当高的战略意义,它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真正实现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经济的基础工程建设。早在1990年5月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就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了贯彻这一思想,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理所当然也必须坚持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方向。

一、分层教学是保证学生的整体性发展的基本教学策略。

体育教学要想真正确保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一对一地进行“个性化”的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是不可能做到的。目前我国高职体育课程教育中,一般采用单班课或选项课的形式,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五十人,一个老师上课,面对拥有几十个人而又具有明显个体差异的学习群体,要想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很难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据体育统计调查,一个教学班级学生的体育水平,基本上属于正态分布,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占大多数,处于两头的体育尖子与体育“差生”均占少数。有时候不同类的选项班的学生整体的体育水平也不尽相同,甚至会有较大落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育水平,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应当说是可行的,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抓好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基点。

根据调查,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整体的体育水平在高校中处于前列,且具备一定的体育认知能力和运动习惯,但体育尖子却少之又少,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是我们实施教学所不可忽视的主体结构,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学生整体发展的基点。丢掉大多数学生,只抓少数学习尖子,是“精英教育”的表现,从根本上背离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认真抓好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练习难度、安排教学进度、运用组织教法的基本依据,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线,体育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上。抓好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就抓住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头”。

三、重点做好体育“差生”的转化是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后进生在人格上与其他学生是平等的,享有与其他学生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不仅要求政府和学校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要求政府和学校有义务将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任何放弃少数体育“差生”的想法与做法,都是“教育歧视”的表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善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做好体育“差生”的转化工作,“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每一位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体育“差生”的转化却又是一项极其复杂、极其细致和难度很大的工作。

1.高校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

2.弄清原因,对症下药,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3.发挥群体的力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4.重点发展身体素,加强课外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概念。

四、让体育尖子发展得更好是促进其以点带面整体性发展的良性补充。

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的运动能力,大多数是他们自身出于对某一体育项目的喜好而长期锻炼形成的一种能力水平,他们生活和成长在学生群体之中,有相当的亲和力,对同学具有重要的示范与激励作用,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让体育特长生发展得更好,不仅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冒尖,这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我们强调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要对少数体育尖子降低要求,人为地拉平他们与一般学生的体育水平,压制他们的体育特长和个性发展,也不能对他们撒手不管,任其自然发展,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使他们的体育发展得更好。

1.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加强对体育尖子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特长生不具备专业体育特长生的水平和能力,对运动锻炼的理解只是出于个人喜好上面,同样就不具备在从事体育锻炼时的自主性和渐进性。因此当他们完成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统一标准时,学习就失去了目标的引导与激励,体育学习就陷入盲目性与随意性,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发展。为此,应当根据他们的水平,为他们制定相应的高于统一目标的学习目标,同时培养他们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加强对他们有关人体活动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的结构与测定、锻炼计划与运动处方的制订、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与手段、运动效果与身体状况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等知识、技能的教学。

2.充分发挥体育尖子在体育教学中的骨干作用。

体育尖子是体育教师最得力的助手,他们的动作示范、切身的运动体验、对同学的帮助与鼓励,往往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把他们安排到各学习小组中去,或是充当组长,或是赋予他们一定的任务,或是让他们帮助某一两个体育“差生”,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品质,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总之,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即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要求,而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组织和评价体系是达到目标的具体手段。只要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不懈努力,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恰当的课堂结构,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健康、发展的思路主线,就一定能使更多的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马岩,杨乃彤,裴广.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性体育教育的探讨.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3篇

一、体育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要素,任何学科只要学生对该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它的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起点,要进行和谐体育教学,应给学生创设和谐的情景氛围。

首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蹲下身子,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与学生一起平等对话、交流、探索和商磪,适时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打开束缚师生心灵的枷锁,放松参与学习的心境,让学生在师生的谐教学中充满自信心,产生浓厚的学习激情。

其次创设鲜活有趣的体育运动场景,提高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设置每个项目所需要的场景、器械,再设置要增加一定的有趣而新鲜的布置,让学生一接触就产生兴趣。

二、体育课教学过程的创新要赋予体育的教育性

体育教育应通过文化积淀、传递、创造的不断循环,使其由工具化向文化化转化。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较强的价值涉入文化,而知识、经验、技术本身却不能赋予体育课程文化充分的教育性价值。

1 、体育课程传承文化是一项根本性的任务,但却不是唯一的使命,更不是什么法定的条例。体育课程传承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体育教师永远循蹈过去或现代的文化节律,而是通过了解文化,去开创新的体育课程。

2 、从体育课程结构去看当前的体育文化研究。对体育课程的研究更需要的是立体性的纵向拓展,是深层的文化阐释和学理性描述。这样的工作不可能只靠量的扩大就能完成,而应从课程结构的平衡入手,通过课程本身的健全和完善来激活其良性循环的机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程文化缺失的这一难题。

3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没有人文,就没有做好体育教师的基础。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体育教师的行为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的体育教师不可能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也不可能有活跃与完善的思维能力,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体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社会与人民。

4、体育课程具有文化的先进性,判别体育课程文化是否先进,首先应坚持历史的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价。从体育课程文化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来评判体育课程文化是什么历史阶段上的什么性质的文化,看这种文化是否具有现代性,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次应坚持科学的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判,看体育课程文化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再次应坚持价值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判,就是要看体育课程文化对增强人民体质健康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体育课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1课堂教学的创新首先是教师风趣精彩的课堂语言,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教师教学时,要用风趣、幽默的个性语言、形象、准确的肢体动作,给学生一种既形象又生动的感染力和鼓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体育课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增强兴趣,尤其是田径运动项目,许多学生喜欢球类活动,往往忽视田径运动,作为教学需要,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体育训练,加强田径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田径活动是一门技巧性加耐性的一项体育项目。男生往往能够适应,女生往往怕弄脏衣服、怕吃苦,就表现出没多大兴趣,作为教师就要让他们增加兴趣感,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体味这苦中有乐的味道。田径训练关键要让教师言传还要身教,一步一个指点,还要求学生加强自我训练,这不同于球类,球还有一个团队意识,协调和配合关系。田径项目几乎是个别训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要教师指点下自我去训练,在训练中提高技能、技巧。

2、注重体育训练的特点性教学。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取得较好的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过程追求的目标。本文根据多年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体会,提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以及布置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边缘技术学科,是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在我校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开设此门课程是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思想己普遍被世人接受和采用,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课程内容丰富,以机械及电子相关领域的多门课程为基础,内容抽象又难于理解,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本人不断探讨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多媒体汇集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特殊效果等,它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包含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和理解问题的方式,而且逐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弥补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时某些方面表现单调的缺陷,创造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图表简单且不精确,视觉效果差的不足,增加了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辅助内容,使更生动、形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这门课的序言中,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得出生产、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即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介绍常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采用了几种多媒体技术,如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直接在投影屏幕上打出打印机和全自动照相机的图片;列举航天航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列出了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机和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车的图片……;如列举儿童玩具中会动的机器狗,最尖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直接插入了相应的影音文件;最后介绍和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我直接把刚完成的科研成果照片播放出来。这些多媒体效果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本门课程要研究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再如,在序言中为了直观、生动地说明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通过机器人这个真实产品的应用实例来具体分析。首先通过机器人下台阶、机器人回答主持人问题、机器人跳舞的录像分析机器人要完成任一动作都要由构成机器人身体的框架、四肢和机体内的机械系统、完成信息采入的检测系统、完成信息处理的控制系统、提供动力的伺服系统以及类似于人神经系统的接口协调完成,并很容易得出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由机械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接口设备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进而得出与这五个系统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技术即机械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伺服技术和接口技术构成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辅助手段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学习和理解过程水到渠成,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还如,在介绍机械系统中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如果不采用多媒体形式,许许多多的机构简图必须在黑板上手工画出,由于这些结构图都比较复杂,手工绘制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课堂有效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不准确,影响学生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如果通过扫描仪把这些结构图的图片直接插入PowerPoint文件中,则可以直接投射在大屏幕上,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与原图片一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另外,为了形象地说明某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如滚珠丝杠副,又插入了相关的动画资料,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且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总之,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这样一门枯燥单调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掌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

根据该课程的多轮教学体会,很多学生开始兴趣很大,但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渐丧失了兴趣,课程学习变成了包袱,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进度较快,学生又缺乏实践基础,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的困难,随着问题的堆积,丧失了信心;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照顾到课程系统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实践大多只针对个别知识点,而教学对象又是没有任何工程经验的在校学生,使得本来富于魅力的知识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内容的堆积,学生感到难以致用,丧失了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实践基础差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是课程的难点所在。

高等学校在教学之外还应具备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科研是高校教学的底蕴,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科研项目,通常以自己的科研实践为案例,变抽象为直观,通过实物样机来理解复杂的结构及原理。在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无论讲述课程的哪一部分内容,都以自己的科研课题“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和“嫁接机器人”为例讲解,使抽象的内容变为现实中触手可及的真实产品,令学生信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述同步带的工作原理时,直接把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同步带及带轮拿到课堂上,通过实物讲解,易于理解和掌握。再如,讲授步进电机的控制及工作原理时,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步进电机拿到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直接讲述它的工作原理及控制过程并现场编制梯形图。学生见到实物并观察编程过程后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很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科研项目案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总之,课堂教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丰富的课外作业

学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自主选题的课外作业,给他们一些学习的“压力”,他们就会变得主动起来,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布置了灵活的课外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讲述“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时,由于教材永远赶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布置了“到互联网和图书馆上查到最近传感器”的作业,要求不停留在教材提及的内容,越新越好,弄懂其基本原理。最后,每名同学都查到了很多应用在高科技产品上的新型传感器,使学生掌握了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又拓宽了视野。

其次,为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第一次课就布置了“研究一种农业机器人,掌握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这一作业最后是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的,学生找到了几乎所有的农业机器人,如移栽机器人、嫁接机器人、挤奶机器人、西红柿采摘机器人、黄瓜收获机器人等,学生们在分析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梯安装与调试 基于工作过程 教学改革

电梯安装与调试课程是电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考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电梯作业人员) 的必备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电梯安装与调试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首选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与电梯联系紧密。按照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推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工程实例项目,将课程知识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贯穿起来,建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实践,使学生具备解决第一线实践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项目的开发,是在分析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出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教学目标直接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对于一门课的教学,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单元两个层面来展开。要从各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 “ 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课程围绕电梯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等工作过程,设置了10个教学情境,在资讯、分析、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的学习情境教学组织中,逐渐培养了学生作为工作者的态度、 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六步实施法(以电梯导轨安装为例)

1.资讯

教师通过世界大学城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导轨安装的任务,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动画课件了解导轨安装全过程。让学生明白该项目在电梯企业中的实际安装方法,做这个项目有何意义,然后再认真阅读教师给学生的实训指导书中导轨安装的资料,这样,从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

根据项目相关的知识点,以课件讲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掌握。讲解完成后,同样可以播放导轨安装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安装的顺序。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参与进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讨论导轨安装的步骤。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并按照项目的控制要求自行分析思考安装方案,然后小组6人讨论各自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项目教学中的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

3.决策

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左右,每个小组自己推选一位队长。队长根据这个项目分配合适每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每个项目任务的时间由老师设置,预留汇报时间其余的时间由每个小组的队长支配。项目小组根据本部门的职责,结合项目教学的任务要求,制订项目完成的计划。包括项目任务的执行者、任务完成时间、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任务内容等。要求每个项目任务都要全员参与,小组的队长自己决定分工,如查找资料、整理资料、报告确认等。主要以学生设计,讨论为主,再加上老师的课件演示和现场模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实施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安全第一。教师先集中讲解一次安装步骤,尤其是让六个队长必须掌握导轨安装的顺序,然后分组实操安装导轨,队长根据每位成员的情况分配具体的任务,队长也是安全员,注意安全。开始实践操作,整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寻和互助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直观地把所学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同学们,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教师在旁边指导与监督,改变了一味的填鸭式的教教学。学生和老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都充实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行业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了便利。

5.检查

项目完成后,首先是小组自己检查,拿着卷尺、水平尺、磁力吊锤检查导轨安装的具体尺寸,检查导轨支架是否水平,用磁力吊锤检查导轨的垂直度。队长把检查的结果记录好,然后是两两交叉互相检查。检查方法和自己检查方法一样,队长也把结果记录下来,大家把检查的结果给老师。教师在六个小组中,挑选最典型的小组对结果再检查一次。

6.评价

强调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三个方面构成。这样学生自评就是根据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打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有成就感;小组互评,增加检查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让学生在其他小组中找差距; 教师总评是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根据要求进行项目验收。这个环节体现项目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信心,最后学生把实训操作的内容已经检查的结果写成实训报告发送到教师世界大学城上,让教师批阅。

三、小结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梯安装与调试设计与开发,让每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既能掌握有的技能,又能进行挑战性的学习,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把学生由厌学到乐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项目的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管理原则,符合高职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会、在会中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课程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运用做了有益的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开发方法是目前高职教育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需要不断去努力探索。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思考与探讨,进行课程改革与内涵建设,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柴华伟.电气控制及PLC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滕云.PLC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6(12).

[3]李庆玲.以信息化手段促进PLC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9).

[4]韩亚荣.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PLC课程改革[J].中国培训,2015(18).

[5]彭儒武,徐海花.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

[6]周书颖.可编程控制器在实验教学中的分层次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