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技术治疗

生物技术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技术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技术治疗

生物技术治疗范文第1篇

1.维生素D的新陈代谢 :维生素D可以通过机体自身合成(皮肤暴露于紫外线时)或通过膳食摄入体内。食物中维生素D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维生素D2主要存在于植物当中,但在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量极少;维生素D3则主要存在于肉类食物,尤其是含高脂肪的鱼类。虽然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维生素D较少,但都可以通过膳食得到补充,如牛奶、谷类等。角质层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中含有大量7-脱氢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被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3,这个过程很快并在几小时内达到高峰。表皮黑色素通过吸收紫外线可减少维生素D3的产生,这可能是深色皮肤的人产生维生素D3水平较低的原因。所以,如需产生同水平维生素D3,皮肤含有黑色素细胞多的人群相对含有黑色素细胞少的人需较多紫外线照射。无论是食物中获取还是紫外线照射后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都是未活化的激素,需要在肝脏内转变成25(OH)D,即骨化二醇,这是维生素D在体内循环的主要形式[1]。由于血液循环中的25(OH)D很容易被检测,半衰期长达2~3周,因此被认为是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最佳指标,可反映身体健康状态[2]。在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下,25(OH)D在肾脏中羟化成为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即骨化三醇[3]。

2.维生素D受体(VDR): 早在80多年前就有口服维生素D治疗银屑病的报道,以后因对高血钙的副作用有顾虑,使这种化合物未能进一步发展。之后,人们发现了维生素D受体(VDR)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如角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单核细胞、T、B淋巴细胞等。因此,维生素D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VDR介导维生素D的多种生物学功能[4],属于类固醇/甲状腺激素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与其它核受体,如维甲酸X受体,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并结合到反应元件的启动序列,引起基因转录,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免疫调节等过程[5]。VDR作用范围广,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疏松、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

维生素D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

表皮角质细胞是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同时可以产生活化维生素D所需要的酶,如维生素D-25羟化酶(CYP27A)和25(OH)D-1α-羟化酶(CYP27B1),从而参与维生素D的活化过程。虽然活性维生素D大多在肾脏中产生,但是CYP27B1的表达在角质细胞中明显高于肾脏。角质细胞独特的25(OH)D24-羟化酶(CYP24A)负反馈调节机制,使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量少于肾脏。表皮是由角质细胞分化不同阶段的5层细胞组成,维生素D与VDR结合,调节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增殖并促进连续性的分化以形成表皮的上层结构。维生素D可增加细胞外皮蛋白、谷氨酰胺转氨酶、兜甲蛋白、丝聚蛋白等表达,增加角化包膜的形成并抑制增殖[7],这可能与维生素D通过诱导钙受体和磷脂酶C(PLC)增加细胞内钙水平有关,这对促进角质细胞的分化起到关键作用。维生素D在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伴有原癌基因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mRNA水平的降低,以及细胞周期抑制物的增加。VDR缺失或维生素D产生异常(如CYP27B1突变/缺失)可使表皮的分化异常,导致基底层过度增殖。角质细胞的分化需要基因表达的顺序调控,而VDR的特殊作用部分由于与多种调节因子结合,调节因子与影响角质细胞分化的核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基因组的活性;其中两个辅激活因子复合物参与角质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一个是DRIP(维生素D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角质细胞分化的增殖阶段中VDR主要的结合物;另一个是SRC(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与VDR结合,参与分化第二阶段[9],这些结合是维生素D依赖性的。不同基因对不同VDR/共激活因子复合物反应不同。由此可以猜想,由DRIP转变为SRC结合VDR的过程是角质细胞分化所需基因的顺序连续诱导产生的。分化早期阶段维生素D诱导基因转录产生的角蛋白更依赖于DRIP复合物,而分化后期产生的丝聚蛋白和兜甲蛋白更依赖于SRC复合物[10]。但也有研究发现,VDR可不依赖维生素D作用于角质细胞独立发挥生物学作用。

维生素D对银屑病的免疫调节作用

最初普遍认为银屑病主要是角质细胞增殖异常、炎症细胞浸润皮肤的疾病[12]。在过去十几年,已证明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系统性炎症疾病[13,14]。研究发现,骨化三醇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5]。维生素D治疗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小鼠模型有效[16]。

1.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并参与免疫级联反应 :人们普遍认为,未知的刺激物激活皮肤树突状抗原提呈细胞,这些活化的细胞刺激Th细胞导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这种级联反应中可伴有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的产生,并招募、活化其它细胞,包括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最终导致角质细胞的增殖,促使了银屑病皮损的形成[17]。局部应用维生素D可调节银屑病皮损中浸润的免疫细胞的数量。一项研究显示,10位银屑病患者外用骨化三醇,每天两次,连用四周,可减少表皮和真皮中T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抗原提呈细胞,尤其是树突状细胞,是VDR配体的主要作用靶点。有研究发现,注射含维生素D的疫苗至皮内,可以观察到维生素D作用于树突状细胞[18]。近几年,已有详细研究发现VDR配体在树突状细胞中的作用。1,25(OH)2D3以及类似物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导致其刺激T淋巴细胞的功能受损[19]。树突状细胞进入表皮后即为朗格汉斯细胞,在表皮结合抗原后迁入区域淋巴细胞并诱发免疫反应。局部应用1,25(OH)2D3可减少朗格汉斯细胞的数量,并可抑制朗格汉斯细胞促使T细胞增殖的功能[20],这种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质细胞衍生的GM-CSF(活化朗格汉斯细胞的重要因子)来实现[20]。

2.作用于Treg细胞抑制免疫反应 :目前,维生素D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研究发现Treg细胞也可能参与[21]。局部应用维生素D可增加小鼠皮肤淋巴结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22]。长期外用卡泊三醇以VDR依赖方式增加角质细胞RANKL(NF-KB配体的受体激活剂)表达[21]。已证明RANKL的表达参与紫外线照射后Treg细胞的表达[23]。维生素D可能通过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Treg细胞从而抑制免疫。研究发现,局部应用维生素D可调节树突状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DCs数量减少与诱导Treg细胞,抑制紫外照射引起的皮肤免疫反应有关[24]。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3及类似物可作用于树突状细胞促进IL-10的表达和分泌[25];此外,Taher等在哮喘小鼠模型中研究发现皮下注射维生素D可通过诱导增加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TGF-β增强免疫抑制作用[26]。而TGF-β介导维生素D作用于LCs(朗格汉斯细胞)产生Foxp3(+)Treg细胞,IL-10介导维生素D作用DDCs(真皮树突状细胞)产生IL-10(+)Treg细胞[27]。许多研究发现,维生素D是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此外,维生素D治疗可诱导细胞因子表达促使抑制性T细胞的分化[28]。#p#分页标题#e#

结语

生物技术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物反馈;心身疾病;心理疏导

生物反馈技术在我国临床的应用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但却显示了它在临床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举足之功。因为它治疗的原则是:让患者参与在自己心身相关的因素之中去认识自己的疾病并参与自身疾病的转归。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开展,孕妇在整个妊娠过程中体验的心理变化,坏了“自己”孩子的复杂心情,构成了妊娠期复杂的心身关系。她们担心夫妻的性生活障碍、流产、畸形、难产、妊娠并发症等,导致妊娠呕吐加剧,焦虑、抑郁、妊高征发生率高,从而影响妊娠子宫血流量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甚至死胎。我科自2006年以来针对孕妇这一特殊心身疾病运用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选取2006年1.12月在我院围产门诊建保健卡的孕妇200例,年龄20~35岁、平均(26.4±3.2)岁,孕周≤36周、平均(23±4.2)周的初产妇,用SCL.90量表测评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失眠、头疼等症状,并且无精神病史及性格障碍,无妊娠合并症及明显不良社会因素影响,且能理解治疗内容并自愿合作者[1]。

2 方法

2.1 心理行为治疗 焦虑、紧张、抑郁和愤怒等心理应激常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对于这些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常不够理想,必须同时给予抗焦虑或抑郁的心理行为治疗,如心理疏导、松弛训练、行为矫正、音乐治疗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才能产生较显著的效果[2]。

2.2 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 生物反馈技术是通过传感器把采集到的内脏器官活动信息加以处理和放大,及时转换成人们熟悉的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并加以显示,让人们“感觉”到自己内脏器官的活动情况。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内脏器官活动(如心率、血压、皮温、肌电等)的随意性控制,对偏离正常范围的内脏器官活动加以矫正,恢复内环境的稳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3]。

首先患者取舒适、安稳、半卧位,并能够看到仪器的数字显示、光标移动。治疗心身疾病,电极的位置最好放置在前额,三个电极中异色放置在眉心上方,另两个放置在左右瞳孔上方,三个电极间应为1 cm的距离。

当患者安静3~5 min后,即可记录基础肌电值(基线值)微伏(LIV),并可启动预置开关,将预置值调制在低于基线值的数值上,当患者越放松时,肌电信号就会越下降,如果下降至预置的位置或低于预置,仪器就会发出“嘟嘟”的悦耳声,以此来告诉患者自我调控的结果。当患者听到此声音既与仪器建立起心理的联系,他告诉自己“目标已达到,我还可以继续努力”。这时,医生也应该提示患者:操作很成功,做的很好,注意体验内在感受,并试着记住这种感受。实际上是鼓励患者感受自己松弛的过程中,比如,头疼的患者在放松的同时就感受到头痛减轻了,越来越轻松自如了,直至无疼痛感觉。

治疗时间一般为7~10次为1个疗程,1~4个疗程后可建立起条件反射(操作性的)。第1疗程一般1次/d,让患者频繁体验松弛的感受,使他对这种感受的可操作性尽快认可并积极去建立。第2疗程根据患者的实际学习结果,决定1次/d还是隔天1次。第3、4个疗程都可1周2次,这是为了让患者在建立这个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放松意识,避免形成对诊室、对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使主动学习得到稳定的结果。最后,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依然需要医生提醒患者1个月1次或2个月1次来诊室复习这种方法,因为这是行为操作的方法,如果某一种行为经常出现则终身不忘,而如长期不重复则这种行为方式又会丧失殆尽。

3 结果

生物反馈治疗后SCL.90各因子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4 讨论

生物反馈是种学习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内、外科治疗,不会人为地改变机体的生物学功能和解剖学结构,而是让接受治疗者学会怎样进行心身结合,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它常于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生物学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家庭咨询以及其他的行为技术等相结合来治疗各种疾病。在妊娠过程中,我们知道许多药物对孕妇都是禁忌的,孕妇的焦虑、失眠、头疼等带来的身体不适,心理负担以及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更易使疾病迁延加重,预防性药物和镇痛药又是致畸的危险因素,这时非药物治疗对孕妇来说比较重要。我们将心理学的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每次治疗前后应进行相关的生理指标的测查,以及对对应症状的程度评定,例如治疗高血压、心律不齐、失眠、情绪焦虑紧张等。这有利于当日疗效的评定,也有利于每个疗程之后的疗效总结。还可以有效地指导患者体验到某种精神状态、情绪反映、姿势、方法与生理变化(如血压高低)之间的关系,利用“强化”的手段帮助患者尽快建立起操作性条件反射完成良好行为的塑造。通过这种治疗沟通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心理联系,并共同探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更加有利于进行其他心理或行为治疗方案的实施与成功。

在诸多心理、行为治疗的方法中,生物反馈疗法是首选方法之一,这是因为患者在求医行为产生后,会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或情绪反应,而对医生信任度的高低又会使他将自己变为被动的角色。因此,如果患者没有从精神心理上对客观躯体有正确认知态度,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开始。而生物反馈技术恰恰将人的精神心理作用于客观躯体的实际过程让人们看到了,帮助人们完成了这个认知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参与病尝试自己为自己治疗而得到的效果,因此坚信心理与生理是相互作用的,人是能够控制这个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这种治疗在帮助患者的同时也帮助了医生,尤其对临床上妇产科医生最感头痛的问题,诸如用药对母婴有影响、患者不配合、患者太紧张等是最有实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宫玉花,王山米.孕妇心理状态测评.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489.490.

生物技术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摘要 :目的 对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这一新的内固定技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估。 方法 成年国人甲醛固定的枕颈(C 0 ~C 4 )标本10具,对寰枢椎不稳模型分别行Gallie法内固定、双侧Magerl法内固定、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进行寰枢关节的强度、刚度测量,分析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和扭转刚度指标。 结果 Gallie法内固定明显增强了寰枢椎不稳模型的稳定性,但其固定强度明显小于Magerl法和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P0.05)。 结论 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能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坚强的生物力学环境,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椎板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afforded across the atlantoaxial segment by a new technique using 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Methods Ten embalmed cadaver human cervical spine specimens(C 0 -C 4 )were collected.The biomechanical strength and rigidity of three posterior fixation procedures-Gallie method,posterior C 1-2 transarticular screw(Magerl technique),C 1 pedicle screw.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rod construct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Gallie method improved the stability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model significantly,but had the lowest stiffens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fixation.The C 1 pedicle screw.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rod construct seemed to have higher stiffenss than Magerl technique,bu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 C 1 pedicle screw.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rod construct can provde satisfactory biomechanical stiffness for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 technique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laminar screw;atlantoaxial instability;biomechanics,internal fixation

寰枢椎不稳可因创伤、炎症、局部畸形、肿瘤等引起,若处理不及时,易致颈脊髓受压。1979年,Magerl和Seeman首先介绍的双侧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Magerl技术),被认为是后路C 1-2 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金标准,植骨融合率明显大于后路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固定植骨手术[1-2] 。常因椎动脉走行异常,在枢椎侧块内形成一个硕大的腔窦,因此15%~20%的患者不适宜后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和C 2 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另外在寰枢椎未复位、下颈椎屈曲困难和明显的胸椎后凸情况下不适于Magerl技术的操作[1,3] 。最近,Wright[3] 介绍了经枢椎交叉椎板螺钉固定技术结合C 1 侧块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这种新技术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但它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否能达到临床需要?本研究对此进行阐述。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标本处理 国人成年甲醛固定的枕颈(C 0 ~C 4 )标本10具,编号、摄片,排除严重退行性变、创伤、畸形、肿瘤等病理性改变和骨密度异常者。切除标本所附肌肉,保留韧带及关节突关节囊的完整性,双层塑料袋密封包装,置于-20℃冰箱保存,实验前逐级解冻。将螺钉穿过C 3 、C 4 椎体和小关节固定,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仅保留C 0 ~C 3 之间的运动节段。

1.2 标本分组 10具标本按A、B、C顺序完成检测,所得数据分别为A、B、C组,之后按随机原则分为D、E2组,每组5具。具体分组见表1。

表1 标本分组表(略)

1.3 寰枢椎不稳模型的建立及不同方法内固定

1.3.1 寰枢椎不稳模型 切断寰椎横韧带、翼状韧带、覆膜,以钢丝锯沿齿突基底部断开齿状突造成AndersonⅡ型齿突骨折[4] 。

1.3.2 Gallie内固定 0.8mm胸骨钢丝固定,寰枢椎后弓高度维持在8~10mm,木块骑跨在枢椎棘突和椎板上模拟植骨块[5] 。

1.3.3 寰枢椎经后路关节螺钉固定(Magerl法) 直径3.5mm的AO皮质骨螺钉固定,进针点在下关节突上方2mm、内侧界的外侧3mm,以狭部内侧(椎管外壁)作为解剖标志来判断进钉的角度,X线上在侧块关节的后1.3穿过,并且指向寰椎前结节卵圆形投影的头侧半。见图1。

图1 经后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固定(Magerl技术)的正、侧位片(略)

1.3.4 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钉固定 颈椎后路钉杆内固定系统(康辉医疗器械厂生产)固定,直径3.5mm万向螺钉,连接杆直径3.0mm。C 1 椎弓根钉方法:经枢椎侧块内外缘的中点做垂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交点的正下方3.0mm处为进钉点,方向内倾约10°~15°,上倾约5°[6-7] 。C 2 交叉椎板螺钉固定的方法为:在C 2 棘突与右侧椎板交界处,在椎板的中上1/3处开孔,以手钻向对侧椎板钻孔,至左侧椎板中下1/3与关节突的中垂线相交处,圆头探针探测深度并确认有无穿破皮质进入椎管。然后在右侧椎板与C 2 棘突交界处、左侧椎板中下1/3处开孔,钻孔至右侧椎板中下1/3与关节突的中垂线相交处,丝锥攻丝,旋入万向螺钉,以连接杆将其与C 1 椎弓根钉相连接,见图2。

图2 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钉固定法的正、侧、上下位片(略)

1.4 实验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实施 所有实验标本的力学模型在结构、损伤、固定、载荷、应变片布置、位移传感器设置条件上保持一致。载荷加载最大到250N,分级载荷为50N,以维系在生理载荷状态,标本不遭到破坏。实验前予以加载100N3次,以去除骨的松弛、蠕变因素的影响,然后在液压万能试验机(WE-5)上加载,加载速率控制在1.4mm.min,准静态状况下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受载状况,检测各组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和扭转刚度等的相关力学指标。试验过程中,保持温度24℃和湿度85%,对标本喷洒生理盐水以保持标本湿润度。

1.5 数据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关系 寰枢椎在载荷的作用下发生纵向压缩性位移和横向水平性位移,2种位移距离(Δ)测量结果见表2~4和图3、4。

表2 寰枢椎的载荷-纵向位移数据(略)

表3 寰枢椎的载荷-水平位移数据(略)

表4 不同方法内固定后寰枢椎的纵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的比较值(略)

图3 寰枢椎250N时不同内固定方法纵向位移比较曲线(略)

图4 寰枢椎250N时不同内固定方法水平位移比较曲线(略)

结果显示,当寰枢椎失稳之后无论是纵向位移还是水平位移均明显增加。各种方法内固定后,与正常标本寰枢椎的纵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相对比(表4),从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关系可以看出,寰枢椎稳定性依次为:正常标本0.05)。

2.2 寰枢椎的应力强度 根据统一的应力-应变测量得到各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在生理最大载荷250N时的应力强度值,见表5、图5。

当寰枢椎失稳时,其应力强度在前屈、后伸和侧屈载荷状态下较正常标本分别下降19%、21%、26%,有显著性差异(P

表5 各组寰枢椎的应力强度值(略)

图5 寰枢椎载荷250N时不同内固定强度比较曲线(略)

表6 不同方法内固定后寰枢椎强度比较(略)

寰枢椎的应力强度的强弱依次为:正常标本0.05)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寰枢椎扭转的强度与刚度 扭转强度用扭矩(Mn)表示,单位牛顿・米(N・m),扭转刚度(GJρ)=Mn/θ,单位为N・M/度(Deg),θ为相对扭转角。寰枢椎扭矩-扭角关系见表7、图6。正常寰枢椎标本在生理运动范围最大承受扭矩为(8.51±1.04)N・m,失稳寰枢椎只能承受(5.09±0.62)N・m,两者相差40%以上(P

转贴于

图6 寰枢椎的扭矩-扭角曲线(略)

表7 寰枢椎不同相对扭角下的扭矩表(略)

表8 不同方法内固定后寰枢椎的抗扭转刚度比较(略)

3 讨论

寰枢椎不稳会造成“上颈椎危象”,若处理不及时,随时可发生压迫脊髓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一般指后路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固定植骨手术、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关节间隙植骨融合术,以及近年来的通过寰椎枢椎侧块.椎弓根的钉棒或钉板系统等[1,8] 。后路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固定植骨手术一般包括Gallie法、Brooks法及其改良方式、寰枢椎椎板夹.钩内固定法(如Apofix、Halifix等内固定),这些方法技术相对简单,但由于稳定性欠佳和需要坚固的术后制动,容易导致较高的融合失败率,同时该技术依赖于寰枢椎后弓的完整性。由于解剖学的变异,18%的患者进行经Magerl法螺钉固定时,面临着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其中6%为双侧、12%为单侧[9] 。类风湿影响到上颈椎的患者中,使用3.5mm直径的螺钉,仅30.9%(13.42例)的患者适合双侧,21.4%(9.42例)的患者仅适合单侧,58.4%(49.84侧)的狭部不适合C 1-2 经关节螺钉固定[10] 。闫明等发现,50例C 2 干燥骨标本中有4例标本8侧的横突孔在枢椎侧块内形成一个硕大的腔窦,侧块上关节面骨质的厚度仅为2mm,使得Magerl螺钉和C 2 椎弓根螺钉的植入仍存在较大的风险[11] 。经枢椎交叉椎板螺钉固定技术,消除了损伤椎动脉的危险,在螺钉植入过程中,所有相关结构直接暴露在手术视野,不需要术中的透视导航辅助。

颈椎不稳在力学概念上是指刚度的丧失,临床上正常生理载荷下不能维持椎体间的正常位置而出现过度或异常活动。寰枢椎在载荷的作用下发生纵向压缩性位移和横向水平性位移,位移越小,说明固定越牢固。寰枢椎的强度反映了颈椎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能力的大小,强度越大,说明内固定方法越牢,抵抗破坏能力越强。强度常常用应力的大小来表示,所以有时称为应力强度的大小。颈椎的扭转强度是指颈椎在扭转时承受最大的扭矩大小,扭转刚度是指颈椎能承受的抗扭转变形的能力大小。扭转刚度与相对扭转角呈反比,即扭转刚度越大,扭转变形越小。寰枢椎失稳时,由于存在不连续封闭曲面,即开环截面在承受扭转时,刚度极大地消弱,变形增大会导致寰枢椎进一步破坏。根据大量骨骼的扭转力学试验,开口断面的载荷和能量损失约90%,当变形增大30%时,即使使用器械固定,仍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降低了承载能力[12] 。

从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关系、应力-应变关系、扭矩-扭角关系和扭转刚度总体分析,Gallie法内固定明显增强了寰枢椎失稳之后的稳定性,但其固定强度明显小于Magerl法和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强度大于双侧Magerl法,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Magerl技术)作为后路C1-2 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金标准,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特性,对骨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有较高的抗屈曲、伸展,抗纵向压缩及抗侧弯的能力,能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优良的生物力学环境,是一种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试验标本使用了甲醛固定的枕颈防腐标本,实验数据较新鲜标本和人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本研究设计重点在于不同内固定方法之间的数据比较,以成熟的Magerl技术作为参照,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另外,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中C 1 、C 2 之间连接杆的倾斜角度是否也决定着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强度,作者将进一步进行探索和验证。

〔常州康辉医疗器械厂为本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

[1] Kim SM,LimTJ,Paterno J,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methods in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J].J Neurosurg,2004,100(S3):277-283.

[2] Melcher RP,Puttlitz CM,Kleinstueck FS,et al.Biomechanical testing of posterior atlantoaxial fixation techniques[J].Spine,2002,27(22):2435-2440.

[3] Wright NM.Posterior C 2 fixation using bilateral,crossing C 2 laminar screws:case series and technical note[J].J Spinal Disord Tech,2004, 17(2):158-162.

[4] Anderson LD,D’Alonzo RT.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of the axis[J].J Bone Joint Surg(Am),1974,56(8):1663-1674.

[5] Richter M,Schmidt R,Claes L,et al.Posterior atlantoaxial fixation: biomechanical in vitro comparison of six different techniques[J].Spine,2002,27(16):1724-1732.

[6] 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等.寰椎椎弓根与枢椎侧块关系的解剖与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5):295-298.

[7] Ma XY,Yin QS,Wu ZH,et al.Anatomic considerations for the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in the first cervical vertebra[J].Spine,2005,30(13):1519-1523.

[8] Harms J,Melcher RP.Posterior C 1 -C 2 fusion with polyaxial screw and rod fixation[J].Spine,2001,26(22):2467-2471.

[9] Nogueira-Barbosa MH,Defino HL.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 of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planning of atlanto-axial transarticular fixation[J].Eur Spine J,2005,14(5):493-500.

[10] ChenTY,Lin KL,Ho HH.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atlantoaxial complex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urgical consideration among Chi-nese[J].Spine,2004,29(9):1000-1004.

生物技术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慢性胃炎;临床;微生物;检验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51-02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致病主要因子主要为幽门螺杆菌,其次有饮食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及其理化因素的影响。国内慢性胃炎的最新分型是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0月我院由于各种原因共得到有效样本70例,进行局部药物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0月,由于各种原因共得到有效样70例,男36人,女34人。采取2011年4月到2012年10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慢性胃炎患者60例标本回到学院的微生物检验室进行检验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2011年4月到2012年10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慢性胃炎患者60例标本回到学院的微生物检验室进行检验和研究,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6-76岁,平均48.9岁。

1.2 方法 每位患者均接受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测、唾液抗HpIgG测定及粪便HP抗原和唾液抗HpIgG联合测定。Ⅰ组医用碳酸氢钠片对水漱口治疗组,14人;Ⅱ组蜂胶菩提喷剂治疗组,24人;Ⅲ组内蒙古蒙药的外用溃疡散治疗组,16人;Ⅳ组曲氨萘德治疗组,16人。藉以了解脑血管痉挛、脑血流状况。头颅CT检查可排除颅内血肿等病理状况,血管闭塞后6h出现早期变化,表现为受累动脉的密度增高。24h后梗死灶密度减低,多呈向外的三角形,边界不清,密度可不均。1周左右部分密度降低。

1.3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火热之邪为患。龙胆泻肝汤具有清泻肝胆之火的功效,故药证合拍,自当取效。

2 结 果

口腔溃疡在口腔黏膜中最常见,表现为疼痛、溃烂、反复发作。两项联合诊断的敏感性更是达到99.49%,但特异性大大不如单项检测,详见表1。

3 讨 论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口腔溃疡的发生多与机体维生素缺乏、免疫力低下、劳累等诸多因素有关。用碳酸氢钠片、曲氨萘德。使用碳酸氢钠片,清洁口腔,减少了口腔白色珠菌的定植,当血液及唾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时可促进念珠菌生长,通过物理冲洗作用,可减少口腔中糖份的含量。碳酸氢钠改变了口腔中的pH值,碱性环境可抑制念珠菌的生长繁殖。使用外用溃疡散(蒙药)简单,安全有效,但愈合周期长。个别患者反复发生口腔溃疡,多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可酌情使用免疫增强剂。平时应忌食辛辣刺激类食物,多饮水,避免大便干结[2]。预防存在于一个迅速血小板活化的白细胞表面受体糖蛋白位点-1(PS-GL-1)转移到白细胞表面后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引起的TF上调细胞内的信号传递,白细胞酶和细胞微粒TF-PCA增强,并且在相同的时间,P-选择也被激活的单核细胞表面的Mac-1(CD11 b/CD18的),活化clotting factor Xa因子(FXa)和/或纤维蛋白原结合到加速凝血反应。

外科治疗:①每天或隔天1次腰椎穿刺,缓慢放出部分血性脑脊液(慎重)使CSF加快净化,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②级联反应的每一步产物逐级增多起放大作用,只需极少量的TF就能启动血液凝固机制。这些产物都极不稳定,不易扩散,所以凝血块仅在损伤处形成。若血管狭窄则可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于椎动脉狭窄还可施行减压术。③对大片脑梗死者,后期可试行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和架桥术。也可用大网膜颅内移植术。内科治疗:①血压监护:平均血压于140mmHg以下。②适度扩充血容量和应用血管扩张剂5%碳酸氢钠200ml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天1-2次。钙通道阻断剂,常用尼莫地平。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做出判断,凡病情迅速恶化者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和脑血流量(CBF)测定。藉以了解脑血管痉挛、脑血流状况。头颅CT检查可排除颅内血肿等病理状况,血管闭塞后6h出现早期变化,表现为受累动脉的密度增高。24h后梗死灶密度减低,多呈向外的三角形,边界不清,密度可不均。1周左右部分密度降低。2-3周,梗死灶密度相对增高呈等密度。MRI检查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敏感性高于CT,一般症状出现后2-4h,出现等T1长T2表现,10:20h后,出现典型长T1长T2,晚期出现病侧脑室、脑池、脑沟扩大。此外还可做脑血管造影、脑血流测定及同位素扫描等检查。

参考文献

[1]张军,张振玉,陈震球,等.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9,21(3):183-185.

生物技术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普通生物学 教学问题 教学改革

《普通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课程。在非生物学专业的开设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过系统学习《普通生物学》课程,有利于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使学生全面发展”。对《普通生物学》问题剖析及改革探讨如下:

1普通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授程度的深浅难以把握

由于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是非生物专业,与生物学科所授重点知识点有差异,所以教师教授内容的多少,章节内容的取舍均非易事。再者,该课程设置遵从于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但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实验教学的设置。

1.2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从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来看,现有教学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忽视了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

1.3 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偏重单一知识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特别是创新能力考察不够。

2普通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方案

2.1转变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兴趣

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普通生物学主要基础知识时应注意穿插生命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国内外动态。内容可以是每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奖成果或全球科学十大进展。比如讲到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结合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讲述囊泡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如何通过完美和精确的发挥作用来控制生物体内的信号传导、荷尔蒙的释放以及对免疫系统等的影响。

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我们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教师指导下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及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现场调研、分析、观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2改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探索启发、互动式教学,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探索了启发、互动式教学,在课前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然后将这些问题由浅人深逐步地展开,并实时展开课堂讨论;教师概括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知识信息量。在课堂教学中以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的形式来展示生物的微观性、多样性和运动性,并适当穿插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教他们如何快速准确地锁定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生物学资料。在课程教授中我们为学生提供各种生物学相关的网站。如国际顶尖杂志Nature(http:// /)和中国生物信息网(http:///)等,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快速演示搜索方法 。

分组查阅资料和演讲,培养学生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和课堂讲演的方式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分析归纳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对50个学生分组――题目探讨――文献查阅――课堂讲演――评分几个环节实现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题目探讨:限定在生物学研究前沿及生物纳米技术学科的热点问题上。文献查阅:学生查阅文献,制作幻灯片(约10―15分钟的演讲)。课堂讲演:每名学生都要充当“教师”的角色。评分: 讲演结束后由学生提问评分和教师综合评价,给出改进建议。

2.3 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有效的教与学

课堂教学内容决定课堂教学的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可以起到升华教材的作用,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深入性和生动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丰富性。要培养跨学科人才,就要求教师对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的讲解要涉及很多学科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扩宽知识面。如讲到生物学研究方法时,不仅要将探索生物进化方法介绍给学生,同时达尔文的生平、发现生物进化论过程中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等,也要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兴趣。

增加深入性。在章节内容的取舍方面,我们注重基础的生物学内容,并额外增加与之相关的前沿知识介绍,开拓学生视野。在制定课程大纲时,我们协调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避免前后知识的重复。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下转第76页)(上接第66页)

体现生动性。内容讲解的生动性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非常重要。首先,使用道具+解说的方式来形象介绍相关知识,如讲到人脑结构的时候,借用人体解剖实验室的人脑模型,更直观地展示大脑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讲到蛋白质三级结构的稳定性时,列举女孩子烫发过程的原理是将维持头发原来形状的二硫键打断,再在相近距离形成新的二硫键,从而形成新的发型。

2.4 提高教师素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素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获取具有直接影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师德是教育的保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思想相对单纯,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和用积极的思想引导学生是必要的;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与其它高校教师交流并积累经验,并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并及时做出调整;再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在课堂和课下和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可以为以后整个课程授课过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常见的考核方式主要为考试或撰写课程论文,但是两者都不能同时客观准确地衡量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我们采取以下考核体系:平时成绩(15%)、理论(50%)和实践(35%)。平时成绩由出勤情况(5%)和课堂回答问题(10%)组成,来评估学生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考核包括文献翻译(10%)和期末考试(40%),考核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一些生物学热点问题的分析。实践部分由课堂演讲(15%)、实践操作(10%)及报告撰写(10%)3个方面综合评价,考察学生的创新及认知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结果的分析能力。

随着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与生物纳米学研究的深入,对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普通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彭惠民,胡先明.《普通生物学》课程中的兴趣教学方法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8):912-914.

[2] 罗h佶,曾杰,李妍,等.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医学生物化学教学[J].生物学杂志,2016,33(4).

[3] 周晶晶,李震宇,黄训涛.浅谈如何优化教学内容[J].科技咨询,2013(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