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地理》历来被视为“副科”、“小科”,没人关心,没人重视。课总是排在下午第一节,学生迷迷盹盹、精神不振,睡意朦胧时或晚自习学生忙碌了一天疲惫不堪时,课堂上学生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到结业时不都是互相抄抄答案便了事,每学期期末成绩几分、十几分、二十几分、三十多分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及格人数寥寥无几,家长更关心的是语、数、英等主课。长此以往,上地理课就成了学生放松、娱乐、打瞌睡、说小话或完成其他作业的最佳时间了,即使你地理老师用“牛”大的劲也无济于事。

针对如此现状,我采取了如下几种方法和措施,效果不错:2011届毕业学生81人,及格78人,优生56人,满分1人;2012年春季期末考试八(1)班占全县56个班第二名,八(2)班占第五名。

现将我的基本做法列举如下,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编写意图、教学内容、重难点及教学建议、评价方式等。

二、吃透教材,精心备课,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如该带哪张挂图,该用哪些相关教具等等。(我的办公桌上时常备有1把教鞭、6块磁铁、3本地理知识集、各类地图册、缩放尺等等用来自制教具)。

三、课堂上可将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用草图或表格或“知识树”或形象的符号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抽象地展示出来,以便加深印象,帮助理解,建立图形观念、空间观念,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形成地理事物与地图的联系,及其在图中的方位、事物间的关系等等。做到图文并茂、事物结合、学用一致,并联系学生经历过的或身边的实际问题解析教材内容。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了。

四、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勤动手,勤动脑,把学生认为知识点多、内容杂乱的内容,分门别类编成顺口溜或七言绝句或歌诀等形式,便于学生记忆。如对我国34个行政区的全称、简称记起来就比较困难,我采用了如下歌诀形式后,学生记得又对又快:

(一)、简称歌诀

1、沿海地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港澳台;(除北京外另14个省市区都分布在沿海地区)。(15个)

2、陆疆地区:吉黑内蒙新藏云;(6个)

3、黄河上中游地区:青甘宁,陕晋豫;(6个)

4、长江上中游地区:川渝贵鄂,湘赣皖。(7个,共34个)

(二)全称歌诀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古海福吉安,重庆特别港澳台。

五、随时测验,及时逐一改卷,发现问题及时校正,同时引导学生多看图、多画图,互相提问,小组讨论,鼓励向老师提问等,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六、对于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综合比较,比如:中国四大区域间的界线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间的界线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我是这样让学生辨别的,如下图所示:

(一)我国地势三级阶梯间的分界线:(————)

1、第一、二级阶梯间的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2、第二、三级阶梯间的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我国四大区域间的界线:(.—.—.—)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北到大兴安岭,南到长城,西至祁连山脉;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间的界线与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一致。

(三)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间的界线:(————)

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一线为界,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这样在同一幅中国轮廓图上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便区别开了。

以上几点做法也许不成熟,然而当我走进课堂时,教室里常响起一阵阵欢快的掌声,个个面带笑容。

当我上课时,课堂气氛常常特别好,一本本整齐、完美的笔记,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九年级两个班的学生,给他们上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当偶尔某班出现空堂时,总有学生主动请我去给他们上地理课;

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维;心智;意义的学习

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教材中的辩证思维教材,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心智形成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针对学生情况,设计学案导学有突破

告诉学生要完成哪些目标,根据目标调整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课堂形式,也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指导自习时,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勤动笔”的习惯。首先,我们学生规定了统一的自习符号,如:题目中关键字用“”,重点内容及中心句用“ ”,不理解的地方用“?”,同类用“ ”,每个相关的知识多有特殊符号,学生一目了然。学案编号突出空间概念,充分利用图册来思考问题。

二、借助知识提钢,提出问题

利用学习潜能,问题设计的生活化。“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思维的起点是问题,课堂教学就是要不断地发问,让学生思考。因此,精心设计疑问非常重要,而问题设计的生活化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如:讲到“季风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问:“季风有什么价值?”这样的提问直接而有效,让学生思考。季风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价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季风气候”的学习,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季风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学习中国的疆域时,我用了3个道具:3幅地图,上面印有3个国家的疆域。在课程推进中我分别提出三个问题:(1)内容导入设问。这三个国家分别位于浙江义乌的什么位置?旨在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这3个相邻国家分别位于哪两个半球?经纬度范围怎样?(2)各国的轮廓看起来像什么?(3)能力升华设问。如果你将来要去外国留学,你会选择哪一个国家?为什么?旨在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技巧与能力。

三、对比新题,让学生善于质疑

比较是在思维上将地理事物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区分相应的概念,我们经常会运用到此分析法来教学,从而可以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把握不同点,区分各自的突出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知识点。如果教师就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对比,这难免枯燥乏味,学生不愿意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但如果教师从生活实例入手,运用生活和智慧,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师设置的生活实例,那就有了“水到渠成”的高效果。比如:讲到“秦岭―淮河分南北”时,列出北方与南方的一张表格,从温度带、一月气温、气候、地形、降水量、农作物、民居特色、水文特征等角度思考。对此我做以下要求:(1)要求学生立足于平时观察的基础上,罗列出他们各自的特点。(2)要求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运用对比分析法,探究讨论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点,要求尽可能多地找到两者的区别。(3)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梳理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明白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并参与讨论,达成共识。最后让一位北方学生和南方学生来完成教学,这两个地方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出生地,效果特别好。

四、注重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初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仅凭死记硬背机械学习是远远不能取得理想成绩的,就更不要说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了。笔者认为,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方联系,积极联想,由此及彼,将地理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条不紊的知识体系,它们纵横交错,但又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如:讲到我国季风气候的显著时,我根据中国的纬度从南往北气温愈来愈低的规律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到三类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并利用谐音简称为(热鸡,亚鸡,温鸡)。得出:纬度与气温密切相关,从而使思维变得更有培养的价值,学生的眼睛放射出光芒。

五、借助教材,乘势引伸,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总结教材中的辨证思维素材,笔者要求学生利用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我国的疆域四至:先和学生一起看我国的地图,问学生“我国的轮廓看起来像什么?”学生一定会回答:“像一只报晓的雄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祖国的四个端点分别是雄鸡的什么部位呢?”最北端在头上,最南端在脚下,最西端在它尾巴的部位,最东端在嘴的部位。之后我们一起总结出四句话:头上顶看黑龙江,脚踩曾母暗沙岛,帕米尔上摆摆尾,嘴喝两江汇合水。这样当学生想起我们国家的轮廓时,就会回忆我国的疆域四至。

六、运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评价地理现象

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成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气候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纬度低,所以终年高温,由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所以全年多雨,再加上地形和洋流的影响,使热带雨林气候呈块状分布。

评价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要体现全面的观点。传统的民居体现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如西亚的房屋墙厚、窗小,因为西亚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七、开发生活实例资源,营造有情趣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