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鉴于此,我国近年来更是不断加大此方面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资金以及技术,各方面的科技成果也逐渐应用到实际中,并且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科学无止境,科学技术应一直处于更新、变更的循环中,否则很难做到与时俱进。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科技发展特征以及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未来;科技发展;发展特征;发展新趋势
前言:科技持续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如今已经进入科技社会,科技已然成为评判综合国力的一项标准,科技成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随处可见,并且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在发展,科技革命也应继续,我国在此方面虽然已经小有成就,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发展中应充分将创新精神展现出来,单单依靠传统科技发展理念难以使发展速度满足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开发和利用,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已经能够初步看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一、科技发展特征
(一)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加
科技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展,均能够为人类带来全新的研究成果,并且以目前的科技作为发展基础,可以有效提升研究速度,相关学者曾就我国知识增长速度展开过研究,其以指数函数的形式来表现,结果显示在人类发展史中的知识主要以近30年的知识最具成效,此段时间的知识总量甚至可以比拟以往2000年的全部知识,在未来10年时间里,或许能够依据目前的知识储备使知识量再次翻一番。当进入2020年时,或许知识总量可以提升3~4倍,继续发展下去也许目前的科技知识已经没有用武之地[1]。
(二)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
当代社会中科技发展不在只是更新、改进,而是要实现创新,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相关数据表明,美国近年来对国内职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8000多种传统职业被撤销,但随即出现6000多种新职业,我国在此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我国高等教育中原本设置了近千个专业,然而渐渐消减至近500种,教育改革后更锐减至249种,依据此种形式来看以后依然要继续消减,导致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更新速度过快,以至于旧知识无用武之地只能淘汰。
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一)重视生态保护
实现生态保护一直是近年来人类追求的目标,在很多方面均有所体现,当代科技也在逐渐朝着该方向发展,因此未来科技发展走向之一势必会包含此方面。未来科技会着重研发绿色产品,并以绿色技术开展各领域工作,实现低能耗,如在绿色产业方面,其会以智能技术促进光合作用增大,并积极研发生物新品种,以此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并且将粮食安全问题降至最低。医学方面也会以精准治疗为发展方向,将再生t学融入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中,以便于最终实现普惠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并不是空谈,近年来该方面已经取得相应成果,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拓展势必会为该方面提供更多帮助,相信在今后几年我国即可以拥有服务型机器人[2]。
(二)“互联网+”持续发展
如今“互联网+”发展备受关注,其为实现物联网奠定了基础。如今云计算、云端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为便捷,云端为人们存储资料、资源提供了更多空间,传输方式也更加便捷,而云计算更是在大数据时代中成为争相追逐的技术,其为数据计算、分享乃至应用均奠定了基础,但该方面目前依然有缺失之处,但在科技发展中会被逐一完善。如今智慧城市的出现,为人们各方面再次提供了高质量服务,人们无论在医疗方面,或是在物流等其他方面有所需求时,均可以根据相关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若能够使该方面持续发展,势必可以形成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环境,使人们告别工业革命,向着智业革命前进。
(三)空间科技发展
如今空间科技竞争可谓日益激烈,各式观测系统层出不穷,在开展新研发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对已有技术进行完善,如今全球定位以及海洋新技术正处于研发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海洋新技术,其为开发海下资源提供了保障,然而深海探测并不容易,同时伴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因此若要继续开展此方面研究,则要同步开展海洋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另外,地质勘探也是空间科技中的重要部分,如今该方面设施得到了优化,对于深入研究地球而言极为有利,其能够使人类拥有更多关于地球方面的知识,了解其深部结构后在资源开发方面则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麻烦[3]。
(四)交叉融合发展
观测技术不断优化后,人类对于以往难以解释的宇宙现象有了全新认知,其演化过程为何、起源在哪等问题均有所眉目,这对于提升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意义重大。另外,我国在合成生物学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将其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定能最终探索出人类生命之谜,因此今后的科技发展也会带动生物技术浪潮。同时,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对人脑科学展开探索,在观测技术、合成生物学以及其他科研成果的帮助下,极有可能发现人脑工作机理,如此一来意识起源之谜也能够得以破解,若能够实现该目的,势必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新契机,并且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4]。
(五)重视科技创新资源
众所周知,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以及相关设备,此类资源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依然会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人才。因此今后我国应加大教育力度,为该方面培育更多精英人才,同时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使设备得以更新,也能够吸引到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另外,也要增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既要开放国民教育,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学术以及技术交流,同时也要保障我国知识产权不被侵犯。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科技走向,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各个领域也在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在此过程中,若科学技术发展不到位,不仅会降低我国竞争力,也会逐渐拉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科技发展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但关于其未来走向为何的问题仍需探讨,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并不是为了禁锢科技发展方向,而是为其指明更明朗的方向,并向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姚伟欣,马建华.新学术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06(02):1039-1043.
[2]张贵红.加快未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趋势研究的意义与途径[J].华东科技,2014,06(01):60-62.
与中学其它课程不同的是,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脑+网络环境。而对于现阶段的中学生而言,电脑+网络无疑是他们的最爱。难道信息技术课堂仅仅是让学生上上网、打打游戏?显然不是,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如果在策略上处理不当,只会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产生一种消极、抗拒,甚至排斥的心理。如何能把学生从网络、游戏的诱惑上拉回课堂中来,是本文的重点,亦是笔者从教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一、寻找“趣情”,巧设“趣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析生活中的事例,积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从而顺着这些内容,找到“趣点”。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中有《算法与程序设计》和《网络技术应用》两门课程,据笔者调查,全省有15%左右的学校选择前者,85%左右的学校选择后者,原因很简单,许多人误认为:“算法对于从未接触编程的学生来说太难了,而且无从下手,学生参加学业水平测试通过率低。”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把这门课程上好的话,学生通过率照样很高,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对数学学习也有帮助。因此入门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考虑到学生都爱玩游戏,本门课的“趣情”便找着了,接下来是布置“趣点”。
案例一:《我的第一个程序》第一节课。“趣情”:笔者以游戏《打地鼠》为例,“趣点”的设置很巧妙,从地鼠移动——地鼠自动移动——打地鼠得分——加大游戏难度,层层递进。起初学生都能打到地鼠,但是伴随着时钟对象属性值的修改,学生越来越难打到地鼠而得不到分,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挑战自我,更多的是想去探究原因。这样的设置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将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再者,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搜集“趣料”,设置“趣题”
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从学科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学科知识,为课程教学搜集“趣料”,从而有效地设置课堂“趣题”。
案例二:虽然学生没有从知识点(穷举法)上真正接触过《用穷举法解决问题》这一节的内容,但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上趣味数学时都接触过“鸡兔同笼”和“百钱百鸡”的问题。因此如果用此作为课堂学习材料的话,学生只会不屑一顾。笔者曾经做过尝试,当把“鸡兔同笼”的问题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许多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答案,让笔者觉得如果不换题目学生肯定会不配合。幸好在课前备课充分——搜集了很多生活中的穷举法案例。这里以自驾车司机车祸后逃逸作为课堂的引入点,以目击证人的证明作为课堂分析材料,学生个个当起了福尔摩斯。通过上述例子引入穷举法的概念,实现穷举法的过程:分析问题——确定穷举范围——探究穷举约束条件——优化穷举算法,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趣题”设置: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小组设计用穷举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交换小组解决问题,即一组出题二组做,二组出题一组做。有小组设计的是QQ密码盗取,有小组设置的银行卡密码的找回,还有小组将数学与穷举法结合起来的问题……而笔者通过这一节课也了解到了学生所关心和喜欢的内容,从而为以后的教学找到更多的“趣题”。
案例三:这个案例是笔者在一次评优课上学习到的,是吴县中学王文梅老师执教的《用递归法解决问题》,由于借班上课,教师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班上的学生还没有开始进入状态。王老师让学生挑战“汉诺塔”游戏,接着以大片《达芬奇的秘码》中的一个细节作为导入内容,配上王老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度立即提升。整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王老师的“趣料”是以在生活中看到的电影作为素材,她的“趣题”则是这个电影素材中所直接带来的问题,那一串数字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们应该顺着死者留下的线索作怎样的探索?让学生觉得原来看电影不仅可以娱乐身心,还可以学到知识。
三、巧用“趣术”,留有“余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得千方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或利用其他巧妙的办法,教师要有熟练的技巧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生活中的“趣术”很多,如以言生趣、以情引趣、以态助趣、以境激趣……余文森教授提出了“教学三铁律”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条规律也告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趣术”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案例四:《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多媒体信息技术加工”,这一章节包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的加工与处理,而每学期的课时安排上也正好到了学校的庆元旦艺术节。高一的孩子此时正是表现欲强的时候,于是笔者联合学生处,举行艺术节海报设计大赛、校园歌曲比赛、动画MTV大赛。而此时笔者假装全然 不知有这回事,这是某日课堂对话:
生:“老师,您是不是应该上到第五章节了?”
师:“噢?是吗?我觉得第四章文字与表格处理部分我们应该再多加强一下练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啊!”
生:(不止一个学生,急了)“老师,您就调整一下教学内容吧?学生处艺术节有关于这方面的比赛,这个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噢,不仅是我们班级为团队的比赛,更主要的是我们要让我们其他老师知道,我们上信息课不是只是玩电脑,我们有学到东西啊!”“省得他们老是想占用信息课上他们的内容!”(一学生嘟啷着嘴说道。原来他们是怕其他老师觉得这门学科不重要,逢到考试就占课啊?)
师:(装得很勉强,很为难)“那我考虑一下!”
生:(原本课间要玩一会扫雷或是纸牌的他们,此时绝大部分学生电脑屏幕上已经显示打开Photoshop窗口,意思很简单: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您看着办吧?)
显然作为任课教师,目的已经达到。后面的上课过程自然很顺畅,效果事半功倍。而这带来的“余趣”却是优秀的学生成为学科教师的助手,他们会乐呵呵地帮助开公开课的教师做动画、处理图片、制作课件,帮英语教师处理听力录音,校园广播电台也有他们忙碌奔波的身影,毕业的时候青春纪念册的制作等等,如图1所示。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不能忘记课程目标和课堂任务,只有把“趣情,趣点,趣料,趣题,趣术”运用好了,才能留有“余趣”。 “用趣”要“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见“好”就收,功成“趣”退,决不可滥用,“滥”则“贫”矣。一味地求趣“搞笑”,不仅会冲淡教学的主旨,甚至还会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趣”是为“旨”服务的、只能以“趣”助“旨”,不能以“趣”害“旨”。我们的目的在于“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情趣,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爱玲.走进新课程
感觉更有“趣”[J].义务教育,2005(15-16)合刊.
[2]高英华,刘成坤.实施新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J].化学教育, 2011(7).
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资源;市场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明确了任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激励科技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向企业聚集,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企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促进企业从以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为主的粗放型发展到以技术、资本和管理为主的精细型转变,从技术含量低到技术含量高转变,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能转变,从低附加值处于产业链末端到高附加值处于产业链高端转变,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的主体既有企业,也有大学、科研院所和个人等,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为之服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既是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破解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只有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良性循环。一切科技创新最终都是为了应用,也只有有应用的创新才有价值。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处于与市场结合最紧密、最前沿的地位,对市场的需要最敏锐,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研发新产品,为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研发新技术,为改进产品降低成本需要研发新工艺,企业的科技创新是最适合市场需要、最具有应用价值、也是最能产生社会经济价值的创新。而不论是大学还是科研院所,与市场的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知识性和计划性,其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还需市场进一步检验。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源头动力在企业。企业只有在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破解技术难题的需要,才会有技术进步的需求;同时企业研制的新产品经社会确认后,其价值才能得到放大回报,企业才有动力和资金实施新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不仅如此,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和重大技术瓶颈,也将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研究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破解经济与科技结合不紧的有效途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但由于各种原因,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活跃、最直接的单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科技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确保科技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才能促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给合,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企业认为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较低而利润较大时,企业才会自愿进行创新,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首次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核心位置,是对科技创新新的科学的定位。要借助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之际,利用各种媒体和方式,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意义、目的、内容和要求,在全国上下营造鼓励、提倡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让科技创新深入人心。
(二)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只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科技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要更加尊重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进一步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涉,除了关系国计民生需要政府掌控的领域外,其他领域要逐步减少政府的审批;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执法,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
(三)建立明确的激励导向
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和创业工程,鼓励各种高端人才到企业创业,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通过股权和分红激励,引导和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的认定标准,严格高新企业和技术创新认定,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创新;实施技术创新奖励、技术交易和设备共享奖励、知识产权专利奖励和重大科技成果奖励,通过奖励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项目带动企业创新。
(四)解决出现的创新难题
针对企业创新中普遍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大政策协调力度,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如针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展科技与金融合作,通过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促使金融机构、风投机构开展科技企业贷款和投资,解决企业创新资金问题。又如针对新兴产业在形成的初始阶段,技术到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生产、购买和使用成本较高,消费尚未形成,极易形成供给型过剩,通过政府采购引导创新产品需求,通过政府法规淘汰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政企联合启动消费市场,促进新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是促使科技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向企业聚集
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使各项科技要素和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向企业流动聚集,使企业成为科技要素和资源的主要载体。
(一)搭建创新平台
通过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创新基地,从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设备平台,减少企业入驻成本,吸引高新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通过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科技中小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二)联通创新通道
针对我国科技资源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的实际,盘活和统筹这部分科技资源,引导和鼓励其向企业有序流动聚集,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关系,达到科技人才、信息、成果共享;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校技术创新对接机制,创建对接平台,开展技术开发需求与成果转化双向对接活动,建立创新共赢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科研院校人才到企业任职创业,通过人才引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和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桥梁和连接作用,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校形成合力。
(三)重建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建立面向企业科学明析的应用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改变片面将论文、项目和经费、专利数量等与科技人员评价、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评价,通过面向产品设立课题,以实用效果检验和评价创新成果;在课题承担上,唯‘能力’而不唯‘职称’,在奖励上,不以工作量为导向,而是以创新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导向;另一方面,科研院校应用型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评价,也应把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作为重要内容,把企业或用户评价和专家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明确的效能导向。
[关键词] 创新导向;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模式,科技资源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的方式随之也逐渐发生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支撑和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各国均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投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国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提升支撑科技创新的水平。突出本地产业创新特色,加强区域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资源共享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社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质来看,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体现,即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该产品主要就是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的载体,并以提供具体的服务促进载体建设和完善,弥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区域科技资源。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组成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类科技平台。
(一)共性技术平台
许多国家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一般情况下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势必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共性技术研究一般处于竞争前阶段。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从本国国情出发,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二)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主要针对地方创新创业需求,增强基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以综合性、专业性和区域性三大类科技创业平台为重点,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科技创业平台体系,依托各类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指聚集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商务服务机构,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联合官、产、学、研、介,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项目)孵化的聚集体。集专家公寓、休闲、商业中心、中介、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以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于一地,成为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开展研发、试验、中试及生活的聚集地。其中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创业载体(孵化器)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的载体;创意载体是指聚集以创意产业为支柱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载体。
(三)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的主要需求,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以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和解决重大社会共性问题为主要任务,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涵盖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集成优势资源,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二、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
区域综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系统集成;二是无缝存取连接。由于以往区域内各个主体的资源平台基本上是各自规划、独立建设,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互通性比较差,因此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见图1)
这一系统先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介建立各自的资源整合服务系统,然后提交给综合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再传递给需要的不同层次用户。用户不仅包括平台内各团体用户,也包括普通个人用户。
三、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
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崛起,已成为各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
(一)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突出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共建、自建等多种方式,以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为首要目标,省、地、市各级区域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共享平台依托全省十三地市子平台,初步整合集聚了省内特色产业资源信息,包括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业、鹤岗和鸡西的石墨产业、佳木斯的农机、电机、电缆等产业的资源及技术、研发与市场信息;并利用平台集聚的这些资源信息,面向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二)“总门户+服务端点”成为基本布局
如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承担着资源统筹、资源共享的核心作用,负责整个服务平台网络的运营管理,并对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省服务平台提供中小企业服务的统一入口,提供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的入口。基本建成1+1+2+7的省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包括:1个运营管理中心;1个共享数据资源中心;2个服务入口(在线服务和呼叫中心);7个应用管理系统。以共享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建成覆盖全省的、以在线服务系统、呼叫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门户为龙头、以网络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企业信用管理、知识库管理为支撑、以专业化系统为补充的上下互动的大型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各个系统之间将通过资源共享交换接口实现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见图2)
(三)拓展公共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功能
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以资源和服务共享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科技资源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深层次转化,用知识服务来支撑整个平台运行和发展。知识服务的内涵和能级直接体现了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在实现科技平台应用升级和功能扩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一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基础和空间,它们拥有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人才结构以及知识交换和协作空间。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除整合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哈尔滨镜像站外,平台还整合了包括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企业创新创业动态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等14类特色文献数据库,年均完成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服务15万次左右。其服务已从传统的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向代查代检、情报收集、科技查新专家特约、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知识服务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涂勇.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0)
[2]桂萍.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关键词】区域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 教学 创新 应用
一、引言
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已成为衡量设计师自身素养和设计水准的新标准。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也顺应时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始同步跟进和调整教学改革的探索。由中国美术学院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迅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需要结合“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时研究和调整相关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将区域文化特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探索,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人才。
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作用
当代艺术设计正朝着繁荣多元的方向发展,专业间的交叉、整合将成为未来的主题。中国设计的前进方向也将在融合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探索“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展现“东方设计学”风貌,是中国现代设计人的职责所在。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本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璀璨多姿的区域文化特色在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研究,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内蕴丰厚,形态多样,是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在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进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在探索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让区域文化特色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应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探索构建“东方设计学”学科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根据区域特色在原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加强课程设置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以及多样性。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工作,与本地区其他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互补发展,减少在专业建设中的重复设置,注重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交叉专业建设发展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如何适时将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引入教学内容之中,探索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的利于发挥个性特点的空间,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构建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品牌,能有效丰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三)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发展,是提高师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区域文化伴随着民俗民风而发展和完善,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基础上所形成。把本土文化特色的相关内容融入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之中,建设科研和教学水平较高、结构合理、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具有实施素质教育活动能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建设,将研究经验和探索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并通过与区域相关特色企业的接洽,加快科研成果向行业产出转化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融入区域特色文化,让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丰富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帮助学生丰富和提升设计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承和宣传区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应用实例分析
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法,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之中。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来研究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专门人才。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提炼出适合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的元素,并将其融合在教学内容和设计实践之中,探寻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和应用的有效途径,一直是笔者所研究和关注的教学改革探索方向,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以笔者所在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包装设计》为例,对桂林区域文化特色在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桂林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民族融合区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根据这一特色及相应的市场发展需求,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与桂林旅游相关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切实为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桂林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人才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实践。
(一)竹制材料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包装设计
桂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湿润,雨水充足,气候宜人的环境下竹子生长茂盛。竹子质地可塑性强,易于雕刻,使得竹材料在桂林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中得到大量的使用。根据这一特色,在进行《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竹制材料的桂林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作为课程作业的具体设计对象,引导学生们在对桂林的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定的对象进行相关主题的设计实践。
设计效果展示在一次《包装设计》课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对桂林区域文化进行充分调研,有意识地让他们注意到由于桂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大量文人墨客的聚集,使得桂林地区饮茶和饮酒盛行,而竹制器具正是桂林当地常被使用的盛茶、盛酒用具,也是作为馈赠和旅游纪念的不错选择之一。进而以竹制茶具、酒具作为设计素材,让学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结合桂林特色文化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提炼出可供拓展的元素来进行竹制茶具或酒具的包装设计实践。如图1和图2的包装设计作品――“竹韵”茶具系列包装设计,是为一套竹制茶具所设计的包装,包括有茶壶、茶杯、茶匙等竹制茶具的内外包装。设计者从竹制产品的原生态这一特色出发,选用了桂林当地的土麻布作为包装的主要材料,以纯手工进行缝制和制作。桂林土麻布可以选择的颜色相对单一,所以设计者加以南印花布作为点缀,并将这一套茶具包装的外包装盒盖参考我国的传统服饰“唐装”的形式做了一定的设计处理。
(二)特色食品包装设计
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有一种说法是桂林因“桂树成林”而得名。在桂林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很多的桂花树。秋天走在街道上,一阵一阵的桂花香味扑鼻而来,也为桂林增添了一道独有的风景。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酒等由桂花所制成的各种食品健康味美,也和“桂林三宝”一样是受到旅游者们欢迎和喜爱的食品。这些食品的包装设计也是融合桂林区域特色进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桂”食品包装设计(D3)就是学生根据桂林区域特色所设计的一套桂花食品系列的包装设计。设计者从桂花食品的选料天然和桂林争创绿色环保旅游城市这两个立足点出发,选用清新而充满生机的绿色作为整体包装设计的基调,并将桂林传统南糖包装所常用的牛皮纸、麻绳运用于包装之中,设计出来的“桂”食品礼盒包装桂林地方特色浓郁。
山水文化、藩王文化、史前人类文化、古运河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桂林地区还有很多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创新应用。如何更好地将桂林区域特色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区域特色文化应用到设计实践之中,对区域文化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从实践中去领略这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适应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在桂林地区的一种探索。
四、结语
区域特色文化内容丰富,是我们华夏儿女所共同拥有的珍贵文化财富。区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在传承和创新区域特色文化的同时,为不同区域院校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利用元素和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的拓展空间。将区域特色文化合理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时俱进地契合了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急需的走在行业尖端的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也是“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桂林市旅游局.桂林旅游志[E].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吕胜中.再见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陈旭.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改革与思考[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