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文化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In our country's history, history of building contains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e is not allow to neglect, it not only has the special color art, and unique usage.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ith palaces, housing, gardens, temples and so on the many kinds of variety of buildings, but no matter from a single building or the whole image of the building of image, can be observed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olitical status and economic condition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is,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for this.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62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看来,现在全世界的国家在设计自己国家的建筑时都渐渐的喜欢使用本国发展与传承的文化与历史,所以针对于现代所使用的最低等级的建筑物的设计方案,其已经不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让用户越来越排斥。故实施建筑物的水平已经不能代表全部了,用户更需要的是建筑在情感上的设施,比如说健身馆、信息馆、电影院等,配上这些设施,即便是一栋极其普通的民用型建筑也要比一座极其奢华的大楼更加吸引顾客。故由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都会参考历史与文化,这是历史的必然。
一、传统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同时拥有非常多民族的国家,同时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导致各个地方的地理以及气候的条件也有所不同,所以我国则由于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条件以及不同的气候的影响,每个建筑物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同时各有特色,所以我国在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非常多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能够为设计师以及现在的建筑业提供非常重要的艺术信息使其向多元化发展,让传统建筑因搭配上合适的装饰而将中国建筑方面的艺术展现出来。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传统的建筑能够发展的这么好也是因为要将现代社会的气息进行调和,同时能够将社会方面与特殊的风格相结合,使其达到统一。传统建筑的流行同样也是中国文化的展现,建筑在表现文化的方面比在气候因素与地理条件等更加的鲜明。这样,建筑则将不同种类的文化但气候因素相似的建筑特点的不同与相同种类的文化但气候因素不同的建筑特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同时比较传统建筑以及现代的建筑的差异,从文化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最后就能研究出具有现代特色的民族性建筑。
现代建筑的特点就是多元化,而传统的建筑则是单纯与朴素,所以在设计师进行创新的过程当中将建筑赋予中国各个民族的特色,同时将鲜明的民族精神完美的呈现出来。但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建筑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以及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同时还应该满足现在居民必须要在生活方面、生产方面以及娱乐方面使用的功能,这才是涉及建筑的最根本的要求。传统的建筑在表现民族精神的同时,应该结合现代建筑的多元化特点,将创新、区域以及传统等的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充分的提供给用户所必需的生活、生产以及娱乐等方面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可以让用户在不同的文化种类、区域以及时间当中体验现代的科学技术在建筑当中的完美应用,让用户能够感受到国际化的特色以及文化性建筑所能够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感受,将这些功能慢慢的流入现在社会当中不同的领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世界中都能够发扬与传播,让世人都能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传统的文化性建筑的发扬与传递的过程中,不但要符合现代居民的基本需要,同时也能够使现代的社会当中资源环境、经济以及人口进行和谐的发展。
二、我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特点
词语命名历史传承文化时尚所有的词语都有一个名称获得的问题。词源学即是应运而生的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学科。探讨词语的命名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溯源过程,人们的文化观念会渗透到词语命名过程中。
一、汉语专有名词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
地名是精神文化的结果,反映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共同规律,地名反映民族文化特征,反映地域文化特征,反映不同时代文化特征。
例如,中国县市地名中含有“安”字的占38条:如安化、安庆、泰安、延安等,这些地名中大都表现出求平安,保太平的意愿。有的还表现出了一些特定历史朝代的政治现状。有一些地名清楚地体现出当时统治者的征服、顺化、臣化的意志。如招远县、开远市、宁远县、清远市、抚远县,“招”“开”“宁”“清”“抚”与“远”都构成动宾关系。前面的五个动词可看作是朝廷的统治意愿与行政权力,后面的“远”则指偏远地区,上面五个县市都位于古时边远地区,远离政治中心。
人名也是富于文化意蕴的一种词汇专名现象。对从古至今的人名,可以分析出其人、其实、其学的意蕴。例如,旧时当为孩子取名“狗剩”时,体现出家长心中的道教文化意识,即以贱为贵。同样,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也是为了达到平衡,以合于“道”。
店铺命名体现出行业特色,发财心理,时尚文化。如眼镜店用“明丽”“大光明”等、药店用“维康”“平安”等、求发财用“兴隆”“昌运”等、用“沃尔玛”“麦德龙”等最新潮的店名,体现更高层次的时尚追求。
二、汉语赋予词语命称时体现形象优先心理
汉民族思维有着重形象,重具体的特点,这种思维特点也体现在词语命名上。在创造一个新词时表现出浓郁的形象优先的造词心理。如“活菩萨”指心肠慈善,待人宽和。“轻于鸿毛”指死得不值得。“笑面虎”比喻外貌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拳头”产品指产品质量过硬。“摸石子过河”指边干边摸索。“踢皮球”指互相推诿。“红眼病”指嫉妒等。
三、“月令”语义溯源:《礼记·月令》解读
“月令“是指:我国农耕文化语境中的关键词。《现代汉语辞典》:“月令”条云:农历每个月的气候的物侯。但“令”作为词根,并无“气候”和“物侯”之义。
《辞源》(修订本)“月令”下曰《礼记》篇名。作为周公所作,实为秦汉间人抄合《吕化春秋》十二纪的首章,收入《礼记》,题曰《月令》。记述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
古代还存在丰富的“月令”体裁的文献。“月令”体裁当萌芽于前文字时期,它伴随着远古人类在采集,狩猎与农耕生活中对自然现象观察,辨识和思考而产生作为珍贵的口传知识指导先民的生活。当华夏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月令”被少数掌握着书写权力,为统治者服务的人书写下来,其内容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渐渐丰富与完备,是“王者”治理天下所依据的政治文献。《礼记·月令》是“月令”体裁的代表,记载天子在一年各月不同的自然条件所的政令。在早期文本里,“月令”的语义为天子“每月当的政令”。
四、汉语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
汉语成语蕴涵着历史和文化的轨迹,千百年来不胫而走。许多成语出自一代又一代的大文豪的笔下,从“哀鸿遍野”到“指鹿为马”,从“笔走龙蛇”到“水落石出”,这些成语有诗的韵律、词的韵律,又有散文的传神、小说或戏剧的精深。许多成语正在向人们叙述着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从“按兵不动”到“投鞭断流”,从“四面楚歌”到“神机妙算”。这些历史故事孕育而成的成语,越过时光长河,富载历史文化信息,使我们可以以史为镜,能知兴替。许多成语饱含生活的哲理,是无数先哲前贤对于人生感受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总结。从“塞翁失马”到“朝三暮四”,从“庖丁解牛”到“邯郸学步”,这些成语永远让我们汲取智慧和力量。许多成语妙趣横生,极富幽默,又寓教于乐,令人醒悟。从“二桃杀三士”到“此地无银三百两”,从“风马牛不相及”到“驴唇不对马嘴”。这些成语似谆谆教诲,激发人们去思考,启迪智慧。
五、英语词语命名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
语言是一个抽象的表征系统。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交际,还可以用来储存信息和进行思维活动。这两个功能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同的语言具有本质的相同特征。英语词语命名中同样存在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例如,英语“frontier”一词含义为“前沿”“边缘”,到了18世纪其新的含义为“美国西部边远地区”。众所周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列强先后到达美洲大陆,并瓜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后来英国建立了新英格兰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殖民地人于1775年奋起反抗,进行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国土主要位于东部。那么西部则被视为边远地区。因此“frontier”一词被赋予“美国西部边远地区”。现在美国西部已经步入现代化时代,那么“frontier”一词现在则解释为:“尤指20世纪前美国西部边远地区”。“minister”这个词指部长、大臣的含义。按照词源的解释,“minster”为“小官员”,而部长、大臣被人们理解为“大官”。原来“minister”的原始含义是指与皇帝相对而言。和皇帝相比“minister”自然是“小官员”。还有“netizen”一词意为“网民”。是由“net”“网”的含义加上“citizen”“公民”的含义合成的一个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每天我们都会看到新的词汇应运而生。
任何语言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汉英词语命名中人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这才是研究语言与语言规律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4
[2]杨雅丽.《礼记》语言学与文化学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新英汉词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当代美国英语学习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
[6]成晓光.西方语言哲学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关键词]影视作品;传播;孝道;路径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核心和基石,有利于实现美好的幸福生活,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影视剧作品特有的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对传播和引导孝道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早期的影片《孤儿救祖记》《姊妹花》,黄梅调影片《宝莲灯》,功夫喜剧《长辈》等,都是优秀的家庭伦理影片。近年热播的电视剧《我们的父亲》《温暖》等,延续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各居其位,各司其职的家庭伦理规范。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并引导着人们朝着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迈进。这种引导以笔者的亲历,大概经历了从观看中欣赏,到欣赏中反思,再到反思后践行这样一个心路历程。
一、观看中欣赏
一切感动都源自于欣赏。能够一集不落地去看电视剧《温暖》,起源于CCTV 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一个当代孝子因捐肾救母而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以此为原型的电视剧《温暖》在2007年热播。电视剧《温暖》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家的一段生活故事。母亲突然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只能依靠透析维持生命。为救治母亲,三个儿女竭尽全力。当得知只有换肾一条路能够挽救母亲的生命时,儿子甘愿献出自己的一个肾。从此,用孝子的爱心行动和善意的谎言包裹着的浓浓亲情贯穿始终,一家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体贴、互相照应,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温暖和滋润着彼此。剧中的主人公是普通和平凡的,所表现的事件也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琐碎事,正因如此,发掘和展现普通人身上潜藏着的美好品质,就会更加真实而富有感染力。老夫妇俩40多年来相濡以沫,走过了艰辛但却温馨的岁月,把3个孩子培养成人。严父蹬着三轮车带老伴去看病、透析的画面把观众拉回到现实中。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触动着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种感动与温馨油然而生。
在现实环境中,与沉重的生存压力相伴随的是对生活的憧憬,是浸润于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它使人从沉重走向希望。热热闹闹的中秋佳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抢买月饼的严父和严母,细心地念叨着每个孩子爱吃的月饼,将这个并不宽裕但却和睦、温馨的家庭一下子拉到观众面前,这是长辈对子女的疼爱。与此同时,在一家小酒馆里,摆在桌子上的一个油馍,是长大了的儿子们心中永远的痛,因为它见证着母亲的养育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哥严志国为了给母亲治病,东奔西走,访医求肾,最后毅然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母亲:二哥严效国虽生活窘困。但为挣钱救母拼命工作,导致心脏病复发住进医院;通情达理的两位儿媳妇,也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这个家做着贡献,一句“妈是大家的”。表达了每个人心中的孝道。严志国和严母做换肾手术是本剧的。手术前。妻子一句“大不了我伺候你一辈子”的话,将严志国夫妇的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即将临产的妹妹晓红眼含热泪,夺过二哥效国手中的白酒,一饮而尽。这些蕴含着世间美好情感细节的真实再现,充分表现了人性中最温馨、善良、纯美的一面,张扬了中华民族核心的精神价值,使人们在感动中有所启迪。剧中的大款刘双喜与兄妹失和的王一飞也要为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捐肾,这也许是虚构的情节,但它却使人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看到了精神价值的力量,看到了人间真、善、美的希望。
二、欣赏中反思
“孝”在传统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养老文化的核心。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孝道的伦理观念所赖以依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今天已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孝”面临着文化困厄,孝道的践履亦陷入一种困境。家庭伦理道德状况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建立和谐有序的新时期孝道文化体系,影视作品在人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导了人们去树立正确的孝道观。我们在欣赏一段情节、一个人物之后,一定会去做的事情就是反思自己。《温暖》中的母亲如果是我们自己的母亲。我们有没有勇气为母亲捐一个肾?我们会回答,我们很幸运我们的母亲很健康。那么我们有没有常常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有没有给他们应得的温暖?
再说电视剧《我们的父亲》,其艺术地再现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这一社会问题,就是一位把爱献给儿女、品质高洁的父亲,自身却陷入生存的困境。在无奈中挣扎。剧中父亲身上几乎集中了一切父辈们所能具有的美德:慈爱宽厚、善良朴实、勤劳勇敢等等。这一形象叩击着人们的心灵,引发道德文化的反思,其悲剧命运折射出社会道德的失重。作为“孝”的主体,秦家子女们是当代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一族,他们扮演着相悖的双重人格角色。工作出色,有理想、有追求,但在家庭中却不会扮演称职的子女角色,作为人之子,多有失范。他们的生活世界几乎全部被个体意识、个人价值所充斥。在商业语境下,“孝”的道德意识模糊,“不孝”有时就出于“麻木”和“无心”。在拼命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时候,亲情也就无暇问及,孝心孝行也就退居到了末位。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私人本位的自私弱点。这些弱点我们每个中年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
中国传统的反哺型养老文化培育了我们尊老敬长的民族心理意识和养老模式,但社会的巨变。使得这一文化面临危机,反映在当前即是家庭中孝道的践行变得艰难。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的大家庭逐渐向小型化发展,在当今出现的是核心家庭的趋势。正像剧中的父亲没有容身之处,被置于一个边缘角落。在城里不仅是人情的冷漠,更可怕的是没有安身立命处所,他找不到归宿,老人成了多余之人,生存空间被剥夺。传统家庭养老文化正在受到冲击。那么,在这种冲击大潮中,如何让每个家庭善待自己的老人,反思后相信人们会有个正确的选择。这也正是影视剧给人的启迪。
三、反思后践行
传统社会为家庭伦理道德规定了一系列的文化模式,赋以家礼具象化,把外在的规范化为内在的自律;而现代价值选择多元化。人们面对的是没有范本可依的世界。怎样做才是好父亲,怎样才是好子女?好的影视作品以其特有的形象化和生动性刻画出正面反面形象,让观众对是非美丑有了分明的评判尺度。使得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扮演自己生活中的成功尊长或子女角色。
尊老不足、爱子有余是当代家庭代际关系错位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家庭对老人的需求重视不够,导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难以得到应有的满足。一些子女甚至要求老人在家照看孙子(女)或承担家务劳动。导致了老人生活负担的加重;一方面子女们对自己的孩子却表现得“过度关注”,导致了亲子间的冲突。这种不良的家风,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与进步,导致其道德观念是非标准的扭曲,造成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部分沦丧。
关键词:新农村;上栗傩文化;传承;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44-03
上栗傩文化诞生于素有“中国傩文化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名县上栗,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博大精深,意蕴深远,被誉为“中华一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其赖以生存的社会语境遭遇变化,本文在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对传承困境、产业开发的SWOT等进行全面探研,并以此为据,推导建设产业开发的可行路径。
一、江西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
(一)人力资源困境
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当前很多人将上栗傩文化看成“陈旧老套”的代名词,其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随之,人力资源的匮乏便成了其传承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上栗仅存的傩艺人平均年龄偏大,渐趋老龄化,傩艺人的身份并非职业化,而是农闲时以业余的身份从事傩艺表演,加之其缺乏市场化运作,傩艺人仅靠傩艺表演难以维持生计。年轻一代对此抱排斥心态,缺乏学习兴趣。此外,从传承教育的角度,当前传承方式仍以父子相承、师徒相授为主,未能形成适合现代形势的传承教育模式。人力资源极度缺乏,处于较尴尬的局面。
(二)生存环境困境
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致使上栗傩文化的生态环境发生突变,其逐渐被边缘化,式微化。
1.上栗傩文化作为驱邪纳福的精神寄托,已失去生态根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自我的生存环境等,已有基于科学的清晰认知,之前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基本都可通过科学得到合理的解读,因此,上栗傩文化驱邪纳福的生存功能已消失。
2.上栗傩作为世俗娱人的艺术,喜爱人群的比例逐渐减少。受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当前人们的审美趋势已发生巨大变化,很多人更愿意接受“现代”、“西化”、“时尚”的艺术形式。年轻一代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将其视为“陈腐老旧”的代表,并形成排斥心理。
3.电视、电脑等信息产品的大量普及,使休闲娱乐方式多元化,上栗傩文化作为落后年代休闲娱乐方式(上栗傩的嬗变经历了初始――驱邪逐疫象期、转续――酬神纳吉象期、异化――世俗娱人象期,世俗娱人是当前主要功能),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三)开发利用困境
面对上栗傩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蜕变,在当前语境下探索可行的开发路径,已形成共识。但当前对其开发利用的阻力依然很大,具体表现在:
1.尚未理顺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上栗傩文化的传承保护尚处在静态保护的层面,产业开发的力度欠缺。部分遗存区域的开发却过于盲目,造成遗产偏离其本真性。
2.政府扶持力度不足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栗傩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政府扶持力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开发利用的积极性,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滋生了一些盲目开发的行为。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需要在科学合理的轨道上进行,与法律法规的建设息息相关。
3.人力资源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开发利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是最核心要素。当前上栗傩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相关人力资源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对其资源开发缺乏总体的认识、对产业开发的知识体系缺乏系统的学习。
二、上栗傩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SWOT探研
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即是其传承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于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要建构上栗傩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有效路径,需要对其产业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全面考量。本部分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上栗傩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全面探析,为推导建设上栗傩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理想愿景、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上栗傩文化历史悠久,据上栗县杜氏家谱记载,“傩自周始”。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遗存丰富是上栗傩文化遗产的另一卖点,是其它傩文化所不具备的,以傩庙和傩面具最为突出,上栗傩庙遗存多,分布广,实为罕见,有“五里一将军, 十里一傩神”的美誉,据统计上栗境内大小古傩庙170余座。上栗傩面具造型粗犷、意蕴深厚、遗存丰富,仅上栗赤山乡石洞口就存有52面,还有高约100公分的超大型傩面,用超大型傩面行傩仪,也是中国傩文化中的一大景观。上栗傩文化遗产因其丰富的遗存和独特的艺术气质而享誉海内外。1999年,上栗县被江西文化厅命名为“傩文化之乡”, 1999年国家文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上栗为“中国傩艺术之乡”的称号,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傩文化唯一的重要研究基地。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上栗傩文化是上栗先民超越自然的创造性智慧,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意蕴与审美意趣,彰显了上栗人民的文化个性和文化身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在互联网技术、高科技等的影响下,上栗傩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遇深刻变化,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逐渐排挤到边缘境地,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形势。
其次,上栗傩文化当前缺乏品牌化运营,品牌影响力弱,缺少艺术衍生品,现有的衍生品缺乏创造性,不能适用当前人们的审美趋势,市场空间狭窄。
再者,上栗傩文化传承人老龄化加剧,人力资源极具匮乏,且团队缺乏管理经验、市场思维,业务能力欠缺,成为上栗傩文化传承与产业开发的最大障碍。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导向明确、政策积极,为上栗傩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上栗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政策及法律基础。同时,国家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能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2013年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2013―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上栗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挑战(Threat)分析
当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加大,但民众对上栗傩文化遗产的消费总量不高,增长态势缓慢,需要进一步拓展上栗傩文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空间。此外,现有的文化体制阻碍着上栗傩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具体表现在管理体系混乱、用人机制落后、责权利不明确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上栗傩文化的产业开发的步伐。其次,上栗傩文化现有的组织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对于产业开发缺乏整体的认识,其相关知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新农村建设与上栗傩文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键是农村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中农村精神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忽略、式微、衰败等现象,已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面对如此境遇,新农村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上栗傩文化生存于村落文化视野下,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村落、繁盛于村落,是村落文化的集中体现。上栗傩文化是上栗乡民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其构成上栗区域本土文化的根基。承传开创上栗傩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上栗乡民的精神诉求,激发爱乡热情,还有利于塑造村落的文化识别个性。
上栗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艺术意蕴和审美特色,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产业开发前景广阔。将上栗傩文化的保护、开发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赋予新时代的特色,不仅能达到承传开创上栗傩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目的,还能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将两者科学合理的嫁接,形成合力,是建设村落文化事业的可行选择,也是双赢之举。
四、新农村视阈下江西上栗傩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开发的策略
在明晰了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产业开发SWOT、新农村建设与上栗傩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本部分提出了文化自觉是前提、市场思维是突破、创意创新是关键、传承教育是保障的开发思路,建构上栗傩文化遗产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提升上栗傩文化的传承生命力。
(一)文化自觉是前提――政府与民众对上栗傩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开发的规制与觉醒
文化自觉一词最早由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本文认为,要将上栗傩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开发落到实处,政府与民众的文化自觉是前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政府对上栗傩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开发的规制。对于上栗傩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开发政府职能部门责任重大,政府职能部门应深刻领悟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着重从行政导向、市场规范、法律法规等要素出发,引导遗产的产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再者,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对此加大宣传力度,以此唤起相关民众对此的觉醒与认知,形成其思想认同,营造其良好氛围,建构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2.民众对上栗傩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开发的觉醒。上栗民众是上栗傩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开发的当事人、推动者,在其运行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民众对其传承与产业开发有一个整体科学的认识,对新农村建设与遗产的产业开发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把握,积极主动、自主适应、形成共识、和平共处、连手发展,以期形成坚实的群众支持力量。
(二)市场思维是突破――建构以文化、旅游、农业、生态于一体的上栗傩文化生态保护区
以市场思维建构以文化、旅游、农业、生态于一体的上栗傩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其活在当下的可行途径。建构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视阈下将上栗傩文化的遗存区域原状存续在所属的生态环境中,通过一系列行为制度进行规范约束,使其在整体生态中进行活态传承,真正实现动态化保护,具有原真性、系统性、趣味性、商业性的特征。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构既要维护遗产的原真性、系统性,又要科学理性的开创与时俱进的商业性与趣味性。建构以文化、旅游、农业、生态于一体的上栗傩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上栗傩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理想愿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构当前已有成功范例,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以徽州的“一府六县”作为保护空间,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其确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坚持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保护实验区内民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工作原则;遵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本原则。并对资料收集、维护生态文化、生产性方式、保护保护传承人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运营效果良好,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当前,针对上栗傩文化遗产传承式微的境遇,提出建构上栗傩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想,不是强行挖掘开发,而是遵循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发展规律,让其活在当下,赋予上栗傩文化全新生命力,实现上栗傩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创意创新是关键――以创意创新助力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产业开发
当前上栗傩文化出现传承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生态环境的变化,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基于此,要延长其生命力,需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让其活在当下,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用创意创新的思维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使之形成符合现代人审美趋势的艺术形态,创新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笔者认为以创意创新助力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产业开发可有以下几个路径。
1.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将创意创新的思维贯穿到其产业开发的各个环节,包括理念的创意创新、传播的创意创新、艺术形式的创意创新等,用全新的模式、形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达到文化遗产的个性识别效应。
2.上栗傩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意创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意创新其目的是将现代人对生活的诠释融合到上栗傩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诉求,形成崭新的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
3.上栗傩文化的艺术衍生品的创意创新。上栗傩文化的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产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傩面具等艺术衍生品,不能一成不变的仿照,应该多去尝试新的技术及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保留传统遗韵的前提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运用市场思维进行设计开发。创意创新是其产业开发的动力之源和重要因素,要想形成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符合当下的再创造。总之,应切实加强创意创新的理念意识,将创意创新的理念意识贯穿于产业开发的全过程。
(四)传承教育是保障――上栗傩文化人力资源的传承教育
当前上栗傩文化的传承教育主要方式仍为父子相承,师徒相授,教育方式滞后,严重影响上栗傩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上栗傩文化的传承教育问题。
1.依托省内相关学校培养传承人才。学校是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也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民间文化的推展与人力资源的培育。可以在省内选取部分学校设置相关课程或设置研究基地,采用委托培养、订单式培养的灵活模式,聘请上栗傩文化的资深艺人参与到教育工作,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积极为上栗傩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开发输送人才,让学校教育成为上栗傩文化人力资源培育的“孵化器”。
2.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培养所需人才。单纯的学校教育及传承地的传统培育方式难以适应其对人才的需求,可以采取短期培训、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培养模式。
3.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上栗傩文化,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宣传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喜欢、热爱上栗傩文化,以期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人力资源培养的后续力量。人力资源的传承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上栗傩文化得以存续的核心要素,需各方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传承教育的可行路径。
五、结语
上栗傩文化是上栗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上栗人既是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享用者,又肩负着承传开创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上栗人们应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正确处理传承与开发的辩证关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当代社会语境,运用市场思维,构建创造性的产业化之路。就此,本文提出了文化自觉是前提、市场思维是突破、创意创新是关键、传承教育是保障的开发路径,以期赋予上栗傩文化遗产全新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农村视阈下江西上栗傩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产业开发研究》(项目编号:YG20131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赣傩生态艺术资源教育承续的课堂志研究》(项目编号:15YB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关键词:流行词汇 大众传媒 文化传承
一、年度新词的出炉
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2008年11月,央视为新办公大楼内部征名,引来网友的“头脑风暴”。坐落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会期间已经开始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网友创意五花八门,诸如象形类:双七门、M大楼、圆规、央天门、连七座;文雅类:7迹楼、智窗大厦、宝鼎大厦、新视角;恶搞类: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囧大楼、三缺一。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该字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
如今,“囧”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风行于网络与现实生活。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万多个;某“囧视频”点击量过百万;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湖北大学西门外的一家“囧字奶茶店”生意火爆;李宁囧字鞋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囧字T恤, “囧”网站等等,囧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有人因此把“囧”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我们从以上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新词的出现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大众传播媒介,脱离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所谓的新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产生的速度上都将大打折扣。我们的语言生活因为有了大众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
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在上述例子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比如上文中的“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所以,不多时“囧”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7年的年度新词呈现出这些特点:一是多字词语占优势,其中三字词语36.61%,四字词语28.35%;二是大量使用词语模类推构词,词族化表现明显,运用较多的类后缀有“族”、“客”、“奴”、“友”、“门”、“吧”、“日”等;三是名词性词语最多,占91.33%;四是构成材料以汉字为主,兼有别样,254个新词语中有13个字母词;五是新词语来源于多个渠道,分布在不同领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生活、文化、科技和经济领域产生的新词语较多,占67.32%。
从以上第四和第五特点可以看到,新词汇覆盖的领域和表现的形式已不局限在本土,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将人类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加快,产生的碰撞也会愈加强烈。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功能,在语言的传播上其所表现出来的失误值得我们去分析改正。
首先,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错误的符号,当这些错误符号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的行为标准发生偏离,做出错误的行为。因为网络追求实效快捷,拼音输入法的使用使错别字的流行不可避免,诸如“斑竹(版主)”、“瘟都死(windows)”、“酱紫(这样子)”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书写助长了这种错误之风,然后因为某些错词流行面的广泛,就逐步发展为新词汇。
这些因网络产生的大众文化,以快餐的形式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而传统的经典的词汇受众却无暇顾及或者说在逐渐忘却。特别是针对这一代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受众,他们对于经典的认识恐怕将大打折扣。
其次,细观新词语,我们发现,大量的词汇来自网络。而最新调查报道,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可以算是大众的精英阶层,但是相较于近10亿其他民众,比重不大。这样问题就来了,由2.53亿网民认可的新词,10亿民众买账吗?不可否认,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流行文化以及政策方针能够及时传递到文化精英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但是如何对待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除了在媒介中传播外,绝大部分新词在生活中人们同样普遍使用吗?
笔者认为,新词语的定型需要传媒的检验,更需要普通大众的检验,毕竟传媒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在现今的中国,网络的普及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这些因为时尚或者新鲜而流行的词汇要想立足,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因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导向功能,而没有决定功能。
参考文献
[1]景县贴吧.tieba.baidu.com/f?kz=486746556
[2]浅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women.sohu.com/20010511/file/0000,114,10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