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构造法 不等式 解题途径
什么是构造法,又怎样去构造?构造法是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认真考察和深入思考,构造出解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构造法的内涵十分丰富,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它是以问题的特殊行为基础,针对集体的问题特点而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其基本的方法是:借用一类问题的性质,来研究另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若按习惯定势思维去探求解题途径比较困难时,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自己的思维范围,运用构造法来解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帮助.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通过构造法解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谋求最佳的解题途径,达到思想的创新.
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有很多,构造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其实只是将不等式进行等价转化,它以构造方程、数列、图形作为常用手段.
1.构造方程
有些数学题,经过观察可以构造一个方程,从而得到巧妙简捷的解答.
不等式成立
②tanγ-tanα≠0
当x=-1时
(tanγ-tanα)+2(tanα-tanβ)+(2tanβ-tanγ)=0
x=-1是方程(*)的根
2.构造数列
数列和不等式是高考的两大热点也是难点,数列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高等数学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突出的内容,它可以体现数学思维中的很多方法,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问题会变得非常灵活.
3.构造图形
在解题时若以数形结合的思想作指导,对于某些较复杂问题,通过构造图形启发思维,借助于图形的直观来解题往往能使解题方法简捷.在证明不等式中,我们把已知条件或要证不等式中的代数量直观化为某个图形的几何量,构造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便可应用图形性质及相应的几何知识证明不等式.
所以不等式成立.
4.构造函数
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于函数的性质也比较熟悉.选择烂熟于胸的内容来解决棘手问题,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有些不等式的证明,也可以构造函数模型,利用函数性质来解决,往往要比常规的方法容易找到证题途径.
分析:本题可以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证明.若采用函数思想,构造出与所证不等式密切相关的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函数值而证明,则思路更为清晰.
5.构造平面向量
平面向量具有数和形的双重性,因此用构造平面向量的方法在证明不等式有时能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解不等式或证明时,除了掌握其基本不等式外还要把握题目的特点寻找简便的方法,而本题就是运用平面向量解题的简便方法.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在解题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大胆去探求解题的最佳途径.创新思想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是其基本特征.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知识广泛地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而构造法正从这方面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型转变为多角度,显得积极灵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临床医学工作者[4-5]。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识渊博。首先,创新型临床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这是他们作为医生的第一身份所决定的。其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必须拥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临床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人,兼具社会科学的特征。因此,不但要掌握好生理、病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学知识,还必需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再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应该了解和熟悉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前沿进展,并做到融会贯通。惟有如此,创新型医学工作者才会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中更多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推陈出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6]。创新型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他们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运用临床研究或基础医学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追踪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善于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预防和诊治疾病的水平。
2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在第四军医大学的本科生教学中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本校精简和浓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门类,构建了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基本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引导开展科研实验,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抽样调查显示,改革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率平均提高2.1%,优良率提高6.9%,毕业考试平均成绩提高8.8%。
2.1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目前国内课程设置多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某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而相对割裂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反,近年兴起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则可以把基础和临床的知识横向及纵向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人体和疾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把握知识的能力[7-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较早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较传统教学组具有更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本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从2000年开始,本校历时8年构建了一个有1800门医学课程的医学信息库,开发了一个包括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平台,形成了具有医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首次通过信息化教学,广泛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现了老师导学和学生自学的教育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措施以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参加国家、军队等各层次的科研项目人次较之前提高了15%,自主完成课外科研和实验项目数增加了26%,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呼唤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下的教学以传统的大班教学和讲座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与此同时,部分院校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注意综合运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12]。笔者借鉴了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通过把每一个知识点隐藏在问题的后面,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与老师交流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训练了逻辑推理能力,启发了创新思维[13]。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培训其创新性思维。所谓的创新性思维,指的是一种开创人类认识新领域和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有研究发现,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培训而获得[14]。在临床教学中,本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胸膜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一般的胸膜疾病,通过胸部CT、PET-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可查明大致病变部位,通过检查胸腔积液常规、胸腔积液生化、胸腔积液培养等检验方法则能进一步分析原因,而通过胸腔镜检查、胸膜活检等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但是,在经过系列的检查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胸膜疾病未得到明确诊断。而转换一下思维,有时则可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在疑难胸膜病变的诊疗中,如把自发荧光技术与胸腔镜结合使用,利用荧光下恶性病变呈现红色而正常组织呈现绿色的特性,可进一步提高微小胸膜病变的检出率,最终在荧光引导下利用胸腔镜进行活检而明确病因[15]。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即从课程特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之道,最终达到“授之以渔”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除此以外,笔者还开展了发现式教学法,即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探索,将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教育研究过程,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研究和模拟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开展新教法以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部分学生不但发表了多篇论文,而且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2项。
2.3重视临床实践培养科研能力
创新思维始于实践,源于问题,创新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来。临床是临床医学生必须面对的实践,也是科学问题的来源。陕西某大学的对照研究表明,早期接触临床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16]。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调查也表明,实行把临床课程的课堂放到医院中和加大床旁教学的比例等措施后,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综上所述,早期接触临床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早期接触科研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可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设计、开题论证和不断自我完善,则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验证假设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并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17]。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试验表明,早期接触过科研的学生具有更严谨的科学思维、更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好的动手能力[17]。本校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了解导师的科研方向和需求,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科研活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本科学生累计发表科研文章140余篇,其中SCI文章15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7.125。
2.4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学术视野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而医学教育国际化则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面对挑战,只有迎头而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和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从而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学校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本科学生可以通过答辩等形式获取学术交流的资格,研究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公费留学和联合培养的途径实现留学海外的目标从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本校也通过多种形式充实教师队伍和实现教师的国际化。首先,本校立足自身,鼓励学校的教师和附属医院的医生通过海外攻读博士后、访问、进修等形式开阔视野和提高医教研的能力。其次,通过聘请外籍老师任课、聘任国际一流学者担当客座教授、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拔尖人才等途径使教师队伍进一步国际化,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增添助力。
3结语与展望
关键词:高考地理 能力培养 几点看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20-01
要解决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把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归纳如下,和大家交流:
一、理解和掌握好课本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轮复习可以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这轮复习的成败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认真剖析每个知识点,讲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中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不好懂。我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认真讲解了每条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交待了每条规律的用途。比如: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其内涵是全球各地都6时日出18时日落……,外延是:日期越接近二分日,全球越接近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差距越小),这句话用于解决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期的相关问题。这种分析有个好处是学生明白这个原理的具体用途。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进入另一片天地,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二、改变复习思路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现在的高考讲究开拓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课本上的知识不会再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考试题目中。试题非常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创新思维型试题也屡见不鲜!整天忙于"死背书、多做题",简单的依靠"题海战术"不符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要求。所以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课本教给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改变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新课改形式下的老师应该是:导演、访谈记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多问、要多听、要多看,要从学生发言的表情、内容等,把握学生对每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完成此学习过程的能力水平。我在课堂上用的最多的句式就是"假如………,结果又会怎么样?"例如在分析南美洲西部气候类型成南北狭长状分布的原因时,我就提出这样的设问:假如没有安第斯山脉,情况会怎么样?假如有安第斯山脉,没有秘鲁寒流,结果又会怎么样?以此来强调安第斯山和秘鲁寒流对南美西部环境的巨大影响。
三、交给学生读图(表)技巧,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表)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无图不成题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特色,高考试题中各种图表的比重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读图能力我理解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1)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从地图中分析地理事物演变过程的能力;(3)用语言描述图中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的能力。我在读图教学中经常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要学生明白地图(表)的名称,因为图(表)的名称就决定了这图(表)想告诉我们或者想考查的课本知识范围,这样我们头脑里就会调动起这部分知识储备,为解题做准备;第二步看图(表)中都显示了哪些地理事物,它们的空间位置怎么样?这个过程我叫做看图说话,就是要学生把地图上的静态信息说出来;第三步就是要看出地图中的隐性的信息--即找出地图上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印象,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用手画图,比方地形剖面图、趋势图。注意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在地图中增加新的图像材料。比方说,复习到欧洲西部环境,我让学生在欧洲西部地图上加注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日照线……,以此来强调这些要素与北大西洋暖流之间的联系。再如复习到南美洲安第斯山对南美环境的影响时,我就让学生画横穿安第斯山的等温线等降水线,然后逐一分析图中出现的弯曲的成因。文综试题特用心?爱心?专心?注意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这就要求首先要熟悉课本及地图册的重点地图,熟悉中国和世界自然地图,对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自然要素和人口与城市、工农业生产等人文要素的分布做到心中有数。光照图的判读一直是学习难点,尤其是近年来派生出的变形光照图和局部光照图,学生如果缺乏识图能力或者空间想象能力,一般很难在这种题中得分!我上课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图图转换,把抽象的图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图。告诫学生转换时必须不能改变原图的一切条件!对于局部图我一般让学生补全把它放在全图中去思考。为了加深学生对光照图的了解,我要求学生自己剪个方框然后在光照图中重点区域"取景",然后把截取的部分放大画出来进行研究。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光照图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知识很难,但是我的学生却兴趣很浓,学习效果很好。
[关键词]构造创新
什么是构造法又怎样去构造?构造法是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认真的观察,深入的思考,构造出解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构造法的内涵十分丰富,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它是以广泛抽象的普遍性与现实问题的特殊性为基础,针对具体的问题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基本的方法是:借用一类问题的性质,来研究另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若按习惯定势思维去探求解题途径比较困难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自己思维范围,运用构造法来解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通过构造法解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谋求最佳的解题途径,达到思想的创新。
1、构造函数
函数在我们整个中学数学是占有相当的内容,学生对于函数的性质也比较熟悉。选择烂熟于胸的内容来解决棘手问题,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1、已知a,b,m∈R+,且a<b求证:(高中代数第二册P91)
分析:由知,若用代替m呢?可以得到是关于的分式,若我们令是一个函数,且∈R+联想到这时,我们可以构造函数而又可以化为而我们又知道在[0,∞]内是增函数,从而便可求解。
证明:构造函数在[0,∞]内是增函数,
即得。有些数学题似乎与函数毫不相干,但是根据题目的特点,巧妙地构造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得到了简捷的证明。解题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而不让学生的思维使注意到某一点上,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搁浅了。启发学生思维多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例2、设是正数,证明对任意的自然数n,下面不等式成立。
≤
分析:要想证明≤只须证明
≤0即证
≥0也是
≥0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我们发现是不是和熟悉的判别式相同吗?于是我们可以构造这样的二次函数来解题是不是更有创造性。
解:令
只须判别式≤0,=≤0即得
≤
这样以地于解决问题是很简捷的证明通过这样的知识转移,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原来的知识表面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更为牢固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构造方程
有些数学题,经过观察可以构造一个方程,从而得到巧妙简捷的解答。
例3、若(Z-X)2-4(X-Y)(Y-Z)=0求证:X,Y,Z成等差数列。
分析:拿到题目感到无从下手,思路受阻。但我们细看,题条件酷似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里a=x-y,b=z-x,c=y-z,于是可构造方程由已知条件可知方程有两个相等根。即。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有即z–y=y-x,x+z=2y
x,y,z成等差数列。遇到较为复杂的方程组时,要指导学生会把难的先简单化,可以构造出我们很熟悉的方程。
例4、解方程组我们在解这个方程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用常规方法来解题就困难了,我们避开这些困难可把原方程化为:
于是与可认为是方程两根。易求得再进行求解(1)或(2)
由(1)得此时方程无解。
由(2)得解此方程组得:
经检验得原方程组的解为: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在解题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大胆去探求解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口头提到的创新思维,又怎样去创新?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是其的基本特征。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知识广泛地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而构造法正从这方面增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型转变为多角度,显得积极灵活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解题的过程中,主要是把解题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而不是要教会学生会解某一道题,也不是为解题而解题,给他们学会一种解题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我们所强调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追求题目的结果。运用构造方法解题也是这样的,通过讲解一些例题,运用构造法来解题的技巧,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华罗庚:“数离开形少直观,形离开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沟通代数,几何的关系,实现难题巧解。
3.构造复数来解题
由于复数是中学数学与其他内容联系密切最为广泛的一部分,因而对某些问题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从复数的定义性质出发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
例5、求证:≥
分析:本题的特点是左边为几个根式的和,因此可联系到复数的模,构造复数模型就利用复数的性质把问题解决。
证明:设z1=a+biz2=a+(1-b)iz3=(1-a)+(1+b)iz4=(1–a)+bi
则左边=|z1|+|z2|+|z3|+|z4|
≥|z1+z2+z3+z4|
≥|2+2i|=
即≥
例6、实数x,y,z,a,b,c,满足
且xyz≠0求证:
通过入微观察,结合所学的空间解析几何知识,可以构造向量
联想到≤结合题设条件
可知,向量的夹角满足,这两个向量共线,又xyz≠0
所以
利用向量等工具巧妙地构造出所证明的不等式的几何模型,利用向量共线条件,可解决许多用普通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十分有益。
4.构造几何图形
对于一些题目,可借助几何图形的特点来达到解题目的,我们可以构造所需的图形来解题。
例7、解不等式||x-5|-|x+3||<6
分析:对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分区间求解,这是比较繁杂的。观察本题条件可构造双曲线,求解更简捷。
解:设F(-3,0)F(5,0)则|F1F2|=8,F1F2的中点为O`(1,0),又设点P(x,0),当x的值满足不等式条件时,P点在双曲线的内部
1-3<x<1+3即-2<x<4是不等式的解。
运用构造法就可以避免了烦杂的分类讨论是不是方便得多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
又如解不等式:
分析:若是按常规的解法,必须得进行分类讨论而非常麻烦的,观察不等式特点,联想到双曲线的定义,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把原不等式变为
令则得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满足上面不等式的(x,y)在双曲线的两支之间区域内,因此原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同解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利用定义的特点,把问题的难点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在不少的数学竞赛题,运用构造来解题构造法真是可见一斑。
例8、正数x,y,z满足方程组:
试求xy+2yz+3xz的值。
分析:认真观察发现5,4,3可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并就每个方程考虑余弦定理,进而构造图形直角三角形ABC,∠ACB=90°三边长分别为3,4,5,∠COB=90°
∠AOB=150°并设OA=x,OB=,,则x,y,z,满足方程组,由面积公式得:S1+S2+S3=
即得:xy+2yz+3xz=24
又例如:a,b,c为正数求证:≥由是a,b,c为正数及等,联想到直角三角形又由联系到可成为正方形的对角线之长,从而我们可构造图形求解。
通过上述简单的例子说明了,构造法解题有着在你意想不到的功效,问题很快便可解决。可见构造法解题重在“构造”。它可以构造图形、方程、函数甚至其它构造,就会促使学生要熟悉几何、代数、三角等基本知识技能并多方设法加以综合利用,这对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钻研独创精神的发挥十分有利。因此,在解题教学时,若能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广泛的联想则能得到许多构思巧妙,新颖独特,简捷有效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技能型创新人才 胜任力模型
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什么是“技能型创新人才”?我国学者丛苗(2009)、张晨、马树超(2009)、张春玲(2010)、丛培欣、井维娜(2013)、王哲(2013)等从不同角度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概念进行了阐述,大多是从在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比较中对其内涵作解释的,认为技能型创新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在生产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从一线技能操作者变成技能应用创新者,这个创新者不仅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还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所谓技能型创新人才是指具备优良品德和博专结合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品德和创新人格,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
2.胜任力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胜任力概念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年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一文中率先提出的,通常认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即
CM={CIi} i=1,2,…,n
CM表示胜任力模型,CI表示胜任力项目,CIi表示第i个胜任力项目,n表示胜任力因素的数目。
胜任力模型的建构是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人才培养的各项职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技术前提。胜任力模型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冰山模型(图-1)、洋葱模型和胜任力素质词典等。
图-1 胜任力冰山模型
尽管这些模型表述不同,但内容大体一致,即表面胜任力、外显的胜任力和基准性胜任力都是易于观察、比较容易开发与培养,如知识、技能;核心胜任力、内隐的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不易看见、难以识别,较难开发与培养,但有效地影响表面的、外显的、基准性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一直是胜任力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目前研究胜任力建模主要思路有三种:一是战略导向法,二是行为事件访谈法,三是标杆研究法。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方法外,常用的方法还有:职能分析法、情境法、多维度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综合集成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方法等。不同组织可以根据各自的组织文化、所在行业类型、具体职位和目前所具备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等条件选择相应的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或同时应用几种方法,或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等。
3.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识别
为了从不同渠道、不同层面了解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胜任特征,我们首先对6名(副)教授,9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5名在企业一线业绩较为突出的员工进行了关键事件访谈,提取了胜任特征,并通过借鉴HyaGroup公司的“基本胜任力词典”,设计了开放式问卷对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胜任特征项目。经过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群体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0.9%,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最终形成频数大于10的28个胜任特征项目,见下表。
表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4.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初构
借鉴人才学、心理学、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经过分析、归纳、整理及反复推敲,初步将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分成创新绩效、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七个维度。借鉴冰山模型,初构了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冰山模型
在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冰山模型中,创新绩效处于最顶部,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是外显胜任力,是比较容易培养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等是内隐的胜任力,是较难培养的,却是决定技能型创新人才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1)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是指技能型创新人才通过学习与实践,以博专结合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形式,积累了更多的人力资本,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创新绩效是技能型创新人才最直观的体现,是由创新技能、创新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等组成的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
(2)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包括基本创新技能与流程创新技能,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中,通过有目的地不断操作和智力运用的实践,对所在岗位及专业操作、工序、流程等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相当的工作技巧,使之具备在同等条件,创新、创造或完成更多社会价值的技能。创新技能离不开工作实践,与工作经验与工作技巧密不可分,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人工作经验越丰富,工作技巧越精湛,视野就越开阔,产生创新设想和独到见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3)创新知识
知识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理论依据。创新知识是指技能型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的基础维度,包括专业知识、知识面、前沿知识等。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特点,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趋势,这就要求技能型创新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技能,还要掌握所在岗位(专业)及工作流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所从事的岗位(专业)及工作流程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能够合理拓展和应用基本工具类知识、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等专业知识之外的基础知识。
(4)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心理倾向,是取得创新成果的精神支持,是创新的动力胜任特征。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逐步塑造的。强烈的创新精神是时代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提出的要求,是创新顺利进行、成果不断涌现的强大动力。创新精神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进取精神和勇于挑战、毅力等胜任力要素。
(5)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选定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是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和制约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技能型创新人才取得创新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因素。从构成上看,其包括想象能力、洞察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学习发展能力、行动力等。
(6)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指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通常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信念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调整个性心理过程,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与个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创新人格维度包括抗压性、自信、好奇心、乐观、吃苦精神等。这些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创新的重要调节要素。创新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不同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7)创新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性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内化的结果。品德既包含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品德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根本。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哪种类型的工作,技能型创新人才都要诚实正直,对工作和学习充满热情,以负责的态度完成工作。创新品德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品行情操,包括诚实正直、怀有理想、热爱生活、敬业精神等。
5.结语
本文初步构建了技能型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以期对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有所帮助。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仅是一个过渡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测量和研究,如进行李克特量表(Likert)测试、题项鉴别力检验、题项区分度检验等,以及对测评题目进行选择和修正等,提高信度和效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调研才能真正建立起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胜任力模型。
参考文献:
[1]何健文.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5.
[2]周霞景,保峰,李红,李海基.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胜任力测量与启[J].高教探索,2010(6):36.
[3]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