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1.1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知识智慧应用和技术创新需求大数据的资源复杂而丰富,在密集复杂的大数据中所涵盖的科技期刊、博硕论文、专利、标准等数据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核心资源。随着这些大数据的不断产生及情报服务行业学科方向的转变,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服务行业从文献提供服务向情报信息分析服务(知识服务)转变的重要基础,也将成为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知识服务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原动力。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的核心是情报服务机构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将用户、管理、大数据资源、知识、能力和过程等重要元素进行了有机集成和优化,实现数据资源的知识转化,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过程知识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活动中。苹果公司的奇迹也主要靠乔布斯明锐的情报信息分析力和情报信息的思维以及“情报信息第一创新第二的理念”而取得的。基于大数据的情报信息知识服务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倍增力,新时期要以满足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信息需求为主线,充分利用大数据,用知识服务人类,着力推进科技信息工作向知识服务转型,实现情报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和知识化。1.2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是科研人员参与互动的嵌入式协同服务据统计,全球将近87.5%的数据未得到真正利用,且所有大数据的资源数据本身主要都是来自于大数据用户(以科研人员为主),使得大数据知识服务关注的重心理应转移或回归到用户自身的需求。而大数据知识服务是在大数据获取、存储、组织、分析和决策过程中产生,其模式强调知识、能力、资源和过程以服务的形式进行有机融合,体现了在大数据管理和处理过程中对知识、资源和服务过程等的配置和整合能力,反映了知识服务机构完成相应行业、领域的服务水平。同时,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式下,可以使企业科技人员在利用各类科技文献资源和获取知识服务时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学习和感知,并以此完成对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加工处理,有针对性地激发中小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针对性更强,充分发挥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骨干作用。

2基于大数据的宁夏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体系建设探讨

情报信息机构服务模式的创新是时代赋予情报信息人员新的使命,其个性化、特色化的知识服务不但是学科发展方向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情报信息机构核心竞争力,应对未来数字化环境和用户高端化、学科化知识服务需求的重要保证。全国各大省市都有其各自的区域特点,宁夏虽然是个欠发达且经济实力相对不足的小省,但由于区域优势云集了相应的农业特色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优势,围绕宁夏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借签外省区的相关知识服务经验,基于大数据建立具有本地化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体系能够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2.1构建服务于宁夏企业科技创新的大数据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载体针对宁夏地区的区域特点以满足宁夏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为目的,重点围绕宁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创新服务平台集成整合能够适合本地区科技创新人员交互利用性强的大数据科技文献数据资源,服务于宁夏地区的科技创新。根据宁夏现有科技文献资源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宁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特点,集成整合大数据中中外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国内外科技报告、世界各国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图书、报纸和网络信息资源等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科技基础战略资源文献;以政策法规、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网络资源等为科技管理文献;以自建的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作为补充,如:宁夏枸杞产业专题数据库、宁夏马铃薯产业专题数据库等;并依托现有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对联盟成员单位“宁夏大学图书馆、北方民族大学院图书馆”的各类特色资源进行了集中链接。通过优化重组打造元数据仓储数据库,构建宁夏科技文献知识服务的云服务平台,服务于宁夏企业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文献核心资源的交互利用和开放获取,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或关键问题。2.2面对科技创新主体建立“服务层次化、服务体系化及服务主动化”的规范化服务模式大数据科技文献资源是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路的重要源泉,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导向的作用,实现大数据科技文献资源在宁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高效应用,全面推进综合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业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面对科技创新主体以“服务层次化、服务体系化及服务主动化”的规范化服务,宣传推进个性化知识服务。服务层次化:知识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将宁夏地区的用户群划分“会员用户、个人注册用户、VIP重点用户”几个层次,更好地明确服务目标,强化服务目的。服务体系化:情报信息专业人员依据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平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培训,实现大数据资源开放获取的普及应用;对用户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创新实体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根据调研结果由专人负责制定服务策略;专人负责定制跟踪服务;编写行业月报、行业分析报告、专利分析报告、竞争情报等知识服务产品;对相关产品及用户资源建档进行归档管理。服务主动化:以“走出去,与用户面对面”的宣传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专题活动、新闻媒体投稿宣传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应用服务宣传推广。2.3依据区域特点打造“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为主的定制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就是依托数据共享,智慧地利用大数据的交互和挖掘,实现数据的高度“加工”和“增值”,形成知识服务产品,它贯穿为用户解决科技创新技术问题的服务工程,是一种增值服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最大价值,围绕宁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大数据的分布式计算架构,通过云计算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知识加工,为创新主体中提供最直接、最快捷、最高效的定制科技文献知识服务产品,如: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支撑产品。2.4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人才团队随着情报服务学科方向的转型和大数据的到来,情报服务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加工能力”上。为更好地推进宁夏地区知识服务的开展,必须注重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深化合作的机制;加强对知识服务人员在学科态势分析、专利分析、技术趋势分析、竞争情报等知识的培训学习,掌握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技术及相关软件分析系统;逐步培养和凝聚一批在知识服务方面有较深造诣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顺利实现情报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型。

3结束语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启动仪式上说,基地、项目、人才和科技活动组织方式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凝聚了最优秀的科技人员,聚集了最先进的实验设施,是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供给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按学科群部署和建设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就是把过去“一个一个建”的方式改变为“一群一群建”,以学科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双导向,以支撑条件和平台构建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应急性和长期性技术问题,顶层设计重点实验室布局,统筹部署科技力量,通盘谋划人才团队、平台条件、基地设施等建设,着力加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张桃林指出,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领域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重点实验室相互之间业务交流和联系不密切,与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不配套,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联系不紧密,未能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效率的发挥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次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围绕主要农产品、共性技术和生态类型进行布局设计,形成了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和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一体化布局。30个学科群包括重点实验室228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269个,涵盖了农业领域的主要学科,其中以水稻、麦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油料、园艺、热带作物、动物和淡水渔业等以品种创新为主的纵向学科群有11个,以基因组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动物疫病、兽用药物、海洋渔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农业环境、植物营养、耕地保育、作物高效用水、可再生能源、动物营养、作物生理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等农业共性技术研发为主的横向学科群有19个,在同一学科群内,重点实验室有层次之分,不同层次实验室的职责和任务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在不同学科群间,重点实验室还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关联度与其他学科群的重点实验室进行双向选择,形成跨学科群实验室,努力打造“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

张桃林强调,按照学科群思路,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化,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得力。这既是此次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最大亮点,也是建设工作的精髓所在。首次在国家层面开展农业科技机构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与优化整合,突破了传统的隶属关系,在不同的农业科教机构间架起了桥梁,使重点实验室逐步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形成上下贯通、大联合、大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新机制。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把“四面八方”的科技力量捏在一起、拧成一股绳,逐步打造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张桃林最后指出,农业重点实验室体系延伸到了所有农业产区,囊括了主要优势农产品,集聚了农业主要品种和主要区域的优势科技力量,将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重大突破性成果产出的主阵地、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的主力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将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由学科群组织设计和联合承担项目的机制,积极整合各种计划资源,引导各类投资向重点实验室聚集和倾斜,为实验室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农业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

1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 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 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 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 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 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 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 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 几点建议

2.3.1 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 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2.3.4 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53-01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由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平台和人才等构成,集成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以国家级科技园区和中心城市为重点,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对于完善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截止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国家级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2个;有国家级高新区3个,省级高新区2个;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个,省级大学科技园2个;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1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3家;共成立1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4家;整合打造了15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成科技创新创业大厦,将我省新兴产业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创造、创新战略联盟、国际交流合作等服务进行高度集成,为全省企业提供综合性专业服务。自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共有64家科技服务机构的113个服务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项目支持,资助金额7200余万元,这对我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

1.制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近年,围绕“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实施,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等系列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等,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2.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在哈尔滨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申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首批试点基础上,组织我省科技服务机构较为集中、科技服务基础较好、科技服务能力较高、科技服务实力较强的园区和地市开展了省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已认定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科技服务体系、南岗民营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大庆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牡丹江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佳木斯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等5个为我省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整合了科技服务资源,提升了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3.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

紧紧围绕全省产业项目建设,面向全省科技企业征集并技术需求、技术难题811项,面向全省征集产业需求、优惠政策及科技成果并科技成果招商项目464项。通过科技“双走进、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成果招商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着力帮助企业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高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仅2012年就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58场次,科技成果4500项,展示交易活动近百次,促成525项科技成果实现省内落地转化。

三、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缺乏规范管理,功能不健全,还不能满足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二是,缺乏完善的、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服务。三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科技设备、大型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有限。四是,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制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五是,缺乏汇集各类专业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类服务需求提供网络支撑。

四、加强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指导与规范

编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围绕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强通过必要的扶持,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评估考核,促进社会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

2.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环境

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完善服务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鼓励和支持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优质、高效的服务活动,努力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环境。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政策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发现并及时解决影响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

3.加大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投入,重点扶持一批服务能力强、特点突出、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的服务机构,引导服务机构加快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理念,协调地市有关部门,落实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资金,根据服务机构的实际服务绩效予以一定的支持和补助。

4.建立科技服务有效管理和交流合作机制

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真诚合作,实现科技服务的设施、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培育与引进,鼓励服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执业资质人员在服务机构中的比例;鼓励海外高端人才和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或领办创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等多种形式来我省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建设 科技创新 管理模式

装备研究院是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的技术研发单位,坚持“辽河装备、装备能源”的发展方向,陆续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石油钻机、工程船舶、钻井平台、采油平台、车载钻修机及连续油管作业机及配套产品,并形成了系列化,取得35项专利,领先的研发水平,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高度评价。这些得益于研究院人才队伍的壮大,与科技创新体系是分不开的。

1.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1.1 扩大人才梯度

装备研究院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规划,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吸引了大量的各类技术研发人才。装备研究院船舶制造、船舶计算、钻机制造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得到不断充实、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专业配置完备、年龄结构合理、工作经验丰富、创新意识较强的优秀团队。装备研究院人才梯度良好,凝聚力强,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此外,装备研究院注重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业已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装备研究院职工收入凭贡献,建立起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员工对公司认同度和忠诚度不断提高,克服了科技型企业人才不稳定、核心人员易流失的问题。优秀的人才队伍适应了公司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保证了公司快速成长。

1.2 加大培训力度,塑造精良人才队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打造一支真正有创造性“群体智力”和有创新意识、创新决心、创新能力的高智慧、高效益的人才团队,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为加快科研建设的步伐,提高队伍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技术生产进度,研究院从内部狠抓人才培训,并根据公司制定的生产运营情况,结合院内研发的实际,制定培训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实施。通过请进来自主办班为主,送出去培训提高为辅的方式,加快研发人员的成长成才。

研究院采取导师带徒、培训办班、调研学习三管齐下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使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不断提高,意在打造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研发团队,为公司发展提供技术资源保证。

2.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2.1 开拓创新,探索精细的管理模式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就没有成功的企业。基层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全局建设的实际进展,只有基层的管理夯实了,全局上才能稳固;研究院领导班子紧跟公司发展步伐,确立了“管理就是生产力”的现念,真正把企业管理当作一门严肃的科学和紧迫的任务来对待,在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等多个管理节点,认真地加以研究,不断把管理工作做精做细。就这样在工作中始终以抓研发为中心,坚持质量管理、人才培养为根本,落实安全环保工作,加快装备研究院科研文化建设。并在多个具体环节中精细管理,如为了进一步提高研发人员的质量意识,研究院根据公司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出台研究院图纸设计奖罚条例政策,制定设计岗位责任制。为了激励设计员工作热情,在研究院内实行“收入凭贡献”机制。多劳多得,个人的收入完全凭借设计贡献。为提高工作效率,降本增效落实工作指标,制定了奖惩办法设立项目经费制,再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名职工身上。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根据公司市场订单编制月、季度生产作业计划,加强生产运行计划的考核力度,确保公司各项生产计划有效实施。积极动员职工探寻节约成本的方法,努力降低成本实现创优创效。

2.2不断创新,夯实产品研发工程

研究院始终坚持以项目研发为工作中心,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完善科技管理体系,试行项目管理,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技术进步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研究院在提升现有产品性能的同时,不断拓宽现有产品范围,突破现有模式,引进独特的新思维,发展新领域,以技术求生存,以知识求保障,支撑起公司科技领域的杠杆。

从设计源头考虑设计的技术经济性。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和现有产品的技术升级,进一步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特色产品。不断完善钻机、修井机等陆地装备产品的研发,保持住这一技术领先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并把这一技术作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XJ450、XJ550修井机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制造。

根据船舶市场需求,加快自主研发进度,不断涉足更广阔海洋装备制造,如散货船、成品油轮、原油船等产品及配套项目的研发。研究院还要抓紧海洋配套设备的研发包括众多能够满足海洋环境的配套装备,如“海洋风机安装船”、平台吊机、减少人力成本配套的自动化设备井口机器人的研究。其中“辽河一号风机安装平台”已正式申报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列为装备公司、油田公司及省科技厅未来重点开发项目。

3.以人为本,塑造科研文化示范区

3.1结合实际,确立文化建设内容

科研文化,必须是在长期发展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科研传统、文化精神和基本理念,反映了科研工作者对科研工作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是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纽带。研究院文化小组结合研究院特定人群,认真研究,初步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上下合心合力,不断追求创新,用创新思维引领技术、管理、服务创新共同营造宽松宽容的科研环境。

3.2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