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83-04
Abstract: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odel strategy,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our country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must deepen to theory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still must solv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concept system, the target system,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havi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heory questions. Solves these problems, needs the theory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he real diagnosis experimenter search technique, the cross disciplin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he establishment model research technique, in order to better display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new curriculum the maximum work effect, promotes student's body and mind society full sca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 社会对人的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价值需求自然会反映到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 目前,在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备受重视。自从20 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直是热点问题。针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许多学者在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策略方法、教师培训等不同的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体育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新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 在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开始有所重视, 但同时也有不少疑问和批评。反思已有的理论研究, 提炼出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问题
1.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体系。
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集互动条件的共同利益与群体智力的合作和情感连锁反应。任何形式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都是有具体的、明确的小组和个人教学目标的,都是为完成集体和个人目标而设定的,也都是围绕着各类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什么是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要素及操作方法有哪些?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策略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体系的目的是要结合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正确回答和充分论证这些问题。它既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对新体育课程实施发挥更有效指导的基础。根据我们的调查表明,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澄清, 造成教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形式化理解, 课堂上出现了“伪体育合作学习教学”倾向, 造成教学的低效。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1)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仅仅是在教学形式上不同。许多教师认为, 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不过是把学生重新编组, 把学生分成一些小组, 然后把原来的全班体育教学改为小组体育教学而已。这种简单化的想法常常导致许多教师按照原来的方式备合作教学课, 成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2)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只需模仿, 不需创新。不少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既然是在国内外风行多年的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方式, 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别人以前研究开发出来的程序运演到自己的课堂中就行了。其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所以有着学生构成情况的不同、学科特点的不同、教师组织的不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具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它首先是一个体育学思想, 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教学模式。它随有丰富多彩的形式, 比如在分组上就可以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 或让二人小组活动, 或让四人小组活动, 或以小组体育游戏方式进行, 或以小组分角色体会的方式进行,在具体操作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3)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只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有的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而忽视了其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延续作用,忽视了其特有的体育教学的情感功能。如某教师的班级搞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半年时间, 同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没有相互留下电话号码, 课后从不相互联系、交流思想。合作教学了一段时间, 各自还是陌生的, 没有达到心灵的沟通, 因此同学互评、小组自评这些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方式都成为形式化的东西。也有些时候在体育教学上并不适合使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方法, 而教师为了取悦教学检查者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听课或验收, 硬是把本来可以是质朴而高效的―堂课组织成红火热闹、华而不实的形式化的―堂课,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有助于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时, 明白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针对怎样的教学对象应该做怎样的教学加工, 才能高效地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对哪些内容、哪些学生, 用其他策略方法要优于合作体育学习教学模式, 这时就不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因此,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既是现代体育理论的需要, 更是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1.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能够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能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根据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理论,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整理提出了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模型,见图1。
我们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在于实现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 并把体育合作学习与主体参与、差异发展、体验成功并列为4大教学模式策略,这就在消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本身得到提升, 从一些零散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业成绩等上升到以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水平上。但对这一目标体系的具体探讨和论述大多是依据心理学等理论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从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发展过程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体的发展目标体系还显得不够, 因而难于解决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比如, 假设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那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环节, 呈现出哪些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又如何通过一个怎样的中转机制, 使一线体育教师能结合其具体项目的教学模式, 灵活创造, 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科学地呈现在课堂上来, 这个机制目前尚不明朗。因而在不少场合, 一些体育教研工作者和一线体育教师追问:体育新课程视野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发挥其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诸如此类。
一种解决途径是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主体性发展这一目标先分解为两个子目标: 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促进这两重主体性的发展, 从而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理论研究还需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与特点, 对这两个子目标作进一步的分解。
1.3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间有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学生个人能力作为起点的,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既是上级目标又是起点。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体育活动中溶于团体,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竞争的强者,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又是群体的共同活动,需要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之长处和好的经验,如:大部分田径项目。而群体性项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胜,如:篮球、排球、接力、游戏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其目标? 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机制是什么? 是否遵循什么模式? 明确这些问题, 有助于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这一策略, 同时, 对其他相关策略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有利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理论在整体上得到深化。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旨在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研究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需要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立足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家庭背景特点、体育文化氛围等情况, 跟踪体育教学实践, 在形形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分析师生活动的特点, 抽象、概括、提升, 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体育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构建一种和谐、适宜的合作学习情境,让学生们在一起合作地学习,使他们获得很大的收获。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小组中设组长、计录员、统计员、监督员等职位,并明确职责,要求对本组及其成员的练习进行组织、记录和统计。学生在练习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适时进行轮换。先由一名学生做投篮练习,一名学生评判并给予反馈,一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帮助捡球,练习4~6次后,进行角色互换。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各小组练习的记录情况,对完成任务的小组和超过上次课的练习成绩的小组进行奖励。在这一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总导演”的角色,使“演员”们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为了小组荣誉,各个成员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全组每个成员的进步而尽力。
1.4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行为问题
在有效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典型的行为表现? 这些表现体现出怎样的认识规律? 在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目前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还不够深入。
近年来我们通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交往特点时,我们选择了5个实验班和5个对照班, 实验班将该班以性别不同分成三男一女、二男二女、三女一男、四男或四女等几种情况, 分别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 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群体效应的试验应用研究, 证实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能使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教与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另外,我们还通过对小组构成作了研究, 方法是: 把实验班学习成绩全部优秀、三优一差、二优二差、全差等情况分别组合, 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对于行为表现的研究, 既要注重一些共性的指标, 如参与和参与方式、协作、帮助、认知冲突、竞争意识、交往技能等, 也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研究经验和方法, 考虑如性别、文化背景、受体育素质教育的情况、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等因素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差异, 以便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组织机制提供研究依据。
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方法
2.1 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确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展开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灵魂,不同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赋予了具体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生命力,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时刻把握正确航线,最终去完成它预期的使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落实体育新课程实施的体现,是检查与评价实施体育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是完成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功能的关键。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体育基础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能力、体育基础以及教师的启发与诱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方面共同去实现。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和自律,在教学组织上多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集体思维的“小组学习形式”,小组的自律性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课堂开始部分的小组讨论、结束部分的小组评价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内、外有机结合的练习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放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范畴中加以实施,充分发挥课内、外有机结合和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利用课内学、课外练的有利条件,组织起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在整个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相互作用以小组为中介,有助于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间的单向权威关系,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作用。关注我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历程, 综合我国体育学习合作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十余年的成果,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 有效吸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和国内外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系统, 揭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范畴属性和模式特征, 确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展开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2.2 应用实证、实验的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用系统论等理论分析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作机制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体育教育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互动为基础,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上世纪科学方法论发展的3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 需要在有充分实验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引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在体育心理学和社会体育学视角下作分析之外, 结合实验,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交往特点进行分析,会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多角度作研究, 方能期望对规律的有效把握。
2.3 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行规律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体育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应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上来认识,并作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把体育新课程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互相激励、互相评价操作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推进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减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提高学习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互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理念,是对现代体育教学互动论的发展,它必将为现代体育教学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仅对体育新课程教学是一种创新,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因此,在系统论分析的基础上, 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问题, 应从定性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采用分散建模、综合建模等方法作比较客观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实验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地说, 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成熟,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与数学有效结合的程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可以使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规律更清晰, 从而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操作更有指导意义。
3 结论
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是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枢纽。在新体育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正是由多学科的参与, 跨学科的研究为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源泉。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发展性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把握。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可为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提炼出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保国.对合作学习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1999,15(2): 71-76.
[2] 孙桂芳.高校体育合作教学群体效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途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23(2):36-38.
[6] 孙桂芳.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新视觉――合作学习[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30(1):76-78.
【关键词】视界融合 音乐理解 教学活动
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离不开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导,只有在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积极借鉴和吸收各种人文学科的营养,才能给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注入新鲜的活力。在当今人文学科领域中,哲学解释学的“视界融合”理论对语文、英语阅读等学科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对于音乐教学的关注还不多。
一、基于“视界融合”的音乐理解教学的意义
“视界融合”是哲学解释学的重要内容,哲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一种视界融合,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度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人们在理解一个文本的认识活动中,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去追求文本的客观意义,而是以理解者自身的“理解”去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
我们以“视界融合”来看待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音乐文本的理解。在实际的音乐理解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两种偏激的现象:音乐作品至上论和音乐理解者至上论。前者强调音乐作品的权威地位,主张从音乐作品自身去提取意义和挖掘意义,引导学生去追求音乐作品中的标准答案;后者则不重视音乐作品自身的价值,主张音乐的意义不在于音乐作品本身,而是人们在音乐理解活动中的一种经验。能够促使一部音乐作品具有意义或没有意义是音乐理解者的赋予。前一个观点过于强调音乐作品的作用而忽视了音乐理解者赋予音乐作品的理解意义,它不尊重音乐理解者的主体地位,陷入了一种相对主义;后一种观点重视音乐理解者的主体地位,但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臼窠。这两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以前一种观点甚为流行。从音乐理解的角度来说,“视界融合”的观点对实际的音乐理解教学活动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偏纠作用,既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放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能因为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音乐的教与学是在师生相互沟通、交流与视界融合中去生成教学意义。“视界融合”认为,音乐教学应从师生各自的视界出发去建构音乐意义。
二、基于“视界融合”的音乐理解教学建构
音乐理解教学中的“视界融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与音乐文本的“视界融合”,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音乐文本理解的“视界融合”,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一)音乐文本与学生的“视界融合”
1.“视界融合”与学生的精神建构
从哲学解释学视角来看,听赏音乐其实就是一种理解,是对他人、世界、自我的一种理解,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从自我理解的角度来看,听赏音乐就是在理解自我、体验自我的人生、关注自我的生命。音乐理解教学就是对灵魂的唤醒。“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就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①音乐教学中的“视界融合”是听赏者与音乐文本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是音乐欣赏者以“我”的“历史前见”和“期待视野”赋予音乐文本的“自我”意识,并以此观照自身生命的全过程。音乐理解教学是音乐欣赏者向音乐文本敞开的过程,音乐欣赏者将自身的音乐体验融注到音乐文本的生活表达中。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常有此体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不禁心醉神迷,超越现实的束缚而遨游在自由的广阔之城,进而与音乐创作者的灵魂相遇而产生心灵的默契与人格的启迪,这是因为学生从自己的期待视野出发,与音乐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视野”相互交融,实现了“视界融合”。音乐文本的意义被创生,人生的意义开始敞亮,这正是“视界融合”中的欣赏共鸣的时刻。
2.“视界融合”与学生的音乐理解创造
音乐理解中的“视界融合”指向于欣赏者的音乐理解创造。在哲学解释学看来,理解不是历史的重建,而是包含理解者自身情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在音乐理解活动中,学生并非完全抛弃个体的“前见”,而是从这一“前见”出发与音乐文本的“视界”融合成为一个新的“视界”,以此形成了一个既不同于学生原有视界,也不同于音乐文本原有视界的意义世界,而且这一意义世界处于无休止的动态形成之中,这就是音乐理解中的创造。如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读者的创造活动,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关系中,读者并非被动的一端,读者本身是形成历史的一种力量。这样,音乐教学活动就成了一种富有吸引力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因为学生在音乐理解中敢于从自己的音乐“前见”出发向作者和前人进行挑战,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音乐文本意义的创造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理解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视界融合”
音乐理解教学中的“视界融合”并非仅限于作为理解者的师生与作为理解对象的音乐文本之间的沟通与融合,还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学生的“学”与“学”之间的对话、沟通与视界融合。正因为不同的音乐欣赏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与交流,对音乐文本意义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成为可能。
1.“教”与“学”的融合
从“视界融合”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以音乐文本为视界融合的基础上,将教师“教”的视界与学生“学”的视界再进行融合,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音乐理解教学过程中达成的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过程。这种音乐教学活动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完全消融学生的音乐理解,或者以教师的体验音乐为主而替代学生的音乐体验,而是将教师和学生双方各自的音乐理解纳入到对方的音乐视界中,或者将对方的音乐视界纳入到自己的音乐视界的全过程。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音乐视界都是一个开放的视界。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教师的‘教’,就像作家创作文本的过程,学生的‘学’,就好像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期待视野,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融合。”②“视界融合”中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音乐理解都是从各自的音乐“前见”出发去理解音乐文本,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文本的了解往往都会带有各自特定的立场、视角、观点。对于同一个音乐文本的体验、感知、理解,不同的人因为生活世界、人生阅历、价值观、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其审美期待不尽相同,音乐理解也就不同。因此,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融合不仅有着心灵的碰撞与共鸣,也存在着音乐体验和感知的差异,这时,音乐教师和学生需要在平等的对话中确保各自不同的音乐视界的真正相遇,并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2.“学”与“学”的融合
音乐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融合中,教师的“教”要由学生的“学”来定位,教学其实就是教学生学,教师所设计的一切“教”都以学生的“学”作为根本出发点。哲学解释学重视读者的积极作用。正如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所说的,文学作品就是在理解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展示为向未来的理解和永久开放的效果史,文学作品的历史性由读者的理解来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毫无疑问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主体,因为有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感知等理解活动,才使得音乐文本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人去感知、欣赏音乐文本,它便成为一潭死水而毫无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学”,音乐教学活动才有其存在意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养成、真实情感的展现、人生意义的理解、生命价值的感悟,这带给音乐教师启迪的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与“学”的融合。
综上所述,音乐理解教学是一个充满了不同主体“视界融合”的教学过程,师生与音乐文本之间、不同的学生之间都存在着“视界融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以及学生的“学”与“学”同样存在着“视界融合”,由此可见,哲学解释学的“视界融合”理论为当前的音乐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迪,也拓展了当前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
注释:
①张天宝.试论理解的教育过程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4).
②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范式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参考文献:
[1]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朱谦之.文化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舒扬.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西部地区;MATLAB;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0 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土地面积6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约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 西部地区尽管疆域辽阔,但是经济、教育等方面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仍然有很大差距。在教育方面,我们西部地区没有东部沿海那么多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这一方面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此时此刻,我们只有奋力拼搏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不断提升教师授课的效率和学生上课的效果,我们才可以进一步缩短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距。
1 理论教学的升级
1.1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信息量特别大。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教师教起来总是感觉课时不够用,因而要把课程教完,所以教师不得不赶进度。与此同时,我们吉首大学目前是二本院校,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接受、同化不及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率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坚持重点论,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把握全书的重点。梳理《信号与系统》课本后不难发现其知识体系主要为“两个系统、两类方法、三种变换”,即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时域分析法和变域分析法,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这样一来,我们抓住了这些主要内容后,那么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把握重点内容。此外,《信号与系统》的部分内容与《数字信号处理》中的部分内容重合了,例如时域部分、Z变换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合理顺序,一次性授课到位,考试把好关,避免一个内容多门课程反反复复教,这样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授课效率和学习效率。
1.2 注重数学基础
翻开教材就不难发现,《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与《高等数学》联系十分密切,《高等数学》中的三大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卷积运算、差分方程、微分方程、以及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运算求解等内容在《信号与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我们部分《高等数学》基础不牢固的同学而已,学习《信号与系统》难度非常大,有的同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以致于心存放弃该学科的思想。结合我们处于西部地区的吉首大学现状,我们不能让学生跟不上课程,所以在我们教学过程中遇到有同学不懂的地方,坚决不能逃避问题,不能一句“这是你们《高等数学》学过的内容”就打发了不懂的同学,而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梳理高等数学知识,耐心地讲解,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去讲高等数学知识就好,不能刻意去花时间讲解(受授课课时限制),重在讲解数学模型体现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实际物理意义,而不是苛求数学公式推导的严密。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并且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另一方面,教师讲解的时候可以使更多人能够听得懂、更多人能够认真听,教师能够与学生有更多的眼神的交流以提高授课效率。
1.3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对于我们西部地区来说,能够拥有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要合理使用,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比如功能强大的电脑,在我个人看来,它既是工具又是玩具,它到底是工具还是玩具处决于怎么使用它。多媒体设备亦是如此。一方面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设备,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它可以实现迅速放映课件,可以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扫描到更多的画面感受更多的信息量。但是不能一味地使用多媒体,单纯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而不进行板书,会导致学生只盯着投影仪对面的大屏幕而不是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缺乏了互动,那肯定会多多少少影响到教学的气氛,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可能还大大不如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与新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起来。在一些解释、推导方面,板书会更加清晰,在一些图片处理、信号模拟等方面用多媒体完美展示。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佳。此外可以考虑把课件拷贝给学生,以弥补多媒体放映太快部分学生课堂上来不及记笔记这一缺点。
1.4 注重作业、习题的讲评与答疑
课后作业与习题将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作业与习题务必重点对待。学生通过写作业可以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方便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教师通过作业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率,方便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们可以在各个重点内容讲完之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与习题,并且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独立完成。完成作业后再挑时间统一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过鼓励学生提问,多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同时要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同学,树立威信。因为在合适的时候打一棒子还得给颗糖吃可以以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如果教师没有布置作业,也没有答疑这个环节,那么学生肯定“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实,讲解作业、答疑就是为了“解惑”,会解题了的同学可以趁热打铁巩固所学知识事半功倍,不会解题的同学通过习题课答疑课也会慢慢地弄懂题目、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
1.5 考试方式的改进
在我们位于西部地区的吉首大学,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相当一部分同学为了拿到好名次为了拿到奖学金,为了提高卷面分只是盲目的做大量的课后习题,只侧重于公式的识记。却没有意识到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因而我个人认为这样即使高分,但这个分数不一定就能体现出该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考试方式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吉首大学《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程单独考核,体现了学校和我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此外,我们可以把《信号与系统》期末考试的分数按照末考卷面分40%、课后习题及作业20%、课程设计30%、考勤10%的比例来划分。按照该比例的划分落实,学生将会改变以往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验与课程设计等实践应用的格局,有利于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2 实践环节的优化
2.1 MATLAB与实验箱相结合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实验分为机房的MATLAB实验和实验室的实验箱实验。我们可以现在实验箱上,按照《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一步一步把把相关信号调试出来,观察对比并拍照记录,再进行分析,穷其原理。之后我们可以立马进行MATLAB编程,把抽象的相关信号通过MATLAB软件实现,我们可以把MATLAB上描绘的图像与实验箱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可以到达“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热情及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加强对MATLAB的学习和使用,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重视课程设计及其创新
学生通过参与课程设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解,趁热打铁从而巩固我们课堂上所学知识,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有利于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有效地训练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难免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往往能够最能锻炼人。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印象更加深刻。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奖惩并行、恩威并施地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表现不好的同学提出批评,如此一来便可以敦促同学们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参与实践重新,更好的把理论知识实践化。
3 学生思想的升华
帕斯卡儿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思想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同学不想学了,哪怕老师讲得再好,可能学生的学习也达不到老师的期望,就像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学不好、不及格的诸多原因中,很显然,有几大部分同学都是或这或那的原因对这门课程厌倦或者对这门课程感到恐惧而不想学习。所以,引导学生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态度由被动地接受变主动的探索非常重要。
4 结束语
为结合前人的改革及教学经验及《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特点,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以上教学改革措施。经过仔细分析和实践试讲,结果表明,不少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灌输变成了积极主动地探索。思想上的升华、实践环节的优化及理论课程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该改革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较传统模式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赖欣,谌海云,顾亚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Z].
[关键词]赏识丰富夯实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35
掐指算来,自己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已将近有二十个年头,虽不敢说每节课都上得很成功,但这些年来,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英语学科特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看法。
一、赏识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沓沓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唯有如此,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张扬个性,茁壮成长。
因此,我认为教书首先要热爱学生,不管学生做对做错,教师都应该有一颗爱心和宽容心,学生表现好的时候赏识他们,不好的时候更要以关怀包容他们,耐心地引导学生,从而让他们改正错误。在我眼中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之分,不因为哪个学生的成绩好而特别喜欢他,也不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看不起他或不管、不问他。借用马来西亚著名教育家曾桂安的一句话,“阴天,晴天都是好天,天天好天;做对做错都是好孩,孩孩好孩”。学生不坏,只有做错事的学生,做错了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态度。教育是一个成熟人陪伴一个不成熟人的成长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是花,只不过有些早开,有些晚开,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有这个耐心、恒心去等待每一朵花儿的绚丽开放。我经常给学生鼓劲,让他们对生活、对人生、对自己充满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唯有自信满满,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开展丰富的活动,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
(一)学唱英文歌,培养语感,陶冶情操
英文歌曲中的歌词大多是优雅的语言,它包含了优美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押韵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有美的感受,同时能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熏陶艺术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及朗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音高、音长、重音、节奏、语速变化、连读、不完全爆破(或失去爆破)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听、唱英文歌曲,能提高英语语感。
通过教歌曲,可以教授语法知识,如高一课本有现在分词和不定式做主语,还有定语从句的用法等,就可以用Love和Heal the world辅助授课。学生对学语法没有那么害怕,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一些平时难懂和头痛的语法。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富有同情心和慷慨精神。例如,高一必修4第二单元的阅读课,我就是通过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来导入和进行结尾的,收效很好,学生上课有精神,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受到了情感教育。
(二)分组学习
首先,把全班分成6组,每组4人,(因为我教的是补习班,人数较少)每组成员自由组合之后,由各组成员选出组长,但组长一定要是组织能力很强的学生。再由各个成员共同制定出本组的组名、组训、组歌和组内公约,并在班上的后黑板上张贴出来。这一切办妥之后,我每周分给每组一定的学习任务,或语法理解题,或改错题,或翻译题及写作。要求组内成员共同研究,每一次派不同的成员来进行讲解,讲得不到位的话首先组内成员补充,再不行由其他组补充,还是不行的就教师出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原来学生很难理解的语法或语言点都变得简单了,学生在一起学习有收获了,也快乐了,教师轻松了很多。
(三)四个“一”
为了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我在英语教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四个一。第一个“一”,每一天上课前,大声朗读课文、单词、好词、好句、好文五分钟。第二个“一”,每天抽一名或一对学生进行展示,展示的内容不限。可以是演讲、两人对话、唱英文歌、小品、短剧和幽默笑话等。第三个“一”,每周一作文。第四个“一”,每周一背诵,要求学生背的是新概念英语里好的、有趣的美文。
这些活动的开展,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热情高涨,课堂常常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是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夯实基础、重视学法指导,实践历练,学以致用,使知识技巧熟练化,让能力升华
(一)阅读训练
1.细节理解题
(1)快速确定短文主题和不同信息间的差异。
(2)先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词,通过略读和寻读技巧快速找到所需细节,再将该部分内容细读一遍,认真甄别彼此的差异,力求精准理解后作出抉择。
(3)确定答案后,须回读原文,再次甄别直接和间接信息,细辨动作先后,因果和目的关系,对一些数据进行必要的再推算,或对文章一些信息重组,唯此,答案才会一目了然。
2.主旨大意题
(1)细读文章首段前三句和最后一两句,获取有关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必要信息。
(2)快速浏览其他段落首尾句,寻求支撑和论证主旨、中心思想的关键词语。
(3)仔细推敲选项,摒弃有明显错误或无效信息的选项,选出最佳答案。
(二)狠抓基本功――书写
(1)占中间一格的字母要一样高,大小一样。每个字母要压着线斜,不能悬空。
(2)不能超出格子,字母要写得饱满且圆润,线条流畅。
(3)所有字母倾斜方向一致,或向左,或向右,要么就不斜。
(4)不能连写的字母组合尽量少连写。
(5)教师必须亲自示范,每个学生都指导到位。
(6)刚开始时,用四线三格,后来可用数学练习本或笔记本,做到心中有线。
布封说:“风格即人。”对于我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突破自己,教学风格才能日趋完善,才能够在教学的漫漫求索之中奋然前行。今后我将不断探索,在积极实践、反思升华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使之更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李晓,陈吉棠.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唐林羽.我在美国教英语[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美术理论 美术教育 重要性内容途径
美术理论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它和绘画、工艺及欣赏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理论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理论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高中美术理论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美术理论(fine art theory)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美术原理如美术本质论、美术特征论、美术发生学、美术形态学、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和美术哲学等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另外总结、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广义的美术理论自身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一、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二、加强美术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内容。
(1)一般教育学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这类理论一般有: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系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或使用的知识。也只有教育理论才会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社会教育的人文环境,尊重教育科学规律,与人为本,策划科研方向,成就教育目的。体会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有利于防止纯艺术观阻碍美术教师社会化知识的拓展与利用。也只有研读教育理论,教师才能心知肚明,从教知道理,为师有方法。
(2)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艺术是人类认识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家走入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知识。它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于最基层的美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为此美术教育理论对教学具有指引意义。而美术教育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的目的等;②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外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演变、发展等;③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的设定、美术教学技术、美术教学设计等;④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等;⑤美术教学研究: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鉴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评价研究等;⑥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美术教育实习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等。
(3)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先导。通过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师范美术教育实习与在职期间美术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在美术教学中的各种能力,例如美术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课堂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得以提高。
陈美玉曾经说过:课堂活动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信念、想法、知觉、判断、教学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能力与特质的了解、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观念更新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2.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途径。
(1)建立“4+2”的师资培养模式。即4年美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的本科学习与2年教育教学的硕士学习相结合的6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的美术教师,使师范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相并轨,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提高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对教学的不断研究,将会提高美术教师多方面素养。因为在教学研究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教师就会自主补充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技能。
(3)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充斥着竞争,充满了挑战,要在这样的社会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理素养,才能使自己的美术教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美术教学手段教育学生,而不会乱了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