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教育改革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每一个领域都涉及数学知识,特别是在高科技和管理科学等领域,数学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这对于现阶段的数学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数学的全貌以及一些数学前沿都有所了解,还要了解与数学相关的其他领域。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数学思维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就是创新思维,所以在新时期,尤其是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数学教育的特征

1.数学教育的特征

(1)抽象性: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抽象性,数学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2)简约性:数学的简单性主要体现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这是数学的抽象形式。

(3)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中所应用到的形式符号体系,一般在数学中,都是采用形式语言,对数学思维过程中所有能表述出来的事物都用符号表示,包括一系列的推理、公理和定理等。

(4)逻辑性:这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内涵及特征

思维创新的主体是人,而除去创新主体之外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创新客体,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认知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创新思维的几点特征:

(1)主动性:思维主体的主动性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主动性缺乏,那么就难以保证良好创新性效果的形成。

(2)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也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3)求异性:求异性是创新思维最为本质的特征,它需要以创造性思维的主题与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4)发散性:主要是指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联系思维客体的一些相关因素。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就无法保证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问题意识

(1)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直接照搬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需要灵活地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如公式、定理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此种形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得问题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扎根,这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积极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创新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保证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要以问题再创造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兴趣是思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驱动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学知识以趣味性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4.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课本中有很多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对这些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新时期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过程。这也要求数学教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延洲.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成红艳.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蔡健飞.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创新;培养;特征;因素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34-01

一、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有无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讲,明白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关键的。广播电视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创新也不是一反生活常态,创造一些广大群众难以接受的作品,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只有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统一起来进行创作,才能够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

二、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表现特征

广播电视制作在今天所采用的传统制作方法,一层不变的创作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在21世纪,广播电视制作,必须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表现特征。创新并不是单存意义上的改变广播电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模式,而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其中创新性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不是单存意义上的一反常态的创作模式。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艺术作品。

三、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影响因素

由于广播电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扎实的知识是基础,创造性思维则是关键。因此,在广播电视作品创作中,影响创新思维发挥的也无外乎这两个因素。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所以导致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广播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而且由于只是在意创作的目的,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和吸引观众。

1、找准节目定位,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类型的创新素材,树立编辑意识对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对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定位。栏目的定位,对于如何对于栏目进行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是获取作品生命力的基础,定位越准,对于创新的程度就越容易把握。其次要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最佳的创新素材,它是一个知识储量丰富的大课堂。在创作过程中,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使得作品游离和脱轨。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走出线性思维的定式,注意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

2、注重每一个细节,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进行创作。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然后在这一基础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由于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

3、经验理论与直觉灵感相结合,激发创新动机,运用新型的编辑方法一切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经验理性与直接灵感的有效结合。其中与非顺向性思维直接相关的直觉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电视节目创新,直觉与灵感不可或缺,直觉是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规律,未经过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的一种思维创新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的飞跃、升华或突变。然而灵感是人通过大脑的潜意识对经过显意识收集的信息再加工而得到的结果。

四、总结

广播电视编导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将各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适应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善于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以此为基础有效地促进和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相信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更富有创意的广播电视作品来,而且还会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取得艺术上的真正飞跃和成功。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简单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小康社会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人民对于房屋的设计建筑理念也在逐步提升,这个过程就需要设计师发掘出更多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但是如何正确的发掘出更多的建筑设计理念呢?本研究就探讨一下建筑设计的创新研究。

1.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理念

建筑学是一门覆盖了文化、艺术、社会等各方面功能的学科,因此,它被西方学者奉为艺术之母。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建筑创作如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要采用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方法。任何艺术学科的创作,它都是不可雷同的,要求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才会有更新颖、更独特、更完美的作品产生。同样,建筑学这门艺术学科也要建筑师在设计时有着活跃、大胆的创作思维,这就是所说的建筑创作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建筑设计思维学研究是以创新思维学、创新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对创新思维学与建筑学的交叉研究,初步建立起来的建筑设计思维主体的软硬结构模型、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客体共轭关系模型以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是建筑设计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建筑设计创新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本体论在创新学和创新思维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基本理论问题。揭示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等特征,详细说明了建筑师创新思维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和完善阶段的思维运作规律。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论从认知科学、广义进化论的角度考察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建立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的软硬结构模型,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的结构分成软结构和硬结构。

2.如何形成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客体论根据可拓学的共轭分析原理,建立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客体共轭关系模型,把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态作为客体的“硬部”,而与硬部有关的各种关系作为客体的“软部”。指出硬部与软部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缺一不可,硬部是软部依存的载体,软部为硬部的实现提供了依据。使建筑师在纷繁复杂的客体选择过程中,能够理清各种关系,追寻正确的创新方向。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论研究根据系统论,建立了建筑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将建筑创新思维方法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指出深层结构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两种基本形态,表层结构包括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深层结构决定并生成表层结构,表层结构反映并反作用于深层结构。这些方式方法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原则构成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体系;抓住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培养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拓展其表层结构,掌握和发展多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并在实践当中融会贯通,可以使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为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载体论论述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载体的应用规律、创新思维载体的双重功能以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载体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主体驾驭着载体从而顺利完成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活动,载体又以其自身规律规范和制约着主体;掌握这些规律并充分运用可以进一步发挥主体的能力,顺利完成创新思维全过程。 总之,本文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初步构建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体系,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研究、过程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方法研究、载体研究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

3.1整体布局设计阶段

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有创造性思维的普通特征,又有其特殊性。想要解决这些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建筑工作者就要在实践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和方法。同时,可以采用画图方式来发现问题,各人意见存在分歧,可以进行讨论解决,对每个细节仔细推敲、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建筑设计是一项需要有预见性的工作,要预见可能存在或发生的种种问题,在分析和研究过程中,这些问题就会逐步清晰化。设计师在对建筑物的主要内容的安排有个总统的布局设想后,接下来就要处理好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物和城市交通的关系,这个工作阶段就叫做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初步阶段。交通贵在便捷,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缩短交通距离,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这样还可以节省通道面积,方便使用者来往更通畅,更省时省力。建筑的形象设计也要按照交通路线来展开,所以,交通路线的设计还会让人们对建筑物的艺术感观受到影响。

3.2建筑技术设计阶段

建筑技术设计阶段可以说是整个设计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完成了这个环节,设计师对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基本上有了自己的构思和认识。它是一个酝酿的过程,设计师首先要根据它的性质和用途合理布局内部的各种使用功能,再来考虑它的整体艺术效果。上面提到它存在的矛盾有硬性方面和软性方面,硬部是软部依存的载体,软部为硬部的实现提供了依据。那么,建筑师在复杂选择过程中,要能够理清各种关系,面面俱到,追寻更完美的设计方向。

3.3施工图的设计阶段

施工图是设计师通过绘画图纸,把自己构思的设计结果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样,工人才可以根据这个依据来进行,这个阶段是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之间的桥梁。设计者要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排除不利因素,利用有利条件。施工图不仅要解决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和具体做法,还要从艺术上处理细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设计师只有根据建筑物的特点,显著出各自的特色,才能创作出别有风格的建筑作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设计趋向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映照与转换。因此,建筑中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能力,这样会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在市政建设发展迅速的新建筑中,既包含公众精神、首创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就是建筑的灵魂,承载着人们对新城市、新建筑的美的追求。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就是将智能型计算机、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此外,通过自动化监控设备,还可将信息资源及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情况与建筑优化组合,让建筑使用者的投资物有所值,既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又能拥有舒适、灵活、高效、便利、安全的建筑空间。在建筑中,人们能够获得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与通讯手段,其中温度、照度、湿度等可以自动调节,并通过利用自然界的冷、热、光、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5.结束语

虽然说建筑设计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要让建筑设计在新世纪中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吸纳新知识,不断的自我完善,充分掌握建筑设计的精神实质,才能对建筑设计创新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促进我国的建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术;郝曙光;郑云亮;;解读文脉,设计城市——从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看当代中国建筑设计趋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主体创造能力的源泉,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中最高层次的思维。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就开放性问题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一些探讨。

对开放性问题教学与创新思维的理解

关于创新思维的含义有多种表述,但都反映了相同的创新思维本质。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与传统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是一个具有诸多因素特点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的新颖性通常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它是一种突破常规思维、惯性思维的旧程序和旧思路,采取新程序和新思路的超常性思维;其次,它是突破过去已知的、现成的思路和形式,善于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二是灵活性和独特性。这是从创新思维的思维过程角度分析的。灵活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对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灵活转移;独特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对思维方式及方法的独立运用。三是对应性和综合性。这是从思维方法层面进行概括的。对应性是指思维方法为思维目的服务,不照搬所谓的“万能方法”,能够从思维对象的特点中找到适合思维目的的思维方法;综合性则是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创造就是综合”的命题是正确的。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定义,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按照国外的资料,开放性问题常指结构不严谨,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或简单的答案的问题。于是,有人就把开放性问题的特征归结为无条理、不完整、不连贯、模棱两可的观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种资源与探究模式。开放性问题教学不是一种新兴的学校教学模式,而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将向学生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将以往由教师给出答案改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得出答案,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增长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并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是由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也取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的特征。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条件的不确定性、知识的综合性、结论的多样性、解答的层次性、情境的真实性等特征。

条件的不确定性是指解题的条件比较模糊、不具有唯一性,给解题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答案呈现出多样性。

知识的综合性主要是指条件或结论的开放。只给出一定的情境与要求,其条件与解题策略及结论都要求学生在情境中自己进行设定和寻找。由于学生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题策略,得到不同的结论。

结论的多样性是指在解答开放性数学问题时,可以得到多个并列的答案,能够充分展现和考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解答的层次性则是指由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引发解答的差异性。根据开放性问题教学理念设计出的数学题能够保证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情境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在开放性问题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诸如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和最优化问题等进行思考。

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俄国数学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数学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换句话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按照“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巩固”的步骤进行操作,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方法,然后运用该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一种“接受—运用”的地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多大意义。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则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诱”下,自己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实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读、思、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只是对知识的吸收或模仿,不带有任何创新成分。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读书,强调以思考作为基础,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精髓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思考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由问题和质疑两方面构成。问题是思考的起点,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创造性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发人们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恰当、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疑。比如,笔者在讲授“抛物线”知识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画出“在同一个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画出抛物线图像,少数学生画成了直线。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按照给定的条件,把抛物线画成直线”是否有道理。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经过思考终于发现,把抛物线画成直线的原因是将定点画在了定直线上。然后,由此进一步引导得出准确的抛物线定义。这样利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读、思、疑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聚合和发散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唯一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思路分析与探求不同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基本成分,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使其互补,才能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也是学习数学的两大重要思维。数学具有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双重特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前,教师只强调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和训练,往往忽略了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片面地发展聚合思维,会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通过聚合思维的形式推演出唯一答案,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寻求变异,使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情境设计和归纳类比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捷洛夫曾经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是产生于情感之中。”号称“法国牛顿”的数学家拉普拉斯也说过:“在数学中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和类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依据两个数学对象间已经知道的相似性,把一个已知数学对象的特征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另一个数学对象的知识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类比法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如在复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推导过程中,教材上没有直接的类比对象,于是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1)复数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故(a+bi)/(c+di)应该是一个复数;(2)求出它的实部和虚部的关键是把分母c+di转化为实数,即分母实数化。接着继续提问:“分母实数化的提法,与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相类似?”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无理式运算中的分母有理化,从而由分母有理化的运算方法类比出复数除法的法则。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分母有理化的认识比较深刻,由此类比出复数除法的法则后,学生在实际运算中不会生搬硬套公式,而是由分母有理化想到把除式中的分母实数化。由此可见,通过这些情境的设计和类比,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运用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不依照一定的要求执行,就可能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认识到,要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开放性问题教学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设计问题、点拨问题、分析问题,既不能把开放性问题的数学教学要求定得太高,导致学生达不到要求,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定得太低,让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仅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进行重复,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还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实行开放性数学教学,就是要正视这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

充分诱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的发散性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发散性思维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灵感的发生、思维的发散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实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充分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促使学生直接越过逻辑推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如在讲解“f(x)是定义域为R的偶函数,又是最小周期为π的周期函数,而且在f(x)在(0, )上是增函数,试写出f(x)的解析式”。为了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先画出f(x)=|sinx|的图像,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图像展开联想。一些学生从满足三个性质的图像出发,写出了几个用分段函数表示的符合题意的函数。通过这样诱发学生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和数学教学改革[J].中学数学,1984,(5).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创新教育 内涵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46

一、为什么地理学科要进行创新教育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要依赖创新型人才去实现。正如同志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彻底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学科讲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粮食等问题,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状、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学科着重培养学生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有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地理创新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维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不同水平的学习,有不同水平的创新。对中学生而言,做一道习题,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独立求解探索新法,也是创新;制作一件小工艺品,搞出一个小发明,也是创新。地理创新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采取了新的方法,寻找新的途径、涉猎不同的领域,以掌握完整的手段解决日益纷繁的地理环境问题。

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就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把地理学、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以新颖、独特的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创新的方法、途径来处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因而,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是纯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途径

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项教育,它需要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因此,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地理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地理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突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的特征,还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于4个品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心、想象力等。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在发动维持创新活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地理学科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作为学习研究对象,它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能帮助学生进入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好奇心与想象力,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转换角度,促进变通,活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和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过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思维的培养。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地对地理事物的现象的观察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并在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中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成份,对地理创新思维来说,二者缺一不可。由因导果,通过对大量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综合,寻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叫集中思维,是一种经常而普遍运用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并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寻找更好更新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训练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3)逆向思维的培养。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地理知识,这些知识的运用有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正向思维的运用比较习惯。逆向思维往往是违反常规定势,由果溯因提出假设进行推理。这种思维有助于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许多地理事物就会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形成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