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医学检验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s)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首先简略地阐述了理论内容,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作了分析,而后探讨了该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并提出了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建议。
0.引言
间接言语行为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语言使用现象。人们常常不是坦直地去说自己的想法,而往往是通过某种方式“转弯抹角”地、间接地表达。这种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就是语言学家所命名的间接言语行为。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对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了解甚少的话,在使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一些语言错误或语用失误,导致误解,从而造成交际的失败。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量的间接言语使用现象,因此有必要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去,传授其相关的知识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使用能力,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奥斯汀认为在说话的时候,说话人可能同时在施行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体现了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有目的、有意图地施行的行为,具有陈述、命令、威胁、请求、建议等功能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它反映了人们用言语交际的目的。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J.R.Searle)在他的《言语行为》(1969)一书中继承和批判了奥斯汀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随后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论述。根据塞尔的定义,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主要的施事行为通过另一种次要的施事行为间接地实现的。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外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精确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如:Can you help me with the heavy box?说话人表面上是在施行“提问”这个言外行为,但实质上是在“请求”对方帮忙。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
1.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不对等性
众所周知,语言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英语中,按照交际功能,可以把语言形式分为四种: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功能与语言形式并不是绝对的对等,同一言语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句式反过来又可以用来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如陈述句可以间接表达“请求”,“命令”,“劝告”,“允诺”等。如;It is better to stay away from those boys.这句话以陈述句的方式间接地表达了一种劝告。再例:Is this box heavy?这个疑问句在此间接地表达了说话者主动提出帮助的提议。还有祈使句、感叹句也可以间接地表示其它功能等等。
2.语言字面意义与说话者真实意图的不一致性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在其所用的语言中暗含着言外之意,从而使得语句的字面意义和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之间产生了不一致的现象。一个语句有着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两个不同层次。说话者想表达的意图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上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是要听话者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场景和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来做出推断。例如,A说:"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B回答道:"Don’t youhave a dictionary?”这个对话的字面意义是:A问:“你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吗?”答:“你没有字典吗?”而A,B两个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却分别是:“请告诉我这个单词的意思吧”和“你自己去查字典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透过字面意义去发现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三、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根据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使用一定的规约手段来实现的,依据施事行为的构成规则即合适条件可给以解释,听话者是根据语句的字面之力,按照使用的规约习惯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者的交际意图。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没有明显的句法标记,说话者不常使用固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语句字面意义与说话者真实意图相去甚远,因此要给以充分解释,听话者必须联系语境依据说话双方共有的知识、言语行为理论和某些会话原则才能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四、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与交际能力。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要求大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达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会话”或“能就一般的社会生活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讨论和发言”。从大纲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要求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不同的对象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有效而得体的语言交际的能力。而在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十分复杂,对日常交际和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移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按照母语思维习惯生搬硬套,使用的语言不符合英语习惯,在言语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造成交际中断或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英语的间接言语行为不熟悉,没有掌握英语语言的间接性。接下来我们就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与特点、语言文化差异对比和学生认知推理能力三方面来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1.注重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语用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中存在着把语言形式和语言交际功能整齐划一的错误倾向,致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表达“命令”就一定要用祈使句式,“提问”就一定得用疑问句式等等。重视语言形式教学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事实上,由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多种功能;而一种语言功能也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教师不重视听说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听说训练过讨惺淙说挠镅孕问教ヒ弧⑷鄙俦浠径际钦降氖槊嬗镄问健R虼耍淌υ诮萄Ч讨杏Ω梦峁岣坏挠镅孕问剑乇鹗潜浠喽说奶?a class=content_a href=lunwentianxia.com/class_free/150_1.shtml>材料,使学生在听说训练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
2.注重语言文化差异对比和语境知识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解释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义,还要阐释其中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语言形式是为语言交际服务的,而语言交际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了解了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学生才能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另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情境教学。情境是理解交际双方话语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因此,教师应该在听说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模拟真实的情景,提供更多的情景对话练习或要求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角色操练,以熟悉英语中的各种语言交际的间接性现象,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3.注重学生认知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推理能力,因为这是正确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关键。推理能力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如何根据情境推导出说话者所要间接表达的“言外之义”。学生集中生理、心理、社会、语言等多种因素进行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推理过程。只有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进行正确的推导。因此,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正确地推导出说话者话语的言语行为,同时能让自己要表达的言语行为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实施。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及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检验医学 [1] (Laboratory Medicine)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科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科室的工作,一个准确的结果,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而一个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会给病人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安全。检验科除了加强科室管理,执行实验室认证后的规定,开展全程质控以外,还要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学习临床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临床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结果解释及进一步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在众多相同意义项目中如何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的紧密结合、沟通、对话,十分必要。是使整体医学诊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 实施现代化管理
近20年来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级医院检验科,在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更新上发展很快,即便是基层小医疗单位都有了半自动仪器(生化、血球、尿仪等)。一些较大医院(Ⅱ、Ⅲ级)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近几年来在检验人才的结构和人员素质上也有极大变化,一些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实验室,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实验室内联网,甚至全院各科室都网络化,检验信息可以很快地传给临床科,因此作为检验科管理者要及时意识到这种现状和发展。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学实验室起草的ISO/FDIS15189(医学实验室的质理管理),美国CLIA88 [1] (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88,美国实验室管理法律文件)为认可依据。CLIA88内容十分丰富,有493个章节 [2] ,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包括质控措施、检验方法、器材、仪器、试剂、质控物和标准品、供应品、操作手册;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此外文件还规定实验室必须至少参加两年室间质评,且PT(能力对比检验)计划必须成功,通过验收后才能申报实验室认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规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共六章二十七条,说明对实验室已纳入法制化管理。其中有些规定,与国际性文件(CLIA88,ISO文件)要求相同,执行此办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认可,将有利于国际接轨,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有利措施。
2 与临床医学结合是检验科的需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 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笔者也有此体验,在一次血糖检测中,发现病人血糖特别高,复验后仍如此,经电话联系医生否认患者有糖尿病,故笔者亲自去病房访问病人,结果,发现病人正在输葡萄糖。护士证实是从病人三通管中取血送检的,当然高血糖不难理解。反之,若检验人员只管做,而不与临床对话,不调查,将会造成双方误解。类似以上现象则时有发生;(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以前,笔者曾遇到一例发热、轻微腹泻的病人,做血钾、钠、氯测定,当时发现血清的颜色较正常人血清黄色略深,立即主动增测黄疸指数为22U,胆红素为37.6μmol/L,ALT380U/L(赖氏法),随即通知临床医生,后来诊断为肝炎而转院。因为一般隐性黄疸不易被医生发现,若肝炎症状不明显时,很容易延误诊断。类似事例并非少见,应该说检验工作者这种“参与意识”,即重要,又应受到重视和提倡;(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3 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 [3] 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准确度、精敏度、敏感性、特异性等)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4 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比如: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传送(院内院外)等。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测定时,对病人饮食应有所限制,医生应向病人提出要求。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有报道证明 [4] 病人在卧位30min与直立后30min取血测胆固醇 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其它项目(HDL-C、白蛋白等),也因不同而所测结果不同,同一病人在门诊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又常取卧位采血,故两次的结果一定会出现差异。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配药、输液等),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克菲.创刊词.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1.
2 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中国医院管理,2000,1:36.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完善。检验医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科目,检验医学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才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特点 检验方法 实验室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及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1]。
1 检验医学的特点
1.1 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迎来了本质的变化:血液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临床生物化学之间将不再存在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PCR?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人员素质更好、学术氛围更浓、科技水平更高。
1.2 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和整体的协调性: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1.3 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更加准确更科学: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1.4 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恰恰是促进检验医学产生并迅速发展的缘由。
2 检验医学的意义
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
检验医学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WHO?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断发挥,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检验医学的意义所在。
3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3.1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2]。
(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科提供所需要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权,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3.2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准确度、精敏度、敏感性、特异性等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必要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3]。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只有相互促进,紧密联系,才能使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更好的共同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康克菲.创刊词[J].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
[2] 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0(1).
0前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临床检验技能的实用性的检验人才。《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内容涉及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为后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2014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转型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在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课程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分别叙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归纳为“三性两法”)。内容编排上,该课程的各论部分是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比如细菌学各论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细菌典型形态来编排的,合计包括了十四类。如果仅仅利用课堂上授课很难把所有内容讲完,而且面对如此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体设计时,我们确立了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原则,选择目前影响较严重或流行性高等的病原微生物作为重点讲解章节,而精简一些相对少见和较易理解的章节。
2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任务驱动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每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内容基本都是从“三性两法”五个方面来介绍的,我们通过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后,会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以有奖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在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2.2 PBL教学法
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会提前一个月布置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课上总结陈述和讨论。当然对于较难理解的章节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但是在授课结束后结合经典的习题练习巩固,推荐给学生一些质量较好的精品课程进行再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3改变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理论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同样重要,我们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1)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都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除了常规的出勤和作业要求外,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如参与小组讨论、病案分析等)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加分项,实践教学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都是平时成绩考核加或扣分点。
(2)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逼”学生在课后多下功夫。学生自己整理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汇集成题库,根据出题质量给予评分。学生在出题过程中,回顾和梳理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易班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或期中考试考核,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考核方式更多样,教学质量和效果却得到明显改善。
4总结
人类迈入21世纪的同时,也迎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医学检验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加以提高和发展。《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机制非常重要,是他们在今后的实践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目的
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务考试往往注意基础知识,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致医务人员沟通能力有限,影响了医患和谐。如今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医疗服务全过程。通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岗位中,能及时与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沟通,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强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探索适合本专业岗位需求的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1.2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意义
①是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德高、学博、能力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随之进入快车道,招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负荷剧增,而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根据新的教育目标制定出新的措施和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与病人、病人家属、医护人员、社区、公众等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医学高等院校的重要的任务。
②是改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缺乏的现状的需要。
③是防范和杜绝医疗纠纷的需要,随着医疗活动制度化、法律化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患者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患矛盾也日趋激烈。这要求检验人员一要恪守职业道德,近年因检验人员态度不好造成的医患纠纷占很大比例,正确与患者交流沟通能消除误解,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当患者提出要求及问题时,予以耐心合理解释,委婉含蓄,尽量使患者和家属满意。二要合理解释检验结果:当患者对检验结果产生疑问时,切忌以绝对的口吻解释结果,要辨证对待问题,不能随意对患者说“不可能错”、“结果没问题”等话语。遇到问题应首先安慰患者,稳定其情绪,耐心解释。如果确实是检验工作误差,应首先向患者诚恳道歉,必要时免费重新为其检测。患者与医务人员争执只是为得到一个准确结果,不是蓄意闹事,只要检验人员解释合理,大多数患者是可以理解与配合的。有时患者由于就诊时心情急躁或对医疗过程认识不够,一时难以理解,医务人员要换位思考,认真倾听患者讲述,诚恳承认失误。
④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需要,因为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因素是检验人员不能够克服的,如患者检验前是否服用药物,饮食情况、留取标本是否合理等。这些因素都与患者及医护人员有很大的关系。
2研究目标、内容
2.1研究目标
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及业余时间,使学生掌握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的技巧,全面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输送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2.2研究内容
对象:药学系三年制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08级的在校生87人。课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时间:自2009年9月7日开始至2010年6月30日,为具体教学研究实施、评价及总结阶段。
3实施方案
3.1教学研究准备阶段
①组织团队:从学校和附院中组织一批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临床工作经验的资深教师或专家作为课题组成员,并根据个人专长进行分工。②资料准备、制定方案:通过与用人单位交流、上网查询、课题组组织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必需的资料准备工作。然后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自修时间制定出一套“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方案。③编写教材、安排教学进程:通过上网查找以及平时的工作经验编写一套医患心理学、医患关系与角色定位、医患交往与沟通技巧等资料,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第二课堂、去附院见习并建立评价机制。
3.2教学研究实施
①与护士的沟通: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患者准备、标本的采取和转送等。这些环节均由护士来完成,任何一环发生错误,都将影响检验质量,因此,护士工作也是检验质量全面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要树立全程质量控制(totallaboratoryqualitycontrol,TQO的概念,加强与护士沟通,可以促使其正确规范地采集标本,使检验结果能正确、可靠、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4]。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举办第二课堂,大力开展角色扮演、模拟小品等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附院见习,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教,提高与护士沟通的技巧。②与临床医师沟通:Schwarz在《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一文中提出:“一个实验室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5]。可见沟通和联系临床的重要性,在检验医学教学过程当中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举办第二课堂,大力开展角色扮演、模拟小品等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附院见习,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教,提高与临床医生沟通的技巧。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联系临床处理问题中的能力。③与患者沟通: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6]。举办专题讲座,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举办第二课堂,大力开展角色扮演、模拟小品等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附院见习,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教,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3.3考核及评价
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技能考核,考核方式可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