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旅游;跨文化传播;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文化冲击力

一、跨文化交流的不可避免性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文化是一种长期的沉淀,是对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以及处事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等的积淀。文化是在一个大的群体中通过一代代人努力而获得的,主要以语言模式和行为方式表现。跨文化交流是无处不在的,由于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差异,因此,跨文化交流就具有不可避免性。

1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人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随着社会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交流能力,这种交流能力同时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就使每种文化形成了特有的价值系统。在同一类的文化交流中,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维系中逐渐得到加强。由此可见,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是文化群体中文化意识的核心,也是凝聚文化群体的重要因素。

2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人们的思维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思维,人们对大自然、社会进行了认知,进而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积极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在他所习惯的方式中去思维,并逐渐指导其行为。因此,长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生活习性,在思维模式上也逐渐出现多样性。

3风俗习惯的差异性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积淀,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炼的原生态的文化,突出表现为朴素和生动的本色。风俗习惯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习惯成自然”。

4个人素质的差异性

个人素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学历、社会地位和性格等方面,这些个人素质之间的差异,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方面,并且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分裂的,而是形成交叉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文化背景的每个方面有所不同,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5传通代码的差异性

传通代码主要包括语言代码和非语言代码两种方式,目前我们使用的,主要是口头形式的语言,叫言语语言;没有言语词汇的语言,就被称为非言语语言,这就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行为举止、空间运用及时间取向等。与此同时,任何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都是通过符号来进行表现,并对个体的、各种具体和抽象的部分进行象征。另外,这些符号又具备一定规则的约束,这些约束教会了我们使用各种符号,正是这种不同代码的成员交流,形成了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二、国际旅游与跨文化交流传播旅游是人们暂时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并不会在异地长期居留的活动。随着物资流、信息流、文化流和经济流的不断发展,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逐渐发生着物质的、信息的、文化的相互作用。旅游属于文化交流传播的范畴,旅游的最大动因就是实现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伴随着旅游空间的流动而发生着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这种文化传播在国际旅游中得到更明显、更突出的表现,而这种国际文化传播就体现在:

1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对当地文化带来触动

在国际旅游中,由于这种长距离、大空间的移动,使得两地在文化氛围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进行游览和活动,一方面,对目的地的经济文化形成一定的认知。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各种消费活动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但旅游者在当地的无意识性或示范效应则对当地文化引起触动,旅游者在目的地传播客源地文化的行为一般是无意识的,但旅游者能够从目的地感受到鲜明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如果旅游者来自于文化强势的地区,他的旅游目的地是文化相对弱势的地区,那么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方式就对当地人们形成了一定示范效应。与此同时,随着当地居民从最初对旅游者的欢迎逐渐变成不满,甚至不完全接受和理解旅游者的文化,这种就是跨文化传播障碍的深刻表现。

2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旅游,很大部分就是因为地域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相对于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而言,旅游者到旅游地旅游,把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及所见所闻带回到客源地,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古代,唐僧西天取经,马可波罗行纪等都是对跨国文化进行传播的典型例子。旅游者回到常住地后,向周围的人讲起自己在目的地的所见所闻,这种行为也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播,但这种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的局限性,旅游者眼中对目的地的感官及评价不一定是准确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大多数旅游者通常是按照旅游指南或旅游团的方式去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再加上不同旅游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体验和判断差异,这就使得旅游者在真正了解当地文化方面会产生较大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国际旅游中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传播中的应用在发展国际旅游业务中,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言在国际旅游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基础性角色随处可见,下面就以泰国旅游业为例进行阐述。

泰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国际旅游行业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泰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如此繁荣,除了其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艺术之外,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语言在泰国旅游市场中的细致体现

进入泰国,如果你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可以实现在泰国轻松自由行,无须导游,无论是吃住还有游购,对你来说不会有任何困难;同时,对旅游、文化之类的研究和考察都比较方便。因为,在泰国,各家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学校等都积极使用英语,在英语学习、宣传方面随处可见,杂志、地图册、名片、旅游宣传促销等非常全面,到位。即使是在一些大型的表演或歌舞表演场所,都会有相应的口译。泰国整体的语言能力较强,英语在泰国的熟练运用,在发展本国旅游业,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意义重大,意识强烈,耐人寻味。

2语言在泰国旅游及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在泰国,所到之处,各种人员基本上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无论是在泰国什么地方,都能给人一种全民英语素质基础较好的感觉,普遍反映出泰国百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与此同时,在泰国,无论是电视频道,还是综艺节目,英语类的节目比较多;在很多公众场合,广告牌、指示牌都是双语解释;在著名的景点中,日语、汉语、泰语等宣传册、资料册都有免费提供。由此可见,在泰国,对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十分重视,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强。

3泰国对语言文化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发展国际旅游与实现跨文化传播相辅相成,广泛的文化交流是世界性发展大势,多元文化交流的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积极重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才能让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流中。从泰国在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国各校将语言教学放在首位,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水平方面已逐渐与其国民、国家的生存相互关联,并逐渐达成普遍共识。

四、国际旅游中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的建议1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

发展国际旅游,旅游者是活动的参与者,在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目的地三方中,都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在面对异域文化人员时,才能从容应对。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紧密,人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逐渐形成跨文化的意识,但这种意识并不充分。因此,在发展国际旅游中,应该充分具备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积极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首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资料信息,多看多听,多渠道地学习,积累更多直接或间接经验。其次,在接触和了解异域文化的同时,还要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文化,尽量做到“移情”思维。不管是来自强势文化区域还是来自弱势文化区域的人,在面对异质文化的时候都不应该迷失了自己的文化,只有从异质文化中反观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对异质文化进行“移情”思维。最后,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跨文化的实践中进行。一旦到一个新的环境旅游,首先就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新的事物,跨文化交流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适应过程,并且促使自己加快适应异质文化的步伐。

3加强对文化冲击的调整

在对不同文化进行体验时,存在一种文化冲击,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一种新文化环境中无法适应或应对而造成,此时,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应对文化冲击的心理调整,克服自我的种族中心主义,使文化相对主义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达到在文化异质方面的理解和宽容。在文化传播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理解异域文化,积极适应新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国际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孙洪波.旅游:人际符号互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5):32―35.

〖=2〗(德)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10.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园区大学生志愿者 大学英语教学 现状调查

一、引言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此次博览会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超过240个,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聚集于上海世博会,参观交流。世博局官方数字显示大概有8万世博会园区志愿者将参与到世博会之中,其中90.6%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将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内自愿无偿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咨询、参观者秩序引导协助、接待协助、语言翻译、残障人士援助、媒体服务、活动及论坛组织协助、志愿者管理协助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发生的得体有效的行为,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合理的动机和有技巧的行动。[1]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世博会园区志愿者与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成功提够服务的关键。世博会园区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与外国游客交流的成败。本文对园区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建议,以期为今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大型会展活动志愿者培训提供帮助。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概述

在过去的20年间,许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各种角度展开了研究。陈国明[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中有效、得体地完成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 Wiseman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3]Brian H. Spitzberg指出,“ICC的判定是认定某一行为在给定环境下是否得体、有效。”[4]Gudykunst从交际学的角度出发,把ICC组成要素分成了不确定性控制和焦虑控制,形成了焦虑与不确定性控制 (Anxiety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理论。Martin and Hammer从社交技巧的角度认为ICC包括交际功能行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及谈话控制行为。Ting-Toome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涵盖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Spitzberg和Cupach指出,交际能力模式的三要素是知识、技巧、动机。[5]陈国明提出的个性强度、交际技能、心理适应、文化意识可以被包含于动机和技能两个方面之中。此外,陈国明也提出“知识也应该成为在考虑ICC组成的要素之一”。[2]

Byram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外语教学的框架下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他认为交际能力构成模式包括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6]要与来自另一国家或另一种文化的交际者交流,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相关知识,即自己文化以及交流者文化中有关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产物和行为的知识,具备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一般过程的知识。同时成功的交际需要达到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良好关系的建立与保持。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依靠态度因素。对待外国人与其他文化的态度以及有无交际意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交际的成败。知识和态度因素是前提条件,交际过程中表现出的技能也是决定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Byram将技能分为理解与建立联系的技能和发现与交际技能。[6]前者是指分析自己国家文化信息和其他国家文化信息以及将两者建立某种联系的能力;后者是指在交际或非交际环境中发现某些文化信息的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上海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以及上海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哪些方面存在跨文化交流障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剖析我国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革建议。本调查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取测试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首先在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基础上编制《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并设计了访谈大纲。测试卷全面覆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根据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本测试卷对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维度都具有较好的效度指标。调查分两步进行,首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上海世博会园区2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测试而后随机对其中30人进行了个人访谈。

1.调查内容

1)《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内容

此调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多采用多项选择题,共100题,分四部分:文化知识问题,交际知识问题、跨文化态度问题以及针对技能测试的情景问题。

2)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访谈大纲

①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是否关心,为什么?

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你的英语老师是否给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采用什么方式介绍?

③你通常喜欢通过哪种课堂活动方式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

④你喜欢阅读或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书籍或电影等视频资料吗,大多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⑤你有外国朋友吗,你经常采用什么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什么?

⑥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你是否感到焦虑,为什么?

⑦如果与外国游客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发生交流障碍,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⑧在世博园区上岗前,你进行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吗?具体实施情况怎样?

2.调查情况分析及结论

测试卷结果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对文化知识题的平均失误为6.1,平均失误率为29%,其中89%的错误集中在时间观念、身体空间距离问题上;交际知识题的平均失误为5.2,平均失误率为26%,大学生志愿者对各种文化的交际禁忌把握不准确,有76%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此类题目中出现错误;跨文化态度题的平均失误为5.9,平均失误率为23.6%,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普遍愿意与游客朋友进行交流,但对某些文化存在不理解,交流方式不适应;针对技能测试的情景问题的平均失误为11.8,平均失误率为34.7%,学生学到的各种文化知识。交际技巧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具体的真实跨文化交际情境。

通过访谈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普遍比较关心,有86%的访谈者表示对跨文化交际知识非常关心,并会努力吸取相关知识,他们表示随着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的频繁和深入,有效地跨文化交流是成功的保障;9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谈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会通过图片,音视频等方式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但只是在讲授语言点时随机插入文化的讲解,不系统,零散,而且相关知识量较少;5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喜欢阅读或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书籍或电影等视频资料,有10%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表示不喜欢阅读或观看,他们表示看或读不懂有些外国电影和书籍的内容;2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很多外国朋友,经常采用电话或网络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流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47%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二三个外国朋友,不经常进行交流;交流内容仅仅涉及到学习专业方面。而33%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表示没有外国朋友,不怎么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46%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并不感到焦虑,但对外国游客的文化以及交流方式感到不习惯,少数习惯感到不理解。10%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感到与外国游客交流时,紧张不安,害怕出错。与外国游客发生冲突的原因,不同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不同的想法,大体有二类:对外国文化不熟悉,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习惯来衡量外国的文化;交流风格不同,总是试图用自己的交流习惯来影响外国游客进而产生冲突。在世博园区上岗前,进行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由世博局和所在院校组织,多以讲座的方式讲授文化知识,培训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情景训练。

总之,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某些文化和交际知识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误;对待外国文化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但仍然对有些外国风俗、习惯不理解;在技能的掌握上缺乏在特定的真实情景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四、对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

调查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力度,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7]跨文化交际被正式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此次调查,认为应建立新的教学模式“4+1”模式。即大学英语课前五分之四的学时用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掌握这五种技能后,剩下五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使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的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学生对目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态度、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的宽容性和接受程度;提高跨文化意识,识别文化差异并能够发现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培养接纳变化的态度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终身教育和成长的自我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敏感性进而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8];学习显性文化主题、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情感意识以及涉及言语和非言语的具体文化特征;培养对具体文化中得体行为、认知和期待正确假设的技巧;培养观察和收集信息的技巧:培养对陌生的人或事物延迟评价的态度;了解学习新文化的风险性,培养适应新文化的愿望,能够克服文化不适应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不断地经历描述、解释、反应的过程[9]。通过一段时间反复的文化碰撞,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目的文化知识,加强学习者对自己母语文化的意识,产生更多的更为得体的语言与文化行为,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学策略

在教学手段和工具方面,以多媒体网络为支撑,利用音频、视频材料体现英语教学的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化讲座、文化参观、文化表演、文化谜语、关键事件分析、角色扮演、案例分折、文学作品分折等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向学生介绍文化新领域的可叙述或描述的知识;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统一观摩文化现象;组织学生根据预定的计划就某一文化专题或某一文化事件,作汇报式讲演;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假设的交际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或大班内汇报演出他们的交际行为。教师描述发生的事情,并提供交际各方的感受和反应,并不解释在此情景中交际各方的文化差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文化差异。使学生经历各种各样的,在与另一文化的人们交际时或在适应到另一文化中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冲突情景,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交际。此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表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追求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流利性的同时,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1203153)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Lusting, M. &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2nd) [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Chen, Gu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m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Philadelphia, PA, April 1990).

[3]Wisemen 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In. Gudykunst, W. B. (Ed).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3.

[4]Spitzberg B. H.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In Samovar, L.A. & Portef, R.E. (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Ninth Edition[C],(P375-387).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5]Spitzberg, B.H.,&Cupach,W.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 Beverly Hills, A: Sage,1984.

[6]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基本要求”项目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8]Damen,Louise.Cultural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C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7.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和文化 跨文化交流 主题报告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44-02

语言是文化载体,是理解文化核心的钥匙。语言跟文化关系密切,它能够保持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语言不仅是一种用于交流的符号、规则和系统,而且还是人们用来思考和创造现实的手段。“语言不仅反映文化,而且还是个人进入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途径。因此,在人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上,语言的影响举足轻重。”[1]所以,语言不可能从文化中被剥离开来。反过来,脱离文化,孤立地学习语言也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

对于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大学英语课程多事大班授课, 学生人数众多, 课堂口语活动参与机会很有限, 课堂教学多局限于知识性内容, 比如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如何在课程教学中, 利用有限的口语实践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进行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帮助学生更加贴近现实地进行英语学习, 笔者认为是大学英语教师要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在日常教学中, 努力把文化信息融入课堂, 而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知识灌输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 我们进行了为期三个学期的持续的以文化背景介绍和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 特在此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

一、课堂跨文化报告的介绍

1.操作方式

每月或每两个月一个主题, 分小组作文化主题报告,每小组自己在老师规定的主题范围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制作PPT或FLASH文件,并作口头报告,每组四分钟左右,课后提交报告电子版并存至班级公共邮箱,教师评分计入平时成绩;

2.操作频次: 每周每班两次课,课前进行,每次两组(两个班合班上课,每班出一组每组三人),共计每周四组;

3.操作时段: 2011.1~2012.012 ,共三个学期。

4.内容说明

于2011年10月主题为自我介绍,要求每名同学报告自己的英语名字的历史由来并与中国姓氏名字由来作比较,为完成此任务提供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延伸内容是常见英语姓氏的资料;11~12月主题为英国文化习俗系列,各组选取的主要为英国建筑文化、茶文化和王室婚礼等内容,并和中国文化中相关方面作比较,报告后给学生提供了英国国旗、酒吧文化和乡村情结的扩展阅读资料;2012年2-3月份的主题为美国文化习俗系列,学生报告了牛仔文化、好莱坞电影文化和黑人文化方面的内容,课后提交了书面报告;4~5月主题为小说欣赏,学生按书单阅读并报告了《金银岛》、《老人与海》、《德伯家的苔丝》、《傲慢与偏见》等内容和读后感;6月主题为戏剧欣赏,学生欣赏并报告了《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课后提供更多书目供学生课余选读;9-10月为诗歌欣赏,学生选取Love (Thomas Brown), A grain of sand (William Blake).等朗读并报告阅读感受;11-12月为自由选题,学生报告了诗歌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Neruda),;I would I were a careless child(George Gordon Byron)和服饰文化:About Cheongsam等内容并提交书面报告。

注: 由于内容繁多,表中仅列出最主要并有代表性的主题和内容;

二、报告效果调查分析问卷,投放和回收情况以及对问卷结果的分析

1.问卷内容

①你觉得这些报告促进了你的语言学习兴趣吗?

A 是 B 否

②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或哪几个“板块”的内容?

A英国风俗文化系列 B美国风俗文化系列 C小说系列

D戏剧系列 E 诗歌系列

③你最不感兴趣的是哪个或哪几个“板块”的内容?

A英国风俗文化系列 B美国风俗文化系列 C小说系列

D戏剧系列 E 诗歌系列

④你觉得这些文化报告中了解到的内容对你的语言学习有帮助吗?

A 有 B没有

如果有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 词汇 B 语法 C 发音和口语表达

D 写作 E 了解文化和积累背景知识

⑤你是否愿意下学期继续做这样的文化报告?

A 是 B否

⑥你对于报告的内容和主题有何意见和建议?

⑦你对于报告的操作形式和流程有何意见和建议?

⑧你对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含义和重要性理解是什么?

2.问卷投放和回收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所在班级人数总计241人,其中一人缓考缺席, 其余全部投放问卷,即投放240份,回收229份。

3.问卷结果分析

对于前五个问题的选项统计结果显示:229人中201人认为报告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占87.8箛, 认为对于词汇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很有帮助这198人,达86.5箛;229人中166人对于英国文化风俗最感兴趣,达72.5箛;183人对于美国习俗板块最感兴趣,达79.9箛;122人对小说系列感兴趣,约53.3箛;101人对戏剧系列感兴趣,约44.1箛;96人对诗歌系列感兴趣41.9箛;对诗歌板块不感兴趣者较多;185人赞成继续进行此类文化报告课堂内容,约80.8箛;

对于报告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课堂时间有限,了解属于浅尝辄止;只能在规定选题内做规定动作,自由度不够; 班级人数多, 轮换慢, 一个学期每组只能做一至两次报告;有些选题不是太有兴趣, 例如诗歌系列;

对于报告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希望有更多的自由选题;希望能分配给各个小组的报告时间更合理;跨文化课堂活动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除了主题报告法之外,还可以讨论,研讨,角色表演等;

多数同学认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很重要,希望在课堂内能了解更多的有关常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便服务于将来的留学或工作需要;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掌握文化背景知识除了实用,也很有效率,了解到的信息不会像语法和词汇那样轻易遗忘。

三、关于文化主题报告实践活动的结论

由于内容的选择和流程的设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样的文化主题报告活动也产生了很多不足,例如, 时间的分配和控制的问题突出, 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小组课前的组织有欠缺, 现场报告效果差强人意且时间过长;课后的延伸阅读由于挤占课外时间,只有部分同学完成,所以加深相关选题的了解的作用体现得有限;只能在规定选题内做规定动作,虽然提供了话题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但也多少抑制了部分学生的兴趣和自由发挥;每次课的报告不一定能和教材有机地联系,相互补充,有机融合。

但是,基于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显示,这一系列的课堂跨文化报告实践整体效果较好, 体现在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内容充实,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产生了可观的“心理后涉”效应,即对后续的教材内容的学习有刺激和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该届学生的语言学习意愿和动机表现得尤为强烈的情况说明,专题的文化内容更多的进入课堂是向学生学习兴趣点倾斜和靠拢的一种可行方法,也满足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语言,了解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 所以我们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去充实和切入课堂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效果的操作方法。

因此,笔者觉得文化报告法有这么一些值得关注之处:第一,从报告的内容上来看,文化的主题对于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深入理解很有帮助。语言学习最终是为了通过使用另一种语言和文字, 和说不同语言的人们的交流, 进行文化和知识的沟通和交流。面对复杂的文化交流, 语言是多么有限的一种交流媒介。单纯依靠语言交流, 并不能确保文化双方交流畅通。第二,从报告的形式上来看,完成报告需要的是综合各种英语运用能力。我们知道运用英语包括4种能力:听、说、读、写。认为听和说才是交际的能力的观点是不客观的。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不能只是训练听和说的能力。实际上,读和写也属于交际能力。当我们在调查资料和准备这一系列的报告时,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与作者在交流;当我们写作报告时,我们与读者在交流。教师们需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不只是注重其中的一方面或两方面能力。第三、从报告的参与者来看,报告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也鼓励教师的角色转变。许多中国学生习惯接受老师用传统的语法讲解和课文翻译来被动地学习语言。如果要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应该增强主动性和参与性。要求学生做文化报告,有助于学生改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个被动听者转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而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课堂组织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而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对于英语教学方法,多年来教育学者和教师们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美国的语言学家Norm Chomsky提出:“当我们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必须辨认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区别。”[2]他认为人们掌握了高级的抽象的语法规则,就可以造出海量的句子,充分地表达思想。但是, 事实并不是这样。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直接法、听说法以及情景教学法都很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学生掌握语言结构,而不太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交际场合学生仍然无法游刃有余地听说,不能流畅地与英语国家的人们交流。而美国的人类学家D?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交际能力是用我们学过的语言知识来有效而正确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和不同的人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这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交际场合。一个人的语言掌握得程度如何,不仅仅取决于他是否会自如构造符合语法的句子,也取决于他是否能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3所有这些不是单纯依靠语言知识的学习可以获取的。这就要求英语课堂内容要扩展,要充实和多样,要以语言知识为依托,学习更多语言背后的意义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和本国的文化进行比较,当能更加深入的认识两种语言和文化。 当然,注重交际和交流能力只是一种想法或理念,而并非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语言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尝试和运用多种方式,去摸索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期更加有效地教授语言。

笔者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语言学习,毕竟由于人民、国家、世界在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 跨文化的交流几乎无时无刻无地不在发生。人们日益置身于来自多样文化与群体文化的人们的交往当中。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中应付自如, 就必须具备同背景, 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交流的能力。所以,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 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而有效率的跨文化交流者。

另外,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它的重要之处在于, 文化的不同, 交流者原有的背景, 经历都会使交流变得不太容易, 有时甚至根本无法进行。这种交流方式的关键因素是文化以及文化对人们的交流行为的影响。文化几乎无所不在,不仅决定了人们的信仰, 价值观和世界观, 也决定了人们使用的语言, 人们的非语言行为和与他人的联系方式。 文化是复杂的和多维度的,可以说每一种文化都塑造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4]所以,学习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而了解文化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体悟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希望能从文化的角度关照语言学习,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S.Nanda and R. L.warms, Cultural Anthropology.[M].6th ed. Belmont: Wadsworth, 1998:69.

[2][3]郑仰南,交际教学法述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0. (3).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涉海专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时至今日,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媒体和文化等。为了使两个或者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体更好的互相了解,进行有效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跨文化的研究。作为涉海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即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涤荡:船员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船舶本身又不断的游走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一条船舶的安全和谐运行有赖于其文化的主体——船员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承认并克服种族优越感、不适宜的成见、偏见和歧视,使得船员个体文化更有效融合和船舶整体文化意识的快速建立。

二、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基于语言学家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设计问卷,本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高校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包括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2010级各两个班,共122人。有效问卷收回份数为120份。结合以专访的形式向随机抽样的部分学生进行咨询,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学习基础好的院校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学生要高,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受到英语能力的直接影响;但部分入学成绩低的学生在问卷测试时的高分数则表明英语能力不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因素。鉴于学习基础稍薄弱的院校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内容多偏向于大众话题,虽然学生会积累一定的交际知识,但由于疏于练习,渐渐淡忘;与此相比,有条件聘任外籍教师的高校,轻松营造一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便于学生获取交往,交流及办事的跨文化意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心理负担也是比较低的。

三、本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为了使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具备如下的能力“有多元化的,随情景而变的言语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语言模式下的言语意义,能对体现社会文化差异的语言模式有超语言的理解能力”(Magnan&Walz,2002),笔者结合上述研究所得的现状及结果分析,对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过去传统的从学校到教室、从书本到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海洋高校涉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和素质提升,在设置课程时要文理兼顾,在教学过程中灌输人文知识,介绍英语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分析语言句法篇章的差异,同时兼顾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跨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可以把现有的理论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使他们开阔视野,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融入了跨文化元素的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

(二)多角度营造跨文化氛围

学校及任课教师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营造跨文化氛围,比如聘任专业外籍教师,邀请其定期举办侧重于异域风俗人情社会习俗的讲座,组织英语角,开办英语话剧节和开设英美文化大片鉴赏,西方礼仪培训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阅读英语期刊广播,英美原版电影电视剧,作为志愿者参与国际性的博览会等,使学生更充分的接触多国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学校可以在体制上制定明确的跨文化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并保证外籍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随时提供跨文化交流学习机会。

(三)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良好跨文化意识

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中国本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努力提高中国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有信心地、客观地、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跨文化差异,以更好的认知、了解和理解目标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行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在这多文化,多语言的后现代社会,提高和发展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专业需要也是时代要求。在愈来愈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同时,我们也要对自我的文化更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使语言与文化相得益彰,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外宣翻译;旅游文化传播

一、旅游景区外宣翻译与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和城市博物馆。而旅游文化的对外宣传就是要充分利用新闻出版、文化交流、国际互联网等策略,最大化地宣传地方的旅游特色文化,树立地方品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传播窗口,其外宣翻译的品质决定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效果。旅游景区的外宣翻译主要是以外国游客为宣传对象,由景区相关负责政府部门和单位将对外宣传文本译成外文,通过公示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图书音像出版等传统以及其他创新宣传形式表现出来,宣传本土文化、人文和景观,激发外国游客参观旅游的欲望,从而达到旅游文化传播和刺激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从广义的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文字就是文化的一种体现。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沟通行为,也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跨文化角度研究翻译行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尤其是旅游外宣翻译与旅游文化翻译的研究更是开辟了研究方向的新领域,因为这个研究领域不仅涉及语言与文化交流,还涉及城市经济与发展,因此,立足旅游文化传播的视野,研究旅游外宣文本的文化传播功能对于传播旅游文化交流,促进旅游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旅游景区外宣翻译的原则

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外宣翻译设计的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因此,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人群接受原则

旅游文本的特点是充分体现不同语言、文化和游客心理等因素,因而在旅游景区文本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目标人群的阅读感受和审美标准等心理接受程度。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方面以英语母语国家的受众人群接受程度为标准,注重语言风格和语言表达以及文化表述。在翻译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目标语言的习惯性。语言的审美习惯主要体现在语篇布局、句式变化、修辞手法等。而相比汉语注重“神”,英语语言更注重“形”,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因此,英语旅游文本表达客观通俗、语言风格简约、思维逻辑严谨,多使用有逻辑性有层次感的句式,这与西方人注重实际的思维习惯相吻合。

(二)宣传文化原则

宣传文化的原则指的是翻译文本以宣传本土旅游文化为原则。虽然译者在跨文化视角下翻译旅游文本,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如何表达中国文化元素。受众人群除了有对本国语言的审美期待以外,还希望在旅游过程或阅读过程中了欣赏异国的语言文化、领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译者在翻译旅游景区文本时要充分考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重视对本土文化原汁原味的诠释,充分发挥介绍旅游景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作用。

三、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旅游景区外宣翻译策略

(一)提高译者素质

翻译工作者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工作经验、职业态度、文化底蕴等,这些都决定了翻译文本质量的好坏。合格的译者能够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认真负责、游刃有余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出色完成文本的互译。目前,旅游景区外宣文本的译者主要来自英语专业翻译人员、英语教育者及海归人士,但是专业功底和文化底蕴兼备的人才很少。因此,一定要重视翻译人员的培训以及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对于在岗的翻译人员要加强文化领域的培训,多提供研讨和交流的机会,提高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对于在校的学生,需要高校改革翻译课程,在传授翻译技巧的同时,重视外宣和跨文化内容的实践。比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指导学生做语言翻译翻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加强研究,建立公示语翻译学术规范机制

目前,对翻译作品的研究领域广阔,既深入又丰富。对外宣翻译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尤其是从不同文化领域的旅游行业的外宣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因为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旅游景区文本翻译是涉及旅游行业的跨文化翻译研究,相对复杂,成果较少,可行性的方法和理论更少。建议高校外语教学要把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作为文本纳入高校课堂教学环节中。相关工作者和教育者应重视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实例,提出可行有效的翻译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政府有关部门也要组织力量开展公示语翻译相关标准制定研究,使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尽快走上规范化建设轨道。

(三)鼓励社会参与,建立纠错机制

要出台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检查相关政策,发动社会力量,调动懂语言翻译及文化底蕴深厚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对既能发现问题,又能提出明确翻译规范本的有关人士要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刘琼.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群文天地,2011(22).

[2]朱益平.从旅游景区英文误译看地方外宣翻译中的译者素养[J].新西部,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