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

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

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主义地理学;段义孚;逃避主义

引 言

自从1976年当代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一概念以来,人文主义地理学已成为当代西方地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英国著名地理学家R.J.约翰斯顿把80年代的西方地理流派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人文主义地理学作为当代西方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引起了国际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着愈来愈深远的影响。

1.人文主义地理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研究方法,是“理解生活的目的、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尝试,也是“一种人类究竟是什么、能够做什么的广泛观点” [1]。

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迅猛社会变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把人日益物化。在这种形势下,人文主义思潮十分流行。二战后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地理学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从整个地理学的发展来看,50年代实证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60年代末一些地理学家对实证主义研究方式日益不满。因此一些地理学家倡议,实证主义应被人文主义替代,以人及其所处环境为中心,将人作为地理研究的出发点,重视意义、价值、目标和目的等的研究[2]。人文主义地理学主张人文地理学以人为中心,是人的地理学,关心场所的构建。1976年,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至此,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进入了高峰。

2.段义孚的生平

段义孚作为西方公认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他的生平又是怎样的呢?1930年段义孚生于天津,后移居国外,成年后在牛津、美国伯克利读书,之后在美国多所大学教书。自任教明尼苏达大学,段义孚在地理学界声名鹤起,荣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和美国地理学会授予的奖章。1998年,段义孚在演讲中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也特意提到了早年中国生活带给他的感受。他注重人性、人情,以人为本,给地理学一份人情,就是他的理念。在后来的人文地理研究中, 他总以人为本作为观察地理问题的出发点。在60年代的逻辑实证革命中,段义孚将人的情感与地理景观的关系进行了极具智慧的阐发,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3]。自此,Yi-Fu Tuan闻名于世界人文地理学界。

3.段义孚阐述的人文主义地理学

段义孚认为,爱与怕是人类情感的两项基本内容, 关于这两个主题在人文地理中的表现,他写了两本书,《恋地情结》、《恐惧景观》。其中《恋地情结》是他的成名作,此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学景观专业的必读书。段义孚所关注的“爱”与“怕”,指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与地方场所相对应的爱与怕,这些构地理的内容。恋地的本质是恋自我,当地方场所被赋予人的情感、价值后,人便与地“合一”。“合一”是合在人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与地方的情感有很多。面对各类未知地区,人类都会与其产生情感关系,恐惧是最主要的情感。陌生产生恐惧,恐惧则又产生要调节恐惧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些行为中又常附有发明创造。越是陌生,越是不自信,越有恐惧感,就越容易相信风水说、风水术。段义孚讨论的人与环境问题很有趣,从身边说起,他的人本主义就是这样与人贴近,不求高远,但求深省。人本主义一词在地理学界就与段义孚密切联系在一起。

3.1段义孚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

2005年段义孚到北京师范大学做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的学术报告。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科学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任务是深刻理解人类在世界所处的地位 [4]。他强调人要对世界有所感悟。他的报告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感悟力。第一,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在特点上的差异。地方特点可以通过感官来感受到,感受的综合便形成了地方感。第二,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是强权于自然之上,扭曲了自然的本来形态。人的本性中有热爱自然的一面,也有攫取自然的一面。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应将人看作是自然的一分子,人可以从自然中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源,但还要尊重其他自然要素的存在。第三,人类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推动人们营造新的空间场所。他强调:与一些物质文明相比,人类想象力产生的精神文明化对人类发展更有利。在人类精神财富中,有许多人类想象的美好空间和场所[5]。最后段义孚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必须能够把握大量的事实,同时感悟自然的复杂、精妙。

3.2段义孚所著-《逃避主义》

段义孚的著作颇丰,仅著作就有15部之多。其中《逃避主义》已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尚意、张春梅翻译成中文,2005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逃避主义》一书是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最好的学术读本之一。全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出他的个人情感、价值观,书中的图片、素材、生活事实也都体现出他对自然、世界的领悟力[6]。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一是自然:严酷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对象之二是文化:城市生活、苛政、宗教禁锢。对象之三是混沌:混沌、不清晰的状态。对象之四是人类自身的动物性。想要逃避的原因是对自然的恐惧、对社会的无法承受、渴望感受真实、对自身动物性的反感。

4.人文主义地理学所受的批评

人文主义地理学也受到其他学派的质疑、批评。如实证主义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过于主观性,关心的一些东西太琐碎,不注重改善现实世界,而结构主义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将重点放在人身上,扭曲了现实,没有考虑社会等因素对个人活动的限制、约束……鉴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种种局限,恩特里金等人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方法,它作为一种批判思潮,强调人文地理学中意义和价值等内容的重要性,加强对社会文化的重视 [7]。

5.结语

人们将实证主义的兴起称之为一场革命,而当代著名地理学家D.李和M.塞谬尔则将人文主义的流行称为一种再觉醒。人文主义地理学是针对实证主义地理学中的弱点和不足发展起来的,其领军人物便是美籍华人学者段义孚。虽然人文主义地理学对某些问题的分析有独特的见解,不过,它也存在负面的影响,它经常考虑的是具有独特性的事情,而不善于处理社会的大范围问题。人文主义学的作用是推进人的发展,它提醒人们不要忽视人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1](英)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

[2]于涛方,顾朝林.人文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5).

[3]唐晓峰. 还地理学一份人情[J].读书,2002(11).

[4]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J].地理科学进展,2006(3).

[5]周尚意.“段义孚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会”纪要[J].地理学报,2005(9).

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矛盾;性格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哈姆莱特》虽然取材于丹麦王室故事,但是莎士比亚将其背景延伸到了他所生活的英国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全书渗透着英国此时的时代背景与时代精神。

政治上,封建王权高度集中,王室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封建王朝的特权,此外还迫害清教徒,打击社会进步力量,社会矛盾日益加大。经济上,资本原始积累高速高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圈地运动依然大规模进行,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与封建王族的利益冲突加剧。文化上,人文主义发展,但未出现人们所期待的自由平等的现象,社会依然被黑暗所笼罩。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所描写的出来的《哈姆莱特》本身也夹杂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反应在作品中众人物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中来。

首先,人物形象上个人认为性格是哈姆莱特最终有着如此悲剧结局的原因。开始时哈姆莱特是个快乐王子。他身为丹麦王国的王子,父王与母后的疼爱使他如同生活在天堂般,后来他在威登堡大学学习,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他完全不知道生活中存在着黑暗的一面,觉得世界是充满自由与平等的、光明与美好的。哈姆莱特在性格上是如此单纯。

可以说快乐王子时期的哈姆莱特是个完美理想主义者。但是这样的完美时期是我们在哈姆莱特的性格中分析出来的,《哈姆莱特》此剧中根本没有体现出这一“美好”的时期。剧本的一开始就是哈姆莱特所面临的混乱局面。父亲的突然亡故对他来说是一很大的刺激,王位被叔父克劳狄斯所霸占,而一直以为的父亲与母亲的完美爱情也凋落了。原来在他身边趋炎附势的大臣们现在纷纷像克劳狄斯献媚,昔日好友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背叛了他成为了克劳狄斯的眼线。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哈姆莱特昔日的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突然被击碎,但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这彻底的改变了这个昔日的快乐王子。

哈姆莱特在老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得知了父亲猝死的真正原因,他受到了致命的一击,产生了巨大的震惊与愤怒。

老哈姆莱特时期那种美好的世界应该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时期的影像,当时的英国完成了民族的统一,中央集权巩固,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文化上文艺复兴兴起,此外英国的海上贸易业水生云起,成为了海上霸主。所谓的上帝时期是伊丽莎白统治的鼎盛时期。伊丽莎白统治后期,世界不在是美好的,这一切反应在《哈姆莱特》中就是老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时期。

生活在恶魔时期的哈姆莱特不再是那个坚持人文主义者理想与信念的单纯的王子。他决心为父亲报仇。此时的他内心充斥着强烈的愤怒与责任感,然而哈姆莱特前期的生活太过安逸,加之对母亲的恋念使他本身具有一定的软弱性,此时哈姆莱特的复仇是犹豫不决的,他继而转变成了延宕王子,这就决定了他的反抗是不彻底的不完全的,也就是说他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哈姆莱特的延宕导致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面对父亲的被害,他深思“虽然一个国王给人家用万恶的手段夺取了他的权位,杀害了他最宝贵的生命,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来,我是一个懦夫吗?”他在脑海里设想着给父亲报仇,却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他迟迟没有行动,错过了很多可以报仇的机会,明明在克劳狄斯祈祷的时候是最好的下手时机,但是哈姆莱特犹豫此时杀他是否会让他进入天堂,从而错过了这一大好机会。最终导致自己死亡的悲惨结局。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莱特不仅仅考虑到了自己,也考虑到了这个世间的人。这是他性格中善良与伟大的体现,但犹豫不决的矛盾性格是伴随他一生的。

然而无论哈姆莱特多犹豫,他最终都要为父亲报仇,最终都要变成一个行动王子。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代作品的典型,他具有的复杂性性格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所具有的。事实上,这种复杂性格正是人文主义者的性格代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较量是人文主义者与封建社会的较量。“生存还是毁灭”这也是人文主义者所面临的抉择,人文主义者太过理想化,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但是大部分的设想是脱离了现实与群众的,其结局最终是失败的。

莎士比亚在此篇剧本中运用了大量的独白,这样更加清晰的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感想,侧面的描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立体化,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的感受《哈姆莱特》此剧的内涵。

通过一段段的独白,一个忧郁的王子就显现在我们的面前,“软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就算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的长久一些”。在他的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不理解甚至是仇恨,他处于迷茫中,就像丧失了生命力一般。通过独白,形象的显现出来哈姆莱特对母亲既爱又恨的矛盾。

在他知道父亲死亡的真正原因后,他的悲伤变为了恨与复仇,当然,这种转变莎士比亚是通过独白描写来实现的。莎士比亚通过生动的语言独白刻画出一个满怀仇恨的哈姆莱特,而且这样的独白能够很好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更是让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者形象站立了起来。彰显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心系大众的胸怀。矛盾与选择贯穿了哈姆莱特这短短的一生,如若只是一味的对话描写,也能体现哈姆莱特的性格,但很难使读者感同身受以及产生如此大的反思。

哈姆莱特的独白既反映了他的内心也反应了他的延宕,在贯穿全剧的独白中,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出哈姆莱特的成长与发展。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具有巨大而迷人的魅力,他一方面运用了大量写实的手法,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烘托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形象。对人物性格方面的描写和语言方面的运用,他成功的塑造了这一感染世界的哈姆莱特形象。《哈姆莱特》一书博大精深,意义深刻,深刻了解其内涵对我们了解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与莎士比亚有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范文第3篇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想历史悠久,早在《周易》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追求现实人生幸福与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便在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特别关注人的价值与精神,注重人文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文主义的呼声越发强烈。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发生关系的社会场所,人文主义思想对“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改善医患关系,降低临床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护理管理及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该弘扬人文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面向病患及其家属的护理工作中应该重视人文关怀;以及面向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中应该提倡人文关怀。

由于人们对健康内涵理解的加深, 护理模式也随之转变,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更需要沟通和理解,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不足无疑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甚至诱发、激化医患间的矛盾,为临床工作带来风险。护士作为临床工作的主体组成,由于与患者直接接触加之特殊的工作性质,身心受到极大压力,极易产生职业疲劳,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质量,这也无形中增加临床护理的风险。因而无论在护理还是护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要求都逐渐提高。急诊科因为其特殊的工作环境,护理工作与护理管理,更应重视人文关怀。本文从急诊工作高风险的实际出发论述人文主义思想在护理相关工作的重要性。

1.急诊护理工作的突发性

急诊工作面对的是非专科病患,处理的是急危重症。由于就诊对象的不确定,病种也就五花八门,各类疾病的护理注意事项不尽相同,对护士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加之时常面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强度较一般专科大,与之相应,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也就处于精神高度紧、身体极为疲惫的状态,过大的压力使内心难以保持相对愉悦的状态,如若缺少人文关怀,极易对护理职业产生疲劳,丧失工作热情,增加护理风险。

2.护理工作本身的高风险性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 而急诊护理风险性更高。任何一种护理行为都具有两重性, 包括有益性和有害性两个方面。护理人员在临床施护的同时存在潜在的风险,比如输注、服用特殊药物、侵入性操作等,如果这些行为符合要求、方法正确,则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促进作用;如果患者体质异常或药物本身发生毒副作用就可能产生风险,给患者带来危害。

急诊工作面对临床急危重症如果观察病情不及时或及时观察但不能准确判断可导致病人病情加重;不能及时发现错误医嘱或不能熟练执行医嘱而发生意外,如:普通穿刺时面对小血管不能做到一针见血, 需要反复几次,抢救失血性休克时不能快速穿刺成功, 而需深位置管或静脉切开而导致抢救失败等;以及急诊抢救时由于紧张而使仪器不能熟练使用(例如除颤仪、呼吸机等)而延误抢救和复杂的疾病不知道怎样去保护病人而发生意外,危重患者不能及时有效地安排抢救步骤等,都会提高当今恶劣医疗环境下的工作风险。

3.病患内心的复杂性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若病人明白自身的病情并与护理人员充分合作,护理效果就大大提高;若病人有违规、冒险行为或采取不合作态度,例如:自杀、自残等,护理过程的风险将会大。由于对病情突发的认知不够,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普遍存在于患者中,加之医院陌生的环境,各种治疗仪器设备及医务人员复杂的操作,都会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影响临床效果甚至拒不配合,敌对护理工作,给临床工作增添风险。

4.护理人员认识的不足

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工作,具有高风险性,护士应加强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调整心态使生理、心理健康, 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具有高度的警觉性,从而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好每一位患者,亩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然而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狭义地理解护理工作仅仅是针对患者熟练技能操作,对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关怀和把握不够,致使护理工作风险性提高。

5.结语

无论是急诊护理本身的工作性质还是目前患者就医心理都是护理高风险性的重要原因。其一,护士本身身心承受的巨大压力打击了工作积极性而导致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下降;再者,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疾病本身的认知和心理的复杂也给护理工作提出挑战。

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初中;德育;渗透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身体成长以及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对于今后的成长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渗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人本主义在德育中的渗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受教育者在经过教育者的人性化教育之后,其境界逐渐地提升,并且有助于实现相关社会价值教育以及人格塑造力量的教育,其本质与人性教育相同。同时,对所有受教育者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其核心的最终体现。一般而言,人文教育所蕴含精神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优秀文化、高雅文化、广博知识文化以及丰富人生经验的熏陶和滋养;另一方面,人本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因此,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和理解。

二、在初中德育过程中引进人文主义的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当前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同时物质生活也开始趋向复杂化发展。一方面,在当前丰富的物质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物质主义等不良思想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这些对于心智等各方面还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价值观教育以及人文情怀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文教育在德育中的不断渗透,将有助于德育效果的完美实现,并且通过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情感交流教育的重视,从而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良好渗透

(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显著体现。第一,在初中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来制定好相应的教育对策,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考虑,并且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文本。第二,对于学生习惯性的不完成课后作业的现象,要改变过去对初中生一贯性打压惩罚的方式,转而耐心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不交作业的真实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上甚至生活中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人生的深刻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在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下比较热门的时事新闻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自我的价值判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以及与人相处的思考,进而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养成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充分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

1.将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的各门学科中,从而可以实现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完美结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事,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对名人产生一定的崇拜感,启发学生对一些科学发现和具体真理的深度思考,从而很好地将人文主义精神教育贯穿其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技术主义;人文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80-01

0引言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因之而带来的种种负面结果。对此,现代西方人文主义者曾不遗余力进行批判。只是这种批判在政治、经济层面所取得的效果甚是微弱,在教育领域亦然。

1教育的技术主义倾向

当代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倾向由来已久。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国际环境趋向缓和,提升综合国力及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适时提出人才兴国战略,强调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千人引智计划等工程的实施,再次强化了人们对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崇拜心理。与之相应,在教育领域,一是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遍地开花。二是各级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科研的数量,越来越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科研成果的多少及技能的高低考核一切。不可否认,这种强调技术人才培养政策,确实顺应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但其带来的弊端也不可忽视,其表现主要有下面二点。

在初等、中等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备课备的是考试纲要(教育部门每年颁布中考、高考大纲)、解题方法,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应试技能,以取得预期的好成绩。学生学的是解题的方法,掌握的解题的技能,以便能在考试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这不仅使得原本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知识习得、智慧开发、思想培育的过程变成一潭死水,而且使得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窒息了师生的个性,培养的是应试的机器而非教育目标设定的合格的学生。

在高等教育阶段,出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对高科技人才的需要,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政策,使得原本属于精英的教育大众化了,教育的数量是上去了,但质量却难以保证。在学科建设上,以技术培育与开发为主的应用学科占据了各个高校的主要地盘,传统的人文学科特别如中文、历史、哲学等学校日渐被边缘化,处于萎缩的态势。这些肩负着延续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血脉使命,承担着高校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学科,如今只能在极少数综合性大学里尚存一席之地,其形势尤其令人担忧。此外,高校教师疲于各种科研,学生致力于各种人事考试,无一不是奔着技艺而来。

造成这些弊端的根本原因固然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关,但与决策者、教育活动参与者观念上技术主义倾向却有着直接联系。不管其承认与否,上述弊端却是客观存在的,所谓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创新技术、掌握技术这个核心来进行的。这就使得教育走向片面化,简单化,将原本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变成技术教育的天下,把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作为教育活动的全部,进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不仅知识面狭窄,而且其人格、个性、操守等得不到应有的培育,更谈不上全面的发展了。

2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缺失

教育问题说到底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关键就是人才如何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观念上技术主义倾向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及人才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损害。“人才”是“人”和“才”的统一,一个合格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做人”必须合格,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也就是思想上、精神上必须合格,只有这样其所掌握的“技”才有可能被国家、社会所用。否则,只有“技”而无“德”,这样的“人才”,不但不会被国家、社会所用,反而会有害国家和社会利益。而技术主义思想倾向的存在,往往带来人才培养上的客观效果是,只重视“技”而忽视“德”,只重视人的技能的培养,忽视人的精神塑造。这样造就的“人才”,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人才”。近年来,被绳之以法、身陷囹圄的就有不少属于这样造就的“人才”。就教育活动本身来看,这种唯技是从的观念,真正的危害不是教育的目标不能达到,而是使受教育者特别是广大学生丧失了应该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如缺乏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康纯正的个性品格以及济世安邦的宏伟抱负等等。

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缺失,其直接结果的是学生人文观念的弱化。长期以往,人们不仅会对生长于其中的文化传统缺少心理认同感,而且会因为精神支柱的缺乏产生诸如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怀疑,进而会漠视生命、精神颓靡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特别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更容易滋生种种不良的心理情绪。反思这些年来的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怵目惊心、伤害人伦的事件以及种种腐败的现象,固然有其特定的原因,但与当事者身上人文主义精神的缺乏不无关系。

3结语

因此,在教育领域必须破除这种唯技是从的技术主义倾向,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将教师和学生从技术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在各个教育阶段,教育活动的实施者要把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首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操守、健康纯正审美趣味以及胸怀天下的宏伟抱负等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