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证医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循证检验医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将循证医学应用于医学实践。而根据循证医学的理念,有学者提出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1]。循证检验医学给检验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怎样才能把其科学应用到实践,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

1循证医学的内容

循证医学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avid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的概念。循证医学意即“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其核心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指导思想是以临床医学的科学研究为最可靠依据,结合临床医师的专业技能,从而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医疗决策。循证医学在不断发展,目前循证医学协作网包括大约50个专业协作组,通过数据库的系统评价结果可为整个临床医学领域服务。

2循证检验医学的内容

循证医学在检验医学的应用,即为循证检验医学,在1998年美国临床化学协会和1999年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大会上都有专题讨论。循证检验医学就是遵循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通过大量文献复习和临床总结,不断地对本专业的实验项目进行方法评价、临床价值评价及经济学评价,最直接、最有效、最准确、最合理的结合实验项目,最终获得可靠的检验信息,为医学决策提供循证。

3实践循证检验医学

3.1基本过程循证医学的实施通常为以下步骤:(1)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2)检索一次问题相关的现有文献,根据第1步提出的问题,确定“关键词”,应用检索系统检索相关文献,从中找出与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作为分析评价之用。(3)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有效分类和等级评估。(4)将研究结果运用于临床实践。(5)对结果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评估和改进。在循证检验医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循证医学实施策略进行,并且强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客观、大量的寻求实验室或者文献中有价值的证据;正确、严格地进行试验方法学的评价;在评价基础上将最佳方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实践,客观的评价实践结果。

3.2系统评价系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评价方法,其过程是全面收集全世界所有有关研究,对所有研究按照标准逐项进行评价,联合所有合格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该结论将随着新的研究出现被不断更新。循证医学的资源,最主要来源于医学期刊发表的学术论著,鉴于论著的水平不一致及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需要有严格的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者可取为最佳证据。

3.3卫生技术评估诊断技术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技术性能,方法性能对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如某抗体的特异性、某方法的稳定性、等都是严格评价的参数;(2)诊断性能,某方法具有好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是被采用的先决条件;(3)临床效应,评价该技术是否提高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得到最佳的健康服务结果。(4)经济效益,虽然某实验室检验项目技术和诊断性能很好,具有好的临床效应,但所需费用使患者及政府都难以接受,也降低了其实用性。

4循证检验医学的临床检验应用

4.1规范标本处理程序 为保证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循证检验医学要求检验医生在实验室处理病人标本的过程中必须将个人经验与当前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并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程序:(1)在接受病人的标本前对病人信息进行认真核对,确定样本的采取符合程度;(2)按照临床检验的操作常规,做好室间、室内质控;(3)根据自己的临床检验经验和技能,同时结合临床知识,对异常的结果要认真复查,查找原因,科学决策方可报告,必要时与临床医生沟通,提供临床诊疗的意见。

5.2维护仪器及试剂稳态检验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查需建立维护方案,保证仪器和系统处于良好运转状态。校准是一个测试和调整检验系统,以及提供检验反应和所测物质之间已知关系的过程。室间、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结果准确的有力保障,即所循的证据是可靠的,也是循证医学的目的所在。

5.3指导如何临床循证循证的具体实施步骤有:针对病人的临床问题,检索、查找有关医学文献;严格评价有关文章;选定最佳临床成果,用于临床决策;通过实践提高学术水平。譬如,肌酸激酶(CK)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条件之一,但是,如果当你面对CK实验的检验报告或临床咨询时,立即确定诊断,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CK是一个非特异性标志物,许多非疾病及疾病因素均可对其产生影响,如果不了解此,就可能误导自己或贻误病人。因此要注重讨论出现某一结果的原因。上述例子就是在“循证”,但“循证”医学不仅仅是这样,它的内涵体现在其思维理念的更新和对病人及疾病更深层次上的认识。

循证医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按照著名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的论述,循证医学的内涵是“自觉、公正、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1]也就是说,各项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的研究结果为依据,无论是医生开具处方,制定治疗方案,还是各级政府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组织管理过程,都应以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为根据,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决策,实施最佳方案。

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为了保证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医生在临床处理病人的过程中必须将个体经验与当前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并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程序:(1)通过对病人的各种检查发现并提出和确立问题;(2)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搜集相关证据(这种证据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及所有能够获取的来自各方面的医疗信息)并进行系统评价;(3)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对现行临床诊疗决策和措施进行调整;(4)运用循证医学证据和新的临床诊疗原则指导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作为反映新世纪世界医学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它的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于临床医疗模式的转变,并由此影响医学教育。

因为医疗模式规定着医学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和方法。因此,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改革临床医疗模式,是顺应当代医学发展趋势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在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医疗模式面前,要实现向循证医学医疗模式的转变,必须从提高认识、改善管理和加强有关基本建设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为加深对循证医学的认识,必须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首先在临床医生中进行循证医学的师资培训。这种培训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意义、价值,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自觉性;二是熟悉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主要程序;三是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各种知识、技巧,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如提出和捕捉临床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各种手段如期刊、网络和各种媒体广泛收集资料的能力,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作出确切评价并据此进行科学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新的医疗模式的运作,必须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制订出相应的医疗管理规章制度。循证医学与传统的经验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运作模式。

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以个体经验为主,它的运作过程实际上是个人知识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解决临床问题中的应用过程。循证医学的医疗运作过程虽然也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但它强调客观证据,临床医生的每一项医疗决策,每一项诊治手段,都必须有据可循。它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找出证据,作出诊疗决策。显然,它的运作过程与传统医学有许多不同之处,传统医学的那些规章制度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已不能适应循证医学实践的需要,因而必须从改善管理入手,制订出新的章程,规范临床工作,以利于循证医学的运作实施。为保证循证医学实践的需要,必须有充分的条件和良好的基本建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是条件较好的三甲医院,在这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必须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加强各种支撑条件和相应的硬件建设。

如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查询系统以及医学资源库等方面的建设,都必须加强。对现有的各种设备条件,也有一个加工改造、改善管理、充分利用以适应需要的问题。要实现临床医疗模式的转变,还必须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面向未来,把握趋势,切实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医疗模式的转变不仅仅在于形式的转变,更在于丰富它的内涵。循证医学是注重证据的医学。我们实践循证医学,不但要从世界医学文献资料宝库中获取证据,还要以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己任,为世界医学宝库充实证据,提供资料,立足于用最新科研成果去开发新的诊治手段。事实上,临床研究的开展不仅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必然,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在医疗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易解决且无据可查的实际问题,以这些问题为选题进行研究,是临床医生医疗活动的一项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当然,这种临床研究应该摒弃过去那种仅凭小样本观察做出结论的观念和方法,按照循证医学强调的以国际公认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RCT系统评价(Systematic,SR)结果作为评价某种治疗的有效依据的原则[2],严格按照大样本观察、设立对照、随机分组、双盲试验的要求进行临床研究,以获取客观、可靠的研究结果。为了保证这种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顺利进行,必须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加强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各学科和部门之间乃至国际间的协作攻关。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的促进作用。由于基础医学的发展远远超过临床医学的发展速度,基础医学始终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石,临床医学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来自于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3]。而且由于基础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更加严密规范,更符合或接近大样本随机对照和双盲的要求,因此,尽可能地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是促进循证医学向前发展的重要措施。

2循证医学与教育观念更新

在医学教育领域,教育观念的更新强调多年,但实际上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并左右着教学过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的医疗模式的运作过程是医生知识经验的再现、验证和重复运用的过程,以传授知识、获得经验为目的,以培养知识经验型人才为目标的各种传统教育观念与此高度一致并且完全适应,而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主旨的各种现代教育观念反而成了无本之木,无的之矢,无皮之毛,教育实践中自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观念更新。按照循证医学理念建立起来的新的医疗模式,犹如为新的教育观念找到了生木之本,放矢之的,附毛之皮,使观念更新成为必然。面对循证医学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医疗模式的客观要求,医学教育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观念更新:

(1)变知识经验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创新开拓型人才培养目标。近百年来,临床医学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基本上仍然是Opinion-basedmedicine范畴,是一种以教科书和期刊上零散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在高年资医生指导下,以个体经验为主决定处理病人方式的传统经验医学。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医生将个体经验与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做出决策,因此医生不但要有知识经验,而且要全方位地搜集证据,分析证据,运用证据,还必须通过研究去创造证据。毋庸置疑,创新开拓精神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客观需要。

(2)变传授知识为教会学习。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而循证医学要求我们的医学教育必须注重能力培养,着眼于教会学习。因为实践循证医学,运用新的医疗模式处理每一个病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世界范围内收集资料、吸收信息、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的医学教育不能仅仅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会学,特别要注意培养他们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变死学为巧学。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记忆过程,学生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然而医学知识具有无限性,我们不可能“通晓一切”,而循证医学又要求我们运用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去做出科学决策,解决临床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知识的矛盾,必须变死学为巧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那些最有用最迫切的知识,以实现学习的优化。

(4)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循证医学实践不仅要求医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要进行研究探索,临床科研成为新的医疗模式的一个环节和内容。与此相适应,医学教育必须让学生改变仅仅接受现成知识,处处被动服从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

(5)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按照传统医学的要求,医生主要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处理病人,循证医学则要求医生每天都要学习新的知识,依据新的证据资料做出医疗决策。因此,如果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充电”式的,循证医学所要求的则是终身教育。学习者必须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4]。

3循证医学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5]。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来看,这些问题在医学教育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循证医学强调在医疗实践中从世界范围内搜集最新信息资料,这一要求与我们的教科书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循证医学的整个实践过程贯穿着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而我们的教科书多沿用过时的经典,各种“原则”多来自以往的临床经验及逻辑推理,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作验证,概念不严密,结论不准确,错误成份也在所难免。如教科书上记载的钙通道阻塞剂治疗心肌梗塞的理论和实践,多少年来一直被奉为经典,然而近年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却提示钙通道的应用实际上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6]。

类似这种情况在教科书中不胜枚举。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毫无疑问应该紧跟世界医学发展的节拍,缩短教材周期,及时剔除错误的东西,更新教学内容,并建立规范化、经常化的教材更新制度,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优化。面对循证医学的发展趋势,我们还应该认真检讨医学教学过程的创新教育问题。我国高教界权威人士指出,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包括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是很大的弱点。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都对医护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性教学、学导式教学和实验设计教学,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训练培养,强化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理所当然地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此外,优化医学生能力结构,培养医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分析运用资料进行科学决策以及按照大样本大规模随机对照的原则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的能力,也是循证医学所特别要求并且是以往的传统教育比较欠缺的训练,我们的医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4循证医学与继续医学教育改革

循证医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循证医学 脑梗死 卒中单元 溶栓疗法 阿司匹林

脑血管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缺血性脑血管病又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热点。无论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引入meta-分析方法后,对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进行新的合成分析,使得循证医学(EBM)进入脑血管病的临床实践。

1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是指医学工作者在进行试验或做出临床决策时,都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所有决定都需要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证据之上[1]。因此,寻找、评价和正确使用证据构成了循证医学的三大基本要素。循证医学把目前的文献进行了证据强度分级,共分为Ⅴ级。证据的级别越低,使用的价值越大;级别越高,使用的价值越小。

2 循证医学在急性脑梗死防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2.1 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卒中病房)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证据强度等级为Ⅰ级。已有20多个RCT 3864例患者研究证实卒中单元可提高其生存率、提高生命质量和减少住院日,1年随访发现相对危险度(RR)减少10%,没有有害作用的报道。

2.2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惟一治疗方法,证据强度等级为Ⅰ级。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3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或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相关研究表明用rt-PA治疗的患者比应用安慰剂的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为最有效的减少病残率和达到治愈水平的疗法。国内“九五”攻关课题国产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027例,结果显示,6小时以内的患者应用UK 100~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相对安全。

2.3 降纤治疗 蛇毒制剂——降纤酶,可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促进t-PA的释放并增强其作用,增强纤维蛋白溶酶原及活化纤维蛋白溶酶,降低纤维蛋白原(FIB),改善脑血流,减轻脑水肿。主要有东菱克栓酶、降纤酶等,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我国第一个降纤酶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也显示降纤酶是降解血浆FIB安全有效的药物,但未显示出优于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常用药物的临床疗效。

2.4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腺苷受体拮抗剂等。两个较大的RCT提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司匹林是惟一经过证实的抗血小板制剂,一旦脑梗死诊断明确,若不能进行rt-PA或肝素治疗,应尽快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发生48小时内)阿司匹林治疗。 2.5 抗凝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抗凝治疗临床不推荐使用,但对心房纤颤患者常考虑抗凝治疗,且需影像检查除外脑出血,并常常仅在14天后使用(Ⅰ级证据)。在“金标准”证据证实为大血管狭窄时,也可考虑抗凝治疗。

2.6 神经保护剂治疗 神经保护剂包括谷氨酸拮抗剂等,其主要作用是缓和减轻自发性或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目前神经保护剂均处于实验阶段。

3 正确理解循证医学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地位

3.1 循证医学的局限性和证据的特定性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在诊断病人时应以科学研究得出的证据为指导原则,而证据是从RCT中获得的。每一项证据均在特定条件下获得,如溶栓治疗被推荐是急性脑梗死最好的治疗手段,但其特定条件是时间窗。作为脑保护剂的钙通道阻滞剂,循证医学没有证据推荐应用,但临床实践显示除了分水岭梗死不宜应用外,其他亚型脑梗死,只要正确合理应用,还是观察到一定的临床疗效。所以认为循证医学虽是决策的主线,但决非唯一的决策依据。

3.2 脑梗死病理机制的异质性 脑梗死的病理机制是多样的,自由基产生、钙超载、线立体损伤、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均参与其病理过程。病因上也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分水岭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其他原因和原因不明性脑梗死。从责任血管分布上可分为全前循环脑梗死、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循环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所以,当我们在运用循证医学中证据决策诊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个体患者的特异性,将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的价值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4 总结

循证医学理论已逐步普及,脑血管病循证防治已在我国逐步形成,尤其在急性脑梗死的防治上应用更广。临床医师需正确理解循证医学的本意,系统地搜寻、评价最新研究成果的医学方法,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综合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此作为真正合乎国情的个体化临床决策。

循证医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为提高本院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在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培训与锻炼。采用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系统传授循证医学知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循证医学知识,教师带教过程中培养循证医学理念,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方式(PBL)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鼓励研究生撰写循证医学论文等教学方法,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以下教学难点:国内缺乏优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资料,研究生的统计学功底普遍薄弱,研究生缺乏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循证医学有助于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关键词]

循证医学;临床中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教学难点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是指应用现有最为可靠的研究证据,结合医师的临床技能及既往经验,在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对患者做出的医疗决策与诊治方案[1]。自1992年GordonGuyatt于JAMA杂志首次提出此概念始,循证医学迅速与临床各学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在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体系的同时,更促进了传统临床教育模式的转变[2]。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3]。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尚处于摸索阶段[4]。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依托本科室课题背景及首都医科大学教学资源,在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培训与锻炼,且硕果颇丰。现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教学的方法、成果及难点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方法

1.1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系统传授循证医学知识

在临床中药学的常规教学中,带教老师将循证医学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系统地传授让医学生正确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再依靠本院循证医学中心及首都医科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循证医学的重点及难点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及答疑使医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2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循证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以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新型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5]。带教老师通过微信群、QQ群等流行社交软件,将循证医学相关课件、文献、资料推送给研究生。这样不仅可以将带教过程中没讲到的、忽略的、重要的知识点在群组中详细讲解,还可以实时回答研究生在学习循证医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与不解之处。另外,这种线上学习交流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羞于问、不敢问”的常见教学难题,还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1.3教师带教过程中培养循证医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更新速度往往较慢,而医学及药学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却是极快的,如在教材还未介绍他汀类降脂药物在防治冠心病上的里程碑式突破时,在临床诊治冠心病的过程中就已形成强化降脂的理念[6]。所以,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让研究生亲身感受到医学、药学知识不断更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再通过具体的循证医学案例使其掌握获取知识、辨别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1.4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方式(PBL)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PBL)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模式[7]。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获取知识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中,将PBL教学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即“向研究生提出问题,并告知问题的解决手段(循证医学),让其自行寻找答案、甄别答案”的过程。这种模式的核心内容旨在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及实战能力。在此模式下训练的研究生不仅拥有严谨的临床思维,而且在查阅文献、分析总结、语言表达及科研写作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8]。

1.5鼓励研究生撰写循证医学论文

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唯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含金量才能于万千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而研究生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之余,无疑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9]。因此,鼓励研究生对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不仅有助于其对循证医学知识、手段及理念的理解,更有助于丰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含金量。

2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成果

自本专业研究生入学一年以来,循证医学教学不仅激发了研究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知识;同时还提高了研究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一方面,循证医学教学可使研究生养成缜密且灵活的临床思维,促进其在今后的查房、医嘱审核、会诊及科研等工作中做出正确、先进的用药指导意见;另一方面,研究生通过循证医学研究会亲身感受到医学、药学知识海洋的广阔与多变,促使其养成孜孜好学、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新一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循证医学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带教老师的循证医学理念,不仅促进其在临床中药学的工作中做出科学的用药指导,还促进了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科研的开展。在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的一年来,本教学点已于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循证医学论文2篇,分别为盐酸小檗碱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10]及雷公藤多苷联合甘草酸单铵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11],不仅拓宽了盐酸小檗碱片及雷公藤多苷的应用范围,还为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银屑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3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难点

3.1国内缺乏优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资料

循证医学的研究基石是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以评价某种药物或疗法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及毒副作用[12]。由此可见,循证医学重视证据,不迷信权威。现行医学各学科诊疗指南的证据主要来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但由于人种、饮食结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些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患者。然而,正规的临床试验所需样本量大、研究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还需避免商业利益对结果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循证医学概念引入较晚,现有的严格、正规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资料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有关中药的临床报道仍以观察性研究为主,导致在进行中药的循证医学研究中,缺乏优质、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原始资料。

3.2研究生的统计学功底普遍薄弱

循证医学与统计学是紧密相连的,数据的筛选、方法的选择均离不开统计学基本原理[13,14]。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带教老师必须在阐述相关统计学知识后,方可讲授循证医学知识[15-17],表明现有的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与实际应用多有脱节,其所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繁杂,且应试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老套,导致研究生难以把握统计学的重点与难点,无法掌握实际科研工作中所需的数理统计知识。故应加快《医学统计学》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增强研究生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3.3研究生缺乏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限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研究生的主动性普遍较差,带教老师需向其布置具体的任务,交代具体的研究方法与软件,甚至还需对结果进行分析思考[18,19]。研究生大多不具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仅满足于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导致离开教师及学校,研究生无法独立开展循证医学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教老师一方面要向研究生传授具体的循证医学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研究生学习及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

4展望

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中药学乃至各科临床教学中,对研究生的临床诊治、科学研究、人文关怀及个人发展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作为首都三甲教学医院,我们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水平医学、药学人才的重任,而循证医学无疑是现代医学与药学的发展方向与诊疗理念。因此,于本硕士点内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贯彻循证医学理念,推动循证医学与临床中药学教育的融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深化对循证医学的教学,大胆尝试新型培养模式,同时望能给业界同仁些许参考。

作者:续畅 马致洁 周力 钟萌 谢俊大 李健 赵奎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药剂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2]方冠毅,刘宇军.循证医学教育在医学生临床素质培养中的探讨[J].华夏医学,2009,22(3):521-522.

[3]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91-1892.

[4]王建.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中药与临床,2015,6(4):37-39.

[5]刘涛,李冰.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优势改造医学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4):411-413.

[6]康俊萍,吴嘉慧,李培璟.心内科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46-48.

[7]辛萍,王建,王忠宽,等.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对未来教育的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234-235.

[8]田金徽,罗小峰,李琳,等.PBL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392-395.

[9]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10]续畅,刘学龙,倪建腾,等.盐酸小檗碱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30):4232-4235.

[11]续畅,赵奎君,吴真,等.雷公藤多苷联合甘草酸单铵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6,22(2):101-104.

[13]陈晓阳,李晟,刘平安,等.《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中医药导报,2014,20(2):151-153.

[14]李洁,张虹.加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0):1048-1049.

[15]周蓓,吴燕春.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38-139.

[16]顾晓玲,朱江,陈丽华.中医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初探[J].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0):54-56.

[17]王安香.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129.

循证医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循证医学,其证据已普遍作为决策的证据被使用。从最初的临床医学领域扩大应用到护理学、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医疗卫生决策、新药开发、社会医学等领域,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和采纳。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在传统医学中引入循证医学,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传统医学疗法有证可循。因此,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评价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的特色在于重视患病的“人”,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疾病防治理念。整个中医现代化,必定以中医临床医学的现代化为先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原动力和核心,从而相互带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基础理论的突破。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防治疾病的干预措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疗效是中医生命力的体现,循证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中药的临床研究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使中医的疗效能够得到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通过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使中医疗效的客观性得以体现,成为国际认可的评价模式,使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与方法得到突破。

众所周知,在临床研究的诸多环节中,设计、实施、评价是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与环节。实践表明,将循证医学和系统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研究系统,优化方案设计、加强实施质控、全面综合评价是确保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研究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

1融入中医特色,优化方案设计

中医现代化首先要有中医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同样需要遵循辨证论治,这就决定了在制定受试者的纳入标准、给药方案和结果评价时需要考虑中医证候因素,否则必将影响假说的合理性与结果的真实性。因此,研究者既须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同时也必须遵循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如果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缺陷,无论多符合中医药理论,也会重蹈“低质量研究”的覆辙。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一致认可。

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如何才能做到中医特色和循证医学的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重点考虑评价患者、干预及结局的要素,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模式,整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与传统的临床流行病学或循证医学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有所不同的创新方法学模式。

2完善方法技术,加强实施质控

质量控制在临床研究三大要素中执行难度最大,主要原因不是理念和规范的缺乏,而是实施研究中具体方法和技术的不足。目前,临床研究通常采用“终点管理模式”的小样本短期研究,这种终点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满足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特点和及时性需求。针对中医药的实际情况,研究合理使用各种非随机试验的评价方法,以提高临床非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如加强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上重视对不同分析对象的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如非随机化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方法,不同质量层次的临床试验结果在Meta分析中的科学体现,单病例Meta分析方法,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方法等。天津中医药大学成功开发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clinical data managing system,CDMS)和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clinical trial managing system,CTMS),使中医药在临床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将成为中医药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保证。

3凸显中医优势,全面综合评价

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严格评价,即评判性地看待临床研究证据。当运用于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设计、实施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否认中医,相反是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和完善自己。目前,很多研究是基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往往是仓促上马,研究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了大量低质量的研究结果出现,浪费了有限的医疗卫生科研资源,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

临床研究的全面评价包括结局评价和过程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研究结局评价应重视实验检查,更要重视临床观察;重视局部病理,更要重视整体反应;重视近期作用,更要重视远后效应;重视疗效分析,更要重视疗效整合;重视研究数据,更要重视逻辑演绎。综上,中医药临床研究应避免单纯照搬西医评价标准倾向,注重中医证候效应与生存质量评价,全面体现中医药的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和远后效应优势。

诚然,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探索,需要国家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接受了临床评价现代科学理念和方法训练的中医临床研究高端人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中医大规模临床循证评价的技术规范和试验程序,并已经积累了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及多元协调的经验。我们相信,这必将为促进中医临床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和不足,有机灵活地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掌握方法学技术,逐步分阶段开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并坚持不懈,以促进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光.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湖北中医杂志,2010,32(7):69-71

[2]商洪才.整体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6:90-91

[3]刘建平.循证医学方法与中医疗效评价.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2): 212-215

[4]施毅.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6):1-21

[5]郭新峰,赖世隆.对中医药领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0-12

[6]刘鸣.十年纷争 十年发展――正确理解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1):29-33

[7]张艺,王平,张静,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27(1):41

[8]刘士林.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化解释框架的创新[J]. 探索与争鸣,200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