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

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

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包含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包括科技研究与推广、市场信息、饲料生产与供应、疫病监测预防与治疗、畜产品加工和营销、信贷投资等,贯穿整个畜牧业产业链的内容。按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体系”的要求,要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经费渠道,稳定服务队伍,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发挥公益机构的主导作用。

一、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1.缺乏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社会化服务业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常常仅限于统一饲料供直、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几个方面,满足不了畜牧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需要。

2.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偏低。一方面,高技能性人才比重太低,另一方面,畜牧兽医工作者大都只限于单一诊疗、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而忽视畜牧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工作。

3.流通体系不健全。一方面国有商业、供销、外贸部门在畜产品流通中地位弱化。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畜产品流通主渠道还没有成长起来,没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缺乏联络省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更没有连接国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

二、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1.加快推进畜禽繁育体系建设。要认识到畜禽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严格按照“祖代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体系的要求,建立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比例合理的结构关系,完善财政扶持和金融机构贷款政策,将祖代场场内性能测定、扩繁制种场良种引进、人工授精站良种补贴、商品场标准化圈舍改造作为投入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祖代场、扩繁制种场、人工授精站等建设标准,明确其业务范围和职责要求,加强种畜禽质量检验监督,保证供种质量。

2.全面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加快推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着力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分析评估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测报体系工作能力。要加快开展省级兽医实验室考核验收,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各级实验室人员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实验室能力建设。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兽医信息化建设。

3.加强畜牧经济信息网络。应狠抓畜牧信息机构建设,构建全省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主体网络。搭建互联网络、农民热线、政府决策“三个平台”,提高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着力构建畜牧经济综合数据分析、畜牧电子政务、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畜牧专家咨询、畜牧地理信息、重大疫(病)情预警监测和畜牧应急情况指挥和畜牧电子商务等“七个系统”,强力推进四川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步伐,整合畜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构建西部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畜牧经济信息化体系,大力提高畜牧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4.加大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资金投入。(1)加强财政支持。引导各级政府在省级投入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把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年度专项计划,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2)重视信贷支持。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尽可能降低服务组织的建设成本。(3)增加基建投资,增加直接用于服务体系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多元化投资兴办服务组织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种投资主体创办服务组织,合理吸收和运用社会资金。

5.强化科技培训和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将畜牧技术推广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调动畜牧兽医人员从事科技推广的积极性。(2)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3)加强科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围绕项目产业的需要开展培训,采取省、市、县、乡技术骨干逐级重点培训与“走村进户”战略相结合,切实解决科技成果推广不到位、科学技术入户难的问题,让养殖户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产业集聚

一、现代服务业的含义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当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出现了生态化、知识化、集群化、现代化、功能层次化、社会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趋势,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每个地区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整体实力增长缓慢,且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较低。近几年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一直慢于GDP的增速,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低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2.02%,低于GDP和人口所占比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5628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0%。(2)产业结构急需优化。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中,传统服务业占比依然较高,生产业增速缓慢。生产业比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低3个百分点。消费业也低于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3)市场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不足,资源优化配置不够,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机制和途径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集聚程度较低,阻碍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对于宝鸡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现代物流业。大力实施大物流、大交通战略,通过构建“物流网络和设施、物流公共信息、物流研发”三大平台,加快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宝鸡陈仓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关中西部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依托“一园四中心”的布局,抓好陈仓现代物流园区和西部物流公司集装箱配送中心、东岭集团和华誉公司金属材料配送中心、秦川机床集团机电设备配送中心、蔡家坡汽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2)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宝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与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依托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钛谷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打造装备制造业服务平台,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进一步建设宝鸡科技信息服务业聚集区。按照服务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培育建设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配套生产中心。(3)商务服务业。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法律中介组织,管理和咨询管理类中介组织,金融和资本服务中介组织,文体艺术服务中介组织。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健全信用、认证、支付等服务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电子商务应用。(4)会展、服务外包业。进一步建设位于眉县的中国砖机城建材机械会展交易服务中心,依托陕西宝深建材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加快砖瓦机械会展交易中心建设,办好砖瓦机械展会,提升砖瓦机械研发制造水平和知名度,争创中国第一砖机城,并形成了更加严密稳固的生产协作链条和产业体系。(5)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宝鸡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依托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太白山景区和姜炎周秦文化、秦岭生态休闲旅游板块,打响“华人老家、佛祖圣地、秦岭云顶”三大旅游品牌,把宝鸡建成西部旅游热点城市。(6)商贸服务业。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在市区重点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三级商贸服务网络。在县(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县超工程”、“农超对接”等,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和村组结合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鼓励本地知名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餐饮。(7)社区服务业。不断完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加快城市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总之,发展宝鸡现代服务业要依托自身优势,以服务经济、服务城市为重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信息产业、中介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将生产业与消费业有机融合,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原.关于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点思考.经济问题[J].2006(6)

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产力促进机构 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发展现状

多年来,在辽宁省科技厅和各市科技局的领导和支持下,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数量和规模都日益壮大,生产力促进体系逐步成形,初步形成了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矩阵,成为辽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积极推进了地区和行业生产力促进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影响力较大。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的建设是辽宁地区生产力促进和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向全社会积极宣传生产力促进机构的服务及宗旨,在辽宁省各地市和各行业建立、成立生产力促进机构,壮大生产力促进人才队伍,研究并传播生产力促进相关理论和方法,搭建共性及专业化的服务平台,集聚全社会优势科技服务资源,为行业和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产力促进服务保障。

辽宁生产力促进机构和相应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不仅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整个东北地区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中占有着特殊的优势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示范作用。辽宁省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深厚,同时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科技资源的集聚地,生产力促进工作的开展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内在动力。多年来辽宁省生产力促进体系的发展都在区域内具有示范作用。其次是协同作用。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建设需要与辽宁地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协调。辽宁生经济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往往与整体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生产力促进机构的建设也要与辽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此同时,生产力促进相关工作也要与各机关、高校及科研单位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第三是辐射带动作用。生产力促进机构作为科技资源与企业至简的联系纽带,不仅着眼于本省,还时刻关注着与其他地区及国家生产力促进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机会,不断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努力学习发达地区生产力促进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生产力促进服务水平,更好的为省内的企业进行服务。

二、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发展需求

生产力促进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如何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是生产力促进机构着重要考虑的问题。而中小企业多数都存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的需求,因此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要满足的发展需求就是如何更有效的为中小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科技资源搭建桥梁。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沈阳、大连两地集聚着大量的科技及社会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更有效率的为地区内中小企业进行服务,是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未来生产力促进机构的主要发展需求。

三、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发展方向研究

(一)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根据辽宁省产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领域,不断完善并壮大现有的生产力促进机构队伍,努力打造布局优化、重点突出的生产力促进机构体系。紧密围绕辽宁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应坚持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发展原则,不断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参与到生产力促进活动中来,逐步整合优势科技资源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二)不断推进生产业发展

生产力促进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断促进生产业服务水平的提升。辽宁省的生产业具有鲜明特点。首先,辽宁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生产制造业在辽宁经济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生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是现有的生产业发展水平还无法满足各领域生产制造业的需求。第二,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引发了商业模式的不断改变,生产业也需要随之不断发生变革,各产业链相关环节也需要重新明确分工。第三,创新带动了新的生产业形态的不断出现,新的服务形态在规模和质量上还需要不断提高,市场规范还需要不断加强。另外,生产业需要集中的支撑条件,但目前的资源配置效率仍然较低,资源流通速度缓慢。针对上述生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应立足现有优势和角色功能定位,以服务创新的理念不断推进辽宁省生产业的发展。

(三)努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在于知识、技术和资本的高度密集,高度的产业化和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快速发展经济和转变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当前国家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和节能环保。因此国家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发展成服务产业、支持企业、促进创业就业的重要载体,发展成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载体,发展成为密切产学研用、衔接创新体系各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成功产业化的载体,促进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和应用。”

辽宁省生产力促进机构要深入贯彻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个重点领域,积极培育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不断推进科技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四)持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现代服务业;佛山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佛山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工业重镇,其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实力始终居于全省前列,以制造业为主体佛山产业布局的模式早已全国闻名。后工业化时代,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尤其是“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佛山市传统的制造业发展遭遇了瓶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当务之急。佛山靠什么引领经济转型?如何将前期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这是摆在佛山各级政府面前不容小视的问题。

一、佛山市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佛山2013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在“十二五”期间,佛山市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突破。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70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05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340.36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2530.76亿元,增长7.6%。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佛山经济发展有如下特点。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制造业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从2008-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图1)分析得出,佛山近五年来经济总量保持持续扩张的势头。同时,根据《2013年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佛山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61.9:36.1,这样的比例结构预示了佛山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工业带动,制造业仍然是佛山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52.82亿元,增长12.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全市省市级共建战略性新兴基地9个,由此可见,佛山市产业升级成效显著,经济可持续发展性较强。

(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作为珠三角第三大城市,后工业化时代,佛山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取决于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从佛山市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得到的相关数据,我们绘制了图2,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了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变化和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到:近五年来,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是35%,而第二产业平均比重为68.1%,这一比重几乎是前者的两倍,由此可以得出,佛山市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与其工业发展水平严重失衡,不利于全市经济增长。

图2 2009-2013年佛山三大产业比重趋势图

数据来源:2009-2013年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过初步核实,2013年佛山第三产业增加值2530.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470.38亿元,增长7.9%。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新的突破,例如,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已被列入省重大合作平台,广东金融高新区累计引进104个大型机构和项目,广东物联网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正式开园运营。近年来,佛山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起伏不一(如上表数据所示),但是从2010-2013年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走势图(图3)中,仍然可以证明佛山现代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呈递增态势,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佛山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佛山现代服务业发展制约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当前,对于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佛山市而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任务很重。众所周知,佛山是典型的制造业城市。对于这样的城市,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道路,同时,“十二五”时期是佛山市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佛山市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幸福佛山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佛山现代服务业生产供给能力低,难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增长。佛山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符

通过对2009-2013年广东省与佛山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图4)得出:相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而言,佛山第三产业发展的这种水平很明显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比,差距更大。虽然“十一五”期间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从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角度看,其产业规模和相对比重都不足,同时存在着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优势不突出、创新乏力、高端服务消费流失严重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佛山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4 2009-2013年广东省与佛山市

第三产业比重对比趋势图

(二)生产行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对于制造业发达的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制造业,有资料显示,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始终不能跟上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很难发挥相应的支撑作用。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大。例如,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物流服务观念滞后,市场发展面临较大约束;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物流标准缺乏统一性与规范性等问题。而在金融业的发展始终被以金融结构不平衡、利用资本市场不够、缺乏地方金融机构载体等问题困扰。随着佛山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佛山制造业将面临结构升级的挑战,而佛山现代服务业生产供给能力低,难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三、发展现代服务促进佛山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一)增加现代服务业总量供给,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通过扩大服务总量,提高服务业比重,改善服务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缓解佛山市服务总量供给不足现状。二是通过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解决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以高效、优质为方向,以研发设计、产业金融、现代物流等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需的生产业和以酒店餐饮、社区服务、健康服务等居民生活亟需的生活业为重点。三是打造“佛山服务”优质品牌,实施服务品牌化发展战略。具体表现在战术实施阶段可以将现代服务业与佛山现有工商业发达文化品牌链接,借助“四大名镇”、陶艺文化、武术文化、狮艺文化等文化优势,提升商贸流通、旅游休闲、酒店餐饮、商业楼宇、健康服务行业的层次和品味;实施技术标准化发展战略,推动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优先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行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牵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提升

现代物流业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中的生产业,其发展状况关系着各产业部门间的协调与发展。几乎所有的产业部门都离不开物流服务活动。这就要求佛山市政府重视并积极发展物流这一新兴行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要求为宗旨,获取系统总效益最优化的社会物流服务体系,打破制约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形成有序的产业链条才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金融创新推动佛山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佛山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比较脆弱,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佛山的这种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故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是佛山市经济发展必须的环节。在未来的“十二五”期间,佛山金融业引领发展、创新发展、先行发展的理念将得到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打造产业新高地,使金融和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政府职能,以制度、财力保障为抓手,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制度保障

随着《佛山市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指导意见》等政策规定出台,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佛山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具体保障措施有:强化组织领导,改革工作思路,创新机构体制,发挥佛山市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产业、技术基础和资源市场优势,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或奖励,推动佛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财力保障

(1)争取上级补助。佛山市财政部门主动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沟通,大力开渠引源,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中央财政、省财政设立的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努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2)设立地方专项扶持资金。佛山市各级财政均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扶持资金,资金来源渠道有:经济科技发展部分专项资金;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专项扶持资金。

(3)积极落实配套建设资金。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佛山市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各级财政部门也切实落实好政府行政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其中,市级财政安排了经费支持政务咨询热线升级与运行、行政审批电子网络平台、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建设,全力推进市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广泛的服务平台。

[参 考 文 献]

[1]王.珠三角工业重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J].新视野,2010(6):15-15

[2]2013年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为导向,以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为目标,通过加快培育服务外包、科学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高端增值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通过加大政府性投资引导扶持力度,促进重大项目、载体建设与企业改造提升并重,招商引资和招研引智并举,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以高端服务业和生产业为重点,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力争全市服务业实现“三个高于”:即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每年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5%以上。

(三)重点领域。着力推进六大现代高端服务业领域发展。

——服务外包。依托中国服务外包太湖保护区建设,积极实施“123”计划,紧紧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契机,以服务外包园区为载体,以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为重点,强化人才引进,培育龙头品牌企业,推动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化发展,使服务外包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达到30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到15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科技研发。大力推进“530”计划和“7+1”合作,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北大*产学研基地等一批国内外著名院校的研究机构,提升制造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增强高新技术的集散能力,推进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形成。力争到2010年,全市建成“三创”载体600万平方米,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企业技术中心1000家。

——创意动漫。加快建设以“一基地四园区”为主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着力引进和培育动漫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创意动漫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形成以工业设计、影视动漫、网络游戏、应用服务为主的产业群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全球著名动漫企业落户*。提升动漫原创能力,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扩大动漫创意产业影响和辐射范围。力争到2010年,全市工业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和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动漫及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

——现代物流。充分利用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主要接收上海航运中心的辐射,积极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联系,重点建设江南商贸物流城和江阴长江港口、新区口岸保税物流、空港物流等物流集聚区,面向*及周边城市提供商贸物流服务。力争到2010年,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比值降到15%左右,成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金融服务。主动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和金融业国际分工,加快建设太湖新城金融集聚区,大力吸引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在锡设立分支机构,形成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上市,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中间业务,发展农村金融,组建金融投资公司并逐渐发展成金融控股集团,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和11%。

——现代商贸。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优化现有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行电子商务、特色街区、专业市场、配送、国际采购平台、新型商业设施开发、新兴商贸集成服务、商贸品牌建设、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企业集团转型提升,提高商贸业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力争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继续保持16%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速17%以上,成为长三角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同时,积极鼓励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高端旅游、高端社会服务业以及其他高端服务业等领域。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定期研究并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牵头协调部门,重点抓好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管理、综合协调、集聚区和项目管理、目标考核等工作,并与经贸、旅游、科技、外经、信息、金融、文广新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规划、国土、建设、交通、财政、工商、税务、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加快调整和完善各市(县)、区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服务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强化规划引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开展现代服务业、商贸、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科学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自身条件,重点提出下一个5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和举措。以规划为引导,强化部门联动机制,重点推动现代高端产业和项目建设发展,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努力提高服务业专项规划和重点领域空间布局规划落实程度,形成从制订规划——实施方案——组织项目——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的落实体系,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推进集聚区建设。着力推进服务业走集中、集聚、集约化发展道路。完善全市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布局研究,促进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工业设计园等27个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业化裂变式发展,形成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2010年,营销收入(成交额)超500亿元集聚区达到3个,超百亿元集聚区达到6个。积极争取国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试点,力争在运作模式,以及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选择业态新颖、规划完善、条件成熟的集聚区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使我市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数量达到13个以上。抓紧推进集聚区技术公共平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集约化程度,增强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地方经济拉动强、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加快推进高端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库建设,重点对省市两级重点服务业项目库、亿元以上重大服务业项目库实施滚动式管理,强化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力争2009年—2010年列入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企业和项目数达到20个以上,获得国家、省级各类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数不低于20个。强化服务业投资导向,按照有“促”有“压”的原则,扶优限劣,鼓励和支持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相关实体项目建设,控制市场已饱和甚至过度竞争的部分行业新增项目,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

(五)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即抓住产业链前端科技研发和创意设计、后端的营销和现代物流,带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发展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商务中介、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业,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格局。鼓励和引导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三创”载体重点建设软硬件平台,特别是要为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核心企业和高端人才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的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空运物流为特色的空港产业园、以流通加工增值为特色的大明物流三期、以多运联运为特色的通江物流、西站物流和新港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和企业,有效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六)搭建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平台。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将日本、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作为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领域对外招商引资的目的地区,与重点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合作,组织筹备集聚区建设发展论坛和招商洽谈会、欧洲现代服务业、印度服务外包、港台高端服务业等4个对外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落户锡城。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内招商引资力度,做好长三角区域服务业招商引资洽谈会筹备工作,争取一批服务业项目落地锡城,力争2009年—2010年服务业招商引资协议金额达到200亿元以上。

(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依托“530”计划,积极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招引工程,把欧美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作引智目的地,重点引进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我市急需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从工作方式和环境、政策资金、后勤服务等领域采取组合手段,吸引其扎根*工作和创业。加快服务业各类专业人才培育,建立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机制。积极组织服务业条线、集聚区和项目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服务业培训,为基层工作人员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创造良好的条件。

(八)积极开展标准化及品牌建设。着力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在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技术管理规范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及协会的服务标准制订工作。在传统和新兴服务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服务业品牌,扶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支持商业大厦、朝阳集团、天鹏集团、王兴记等一批优势服务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连锁扩张。

(九)强化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完善服务业运行分析制度,定期召开各地区服务业和各重点行业运行分析会,建立和完善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项目联系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实际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研究改进服务业统计方法,积极完善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的统计体系,完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机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及时、科学的基础信息依据。

(十)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按照国家、省、市出台扩大内需政策以及涉及服务业相关措施,研究制订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通过采取资金、信贷、土地等组合措施,重点支持带动作用强、吸纳就业人数大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发展。完善全市服务业目标考核制度,结合我市实际,着力做好优化服务业考核目标的设置,将总量考核指标转换为增量考核指标,绝对数考核指标转换为相对数考核指标,加大奖惩力度,激发推进服务业工作热情。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协助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对上争取国家、省级服务业、流通等领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缓解集聚区建设和企业经营压力;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城区、集聚区、企业开展咨询和服务,为实体企业排忧解困。

三、扶持措施

(一)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政府性投入力度。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度,结合年度重大项目安排,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集聚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将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内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内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重点集聚区、重大项目建设和培育农村市场及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

(二)完善现代服务业产业投资导向。积极实施产业引导,加快制订出台新的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定期。按照政府性扶持资金项目招投标工作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的新方式和新办法,通过以公开招投标形式确定扶持项目,并强化跟踪服务和督察力度,保证引导资金按照要求足额使用到位,尽快产生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项目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扶持力度。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至2009年底安排4000万元财政引导资金(以下简称“新增引导资金”)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企业增加投入。新增引导资金主要投向高端服务业领域,扶持期为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新增引导资金按相关规定加强管理(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