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体能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范文第1篇

一、探究体能训练知识中可转化为游戏的部分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内涵都是复杂多维的,就像一枚水晶,我们根据需要,将目光对准它的某一个面。关于小学体育学科而言,它更偏向于运动,而运动又是丰富且充满趣味的,可被纳入到游戏的范畴。这样,我们就建立起体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建立又使我们获得追求一种娱乐式教学的夙愿。在这种情况下,游戏教学在体育体能训练课堂中应运而生。但是如果我们只着眼于教学方式,而忽略教学内容与游戏方式的有效结合,那么游戏教学势必会表现得空泛,更趋于“花架子”。因此,教师如果想“寓教于乐”,首要应做的就是探究体能训练知识中可转化为游戏的部分,实现知识与游戏的融合,游戏中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而不是将知识视为游戏的附属品。培养学生体能素质的训练活动一般都具有竞技的特点。对于争强好胜的小学生而言,“竞技”又存在很大的魅力,几乎可以充当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竞技”的方式来实现游戏教学在体能训练课堂的渗透,充分挖掘体能训练知识中可转化为竞技活动内容的部分。例如,在进行仰卧起坐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探究这项活动可转化为游戏方式的部分。仰卧起坐主要锻炼学生腰腹的力量,其力量不仅显示在多少上,还显示在快慢上。力量越大,在指定的时间内,做得越快,个数越多。针对这一点,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让小组成员进行接力,在指定的时间内,哪一小组做得个数多,哪一小组胜。在竞技中,学生既获得关于仰卧起坐的乐趣,又很自主地投入到体能训练中,消除了内心的懒惰心理,体能的潜力被真正地激发出来。

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能训练游戏的热情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都是可移动的、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小型自我空间。有的学生使自我的空间敞开着,也很容易与大的学习环境、学习空间贴合到一起;而有的学生常使自己的小空间关闭着,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风吹雨打,如何吸引诱惑,都无法使之与其融合。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即便应用了有效的游戏教学方式,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甚至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学科怀有“敌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仍要继续完善游戏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一部分学生的兴奋表现上,而要将因材施教糅进游戏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游戏参与方式,呼应不同学生的所求,最终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完成体能训练任务。例如对于一些文静的学生来说,体育倾向于运动,这与他们喜静的性格相悖,他们自然不会在渗透游戏方式的体能训练中产生兴趣,甚至有些具备这样特点的学生,还会在体能训练中产生自卑的心理,这就违背了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还要运用有效办法,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实现全生游戏教学。在这里,教师可以融合因材施教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接近体育,慢慢亲近体育,从而一点点过渡到体能的训练活动中。如在基本体操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游戏,让排斥体育体能训练的学生做“指挥员”,对爱运动的学生发号施令,如何时排纵队、何时排横队、何时解散、何时快速集合等。待到这些学生慢慢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教师再引导其进行体能训练的游戏活动,由于教学方式是有趣的,学生可一直保持对体能训练的热情。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体能训练;创新体系;创新思维;研究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指新的构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决策、新的规律、新的方法、新的设计、新的解释、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到这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在实践中运用的过程。中国的乒乓球球、体操、跳水之所以能在世界上保持领先水平,就是因为新的动作、新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我国的篮球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这一段时期也曾有过辉煌,我国男、女篮和八一队一度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是在当时创新了三大法宝“紧逼、快攻、跳投”,并初步形成“积极主动、勇猛顽强、快速灵活、全面准确”技战术风格的结果。

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特点

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体能程度和体育教学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体育教学只是单纯地“重理论、轻应用”,甚至有些学校通过单一、片面的成绩考核方式来判定学生体育能力,这些都不能确实地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更不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体能需求。只有从实处着手,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行体育教学制度的窘境,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面对毕业后形形的工作岗位的需求。

其特点:第一,体育教学内外合一的健身系统,体现了身体发育的有序性和全面性。其有序性表现在学生身体形态发展的“序”和身体主要器官发展的“序”,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其全面性是指体育教学是一个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的过程,不仅具有使学生精力充沛、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功效,而且具有奠定终身体质基础、延年益寿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长期效益。第二,体育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不仅是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的统一,也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育教学要在追求学生身体改造的同时,注重学生无形的心理发展。

三、体能训练的的作用

体能训练在日常的体育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随着教育水平的进步,体育也逐渐成为衡量学生的一门科学,而体育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所受教育水平的好坏。因此,学生必须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其次,有利于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现在竞技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比赛种类和次数也逐年增加。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体能,可以参加适合自己的运动,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可以预防疾病,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落后的乡村和城市,仍然不能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每天依然只让学生沉迷于枯燥的数理化中,不注重体育及更多与学习“无关”的课程的教学,导致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加强体能训练,提高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

四、体能的理想训练与现实训练

体能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逐步提高。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体育能力普遍偏低,要从最基础的体育活动开始逐渐拓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地理想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要掌握不同学生在现实训练中的异处,以便逐一调动学生的体能训练积极性,要求过高学生难以达到,就打击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低了就失去了体能训练的意义。随着学生接触新事物规律之后的身心发展和教育影响,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逐步成为该项事物中的核心成分难以更改。这些带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既能表现出体育教学成果的多水平化,又能表现出体能训练的连续性、阶段性。根据这一规律,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按理想化的顺序组织课堂训练内容,另一方面可按循环的方法来处理现实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五、将创新思维带入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尽相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把课堂教学和学生个体的创新活动相结合,系统地给学生讲授创造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典型范例和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教育,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它还亟待适合教育实际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所谓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寓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创新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新思维在教育原则、教法、课堂内容等各个方面体现师生共建宽松适宜的课堂气氛,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桥梁。

六、对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研究

体能训练作为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对体能训练做出新的研究,并提供一定的措施。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和老师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体育课的上课时间,使学生在不耽误主要课程的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其次,多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认识到体能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学校必须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自己首先必须了解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发展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安排和调节自己的时间。学会劳逸结合,在一段劳累的学习生活之后适当的放松自己,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能。同时,多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竞赛,促使自己进行一定的锻炼,进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体育课上积极主动,配合老师,按老师的要求执行课堂任务。各门代课教师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时间,为学生留一定的课余时间去锻炼自己;尤其是相关的体育教师,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在上课时抓好课堂时间,督促学生进行锻炼。只有涉及到的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体能训练才能更好的发展,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才会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吴东明,王健.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大惠.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探讨[J].改革与探索,2008(06)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范文第3篇

一、亲近孩子,让孩子们敢于说

我们常说“童言无忌”,的确,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而且有些孩子从小用方言说话,给学习规范语言造成了障碍。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亲近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

赏识是一种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也不要训斥。“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啊!”“你一下子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这些话都应该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教师的赏识激发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赏识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产生强烈的幸福体验。渐渐的,他们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小的讲台成了孩子们向往的舞台。

二、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为了能使课堂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爱讲敢讲会讲,教师就应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比如可用实物创设情境,借助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借助学生热门的话题创设情境,这样十分直观、形象。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单元的练习都要在人人练说的基础上,再指名说,还要适当引导全班同学评一评,议一议,适合交际的训练内容,更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实物创设情境。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正像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因此,在教低年级小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有“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的要求,教师把一只真正的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个个眼前一亮,随着老师的相机点拨,纷纷举手发言,气氛非常热烈。

2、电教创设情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课时,将各种奇石制作成课件,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美景逼真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准确说出课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是什么,最后让学生当导游,并配上高山流水似的乐曲,把学生带到了美的境界中。

3、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环境,课堂才会生动有趣,学生才会敢讲会讲,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丰富口语交际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听、说、交往的能力。喜欢小动物,这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成可爱的小动物参加“童话故事会”,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的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交际情境”,去表演,去体验,去感受。同时,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活跃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合作交际的能力,还为一些不敢发言的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使大家都变得敢说、愿说、乐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真正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和表达等能力。

4、巧妙布置作业,创设交际情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平时可以布置一些学生与家长互动的作业,让学生与家长进行口语交流。让学生向家长复述故事,或表演课文情节;让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灵的对话,孩子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上,思想上碰到的困惑,主动向家长进行交流;让孩子把一天中的最感动的一件事说给家长听,还要说出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让他们用自己真切的感受,自己真实的感情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体悟感情,既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互动空间内获得知识,体会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子之情,扫除隔代之间交流的鸿沟,又能让他们在口语交际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体验生活,提高交际能力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功用;朗读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如此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就朗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朗读的功用。

(一)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

(二)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语的选择、词义的理解、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风格和色彩等多方面。语感教学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环境中养成一种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营语言的能力,而朗读是基本的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三)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

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常常不能做到专注阅读,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有利于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和记忆。另外,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可以把书面语言无法充分表达的感彩表现出来,使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更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四)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再带着美好的情感把内容一遍遍朗读出来,对他们的品格是一种陶冶。美好的情感在优秀的诵读中,会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滋润,精神得到升华。

二、朗读的训练的方法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其次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停顿、语速、节奏,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读的结结巴巴、含含糊糊,或者常常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阅读量少,且有很多汉字不认识,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逐渐形成了“唱读”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了。针对如何加强朗读的训练方法,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多读、自读中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了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们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文字自己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师范读引路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若教师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能再一开篇就给学生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是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

(三)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有示范读、领读、轮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和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形式多样,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来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式朗读。如遇到对话比较多,感情浓厚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读出课文的气势时,可以让同学们齐读等等。

(四)注重传授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朗读文章不仅准确、规范的语音,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语调、语速和语气等来表情达意。第一,朗读的语音停顿。语音停顿有自然停顿、语意停顿和感情停顿之分。自然停顿是朗读中因呼吸而采用的语音停顿;语意停顿要求按照语言逻辑的要求,将表意较为复杂的句子划分为若干语言单元,在它们之间作短暂的停顿,使语意表达更为清晰;感情停顿指根据阅读内容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语言停顿,随感情的深沉与激越,时而舒缓时而疾进。第二,朗读的重音。它分为语法重音、语义重音和感情重音。朗读中体现重音的方法有:加重音量,加长发音时间,以及一字一顿。第三,朗读速度。一方面,要根据朗读内容的表达需要选择朗读的速度。快速朗读那些表达欢乐、兴奋、惊恐、愤怒、激动等感情的语句;慢速朗读,用于表达悲伤、忧郁、痛苦、失望等感情。例如,在教《将相和》一文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又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五)依据教材指导,讲读结合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

在当前的语文考试评价体系中,因为语言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在主要的评价范围之内,因此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往往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即使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语言能力的渗透,但毕竟由于不受考试指挥棒的指挥,因此语言训练往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重视语言能力训练并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和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语言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1.语言能力是母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一种技能,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来完成,也因此其往往不能靠教师的单向讲授,更多地要依靠学生原有的语言表达基础,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意思表述或问题回答时,常常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这些情况背后往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学生这个时候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躁情绪,有一种心里想着但却说不出来的着急感。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尤为必要。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是一个公认的命题,因此我们说语言能力训练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与其他训练方式不同的是,语言最终是通过学生的直觉迅速反应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语言能力体现在某个具体的语境中,当学生在内外多个因素刺激下需要进行语言表达时,学生就会调动语言能力进行表达。因此,学生的语言能力表现为一种即时的能力,需要学生的瞬间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一种现象,有时一些孩子为了表达某个意思,需要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之间进行选择,而这种不断的选择给教师和其他同学造成的感觉就是凌乱,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这种凌乱去分析学生的思维,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此时孩子需要的正是一种基于良好直觉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语言能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默会能力

默会能力是内隐于学生显性知识背后的能力,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往往是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词语进行表达,也不可能在说每句话之前先有组织语言顺序等活动,但这种能力客观存在。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默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这种能力的生成。有研究表明,默会能力比显性的能力更重要,因为它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有着更为重要的

影响。

二、语言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探究

基于以上对语言能力训练的分析,我们可以寻找到有效的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理解,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供小学语文教学同行们批评指正。

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一个阶段:模仿。之所以用模仿作为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是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更多的是生活中的语言环境,当他们进入小学课堂时,借助的语言能力就是生活中形成的语言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通过模仿——我们总结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过程,正是从小时候咿呀学语开始的,而那个“学”其实就是模仿。因此,课堂上的语言能力训练就应该从模仿开始,选择这一教学策略既是对学生原有学习方式的尊重,也是考虑到语言能力训练的策略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作为坚实基础。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模仿需要重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基础,知道他们的表达习惯等,这一点并不难,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通过观察即可完成;二是提供有益的范例,范例的选择要高于学生已有的表达水平,但又不能超过太多,也就是说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三是要注意生生交流,因为同一年龄阶段的语言能力形成往往有着共同的规律,生生交流可以更好地互通有无、互相促进。

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二个阶段:训练。在学生通过模仿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后(超越了自发形成的能力基础),我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方面对前面的模仿进行巩固,另一方面为第三步打下基础。训练的主要方法是与语言有关的活动的开展,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比赛,来训练对固定语言的表达能力;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辩论等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即时思维能力);再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后抢答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定向语言表达能力等。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方式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也就是要把握好度,不能在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尚未有明显提高时,就开出辩论等活动的药方。

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三个阶段:自由表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观察到一种现象,即我们有时表扬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强,往往发生在学生自由表达的时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朗读课文很流利,我们并不能说他们的语言能力强;而当学生在一个非语文的情境里,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出某种复杂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就说学生的语言能力比较强。既然如此,那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三个阶段,就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