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文素养考核标准

人本主义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当今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和对人的发展的强调,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一种狭隘观念的影响吧,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就一定要全部压给语文这科呢?它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英语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情况。

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能把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但这些能全怪老师吗?在背后遥控老师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这些无形的指挥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所考的无非就是听力、单项填空(也就是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写作这几大类型。这些题型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时就耳熟能详。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误认为英语就是由词汇,语法,技能构成的。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是把英语学好了。老师教点别的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学生的大脑储存空间。我们这一代人上了大学专攻英语后才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亚,什么叫十四行诗,才知道讲英语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的,有些地方是从小学开始,对于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非得用6年甚至12年的时间去研究它的语法词汇,才能去真正接触和了解这门语言吗?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如必修1Unit1,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当时讲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讲了集中营,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们很新奇,也很感兴趣。再如像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里面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我就觉得设计得很好:

Whatarethequalitiesyoushouldfindinagreatperson?Whodoyouthinkisagreatperson?Whatqualitiesdoyouhave?Mostofthegreatpeoplearealsoimportantpeople.Butimportantpeoplemaynotalsobegreatpeople.

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看看必修4Unit3AtasteofEnglishhumor,这里关注的是情感问题,学会幽默,懂得幽默是教会学生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这个单元还涉及了英语的文字游戏:如:

1.C:What''''sthatflydoinginmysoup?

W:Swimming,Ithink!

2.C:What''''sthat?

W:It''''sbeansoup.

C:Idon''''twanttoknowwhatit''''sbeen.Iwanttoknowwhatitisnow

学生在反复读后也不由的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语,欣赏英语,进一步探究从而喜欢上英语。

当然我这里举的例子非常有限,其实在很多处我们都能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说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课标》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

(1)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

(2)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

(3)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如单项选择),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

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网──英语教研基地,2002年;

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2篇

1 什么是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等);“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由此可知,人文素养就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理解、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 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也转变了人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已经适应不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了,特别是现行的高考选拨人才制度,导致考试的功利性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引领者、责任者——教师,本身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从而严重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1 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深远影响的。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

3.2 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在第四章“物态变化”中这样写道:“初冬一夜之间,小城变成了冰清玉洁的银色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在阳光下,耀人眼目树上的枝条在风中摇曳,不时飘下点点冰晶,宛如晨雾漫卷……自然界中这样奇特的现象举不胜举,真可谓千姿百态。那么你知道物质存在哪几种状态,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吧。”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清新流畅,使人充满遐想,体现了物理和文学的融合。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将“运动”在音乐和绘画中的表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具有广阔性,而不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物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的层面上。这些人文资源在已审查通过的几个版本初中物理教材中都较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变化。对此,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

3.3 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让学生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3篇

语文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不仅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而且在教育形式上“润物无声”,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但在教学中应注意不可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说教课,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能忽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学本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无不把医学视为仁慈之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特殊群体,既有医学院校的基本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又有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医学教育相比,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往往过于重视“就业导向”。这种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岗位知识“必需、够用”,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淡化人文素养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很难用科技来弥补。”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著名语文学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丰富的资源和独特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1语文课程提高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优势

1.1语文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人文素养是人们关于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素质和修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1]。相较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其他人文课程,语文课程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如《论语》《孟子》中“择善而从”“身正令行”“言必信,行必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渗透着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美德教育;《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出旷达洒脱;闻一多的《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通过论述对待职业应该持有的责任心和兴趣,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培养敬业精神。《敬畏生命》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石缝间的生命》展示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石缝间的生命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语文课程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是其发挥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基础条件。

1.2语文教学“润物无声”,能够潜移默化提高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下、内在学习动机不足,使得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难度加大。同时,高职医学生多处在青春发育后期,思想尚未成熟,行为相对幼稚,对人生、社会缺乏理解和认识,崇尚自由,反感约束,排斥单一的思想灌输和道理说教。相较于其他人文修养课程,语文教材精选的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人性。依托这些作品,能很快让学生进入“美”的情景,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榜样。这种不从正面切入而是曲径通幽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感受和领悟的空间,更易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这种“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抽象空洞枯燥的说教和命令式的训诫所达不到的。如《最后一片叶子》中,患了肺炎的琼珊把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作为生命的守托,看着叶子一片片飘落,她绝望地想,等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自己的生命也就去了。然而,同患肺炎的老画家贝尔曼,在最后的那片叶子飘落的晚上,顶风冒雨为琼珊画上一片树叶来伪装成最后一片树叶,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贝尔曼老人最终与世长辞了,只留下了他这“最后的杰作”———一片常春藤叶子。这片叶子像一位神医,治愈了琼珊的肺炎,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精神的光芒。学生读完课文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番,为贝尔曼的无私震撼了一番。学生体悟得越深,越能用人性的温暖去抚慰病人,进而树立责任意识。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形式的人文素养教育难以企及的。

2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2.1不可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说教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完成字、词、语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积累、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提升人文素养。但是,如果篇篇课文、堂堂课都不顾字、词、语句、修辞、语法的讲解,过分注重挖掘作品思想内涵、人文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会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失去语文课原本的意义。

2.2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学科仅仅靠屈指可数的教学时数来圆满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任务是不现实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外时间多是在网购、游戏、闲聊中度过,去图书馆看书学习者少之又少。如果语文教学增强互动性,让学生成为主体,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深化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日积月累,学生人文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从社会层面上看,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从学校层面上看,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家庭层面看,望子成龙,期望值高。

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技空前发达、咨询传播空前迅速、个人意识空前高涨,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扼要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1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简述:

1.1 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民生社稷”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1.2 “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不看书、少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1.3 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一些学生坦言:“我们喜欢读消遣性读物,简单易懂,并且有很多搞笑的情节,看的时候很轻松。中国古典文学太过深奥、难懂,读起来花费太多时间;而西方经典由于对其文化背景不熟,不太感兴趣。”

2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原因剖析:

2.1 社会层面: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顿感茫然,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估计人文素养的培育。

2.2 学校层面: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应试教育,占据了青少年上大学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使他们从小就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滋润。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前者导的氛围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不知“人文”为何物。长期以致文化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后者致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步履艰难。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通过对大学生“床头书”种类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如何社交等方面的书。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读。大学生读书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把读书和求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指引下,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为将来谋得高薪水的职位打下基础,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

2.3 家庭层面:望子成龙,期望值高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抱有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心切,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迫切希望能出人头地,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部分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概不关心。

3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3.1 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3.2 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人受益终身礼貌待人、严肃认真、踏实真诚、谦虚谨慎、自强自尊、稳重冷静、乐观热忱、精神振奋等等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催化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大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健全精神人格。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大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人生。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3.3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所以,每一位大学生应主动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4 培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4.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它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4.2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依据目前的现实情况,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的课堂和老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的发展高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4.3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其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游刃有余。教师的人格魅力则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4.4 政府、社会、高校积极参与,联手培育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

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第5篇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操作要求高,知识更新快,应用领域广”的特殊专业。目前,大部分的高职计算机专业都采用了“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特质、人际关系、沟通管理等因素无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具备所需要的各种人文素质[1]。目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在企业,通过实践不仅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环境适应、沟通交流等能力,使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运用中,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符合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求、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的培养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目前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联系不够紧密,“放羊式“管理,评价体系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校企联合”的人文素养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社会、院校、企业等各层面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政策、甚至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加大管理力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人文价值引导和培养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人文专业教育的专业融合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计算机专业学习占有的时间比重非常大。如果将计算机专业学习和人文培养看成不交叉的学习个体,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进一步加大计算机专业与人文专业的融合。既要在课程设置中,科学合理地将人文课程纳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也要在教学方法上,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暂的高职学习生涯中,快速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课程设置上,用系统论原理[2]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人文专业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将人文课程科学、合理的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去,从而达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以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为例,在IT行业中,管理能力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如何去管理团队,如何去管理项目,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因此,应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专业建设等过程中,科学地融入管理学专业相关知识和课程,使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有效融合,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管理才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2.在教学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性提问、团队协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主动性,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认可。鉴于计算机专业“动手能力要求高、应用针对性强”的独有特点,学生所学的所有实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项目开发中去,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种特点正好符合项目教学法的本质要求。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未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项目的开发必须通过全体小组人员共同努力、协作才能完成,而这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际等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能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人文素养。

三、加强高职计算机系的人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