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缅族 同一语系 不同语族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1-0015-02

一、缅族概况

缅甸联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0多个民族(1983年缅甸政府公布缅甸8大主要民族外,还有其支系,总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民族有:缅甸族、掸族、克伦族、若开族、克钦族、钦族、孟族(亦译“汶族”)、克耶族等8大民族。缅甸族人数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缅甸语是缅甸族的母语。1948年缅甸联邦摆脱了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后,新宪法规定缅甸语为缅甸联邦的通用语。现在使用缅甸语言的人口约5400万左右。

二、缅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渊源

1.缅民族与汉藏语系的关系

汉藏语系,也称为“藏汉语系”,包括汉语和壮侗、藏缅、苗瑶三个语族。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历史文献最为丰富的语系之一。而缅甸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族缅甸语支,由于使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又有极为丰富的文字记载,在汉藏语系语言中除了汉语、藏语外,缅甸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对研究汉藏语系诸语言和汉语的历史,以及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也为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2.从缅语发展与变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缅甸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个重要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约有2500万。其中可以看到,缅甸语言在近一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对缅甸语历史演变的不断研究,不仅发现了缅甸语言本身发展的规律,也为研究亲属语言的同源性和差异性提供了有力依据,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水平的提升。

(1)语音变化:①辅音韵尾的变化就是一个重要的语音变化现象,经过对缅甸语中的辅音韵尾变化的研究,发现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与汉语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变化规律极为相似;②“弱化”是另一个重要的语音变化现象,在缅甸语中的弱化音节与汉语中的轻声有很多相似之处。汉语的轻声是:说话的时候,前字音又长又重,并带出后字音,后字音又短又轻,简单说就是短平快,很轻、很短,如汉语“子、头”等后缀词和“了、着、的”等虚词都读轻声;还有些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也读轻声,如“地方”和“大夫”两个词中的“方”和“夫”都读轻声。而在缅甸语中的弱化音节也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缅甸语中的弱化音节除少数送气音外,其他辅音做声母时一般都变浊,实际音高变弱;而绝大部分出现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中;只要是弱化音节,无论韵母是单元音或复元音,一律变成央元音[ə];也都变成轻声。

(2)声调变化:缅甸语通过声调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这是一种形态变化。我们可知,缅甸语的有表达语法关系、改变词性、语言的补偿、区别词义和词义强弱,以及事物的程度的作用。当然,声调主要的作用还是区别词义,这与汉语相似。

(3)词类变化:①缅甸语属于孤立型语言,基本词多为单音节词,由词首辅音或辅音丛加上一个单元音或双元音构成。主要的构词方式是附加(包括前缀、后缀)、插入、重叠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改变词性和词义;②人称代词有男用和女用、尊称和卑称之分。其中缅甸语代词中的疑问代词,在句子中必须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搭配使用,如果没有后面的语气助词,就不能单独表示疑问,这与汉语的疑问代词不同。而疑问代词与表示疑问的句尾助词结合后,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强调作用,这又与汉语相同;③量词与汉语量词相似,数量很多,往往应用事物的形状、物体的形象、事物的名词或以容器的名称来作量词,但数词和量词的结合方式却不相同,如汉语中说“一亿”,而缅甸语中习惯说“十个千万”或说“一百个百万”。另外,量词分为动量词和名量词,在缅甸语中动量词较少,如叹了口气、白了一眼、拉一把、砍一刀等中的量词。在汉语中用不同的动量词,而在缅甸语中却用同一个动量词“tɕhε?”。还有就是月份的名称、公历借用英文,而缅历却有单独的月份名称来表示,一星期的每一天也都有固有的名称,不像汉语中那样月份和星期用基数词来表示;④助词是藏缅语族中最有特色的词,也是缅甸语中极为重要的词。在缅甸语中助词,本身既没有实在的意义,又不能独立存在,总是跟在其他词或词组后,在句子中起着句子成分作用,属于虚词。在每个句子中都有一个识别标志,就是“助词”。这样就容易确定其前面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地位或所起的语法作用,也就知道说话人所表达的语气。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助词来确定句子的成分,使得缅甸语就不像汉语那样需要特别强调词序的重要。

(4)句子变化: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在中心词之前。句子中各成份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感彩主要通过助词来表现,如汉语“我吃饭”,缅甸语“我(主语助词)饭(宾语助词,往往省略)吃(谓语助词)”;或“饭(宾语助词)我(主语助词,常省略)吃(谓语助词)”;这些方面有些和汉语相似,也有不相同的方面,如但相比同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和藏缅语族,两者之间却是有着相同和相近之处。

3.缅语所体现的文化

(1)同源文化。在藏缅语族的各种语言中,我们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语言有着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还包括具有许多同源词,以及共同的语法规律和体系。如我,缅甸语ŋa,藏语ŋa,白语ŋo;死,缅甸语fiɕi,藏语ɕi,白语ɕi等。可以知道,缅甸语中不仅有许多藏缅语族中的同源词,而且在语音的变化规律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2)亲属文化。从缅甸语的语音发展规律和汉藏语系有关语言,发现了古汉语中复辅音的存在,正是利用了亲属语言之间的比较,进而研究了汉语本身的发展,使得汉语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

(3)词语文化。我们从语言谱系可知,缅民族的起源是源于中国,而缅甸文字的起源却受到印度古文的影响。因此,缅甸的语言和文字,正好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融合的结果。如“du”,缅文词义是“筷子”,但是,这不是缅甸词,因为缅甸人吃饭时不用筷子,习惯用手抓饭,用勺舀汤。很明显,“筷子”一词借用了汉语,这也可以看到中缅两国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再如“paq?phɔ,”“胞波”一词,缅文原义是“同胞兄弟”,但由于中缅友谊源远流长,两国人民从种族上又有血缘关系,因此缅甸人专门将中国人亲切地称为“胞波”。

三、缅民族生活和风俗习惯

1.汉缅民族成语对比

成语不仅是每一个民族的语言现象,还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更是各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精神产物。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感情、思维方法、生活和风俗习惯等,也反映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和融合。如汉民族成语井底之蛙,缅民族成语nə khwε?thε:kapha:(牛蹄印里面的青蛙);汉民族口念佛手作孽,缅民族pa:sa?aphəja: phəja:lε?a/ ka:ja: ka:ja:(口佛佛手胡作非为)等,从词的组成和成语,以及句子的寓意,我们可知,缅民族除了借用了汉民族语言,还因中缅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条件和环境,所以两个民族的成语和句子是如此相同。

2.汉缅民族称谓对比

缅民族的姓名和许多国家的习惯不一样,只有名字没有姓。我们可以从缅民族的历史和社会、婚姻制度等发现,缅甸的母系社会的影响很深,缅民族不像我们,特别强调宗族关系。如汉民族女姓一旦嫁到男方家,就没有了自己的姓名,只能跟男方的姓,而在缅民族就没有这种夫权思想,因为缅民族并不强调宗族、传宗接代等的思想,男女比较平等,况且男权之上的封建主义思想也不像我们那样严重。

3.汉缅民族人称对比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同样长期受封建社会统治的汉民族和缅民族来说,这种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体现在人称代词上,尤其是表示第一人称的词很多。如汉民族“奴才”,是一种谦称,而在缅民族是从完全符合其身份的人自称的词,到变成了自己的谦称,即使是作为统治阶层的人,为了表示谦虚也可用此词。这与汉民族有着相同之处。

四、结 论

通过同在汉藏语系下,汉语、壮侗语族、藏缅语族之间诸多相同处,充分以多元民族文化为背景,从三者在语言文化、历史渊源、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对比,以缅民族为主体,分析和研究了在同源性和差异性上的相异点,挖掘和发现在云南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条件,积极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水平、教学实验、学科建设、文献研究的提升,也为云南省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汪大年.缅甸语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第2篇

(一)研究对象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l/3.人口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15个为云南独有;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有彝、白、哈尼、傣、壮5个;全省有15种少数民族跨国境而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云南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太阳历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等。这些文化和习俗源于自然,顺乎人性,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他不仅体现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宗教等文化因子,而且互相之间相互影响,反应了各民族在、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多样性,对于维护人类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

(一)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是实现云南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重要资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这些为全民族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其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和鼓舞力量,促进着云南的民族团结和谐,推动着国家的发展进步。

(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载体,彰显了民族精神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文化将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云南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大地上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的信息载体,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渗透于民族传统的各个领域,反映着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是他们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宿的标志。

(三)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民族性,民族性是指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的群体品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任何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与本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族、价值观念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才使本民族人民在体育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认知本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本民族的特性、历史、习俗和其他民族差异的特征,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在活动中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民族体育活动能调节人们的情绪、放松身心,在庄严神圣的祭祀氛围中消除抑郁;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丰馔美食、漂亮服饰可以使人们心情欢愉;在族人团聚的融融亲情中引发人们的美好情感。它之所以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也正在人们通过眼看、耳听各民族或农耕、或狩猎,或游牧的内容和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藏族群众以马上动作为背景,运用形、色等肢体语言,展示挥杆套马、绳索套马等高难度动作,给人以原始的、接近自然的感受。除惊险刺激外,各少数民族还有以静制静的体育项目,像各种棋类就给人以闲情逸致、自然淡泊的美感。另外,许多民族体育项目可以启迪人性,使人知礼仪,懂修养,讲道德,在实际生活中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把“重义”、“求善”以及“重义轻利”的思想落实到表演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正是通过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思想品格和精神素质,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从而有助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他不仅体现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宗教等文化因子,而且互相之间相互影响,反应了各民族在、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多样性,对于维护人类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安槐,陈萌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6.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第3篇

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就构建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不论人数的多寡,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其鲜明的民族性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群体共有而与其它民族群体相区别的民族文化特征。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作为一种传统,也代代影响这个民族群体,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而且资源丰富,呈现出一种神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从一个民族群体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有的风俗习惯甚至历经许多世纪而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有的民族后代甚至迁徙到新的地方,虽与其它民族杂处群居,其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仍然保存下来。

以贵州省为例,经过千百年的多次迁徙和演化,目前有17个少数民族的1400万人世居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又在其中形成若干个分支。由于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与外界及相互间交往较少,这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分支都长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活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学上极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传统节日舞蹈、歌唱、戏曲、服饰以及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娱乐竞技等,加上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丰富多彩,以及特有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它的最主要价值是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也理所当然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信仰等因素,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族制宜,讲求实效。

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统一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既具有历史性,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又因其生命力而具有时代性,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同时它又在深层次上普遍影响着民族成员,具有大众性,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实践,同样需要文化的创新,需要民族文化与时展同步。民族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大众性,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创新重构,但作为其中最精辟部分的文化遗产,则需要保护、传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传承、保护、弘扬与改革、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只有开放才有希望。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民族都要注重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民族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综上所述,我认为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就必须注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贯彻“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又相互吸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提供科学文化和智力的支持。各民族文化对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安宁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实现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又都保留着独立的个性,同时又相互交融,推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交流,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统一的国家,团结就是力量,团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

历史至今,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和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这些作用不是哪一种单一的文化可以替代的。

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当然包括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否则谈不上整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同时社会发展也要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与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制订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

管理人才,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典要全力保护,要扶持到位,要加大投入,给足政策支持,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对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要加强指导,提供服务,为文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做到因地制宜,富有特色。人才的培养可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与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文化人才,需进行跟踪培养宣传推介,促进他们的成材和发展。

要注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要保护其原形态。民族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认同感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特色的坚持有着重要关系。

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注重调研、总结,让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人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广泛传播,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依法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备级领导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化,纳入财政预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守住各民族人民的精社家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使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第4篇

摘 要 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及统一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其中,体育文化几乎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一种文化样式,它在本族人民的创造与传承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做了分析。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体育特征

折射社会生活的浓缩点便是民族型的传统体育,而通过它能够观察到民族性文化是多么的富有。在我国,民族体育的传统性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民族心理、价值观等内容,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活动。而正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在民族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很多民族特色,而且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经济等影响,它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体育精神也不同。所以,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包含着物质层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着精神层面的内容。而民族文化的本身就包含了民族体育文化,因此,民族体育研究中文化角度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就是对我国民族与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的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

(一)民族

民族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做的一种分类,只有拥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共同语言这四个特征的人群,才能够称为民族。在本民族中间,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文化状态等趋向一致,生活习俗等也都大同小异。这就为特定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所以,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当然就体育文化而言,当然也是有很多民族特色的。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个民族之间无论是在生活习俗还是语言的使用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就形成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

(二)民族传统体育

目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尚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既不同于民族体育、民间体育,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这是因为民族体育既可以包含现代民族体育,也可以包含古代的民族体育,它的传统性是不确定的,比如乒乓球是英国的传统体育运动。而民族传统体育也根据不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区分。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不包含汉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恰却是既包含汉族传统体育,也包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此,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总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具备三种特质,民族;传统;体育。

(三)民族的传统型体育文化

它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及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的物品,以及这种由这些物品所带来的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就是基于民族传统体育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各种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制品等。精神文化是文化结构中最稳定、最保守、最核心的一个构成部分,是维持文化结构的关键所在[2]。而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就是指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等方面的观念形态,它处在与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相对立的位置,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向。而依笔者看来,这样物质与精神层面相结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不断的随着时展,而对其的保护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希望国家能重视起来,把过去的体育文化不断的发展壮大并传承下去,因为这是一笔财富。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分析

(一)民族性和传承性

民族性则指的是民族型传统的体育文化必须具备的自身特殊的性质,它是区分所有民族文化的标志,而且它也可以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区分标志而使用,是一个民族具有自身文化的特点。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使得人们的文化创造表现出多样化的姿态,所以这些各方面的文化也就具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特点。当然文化自己本身具有的特点以外,也具有其他不同的特点,而由于这些特点在相对稳定的物质层面进行映射后,就塑造出了使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性,即民族性。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也相应了具有了民族性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体育项目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甚至可以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3]。简而言之,比如,巴西的足球项目就是一种民族性非常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提到足球,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巴西,就是足球运动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可以说,足球就是代表了巴西。再说它的传承性。从表面上来看,这所谓的传承性就是更替和继承的特性,就是能够从一代一代的人中把这种今的每一代人保留传递下来,没有断链,亦即得到了继承。而另一方面,它之所以能够不断的传承民族精神和体育文化的发展。而这种文化,也就是我们它能够称得上的传统二字。就是因为它经由从古至今发生变化的历史潮流中传承下来,是因为它与时代的变迁保持了一致,不断做出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亦即得到了更替。民族传统体育,并不是说一定是拥有着传统体育文化,一成不变,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改良优化,才得以保存至今。

(二)时代性和后作用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性与后作用性是两个极性相反的概念。第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性是指通过一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能够看到当时整个社会团体、民族或者国家的基本体育文化素质。比如“刘翔时代”中,透过刘翔这位运动员在体育上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状态;换而言之,刘翔身上打上了时代的深深烙印[4]。还有我国的乒乓球,在国际上,一提到乒乓球就会想到中国的乒乓球打得非常之好。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后作用性是指民族体育文化的作用在当时没有得到显现,但是却在后来得到体现。因为民族传统体育至今都还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所以,有些体育项目在刚开始并不一定会把其作用凸显出来,而久而久之,经过人们素质的提高,以及对体育项目的关注,这些体育运动才逐渐的被重视,真正的发挥了其本质的作用。比如,武术在产生之初到经过传播与发展之后,我国的各个民族发展出了具有本民族风格与特点的武术。

(三)统一性和连续性

世界上的民族多不胜数,而各个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都具有差异性。因此,从表面上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全球化的大背景使得不同的文化之间趋向融合,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个背景下也逐渐形成了以体育当作中心的统一集体;因此,在时代的持续发展过程中由于民族的不断发展,就不断的推动着民族型传统的体育文化由零散逐渐的形成了现在能看到的统一的体育文化。当然,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技巧,更加保证了民族型传统的体育能够持续地发展,只要生活不断,体育就不断。

(四)兼容性和开放性

总的来说,这两个特征是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发展至今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推动其继续发展的基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给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渗透提供了条件,很多民族愿意吸收外来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在体育领域同样如此,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在清朝进行变法维新的时候,而军队则是其他国家新型体育形式以及项目的首要传播对象,随后才被国民慢慢地接受,进而推广。在传播过程中,文化需要媒介来传递,并且到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最终,正确的,好的文化始终都会被保留并传递开来的。当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不同体育文化之前的碰撞,继而才能形成新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体育与西方的体育文化相融合,就逐渐形成了中国近代的体育文化。开放性跟兼容性之间具有很深的关联。因为只有具备兼容性,开放性才有意义;而只有具备开放性,兼容性才能够得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它对外扩散传播以及向内吸收两个方面,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地域性和形态多样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化的发展必须有所依托,而比较稳定的依托就是地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方式,打上了地域的深刻烙印,就是它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比如,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南方的渔耕业比较发达,北方的畜牧业比较发达,造成了南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竞渡为主,而北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骑射为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态多样性是指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所客观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性。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多样化形态的国家。以“秋千”这一体育项目为例,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哈尼族等都有各自不同类型游戏的形式。

三、未来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案例表明,民族传统体育要想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就要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并向国际化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在当今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需要得到革新与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将朝着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不断吸收外来体育文化,从而形成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交融的局面,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

展望未来社会,体育技术、方法等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提高,甚至会出现一些新的技术、方法或理论。而这些都将促成未来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对传统体育的发展表现出了极高的重视,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社会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将获得更多技术、制度等层面的支持,内容与形式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三)民族文化特色将作为一个驱动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传统体育保持民族性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其活力的源泉。因此,在未来社会,民族文化特色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将被各个民族加以利用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

(四)学校教育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将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四、结语

这是民族的传统型体育运动在发展的过程里而形成的文化形态,传统它的发展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和现实作用浅析[J].商情(科学教育家).2012(05).

[2] 王阳春,马兴胜.从民族文化的特征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发展[J].甘肃科技纵横.2012(05).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66-01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性繁盛,作为民族体育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发生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伴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部族繁衍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拥有其一定的地位和功能。在西方体育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和功能,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积累保存下来的,反映各民族意识和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财富,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1]。1986年9月在新疆举行的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学术研讨会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提出了四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古代体育的基础上延续下来的,是指近代体育以前我国各民族就已经有的体育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特点,有着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往往能够体现出少数民族强烈的民族愿望。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是指它与近、现代体育的对比而显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是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1]。

2.1传统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

2.2 地域性

由于过去我国少数民族多居高山、谷地,生产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量少,文化氛围狭窄,受经济自给性、地方封闭的影响,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各民族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习俗差别大,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不一,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即使同一运动项目,所包含的内涵、技艺等均有较大的差异。[1]

2.3 民族性

民族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特性。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宗教、语言、经济、地理、心理、道德等观念的差异,形成了本民族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出本民族最鲜明的特色和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质。

2.4 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经纬度跨度大,各民族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迥异,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组织活动形式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2.5 习俗性

传统体育与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传统体育的民俗性特点。如苗族的跳鼓在“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 、“起秋”等节庆期间广泛进行,民俗促进了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传统体育丰富了民俗的内容,使传统体育的民俗性体现得更充分。

2.6 娱乐性

娱乐游戏功能是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的基础,也是其能够发展的优势所在。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扩大欢快的氛围。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3.1 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民族体育是民族民俗文化之一,反映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的崇尚喜好,广泛的群众性使其得以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彰显往往通过传统体育来实现。少数民族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 大众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因此,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方式。通过各种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 将传统体育中所隐含的该民族制度习俗与心理价值趋向等进行有效的传承,从而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2]。

3.2 教育功能

《中国古代教育史》记载:“氏族公社成员们除了在生产实践中受教育之外,又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受教育,他们利用游戏、竞技、舞蹈唱歌等进行教育。”有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并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

3.3 竞技功能

体育的本质之一就是竞争性,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体育最有魅力的特点,没有竞争的体育是不存在的。纵观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千姿百态,每个项目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3.4 娱乐健身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促进人的体能的发展和体质增强,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系民族生存的保证之一。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不足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人文资源,同时也是现代体育的源头之一。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各民族运动员教练员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已成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发展难言成功。

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空前重视,继而带动了其保护和挖掘整理工作,具体的工作措施主要有:一、积极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不仅使一些被中断多年的项目得到恢复,而且还使一些濒于失传的项目重现体坛。二、对一些不够规范或者不够科学的项目进行改革,增强科学性,提高运动技术,制定竞赛规则,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逐届增加,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逐步走向制度化、社会化[3]。

5.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和功能,使得它的发展对增强民族体质振兴民族体育事业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一些民族传统体育专家与学者为此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性,既不能忽视其主要功能,也不要刻意的夸大其能力,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努力拓宽其发展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汪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48-49.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