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武术有三个基本宗旨,一是强身健体,二是训练意志品质,三是体悟人生道理。现在的很多男孩子过于文弱、阴柔,应该通过武术来培养他们的阳刚之气,让他们挺拔有力。所以从普及推广的便宜程度、传统文化发扬与继承的迫切性、中国实际的基础教育现状和教育的功效来看,推行武术课间操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教育部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2011年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广,它是对传统课间操的一种探索性改革。但我认为,武术操比起那些花拳绣腿的集体舞更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武术操教学策略
“早操、体育课、下午课外活动”,是以往各中小学采用的最主要的体育锻炼组织形式。有老师感叹,体育锻炼三部曲已经延续了很多年,基本上是学生厌、老师烦,没有针对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下降。“小胖墩”“豆芽菜”比比皆是。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除了要抓好孩子在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外,对家庭、社会体育也应加以重视,这样不仅可巩固学校体育的成果,还能使孩子们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从中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堂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小学武术操的教学不同于成人教学,这是由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所决定的。因为成人的注意力分散的时间频率一般为每十五分钟一次,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差,特别在室外上课一般在短短1分钟内就可达几次。所以,教师在课外的组织工作以及在课堂上形象生动的讲解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小学生喜欢表扬,一经表扬,就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中完成得好的出来示范,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
二、农村环境有利于武术操的进行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为孩子提供活动器材,不重视参与,而许多学生因没有运动的氛围,导致没有活动的欲望。因此,就出现许多家长所说的孩子一回到家就围着电视机,怎么都不肯出去。其实孩子都是好动、好玩的,父母要以游戏者的角色与孩子共同游戏,积极参加。
无论是城市学校狭小的院落、楼顶平台、教室走廊亦或是农村学校的土地、山坡、田埂之边、江河之畔,只要身穿宽松适于运动的日常便装,学生们都能不受约束地进行原汁原味的中华武术训练。在我国许多贫困农村学校,孩子们若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土地上,跳那些所谓的校园集体舞,恐怕只能是一种“另类风景”,其对学生的美育与健身效果未必尽如人意。
三、武术操对学生的影响
武术操的确起到了减肥、健身等作用,学生肺活量指标比以前提高了,表明学生的运动量比以前增大了很多,身体素质相应也有所提高。老师们在教授武术的过程中,渗透了中华武学一些武德思想:比如习武之人要讲究武德,要懂得礼让。从实际来看效果不错,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效果很明显,孩子们相处得很融洽,从没有“以武力解决”问题的现象。
我们学校(江苏省靖江市礼士小学)大部分学生对武术都很感兴趣,学校以2002年课程改革为契机,结合学生实际,决定从养成教育入手,将书法、篆刻、武术等特色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在武术课上,除了给同学们传授武术操之外,还开展了昆仑刀、少林棍、太极扇、五行拳等武术门类课程,满足了学生强身、健体、成长的需要,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
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有“一技之长”,养成与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们要以“强健孩子的体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使每位学生做到每日活动一小时,掌握日常锻炼的运动技术技能,获得体育健康知识,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蔡锡元,李淑芳编.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同课异构;体育;存异;求异
2014年4月,我参加了所在区体育教研室组织的“优秀青年教师”评比活动,亲眼目睹了来自区县共11位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此次评比活动按照“提前一天通知同一上课内容――武术操(同课),评比当天提前到达上课学校抽签决定上课次序,借班教学以比高低”的形式。由于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把握不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展示的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异构)。通过此次评比活动,让我深切地享受了“同课异构”很多“同”的要求下凸显出多元各“异”的教学资源。“同课异构”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可在“开展的形式”以及“开展后的延续效应”等方面让我萌生了一些浅见。
一、对“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产生的看法
思考之一:“评比课”是自选内容适宜,还是规定教学内容适宜
采用“同课异构”――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讲授,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的形式,却可以弥补“只表现优点,遮掩不足”的弊端。虽然“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但通过此次评比活动,让我觉得“同课异构”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校本教研”的形式上。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赛,但却可以以“比赛”的形式开展;不是为了“表演”,但可以以“展示”的形式举行。这样既达到“比赛公平性”的目的,又可以对一个教学内容“各抒己见”。
思考之二:开展“同课异构”后的“教学反思”才是活动的主题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无论一堂课设计得再精心,在具体实施以后,总有这样那样的纰漏,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尤其体育课堂,因为在室外,“变数”很多,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队伍调动的合理性,学生用“肢体语言”呈现在授课者眼前的问题等,对于这些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体育教师如果能够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就能够使自己成为教学的主人,并能够从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理性的升华。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为我们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思考之三:“同课异构”后如何处理“存异”和“求异”的关系
“同课异构”活动中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产生教学的不同设计,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简单地为求异而求异。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资源,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不考虑有效性的一味求异与照抄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对本次活动的感受
对本次活动的感受主要有以下两点:
1.异中求同:参与者的研讨
从形式上看,“同课异构”的“同”指的是相同的教学内容――武术操,相同的授课年级――小学五年级,同样的借班上课――提前半小时抽签决定上课次序;从本质上讲,同课异构的“同”不仅仅是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而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健身拳的忠实度之“同”,即对内容解读的一致。这样,尽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各不相同,但至少是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从研究的内容上讲,同课异构破解的是“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既为同行展示经过处理后教材的“用法”,同时又为同行的研讨提供范例。可见,同课异构是在“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共同追求下,通过比较,达成共识。
2.同中探异:教与学的比较
【关键词】小学体育;构造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依据肯定的构造教学情势来完成肯定的教学使命,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
1. 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构造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体育课是依据身体的种种实习,使体力活动与头脑活动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本事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来行之有用地构造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通例的构造教学。体育课堂通例是范例体育课的须要条件。在教学中,老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习惯,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构造教学。体育教学历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竣事四个部门组成的,由于四部门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机动地构造教学,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情况。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部署好园地工具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构造教学特别紧张,教师要捉住学生多数还处在课间苏息活动的愉快状态中的特点,进行意见意义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要领会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愉快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门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门,教师应力图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停转变实习要领,如在实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差异情势的分组实习等,前进学习兴趣;竣事部门。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构造教学更不能轻忽,应接纳一些调治情绪和规复体力的放松性实习,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2. 凭据课本特点构造教学
统一课本的构造教学。体育课中,统一课本在差异课时中重复实习的难度要求是纷歧致的。如一年级投掷课本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要领;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开端掌握投掷要领,议决多次的重复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要领等,每一次重复实习的难度都有所前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统一课本的重复实习要是每次都接纳同样的构造教学要领,学生自然会感想枯燥无味而疏散细致。因此,统一课本的重复实习,教师要凭据“动型”规律渐渐前进行动难度,适当转变构造教学要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随着课时的进行,教师可安排“打靶”一类意见意义性游戏或角逐等。
差异课本的构造教学,小学体育包罗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多种课本,差异的课本有其差异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课本特点。
发掘课本潜力,将构造教学与课本特点有机团结,转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同等的构造教学情势,变学生被动的继承为自动的学习,从而充实发挥每个学生的自动性和创造性,前进教学效果。如田径课本的“跑”,教师可以充实使用跑的特点,运用角逐、奔跑游戏等增长课本的意见意义性。
3. 凭据小学生生理特点构造教学
儿童的生理和生理特点主要体现为:故意细致时间短,愉快历程和偶然细致占上风,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细致力、意志和情绪等生理活动也是差异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实使用儿童生理和生理特点举行构造教学。
由于学生细致力在课的前半部到达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到达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到达高峰。凭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构造教学中应把新课本部署在课的前半部份。有利于学生对新课本的学习、明确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份则应部署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的构造教学要只管即便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接纳多种多样的、生动的,使学生能够孕育发生猛烈兴趣构造情势,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课本之间的衔接显得机器、枯燥、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态,而此时教师使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举行衔接,既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稳固,顺遂过渡。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实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用“手势指挥,眼神体现,语言勉励”构造要领。“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其它构造要领不行替换的作用。如学生在教学中开小差时,教师用眼神体现,就会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师的语言勉励要以表彰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不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机动运用构造要领,保证教学历程的顺遂举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 教学策略的制订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媒体的应用等等。
5. 教学过程的设计
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6. 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摘 要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究性学习方法、范式教学方法、导学――学导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技术的掌握和提高。
关键词 武术 教学方法
武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集哲学、医学、兵法、养生、艺术于一体,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目前,武术成为我国各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重要的教材。武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一、探究性学习方法
由于我国现行的甄选人才的考试模式,致使接受性学习成为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接受性学习的重要补充。
所谓探究性学习,包含两个含义,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自己的认知需要展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本质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范例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是范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之一。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技术动作的主要特点与要求,重点讲解,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发现共性与个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其它相似技术环节做进一步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导学――学导教学法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导学――学导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导学――学导”教学理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理论。教师导入新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及要求,并从直观教学出发,教师对技术动作进行示范,并向学生展示太极拳图片、多媒体教材等直观教具,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各自练习,互相探讨,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点拨。在自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各自对所学技能发表看法和演示,教师对共性问题和学生质疑进行示范、答疑。再练习一段后,教师进行重点、难点的精讲和示范,并指出技术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以及多余动作,使学生的动作技能不断得到完善。“导学――学导”教学法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综合教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导学――学导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直观、信息丰富、便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武术课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绝大多数没有室内武术场馆,多媒体教学受到极大的限制,有限的教学时数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利用校园网络太极拳多媒体课件浏览与下载,以及即时通讯软件群的建立,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方便快捷。多媒体建立起师生互动的平台,能够最大程度延伸武术课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除了可以使学生反复观看所学技术动作图像以加深理解,还可以对学生的练习动作通过摄像技术和计算机处理,让学生自己观看自身的技术动作,并与标准动作进行对比,找出错误动作并加以改正。
五、综合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简单、刻板,教师要认真分析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根据教学规律,加强教学设计、优化组合,才能提高教师执教水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武术运动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吸引着年轻人的喜爱,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的重要教材。教学方法研讨不仅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与完善、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武术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范式教学方法、导学――学导教学方法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技术的掌握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魏得建.探究教学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63-001
21世纪以来,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展开了新一轮改革,体育课也有了新的突破,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观念由过去的单一学习运动技能为国争光变为激发运动兴趣,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可是面对着崭新的教育观念,全新的理念,许多体育教师不知所措了。笔者认为广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适应并把握现代教育。
一、转变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中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活动,它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体育课的设计由体育教师来完成,体育教师必须用心投入,用新课程的新理念来衡量、审视自己,努力设计出一节新颖、充满情趣和生活化的体育课。新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有什么特点呢?
1.目标引领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一个学习目标的层次体系,它提出的要求是用目标来表述的。对课程的学习与完成也是一个达到目标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课的目标。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是“学习目标”,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则是“教学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是中心,教材是中心,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因此,课的目标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提出的;新课程的教学,学生是主体,主体有权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有步骤地去实现目标,提高了目标的可操作性。而传统的体育课上教师不是先考虑目标的设置,而是先考虑这节课上什么内容,再由内容派生出教学目标。这两个本质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以后教学的不同。
2.视角变了
新课程的教学,教师力求站在学生主体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教师在选择学习内容和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时,首先想到的是主体对这些设计是否认可,这些内容与形式能否激起主体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与教材为主。“教材是中心,教师是主导”,上课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学大纲、参考书早已规定好,教学步聚明确,教学手段固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会去多动脑筋,课堂也就失去了情感化和生动性。
3.更关注“兴趣点”、“拓展点”和“质疑点”
新课程教学先进的理念,更注重学生的健康、兴趣的激发、主体的作用和不同的需求以及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手段都非常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关心的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似乎所有的教材都要有重点难点,否则教学就不能突出。例如,最简单的前滚翻也必须先找出它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团身要紧,难点是滚速要快。关心重点和难点,是一种对技术教学的传授、动作的完成,而不是学生的健康。
4.渐进性连续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不再强调一课两教材的做法,而是采用一课一练的形式。单教材的课使得目标更清晰,教学更连贯,主体更活跃。教师将整节课的内容串在一起,围绕目标,层层展开,步步推进,使得课堂完整首尾呼应。这种教学设计符合教育认知规律,也符合条件反射学说,易为学生接受,教学效果也显著。传统教学则是一种间隔间断式教学模式,只注重外在的表象而缺少内在的必然联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教学效果也差。
二、转变服务意识,做个优秀的服务者
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代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观念的重要再现。教师必须重新定位,从教学的主角、主导者,变成一个服务者。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根本的不同在于对教育的理解。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是接受那些前人已经肯定的经验和知识。现代教育观点则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自己未来的生存、生活学会一些必备能力的。新课程的实施,也使教师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感到了不足,也发现知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改变。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好比是“顾客”,他有权精心挑选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和本领并把它带走。教师就是要做最耐心的“服务员”引领他们“购物”,并告诉他们,什么是最适合他们自己的。
三、转变教材内容一成不变的思想,主动挖掘新内容
新课程标准曾遭到一些人的怀疑,认为这种没有任何教材内容的文件是无法操作的。其实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内容标准”部分,提出了各个不同水平阶段构建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其中每一条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二是实施建议部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专门提到“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五方面内容:一心理健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的快速跑、耐久跑、障碍跑和接力跑等内容是完全与竞技运动相联系的,技术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劲,因而也不感兴趣。现在,各种游戏跑出现在课堂里,大大提高学生对跑的趣味。如30人绑脚合作跑不仅是一个战胜自我、战胜他人的运动,而且是要求团结、合作、互助、奋进。二改造旧的教材。如将各种器材进行不同的搭配:单杠当平衡木使用,垫子做斜坡滚,跳箱可以爬过去,双杠可以钻进去……三渗透传统体育活动。新课程标准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做了如下的建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如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武术,各地区民风民俗的舞狮、清明节的踏青效游、端午节的赛龙舟和重阳节的登高等”。四汇入时尚元素。任何人与事都要“与时俱进”,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青少年学生是最能接受新鲜事物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他们判别是非、真伪,认识真、善、美,吸收各种运动舞蹈:时尚的街头舞、踢踏舞、拉丁舞等陆续进入我们的生活。由此可见不是没有内容可教,而是内容更加丰富了,关键是我们要放开头脑,转变思想,去发现,去创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