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问 题能源浪费 污染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16-0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提供生活与生产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
通过对资料的查阅,我们首先了解了中国环境十大问题主要为: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也许我们不能在在宏观层面上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作出自己的努力,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加以解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垃圾回收利用率低、能源浪费大、空气污染指数过高等,这些环境问题贴近我们的生活,也便于我们大家共同用实际行动去改善。
就针对垃圾处理这个问题,大量生活垃圾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如何进行循环利用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生活垃圾的分类是很重要且很必要的。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既可便于垃圾的回收利用,也便于垃圾的处理。其次,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废物利用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作为未来盼设计师,我们更应该注重如何变废为宝,对于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还可以根据废物的特点,经过转化处理和修整,甚至还能营造出不同的质感和风格。
我们人口数目的巨大是客观现实,能源的消耗量大师不可避免的。但另一方面,能源的浪费问题却是可以尽量避免的。目前,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往往忽视水、电的浪费现象,甚至很多大型的娱乐、休闲、消费场所常常为了营造出更好的灯光效果,忽略了电能的过分利用这个问题。“熄灯一小时”这个全球性的公益活动,恰好给我们以良好的启示。作为未来的环境设计师,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不能一味的去学习怎样营造所谓的时尚与前卫,应该把如何用最节能的方式打造出最完美的创意放在首要之处,并且应该更好地去推广类似“熄灯一小时”的活动。
关键词:视频监控;多摄像机跟踪;颜色直方图;目标交接
中图分类号:TP91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12-061-03
Multi-camera Object Tracking
SHEN Mingjun,OUYANG Ning,MO Jianwen,ZHANG Tong
(Graphic Information Institute,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The main difficulty in multiple-camera tracking system is that the correct relationship to the same object between the multiple-camera is established.It can track the object in multi-camera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of non-overlapping,using constraint conditions of the time and space when the object both leaving and entering the view of the camera,combined with the color histogram matching method.The immediacy and the accurate for avoiding the match to all of the objects in the view are improved.
Keywords:video surveillance;multi-camera tracking;color histogram;target handoff
0 引 言
由于具有直观性等特点,视频检测器被广泛用来对各种环境、区域和场所进行实时监控。例如:社区和重要建筑物内部的安全监控,城市路网交通状况的监控,地铁站和飞机场的监控,以及停车场和超市的监控等。受单个摄像机视域范围的限制,为了适应广域监控的需要,大量的视频检测器被广泛安置在整个监控区域中。随着视频检测器数量的急剧增加,传统的人工被动监控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监控任务的需要。因此,实现可以代替人眼的智能自动监控功能已成为视频监控研究的目标,大量的研究成果也随之出现。
由于单摄像机的视野范围有限,难以实现大范围、多角度、长时间对人的跟踪,这使得多摄像机的使用成为必然。多摄像机具有监控范围大,视野宽阔,全方位视点等优点,使得多摄像机环境下的人体跟踪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内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多摄像机监控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监控中的阻塞问题,确保对目标长时间多角度的跟踪,可以弥补单摄像机监控的不足。
多摄像机跟踪中的目标交接是建立在单摄像机的检测和跟踪基础之上,对各个单摄像机的跟踪结果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目标网络标号。文献[1]利用三维立体匹配算法,对目标建立灵活的外观模型,利用目标基于地面的深度信息对目标跟踪,最后由多摄像机融合部分利用目标的运动轨迹以及时间空间线索进行匹配。文献[2]是利用外观模型和轨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摄像机目标的跟踪。在多摄像机的协同工作问题上,这里利用目标距摄像机的距离作为限制条件,对摄像机在目标的监控进行优先安排。本文在单摄像机跟踪的基础上利用目标的位置坐标和时间对交接的目标进行匹配的范围予以约束,利用颜色-空间直方图匹配的方法对目标进行交接,达到连续的跟踪。构建2台摄像机组成的实验平台,验证可以实现连续跟踪的目的。
1 多摄像机监控的构建
多摄像机的目标监控可以分为有重叠视域和无重叠视域两种情况。这里主要讨论没有重叠视域情况下多摄像机监控系统的目标交接问题。
目标交接的定义:当对一个大的场景进行监控时,必须用到多个摄像机。假定有一个目标,当前在摄像机C1的视野内,经过一段时间后,该目标进入到摄像机C2的视野内,这时就必须确定目标的身份,即目标交接达到连续跟踪的目的。目标交接问题是多摄像机运动目标跟踪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在多摄像机运动目标跟踪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成功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相关的后续工作,如行为分析、场景理解等。因此,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图1是存在重叠视野范围的多摄像机系统示意图。其中,C1,C2是两台摄像机。摄像机视野域之间是没有重叠区域的。
图1 无重叠域的多摄像机系统示意图
2 多摄像机监控的目标交接
2.1 目标的坐标和时间约束
当一个目标进入某个摄像机视野时,可能会出现以下2种情况:
(1) 此目标之前在另外一个或者另外几个摄像机的视野内,即为在其他摄像机中出现过的目标;
(2) 此目标之前不在任何其他摄像机的视野内,也即为新目标。为了判定此目标是否为新目标(即是否在其他摄像机中出现过),可以根据摄像机的视野边界线来确定。
在用单摄像机运动目标检测模块检测到有一个目标Oj进入或者离开摄像机Cj视野时,检查目标的质心坐标P(x,y)所在区域范围是否在两台摄像机两条相邻视野边界线的区域内,如图2所示。C1,C2是两台摄像机的视野域。Area1,Area2分别是摄像机C1,C2毗邻且没有重叠域的视野部分。当目标由Area1行进进入Area2时,急需进行目标身份的确认,即进行目标的交接,对目标进行连续跟踪。当目标由摄像机C1离开进入摄像机C2时,记录目标从摄像机C1离开时刻T1和进入摄像机C2的时刻T2。设T为离开摄像机C1到进入摄像机C2的间隔时间限制,一般设为3~5 s。如果(T1-T2)≤T,对这两个目标进行匹配,以确认监控网络的标号。如果目标出现在C1,C2时,质心坐标不在Area1或者Area2区域范围内,则将这个目标当作新目标。对目标给予坐标和时间的约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目标交接时,进行目标直方图匹配所需的匹配目标直方图个数,提高了实时性和准确性。
2.2 目标空间-颜色直方图及匹配
颜色直方图是一种最直接反映目标颜色信息的方法,但是一般的颜色直方图只能反映出目标颜色信息的统计特征。失去了目标颜色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目标颜色的空间分布特征对目标而言是很重要的一种信息。文章采用一种基于颜色-空间二维直方图进行目标匹配的方法。将目标图像分割成5×5的小块,再将这些小块按照与目标质心距离给予不同的权重重新组合成一种具有重叠方式的图像块;然后统计每块区域内的颜色直方图,以得到该图像的颜色-空间二维直方图;最后结合目标的时间-坐标约束,对直方图进行匹配,利用得到的目标直方图进行相似性的计算。
图2 目标质心坐标约束示意图
2.2.1 空间-颜色直方图
这里采用具有重叠方式的图像分块方法,通过在每一区域内统计颜色直方图来获得颜色的空间分布信息。首先,将目标图像均分成5×5块:A=[P1,P2,P4,P5,P7,P8],B=[P1,P2,P3,P4,P5,P6],C=[P2,P3,P5,P6,P8,P9],D=[P4,P5,P6,P7,P8,P9],E=[P10,P13,P15],F=[P10,P11,P12],G=[P12,P14,P17],H=[P15,P16,P17],如图3所示。其中,E,F,G,H分别位于图像的左、上、右、下部分,代表场景;A,B,C,D是对位于图像中央主体部分的细分,分别代表目标图像主体的左半部、上半部、右半部和下半部。A,B,C,D四部分彼此是相互重叠的,这样的分块方法使每块都包含了图像的中心部分P5,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分块过小而破坏目标颜色完整性的缺点,并保留足够丰富的颜色信息。E,F,G,H的宽度较窄,这样可以通过限定信息有效性的方法来提高匹配的准确性。因此任意两个子块颜色直方图的加权平均都相当于对重叠区域进行加权后,在两个区域的并集内统计的“加权”颜色直方图,这更有利于突出图像主要部分(重叠区域)的颜色分布特征。例如:颜色直方图A+B 强调了图像左上部分的特征;颜色直方图A+C 强调了图像垂直中间部分的特征。因此可以根据图像内容的空间分布更灵活和准确地描述图像的颜色特征。
图3 目标图像分块
由于人体目标属于非刚性目标,受到姿势变化等的影响较大,目标上半身中间的颜色信息给予较大的权重,而其他部分的颜色信息给予较小的权重。
2.2.2 目标直方图匹配
在单摄像机跟踪基础上得到目标的颜色-空间直方图。对于得到的直方图在需要进行交接时如2.1所述,使用Bhattacharyya系数方法可用来计算2个目标图像直方图的相似程度。对于2个有m级的直方图p和q,有:
p={pu}u=1,2,…,m,∑mu=1pu=1(1)
q={qu}u=1,2,…,m,∑mu=1qu=1(2)
式中:pu,qu表示在颜色直方图p,q 中分别属于颜色级数u的概率。直方图p,q的相似度可以利用式(3)计算得到:
d(p,q)=1-∑mu=1puqu(3)
在将目标直方图颜色分块后,计算两个目标分块直方图p,q的匹配程度时,计算这两个直方图的距离:
D(p,q)=∑8i=1ωidi(4)
式中:i=1,2,…,8,分别对应A,B,C,D,E,F,G,H这8个分块;ωi是每一个分块的权重值,根据距离质心的距离,可给予不同的权重值;di是两个目标直方图对应子块的Bhattacharyya距离,这里得到的是一个Bhattacharyya系数,即一个度量值。通过分析D(p,q)值可知两个直方图颜色不匹配的程度,从而得到正确的匹配结果。结合对交接目标进行的时间和坐标限制,对目标进行正确的交接,以达到连续跟踪的目的。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这里构建一个由两台摄像机组成的没有重叠视野域的实验平台。单摄像机的跟踪是采用blob跟踪算法。对目标进行跟踪,并构建目标的直方图颜色模型。实际场景如图4所示。图4(a),(b)分别为摄像机C1,C2的视野域,两台摄像机间没有重叠视野域。图4(a)中有两个目标,图4(b)中没有目标,穿越中间的区域间隔时间为3~5 s。
图4 无重叠视野域的两台摄像机
图5是目标交接的结果。图5(a)在C1第17帧中检测到这个目标2;图5(c)在C2的第111帧中检测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是C2中第1个目标,在C2中的标号是1。C1_2表示这个目标在第1台摄像机中的标号是2,即给出了目标的网络标号,对其进行连续的跟踪。同样,对第1个摄像机中的第3个目标给出标号C1_3,以达到统一标号连续跟踪的目的。
图5 两个目标交接
参考文献
[1]Zhao Tao,Aggarwal M,Kumar R,et al.Real-time Wid Area Multi-camera Stereor Tracking[A].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e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cognieiton,2005,1:976-983.
[2]Jinman Kang,Cohen I,Medioni G.Continuous Tracking within and across Camera Streams[A].2003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2003,1:267-272.
[3]Yue Zhnaefng,Zhou S K,Chellappa R.Robust Two-camera Tracking Using Homognarhy[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C].2004,3:1-4.
[4]Omar Javed,Sohaib Khan,Zeeshan Rasheed,et al.Camera Handoff: Tracking in Multiple Uncalibrated Stationary Cameras[J].Workshop Human Motion,2000:113-118.
[5]Jvaed O,Rasheed Z,Alatas O,et al.KNIGHTM:A Real-time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Multiple Overlapping and Non-overlapping Cameras[A].International Conef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C].2003,1:49-52.
[6]Utsumi A,Tetsutnai N.Human Tracking Using Multiple-Camera-based Head Appearance modeling[A].Six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eongition[C].2004:657-662.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51.2文献标识码:A
1 功能分区
入口区、绿化保护区、博物馆区、隋代文化展示区、隋代风俗区、休闲观赏区、历史生态游览区、植物生态观光游乐区、甬道、墓冢保护区、祭祀活动区。见图1
图1功能分区图
2 景观节点分析
景点分布在各轴线上,根据不同的轴距,决定景点的大小主次。
2.1 入口抬升广场
抬升可以让人有威严感,进入陵区后的第一关,给人帝王的威严肃穆感。广场上有八颗龙雕景观柱,“龙”的形象可以说在中国无处不在。龙文化渊远流长,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现在来看,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力量的体现。龙作为一种中国人喜爱的形象,更作为帝王的象征。经历了数千年而不衰,并被不断赋予吉祥、和谐、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精神含义。在今天,“龙的传人”已经成为流传在中国人当中最有亲和力和号召力的字眼。因此,在入口的抬升广场上雕刻有龙图腾的景观柱。图2-1
左右对称的亲水池,游人可以亲近在水池台阶上与大自然沟通,在景观效果上水可以减少建筑基本生硬的线条对人观赏景物的干扰。同时龙柱倒影在水池中夜晚特殊照明下格外威严肃穆。见图2-1
2.2 甬道
深幽肃穆,南北贯穿,以墓冢为中心,向四个朝向发散,一条甬道分三级,代表帝王将相百姓的身份,突出帝王的庄严神圣。分长长的甬道古朴的铺装,两旁庄严石像,完全营造出神圣严的不可侵犯感。见图2-2
图2-1抬升广场 图2-2甬道
2.3 泰陵博物馆
相互对称生于甬道两侧,展示各类隋文帝时期出土的文物。
2.4 隋代书画历史雕刻群广场
该广场平面为两个错落的菱形组合,共有两个出入口,门口有神狮子石柱,南入口有水流直通贯穿整个广场。广场入口做小品引人进入书法殿堂。在当时文帝时期,最有名的书法家丁道护同时他也是对佛教很有研究,展示出很多佛教书籍也反映出当时文帝对佛教的推崇。同时进一步和邻国日本的文化交流,具有历史重大意义。
同时在景观手法上,运用虚实结合,借景,框景,障景多种艺术手法结合水体这一灵活多变元素完成美好的景观效果。
2.5 福寿广场
位于东南角和西边的浮雕广场相互对称,外形同样为菱形错落,在广场中央的菱形水池上做福寿的标志。汀步上有福寿禄的雕刻字样,相信在此汀步上一走便会福寿无疆,广场的特色在于“回”字形的长凳,结合了古典“回”的运用。广场四角的四神图案,祥云图案,寄托着美好的祝愿和保佑。
2.6 石马广场以及石马生态园
这个是根据传说打造,七匹金马驹。
广场位于墓冢的东南角,呈半圆形依附在墓冢脚下,七匹金马驹环绕广场,永远捍卫着我们的帝王。广场铺装用青石板,彰显得岁月和神秘。
石马生态园,是以石马广场为中心拓展开来的自然园。为游人提供荫凉,观赏,休息的场所。
2.7 祭祀广场
位于墓冢松柏林区的南边,由隋文帝墓碑、纪念堂、平面广场组成。不仅可以供市民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也可以为游客们提供朝拜纪念的需求。
2.8 “井”字型下沉古街道空间
下沉的空间处理成为隋代古街道的民居感觉。图2-3广场的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出入口,步入台阶,来到古街道,“井”字型的街道是隋代的特点,用赭色砖打造出井字街道,在街道墙面上做漏窗,门,墙壁上镶嵌古钱币度量器具,在门户的两侧雕刻佛像。突出佛教文化深入百姓人家。走出街道,迎面而来的是2米多的叠水,别有洞天的感觉。
图2-3 “井”字型古街
2.9 道路规划设计
南北甬道为以墓冢为中心的轴对称,发射状。靠近陵园前面的园路为规则对称式。多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周边四角的陵园区域道路多为自然式,次要道路和休闲小径占多数比例。主要道路(7米)次要道路(4米)休闲小径(1.5米)图2-4
图2-4园路交通分析
2.10 植物规划设计
植物种植原则:
(1) 植物规划首先满足功能要求,并与山水、建筑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
(2) 植物规划以杨凌本地树种为基地设计的基调树种。
(3) 植物配置应注意整体效果,应做到主题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应避免“宾主不分”、“喧宾夺主”和“主体孤立”等现象,使得设计既统一又有变化,以产生和谐的艺术效果。
(4) 植物配置应重视植物的造景特色。
(5)植物配置还应对各种植物类型和植物比重作出适合的安排,并保持一定的比例。
3 结 语
本文对杨凌隋杨坚墓的保护及周边环境景观规划进行了设计,将会建设成一座反映隋代历史文化,集文物展示、民俗风情、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帝陵遗址旅游公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进而达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城市旅游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评价;缺陷;管理;措施;
环境评价管理的意义是在源头上控制污染源,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以及环境规划措施和方法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减轻企业在处理污染物方面的负担。我国环境评价的理念是在1973年的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引进的,之后,在1979年,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条例,它标志了我国环境评价制度的正式形成。现在,全球的环境发展形势并不乐观,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每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环境评价管理制度制定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在2003年9月1日正式出台,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高立法,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评价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出了更加完整、系统且明确的规定,并高度的肯定了这项制度。随着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开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因有关政策和规划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采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也可有效的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对推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开发建设活动而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环境评价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一)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虽然环境评价法规定,项目发生变化时建设单位要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当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不符合环境评价文件的情况时,建设单位应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采纳改进措施,报原审批部门备案,但是,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些规定不易操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比较复杂,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大量的局部变更,不可能针对每项变更都重新报批环境评价文件,而环境评价法又没有规定具体的评判标准来判断项目在发生什么变化的条件下,环境评价文件必须重新报批。而后评价,既无明确的法定地位和审批要求,又缺乏相对应的操作规范,并且时序上滞后于项目建设,是一种很被动的管理措施。
(二)行业主管部门环境管理不到位
行业主管部门在项目的决策、审批和监督管理中都拥有很大权限,有指导和规范行业环境保护工作和制订相关政策的职能,根据环境评价法的规定,对项目环境评价文件拥有预审权。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在对项目环境评价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对项目内容、实施情况和建设进度的了解也非常详细和具体。但是,实际工作中,行业主管部门往往更关注于项目主体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转,对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则偏弱。
(三)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理薄弱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管理工作,对建设项目环境评价中存在的管理缺陷是力求积极改善的。但是,一方面由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项目决策机制中的作用仍旧需要加强,另一方面其薄弱的管理能力很难全面的监管复杂的大型建设项目,再加上重视前期审批和竣工验收,而轻视中间监督管理的习惯思维,迄今为止这一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仍无明显改善的迹象。
(四)环境保护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
环境保护部门与各类林业、水利和农业等部门之间存在职权重叠的问题,导致各机构之间互相推诿、争抢管辖权。另外,对于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在立项、审批和开工之前就积极介入,进行全程跟踪,并予以即时的监督和随时督促整改。但是,由于体制的缺陷,一旦在中途发现问题便强迫停工,造成重大损失,使环保行为在进行经济考量时凸显得不偿失。
(五)欠缺公众参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和一些环保非政府组织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关心,当项目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利益时更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评价管理的透明度仍然不高,环境评价中的公共参与过于形式化,环境评价文件技术性和专业性太强,公众的参与热情被过高的门槛阻挡,薄弱的公众参与无法对项目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才经常出现公众对项目环境评价知之甚少、项目发生重大变故时无人知晓、项目建设损害公共环境权益时得不到及时监管的现象,直至出现严重危害、引发投诉和激烈冲突。
加强环境评价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清理有碍于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政策和规定,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建立环境和发展专家咨询制度。各级政府应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委员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实施、重大决策及重大开发建设活动有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咨询,为决策提供最有力的科学依据。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监察与施工期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环境监察,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违法行为。施工期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关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开展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报告应作为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法律应明确规定环境评价书中要有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使建设者可以通过替代方案对环境影响程度作出比较,以选择最佳经济和环境效益的行动方案。国际的发展趋势和国外的经验也表明,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为替代方案的分析。每一个重大或是很小的发展项目都会带来不良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所寻求的不是那些没有环境影响的发展项目,而是指在任何情况下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最佳的项目选择方案。
(三)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与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之间应建立高效且畅通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对于铁路和公路等大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部门间联合制订政策以及规章,进行规范和改善。
(四)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通过公开环境信息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对环境管理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时,应实行审批前公示,需要听证的,要依法举行听证会,并实行项目竣工的环境保护验收公示制度,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结果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结果,及时公开在互联网或当地的主要媒体上,通过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信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违法行为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以及行政监管,有效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
(五)加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
对于建设项目引入动态环境评价机制后,应进一步强调环境评价及审批文件作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法定依据的作用,从项目建设期末端来保证环境评价的有效性。
结束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环境评价是控制污染的第一道关口,也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所以,必须要大力加强环境评价管理,这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任景明,建立政策战略环评制度的可行性分析,绿叶,2007年,12期;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植物造景;景观效果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景观设计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景观设计,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供人们观赏。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国际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2.1 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战胜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许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如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盛行、空气质量下降、城市建筑增多导致绿地的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经验证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个很好的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净化空气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创造适合城市居民生存的生态环境。
2.2 植物的景观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具备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优美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3.国内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气候环境
目前,一些城市环境建设者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创造新颖的景观效果,盲目追求新奇高档。营造“欧陆风情”、“热带风情”等各式风格,导致“洋化”,“热带”植物在全国各地城市景观中“狂热”引入,“大色块、大草坪”的植物景观设计与“大手笔”作品的频频出现。然而,由于地区气候差异,导致所配置植物不适合当地生长,引进品种在当地环境内的长势日渐衰败。例如在干旱少雨、水资源原本就很紧缺的北方地区不适宜种植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的草坪。
3.2 缺少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层次
城市环境的多样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样性为基础。目前,国内城市环境绿化中植物种类普遍偏低,居住小区的植物一般为100种左右,仅个别小区超过500种。如深圳市,居住区的绿化植物仅242种[1],但常用绿化树种有150种左右,只占当地野生植物种类(约2 500种)的6%左右[2],这说明丰富居住区园林植物种类的潜力较大[3]。另外,还存在部分绿化树种或外来树种(如垂柳、榆等)使用频率过高的现象。如吉林市居住区绿化用树种中外来树种占51.79%[4]。城市居住区绿化群落层次普遍不够丰富。如在小区道路和公共绿地中出现比例最高的是“乔+草”和“乔+灌”二层结构模式[5];再者,忽视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在小区中占主导地位。如上海很多小区的常绿树占压倒性优势,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比例远低于上海地带性植被中的比例(0.9:1.1)。
3.3 植物垂直结构不合理,硬质景观比例较高
国内大部分城市环境绿化都只考虑绿地面积这一指标,因此在绿化时往往呈现出单纯的草坪,或者是单一的乔木层或灌木层,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虽然“绿地率”达到了,但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绿化效果不理想。有些居住区建成的商业街、步行街面积较大,中心绿地往往是以喷泉水景或建筑小品为主,即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夏季的炎炎烈日下毫无树木遮荫,人们根本无法利用绿地。
4.解决对策
4. 1 适地适树
首先,城市环境植物景观的配植,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环境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其次,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再次,植物设计时需考虑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4.2 丰富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增加城市环境绿量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环境生态绿化的基础,一定面积的城市环境绿地应达到相应数量的植物种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对生态型居住社区而言,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大于50种,三北地区应大于40种,而华南、西南地区应大于60种。另外,树种间的比例也是影响小区植物景观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适应比例不同。
城市环境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双向绿地系统,从而丰富植物景观,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绿量。在居住区内为了增加绿化效果,可充分利用小区中的顶层、底层、空中、室内,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立体绿化效果。
4.3 景观设计应突出“人性化”、“生态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能过于偏重低矮的地被植物设计图案造型,以满足较高的绿地率和视觉效果。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
4.4 提升城市植物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城市的植物造景,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提炼营造文化主题。将植物景观组合成构图符号,与水体、景观小品等融合,共同体现主题文化韵味。城市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注意标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城市特色,不同地区最好在植物配置上体现独特的风格。
植物景观设计发展的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发展,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迈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大体上是极为有利的。然而,现在有的建设者或单位,为谋求眼前的利益,太过于强调人工环境的营造,而曲解了植物景观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对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上的影响,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这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它不会因此而改变植物景观对城市环境发展的长远目标,只要通过植物景观设计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必将会营造出适合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良好生态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丽娟.深圳居住区绿地园林植物景观探析[J].艺术与设计,2007(6):79-81.
[2] 闫立杰.北方居住区绿化配置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1):83-84.
[3] 刘荣.深圳开展野生植物调查,仙湖苏铁等珍奇物种亟待保护[N].南方都市报,2006-11-21(A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