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组讨论发言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思想品德;探究实践;中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47-01
近年来探究实践题在各省、市的文综(思想品德、历史)试卷上经常出现,这类试题特别强调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突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凸显生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探究实践题的选材是本年度的重大时政或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件,用提示语搭建起活动的舞台,设置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模拟的活动氛围中,通过活动探究,灵活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有效地考查和锻炼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对于思想品德探究实践题的类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我倾向于把它划分为:文体写作类,问题解决类和活动设计类。
1.文体写作类
这一类型的问题,通常是拟出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写些宣传材料或活动结束后写总结,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文体写作的主要形式有:发言稿或提纲、倡议书、建议书、公开信、宣传标语、前言或结束语、开幕词、解说词、对联、评论、调查报告、板报设计(内容)、思想品德小论文等。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板报设计(内容)、发言提纲、倡议书和宣传标语等。
2.问题解决类
这类题型主要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主要设问方式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简述建议缘由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列举具体的实践活动。其中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主。
3.活动设计类
在考试中经常考到的活动设计主要有:主题班会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知识竞赛活动、专题讲座活动、社会宣传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座谈会、布置展览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活动过程的理解、运用及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其设问的主要方式:确定活动形式,策划活动方案,规划活动步骤和具体内容。其中以主题班会、社会调查活动的设计较为常见。
我认为做好中考思想品德探究实践题的备考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做到"活动"心中有数。每年中考命题的纲要性文件就是河北省教育厅中考中心印发的《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就中考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考查目标、考试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所以详细了解河北省当年中考文化课考试说明综合文科部分的具体考试要求尤其要特别注意《考试说明》中有关"活动"的内容,以便认真备考。
(2)抓好基础知识之"源",引来能力发挥之"泉"。虽然探究实践题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发挥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能力的实质就是能否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任何能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无法形成。所以在备考探究实践题时一定要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强本固基,抓好基础知识的储备。
(3)尽可能 "实战演练",增强"心理体验"。探究实践题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需要学生融入情境,结合实践回答,没有实践的经验就没有真情实感。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结合教学进度设计适宜的探究实践题,比如设计板报、主题班会,让学生动手动脑,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教学的效果,加深教学的印象,为考场积累实践经验。
4.理清思路积累经验,进一步格式程序规范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做有心人,对不同类型的探究实践题的解题经验、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归纳,对答题的格式、答题的程序进行规范:
4.1 文体写作类。对于这类探究实践题,首先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知识,给出其基本文体格式。比如倡议书的格式:倡议书包括标题、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组成。标题可只写"倡议书"三字,也可标出倡议书的具体内容;正文一般由五项内容组成:倡议对象(顶格写)、倡议的原因、倡议的目的、倡议的依据、倡议的具体措施(要点化);结尾要表明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署名倡议者(个人或组织,但不能出现真实的署名),写出倡议日期。
4.2 问题解决类。这类探究实践题是比较"传统"一点的类型,就好比是以前的"怎么做"的类型,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类型,一般就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道德和法律或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建议或者具体的行为。
4.3 活动设计类。主要考查学生对活动过程的理解、运用及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可以总结出"活动"的基本程序,比如主题班会:主题班会一般由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步骤四部分组成。①主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材料和教材的内容,中心明确,切中要害,不能过长。②活动目的要依主题而定。一般遵循的模式是:通过――活动,明确了――问题,树立(增强)――观念(意识),指导自己――行动。③活动准备――就是要做好思想发动和各项组织工作,使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发动同学查阅、收集资料;准备好相关的文字资料、写发言稿等;确定活动形式,准备必要的器材、确定问题、分组(或确定辩论正反方)、时间等。④活动步骤――是班会的主体,在设计活动步骤时要做到方向正确,目的明确,讲究实效,条理清楚。一般包括: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观看录像或宣传材料、分组讨论、推荐同学发言、活动总结。
总之,把探究实践题分门别类的进行文体格式的规范和活动设计程序的规范,使学生答题的思路相对而言比较清楚,能有一个模式可以去套,这样使解题的难度有所降低。
5.关注时政热点,多角度多层次搞好专题训练
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即是备考的重点,所以在备考过程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搞好有关时政热点的探究实践的专题训练,可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语言的规范
探究实践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引导,做到用思想品德的学科术语回答问题,用通俗简洁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来回答探究实践题。
关键词:药物化学;课堂讨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33-02
为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浙江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一大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大力倡导教师探索小班开课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授课模式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药物化学》是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知识庞杂、重点多、难点零散,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逻辑推理的少,学起来枯燥,尤其是种类繁多的药物结构很容易混淆,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化学》课程通过开展“校级百门核心课程”和“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好评。下面,我们结合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实施省级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教学经历,谈谈在课程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讨论的问题与主题
讨论内容的设计是决定讨论成效的关键。针对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问题,使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被证实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一个好的讨论问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有讨论价值。讨论问题通常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展开,要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尽可能避免“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的问题;(2)准确具体。学生能够通过讨论题目看出问题的核心,在讨论过程中不会轻易偏离讨论的方向;(3)难度适中。讨论题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要让学生感觉“跳一跳能够得着”,避免学生因难度大或需要花费太多精力而选择放弃或应付了事。例如,在讲授抗病毒类药物时,针对早些年禽(猪)流感爆发而出现的一些民众抢购五香八角事件,我们把WHO推荐的抗病毒药物――“达菲”进行补充介绍,同时设计“从药物化学角度思考八角(含有合成’达菲’需的原料莽草酸)能否起到抗病毒作用(包括为什么能或为什么不能)”这道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干个相互关联的讨论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主线串起来形成一个讨论主题。主题可以是人们广为熟悉且感兴趣的某类药物、某个重要的药物化学概念或原理,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药物化学案例,其中尤以结合周边制药企业生产案例来开展的课堂讨论,广受学生欢迎。例如,我们教学团队中有一位教师受企业委托,开展了非索菲那定(第二代抗过敏药的代表之一,在很多教科书中仅作简单介绍)的合成工艺开发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此为案例,首先讨论如何通过逆合成分析设计该药物的合成线路,然后启发同学思考还可以怎样设计合成路线,几条不同的合成路线各有什么优缺点。特别地,我们曾经尝试让部分直接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几位高年级学生也参与讨论。他们现身说法,讲述合成中的关键步骤、难点、细节以及参与课题的一些体会,引发了学生热烈的提问和讨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
二、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1.准备工作。一堂成功的课堂讨论离不开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教师层面,确定好讨论问题(主题)后,首先就是把任务布置下去,要把讨论题目、讨论形式(包括分组办法)、讨论规则、需查阅的文献资料告知学生。学生接受任务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不宜过多,重点在于内容消化)、思考寻求答案或形成自己的观点、整理讨论发言稿或发言提纲等。小班分组讨论是大学课堂讨论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完成个人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相互交换见解,统一观点,对一些讨论主题可能还要准备PPT,在小组内进行试讲和预演等。就笔者授课经历看,一次课堂讨论参与人数不宜超过30人,人数过多效果将大打折扣。从交流合作的效率和大学教室座位的排布考虑,每组3人最佳。
2.过程掌控。进入正式讨论阶段后,教师扮演的并不完全是听众的角色,而更像主持人的角色。为了保证讨论的正常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引题、倾听和插话。(1)引题。一段精妙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和兴趣,并使学生很快进入讨论状态。引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讨论题与讨论题的切换中,几句过渡性的话语会让学生感觉整堂讨论课平顺自然,没有时断时续的“顿挫感”;(2)倾听。当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当是忠实而机敏的倾听者。教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倾听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沉默。教师在学生发言时,使用简单轻声的口头暗示(如“嗯”、“喔”等)或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等),可以让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所讲内容的兴趣和认可,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并愿意积极参与到讨论中;(3)插话。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本身就是课堂讨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过程中,教师的插话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要掌控讨论的时间与节奏,每一个讨论问题大概需要花多少时间,允许一位或一组学生发言多长时间,教师都要事先说明或心中有数。对一些过长或偏离主题的发言要及时插话打断。其次,当发言学生表述模糊不清时,教师通过插话复述发言人的观点便于其他学生理解,从而让讨论有条不紊地进行。另外,一些时机恰当、轻松诙谐的插话可以活跃课堂讨论气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插话主要在于引导对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插入一些简单的提问往往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如“你的说法是否有依据?”、“你能否举一个恰当的例子?”、“你的观点与上一位(组)同学主要差别是什么?”等等。
3.总结与评价。总结评价是课堂讨论最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及时有效地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厘清观点、深化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和评价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发言进行归纳,让学生对本次讨论有一个全貌式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肯定正确的观点,指正错误或片面的观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对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重点评价,必要时加以引申和完善,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2)对讨论中被学生忽视、遗漏的问题进行补充;(3)总结本次讨论本身(讨论准备工作和过程)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课堂讨论做好改进工作。总结评价应该以肯定、鼓励为主。
三、提高课堂讨论效果的注意点
1.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和高昂的参与热情是决定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要素。首先,要强制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受惯性思维影响,学生大都已经习惯于“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讨论方式开始一般不怎么适应。改变传统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就是强制,必须让学生知晓每个组必须针对各个主题陈述自己的观点,每位成员都要参与或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其次,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沉默冷场的局面,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会出现磕磕巴巴或吞吞吐吐等现象。教师要客观分析原因,是准备工作没做好,知识掌握不够,还是缺乏自信,害怕出错而存在心里压力。对前者,教师要提出批评并督促其改正;对后者,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在发言之前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写下来,减少发言时的紧张情绪。
2.摆正教师和学生在讨论课中的位置。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不能喧宾夺主。作为主导者,教师起到的是引导、控制和调节作用,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表达观点,提出质疑,开展辩论。教师过多地讲解,会在无意中流露出自己对讨论问题或主题的倾向性看法,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不自觉的影响,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一些持有与教师观点不一致的学生因害怕出错不敢发言,这样的讨论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3.建立对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考核方式。考核是在学生课程成绩评定中不可或缺,也是学生最关心的一个环节。为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程度,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开展“讨论式教学”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课程,课堂讨论部分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不宜过低。否则,课堂讨论不会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以笔者所授《药物化学》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而课堂讨论部分占平时成绩的80%。其次,课堂讨论部分的成绩评定既要能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要能体现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水平。由于缺乏现成的规则和统一的标准,灵活度较大,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总体而言,课堂讨论成绩评定应该兼顾态度与效果,参与讨论的质与量。态度主要反映学生对讨论重视不重视,准备工作充分不充分;效果则主要针对讨论中的表现。参与讨论的量是指某个(或某组)学生在讨论时发言的勇跃积极程度;质针对的则是学生发言的水平,对问题思考是否全面,阐述是否有深度。最后,针对某些特定的讨论方式(如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还可以引入组与组互评、组内互评等作为参考。
四、结语
实践证明,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增进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知识的牢靠度,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内外学生的自主交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胆识和思辨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若愚,朱建飞,王国平.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6):32-34.
[2]周剑雄,苏辉,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55-57.
【摘要】 本文就案例式教学法在内科学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对比了案例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内科学教学的具体方法、初浅的体会,以及案例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内科学;互动式教学;教学效果
Casebased method in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ZHANG Lei,WANG Shaoqing,ZHOU Peng,CAI Guocai,YANG Zhen,WANG Qiulin,LI Lu
(Internal Medicine Section,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5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we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based method to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Firstly,we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casebased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and then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method for casebased teaching as well as our preliminary experience.Eventually,we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asebased teaching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casebased teaching;internal medicine;interactive teaching;teaching effectiveness
在医学教育中,内科学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前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质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单向的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二手知识,不能做到互动,必然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案例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临床诊治疾病能力的重要方法。为了培养实用型全科人才,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案例教学,编印案例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批判精神,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优势逐渐得到认可,值得在医学教学中推广应用。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是讲授法,而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单纯的讲授在教学中就显示出不可避免的问题[14]。①讲授法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影响所传递知识的性质、速率和供给量,如果过多使用,必然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5]。②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到所学知识。③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学生常忘记教师所讲的许多内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
2 案例式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方法多年来一直被广泛用于商业和法律课程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末,案例式教学法传入我国,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广泛运用。案例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如同其他基于问题的方法一样,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运用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脱离有意义的背景情况而进行的学习相比,案例提供了融入背景的学习。
3 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
①将2006级临床班的50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确定1名组长,负责督促学生自学教材、学习病例、查阅资料、组织分组讨论等。②选择有一定临床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持课堂讨论。③根据大纲对某个专题或章节的要求、教材中重点和难点知识等因素编写和选择案例[6]。我们的自编教材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大纲及重点要求、重点知识介绍、临床常见错误、强化知识题、病案、设问等部分。力求使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④在上课前3~5 d下发病例,提出问题。教师必要时要督促学生的自学和课前讨论。⑤课堂教学。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进行重点知识串讲,然后各小组以病例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并选派发言代表。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如语言表达、分析思路、结论的准确性等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对本次课所提的病例进行总结,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复习疾病的基本概念、临床特征、介绍最新进展,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
4 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置于医生的位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例如在高血压病的教学中,老师提出以下病例:患者34岁男性,3 d前跑步过程中出现了喘憋症状,当时休息约5 min后缓解,后在次日夜间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持续数分钟后好转。在住院前9 h,患者在上网时(凌晨1点多)突然再次出现明显喘憋,不能平卧,持续不缓解,遂来急诊,在急诊监护示血压230/130 mmHg,心率110次/min,左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左室高电压。既往史:2003年体检时发现高血压。自幼体重超重,3年前体重最高130 kg.入院查体:血压210/110 mmHg,心率115次/min,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腹饱满,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K 3.17 mmol/L;肌酐、尿素氮正常;尿常规尿蛋白++;甲状腺功正常;血皮质醇升高未超过正常1倍,立卧位变化也未超过1倍;心脏彩超:左房前后径5 cm,左室舒张末内径6.4 cm,室间隔及左室壁增厚,左室射血分数29%.在讨论中,有的小组认为是原发性高血压,有的小组认为是嗜铬细胞瘤,学生在鉴别诊断上进行了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常见继发性高血压的种类、主要的鉴别要点、鉴别目的(治疗原则不同)等知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了解剖、生理、病理、病生、药理等知识。无形中在学生的大脑中对该章节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案例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交流观点、交换意见、反复讨论,实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的注意力从漫不经心地听讲转移到积极地思考;从欣赏漂亮的PPT转移到讲授和讨论的主题上。案例式教学力求在得出合适答案的同时,更加注重得出结论的思维和推理过程。
5 案例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与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单向输出改变为多向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单一的授课人变成了医生、护士、患者[7]。这种角色转变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而且对教师的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有的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在幻灯讲解上花费时间过多、病例讲解不够透彻等。随着案例式教学的长期、广泛开展,教师的经验逐步增加,这一问题也会得到有效的解决。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课前要布置预习内容,提前下发病例以供学生讨论准备。学生根据老师要求进行新课预习,准备讨论发言稿,查阅文献等。这样才可能真正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5.2 缺乏适用、规范的教学案例
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上还存在案例取材不够精当、代表性不强,借鉴意义不大等问题。学生反映,有的教学案例典型性、代表性和针对性不够突出,有的案例面太窄、太专业,有的案例大而空,有的案例过于肤浅,希望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借鉴意义和比较特征。
案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案例的选择主要依据有3个方面[8]:一是大纲的要求;二是教材的要求,即要依据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来确定;三是培训对象,即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教师在编写案例时,要针对教学对象实际情况,着眼提高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进行细研精编。
5.3 相对于课堂教学,案例式教学显得时间不足
该班共5组,每次课(3学时)常常不能保证每组选派的代表作充分的发言,其他学生的发言机会更少。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在以后课程的自学中部分学生就会出现偷懒的情况[9]。预习和自学不够认真,课前的病例讨论材料准备不充分,较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我们尝试采用以下方法提高本环节的学习效果:一是加强教师的督导作用,在布置完任务后要进行课前辅导。二是课堂讨论随机点名发言,其发言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也可以对学生的预习起到督促作用。
6 经验及体会
案例式教学注重的是案例,在课堂上串讲的时间要严格控制,否则会造成学生讨论发言时间紧张,表达不充分。在主要讨论的病例基础上,可以再穿插一些小病例,常用于鉴别诊断部分。在下发病例后,教师对学生的督导十分重要。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茫然;另有部分学生对预习抓得不紧。这些现象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的初期,教师仍然处于一种主导地位。随着案例式教学的不断深入开展,培养出一批有经验的师资人员,在教学中必将从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于美方.大学教学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471.
[2]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吴疆,王润兰.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 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6] 周训伦.方剂讨论式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4647.
[7] 黄琼.病理学案例教学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1819.
关键词:班主任 工作 效率
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班主任队伍是我们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解决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是关键。作为班主任,扮演着双重角色,即一线教师和一线管理者,如何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阐述我们对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的一些见解,请各位同行、专家指教。
一、结合课堂教学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好的班级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会。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大胆改革实验的精神,去优化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根据课的类型和学生的基础、教学内容、课堂变化等适时调整课堂结构,不在乎老师讲的多少,关键在于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当然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老师相对要讲得少一些,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达到课堂教学“低消耗、高效率”、整体优化的目的。此外,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通过开展各科活动观察和分析,发展并挑选了一些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有一定组织能力、开创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当班干部选定后,我便加强培养、教育,既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又根据实际加强指导,特别是对班干部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学习成绩优秀,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老师的得力助手。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自我管理,逐渐形成了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良班风。
二、优化评价方式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以学生发展为本,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应广泛地、及时地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形成思想、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碰撞,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建构个体认知结构。
要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或竞赛,实行“小先生制”,提问回答,小检查、小实验、观察学习方式等,即知即传、互教互学、多向交往,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反馈,准确掌握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状况,给予激发和鼓励,合理控制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
同时教师要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观,运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基础性评价方法,提倡多次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控和杠杆功能。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身心发展、品德养成进行评价等。评价主体应体现师生相结合,自评、他评相结合,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评价内容不应该只注重结果,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况与能力水平、态度与情感等。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了新的成绩时应给予肯定,对学生学习上受到的挫折应给予积极的鼓励,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学生在参加活动时,不仅要看、要听、要想、要说、要做,而且要进行社会调查,即使是准备一次班会的发言,也必须收集材料、撰写发言稿。当他们取得成果时,在获得愉快心理体验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这就是实践的能力。如果他们的结果不理想,他们将吸取经验,作为以后实践的借鉴,这也有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的能力,既有普通的能力,也包含有特殊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应用文写作 教学实践
一、引言
任务型教学被广泛应用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主张学生“在用中学”。最近几年,有研究者将任务型教学引入包括应用文写作教学在内的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多元一体的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将任务型教学引入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激发学习者在参与和创造活动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者实际的书面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一)任务型应用文写作教学任务的设计
任务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兴趣,影响到任务实施全过程的教学效果。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包括两大类:着眼于模拟真实交际的任务,着眼于交际互动过程的任务。任务型教学并不孤立静止地看待学习者对于书面表达能力的需求,而是将学习需求置于整个需求系统当中,在各个学习环节提供符合学习者实际需求的“任务”,还根据需求的变化规律,相应调整在任务各个环节中的教学策略。
在任务法“做中学”的理念指导下,以迎新工作为线索,结合社会所需和学生所需设计了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如,将迎新工作分为准备、实施和善后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围绕迎新工作设计具体任务,以相应的文章形式来呈现任务的结果。同时,辅以相关支撑知识点的讲解。
选择迎新工作为应用文写作课程任务设计的切入点,是因为:
第一,该任务具有真实性。每一位学生都经历过迎新活动,有切身感受,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该任务具有典型性。任务的设计是为特定目的服务,是有意识选择的、精心设计的。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有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学生可提前做“热身运动”,了解社会所需。
第三,该任务具有系统性。表面上看似打乱了应用文写作的教材体系,实则是迎新工作原本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任务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且涵盖了常用应用文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
第四,该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思想“用中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学习的过程。在总任务统领之下,完成若干个子任务,一事一文,文为事服务,文事相符。
(二)任务型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
Willis(1946)的专著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 ,为教师在课堂中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指导,Willis把任务型教学过程分为任务前、任务环和语言分析三个阶段。在具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在总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如在任务前活动阶段,完成子任务的步骤依次是:1.介绍任务;2.提供任务范例;3.展示知识点;介绍有用的表达方式;4.开展非任务型的准备活动:如新生入学经历和感受;5.分组讨论:如何完成迎新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拟达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完成任务手段兴趣和欲望;激活相关知识储备;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进行任务准备;主要运用分析,推理的认知能力;侧重于态度和情感的交流。如在迎新第一阶段,任务之一是制定各部门的迎新计划。小组讨论,组员思维高度聚焦在迎新活动安排上,在短时间内围绕这个话题聚集大量信息,然后经过筛选、分析、加工、综合,为完成任务做了全面、细致的准备。学习者一方面从中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深化了对计划这一文种的认识;另一方面锻炼了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自信。
(三)任务型应用文写作的评估与反馈
任务型教学注重提供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在刚运用新技能知识时通常倾向于根据他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任务活动过程中同伴的反应,老师的指导,参考答案等都能促使学习者积极参加行动。
在任务处理过程中和任务完成后,教师需进行以下工作:1.任务讲评:巡视、记录、重点纠正和解释;2.形式操练:针对性讲评重点,并采用传统方式加以操练;3.延伸任务:它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任务自身延伸:如重写文章,延伸到修改文章。延伸性活动将学习者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加以清晰展示;可深化和巩固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另一种是课堂之外的延伸: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实习”,提升学生将来面对真实任务的信心和表现,扩大学习者的视野。
同时,任何教学活动都少不了评估环节。以下显示的是在任务型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尝试使用的评价办法。
学生自愿4-5人结成一组;设组长一名。
小组接受任务。(任务以书面形式下发)
小组内部分工,确保每位学生均有任务;小组长负责审核组员的文章,学生发言,提交所有文档资料,教师重点评改。
评价任务质量的依据:
A.每位学生的发言稿即为任务之一,要求按时完成;
B.作为任务结果之一的文章,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述顺畅;
C.学生当众展示时要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表述流利。
成绩评定:结合个人和团队表现
A.每位学生共有五次发言机会;每次发言满分10分,共50分;发言后小组成员可补充,其他小组和教师也可点评;
B.团队表现,满分50分;若小组成员发言机会低于3次,则在团队总分中每次扣除5分;若个人或团队表现优秀,则以抽取扑克牌所得分点在总分基础上奖分;
C.小组成员成绩一致。
应用文写作是写作主体思维活动的综合体现,现代教学论认为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主体智力水平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优化,没有主体自身的变化,就没有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主体自身的活动,才能引起主体自身的意义。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写作主体的位置上,认真思考任务,提出解决对策。
有别于传统应用文写作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任务型应用文写作教学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参与的平台。学生实际参与了真实性质的迎新活动,在模拟的公关活动场景中及仿真的写作平台上实现角色的培养和塑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得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提升和重构,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其主动探索的创造精神。
三、对任务型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施者的要求
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不是就会变得无事可做?其实,比起传统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素质将成为此模式实施的关键。
(一)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行政工作经验。对任务的设计和编排,注重实践经验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提高。
(二)教师需要进行角色转换。一方面既要从以前的灌输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另一方面又要从讲解者转变为任务活动者,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三)教师需要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学生经历单纯,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缺乏,故对任务的理解和实施有偏差,如在召开第一次迎新准备会议时,就出现了会议停滞、跑题等现象,还是要实施必要的引导和调控。
对任务型教学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探讨和实践,有助于吸收任务型教学的合理因素,改变传统模式的弊端,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加以整合、创新,切实提高学生实际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中伟 郭鹏 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