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资源使用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教学资源 组织模式 资源建设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信息资源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资源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及组织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使之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从而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基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模式,正是将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的组织方式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类型、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之间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课程资源应用的有效性。文章以甘肃电大《心理学》课程为例,介绍了按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类型及学习组织形式来建设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尝试。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形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对于电大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的学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个别化学习,充分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优势和个别化学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不同需求。
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问题。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的序化和优化问题,已成为电大系统内教育和技术工作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及其组织模式
网络教学信息资源是远程教育资源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就电大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而言,主要包括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网络版)、网络课程以及网上信息资源(含教学信息、辅导、答疑、讨论)等。而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的组织则指的是结合网络和教育教学资源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序、优化,形成一个便于学习者有效利用的整体的过程。当前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基于问题,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几种较为成功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模式,
“基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容的模式”即为其中的一种,该模式对电大网上教学资源的优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信息的组织,还是新网络技术的运用,都应遵循“技术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哲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信息资源的组织更符合学习的规律,从而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基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模式,正是将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的组织方式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类型、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强化了学习者信息素养的重视与培养,让学习者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学会有效地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该模式主要包括按学习者学习能力高低的信息资源组织、按学习类型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按学习组织形式的信息资源组织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都是网络教学环境下面向对象的信息组织模式的尝试,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信息和服务是其基本宗旨。
二、电大网上教学资源组织的前提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的指导思想
搞好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有序组织,必须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来建设和选取课程资源,做到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各类信息资源的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信息内容的编排要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尽可能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个体学习的习惯。尤其是各类从网上下载的辅导资料和拓展知识,责任教师要做对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进行再创造,让学生不只学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二)克服“重资源形式、轻资源内容”的做法
网上教学资源以其传输的即时性和共享性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以各种名称命名的教学资源层层累积,也使人眼花缭乱而无从下手,有些资源则冗长的让人望而却步,大量的使用视频和动态图像让学生不便调用和下载。其实,多数学生并不苛求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而是关心网上资源调用是否便捷、是否能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有调查显示,学习者关注的重点主要有是否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和答疑;能否提供知识应用性内容,如例题解析、案例分析、自测练习以及扩展知识的内容和途径;能否与教师、同学在网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因此,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与选用要注重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克服一味追求形式多样性的做法。
(三)网上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减少网络存在的弱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变化一方面带来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同时也为各地区开展网络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网络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电大,教师要明确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正确关系,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的同时,还要积极避免网络存在的弱势,提倡恰当、适用和有效的使用媒体和技术,以保证学生用得上、用得起、喜欢用。
三、《心理学》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组织形式的实践探索
《心理学》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的一门省开必修课程。它是以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管理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指导,运用多种可行的研究方法,解决中学阶段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课程3学分,第二学期开设。课程提供以文字教材(《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陈安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及文字辅导教材《中学心理学辅导》(新编本)陈安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为主、IP课件10讲为辅的配套教学资源,采用包括期末复习指导、定期网上辅导、不定期网上答疑和讨论、小组协作学习、专题交流、面授辅导、练习册等多种辅助学习手段。
(一)按学习者学习能力高低来组织网上教学资源
这里的学习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者是否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充足的网上学习时间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二是指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体现在有效的确定信息、批判性的评价信息,以及创造性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对象多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或教学管理者,他们学习的主要动机为学历补偿和岗位转型。他们中的多数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学习的兴趣较浓,但自主学习的意识较为缺乏。由于对网上教学资源类型、内容及功能缺乏了解,限制了学习者快速准确的选取所需资源,更谈不上对信息资源做出评价和创造性的利用。
鉴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现状,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来组织教学资源。一是在学期初清理课程平台中学习辅导类资源,减少由于资源繁杂累积给学习者带来的困扰,之后在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根据学习的进度和教材内容上传相关资源;二是对文本资源 的篇幅做了一定的限制,做到表述精练简洁,阐明主要观点即可;三是尽量避免直接链接网页或网站,如果确实需要链接,在链接网址前要对网页或网站中参考的信息作出说明;四是对指令性文件中篇幅超过千字的文本内容,在文件标题下应说明该文件的主要内容、适用对象、建议参看的时间等。
(二)按不同的学习类型组织网上教学资源
奥苏伯尔根据课堂学习中知识的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划分为“机械—意义”、“接受—发现”两个维度,并提出了与流行见解不同的观点,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依存的。发现学习不一定有意义,而接受学习在适当条件下完全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接受性学习,而不是自动或独立发现得来的,因而这样的划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接受学习中,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这种学习任务不涉及学习者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只要求他们将材料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日后某个时期可以再现并运用。在发现学习中,要学习的内容不直接呈现给学习者,所呈现的只是一些提示性的线索,学生则需要进行独立的或有指导的发现。换言之,在发现学习中,学习者的首要任务是有所发现,然后内化。
作为初高中阶段的教师,
《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对象大都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及教育管理经验,他们熟知中学生在学习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他们苦干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缺乏心理学方面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同时发挥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优势,一方面直接呈现课程中理论部分的重难点,使学习者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快速掌握基本知识点,然后采用发现学习即案例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过的知识点,并进一步内化至自己的认知结构中。需要说明的是,重难点讲解的呈现既可以通过编辑,以文本的形式上传至课程平台的辅导栏目中,也可以以录像或IP的形式上传,鉴于甘肃电大地处西北,网络发展较为滞后,为保证地域较为偏远的学生方便学习,我们选择以文本形式为主,录像、IP形式为辅。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主要由学习者自行提供,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规定案例涉及的范围,要求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事实案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与工作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激发学习的兴趣;来源于实践的真实案例也更贴近教师的现实生活,更能激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案例通常由学生上传至课程论坛,责任教师收集整理后传至课程平台的案例教学资源库中。
(三)按学习组织形式组织网上教学资源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一种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第三种是协作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以学员自主性学习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员进行协作化学习的能力,因此学习者主要采取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和协作学习的形式。网上教学资源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形式来分类建设和组织。《心理学》课程适合于个别化学习的资源类型主要有指令性文件、各章知识点串讲、重难点解析、作业讲评、期末辅导、往届试题等,这些资源按照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及时上传,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公布课程责任教师的联系方式则是进行个别化辅导的重要保障。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资源。因此,在进行协作学习时,要为学生设计并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环境,尽量缩短时间,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心理学》课程论坛是我们进行协作学习的主要阵地,开学初,我们在论坛中发表公告,要求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上传至论坛中,论坛中以各小组名称作为论坛主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的主题下个人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中除了说明学习的基本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介绍自己在学习中计划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指导,我们在论坛中以置顶的方式挂出学习策略的分类系统,供学生进行学习和选择。个人的学习计划是协作学习的第一次内容,其目的就是通过相互参看,相互学习,使自己的个人学习计划更完善,更能有效地指导学习过程。学期初,我们还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其他通讯交流方式,例如QQ群、电子邮箱等。保证了各个阶段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活动的开展。学期中,主要的协作学习内容是案例分析。课程平台中案例资源库的建立是责任教师的主要工作,资源库中的案例主要由学生提供,由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编辑、整理和汇总。在案例讨论的前一周,责任教师要上传相关的案例分析支持材料,帮助学生高效的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期末,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角色扮演。即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作为课程责任教师,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针对期末考试的范围选取问题。
以上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组织策略都在2010年设计开发的《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2011年,我们将对其使用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并不断进行完善,使该课程的网上资源能够进一步促进网上教学的开展,使远程开放教育的网上学习过程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任为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深层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8).
[2]宋波.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3]胡卫星.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组织模式问题研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
论文摘要:介绍了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了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意义。结合具体资源库构建的实践阐述了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资源库应具备的功能以及主要技术特点。
1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自主在线学习成为可能,教育资源的大规模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经成为网络教学首要的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建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依据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将多种媒体素材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用以为教学提供支持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信息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方式网络化、教学对象个性化等教学特点,为发挥学生创造性、个性化、协作性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2目前网络资源库现状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网络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但相应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在很长时间内,各校“有车少货”以及重数量、轻质量、教学资源建设简单化,教学资源建设不规范等现象非常突出,致使网络及现代教学设施大量低效率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停留在“表面”,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
(1)资源库数据不符合规范。数据资源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数据的共享、交换与更新带来的不便,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不易实现资源共享。基于传统的集中存储和集中管理模式建设的资源库只能满足局部或少量用户的使用,当有大量用户并发访问时,就会出现资源访问的瓶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资源发展的需求。
(3)用户参与方式不灵活,交流性、交互性差。
(4)资源库建设创新性及扩展性较差,不利于断更新和补充。
2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资源库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学校公共必修课程,教师工作量大,设备不足,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建设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将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对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将起到积极作用。
3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积累、资源共建、资源共享、资源评价的综合性平台,为各高职学生和教师提供综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资源库的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
3.1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操作案例反复练习,所建立的学习环境必须能够支持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与情境,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在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潜能。
3.2以案例驱动为导向,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以案例驱动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能适应实际生活中的办公需求。所以资源库的建设一定要具有强烈的应用特征,注重和学生的生活及未来工作岗位紧密联系。
3.3注重网络资源库的稳定性与开放性、跨平台性、可扩展性要让网络资源库可以跨平台运行;遵循教育部规范,能够与其它平台兼容;采用相应的架构使设计有利于平台功能的扩展。
3.4以教育部基础资源规范为主
以教育部基础资源元数据规范为主,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来自国内外的教育资源、共享来自教育、学术研究方面的资源。
4《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的建设
4.1资源库主要内容
确定所面向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文本素材:包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案、教学团队等文字表达;②教学课件:主要是本课程的各章节教学课件;③教学录像:本课程主讲教师各章节教学录像;④题库: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题目的集合,主要是选择及填空题;⑤操作素材:结合全国计算机高新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模块)四级认证的操作内容,列举部分操作素材及样张用于学生上机操作;⑥操作视频:是指由教师录制的各章节典型操作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掌握操作的重难点;⑦互动交流:针对某些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师生网上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⑧资源链接:列出本课程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4.2主要功能模块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主要提供的功能应有:资源的分类浏览、资源的检索(提供基于关键词、组合条件的检索方式)、资源的预览、资源的上载、资源的下载;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提供的功能主要应有:资源的录入、资源的删除、资源的修改、资源的审核、用户的管理等。该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系统开发工具采用:JSP技术和SQL2000数据库,主要包括:
(1) 资源浏览模块。各种用户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资源库。允许网络上多个用户同时登陆,正常地、安全地使用资源库系统,并为使用者提供资源库中资源的全文检索功能、提供论坛、为网络教学实现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
(2)资源管理模块。具有一定权限的用户与系统管理员可在线管理多媒体资源,增、删、改、上传多媒体素材。这几种操作都是通过客户端浏览器来操作完成,不必到服务器端进行操作。各个用户通过认证后,管理系统授予对应的管理权限,才能对系统进行操作。各个用户的操作都是独立的,所做的操作并不影响其他用户,各个用户也不能对其他用户的资源记录进行操作(系统管理员除外)。
(3)用户管理模块。资源库系统对用户进行细分,各种用户有不同的权限,不能越权使用系统:普通用户,有资源的使用权限;教师用户,需要认证,有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增、删、改等权限;审核员,需要认证,有对资源的改、删和资源等权限;系统管理员,需要认证,具有最高权限。
5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建设工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需要不断更新与维护,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
[2]柯和平.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应用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各位老师,你好!由于对学院教学资源使用、提质进行研究,将对老师使用实验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情况进行咨询~您的配合将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恳请配合填写。
---------------------------------------------------------------------------------------------------------------------------------
1. 您的性别
£男
£女
---------------------------------------------------------------------------------------------------------------------------------
2. 您的学历
£大专
£大学本科
£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以上
---------------------------------------------------------------------------------------------------------------------------------
3. 您的年龄段
£20—30
£31—40
£41—50
£51—60
---------------------------------------------------------------------------------------------------------------------------------
4. 每周大约多少节课
£10节以内
£10—20
£21—30
£30以上
---------------------------------------------------------------------------------------------------------------------------------
5. 近几年采购的竞赛设备的利用率如何
£一次性使用
£可开发培训教材
£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匹配度高
£可转作为学生协会的训练平台
---------------------------------------------------------------------------------------------------------------------------------
6. 公共教室管理模式,你认为合适的是
£教务处管理
£二级学院管理
£劳动班级管理
£物业管理
---------------------------------------------------------------------------------------------------------------------------------
7. 对跨二级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训资源是否愿意整合
£愿意 £不愿意
---------------------------------------------------------------------------------------------------------------------------------
8. 对现有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可否开展开放式平台试点
£可以 £不可以
---------------------------------------------------------------------------------------------------------------------------------
9. 现有实验实训设备使用中,对使用情况记载是否有据可查
£有 £没有
---------------------------------------------------------------------------------------------------------------------------------
10. 对学院图书馆的改造建议
£全开放式
£大阅览室改小阅览室
£设立教师阅览室
£设立应用技术、教学研究讨论室
£设立小型影音室
---------------------------------------------------------------------------------------------------------------------------------
11. 对现有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是否开展过绩效评估(如果有,请关联回答第12题)
£有 £没有
---------------------------------------------------------------------------------------------------------------------------------
12. 请你说出绩效评估最好的教学设备,绩效评估最差的教学设备
---------------------------------------------------------------------------------------------------------------------------------
13. 你认为现有教师的办公条件,急需改善的是什么
---------------------------------------------------------------------------------------------------------------------------------
14. 你对学院基本建设规划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15. 你对学院现有教学场所提质改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论文摘要:学习对象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全新理念。作为理论,学习对象研究影响教学资源可重用性的各种因素间的最佳结构状态;作为技术,学习对象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教学资源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在,教学设计者通过重用学习对象来共享教学资源。本文介绍了学习对象的特征、分类、粒度和元数据语义模型,分析了在教学资源库系统中引入学习对象的优势,讨论了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中学习对象粒度定位、类的封装与继承及其xML绑定。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E-Learning逐渐兴起以来,教学媒体发生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要素,己经成为支持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但是,教学资源普遍存在难以重用、互操作性差、共享困难、利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教学资源的共享与重用越来越引起教育技术学界的关注。受到计算机科学中面向对象思想的深刻影响,学习对象的理念逐渐形成并得以快速发展。
本文探析学习对象的理论及其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应用。
二、学习对象的理论
(一)面向对象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导致软件危机的根源,即用Von Neumann机求解的问题域结构与解域结构的不一致性,形成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 , 00)思想的基本内容是:1、系统由对象组成;2、对象具有标识唯一性且相互关联;3,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属性刻划了对象的状态,方法刻划了对象的作用、运动及其相互关联;4、对象的属性变化反映了系统的状态变化。5、系统中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联,形成对象方法之间的相应动态组合,从而完成系统任务。
80年代,随着OOP的迅速发展,00思想及其方法与技术不仅在软件工程领域得到深人研究和广泛应用,还深刻影响了系统工程、知识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等众多领域。到了90年代,00在高度(思维科学)、广度(应用领域)和深度(形式描述)三个维度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人,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学习对象的概念
00思想运用到教育技术领域,提出了可重用教学构件((reusable instructional components)的概念。1994年,H. Wayne Hodgin;在《Learning Architec-tures, API’ s, and Learning Objects》一文中首次使用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 , LO)一词来描述这种易组合、可重用的教学构件。
1996年,美国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TSC, IEEE P1484)成立。该委员会采纳了学习对象术语,2000年,委员会下设的学习对象元数据工作组(P1484.12)给出了学习对象的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学习对象是可以在技术支持学习的过程中被使用、重用或引用的任何数字或非数字的实体。
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也相继提出了学习对象的定义,但基本上都是针对上述定义的限制性界定和具体描述,最典型的是:学习对象是支持学习的可重用的数字化资源(any digital resource that can bereused to support learning }。这些限定和描述刻划了学习对象的特性,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对象的含义和范畴。
学习对象概念的三个显著特性是:
1、教学性。学习对象是针对学习而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被使用、为达到学习目的而存在的特定实体。
2、可重用。学习对象可以被教学设计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基于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重新组合和重复利用。
3、数字化。学习对象是数字化实体,能够传输和共享。
学习对象概念还具有其它一些特性,如自包含(self-contained)、自足(self-sufficient)、内聚(cohesion) ,可聚合(can be aggregated)、互操作(interoperable)等,但教学性、可重用、数字化是最重要的三个特性。教学性是学习对象的首要任务,可重用是学习对象的核心目标,数字化是学习对象与传统教学资源的根本区别。
(三)学习对象与教学资源
建立在非数字化教学媒体基础上的传统教学资源,其形态是固化的、物化的和静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普及,以网络为载体、以多种媒体来呈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传统教学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并逐渐成为教学资源的主流形态。但是,仅仅只是教学资源的形态发生变化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1、它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仍然是固定的,难以被教学设计者解构和重组;2、它不具备一致的组织结构及其描述信息,难以互操作和共享。
学习对象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教学资源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在,教学设计者通过重用学习对象来共享教学资源。因此,学习对象是构件化的教学资源,能有效的检索、发现、管理、重用和共享,具有现代教学资源的全部特征。
(四)学习对象的分类
学习对象的内在固有特性包括:组合元素的个数、内含对象的类型、可重用的构件对象、一般功能、外部依赖性、逻辑类型、不同情境下可重用的潜力、同一情境下可重用的潜力。学习对象按上述固有特性分为5类:基本型((fundamental)、组合封闭型(tom-biped-closed)、组合开放型(combined-open)、生成呈现型(generative-presentation)和生成教学型(genera-tive-instructional)}Z}o
学习对象按组织结构分为原子、集合、线性、层次和网状类型叭按聚合度分为4个聚合层次。
(五)学习对象的粒度
粒度(granularity)是关于对象的大小、尺度及其详细程度等特征的描述。学习对象的粒度决定了学习对象的重用频率与效率,粒度过大会降低重用频率,粒度过小则会降低重用效率。
一方面,根据00思想,对象的粒度要满足“高内聚,低藕合”。另一方面,学习对象不同于软件工程学中的抽象数据类型,教学性是其首要特性,因此,学习对象的粒度要以能表达一定独立教学意义为原则。
(六)学习对象元数据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属性。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s metadata , LOM)的作用在于,为教学设计者和学习者查找、获取、使用、评价、互换、共享、管理学习对象提供支持。学习对象元数据是学习对象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国际上相对完备的LOM标准是IEEE((Draft Standard for Learning objects metadata}) (IEEEP1484.12.1)a IEEE LOM标准定义了学习对象的一个语义模型,其结构是一个4层语义树。该语义模型将学习对象的属性组合成9类,分别是:general , lifecycle , meta-metadata ,technical , education } rights , rela-tion ,annotation ,classification。该语义模型的数据元素分为必须数据元素(mandatory data element)与可选数据元素(optional data element),全体必须数据元素组成LOM核心集,全体可选数据元素组成LOM可选集。特别的,第9类数据元素classification组成LOM分类扩展集,为特定领域的学习对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扩展机制。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IEEE LOM标准在教学资源领域的扩展和本土化。《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以LOM核心集为基础,抽取LOM可选集的一个必要子集,利用LOM分类扩展集对九类教学资源规定了扩展属性。
三、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面向教学的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它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与共享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学习对象所包含的教学设计理论、面向对象思想、可重用性核心理念,运用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技术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描述、组织、管理、、运用教学资源的数据库系统。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由于学习对象的可重用性,在学习对象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教学资源库能以最大效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由于学习对象元数据的标准性,使教学资源的分类组织及其特征描述符合一定规范,同时也是资源数据库的设计依据;
第三,由于学习对象的潜在智能性,在某种教学策略或认知策略的引导下,系统能够自适应教学目标并生成相应的学习对象序列,从而使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或通过结构实现智能。
(一)教学资源的分类
教学资源按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即标准类、素材类和课程类,其中素材类和课程类属于学习对象。各类教学资源界定如下:
1标准类包括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
(1)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
(2)岗位能力是从业人员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应具备的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化。岗位能力标准一般从普通岗位能力、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三个层面描述工作岗位的能力体系,每个层面由若干能力素质类别构成,每一类别根据行为表现的不同而划分为多个级别,每个级别代表不同处理事件能力的程度。
(3)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表现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4)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测量的依据,是学校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阐述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明确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描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给出实施建议(教与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2.素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等。
(l)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素材类型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五大类。
(2)试题是测试中使用的问题、选项、正确答案、得分点和输出结果等的集合。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数据库系统中实现的试题集合。
(3)试卷是用于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是针对若干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
(5)案例是指由各种数字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
(6)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全面解答。
(7)文献资料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和专业文章、书籍、音像资料、事件记录等。
(g)资源目录索引是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URL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气
3.课程类包括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课程包等。
(1)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所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即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严格的教学管理及评价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的网络表现形式是网络课程。
(3)课程包是针对课程实施完整教学的软件。
(二)学习对象粒度的定位
教学资源的上述分类是依据内容分类,因此,学习对象的粒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规模。
知识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所以知识点及其关联关系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同时,一个知识点又是具有原子特性的不可分单元。因此,知识点属组合封闭型,围绕一个知识点的相关素材属基本型,由关联知识点组成的课程属生成教学型。
设计学习对象时,其粒度定位如下:
1、单个课件被一个学习对象封装;
2、其它素材类教学资源按照知识点分组,每个分组被一个学习对象封装;
3、一门课程对应一个学习对象序列。
(三)学习对象类的封装与继承
将教学资源分类后,提取每一类教学资源的共性特性和个性特性,这些特性在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内部定义为一个抽象数据类型--一学习对象类(Learning objects class,LOC)。 LOC是教学资源在系统内部的抽象与封装,每个具体的教学资源是LOC的一个实例。
LOC与LOM都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LOC用于系统内部对教学资源的各种加工处理,LOM用于系统对外呈现教学资源,LOC与LOM是动态对应的。
位于顶层的LOC是一个抽象类,它的属性与必须数据元素一一对应,方法至少包括构造器、set,get等方法。各类LOC继承顶层类,重载顶层类的属性与方法,其扩展属性与可选数据元素、分类数据元素一一对应,属性的赋值可以在构造时通过构造器由元数据库中初始读取,也可以通过set方法由元数据库中动态读取。
为了实现学习对象的序列化和智能,还要考虑LOC实例的持久化,在LOC实例的整个生存周期内保持有状态会话。
(四)学习对象元数据的XML绑定
为了实现元数据的XML绑定,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需要具备:1、一个完备的资源命名空间;2、一套完整的XML标记,并通过DTD约束以符合规范,使用XSL设置显示格式;3、元数据字典和元数据编辑器等元数据管理工具;4,XML文档生成器。
注册教学资源时,在元数据字典和元数据编辑器向导下,提取教学资源的元数据,创建相应的LOC实例,存储到元数据库。教学资源时,XML文档生成器读取元数据库,用XML描述、封装元数据,生成XML文档格式的虚拟资源库。
四、结束语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师用书 栏目设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指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师开展有效备课的原点、实施有效教学的后盾,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基础源泉,是开展教师研修的首选资料。关于配套教师用书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配合新教科书使用的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本研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师用书(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师用书(以下简称“苏教版”)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师用书(以下简称“鲁科版”)的比较、评析,为教师用书的选用、处理和评价给出建议,提供参考。
1 现行3套高中化学教学用书的比较
《课程标准》是编制教科书的依据和参考,同样也是评价教师用书的标准。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要求,本研究提出8个比较标目。
1.1 高中化学教学用书比较标准的构建
1.1.1 《课程标准》对教学用书呈现内容的要求
“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用书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阐述,提示教学的重点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解析疑难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和参观、调查活动的组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也可单独编制学生实验活动指南)。同时,要提示或给出各章教学的参考资料,帮助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进行教学设计,对开放性和实践性习题要给出提示。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用书要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光盘,为教师提供配套多媒体教学影像资料、优秀的教学软件、网上教学资源索引。”
1.1.2 教师用书评价比较标准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师用书的描述,把评价比较标准细化为以下8个标目:(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3)疑难问题解析;(4)学习活动指导;(5)教学参考资料;(6)教学设计;(7)习题提示;(8)多媒体资源。
1.2.3 套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要求呈现内容的吻合度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3套教师用书基本上都吻合了《课程标准》对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书的要求。人教版缺少教学设计案例和多媒体资源,苏教版的吻合度最高,涵盖了全部的8个标目,鲁科版在多媒体资源方面没有配备光盘。通过比较还发现,《课程标准》中“预期效果”部分是和“教学重点”结合在一起的,3套教师用书的表述都是和“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的,建议在《课程标准》修订时,可以把“预期效果”和“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可能会更好。人教版在修订时,应该补充适当的教学设计案例和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光盘,鲁科版在修订时,也应该设计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光盘。
2 3 套高中化学教学用书特色评析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3套教师用书都能围绕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切实为教师吃透教材、领会主旨和课程教学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3套教师用书又各有特色。
2.1 条理清晰、版面规整。人教版彰显飒气
人教版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目标,以及更好地使用教科书出发,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3部分。人教版的编排从整体来看,条理比较清晰,每章都是按相同框架编写,如图1所示,彰显出了飒爽之气。
2.2 语句简洁、指导全面,苏教版彰显秀气
苏教版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力求使该书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纵览全书,语句简洁,显得秀美。该书以教材的章节为序,设置了8个栏目:学习目标、课时建议、编写思路、教学建议、疑难解析、实验指导、习题研究和参考资料。该版本对教师的指导比较全面,其“教学建议”部分在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教与学2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并附有若干教学设计片段供教师讨论;“实验指导”部分对教材中的实验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解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方案,同时根据本专题的内容又新增了若干实验,供老师选定给学生选做;“疑难解析”部分,本研究认为是3套教师用书中做得最好的,从知识拓展、教学组织和实验设计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解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参考资料”部分主要从化学学科发展史、化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教材有关知识的拓展、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素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2.3 栏目丰富、内容厚实,鲁科版彰显大气
鲁科版编写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认识该课程模块的功能定位和教材的风格特点;掌握教材所反映的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对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在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方面的具体要求;熟悉所倡导的积极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了解所坚持的遵循科学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的编写原则。鲁科版教师用书的最大特色是栏目丰富、内容详实。该书每章包含10个栏目:本章教材整体说明、本章内容与选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关系、本章教学目标、本章核心知识点的评价标准建议、本章教学计划安排、各节教材分析、本章教学设计案例、本章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建议、本章“练习与活动”参考答案和本章教师工作档案。每节包含4个部分: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材解读和教学中核心问题及拓展的教学资源。3套教师用书中,鲁科版的内容是最多的,以《化学1》为例,人教版128页、苏教版96页、鲁科版是222页。
3 3 套教师教学用书使用建议
3套高中化学教师用书编写中彰显出了各自的特色。化学一线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三套教师用书的特点,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学用书的功效,搞好化学教学。
3.1 仔细研读,领会主旨
教师教学用书不同于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它是化学教育专家、一线化学教师等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教学用书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的实际,旨在为教师教学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教学用书还为广大教师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提供了详实的材料,因而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日常教学开展中,化学教师要真正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摆在教学参考资料的首位,认识研读。通过研读,要领会教科书每一部分的编写意图、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好讲授时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根据所提供的教学建议,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在借鉴提供的教学设计案例的基础上,设计好合适的教学方案,为上好每一节课打好坚实的基础。
3.2 灵活借鉴,合理运用
通过对3套教师用书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各具特色,给教师上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全方位的指导。但是,教师教学用书是面向大多数教师、大多数学校情况编写的,而实际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很多,每个地方的教学环境不同、学生层次不同、教师水平不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决不能盲目套用别人的经验,必须面对自身实际,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选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教学建议、实验指导等。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复杂的、繁重的脑力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运用自身智慧、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教师在使用教师教学用书时要做到学习、领会和创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