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室外环境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000)
摘要:度假酒店日益成为商务、休闲、娱乐、度假等多功能的综合载体,游客在度假酒店服务中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氛围和文化附加值中体验到成就感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尤其是植物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酒店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重视,其设计是否得当对于酒店的整体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度假酒店的概念及分类,其次分析了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的作用及原则,接着分析了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及误区,最后结合昆明某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了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的应用。
关键词 :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昆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79-03
作者简介:邓薇(1979-),女,重庆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更新发展。
0 引言
现代都市人大部分处在高污染的自然环境及高对抗的社会环境的双重压迫下,身心都极有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尊重自然,走进自然,缓解压力,身心健康已经慢慢成为人们追寻的目标。因此,外出旅游,走进自然,入住度假酒店,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度假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旅游活动场所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普通的度假模式和度假场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康体、娱乐等的要求,人们开始不满足传统旅游所带来的休闲体验。因此,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尤其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度假酒店的概念及分类
度假酒店是服务于度假旅游市场的专业化酒店,是为度假者提供休闲住宿服务的酒店。度假酒店广义上包括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多个功能酒店组成的度假村形式,另一种是综合性度假酒店。如今,伴随度假旅游的发展热潮,度假酒店已不再局限于度假区中,其功能也更加齐全;由于度假旅游对气候和环境的要求很高,许多度假酒店的经营都会有季节差异,因此一般度假酒店都会以一个或多个度假主题来平衡这种季节的差异性。因此笔者认为,度假酒店是集疗养、体闲、娱乐、学习、商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台性度假场所,是人们休闲、度假和享受生活的美好选择。
目前还没有针对度假酒店的权威的分类标准,诞生分类方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上述分类方法包含了大部分度假酒店的类型,却有很难将度假酒店的特色体现出来。因此,度假酒店的分类很难区分开来,目前度假酒店一般都具有综合性功能,包括会议功能和娱乐功能(图1)。
2 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的作用及原则
2.1 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的作用
2.1.1 酒店植物景观设计能够烘托环境气氛,为顾客提供轻松、宁静的环境
植物的各种各样的形态,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为顾客带来视觉美,酒店设计师利用植物造景可以构建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给顾客提供和谐、宁静、舒适轻松地环境。另外,植物的香味会为人们带来嗅觉美,不同植物的香味对人体起到不同的刺激,例如,茉莉的幽香可增强肌体应付复杂环境的能力,消除引起精神和身体方面缺陷的综合征。熏衣草的香味是失眠症患者的“良药”,并能够改善抑郁症状和歇斯底里症,祛除紧张,平肝息火。酒店设计师根据不同香味的不同作用进行设计,达到健身的作用。
2.1.2 酒店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改善室内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
植物是景观设计要素中改善气候作用最强的要素,也是环保效果最好的。酒店室内空气中一般都会还有一些有害物质,尤其是新装修的酒店,会还有甲醛等有害气体,而植物具有改善室内气候,吸尘滞尘,有效地杀灭病菌,吸附空气中甲醛等有害物质。
2.1.3 植物景观设计可以使整个酒店设计更有空间感,充满活力
植物装饰可以让整个酒店空间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僵硬,通过与酒店色彩设计等其他设计的搭配是整个酒店充满生机和活力。
2.2 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2.2.1 以人为本的功能性原则
度假酒店是人们短期居住及商业活动的场所。所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让旅游者、居住者宾至如归、流连忘返,为谈话及商业洽谈营造一种轻松、幽静、和谐的气氛和文化氛围应该成为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
2.2.2 艺术性原则
度假酒店,又特别是星级酒店的植物景观设计一定要有品位、上档次,要能代表酒店企业的形象就必须追求景观的艺术美。植物景观设计的美术设计,首先要考虑总体风格上要与整个建筑以及室内硬质装饰的风格相协调,要根据建筑特点和硬质装饰风格考虑植物景观的配置;其次就是要坚持变化与统一的原则,力求做到突出主色调,同时又能体现出多姿多彩和质地、色度的变化;再次要有季相变化,要根据季节不同合理选择植物,适当调配植物种类。总之,要能让人们置身其中感觉到心情愉悦。
2.2.3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园林景观元素,因此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原理,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充分考虑室内环境特点和植物的生态习性,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这是保证成活、充分展示植物景观美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降低养护成本的关键措施;二是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尽量选用能有效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对人类有保健作用的植物,避免选用能释放有毒有害气体或人体过敏的植物,例如夹竹桃、水仙花鳞茎有毒,紫茉莉的香味让人感到不舒服等。这些植物尽量不要用于植物景观的营造;三是要根据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生态位原理等生态学的理论进行植物搭配,以期充分利用空间和环境资源,减少植物种间竞争。
3 昆明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实例
3.1 酒店概况
昆明某度假酒店建筑面积17000余万平方米,2012年开业,是一家综合性五星级度假酒店。酒店要求重新设计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布置。
3.2 设计措施
3.2.1 度假酒店植物景观中的植物选择
正确的植物选择是植物景观设计及营造的基础,根据酒店室内室外环境的特点,往往认为,良好的酒店造景植物应具有耐荫、适应性强、环保效果好、无毒无害,便于养护管理等特点,从当前度假酒店植物景观的应用情况来看,适合度假酒店景观造景的植物主要包括有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
3.2.2 设计时融入酒店周边的优美风景,并在设计中体现生态保护的原则
在酒店有一条有着良好视觉通廊与生态性能的河流。在实际设计的时候要予以保留和重视,植物景观设计则着重对河流进行了有利的利用与改造,可以在河流周边设计有特点的景观,形成在功能上作为场地内最为有利的景观资源,并与休闲、餐饮相互结合一起,充分利用良好的视野与自然环境创造一个宜人的室外餐饮空间,保留河道的原生态环境,对堤岸的改造尽量采取保留,局部采用架空木栈平台挑出,尽可能地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
3.2.3 人性化的场所
创造植物景观设计旨在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环境景观,但其中主体仍然是人,考虑人的感受,在“人”的尺度下去控制和创造出不同性格的体验空间(图2)。根据酒店现有的环境以及建筑使用的不同功能,在环境总体规划中,应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空间个性色彩。
3.2.4 植物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昆明是一座被鲜花围绕的城市,享有“春城”的美誉,该城灵秀而迷人,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该酒店周边距滇池公园3.5公里,南靠东盟森林,北面向呈贡大学城,西离巫家坝机场及火车站、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根据昆明的城市文化和该酒店的周围环境,在景观设计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元素,采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延续春城的历史文化,并体现新城的的现代风格。
3.3 设计效果分析
本设计通过运用最简单的景观元素营造一个五星酒店景观环境的案例,强调了现代酒店植物景观的简约性和功能主导性,对延续变化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将促使室内植物养护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植物景观设计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景观中最大的遗憾是置石不够逼真,它破坏了景观整体完美性。此外如果能有更多品种的花卉及仿真植物运用也将使景观效果更加理想。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度假酒店的实际景观设计时,要明确定位,对自己酒店的星级级别和主要的客源市场要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星级的不同设计出符合现实的有特色的酒店,装饰上的规格无需高于它的星级,否则会增加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反而不利于它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研究客源市场的特点也很重要,不同的客源有不同的学历层次、知识背景、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要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根据特定的顾客审美需求设计出满足其需求的植物景观。除此以外,还要注重专家意见,在酒店的设计、布局、装饰过程中应集思广益、积极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如设计师、建筑师、酒店管理专家等的意见,或者交与专业公司进行建造、设计、布局,这样在进行酒店景观设计时,便于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和衡量,使设计出的酒店植物景观显得高质量又高品位。对度假酒店进行策划和设计建造的过程,以及未来的运营过程,植物景观设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既与中国建筑追求与自然协调的价值相统一,又适应了当代旅游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在现代社会,旅游度假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贡献,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因其可以提升酒店的品位与价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卢小贤.浅析休闲度假酒店园林景观设计[J].广东科技,2011(18).
[2]陈焕,刘朝辉.度假酒店外部景观设计人性化探究[J].中国商贸,2012(04).
[3]林立铖.滨海度假酒店绿色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4(17).
[4]梅卫平.基于新山水方法论下的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以云南抚仙湖希尔顿酒店为例[J].园林,2014(08).
[5]尚丽娟.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3.
关键词:社区:景观设计;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9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104-03
1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源于西方体现民主意识的“公众参与”理念对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不容漠视的现实是:我国目前大部分景观设计项目仍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一些需要注重公众意见的项目也只把公众参与放在设计方案的公众投票或公示阶段。这种情况下的群众意见对既定的规划设计方案所产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弱的。公众基本成了设计方案被动的接受者,“公众参与”悲惨地沦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这样势必造成群众有怨言,矛盾因此而产生,严重的或许引发社会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许多上访事件和钉子户就是明证。
如何有效地避免矛盾的产生?显然,重视公众参与且要做到真正的参与,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英国期间从事的“邓迪市圣玛丽社区俱乐部外环境改造”项目,自始至终秉持“公众参与”设计理念,最终的景观设计方案赢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同,在所在社区产生了积极反响的这一切身实践经历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 项目背景
项目现状:俱乐部建成于2008年,同年投入使用。相比设施齐全、条件优越的内部环境以及崭新的俱乐部建筑,其周边外环境依旧保持原有风貌,显得颇为陈旧、不协调,缺乏观赏性。当地居民及管理人员均希望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以提升景观。
该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俱乐部各社团、俱乐部管理团队、社区管理人员以及当地市政府的景观专业人士。俱乐部各社团和管理团队作为俱乐部的使用者是公众参与的主体力量;社区管理层基于对社区情况的全面掌握和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人脉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组织协调等辅助作用:而景观专业人士则凭借自身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素养,帮助居民实现理想家园的创建。
3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如图1):首先是信息收集(阶段一),主要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实现与社团成员的交流互动,以了解民众需求。其次是共同设计(阶段二),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制定出设计蓝图(规划方案),从而指导深入设计。最后为方案展示和反馈收集(阶段三)。
3.1信息收集
3.1.1与55岁以上中老年社团的互动
首先开展交流互动的是55岁以上中老年社团。该社团周一和周三定期在俱乐部活动,对外环境景观改造愿望强烈。交流那天全团30多位人员悉数到场。笔者遵循诱导参与、现状评估、小组讨论和成果分享这些原则步骤,井然有序地进行了交流互动。为了清楚有效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小组讨论时使用了笔者专门设计的“工具箱”(如图2)。Do和See展示了一些潜在的活动和景观要素图片,这些提示性图片调动了老人们讨论的积极性,帮助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将对于外环境的愿望(想看见的景象、想从事的活动等)记录在Wish里。在笔者的协助下,几个粗略的方案草图也在讨论中诞生(记录在Map中)。
另外,大家高度认同对需求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给予满足的设计思想。
3.1.2与5-8岁儿童社团的互动
与老年社团一样使用俱乐部频率较高的还有5-8岁儿童社团。每逢天气晴朗,他们都会进行户外活动。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该社团的需求,笔者在工作坊互动的前一周走访了该社团的老师,征询她们的想法和建议。同时,对孩子们在户外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观察,了解他们对场地的使用情况、以及行为习惯、偏好等。
与儿童的交流不同于成年人,需用特殊的语言和方式。为在工作坊中有效地交流沟通,获取所需信息,笔者又专门精心设计了一套“工具箱”(如图3)。表情贴用以开启与孩子们问的对话,他们依据自己对外环境的感受来选择相应的表情,并让他们解释选择的原因,说明为什么满意或不满意,这样来了解他们对现状的看法。在需求探寻环节,基于孩子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强、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准备了大量的绘画与手工用具,让他们尽情地可视化其需求。
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整理与分析后发现:孩子们喜欢美丽的环境,非常活泼好动。因而美化环境的同时必须留有足够大的空间供他们活动。社团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是:创造条件供孩子们进行园艺活动,更多地接触自然,更好地了解自然,也非常值得重视。
3.1.3与其他社团的互动
为了搜集信息的完整性和体现公平原则,笔者也开展了与其他社团(妇女社团、读书社团、健康社团)的交流互动。在谈到对外环境的期望时,他们几乎都希望这里能变成一个美丽的社区花园,在美好的春夏两季能更多地享受户外生活,感受微风拂面、鸟语花香以及大家的欢声笑语。户外烧烤、休闲座椅等设施成为他们实现美好愿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2共同设计阶段
3-2.1与俱乐部管理团队、社区管理层、社团代表以及景观专家的研讨会
在前期信息搜集工作基础上,笔者主持了由俱乐部管理团队、社区管理层、景观专家和社团代表共同出席的研讨会。
研讨会首先由笔者向大家汇报前期工作、并展示初步设计方案,以此更好地来征询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会议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多方沟通和协商,产生出更为合理和完善的规划设计草案,以指导深入设计。
大家以不同视角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尤其是管理团队看待问题不乏思辨与策略。在认真聆听社团成员需求的同时,他们基于对可行性和景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发表了见解:水景会使这里增加趣味、更具吸引力,但不论建造还是维护都比较困难,在儿童使用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对于一个自助型俱乐部而言在建造水景问题上需要理性看待:至于移动式桌椅的使用,虽然可以有助减少损坏公物事件的发生,但是考虑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大家多半会按照自己的方式使用与摆放,不太会注重物品的维护,并且室外也不具有储放空间,使用移动桌椅的效果可能不会那么理想,等等。
更为完善的规划方案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产生将入口处的绿地设计为成年人活动区域,中间设置固定的户外桌椅,周围种植观赏性的花景,天气条件允许时可在此进行烧烤,增添生活乐趣。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丰富孩子们的体验,将场地内另一块较大的绿地设计成一个非正式自然游戏区。至此开启了更为深入的设计阶段。
3.2.2方案的深入设计
设计方案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工作主要由笔者来完成。通过查阅专业景观书籍、网络研究花园设计、参观考察邓迪当地花园等来获得设计的依据和灵感。在走访了当地大型花卉市场后,了解到了当地的植物信息。对于自然式的孩童游戏区的设计,笔者一方面在社区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圣玛丽社区内的有关设计。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搜集各种相关信息,了解不同的游戏设施的不同作用。总之,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掌握了丰富的相关资料。为方案的进一步设计与完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在最终设计方案成型之前,笔者多次与当地政府的景观设计专家、植物学专家以及社区管理层进行交流沟通。他们宝贵的专业意见和建议使得设计方案更加完善且切实可行。
3.3设计方案展示与反馈收集
初步的最终设计方案以海报的形式展示在圣玛丽社区俱乐部的宣传栏内,以寻求公众的反馈意见。在海报上,除了设计成果的展示,设计过程也包含在内,其旁附有反馈簿,供大家写下对方案的想法和建议。这些信息将成为后续方案调整的依据。
令人欣喜的是反馈信息非常不错,大家对最终设计方案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4 实践的体会与启示
实践项目虽仅为社区内的一处景观改造,涉及面较为有限,景观内容不算太多,但在异国他乡,需在数月内独立完成。这样一个不乏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其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事件印象至深令人难忘。经历这个项目的实践,使我对“公众参与”设计理念有了切身体会和进一步理解。公众参与就是充分尊重民意,倾听民众声音,集民众之智慧,发挥项目设计师的引领作用,让完全由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转变为设计师与公众共同参与的互动式设计。同时,它所呈现出的积极意义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4.1公众参与的积极意义
公众参与下的设计过程,让大家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规划设计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体现出关心社区,社区是我家的主人翁姿态。无形中,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培养了大家的社区精神。笔者实践的项目能获得如此效果,这正体现出“公众参与”的景观设计理念的独特魅力。
与以往的设计模式相比,公众参与下的设计更加切合实际,满足人们的需求,易被大家接受与喜爱。比起最后环节走过场式的公众参与,在设计之初就引导大家参与进来,不但能够有效地监督设计师等专业人士、管理层人员的工作,避免因个人偏好、看法而产生的设计缺陷,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即始终将公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非常重视群众的意见,使民众真正做到当家作主。
在当下的中国,城市化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方兴未艾,大力倡导“公众参与”这一充分体现民主化思想的设计理念,对于改善官民关系,提升社区和谐程度,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以及推动景观设计进步无不具有积极意义。
4.2公众参与下的角色转变及合作关系的建立
政府、专业人员以及普通居民在参与过程中角色均发生转变。政府把决策权交给社区,并通过制定有利于社区参与的法令和指导纲要,从旁支持社区自主地进行环境的创造与经营。对于专业人士(景观规划设计师、建筑师等),不再运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式,让使用者被动地接受与适应其设计;不再持有精英意识,藐视普通民众,而是充分认识到社区居民作为环境的使用者才是那里的专家,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协助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环境的塑造与经营。对于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人,社区大家庭的一员,应该树立应有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责任感。主动投入时间、精力以及资源到所在社区环境的塑造以及经营中。
成功的社区环境的营造缺少不了政府、专业人员、居民任何一方的努力,大家在角色转变的同时建立起的是一种创造性合作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合作关系的环境中,可以有效避免纠结各方利益的矛盾滋生,社区的改造和建设才可以顺利开展,社会也得以更为和谐,国家就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4.3公众参与式的规划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新要求
在倡导公众参与的同时,各位设计师也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使命,认清自己的责任。作为设计师,其职责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设计成果的呈现和专业技能的展示,对公众参与所代表的这一设计研究过程进行设计,创造设计师和一般人对话的平台也是新时代设计师的设计任务。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之外,还需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积极性的调动者、活动的组织者、矛盾的协调者,帮助大家来实现美好家园的梦想。
5 结语
“公众参与”是了解民众需求、满足民众要求的前提。一个旨在为民又确保利民的景观项目,公众参与是实现其目标的基本保证。只有千方百计倾听人民的诉求,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做到真正的公众参与,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
不同类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和需求也各不同,而环境艺术设计企业多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复合型环境艺术设计、制作和营销知识的专业人才。然而在有些高等院校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以单一岗位为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注重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复合专业知识、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艺术、生产、市场于一身的交叉性学科,目前仍缺乏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师资力量。现有环艺专业教师毕业后从学校到学校,自身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企业实际需求相比有很大的脱节与滞后,无法传授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而企业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却因为有资历无学历等客观原因进不了高校担任专业教师,校方只能通过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讲座教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短期教学,校外人才没有真正全程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制订与具体实行中去。
2建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2.1校企融合确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顺应环境艺术设计产业发展趋势,紧跟环境艺术设计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确立高等院校环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力求培养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结构分析与设计、工程力学等基本理论;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专业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进行工程勘测与设计的能力;具备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问题、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和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成为具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模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依据环境艺术设计企业相关岗位工作职责与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框架体系设置以培养从事该职业应该必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作为主要依据,构建出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组成的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掌握本专业必须的通识理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具备更扎实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通过素质拓展和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具备更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更清晰。基本素质模块———公共基础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原理”、“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求职与创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设计概论”、“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基础”、“手绘快速表现”、“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材料与构造”等)。
形成能力与素质:学生通过以上两个课程群的学习,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素质拓展模块———跨专业选修课程(平面设计类选修课、工业设计类选修课、多媒体艺术类选修课、市场营销管理类选修课、音乐文学类选修课等)。形成能力与素质:学生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学科交叉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理论背景,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职业技能模块———专业必修课程(“环境艺术专题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管理与预算”、展示设计、项目实训、技能培训与考证、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计算机综合表现等)。形成能力与素质:学生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能够及时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获取信息,具有从事室内设计、室外公共环境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施工和管理等职位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能较好胜任相关岗位和自主创业等工作。
(2)构建模块化教学师资队伍。
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专业教师从以往的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变为既懂专业理论又能熟练进行专业实践的模块化教学的专业教师。模块化教学的专业教师对一个模块中的多门课程应该有所擅长,比如“室内设计效果图手绘快速表现”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就比较适合由同一个专业教师担任,这样在手绘课教学中学生没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中经过同一个教师的讲解得到进一步理解,避免了由于授课教师的变换引起学生的理解错误。要建设模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来培养、提高学校自有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与技能。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对专业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鼓励专业教师开设设计工作室在市场中锻炼自己;不拘一格从企业外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老师担任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课教学,或者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既改善师资结构,又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2.3采取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实施
“校企融合式”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确定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上,以“项目实例”的导入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以“教师工作室”为对外窗口平台,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司化”工作运作流程,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完整的实际项目来实现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熟练掌握本专业核心技能,突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1)项目教学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流程相融合。
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按照实用的原则进行调整。例如改变原有素描色彩基础教学专业性不强的模式,改为设计素描、结构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考虑其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力,增强对视觉信息的感悟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基础课教学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企业生产流程来设置开设主要专业课程。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确定专业改革方向,导入“项目实例”,推进教学改革。例如运用公司化管理运作模式,吸收优秀学生加入教师设计工作室,工学交替,现场实训;以“项目实例”作为案例讲解融入课堂理论教学;开展工程“施工跟踪”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纪录工程图像资料,撰写实习日志、整理成项目报告,以便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2)项目教学组织与企业工作任务相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相关职业岗位具有较强综合性,对其职业职责与能力的要求具有复合性,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经济、管理等内容。环境艺术设计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主要如下:室内外环境设计表现→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工程技术指导→施工组织与管理→安全质量监控→质量验收等。我们可以按照此工作流程的逻辑顺序排列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并构成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有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的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同时也熟悉掌握了企业工作流程。
(3)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