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技竞赛

0 引言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领域进行开拓性劳动,并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而这种只注重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1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很多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模糊,不知道什么是“创新”,更不理解其内涵。特别是,众多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认为创新就是搞技术发明,是理工科类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导致对于创新性的工作不关注,更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是创新行动的前提,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大学生是不可能开展创新活动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商管类大学生不像理工科类大学生有比较多的实验课时,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所以认为自己无法进行管理理念或运营模式等问题的创新研究,难度比较大,这样从一开始就对创新不抱太大希望,导致主动性与参与性不足,即使有部分学生参与也多表现出上级管理部门的任务下达,完成任务代替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参与创新活动中很多同学缺乏一种克服困难、积极创新的精神,遇到问题不是与创新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来解决,而是首先认为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是很难解决的,如果解决将会浪费自己的很多时间,以致考虑尽快离开创新团队。所以如何增加商管类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当前培养方案修订正在探讨的问题。

2 借助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集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于一体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成为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科技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载体,竞赛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活动中。通常学生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新的创意、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这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任何一种科技竞赛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用于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去查阅并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科技竞赛活动中,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锻炼,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前以科技竞赛活动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邀请成功创业家做学术报告、就业指导等系列讲座,不仅能够从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另外,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大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将难以进行。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专业,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构建良好平台。

3 结论与建议

由于目前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再加上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这也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一课。因此,从学校方面首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进行管理,如可考虑给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相应学分奖励及物质奖励。另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2):141-144.

[2] 赵希文等.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67-70.

[3] 邹广平.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28-129.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人才培养

21世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又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均离不开高等教育对他的支持。因此,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现实情况看,高校体制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遇到的困扰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处于萌芽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比较淡薄,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扰。

1.国际国内的差距较大

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较大,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国内高校仅是从思想上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而没有真正付之行动,这样拉大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2.缺乏创新毅力

兴趣是创新的老师,毅力是完成创新的根本。目前,虽然有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毅力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最终放弃了追求。

3.缺乏创新思维和观念

许多大学生对现在的教育产生了很多的不满情绪,出现了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的现象,对将来的信念、目标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动摇,因此,大学生安于现状,不再愿意去考虑未来的事情。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前教育部长周济说:“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吧高质量摆到更较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在21世纪,大学是国家的脊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日趋完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势必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要发挥其重要性,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高校要建立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必须要转变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思想观念的更新,将为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和重点的落实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是主导因素,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

2.更新方法,调整课程设置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要求

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充分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才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因此,加大基础教育的内涵延伸和外延拓展,调整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通过强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加大重组力度,压缩总学时以及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比重,增强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天赋,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必须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是创新体系的两个重要指标,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的支持方面应该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聘请老专家、激励青年骨干,造就高水平科研队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根据实际,采取各种激励手段,调动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培养体系应能对社会、对人才变化的要求有相对的调节空间,以免造成对培养体系、结构和方式的破坏,影响其操作性。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为学生的创新型培养奠定基础。

5.注重学术氛围

高校要实行开放办学,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才能减少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滞后性,把握社会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物理学院就通过教师学术讲座和学生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行的形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力争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推进学生研究型学习,加强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59-01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迫切的。在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中,虽然对于应试教育有了一些改进,但是还是无法改变一些学生“读死书”的状态,并且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的创性能力和创新思想收到了极大的束缚,以至于他们正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中迟迟无法适应,甚至于放弃自己的学科研究,从事其他毫不相干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大学生资源的浪费,因此,部分的教育学者们提出了课外培养模式的方法,去让学生们去实践,以便于更好的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基本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通常将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的静态传递过程,容易将理论与实践脱离,不利于学生探索、发现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创新意识的活动。大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途径及应用

进行大学生的课外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更好的鼓励和释放在校大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给予他们更加广泛的思维想象空间,并且结合实际一步一步的将这些构想以实物的形态呈现出来,这些结合了专业知识和个人兴趣爱好的活动对于实际的科研活动和社会的生产生活都是具有加强的实际意义的。同时,在进行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本着自愿的原则去进行课外活动科目的选择,更不能出现与课时学分挂钩的现象,并且在这些活动中总结适合本校发展的课外能力培养模式的规律。

1.以学术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学术活动,是立足于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普及性和广泛性特点的学术活动,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基本技能方法的掌握。我院设有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定期举行协会内部专业交流讲座,同时邀请专业老师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协会还不定期地组织面向全院的各种丰富的社团科技活动。

2.以助研训练指导科技创新实践。专业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是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快速提高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能形成教与学良好的指导和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以科研立项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科研立项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设计题目及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提出有创意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建立“芯”苗人才计划,学生自行组队同时邀请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鼓励申请院芯苗项目的学生,积极参加省新苗人才计划,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阶梯型科研立项平台,强化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以科技竞赛推动教学体制改革。各类竞赛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学风建设。在相关的各项竞赛中,许多学生科技作品新颖有创意,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肯定,同时竞赛又推动了学生去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

5.以创业活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要强化与社会各业界的联系与合作,拓宽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提供服务和保障。

三、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体系的激励和保障政策

1.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加强社团以及兴趣小组的文化建设,将科技创新培养纳入管理活动中,使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引导大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各种层次的学术活动、科研训练及各种科技竞赛等。

2.为推进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制定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和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分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完善相关制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推广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中培育出创新人才。学校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和学生的科研立项。

4.增加科研活动经费的投入,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获得省市科研专项、科研成果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不仅体现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大力支持,而且保障了学生的科研经费,同时激发了学生科研立项的积极性。

小结;虽然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理念和模式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但是,这也表明了我们国家和高校在人才培养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的变革和创新。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成立各种学科兴趣小组,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都可以很好的实现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加大对这些活动的经费支持,我们相信,这样不仅可以全面的提升我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减少我国技术性人才的流失,实现大学生们的真正价值,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和实践中。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工科教学;素质;创新;合作;良好的心理素质

【Abstract】In higher education, the moral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number of new-type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n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the students should also be taught about patriotism education, innovation conscious, team spirit, and excellent mental quality. It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e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Innovation; Team spirit; Excellent mental quality

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地方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德育教育和科学教学相互渗透的新时代,特别是在理工科类教学中,每个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完成基本职责――把课程讲好,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品德[1]。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很大,他们小时候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百般呵护;上学后,又忙于学习和应付考试之中,在文化知识不断提升的同时,素质教育也亟待加强。所以我认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把专业课程讲好,而且要用渗透的方式,把其它素质教育贯穿进去,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配合学校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使每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工作素质和道德观念,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有用人才。

1 利用科技发展,激发爱国热情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只是我国重视,其实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包括西方国家也不例外。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在大学理工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特别重要。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的老师,也是从国外留学回国的海归博士,深深感受到理工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引导学生主动学好专业课程的有效方法。

首先,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老师们在专业课中渗透的人文精神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专科课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学知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如:在课程开始时可以介绍学术泰斗钱学森、周培源、邓稼先等人的学习经历,以激励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探索。结合教材内容讲述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爱国事迹,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展示科技发展成果,证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崛起,使学生看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平时受西方发达国家主流思想的影响,又接触了一些国外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我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一些中国科技的发展,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如,在信号处理的课程中可以用已发射成功的神州十号作为实例;在微机原理等相关课程中可以介绍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开发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它以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的优越性能位居世界同类榜首的事例,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自豪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最后,结合本人在国外的留学经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己任。在海外的多年留学经历,身边的同学和教授都来自于世界各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从这些人的故事中,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由此可见,利用科技发展,激发理工科学生爱国热情,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注重操作实践,激发创新意识

哈佛大学的前校长鲁登斯坦曾说过:“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也是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3]。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所以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首先,利用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皮亚杰曾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在理工科教学中,教师提出要求,建立新的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教育的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富含创新的材料,在实践中,提出富有探究题材的问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实验,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他们揭示规律,并在他们的好奇心推动下,主动的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利用各种技术竞赛激发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往往隐含在于学生内心,需要充分激发才能运用并发挥能量。各种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这种竞赛形式不仅是学校组织的竞赛,作为专业教师可以把各种竞赛引入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分组比赛,激发学生的灵感。如:我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嵌入式设计大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让学生和教师合作项目,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国外许多本科教育经验说明,在高等教育的早期阶段,提供科研和实验室工作,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教师让学生合作某一项目,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 创设多种环境,培养合作精神

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合作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配合协作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4]。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而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这样的人才较难适应未来的大科学社会。因此,培养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也是专业课教师采用渗透的方式提高学生素质的又一个重点。

首先,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要突破以个人为中心的心理习惯,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不愿与人合作,他们没有看到合作的优越性,他们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不知道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做人,学做事。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改进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其次,提供学生合作的氛围。社会是大学生合作能力提高的外在环境,学生在上学期间,要求他们走向社会,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兼职、实践、实习等各种方式主动融入到社会活动中,在一个实习氛围中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社会的竞争与合作中,能切身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学生团体等各种组织,创设各种有利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马卡连科说,“集体是最好的老师”,因为集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成长的环境,为每个人的成长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引领个体在集体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之下发奋成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可以从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在集体中形成全局观念,促进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大学生合作能力。

4 加强“三观”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成功、成就、升迁等原因的85%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态度[5]。我们从成功人士身上都可以找到种种印证,因此要加强三观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加强“三观”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使其知道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系列的人生基本问题至关重要。要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要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刻苦奋斗的精神,学生在勤奋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

其次,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强化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强化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扭转和消除不良的社会心态;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助长不良社会心态的迅速扩散,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情绪氛围,使学生获得正常的,积极的,健康的情绪体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最后,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挫折。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差,常常会遭到挫折,感到失意。所以大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调节自己的认知心理,努力控制消极情绪反应,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不要让自己总是很纠结,要防止或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对他人情绪的扰乱,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德育素质渗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73-174.

[2]李才俊,邹斌.新形式下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管理模式探索[J].成人教育,2007,(5):69-70.

[3]林秀琴.谈理工科大学生素质开发战略[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1-43.

[4]余仲华.核心科技人才的六项重要职业特质探析[J].中国卫生人才,2013(7):62-63.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篮球选项课;创新能力;途径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各领域人才提出需具有创新能力的素质要求,高校体育教学需根据对人才的这一要求,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强盛非常重要的条件,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会被时代所抛弃,在激烈日益竞争的社会中败下阵来。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需首先培养其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学生时期开始培养,作为学校则应该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篮球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最为普及的一门课程,兼具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包括充分观察及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目的并非要求他们创造出新技术、战术,而是要培养他们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及创新意识,勇于发现问题,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将此能力应用于他们的日后的工作中。

二、高校篮球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心理学相关理论认为:对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往往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主动性更高,遇到困难也能努力克服,进而产生愉快情绪,也会乐于从事该项运动,参与中获得心理满足。2.有助于大学生有能力组织各种篮球竞赛。通过课堂上篮球活动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可建立起自信心,因此可组织参与各层次的篮球活动,成了体育活动骨干分子,由此带动大学生篮球活动的广泛开展。3.有益于提高篮球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与学矛盾的最好解决,提升教学效果,大学生的篮球技能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机智、灵活、别出心裁的工作方法,很难立足于行业,只有具有创新能力,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体育教师作为篮球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更是创新教育的参与者与实践者,一个循规蹈矩、忽视大学生创新机理的教师,便很难超越常规教学模式,更难以新颖地创设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所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接受新的专业理论教育,勇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2.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对大学生的尊重、理解与信任,多发现其优点,充分挖掘其潜能,满足大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谈话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也可以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深入理解教师苦心,以此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3.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高校篮球教学中,作为篮球教师应该在帮助大学生如何学方面下功夫,积极运用提示教学法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还可以借助讨论法,来有效引导大学生思考判断,给学生创造思考讨论的空间,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大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4.培养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应该加强因材施教的分类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促使每个大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此外,鼓励大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帮助大学生获得自信心与自豪感,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心理基础。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5.1技术动作中容易忽视的简单动作实施问题设疑。基本姿势教学时,可以向大学生设问: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对维持身体稳定性起到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体会到两脚左右分开站立不仅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还有利于完成接下来的动作。5.2较难理解的问题实施设疑。进行防守滑步技术教学时,可以向大学生设问:移动时为何要直腰含胸?弯腰挺胸有何不利?组织学生分别对两种姿势进行练习,体会改变滑步方向的瞬间感受,帮助大学生理解动作的内在意义。5.3关键技术的关键问题实施设疑。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时,需强调动作的关键在于手法,且影响手法的关键在于肘部,为什么肘关节位置及其运动方向是影响手法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练习,有助于掌握动作要领。6.鼓励大学生归纳得出新知识。如在篮球变向运球技术教学时,篮球教师课尝试不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而是首先进行情景设计:在进行篮球对抗赛时,如果对方防守很严,应该选用何种方法来突破防守?引发大学生思考,接着组织二人一组的攻防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迫使大学生开动脑筋,尝试运用改变方向的运球来突破对方防守,教师可以挑选做得较好的大学生完成动作示范,教师在旁进行指导,如此一来学生会做得认真,课堂气氛也因此很活跃,有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在练习过程中,会发现某些学生不注意保护球,此时可提示防守的学生将对方的球打掉,教师可引导进攻的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失误的原因,从而注意自己的动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促使大学生亲身经历挫折,主动找出问题,比起传统的教师讲解与示范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且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中利用篮球运动对大学生实施创新能力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就要求作为高校篮球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为导向,积极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切实提升篮球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功效,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姚如好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俞雪春.篮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2).

[2]李红卫.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

[3]段美玲.试论篮球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