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河的历史文化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碛口古镇、汾阳贾家庄
郭娜娜
2015年度导游实景培训,是为期两天的碛口古镇和汾阳贾家庄培训。是心灵在旅游、在享受。在此特别感谢山西省导游协会和山西省导游管理中心,是他们才我们有这个机会去学习、相识。
这次行程我们从太原发车,有可亲可爱的两位班长精心的照顾我们。路途中各位导游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还有带团经验。领略到作为一个导游,不要生硬的宣读导游词,也不要为了博客人一笑,想破脑子在为了表演一个节目,要学会幽默,用你的有趣让客人的旅途更有生趣。让你的微笑留在客人心中,让她们一辈子记住愉快的旅游,还有你这个好导游。作为一个好导游你要随时带团随时充满激情,是甚难,却是你成功的必须。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成功的导游那是胸中有万千知识,踏遍千山万水。
这次培训的第一站是碛口古镇,有"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汇"之称,感受碛口的历史文化、晋商的余韵和黄河的气势。碛口的导游是一位让人觉得非常亲近的导游,她用那甜美的声音,把我们带进了历史的长河,大家在这里玩的也非常开心,学到了导游必须要有可亲可敬的一面。
第二天的行程是贾家庄,领导给我们精心准备了贾家庄裕和花园酒店,是一个很不错的四星酒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吃完早餐后,我们进行了挑战自我的攀岩和团体木鞋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要有克服自己,战胜自己的不懈精神,和集体精神。
关键词:地方高校;乡土文化课;衡水文化繁荣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最终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67-1
衡水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课,对弘扬我们衡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衡水文化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也是我市的发展目标,衡水高校开设乡土文化课,对弘扬我们衡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衡水文化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贴合当前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大繁荣的形势。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培养。
1 乡土文化课的概念以及衡水高校该科课程的缺失
一方水土一方人,乡土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等”[1]。也就是说,乡土文化当是指某一较长期固定的自然地域一般也是政治区域内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它包括丰富的内涵,即地域特色,自然、人文景观,社会历史变迁,历史名人,民俗风情,民间文艺等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无疑是各个地方的具有特色的瑰宝。
宣传、了解乡土文化,无疑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衡水处于燕赵文化腹地,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特质典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传播发扬文化的中心,有能力有责任担当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以继往开来,繁荣衡水文化,促进经济建设。激发人们热爱衡水,建设衡水。然而一些璀璨的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些宝贵的文化种类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利益的驱使在逐渐地遗失,损坏。我们衡水作为古冀州腹地,有过许多名震中外的历史名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勤劳朴实的衡水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因而虽然衡水建市较晚,但却历史悠久,其乡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衡水高校主要有衡水学院和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原来大部分是本地生源,越来越多地招收了外地生源。一些外地学生对衡水历史文化一无所知者居多,本地学生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对此也知之不多。两校均没有开设宣传乡土文化的相关课程。这使得学生的衡水乡土文化教育方面产生极大的缺失。
2 开设乡土文化课的意义
2.1 宣传衡水地域文化 衡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衡水乡土文化丰厚,由于长期以来,衡水人的平原地域环境,人们比较追求安稳,相对观念保守,还有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比较忽视文化需求,这些因素造成即使一些当地人对自己身处其间的乡土文化也不是很了解,一些本地学生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很少接触到乡土文化知识。现在外地生源日益增多,他们要在这里生活几年时间,一些毕业生甚至选择服务衡水,我们开设乡土文化课,无疑会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的到发扬光大,让我们自己知悉我们引以自豪的乡土文化,也让更多的外地人员直接间接地了解衡水文化。
2.2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衡水乡土文化内蕴丰富,黄河流域是古老文明的摇篮,燕赵文化、三国文化、平原抗战文化、以及孙犁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古朴典雅的当代平原作家群、名家迭出的戏剧艺术,与之相关的名胜古迹,这些都蕴藏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乡土文化,使学生深刻了解衡水乡土文化,提高人文学识修养,增强对本乡本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使外地学生对衡水产生一种敬佩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2.3 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在学生了解了我们优秀的文化特色后,董仲舒、孔颖达、孙犁、荀慧生这些名闻遐迩的古今人物,不能不让人们赞叹衡水的人杰地灵,激发他们热爱衡水,立志献身衡水建设。置身于热爱衡水建设衡水的热潮,在衡水创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努力向大城市奔跑,为衡水的文化经济繁荣做出应有贡献。如,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对传统黑陶工艺进一步挖掘,利用新的观念设计创新,产品展出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好评。
2.4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繁荣衡水文化经济 高校作为文化的集散地,对本地文化呈辐射状传播,同时反过来又会对之提纯和升华。开掘衡水传统文化,凭借文化优势,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建设特色地域文化经济模式,开创特色经济产业。衡水乡土文化的宣传研讨有益于弘扬衡水历史文化,大家都来保护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们的文明,让衡水文化代代不息,更加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对衡水乡土文化的了解带动了所在地人们的了解。同时,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乡土文化,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如驰名全国的老白干酒文化,武强年画,衡水湖……所有这些,都会带动衡水经济的发展。一些学生假期回家,自豪地带回衡水老白干、武强年画作品等土特产作为馈赠佳品。一些学生的亲友方便的时候慕名来到衡水,泛舟衡水湖。
3 乡土文化课的开设原则
要坚持三个基本的原则:
3.1 从实际出发 这涉及到教材使用问题,乡土文化是有地域特色的,只能编出自己的校本教材,可以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别的同类教材。乡土文化课要从衡水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编写教材。
3.2 因材施教 解决生源不同问题,根据不同生源,探究乡土文化课对他们不同的意义,不同侧重点。根据生源特点分层次分批次有侧重教学。
3.3 灵活生动 乡土文化是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文化知识,要利用实地考察、体验,亲身总结分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做到生动有效。
3.4 多方合作 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活动或是教学考评都需要多部门合作。
参考文献
摘要布老虎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成为了社会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其不但反映了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特征,而且还凝聚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有效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布老虎 传统文化 寓意
中图分类号:K892.3文献标识码:A
一 布老虎的传说
布老虎是一种流传广泛的玩具,时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布老虎之所以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源于很多个美妙的传说,我们选其一说明:相传,在上古时代,由于“天塌地陷”,人间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二人就各自去寻找配偶。因遍寻无人,便以滚磨为媒。女娲羞于见兄,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与其兄成婚,使华夏民族衍续下来。由此看来,布老虎不仅仅是一般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吉祥物和玩具,从其发祥和传承的过程,都反映了炎黄子孙对人祖伏羲、女娲的怀念与敬仰,是早期人类文化精神的象征。
布老虎发展到现在,得以更好的发展和传承,2009年2月9日-23日元宵节期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教育部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展引起了大批中外民间美术专家和普通市民的强烈兴趣,在北京掀起了关注民间艺术及其传统技艺的热潮。在集中展示的全国上百项传统技艺当中,由山西选送的民间布老虎手工艺品,让人驻足留连,爱不释手,其品类的丰富多样、色彩的鲜艳美丽,俨然展览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 布老虎登上国家名片,成为中国民间美术标志性形象
作为中国虎年的1998年,出自山西的民间布老虎被登印在当年的生肖邮票上发行全国。登时,布老虎开始受到社会的追捧,一度成为中国民间美术标志性形象。而布老虎文化也随着商业开发从民间走向都市,为更广大的民众所认识、接受。在这次中国非物质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几十个不同品种、大小不一的布老虎被人们争相挑选,其场面十分壮观。从一般意义上说,这当然与人们长期以来对“虎”的认知不无关系。
《说文》曰:“虎,山兽之君也。”《风俗通》曰:“虎为阳物,百兽之长也。”虎的威猛、有力为人所歆羡,故而常被用来象征、比喻人事诸相。古来此类词令甚多,且都为人所喜闻乐见。如用“虎头虎脑”形容娃娃壮实;用“虎子”、“虎士”、“虎将”喻有出息的好汉;“虎娃”、“虎妞”是小孩昵称;“虎戏”则为仿生健身术;“虎符”象征兵权;而“藏龙卧虎”、“虎踞龙盘”喻人才济济、群体威严等等,都与人的力量、品格有关。“人们羡慕虎的力量,故而模拟虎形以虎命名,讨个吉利。围绕虎,舍恶描善的精神现象渗透在文学、民俗学、伦理学以及美学中。正因为这样,我们今天才能从关于虎的美术形象中,感受到民族多彩的生活面貌。”
在布老虎身上,浓缩了诸多人们熟知的文化寓意,并且普及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遂成为中国民间美术标志性形象,尤其被选上生肖邮票发行,更加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不过,如果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角度,从文化价值上来审视的话,则还要对民间布老虎所蕴含的传统民俗、历史文化元素下一番研究、剖析的功夫。
三 山西布老虎的民俗寓意和历史文化内涵
我国远古时代,各民族有着各自的既是神、又是动物的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地处黄河流域是以天鼋、蜥蜴、蛇、龙为图腾的华夏始祖黄帝部族活动的摇篮。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黄帝族的由西向东的发展,在长期战争中,随着民族的大统一、大融合,形成多种图腾和神话传说的混合。引述一段这样的文字,与我们要说的布老虎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民间布老虎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在这片远古先民生息繁衍的、黄河流域古老的土地上,并以民间最常见的手工艺方式,世世代代传承着本土的文化信息,与“远古时代”的“图腾和神话传说”遥相呼应,生生不息,历久不衰。
展览会上,在各式各样、大小不等的布老虎中,有一种造型极为独特:除了昂首翘尾、趴腿吐舌、吹胡子瞪眼的通常表现外,离奇的是虎鼻子作成了蛇形,蛇头与虎嘴相接处缝着红、绿、蓝三色球。蛇身两侧绣着两条黄色的鱼,蛇尾则从虎头上高高地翘起,尾端悬挂着彩线三色球。虎背绣着蜈蚣,虎足上装饰着云勾子,而虎的翘尾上悬挂着彩线蜘蛛,与蛇尾三色球前后呼应,色彩艳丽,又有动感,造型奇特而美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在展览现场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不能孤立地看民间手工艺作品,要联系其出产地和流行地域的历史、民俗、考古及民艺综合来看,它这样造型,不是随便好玩,而是有意为之。”
在靳之林教授的启发下查对文献,并对生产地、传承人考察求证,我们了解到:这种布老虎承载着很多远古图腾文化的符号信息。虎、蜘蛛、蜈蚣等是作为太阳崇拜的炎帝部族的图腾;而龟、蛇、鱼、蛙等,则是黄河流域黄帝部族的图腾。用鱼、蛇作为虎的鼻子居于虎面的中心位置,正是象征着黄帝部族对炎帝部族的征服与融合。蛇口虎嘴的彩线三色球是兔子,古文有“兔,吐子也”之说,象征着炎黄部族的繁衍和生息。蛇尾上悬三色球是“蛇盘兔”文化的艺术表达,“‘蛇盘兔’则反映了图腾蛇对繁衍的子孙的保护抚育意象。”这也是当地广泛流行“蛇盘兔,必定富”旧式婚俗文化的一个集中反映。而耐人寻味的是出产并流行这种布老虎的山西离侯、长治、定襄一带,恰恰就是远古时期炎黄部族生息活动的交汇地段。难怪有专家学者讲,民间艺术是打开远古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因此,这种布老虎与现代开发的纯装饰性的布老虎不同,它是黄河流域农业民族千年传承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而熊罴貔貅等,则是远古北方的部落民族,表达的是黄帝、炎帝、蚩尤等部族之间征战、融合的历史传说。把传说表现于民间艺术,就往往是远古图腾符号“有意为之”的聚合。这种布老虎就承载有这样的文化特征。
作为民间手工艺品,布老虎往往拟人化造型,昂首翘尾,吹胡子瞪眼,憨态可掬。但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布老虎艺术本身,而是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的中华民族本源文化和心理素质、感情气质的凝聚结晶。
四 不断传承审美价值和创造价值,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民间布老虎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聚结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不但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而且还能积累创造智慧和灵感。让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这种“点石成金”的精神智慧。
众所周知,但凡是民族的东西,都能促成艺术家的成长和诞生,他们徜徉在民族文化的海洋里,吸收着民族学、民俗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类丰富的文化素材,在自己的领域里建功立业,不能不说这是民间文化的功劳。而民间布老虎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如民间布老虎的各种玩具,采用很多原色造型的模式,彰显碰撞中业已形成的张力感,人类心理知性的夸张、质朴、简练、夸张等因素暴露无遗,浓缩着人类感知心理的精华。而像贵州黄平的泥哨龙,它将有史以来,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物“龙”的形象做了精心雕琢描绘,使人们对炎黄子孙作为龙的传人有了新的感受。
从这些精湛的技艺里,我们不但能欣赏到民间布老虎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技巧,也能了解各地独特的风俗民情、百科常识。民间布老虎的表现形式各异,飞禽走兽、神话人物、器物图形类俱比比皆是,这些同时也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艺术源泉与灵感来源。无论是从取材上,还是从风格上,都反映了劳动者从原始文化中继承而来的“万物有灵”、“生命追求”的理念和修养心性的文人传统。千变万化的取材,妙趣横生的造型,巍然大气的神韵,寓意吉祥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令人神往的艺术价值和精神气质,体现出人类丰富的智慧,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名片。
大凡艺术品,都兼具认知性和情感性学习的功能。民间布老虎作为一种艺术品,同样可以将智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培养欣赏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既是一种批判性学习,也是一种知识再沉淀。民间布老虎各个工艺的细节涵盖的文化知识丰富,内容广泛,除了能满足现代创意艺术教育对于原创艺术、民间手工艺术等传承下来的接近人类本身艺术的精神追求与心理要求外,还有助于鉴赏者对传统文化进行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保持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认知。民间布老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情境,使我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也感悟到民间纯朴的智慧,并积累起相当的审美感觉经验和文化感受。它将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人文营养和现代社会文化心理汇集交融,从创意源和创意机制两方面促进创意美术教育发展,而且还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转化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帮助实现和促进实践者心理的良性发展。
五 拉动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内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其历史的和社会、国际、国内的背景,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和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数情况下,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同时也是明天的预示。从根本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该文化遗产的人的保护。同时,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也特别依赖于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可喜的是,当前政府的重视,民间的热情,学界与商界的参与,传统民艺融入现代生活已渐成现实。山西布老虎也已形成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山西长治建有“锦绣坊”、“锦绣人家”等,集中民间手艺人进行经营性生产。一件件以布老虎为代表的乡情浓郁的民间吉祥物被开发出来,载着华夏文化的厚重风习和东方情致,流传于社会,并走向世界。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说:“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如果我们进入龙应台所期待的那种境界,传统就活在我们中间了。我们每个人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优秀者必成为涵蕴传统味道的现代人。由此,我们必须看到,像布老虎这种产生于农业文明至今仍然鲜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传统技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对传统的记忆。但重建我们的文化传统,创新和想象力非常重要。没有缘于传统的创新,重建传统不过是一句空话。因而,我们建设现代化是不能不向传统寻求资源的。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内需。
在北京举办的这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期间,集中展示的上百项如布老虎一样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制作、使用、艺术性和传承诸方面达到的最高成就,既是我们反思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生存与发展的契机,也是我们高度关注、传承传统、珍视传统的契机。希望借这一契机,以布老虎为代表的民间手工技艺及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珍视。
展览虽然结束了,但这个展览上以布老虎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现状,给人最强烈的影响应该是信心!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唤起的保护、传承意识的信心;在当世文化领域进行学术探究、融合创新的信心;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走向未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2]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3]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4] 何兹全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
从《诗经》中的商人诗歌,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汉代梁园作家群的辞赋,再到宋代应天府文人群的经济文章.以及明清时期归德府家族文人群的理学与诗文,豫东商丘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富.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及特色性也不能说不突出。但在长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这些地域文学(文化)知识却不受重视,结果可想而知——必然造成大学生相关知识的缺乏,进而导致疏离甚至排斥、贬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很多文史专业的毕业生,说起石延年、张方平、吕坤、沈鲤、宋荦等商丘古代作家,往往茫然不知,即便从《桃花扇》了解到商丘有个才子侯方域,但具体生平、创作情况却不甚了了。很多学生来商丘后往往满怀神往地游览古城景区,却败兴归来,因为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古城的城墙、街道,不是污染的南湖水,也不是八关斋中一块块冰凉的石碑,而是城墙下所蕴藏的文化.是从宋国、梁苑、睢阳到应天府、归德府的历史渊源,是从老庄道家到梁苑辞赋的瑰丽想像,是从睢阳保卫战到“古城家”的忠肝义胆,但目前情况下不必说古城居民,即便是景点的工作人员、导游,因不具备深厚的乡土知识、地域文学(文化)知识储备,对很多古城文化知识不知其然,更不要说知其所以然了。改变这一现状.宣传商丘地方文化,必须从挖掘商丘地方文献资源人手。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挖掘地方文献,充实商丘地域文学(文化)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商丘和母校的文化情感。培养本籍学生的乡土自豪感,进而宣传和传承商丘的历史文化传统。
商丘地方文献看似范围狭窄,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时而反映的是升平盛世,时而展现的满目疮痍,时而是才子佳人的文人风流.时而是忠臣志士的慷慨悲歌,无论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无论是嬉笑怒骂,还是呜咽悲鸣,都真切地展现了文人们的心灵图景和时代烙印。要想了解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图景,只有建立在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献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或是生拉硬扯、人云亦云,比如有的学人为了追述商丘久远的历史,把甲骨文中的“商丘”均认为就是现在的商丘;为了追述商丘是商朝、商文化的发源地,把阏伯和契视为一人;把商人的征伐说成是旅游,进而得出商丘是中国旅游的发源地。显然,这与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精神是有悖的。另外,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家族文人群与明清易代的慷慨悲歌。可以说是商丘地域文学(文化)的重要分支,然而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即便有些关注,也往往是人云亦云。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原因就是对商丘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不够,造成视野不广、“文献无征”。这与地域文学传统的挖掘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建立,是不相协调的。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在教学中挖掘地方文献、充实地域文学(文化)知识,能够发挥文学(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作用。商丘地方文献中有着丰富的文学与文化图景。比如,张巡、许远的忠贞之情与睢阳保卫战的激昂慷慨,明末吕坤、沈鲤的忧国忧民与鲠直方正,侯恂、侯恪所代表的东林党人正直慷慨,很好地诠释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用世精神,这些与爱国精神培育、中国梦的诠释是一致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整理地方文献、充实古代商丘地域文学
文化知识的探索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相适应的地方文献主要是指其中的古籍,“大而言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著作者着眼。即凡乡人著作,不论其内容是否涉及乡土史地,不论其为经史子集,均属于地方文献之列;另一大部分从著作内容着眼,即内容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如旧志、史载、诗文、疏奏、家谱(以及碑版、题刻等虽不以书籍形式传流者)等等,均为地方文献之类。”Ⅲ位于黄淮海平原的豫东商丘,地域文化资源丰厚,历史上虽然经历多次黄河水患,一些文化遗迹尘封地下,但保留至今的地方文献仍十分丰富。从本校图书馆地方文献部目前收集的情况来看,大致形成了商丘古代文人著述、家谱、金石拓片、古旧地方志等四大系列。其中商丘各地文人作品有记载者共计680人,著作近2000余种。存世者约600余种:家谱已有350余部1800余册;金石拓片共计5大系列、11类、1430余种,近1500幅。包括商丘、豫鲁苏皖交界区(在古代行政沿革上曾隶属于商丘)汉画像石拓片、商丘地区墓志碑刻拓片、河南近年新出隋唐墓志拓片、中国金石集萃拓片(其中含《商周金文》、《商周秦汉金文集萃》《汉画像砖拓片》、《秦汉瓦当》、《历代铜镜》、秦汉砖铭拓片等)。另收先商、古宋国及西汉梁国的各种文献、出土简牍、汉代陵墓、汉画像石研究资料较为丰富,约2000余种、3500余册。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收藏,亟待整理研究。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为商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研究商丘地方文献,完成《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宋荦研究》、《沈鲤集辑校》、《商丘古代文人著述总目提要》等书稿多部。同时,指导学生研习商丘地方文化,多次为学生宣讲商丘地方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古代文学课堂
目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册,主要是按历史顺序的方式排列知识点,朝代之内按文体、作家(群)等结撰。由于篇幅限制,知识点往往很难与地域文化因素结合。近二十年来,地域文化研究的勃兴。相继催生一些地域文化史、文学史、历史著作,这为进一步开拓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在这一大潮影响之下,有关商丘地域文学、历史的著作如《商丘古代文学研究》、《商丘文学通史》、《商丘通史》等相继出版,为人们进行地方文学(文化)教学提供了较系统的参考资料。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古代文学课堂,必须注意把握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必修课,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知识,课堂教学时须把握这一主线,保证“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任务的完成,地域文学知识则只能作为其中的点缀和补充。比如,《商颂》是《诗经》教学较少关注的部分,就可以结合宋君祭祀祖先的《玄鸟》、《长发》诸诗,将商丘与商族、商人、商文化的关系穿插于商丘地域文学的形成探讨中。“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刘武”『21。在刘武身边形成的梁园辞赋作家群是汉赋发展史中重要的文人群体,在讲授汉赋时,不妨将梁园的兴废、梁园文学意象的形成与影响以及芒砀山梁王墓群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汉梁文学与文化的感悟和认知。而在学习《桃花扇》时,不妨将介绍侯方域与雪苑社、明清时期商丘的家族文学等结合起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灵活的穿插和补充.使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与身边的地域文学紧密结合.以显示出古代文学的可亲可近。另外,还可以开设古代文学的专题选修课,专门系统地介绍商丘地域文学,如《明清归德府望族与文学研究》课,分为归德府地域文学传统、明清归德府望族文学群体的形成机制与特点、明清归德府家族性书塾书院与文社、园林宅邸与明清归德家族文学、商丘侯氏家族文学研究、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等六讲,以家族文化为切入点,综合政治、文学、文化与地域的多重关系。
(二)将商丘地方文献整理与实践教学结合
厚重的商丘地域文化,丰富的商丘地方文献.虽然已经引起广大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兴趣和重视.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广大学者还是地方政府部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没有系统、深入地收集、整理和挖掘,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我们现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是不相称的。改变这一尴尬境地的有效途径就是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商丘地方文献,无论是商丘籍古代作家的著作,还是非商丘籍古代作家描写、记载商丘人情风物的作品.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既是商丘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集中体现商丘地域文化精神的系统资料.是我们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文献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将地方文学知识嵌入教学中,而且应将商丘地方文献整理引入课堂,优化实践教学。首先,带动学生开展地方文献的实践调查。商丘师范学院生源主要来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地区为多,这就为开展商丘地方文献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再者,利用寒暑假期、法定假日或者周末,灵活安排,开展地方文献的实践调查,这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内容可以是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家族家谱编纂、收藏情况,也可以是商丘地区寺庙建筑保存状况及庙会资料,甚至学生身边的碑刻文献资料、家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著述,都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亟待调查、收集的地方文献形式。笔者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就曾发动学生对商丘市区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如八关斋、商丘古城、火神台、燧皇陵、张巡祠等,开展碑刻文献资料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和整理,不仅使学生对商丘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以碑刻文献为题还获得了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校勘古籍和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实践训练。作为地方院校,商丘师范学院的古籍收藏相对较少,学生学习生活中很少能见到或者触摸到古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不仅以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讲解,更应当引入实践训练,将整理古籍与教学及学生实践学习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强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古籍文献的句读、标点等方面的训练。笔者在地域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相继获批“宋荦研究”、“沈鲤集辑校”等多项社科或古籍整理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进来,以课题带动读书,又以读书带动毕业论文的撰写。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处理期中考试、作业与古代文学的日常学习.以整理商丘籍古代文人著述的形式,作为期中考试或者日常作业内容,学生不仅了解了古籍的面貌,还运用了古典文献、古代汉语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一点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每年暑假进行的“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或者成立兴趣小组,教师选择若干个商丘古代文学课题,指导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做一些地域文学的研究工作.以此带动和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这不仅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和有益实践,也将为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将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结合
在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应该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带领学生作实地考察,在实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场景,力图实现古代文学作品的“可触性”。比如讲授孔子《论语》,可带领学生参观夏邑孔子还乡祠:讲授庄子散文,可带领学生考察庄子墓;讲授汉赋,可带领学生参观清泠池、平台以及芒砀山梁孝王墓;讲授杜甫的《遣怀》与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可带领学生参观商丘古城,慨想汉唐时睢阳城的繁华与安史之乱惨烈背后睢阳城的破坏;讲授范仲淹诗文,可带领学生参观应天书院;学习《桃花扇》,可以参观壮悔堂、香君墓。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广阔的社会中,结合所学知识,与文物遗迹、名胜古迹接触,在实地考察中夯实书本知识,这也是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要求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结语
关键词:媒体英语背景知识先验图式块式词汇文化盲点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也在不断地加强。随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英语,如:“ChinaToday”,“ChianDaily”,“BeijingReview”,“ChineseLiterature”,“The21stCentury”,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第九英语频道和四频道的英文节目,从不同方面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等,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改革所取得的各领域的成就。中国媒体英语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益。
一、中国媒体英语的特征
首先,中国媒体英语除报道国际新闻、海外风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而且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偏重,“BeijingReview”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动态为主;“ChianToday”则以中国民族风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主;“The21stCentuyr”以世界热点、中国商情、语言教学、高教与就业为主,面向中国数百万高校学生。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媒体英语的专栏性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同国外期刊一样。定期发行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及时反映变化的社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媒体以相对固定的栏目从不同的社会视角追踪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其语言风格、词汇选择的倾向性也就相对一致,即某一语域的词汇出现频率就比较高,有利于语言词汇的认知与巩固。如“BeijingReview”自然景观类的栏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国的黄山、武夷山、长江两岸旅游、黄河文化巡游、丝绸之路风情、美丽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道教名胜武当山等。这里不仅可以同现描述山河壮丽、秀美的语言词汇,而且具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特有’语言表达,如:beautyspots,scenery,scene,scenicspot,att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attarct,charm;theSilkRoad,Taoist。Taoism,等。
其次,中国媒体英语与汉语媒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协调性。由于中国媒体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外宣传中国,因此其内容与汉语媒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国际形势等领域,英汉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同样内容的事实信息。最后,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融声像为一体,更富有真实性和形象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真实地传播和宣传发展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时也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声像资料。
二、媒体英语与英语教学
中国媒体英语以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符合阅读过程中的“图式理论”。背景知识是阅渎理解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即各种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理解某一主题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先验图式论认为,语篇是为渎者或听者提供一个引导,只是他应如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或理解意义。只有当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图式”与语篇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实现。这种背景知识以特定结构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相互联系的“先验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先验图式与阅读语篇越吻合,阅读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则越难。而中国媒体英语与中国渎者的先验图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这不仅取决于它们生长于这个社会,而且汉语媒体不断强化了他们的各种知识图式。因此,中国媒体英语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预测性。
由于学生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阅读目的语文化的语篇,往往存在“文化盲点”。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其交际内容往往具有中国文化的渊源,目的语表达潜意识中就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在此转换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文化或语言上的冲突”。这不仅形成理解上的障碍,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者,如果语篇主题渎者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而中国媒体英语则消除了这种语言“文化盲点”,便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在语言的应用过程当中,避免了“潜意识”翻译的过程。媒体英语广泛的题材范围,都与学习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符合读者交际“动机”的需要,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媒体英语专栏性的编排,符合语义关联的语言特征。语言词汇的“语域”理论和“板块式”结构认为,同一语域的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主题的语篇中。现代语言学家利用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英语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仅仅通过单词或固定短语的使用来实现的,而自然话语中的90%是由处于两者之间的半固定“板块”结构来实现的。语言学家Becker认为:“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prefabricated)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即语言的记忆与储存和输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而媒体英语的“主题块式”专栏结构,不仅有利于“块式”语言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块式”词汇的调用和激活。
三、媒体英语教学思路与实践
中国媒体英语独特社会背景特征和目的语风格,符合现代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及教学需求。这一点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传统的教学以目的语语言材料为主,从而忽略了日益普遍的反映中国社会的媒体英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目的语教学,而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媒体英语解决教学中一些困扰学习者的“文化盲点”和“交际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
媒体英语教学应以“主题”和“时事焦点”阅读为主,这是由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决定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的重复和出现频率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强化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增强背景知识图式。以此为依据选择学生关注的媒体英语资料,即增加了可渎性,又符合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语言学习的渴望中,交际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兴趣得以培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题教学应“追踪事实焦点”,以课堂阅渎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课下从不同的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大量阅渎同一主题的语篇.掌握反映主题的不同角度和观点。按主题分类收集相关词汇,做到主题与表达的统一。如“人大”与“政协”两会“热点”;暑假前的“旅游专线”阅渎;毕业在即的“就业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