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第1篇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部分学生厌恶作文,害怕作文,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他严重妨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求过高,作文技巧指导多,而对学生作文的心理素质训练少,因而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提到上作文课学生就感到头痛。要解绝好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必须要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作文心理素质的训练,使学生有作文的欲望,把作文当作自身的一种需求,在任何情况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作文的心理承受力,从而把作文写好,要达到这一点,以下三个方面的把握尤为重要。

一、 观摩作文,增强学生不惧怕作文的心理素质

学生惧怕作文是教师的要求过高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造成的。须知小学生作文是练习作文,是些简单的记叙文,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把事情的经过些具体,写得有条理,语言通顺就行了。教师应当把这一点向学生说清楚,讲明白。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观摩作文的教学,从学生代表的作文中看到作文是怎么一回事,以消除神秘感,去掉恐惧心理。当观摩作文写出来以后,一方面,教师指导写作者向其他学生谈写作过程和体会;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进行带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议,把观摩者带入跃跃欲试的情境之中。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就是“这么一回事”,“别人能写好,我也会写,而且能写好”。

二、 实地学习,增强学生作文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对作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写作欲望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给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用语言文字再现生活乐趣,明白写作的必要性。在实地练习中,教师对学生要经历的事情的选择要合乎学生的心理趋向,也就是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每个学生都喜欢做愿意做的事情。如春游、做游戏等。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写作内容、写作要求、写作方法上提出具体意见。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实地练习中的典型,特别是那些平时害怕和厌恶作文的学生,一经发现他们写得好的作文应及时鼓励、肯定,以激励其他同学,这样来增强学生作文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 强化训练,提高情绪控制力

学生对作文神秘感消失了,心里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这还不够。因为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心血来潮快,消失也快。要把作文变成学生的自觉意识,还要根据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内容强化训练,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情绪的控制力。强化不是强迫,而是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作文的自觉性,使学生有自我强化训练的自觉意识。要做到这一点,(1)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经常写片段。(2)阅读教材要与作文训练密切配合。(3)严格按教材规定的内容写好作文。同时,还可以搞些不同形式的作文竞赛来强化作文训练。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才教育需要从全方位全面提升。知识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考察我国小学生心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都有发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的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受不了学习成绩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还有一名男学生因女友不接受自己的求爱而举起屠刀,杀害了女孩的全家,等等。他们的心里都有障碍,性格比较脆弱。有的厌学习,有的缺乏自信,经不起一点挫折委屈,有的不会与人交往,自私任性,不懂得关爱他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动不动就想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或者杀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国家教委新颁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说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好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范的学习兴趣。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无形当中,这种溺爱成为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这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小朋友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开始争吵,非要让自己满意为止。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三)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的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老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甚至服药或割腕自杀。一位即将升初中的女生曾因家长不让看“超级女声”,将自己反锁在屋里与家人“对峙”几个小时;一名小学生因受不住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将全部的教科书撕得粉碎;一名学生因为遭父母斥骂而离家出走……这些孩子之频繁出现如此极端的举动,都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但那些都是事后诸葛,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

2、教育理念以学习论英雄。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得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应该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不敢问,同时也没联系孩子的家长,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二)家庭方面

1、物质的满足磨灭了自我奋斗意识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城市到乡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吃喝不愁,要什么有什么,这代人体会不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过上与其他孩子那样奢华的生活,竟不惜放弃自己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种轻易得来的物质享受,让他们体会不到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一真理。

2、过度的宽容与爱护模糊了对与错

“六爱一”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而且,这种教育抚养的方式使得孩子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就是没错,即使是错的,我也要一意孤行,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不能接受任何批评的“自尊心”。总而言之,在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期,不能让宽容和庇护模糊了是非。

3、独处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的玩具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溺爱削薄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中,家长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力的井井有条,孩子摔倒了家长扶起来;孩子上学,专车接送;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去学校理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赶紧请家教;家务活不让孩子干,这种种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减少了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一句逆耳的话都不说,怎么会让孩子承受社会上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呢?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待胜负、输赢、批评的平常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各个阶段均可进行,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生阶段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有效,主要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经历都很有限,各种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思想相对简单,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真实的表露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捕捉小学生的心理信息。此外,小学生内心有意识的闭锁不够明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毫无保留的接纳老师的各种有效地教育信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比较大,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社会性、道德品格、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易于培养。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相关研究也表明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长效机制。小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对待心理咨询就向感冒看医生一样正常,有心理障碍应该及时去找心理医师咨询。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咨询中要告诉学生彼此之间的谈话会保密的,或者学生信任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要设身处地考虑,动之以情,正确疏导。总是,遵循聆听、保密、疏导原则,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前预防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2、开设心理教育课,用真实的案例或者参与式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教育课的开设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引起共鸣,为了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健康的与病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采取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观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视频,图文声合茂地展现少年如何走向犯罪的道路。(2)角色游戏。老师可以利用让大家排练“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话剧活动,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的和别人真诚沟通。(3)集体讨论。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课上讨论活动进行自由发言。由于小学生容易受集体的感染,所以通过集体成员充分发言,形成集体共识,这种共识可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关注“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通常所说有各种问题的“差生”和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歧视他们,更不应该视他们为包袱,而应加倍地关注、鼓励他们,并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在教师的爱心帮助下,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和自卑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手段,以“人人都是好学生”为理念激发每个学生的向上、从优的欲望。从而改变其说谎、骂人、作业不完成等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4、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观念的形成。没有了溺爱,孩子才能独立,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教育孩子。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家长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什么称呼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同时,学校老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韩清华.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浅析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陆远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学校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适量的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提升心理素质。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不良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 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构建健康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因此,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小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另外,要上好健康理论知识课。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与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早晨起来活动活动腰,一天精神好”。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心理环境中最敏感、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o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诚然,体育有竞争, 需要人们有竞争意识、能力和品质, 但体育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性活动,需要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帮助, 很多竞争又是在内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的集体行为。体育活动中的游戏、球类、舞蹈等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交往动机、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团结同伴、服从裁判、尊重观众, 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三、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注意身心协调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承受胜利、挫折、失败与逆境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有的学生本身体育基础差,对上体育课的信心不足,特别是和其他好的同学相比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因此产生自卑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理差异,因材施教。对这些学生,教师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特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之对学习技术产生信心。

四、树立公平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的人是均等的。“公平竞争 ”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观念。 此外,为增加比赛的激烈性与趣味性,可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分赛”、“让距跑”、“让时赛”等方法,使比赛在“人为公平 ”的基础上进行 ,动员学生 (特别是体育学差生 )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的锻炼与提高。 由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比赛,例如举行班级间的足球赛、篮球赛等,教师既要对其战术进行指导,还要对其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使学生心理更趋成熟。

五、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个性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排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扣球技术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吊球技术;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中一、二”进攻技术,再学“马蹄”型防守战术时就显得很容易,这种动作技能迁移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称负迁移。在体育课上,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天的生活环境对其培养和发展也很重要。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在心理上的感情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不同的个性能力,如运感知觉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比赛情况下形成的特殊的性格、自信心、稳重、冷静、机智勇敢、协同作战等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必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小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第4篇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19,(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2019-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19-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9,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19.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19,(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19.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养 小学生 人格 意义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大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这种畸形的社会意识也让教育变得功利和世俗,成为迎合社会生产的训练工具。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与内在素质的提升背道而驰,形同虚设的素质口号,唯分数论的教育文化,最终导致学生的教养在一定程度上流失。随地吐痰,不讲礼貌,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人比比皆是。

小学生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教养的缺失将直接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造成影响。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在发展小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他们的人格发展,教养具有励学敦品、陶冶情操的“净化”功能。进行小学生“教养”教育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教养”教育的含义

严格来讲教养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养关注人品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是素质问题,常用作形容词和名词。对它最为贴切的表述是德语Bildung,意指个人内在精神的塑造与道德品质的充实完好。教育则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多体现在动词上,是一个过程或者过程导致的结果。

“教养”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小学生“教养”教育就是采用间接熏染的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养”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根据小学智力发展状况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小学生“教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2.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3.诚实守信的待人原则。4.懂得守时、惜时、遵守秩序。5.学会关怀、尊重与感恩。良好的教养不是天然生成的,它需要一个不断成熟成长的人生过程,一个不断学习、充实、进取、失败、振作的过程,它需要家庭熏陶、学校教育、个人修习共同作用。

二、“教养”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意义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总是与人形影不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生活与成长。乌申斯基曾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对于事物他们喜欢模仿,具有很强可塑性,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较容易被不良行为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心理学的研究可知,负面情感对人的影响总是比正面情感大。在面对不良行为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常常会不加思考全盘吸收且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第一步是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必要性。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培育,它需在小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将正确的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让小学生主动利用自己拥有的道德知识来判断,控制自己的行为。中国古时《三字经》有阐释,教养是人从小习得的规矩,是人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教育首要内容就是培养个人从小的行为习惯,训练人言辞有礼、举止有度、谈吐有节的行为方式。“教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教养决定着个人品质的高低。提高小学生的教养程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形成健康的公共意识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公共意识,对于中小学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重点实现的德育目标之一。公共意识的培养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按照现在小学德育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软肋,学校德育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完成这项工作。按照实际情况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教养”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手段,对于现在无法打开的困局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要培养的公共意识,不是要将每个学生都变成无私奉献的人,并不要求他们按照利他主义的原则来做每一件事,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原则。“教养”教育在促进小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最简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教养中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达到让小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体会的目的。最终,是要在无形中培育、训练小学生如何运用已有道德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从而能够自我约束,懂得尊重,学会关怀,做人做事都为自己和他人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公共意识在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中自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