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学习动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作用日益突显,我国也始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肩负着不可或缺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作为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学习动机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而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创新意识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较统一的研究结果。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进行研究,同时考查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沪杭两地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同济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六所高校,共发放问卷41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92.19%。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的学习动机量表采用的是台湾学者余安邦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该量表包括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个维度,其中内部学习动机有六个题项,外部学习动机有七个题项。已有研究都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采用王琪琪编制的大学生创新意识问卷衡量大学生创新意识,其中包括创新认识、创新情绪、创新准备三个维度,该量表信效度良好。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法,当场发放并回收问卷。

三、结果

1.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描述

整体而言,大学生学习动机均处于中上等水平(中等为2.5分)。学习动机量表总分M=3.450,SD=0.472。其中,内部学习动机最高(M=3.837,SD=0.749),外部学习动机最低(M=3.119,SD=0.638)。可见,目前沪杭地区大学生学业动机中内部学习动机最强,外部学习动机次之,总体而言沪杭两地大学生学习动机处于中上水平,这也恰恰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有相对较强的求知欲。

2.不同变量下学习动机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t=-1.821)与学习动机量表总分(t=-2.077)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外部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量表总分均优于男生。

(2)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学习动机差异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在学习动机量表总分(t=3.863)及各分量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在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总分各个方面均优于非独生子女。

(3)是否为学生干部对学习动机差异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为学生干部在学习动机总量表(t=5.345)及各分量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学生干部在学习动机量表总分、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方面均优于非学生干部。

3.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学习动机的相关分析

考察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关系。结果显示,创新认知与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创新情绪与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创新意识与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4.大学生学习动机对创新意识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本研究以大学生创新意识为预测变项,学习动机为效标变项进行复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对学习动机的作用。创新意识分为创新认知、创新情绪、创新准备三个维度,故以上述三项为自变量,学习动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预测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创新认知维度标准化回归系数β=0.251,T=3.839,极其显著;在创新情绪维度标准化回归系数β=0.029,T=0.430;在创新准备维度标准化回归系数β=-0.028,T=-0.548。可知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预测变量为创新认知。(标准化系数R=0.257,调整后决定系数R2=0.066,F=14.392,p<0.001),并能解释学习能力总变异量的6.6%。

四、分析和讨论

根据本研究调查结果可知,沪杭两地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水平较高,尤其是内部学习动机。同时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学生干部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这恰与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觉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家庭因素影响也越来越小这一特征相吻合。同时,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学习动机关系密切,创新认知、创新情绪、创新准备均与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创新认知对学习动机的回归作用显著。这说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发展对学习动机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也显得迫在眉睫,理清大学生创业认知培养方案,激发大学生创业情绪,探索提升创新意识的具体手段和方案则更具鲜明时代特色和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王琪琪.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特征及创新意识培养开发的探索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技竞赛

0 引言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领域进行开拓性劳动,并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而这种只注重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1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很多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模糊,不知道什么是“创新”,更不理解其内涵。特别是,众多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认为创新就是搞技术发明,是理工科类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导致对于创新性的工作不关注,更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是创新行动的前提,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大学生是不可能开展创新活动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商管类大学生不像理工科类大学生有比较多的实验课时,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所以认为自己无法进行管理理念或运营模式等问题的创新研究,难度比较大,这样从一开始就对创新不抱太大希望,导致主动性与参与性不足,即使有部分学生参与也多表现出上级管理部门的任务下达,完成任务代替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参与创新活动中很多同学缺乏一种克服困难、积极创新的精神,遇到问题不是与创新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来解决,而是首先认为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是很难解决的,如果解决将会浪费自己的很多时间,以致考虑尽快离开创新团队。所以如何增加商管类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当前培养方案修订正在探讨的问题。

2 借助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集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于一体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成为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科技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载体,竞赛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活动中。通常学生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新的创意、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这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任何一种科技竞赛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用于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去查阅并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科技竞赛活动中,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锻炼,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前以科技竞赛活动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邀请成功创业家做学术报告、就业指导等系列讲座,不仅能够从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另外,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大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将难以进行。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专业,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构建良好平台。

3 结论与建议

由于目前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再加上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这也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一课。因此,从学校方面首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进行管理,如可考虑给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相应学分奖励及物质奖励。另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2):141-144.

[2] 赵希文等.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67-70.

[3] 邹广平.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28-129.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交流平台

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是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任重道远。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2009年我院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15项,发挥管理服务的作用为培养创新人才搭建交流平台,让师生有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是顺利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参加创新活动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缺乏参加创新活动训练的机会,可谓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现在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比重也逐渐增大,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1.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理念陈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漠视。在很多高校考研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还是学校衡量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考研热 、“过级风”仍是校园的主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的不足,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遏制。造成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被扼杀在摇篮里,人才的发展失去了其个性特征,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创新教育环境的缺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依赖于创新教育氛围的营造。这其中的硬环境包括学校的资金投入、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及实验室开放条件等。而软环境则包括学校的教育体制、学术氛围等。

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导

1.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创新能力是使学习者初步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一般工作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和物化能力及产生创造发明成果的能力等。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因为在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因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供条件,通过系统的引导和训练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发展为创新动机、创新意识,而最终有才能形成创新思想升华为创新能力。

2.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导。指导教师是为参与项目的学生所配备的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在系统理论和导师辅导下开展活动,在学生需要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是创新教育的主导。

我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导师,都是学院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知名教师,在各自的科研领域都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新观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创新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应的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开展创新性教育科研活动所必需的素养。

导师在他的研究领域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对大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起着权威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创新实验过程中,不仅学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感受到创新能力的增长的快乐。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创新人格的言传身教。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导。

三、交流平台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学术交流不仅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体现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一个主要标志。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重大的发明、发现和创造,可以说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绝不是某个科技精英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学术交流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和老师冲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借助交流平台的作用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发挥管理的作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铺就成功之路。为积极配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的全方位实施,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积极推荐优秀项目到学校参加评审。2009年我院有15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获批,并已正式启动运行。

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制药创新人才,全面掌握学院创新性实验项目进展状况,做好监督检查和项目交流工作。学院组织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交流会”。畅通了参加项目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沟通渠道,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工作思路、具体做法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交流沟通,并就创新性实验项目得继续深入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交流融合探索,为给参加大学生科研和创新性实验的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学院还将定期召开项目交流会,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记录、中期检查制度,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督促项目的运行,及时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并组织一些“名师名家讲坛”及“大学生创新沙龙”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力推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无疑给师生交流创造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沟通的纽带,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创新训练的的机会,鼓励更多学生都来参与,尽可能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有创新的空间,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创建适合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想,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在高校培养出一代具有良好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迟岩,解源,洪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5 ,( 5 ).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创新意识;研究

篮球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篮球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篮球技巧与战术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1.1研究对象

在进行调查之前与各大高校进行联系,共选出了200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调查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

1.2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在2000名大学生中,有1399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高的地位,占据总人数的69.95%,其中1399名学生有大约2/3的学生都是男生。有312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不是非常的大,但是还是对于篮球运动基本认同的,占据总人数的15.6%。还有一部分是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是可有可无的,共有203人,占据总人数的10.15%,其中大多数都是女生。最后就是对篮球运动非常不认同的,认为篮球运动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有8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数据情况见表1。

2高校篮球教学对大学生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调查知道,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篮球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篮球是一门非常自由的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碰撞来挥洒汗水、强健体魄,而且这种自由的运动对于拓宽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很大的帮助[1],尤其是当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是走到死角的时候,适当的运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质,深入的挖掘其创新意识,往往灵感就是这么自然地产生的。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的教育与初中、高中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大学提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模式让很多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学生非常的迷惑,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人可以去谈心,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偏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2]。但是通过篮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篮球的赛场上面,无关你是谁,你经历过什么,大家都是单纯的凭借对于篮球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在篮球活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也可能会遇到与你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会成为你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好伙伴。由此可见篮球运动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只有心灵开阔了,思维才能更加灵活,才有更多创新的想法。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他们心里是五味繁杂的,有面对残酷的社会的恐惧,有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还有面对人际交往的紧张,一旦脱离了校园的保护,往哪里走、怎么走就都是靠你自己来决定了,因此对于不同事情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运动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篮球比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面对不同状况的应变能力与解决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一个铺垫[3]。

3如何有效的提高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1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

通过对于篮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来看,已经了解到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篮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首先就是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尤其是要以实践教学为重心。对于篮球而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只有能够实际应用出来才算是学有所成。

3.2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对于篮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门体育学科,篮球的实践性非常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内容将直接通过学生的实践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样单一,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引导上面而不是对于学生的教育上面,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问题,并积极的为学生解决在篮球只是和技巧上面的疑难问题,学生要依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篮球技巧与战术,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4]。

3.3注重对于篮球战术和技巧上的培养

在篮球的比赛场上面,出色的篮球技巧是一方面,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篮球战术。只有能够将篮球技巧与篮球战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技巧是对学生身体灵活程度的考验,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去提高。而战术则是对学生智力的考验,战术不仅仅是研究比赛中的攻与守,还包括记忆能力、思维模式、逻辑分析、准确预测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篮球运动的战术对于学生有着全方面的要求,这种全方位的要求就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思维逻辑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要灵活、冷静、一丝不苟,还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战术设定上面要以全体的利益为基础,个人得失要暂时放下[5]。总而言之,篮球战术与技巧上的培养对于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篮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在社会中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邹虎成.明星效应对山东省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闫慧民.山西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姚如好.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366.

[4]邢佟佟.河南省平顶山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经类大学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33-02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级经济管理类人才,财经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管理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加强财经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涵义

创新精神是指创新主体在对创新需求、动机、兴趣、观念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敢于怀疑与批判、勇于探索与冒险、追求突破的精神意志的一种创新态度与追求,包括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精神、崇高坚定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执著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本文所指的培养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行为以及能力,即要善于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活跃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激励创新行为,增强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人们改变客观现实的创造性活动。简言之,实践能力是创新主体对创新观念与意识、创新思维与知识的驾驭和运用能力。它是培养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学生才能巩固和发展自身知识与技能,熟悉掌握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创新型人格。

二、财经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弘扬创新本性的必然需求。作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财经类院校因此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当前财经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比较低。综合原因,主要体现在:

第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由于受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影响,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僵化、缺乏系统化,仍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未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过多强调机械化记忆、表面性理解与简单化运用,不注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与思维方法训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互动参与性不强,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灵活多样性、可操作性,束缚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二,创新教学师资匮乏。当前,财经类院校中有部分教师不曾走访过社会或有过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或创新创业艰辛经历,致使对社会需求变化趋向、创新创业领域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缺乏良好洞察力。只有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精通,他们只能照本宣科,从而失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基础;教师队伍中虽有些学术精英型教师,但能站到当代科学知识前沿的、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高层次创新型教师较缺乏,创新教学师资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与力量的匮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

第三,财经类大学生自身原因。作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主体的“90后”大学生,财经类大学生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总体表现:一是创新观念与欲望不强。虽不满于现状,但很多学生只会满腹抱怨,意志消沉,行动信心不足,缺乏实践动力。二是创新精神缺乏。受应试教育、专业设置过细、知识面窄、技能训练不够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局限于书本知识所教授的定理规律,缺乏大胆求异求新、深层探索的创新精神。三是创新毅力不足。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的关键性,但在实际创新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追求。四是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不高。很多学生想创新却不知该如何去创新,创新性思维方式缺乏全面性、深度与新意,缺少百折不挠勇于实践的精神和敢于实践的实际行动。

三、财经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一)强化领导,更新观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设置研究与指导创新教育领导机构,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思想、组织保障;更新观念,以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培育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融进学校办学思想与定位,把追求与鼓励创新理念纳入大学精神与校训校歌,培养学生敢为人先、勇于拓新精神和意识;确立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财经类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科学专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和创新活动,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财经类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采用启发式研究型教学法,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启发式研究型教学法,是启发性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即在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讲授基础上,通过问答法、内容不完全法、角度法与讨论法等创造性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并从事一定科学研究的教学方法。它注重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统一,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行业现场,了解行业动态,提前介入科学研究,为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齐抓共管,强化系统性培养,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齐抓共管,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开设创新主题教育网站或微博,开展“创造・创新・创业”大讲堂,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举办包括科技创新与人文素质讲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竞赛系列活动在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中心,创建校内创新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及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构建“六个一”(一个网站、一个大讲堂、一个研讨会、一个文化节、一个中心、一个实践基地)链条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服务培养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化发展。

(四)打造创新型强实践的师资队伍,以保障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保障,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创新型强实践的师资队伍:以优厚条件或待遇引进各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具有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分化和重组的方式,组建系列创新教学师资团队,以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形式完善师资团队培训体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与能力;聘请相关权威专家、经验丰富人员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鼓励教师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工作之路,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一支适合财经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强化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校园网、广播站、橱窗等宣传阵地,利用校情通报会、形势政策报告会、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等渠道,全方位宣传学校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典型案例,营造积极进取、共同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思想真正深入人心;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活动,邀请著名专家、教授、院士来校作关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科研与创新能力及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扩展学生视野,活跃校园学术气氛,营造浓厚学术创新氛围;依托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以第二课堂为平台,开展各种类型、层次的课外科技竞赛,举办创新创业节、学术节、科技创新周,举行学术沙龙、学术讲坛,召开学生学术交流会,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创新积极性,激发创新激情,提高创新意识,形成浓厚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

【参考文献】

[1]王芳.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0(1)

[2]王文瑞,闫晓强,陈兵,孙志辉.行业特色高校机械类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3]常志娟,吴学红,张培旗.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