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1篇

上午好!我区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活动推动会和主题研讨会今日隆重举行。我提三点要求。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的有效切入点,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在座各位要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所有课堂均为主渠道的转变。”

二、创新工作,力求打造示范区“课程思政”特色

各学校要以此次“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发挥本校优势,努力培养“课程思政”专业化教师队伍,创建“课程思政”示范学科、示范课程、示范课堂,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力求打造我区“课程思政”特色。

三、发挥合力,扎实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2篇

一、对系部教学工作和教师自身能力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评比工作,全体50岁以下教师参与,参与面不局限在主导教师,切实提高我部思政课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鼓励了部门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空间课程资源建设,并利用教学空间进行课程教学互动。通过开展观摩评比工作,使老师们查找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同时通过借鉴其他教师的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优点,老师们也受益匪浅。本次活动对系部教学工作和教师自身能力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对三门思政必修课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

本次三门思政课的建设资源很多都上传到了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教学空间评比,也全面了解了我部三门思政课的建设现状。我部三门思政课全部为院省级优秀课程,但在具体建设的微观层面,很多教师还不了解,通过本次评比活动,使教师知道了自己的“家底”,做到了心中有数。

本次评比活动,重点考察了三门课程的架构设计,发现三门课程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使用;知识点、技能点均能覆盖课程各教学单元;资源形式多样,内容充实,针对性强。

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与授课班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互动,在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经验传授、作业点评、互动交流方面基本上做到要求。

通过评比,推荐形势与政策教研团队主导教师参加学院层面的优秀空间评比工作。

三、下一步的工作和计划

1.做好学院层面的参评工作。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团队主导教师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空间,填写相关材料,制作PPT,参加学院层面评比。

2.完善部门教学空间考核评定制度。要求每一个老师实时登陆教学空间,部门将进行长期跟踪,下一个阶段,部门要把网络教学空间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奖勤罚懒。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3篇

(一)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市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并启动相关试点项目建设。学校积极响应,做好顶层设计,并扎实推进该项工作。

1.顶层设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国家和**市教育改革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逐步构建起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真正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

2.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改革

基于对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按照“抓好试点、稳步推进、逐渐展开”的工作思路与原则,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改革:首先,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与协同机制加大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共同体”。其次,紧抓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示范课建设。再次,聚集全校优质资源,开设“******”与“******”两门校级试点课程,推动思政选修课程与综合素养类课程的深化改革;遴选“******”、“******”、“******”等25门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试点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建设方案;还采取了“校内建设+在线引进”思路,共引进6门优质创新创业类课程、5门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

以上具体措施已然形成辐射效应,使得全校上下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上达成了共识,积极思考和探寻现实可行、育人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为接下来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的全面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聚焦教学改革,深入落实“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

学校在及时总结前期先行先试、全面履行本科教学规范工作经验及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注重实效,渐次、协同、柔性推进”的工作思路与机制,并聚焦教学改革,将教学改革的整体化设计与长效机制建设作为深入落实“激励计划”的重点举措。

1.构建课内外联动机制

首先,在全校范围内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成长、学业进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工作,具体包括:主动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制定课程学习和个人学习计划,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的学生予以分类指导,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和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基于课程全覆盖的教学团队。各二级学院(部)在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和对教师进行合理组织的基础上,组建覆盖所有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遵循合力育人理念与目标,结合学生特点与个性化需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建立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2.深化课程教法改革

改革深处是课程,随着全校上下对激励计划认识的不断升华,学校不断完善以教学绩效为导向的激励分配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自主互助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学校继续以“校级精品在线课程”立项为抓手,带动校内翻转课堂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学校持续加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试点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为引领,不断强化学生学习过程性考核和评价,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上还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考核,注重实效性。

3.推进教育教学成果培育

为深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并为下一届省部级、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推荐申报奠定扎实基础,学校启动了“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工作,制定了“分类指导,分层遴选,重在培育,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共确定了27项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立项。

在培育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紧密结合国家和**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结合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不断加强对教学成果的梳理、总结和凝练,立足于各学科发展,充分体现和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彰显了学校的鲜明特色亮点。

(三)优化培养体系,精准突破创新创业教育瓶颈

学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师资、学科竞赛等方面存在的具体瓶颈问题,进一步健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健全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植根课堂,学校采取“校本建设+在线引进”思路,健全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本年度,学校共建成《******》、《******》、《******》等为代表的26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注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相融合;引进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创业技能培训、实践与案例分析等四个课程模块10余门在线课程,并完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向面上辐射。

2.提升教师能力

为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必备内容;严格执行新进教师全员培训,针对刚进校的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问题,将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校院两级邀请各行各业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开设讲座,并鼓励中青年教师赴行业进行考察交流;鼓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或实施专门化培训,开展新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尝试。

3.强化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学校建立了以校级赛事为基础,以市级赛事为重点,以国家级赛事为引领的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参赛和指导体系。学校近几年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此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1)抓重点。有选择的开展专业类重点学科竞赛,如******学院的******大赛、******学院的******竞赛等。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指导教师队伍越趋成熟,各项比赛成绩不断提升。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我校近三年成绩在全市各高校中名列前茅。

(2)创氛围。组织开展数学、物理、外语等基础学科的校内比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市教委主办的各项赛事,连续两年承办**市******大赛并获得圆满成功,申办**市大学生******设计竞赛。通过举办校内、市级的多项比赛,在整个校园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氛围。

(3)广发动。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检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过积极宣传、广泛动员,我校学生踊跃参与,参与人数、项目数在位居**同类高校前列,最后也获得可喜的成绩:荣获市级******奖,同时学校也获得优秀组织奖。

(四)依托专业认证,持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一种以教育新质量观为指导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其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三个核心理念满足当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了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法律以及环境等相融合的培养机制。

本学年,学校以******专业全面启动认证工作为契机,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证为基础、以成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学校以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文件规范为抓手,在制度中从课程、专业、学院、学校四个层面明确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考核体系。具体包括:(1)在课程层面,通过学生、督导、同行、领导、自我评价等五个维度形成理论课程达成度、实验实习达成度、综合素质达成度等各类毕业要求达成度专项评价,保证每个具体教学环节实现相应毕业要求。(2)在专业层面,通过用人单位调查、校友追踪访谈、第三方专业调查等评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并根据反馈意见持续改进相应教学环节。(3)在学院层面,形成学院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并向教务处提交学院自评报告。(4)在学校层面,教务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审核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完成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与评估。

2.推行校院两级质量监控体系

明确校院两级质量监控职责,学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主导作用,二级院(部)发挥主体作用;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年度报告制度,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推行校、院两级督导制,各教学单位要组建起由老中青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学院督导组,聘任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等方面都得到师生认可的在职和退休教师作为督导委员;改进督导评教从“以督为主”向“督导结合”转变,将督导工作面向拓展至“督教、督学”,不断完善督导工作机制;根据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科学评定院系教育教学绩效,动态调整其人力资源配置、运行和发展经费预算,以及绩效分配资源等。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人高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模式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01-03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下面简称“思政课”)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非常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并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可见,加快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内涵

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为教学支撑环境,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1]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媒体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网络教学把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2]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是以思政课教学基本规律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功能的挖掘和运用为基础,以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为中心,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方面全面建构的教学模式。

二、网络教学模式对成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在开展思政课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有较大差别,其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一是有脱产、业余和函授学习形式,思政课课时较少,特别是函授教育,面授的课时更少;二是成人大学生来自于各行各业,工作经历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差异较大,看问题的角度也有较大差别,思想状况比较复杂,多数人把成人教育看成是文化教育,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三是成人教育学生违纪现象和思想问题众多,这些客观上成为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的教学也有自己的特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存在教学渗透性不强、理论教学同社会实际脱节、教学方法陈旧等突出问题,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实现困难。然而,网络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知识实时性、广泛性和开放性恰恰适应了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结构整体性、严谨性和系统性相结合,能针对教学手段落后、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差、教与学的互动性不够等深层次问题,逐步实现思政课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初步建立起思政课网络化教学系统支撑的主体教学新模式,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化,增强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的总思路围绕着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展开。在教学策略上,它以问题为中心,用任务来驱动,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强调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它在教学设计中的重点是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设计。思政课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主导性外,还必须将其主导性延伸到网络环境中,以消除成人教育大学生网上自主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与自发性。同时,网络教学模式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网络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便捷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学习平台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主要通过三大模块来实现,即校园网服务模块、教师指导模块和师生互动模块。三大模块以校园服务器和免费网络空间为依托,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网服务模块主要是校园网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学院校园网共有二级网站20多个,集成了教务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汇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思政课网络课程资源等,形成了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并且已接入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服务模块实现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高水平、稳定运行的校园网为网络课程、课件等教学资源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网络平台,有力促进了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指导模块主要包括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课程网站等。网络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与手段、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等,通过功能齐全的课程网站,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本门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料,同时链接每门思政课的推荐课程网站或网络论坛,以方便学生讨论问题和留言。

师生互动模块主要包括教学思政课网络论坛,QQ群等。建立思政课网络论坛,通常包括信息布告区、讨论区和交流区这几部分。学生通过论坛注册登录后,可以根据分区通过发帖和回帖等活动参与主题讨论,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实现教学的师生互动。思政课教学论坛的建立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课堂上来不及讲解的理论内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以及相关资源的链接等,促使学生对理论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布告区相关教学信息,还可以把课堂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和辅助教学资料放到文件交流区供学生观看和下载。

思政课教学网络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能起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下载课件、电子教案,进一步理解课程的核心、重点和难点;通过使用在线考试进行自我测试,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程度和状况。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把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资源上传到实践教学网络平台,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通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可有效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思政课仿真(虚拟)实践基地,实现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化的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调控,督促教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通过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实践教学,参与实践教学评价,展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果,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思政课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能开展思政课在线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与网络混合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把思政课教学选题和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课堂内引导和指导学生选题并组成研究小组;学生以课件、论文、报告(PPT形式)等形式通过网络管理平台上交作业,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作业进行网上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和宣传学生的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加强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反馈与调控。在网络管理平台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网上论坛、专题讨论和发电子信件的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网上评比和网上统计的数据分析,获得教学情况和效果的反馈信息。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改网络教学设计,以提高成人思政课教学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四、构建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系统和教学媒体。高校应进一步重视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加大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网络教学环境的利用、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大对网络教学知识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培训制度。完善的校园网站和思政课网站、思政课网络管理平台、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能充分发挥其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二)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网络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三)提高教师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网络技术能力包括运用网络信息工具的能力,从网络获取、处理、创造、表达、发挥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协作能力以及网络信息免疫能力。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多媒体、网络及网络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把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技能,具备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自主、高效、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使其自觉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除重点培训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使用外,还应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事例的培训,进行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方法的培训,使教师切实体验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以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效率提高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建立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库

思政课资源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门类:媒体素材、课件、测试系统和题库、网络课程、文献资料、教学案例、热点难点问题解析、音像图片资料、理论前沿、资源目录索引等。为保证学生学习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政课资源库内容要不断及时更新。思政课资源库还可以把优秀教师的教案、课堂实录、优秀学生的成果活动等相关内容都不断地添加到资源库内。思政课教师要大量浏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和书籍,并将其制作成教学软件,及时添加到资源库内。

(五)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和收集网络资源

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过于复杂,许多商业网站的搜索引擎使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成人学生不能正确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而容易被诱惑甚至沉迷其中,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引导成人学生有选择性地汲取网络知识,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是思政课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模式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

(六)加强教师与学生双向交互活动

由于网络教学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明显减少,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学习的过程中,若没有教师和相关指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网络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具备主动积极与学生交互的意识,适当增加与学生面授和网络的交互活动,努力提升对学生网络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反馈频率,保证教学互动质量,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3]

[ 注 释 ]

[1] 赵芳.计算机网络教学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3(1):113-119.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 教学 思政课 资源利用 整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97-02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它的实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结构。多年来人们普遍形成一种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人生态度的树立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即进行理论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而各专业课才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思政课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狭义化了。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政课与社会各个方面紧密联系,既注重思想修养教育又强调能力锻炼,时代性、开放性都很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以往单一课堂教学的模式显然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要立足于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子。

可幸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2013年11月,专门就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把教材编好、队伍建好、课程讲好。他要求全国各高校要按照“一好加三好”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也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我们对中央精神要全面深刻领会,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方针不动摇,避免出现不重视实践教学或过分强调实践教学两种错误倾向,这是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岗位社会人的任务,其中实践教学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相密切联系,才会有生命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平台,既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又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既强调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更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实现释疑解惑、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要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观点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素质并转化为自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方面面实践教学资源的处理与使用,解决之道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并积极开发潜在资源,将其有效整合,使科学理论付诸实践。

二、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它是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由教师组织指导大学生参与多种社会实践,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修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对思政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表现在部分学校在政策与保障措施方面不很到位,思政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效果需要较长周期才能显现出来,不太符合市场经济社会效率优先的目标。有人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较虚,只不过是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规定,应付一下算了,而实践教学环节都会涉及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多的人力投入,也是消极对待,很少开展甚至干脆就不开展。尽管教学大纲里有要求,但事实上具体操作不规范、落实不彻底,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应有的措施保证,不少都是实践课挤占理论课时,并未走出课堂,实践课落得有名无实。同时,具有共性问题的是受限于实践教学主体单一。往往只是任课老师单枪独马、单兵作战,即使有开展实践教学之心,也没有开展实践教学之力。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本身就比较庞杂的实践教学活动只凭任课老师一人进行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利用不充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被用来进行有效的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一切内外部要素的总和,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其中物力、财力资源可以归为硬件资源,人力和信息资源可以归为软件资源。根据资源所处地域也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实践教学资源数量多寡质量良莠以及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硬件资源方面,多数高校建立有一些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有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络等。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惯于传统模式,怕麻烦,不能灵活掌握熟练运用教学硬件设备,对实践基地的利用也不理想,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软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特征,因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也具有鲜明的特性,对兼职教师的政治素质要求较高。同时,教学经验需要长期实践积累,而部分兼职教师在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内容等环节并不熟悉,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胜任此项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

要使上述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开发与整合,需要从建立“一个体系,三个机制”的路径着手:

“一个体系”是指建立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工作体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只有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所需的政策和经费保障,使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可以成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其他相关教学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及专家组成全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思政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各院系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牵头,思政部教师与院系辅导员联合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具体负责指导管理本院系班级学生思政课程实践活动。

“三个机制”是指各部门互相协同配合的横向沟通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互补机制、校内外人力资源实践教学队伍的整合机制。首先,是建立各部门互相协同配合的横向沟通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部是主渠道、主阵地,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全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检查、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审核经费使用情况,总结评比教学效果、核报工作量等;教研室为本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单位,具体负责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组织本课程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此外,校党宣、教务、学生、团、招就等部门和各院系,这些都是承担大思政职能的单位,尽管各自分工侧重不同,但同样都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修养任务。目前这些部门相互联系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当深化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践教学的展开。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指导部门,党委宣传部负责把握实践教学活动的政治导向,协助做好宣传工作;教务处是统筹全校教学工作的枢纽,不仅审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中起重要作用,还负责核发专兼职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检查、督导全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各教学系党团总支在组织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就业教育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团活动、心理咨询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积极协商、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学生实践课程考核部分的成绩评分与鉴定工作。其次,建立健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互补机制。统筹规划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是文化的圣地,精神的殿堂,也集聚了大量广博的人才,这些不可多得的现有宝贵资源本身就值得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广泛吸收借鉴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优秀资源,为我所用。“引进来”就是根据思政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角度请来一些模范人物、优秀的校友、杰出的企业家、知名的专家学者、文化人士,为广大学生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报告或召开座谈交流会。既可以丰富充实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直接生动地树立身边榜样来激励青年学生,受众面广,费用不多。“走出去”就是引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行走广阔天地,到农村、工厂、社区、部队参观学习考察,了解体察国情民情;到革命圣地、博物馆、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当然,由于学生人数多,根本无法做到完全由思政课教师统一带队、统一组织,可以由思政部和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进行整体策划安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分散灵活进行。再次,校内外人力资源实践教学队伍的整合机制。教师是思政课建设的灵魂,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合格的过硬的教学队伍。由思政课教师、职能部门人员、辅导员老师等共同组成。当前本科高校思政课共有五门课程,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原理(简称“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形势与政策。各门课内容既相独立又相关联,虽然按照规定每门课程都有实践课时,如果分别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时间、师资、经费上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将各课程的教师统筹安排,相互协作配合开展。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学分、时间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由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组成。课堂实践一般由任课教师安排组织。而其他实践活动人数众多规模宏大,仅靠任课教师一己之力无法承担,需要众多的老师协助配合,负责安全、纪律、交通等事务。在这方面,政工干部特别是辅导员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这是他们的强项。唯有如此,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学校之外人才济济,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政教育的资源,他们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也蕴藏着深厚的育人力量,应当重视这支队伍,借助他们开展实践教学。

[本文系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概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研究》(编号:2015JGSZ006)和2015年太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概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与整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万远英,王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点面”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 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思想研究,2006(5)

[3] 刘芬.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思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晋中 0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