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15-01
1 当前服装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装生产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服装企业存在着设备老化、产品单调陈旧、技术落后、生产停滞不前、销售下滑的现象。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被动地靠降低价格来维持现状。可是结果不如人意——由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工资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工人的积极性每况愈下,(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大批工人流失)有的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
边缘。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刻不容缓,十分必要。
2 实行科技创新的基本原理
科技创新,就是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的创造和发明的全新的各种生产,生活和技能与手段,是一个特定区域内以前未出现的技术形态,它具有全新的技术内容,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劳动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全新的推动作用。
3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是创造学家从大量成功的创新实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创新的经验和技巧。主要是研究在创造发明和创新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设想,产生新方案的规律、途径和方法。常用的创新方法有:
1)组合法:组合法是指按照一定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把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现象、物品进行适当组合或重新安排,以产生发明创造新思路或新成果的方法。
2)移植法:是一种将某个技术领域的原理、方法或成果引用到不同技术领域或相同技术领域的其他研究之上,用以创造新的技术产物或改进原有技术产物的创新方法。具体形式包括技术原理式移植、技术手段式移植、技术结构式移植以及技术功能式
移植。
3)联想法:联想法是一种人们利用大脑的联想心理机制,由一种事物联想另一种事物,并由此形成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案的创新方法。主要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
想等。
4)设问法:设问法就是通过提问来发现事物的症结所在,继而进行创新与创造发明的创新方法。巧妙的设问可以启蒙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
简而言之:①能否他用?即现有的产品或发明成果有无其他更多的用途。②能否借用?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利用类比能否产生新概念?过去有无类似的问题可以模仿解决?能否以现有的发明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③能否改变?现有的产品能否作某些改变,比如颜色、形状、声音、味道、式样、花色、品种以及制造方法能否改进。可否通过旋转、弯曲、扭转回转等方法加以改变?改变后的效果又如何?④能否扩大?现有产品能否增加使用功能?可否增加新成分?能否增加频率、尺寸、高度、强度?能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价值?可否附加功能提高性能?⑤能否缩小?现有产品能否减少尺寸、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否省略某些部分或者零部件?能否浓缩化、微型化,能否分割、简略?⑥能否替代、现有产品能否用其他原理、其他材料、其他方法、其他结构、其他工艺、其他动力、其他成分、其他设备来代替?⑦能否调整?现有产品或成果能否调整原有布局?有无可互换的成分?可否变换配置、顺序、模式?可否变换操作程序?可否变换因果关系?⑧能否颠倒?现有的事物能否从相反的方向来作考虑?位置能否颠倒?关系能否颠倒?现有产品的工艺过程能否颠倒?上下颠倒、内外颠倒、正反颠倒。都有可能产生新的
效果。
4 科技创新的内容以及运用科技创新产生的效果
科技创新的内容就是通过科研活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增加科学知识的总量,以及用新的知识,通过不断实验、发展和应用,从而使创新的知识形态转化为企业、社会经济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内在动力的活动过程。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创新过程。材料既是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具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材料创新是整个科技创新的基石。简而言之就是开发新的材料,或者使原有材料发挥新的
用途。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开发拳击袋产品的例子,便是一个佐证。2009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侵袭而来,对服装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使该公司的销售逐月下滑。为了寻找新的机会,该厂技术人员从广交会上了解到全球最大的拳击袋采购商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拳击袋材料,但由于它的材质未通过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而不能进入欧美市场。于是,该厂的技术骨干立即研究对策进行立项试制,经过反复实验与研究,终于成功地通过了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与客户建立了拳击袋贸易合作关系。
其次是工艺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造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自从进入美国拳击袋采购系统以后,不久便得到了第一批采购订单,但客户对该产品的缝制工艺作了特别的要求,即袋口与链条的连接处要新增一个打叉的方块,但缝制的方法要从原来的直线改为“W”线,目的是为了提高袋子悬挂使用时的牢度以便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这就给生产工艺增加了新的难度。为了使科技成果得以应用,该厂技术人员通过了3天的努力,对车间里的2台闲置设备进行了改装和技术攻关,并根据客户的工艺单进行了反复调试,使这一课题迎刃而解。全面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合同订单任务,获得了客商的信任。
再次是工具创新过程。工具是企业生产进步的必要手段,生产工具的创新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该厂随着拳击袋订单的逐步增加,客户不但对产品质量要求有所提高,而且要求每一批产品的出货时间必须提前。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该厂及时配置了2台电脑打叉机,使每一批产品的生产周期比工具更新前加快了近3成。
最后是实现产品创新过程。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只有及时改造老产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虽然在08年通过了可口可乐公司的验厂,但始终没有订单。原因是产品比较简单、陈旧、“老脸孔”,吸引不了客户。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就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发了10多个“式样脱颖而出,功能迎合新潮、品质绿色环保”的新产品,博得了外商的青睐。不到30天,就签订了700万元供货合同,扭转了企业销售下滑的被动局面,使该厂的年销售额从2009年的2183.84万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286万元。
5 结论
由此可见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科技创新不但对企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更是提高企业生产力,走持续可发展道路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芳.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及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胡蕾.四川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模式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3.
建设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有效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无论是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国民经济及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地理概念、农村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人口数量的角度讲,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有其必要性。
一、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大家知道,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而且更新不断加快。知识间的交叉、融合、渗透不断增强,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就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现状而言,学科的专业内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非农、离农专业日益增多,又农、又经、又管不仅成为学科演变的趋势,而且也成为体现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重点所在。如何通过学科创新和内在有益的交叉融合来顺应学科发展趋势,体现学科特色与水平,既是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具体而又现实的历史任务。
二、产业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21世纪,我国正面临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产业不断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形势。据统计,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1531万人发展到2002年的1.6亿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1881万人增长到2002年的2亿人,分别增长了9.6倍和10.1倍;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80:12.8:7.2发展到2001年的15. 2:51. 1:33.6,劳动力分布由83.5,7.5:9发展为50:22.3:27.7。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多,相应的要求对其的管理力度和水平也要提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从传统的以农林为主,转变为面对农业向外拓宽和延伸,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三、经济体制转轨和运行机制转型的内在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适应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学科的使命和天职。然而,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行着七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部循环转向开放和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二是正在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型,农业生产从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到产品供应销售的全过程,都由市场来调节,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三是正在本文由收集整理从农产品供给短缺约束条件下的数量型农业向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或过剩条件下的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四是农业生产结构正在从单一的粮棉油种植结构向农林牧渔产品多样化的综合结构转型,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正在成为农业生产布局的新要求;五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转型,农业增长从主要依靠传统的土地、劳力等物质要素投人转变为在依靠土地、劳力等传统要素投人的同时,主要依靠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投人;六是农业发展从主要靠国内资源,国内市场向依靠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转型,农业的发展将遇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新约束和新挑战,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七是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从农业为工业贡赋的关系向工农两业平行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及保护农业转型,农业将得到工业的支持,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程度和资本有机构成会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将不断增强,二元经济结构正在消减。
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必须适应这种转变,需要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凝炼学科方向,使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四、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历史地看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上个世纪末相比,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专业设置、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几乎都翻了一番。但是我认为这仅仅是数量的扩张,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并没有多少发展,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学科地位和影响看,在专业设置上逐步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以后,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也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人才队伍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由于处在农林院校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之下,学缘结构与一些综合大学和名校根本无法相比。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而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尽管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所以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
五、竞争学术地位及学科影响的内在要求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机制是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改革的体制取向,必然向各个方面深人和渗透。教育及学科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学科建设中的专业设立和选择已经基本是市场化了。我们常讲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市场上什么专业的人才走俏我们就设立什么专业,而在专业设立、选择时,各有办学条件的同行实际上都是一个一个的独立经济主体,实际都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竞争生源,竞争学科专业地位。如果本学科建设跟不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要在竞争中落伍。此外,即使在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的教育逐级管理体制下,竞争目前也是十分激烈的。这种竞争主要来源于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来源于大家对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利用及占用。比如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重点学科评估,都引起了同行之间、不同院校的同类专业之间的竞争。为什么要竞争,因为国家支持的力度是有限的,支持的资金是无偿的,谁要获得国家支持,要树立在同行之间的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就必须参与竞争,就得抓学科建设与创新。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一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也间接的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建设的潜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和培养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一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来发展教师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积极调动起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同时又是作为主体力量,只有对教师现在在科研上面出现的情况进行有效而且准确的分析,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所在进而解决。有些教师的科研能力缺乏,意识淡薄,不能够准确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一个教师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些教师理论知识非常的扎实,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够主动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校有计划中的教学指标,对教师应该完成的授课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们需要在正常的学期内完成授课的任务,这就限制了科技能力培养。也使得教出来的学生更会在乎课本上的知识,轻视动手搞科研的能力;学校安排的任务是一定的,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教学任务,就很难再完成一些科技创新研究的项目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很是繁重,随着教学体质的改革,教师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改革的知识,因此就忽视了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和学生有积极创新的意识,但是科研环境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导致创新意识不能够付之于行动。如果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够大的话就会导致一些科研的仪器不先进,就不能够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做研究,渐渐地,教师的兴趣就会淡化,科研的研究氛围就不够浓厚。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高校教师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由于目前高校缺少相应的创新体制,导致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教育体系日益发展,教学需求逐渐提高的今天,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1.2高校教师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足受到高校教学体制的限制,许多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活动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足,同时也没有对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高校教师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缺乏。所以,现阶段高校教师应对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1.3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从高校教学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体系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学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2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的是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为的是推动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十二五”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么看来我们的党是十分重视国民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那么学校就应该把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主要的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首先是教师能够保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些科技研究。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已经成了潮流,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去积极响应,那么科技创新就是一个利器。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既能明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理论是同样重要的,并且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让两者能够稳定良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加强对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鼓励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保证科技创新队伍的壮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的科技水平足够高,足够发达,那么就会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目前高校教学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实际需求,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很有必要。2.2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升整个高校的教学实效性。为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2.3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从目前高校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师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3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一些建议
3.1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有合理的结构、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比较强,这些都是高校教师乃至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造就出来高层次高水平能够在世界排名一流的科研学者。但是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积极做好,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出现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等高水平的人才。从现有的教学体制来看,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持续提高。为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观,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保证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3.2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教师们接受新知识,新的思想,能够有效的把握对科技变化的认识。教师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用来补充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不足,能够跟得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才能够将最新最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自己的教育方案,在其中的方案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对科技的创新项目和相关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爱好。为此,高校在培养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以及高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并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满足高校发展需要,提升高校发展的整体质量。
3.3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
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去打造良好的平台,让有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育方式,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政策:可行的奖励政策是鼓励教师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制度,能够促进地方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实力强的科研队伍,关注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让一些实力强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并且适当给予一些科研的经费,保证教师的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给教师和同学创造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和才能的平台。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加以适当的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就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劲头,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
4总结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无机材料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51-02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研究与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1]。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学科正在由单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向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而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也是新材料开发和制备新工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动力[2]。《无机材料化学》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材料专业学生从化学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从事材料研究人才的基石课程。本文阐述了笔者在“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素质、知识综合结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需要培养出具有扎实材料学基础知识和良好创新能力的智能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渠道。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讲课+考试”为主,重视理论讲解,忽视能力培养和实践训练。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创新积极性不高,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6]。对《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来说,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材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所涉及的领域发展快,给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材料学科中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笔者按照淡化专业、拓宽基础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内容,增加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材料科学的发展动态和无机材料化学的前沿知识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介绍无机材料化学在新型材料、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及生命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明确无机材料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无机材料化学课程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难点和抽象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即节省教学课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容量。同时,充分展示无机材料化学基本理论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思想从纯化学领域带到材料设计和应用领域,使他们认识到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往往偏重于单纯传授知识,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打破过去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方法,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为教学目标,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讲义,实行“三性实验原则”(即将教学实验分成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种类型),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和学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此外,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活动,让部分学生参加笔者的科研工作,从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论文撰写等方面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应用能力。
五、改进课程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科技创新
目前,大多数课程考核方式是与知识传授型教学相辅相成的,严重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多向思维的能力。考核的时间应为一种全面的综合的动态评价过程,而不是两个小时的题目回答。为此,笔者在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除了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外,还将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查阅文献和资料,写成读书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进行评价考核,以及进行学术报告,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组织部分英语水平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翻译“无机材料化学”理论知识在材料合成、设计和应用中的科研论文,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是学生平时考勤、考试成绩、课堂考评和完成的科研论文(报告)等综合评定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综合考核方式,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考前突击”应试现象,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
经过对无机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展示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仅笔者指导的学生已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近十项,学生发表或参与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参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科研和实践环节中获得各种奖励近十项,其中包括“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笔者实验室从事过科学研究的学生中有十多人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多人在中科院和中南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相关老师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李恒德,师昌绪.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张联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6-11.
[4]郭加书,王鑫,罗征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科教纵横),2011,(1-2):78-79.
[5]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6]瞿浩,何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9-12.
【关键词】 高校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一、现实解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何以必要
1、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民族是多么的重要,而对企业和个人亦是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无不依赖于它永续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而这些又依赖于企业拥有一大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当下经济发展形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员工。这些无不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承担着为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学中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应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当下的特点催促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笔者亲历的教学可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一般都拥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他们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习惯有例可循,缺乏挑战精神和创新能力。须不知他们将来在企业中很可能充当人力资源管理人士、推动变革者、业务伙伴者、领导者等多重角色,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变革能力、人力资源各模块操作能力等等,而这些都离不开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因为创新能力是其它能力发展的“源头活水”――不断创新是一个人快速成长、成才前提,是一个人获取技能、生成素养的基本条件。所以针对当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弊病,加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当务之急。
二、实践探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基本路径
(一)更新观念革新方法,培育学生课堂上的创新意识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秉持着“重沿袭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仍然是单向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缺乏,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革新方法,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重视创新意识培育”的教育观,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重视互动交流式教学,让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贴心朋友,教师在教学活动只充当引导者、顾问的角色,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实践的主体、创新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唯有此,才能让大学生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充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来,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接受者和积极的吸纳者,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挑战师道尊严,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
(二)改革实验教学中的流弊,完善实验教学建设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融合的重要环节,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室模拟办公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反复演练有利于大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超越理论的“窠臼”,延伸到实际技能的掌握,以满足企业和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而目前许多高校仍未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实验室,从而使得该专业大多数学生直至毕业都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和人事测评软件十分陌生;而且现在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的大学很少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多开设一些验证性实验,须不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加快高校硬件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实验室,而且要加大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类实验的力度,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训练,自身创新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提升。
(三)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一门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对于组织设计、薪酬设计、绩效评估方法的重新审视方面都需要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分析方法,所以,立足于学生的创新理念,探讨开发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因此,我国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相关场所和设备建设,为大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活动提供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具有重大前景价值科技创新活动品牌,吸引更多热爱科研、喜欢创新的同学参与进来。要建立大学生申报、立项、经费、指导、评审、验收、转化等制度为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使他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四)多方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多种社会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的衔接与合作,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开辟“绿色通道”。如产学研结合实践模式,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学习――科研――就业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合作模式”等等。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虽然高校拥有较多的科研成果,然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和国外的大学相比仍然很少,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样的年轻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的案例就更少了,为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科研成果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样就容易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麻烦,所以企业在选择和高校合作时就会有更多的顾虑。因此这就更需要高校加强和企业沟通,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总之,我国高校要善于与各方社会力量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