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明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传统教学观念改革。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它只是把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标。这样做,既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更谈不上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即使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也难以发挥自己的才智,又如何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走出“灌输”的框框,采用更多的富有启迪性的讨论、合作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直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观察、去交流归纳总结。在探索中,有的学生是把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是把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逐一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每一个学生不断转换思考角度,思维异常活跃。就这样,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很快找出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方法,学生成了学习中的主人。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学习的环境与学生的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发扬教学民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和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例如,3人平均分一包糖。每人吃了6块以后,3人剩下的总数与每人开始分得的一样多。这包糖原来有多少块?

讲解这道题前,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有的学生用方程解,有的学生用数去试,正当大家茫然不知所措时,有个学生突然跑了出去,大家正在吃惊,这位同学却捧着一包糖回来了。在课上就和其他同学分起了糖块,还吃起了糖。这在以前,违反课堂纪律,那还了得!可是现在,我却假装没看见,因为我知道,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已经装进了这个学生的脑海。

三、立足认知基础,鼓励学生创新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应用。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兴趣。当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无形的动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从直观教学用具中寻求创新

利用直观教具,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教学,可以把数学知识中某些抽象的逻辑关系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节其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求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2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面积的存在,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触摸比较身边物体(如桌面、课本表面、笔盒面)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给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涂颜色、感知大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得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算出课桌和教室地面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过程的创新让学生“想疑、多疑、善疑”是教学创新的首要任务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之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但是现实中的数学教学又是如何呢?老师们往往认为“满堂灌”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他们就以“满堂问”加以取代。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1、想疑在我们小学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中,都是老师问学生,叫学生找出本题的已知问题,找完后老师分析数量关系,这种教学方式一开始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要让学生想疑,首先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提问。如四年级应用题例2: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我把这个应用题的问题去掉,只是出示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好多不同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一一解答。其中也有同学提出了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目标又可以使学生创造思维。2、多疑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各种不同的提问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自己的失察或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产生提问的信心,什么题目都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3、善疑在教学应用题时,我引导学生想疑、多疑,但也不能滥疑,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出示应用题后,我先提示学生观察本应用题再提问,再和以前学过的应用题相比较有什么共同点,从而使学生提问。最后分析,学生讨论自己的见解,把不同的意见或解题思路提出。应用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其实也是我们开启智慧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转贴于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问题生活化、感知数学就在身边

问题情境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当然,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设计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105-02

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树立自我探究科学知识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数学教学中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与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案来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观,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观,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特别关心、爱护、理解学生,要完全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学好知识,能掌握学习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信任和安全感的学习数学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自觉地探究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在师生的共同协作和互相交流下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具体做法:

第一,通过充分展示学生自身的魅力和应用能力来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列举一些用数学知识和原理创造出来的事物,多介绍一些数学发展中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示自我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原则来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和特点以及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成有趣的教学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联想思维性的知识来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要灵活,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实施教学,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热情投入数学探究之中,形成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经常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开展数学智力竞赛,制作数学教具或用具,使死板的知识变成可灵活应用的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在学习画立体图形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具,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提升空间想象力,进而从抽象的几何立体图形中直接画出视图,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

第三,设置悬念,引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新颖的东西和新鲜的事物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分散的思想吸引过来,集中精力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形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开始,教师若能结合教学的实际,巧妙地设置具有悬念的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主动地去动脑思考。如讲“镶嵌”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设疑:假如你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在铺地板时你可以选择哪几种多边形?在室内客厅和餐厅装潢吊顶时采用什么样的多边形图形才体现良好的装饰效果?等等,将这一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同一年级的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程度以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各有不同,若教师设计同一教学内容和同一奋斗目标,势必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不良教学后果,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信心,从而不愿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依据新课程的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可以把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成几个层次,让学生自己选择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就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好奇心,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逐步掌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再创新、再发现的探究学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机会。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并记录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对疑难问题做力所能及的探究。课后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掌握探究规律,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难问题,以及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利用学生对新东西容易产生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的思维引入自身探究问题的学习中去,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讨论,从中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第二,多听学生的想法。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导致学生形成了“洗耳恭听”的学习习惯,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缺乏独立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指引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逐渐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教学中多听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做必要的补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并及时对学生独特的见解给予表扬和鼓励。鼓励他们多看书、多记忆、多做习题,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习中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三 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这种心理取向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体人格的体现、创新个性的张扬提供一个有利的、宽松的环境。同时,鼓励和提倡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挂图、插图以及先进直观的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威力,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的目的。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新《课标》对创新意识有如下释义:“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我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做了分析之后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意识的障碍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学习的消极因素和教师的教学误区。

一、学生自身消极因素造成的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学生不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导致对数学学习不主动;

2.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不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往往只重视问题的答案或结果,忽视过程,通常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不愿多想其他的解决方法;

3.对数学基础概念的掌握不到位,理解不深透,在解决问题时,难以展开联想,往往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4.受小学或前期知识影响,存在思维定势,面对新问题不会变换思路;

5.面对综合问题,只能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不能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在数学学习中害怕犯错误、害怕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敢打破常规的模式、不敢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

二、教师不恰当的态度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角色,导致学生习惯接受知识而忽视自我的独立思考;

2.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重视分析错误原因或轻易采取批评态度,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3.“题海战术”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4.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使学生思路狭窄,呆板单一;

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注重视数学思想、数学建模、解题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难于掌握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

6.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研究性,探索性,应用性。

三、消除阻碍,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应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障碍的分析结果,下面我谈谈消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家校联系或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实情,调整和改善学生学习的目标。

家校联系是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的最好方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在家学习状况,也了解家长对学生的管理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家与在校学习的情况对比,来发现学生的个人想法,尤其是学生对待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我们就可能争取更多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从源头上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方式、方法。只有目标正确了,学生学习才有了方向,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所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例如在七年级的新学期,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例如:通过某人的身份证号“320523196707098915”识别,如何看出该人的出生年月,目前的实足年龄;用法国“小九九”手势变化来寻访“不同手势”与计数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有了兴趣与动力,因为他们能发现数学知识是实用的,可利用的,也是必须利用的。同时,我也用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3.设计合理的问题,提供给多层次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打下增强创新意识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为何迷恋游戏而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呢?原因有三:一是电脑游戏的情节他喜欢,一般人人都能上手就玩,并沉醉其中;二是游戏中常有相互对抗,或是任务完成级别,所以每升一级,学生就有一种满足与成就感;三是游戏的结果往往不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更不需要承担风险,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指责与打骂。所以,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可以仿效电脑游戏的构成思路:即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基础的同学回答;同一类问题要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对于某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要设计逐级提高的层次,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也可以问:给你两根定长的线段,要搭成一个三角形,还需多长的线段方能解决问题?你能举出一个“用三根细木棒搭成三角形”的例子吗?等等。以上问题逐步分层,人人能答,也不怕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兴趣。

常有父母给孩子出这样一道智力题:“树上10只鸟,被人用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孩子一般都把它当成算术题做,10-1=9(只)。此时父母往往笑着说,打死的一只掉了下来,其余的全飞走啦,所以树上没有鸟。这似乎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我们耐下性子聆听孩子的回答:(1)可能还剩1只,因为树大,打死的1挂在树上,其余飞走了。(2)可能还剩9只,因为枪可能是无声手枪,打死一只掉了下来,其余9只没有感觉也没飞走。(3)可能还有100只,因为被打死的是鸟中国王,它的臣民从四周飞来悼念。答案可以有无数个,这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4.将数学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猜想论证,从而掌握创新的方法并合理应用。

数学的本身是锻炼与增进人的思维与逻辑的。如果我们将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创新意识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问:“周长一定时,长方形面积什么情况下最大?”学生的回答是“正方形”时最大。同样再问:“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则很多的学生会根据原有经验,立即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此时老师可以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锻炼与升华。因为:60÷3=20,当以边长20围成正方形时面积S=400;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15)2+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

以上过程应用了经验与新的知识,回答了一个要使面积最大怎么操作的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因为它提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个思路,而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创新意识得以发展的归宿。

5.“展示错误,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能手”,这将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的起点。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问题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新的创造发明往往是在实践性理论的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起人们去解决问题的。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因此,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就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形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比如在学习“千克和克”这一节课时,我结合生活实际采取分组教学,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秤:电子秤、盘秤、杆秤、天平、弹簧秤,等等。还准备了很多物品,如香蕉、黄豆、图钉、书籍、大米等。首先,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们用手掂一掂这些物品,然后说一说它们应该用什么来称量?小组协作完成。”全班同学立即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积极合作,有的称,有的记录,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都在尝试、体验。称完物品后,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在这种民主和谐的交流合作氛围中,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同时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绝不讲解。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然后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时,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诱发良好思维品质,唤起学生创新欲望

1.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就会从心底里产生成就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先举例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氛围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意识,也利于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