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白山的历史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范文第1篇

境界之一:《长白山四季》与风光之美

20世纪80年代,我国纪录片涉猎的题材广泛,艺术形式有也有所发展,其中最先得到发展的就是风光纪录片。[1]这一时期的风光纪录片采用解说词加画面再加背景音乐的艺术,主题先行,解说词带有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而且创作者在创作前就已经为整个纪录片定下某种情感基调。这些感彩使节目在选取题材、撰写解说词等方面具有某些倾向性。

中央电视台臧树清20世纪80年代初编导的《长白山四季》,就是一部介绍长白山和赞美长白山的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风光纪录片代表作。该片分为《春赞》、《夏赏》、《秋颂》、《冬咏》四集,将华丽的辞藻、飞扬的文采和精彩的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声画并茂地展现了长白山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譬如,作者在片中描绘长白山天池周围环湖而立的奇峰“像顶天立地的流,伸出一双双巨手,将天池捧上两千多米的高空,供天下人欣赏美”。再譬如另一段谈到雾,解说词没有拘泥于画面,而是在画面的轻轻移动中展开了浪漫的联想:“我从小就喜欢云雾,并很幼稚地给云雾加上神的色彩,以为云雾是龙嘴里呵出来的热气,也只有神仙能在云雾里出入。如今对云雾虽然有了新的认识,眼下,云雾飘到我的身边,还是觉得有点仙境味道。”观众的思维随着解说词的娓娓述说而跃动,渐入佳境,仿佛置身长白山的云雾之中。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诗词文化也被融汇到解说词的创作中。譬如作者引用“几处早莺争暖树”和“叶底莺鹂一两声”的诗句来描绘早春季节悦耳动听的鸟鸣声。

当然,在《长白山四季》中,编导并没有完全停留在纯粹自然风光的展现上,而是将自己对于四季的生命体验与长白山特有的自然景观、社会风情、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浓浓的画境诗情。譬如在片中编导从长白山的红叶联想到抗日的烽火,联想到艰苦卓绝的悲壮历史,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勇性格,进而由长白山红叶推及长白山所有的自然景观,将这里的山石草木都融入了“英雄”的气质与精神,以其深刻的思想,使这座自然状态的长白山升华到一个不同凡响的境界中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境界之二:《远离的愿望》与自然之美

20世纪90年代,源于西方的以自然界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为拍摄对象的自然纪录片形态被介绍到中国。这类纪录片一度被中国影视界演变为科教片,被赋予了纯粹科学的观念。其实,西方的自然纪录片并不是单纯地推介某种科学观念,而是对于自然界和动物本身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一个约定俗成的作法是:在对某种动物的称谓上,不用it,而是用she或he来描述;当它们组成家庭的时候,雌性和雄性被称作“母亲”和“父亲”等。吉林电视台1992年拍摄的长白山题材纪录片《远离的愿望》就是一种深得西方自然纪录片形态精髓且通篇浸润着人文关怀的自然纪录片。

《远离的愿望》由申晓力和程捷编导,以联合国设定的重点保护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跟踪了一位摄影师寻找父亲的经过,在唯美地展现了长白山风光的同时,通过诗意的空间想象抒发了人对自然的依依亲情。正如该片编导程捷、申晓力在1991年意大利国际电影节上宣传的论文《面对自然的宣言》中所写的那样:“我们不是让人们热爱我们的电视纪录片,而是想让人们通过我们的电视纪录片去热爱、珍惜自然。”[2]《远离的愿望》荣获挪威特罗姆索电影节获得最高荣誉奖、意大利桑迪欧国际电影节获特别奖,获奖的评语是:“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传达了一个中国自然保护区摄人心魄的美丽。”

《远离的愿望》所体现的自然之美,在吉林电视台在新世纪里创作的另外两部长白山题材纪录片《山之魂》和《长白山》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两部作品都由李晓兵编导,其中《山之魂》荣获2008年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最佳短纪录片奖;高清纪录片《长白山》荣获2009年第十届“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入围奖,并被组委会推荐,代表中国参加2010年度澳大利亚国际纪录片节。

境界之三:《长白山》与人文之美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即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遗产。”[3]进入21世纪,以关照历史、探察现在、思考未来等为特征的一系列人文元素不断被融入自然纪录片创作中,并通过不断叠加和累积,最终成为主导元素。长白山题材纪录片创作,遂由自然之美的境界进入了人文之美的境界。其代表作即为吉林电视台承制并于2011年11月12日22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首播的6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

作为吉林省确立的重点文化宣传项目,6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不仅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长白山的风光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且首次全景式地展现了长白山的人文之美。

(一)在自然风光的拍摄上达到了新高度

多年来,有关长白山风光的画面虽然一拍再拍,但由于主题、篇幅、结构等各种原因,大都差强人意,没有能真正全面立体地反映出雪域长白山那种雄奇大美。6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终于弥补了这个遗憾!在《长白山》中,摄影师综合运用高清水下摄影、钢索山涧取景、陀螺仪航拍等高端技术手段,拍摄到了很多令人赞叹、不可复得的珍贵镜头:16峰高耸入云,陡峭嶙峋;大峡谷穿梭深山,宽阔狭长;苔原带宽阔平坦,五颜六色的花草迎霜傲雪,容颜不改;赭黄色的岩石群硬骨铮铮、铿锵劲健;深绿色的阔叶林挺拔雄俊,遮天蔽日;灰白色的白桦树迎风挺立,不屈不挠;浓绿色的植物带枝繁叶茂、披山覆地……

(二)在情景再现的运用上达到了新高度

真人扮演和三维动画等情景再现的手法是否被纪录片的真实性所容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事实证明,这种手法已被纪录片市场逐渐接受。在纪录片《长白山》中,具有比较严谨的规范和法度的情景再现成为主要画面语言和叙事手段之一。摄制组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不但走遍长白山,还先后赴北京、上海、西安、俄罗斯海参崴、日本扎晃等地进行情景再现拍摄。通过这些史实确凿而又富有诗意的情景再现,观众在纪录片《长白山》中看到了亦失哈、康熙帝、刘建封等一个个历史人物,欣赏到了亦失哈开辟东北亚丝绸之路、康熙帝东巡松花江、刘建封踏察长白山等生动场景,接收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除了真人表演外,纪录片《长白山》还制作了40余分钟的三维动画,生动再现了史前火山喷发、渤海古城、巨型航队远赴海参崴等场景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在叙事方式的创新上达到了新高度

纪录片《长白山》大量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策略,通过《天铸神山》、《王朝圣地》、《生灵之源》、《山海相望》、《生生不息》、《大美长山》6集的篇幅和30多个大小故事点,全景式、大纵深、多角度、宽领域地展示了长白山雄奇的山川风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譬如第二集《王朝圣地》用天女浴躬“吞食红果”这一故事,引出了清王朝视长白山为龙脉发祥地,历朝历代祭祀拜谒的历史事实,清晰地道出了清王朝发祥的根基和成长的脉系;第三集《生灵之源》以国宝中华秋沙鸭一家的迁徙和繁衍为主线,串联起了长白山生生不息的野猪、黑熊、梅花鹿、美人松、牛皮杜鹃、高山罂粟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以及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和放山、放排、祭江等民风民俗。

(四)在人文内涵的追求上达到了新高度

作为“传播者对历史解读后通过电视元素表达出来的影像作品”[4],人文纪录片“追求丰富和密集的知识含量,科学和充足的学术含量”[5]。纪录片《长白山》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并且通篇浸透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理念。譬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了天下闻名的丝绸之路,而实际上,在古代长白山文化辐射半径内,还有一条由明朝使臣亦失哈开辟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本片带领观众追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使这条布满斑驳历史遗迹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再现荧幕,让世人重新发现它、了解它。通过唯美的画面、唯美的故事、唯美的解说和唯美的音乐,纪录片《长白山》使观众赏心悦目、潜移默化地了解了长白山厚重多姿的人文内涵,堪称一部“影像版简明长白山通史”[6]。

(五)在地域文化的呈现上达到了新高度

“地域,是广义上的乡土、家园,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具有归属感的文化象征,一面具有人文性的精神旗帜,自然也成为一种无形的号召力量。”[7]把握并忠实纪录地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的地域属性,不仅是人文纪录片的绝佳视角,更是作为时代变迁影像见证者和记录者的重大责任。

长白山是吉林省和东北地域文化的象征。对吉林和东北地域文化根系的追溯,成为纪录片《长白山》的一种文化自觉,目的是展现吉林和东北先人的文化方式,寻找吉林人和东北人精神上的共同家园。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文化是长白山地各族人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辐射范围,以长白山天池向外延展,包括长白山脉,松花江、图们家、鸭绿江三江流域,西部草原直到镜泊湖以及俄罗斯远东、日本、朝鲜、韩国等东北亚的广阔区域都可归入东北大文化圈的概念。

多年来,对于长白山文化,吉林广电人一直有一个情结。笔者1994年毕业分配到吉林电视台国际部工作后参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闯关东》。在制片人许云朋的带领下,申晓力、胡东林、史册、胡志军、孔庆元和笔者组成的主创团队围绕长白山文化进行了一年多的前期采访和后期拍摄,其中大部分采访点选在了长白山区的通化、白山、延边等地。17年后,纪录片《长白山》在第五集《生生不息》中反映了以“木把”为代表的闯关东人的生存图景。

新世纪以来,吉林电视台以打造电视精品、弘扬先进文化为主题,“着力打造吉林卫视的文化品牌”[8],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吉林卫视成长为“传播地域文化特别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阵地”[9]。2010年7月19日召开的吉林省第六次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启动了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提出要“加强长白山文艺创作和宣传推广,推出一批以长白山文化资源为题材的文艺作品”[10]。6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的横空出世,就是吉林广电人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取得的一个阶段性重大成果,同时也是吉林广电人长白山文化情结的一次集中释放:吉林电视人用电视影像语言全面反映长白山文化这一多年的梦想终于开始照进现实。

结语

从《长白山四季》到《远离的愿望》再到《长白山》,长白山题材纪录片大致经历了创作风光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等不断演进和叠加的三重境界。而无论是风光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可用“天地有大美,雪域长白山”一言以蔽之。

正如该片第六集《大美长白》所提示的,作为天地铸就的神奇造化、作为万物之灵的精神家园,长白山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还蕴藏着无尽的自然奥秘和人文密码,值得吉林省乃至中国电视人去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不断地记录和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用影像语言传播长白山文化的历史使命还只是刚刚开始……

注释:

[1] 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2] 申晓力、程捷:《从回归到远离的对话》,载《电视研究》1994年第5期,第31页。

[3] 仲呈祥、包新宇:《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审美品格》,载《中国电视(纪录)》2010年第2期,第21页。

[4]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载《人民日报》2006年8月17日,第9版。

[5] 胡智锋:《人文纪录片的“热”和“冷”》,载《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第5期,第100页。

[6] 孙宝国:《影像版简明长白山通史》,载《吉林日报》2011年11月1日,第8版。

[7] 罗时进:《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载《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39页。

[8] 冯晨:《“点”式经营 突破创新――浅谈吉林电视台的发展策略和栏目的经营实践》,载《当代电视》2003年第10期,第21页。

[9] 任凤霞:《创造长白山文化的声屏形象》,载《学问》2002年第1期,第8页。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长吉图地区 区域绿道网 优势条件 规划

一、构建长吉图区域特色绿道网的意义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中指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及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建设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目前,长吉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等损害生态和谐的城市病,为了避免“先破坏再治理”的发展怪圈,有必要在长吉图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构建实现生态和谐的发展战略。“绿道网”建设不仅符合上述发展战略,还能够整合长吉图地区的优势资源,提升城乡人居品质,促进产业转型,使休闲、旅游与本地区原有的工农产业相结合,创造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1.通过特色绿道网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长吉图区域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常常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当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候,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空气和水源污染、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威胁到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吉图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景色独特,可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加快的现实下,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的威胁也已经逐渐逼近,如果等到造成严重后果才治理,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更严重地是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很难彻底恢复。因此,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在长吉图地区建设特色绿道网,就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在整个地区建设规划中预留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并通过绿道网使社区之间,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连接和交往在提高速度的同时,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裨益。当城乡居民切身感受到绿道网的好处时,就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绿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以推广和延续。

2.通过特色绿道网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整合长吉图区域的旅游资源

长吉图地区地处祖国的东北中部,发源于地区东北长白山山麓的松花江自东向西穿流而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拥有3A级景区二十余处,其中5A级景区——长白山景区、长春皇宫博物院、长春净月潭风景名胜区更是久负盛名;集安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延边安图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则是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长吉图地区旅游在全国以及世界上的知名度却不尽如人意。人们提起这里来,往往只知道著名的长白山以及冬季的冰雪旅游,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将长吉图地区的各个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绿道网建设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通过地区内部各个绿道网的连接使长吉图地区的旅游资源达到金链串珠的效果,使本地区以及全国各地和国外的旅游者,能够通过绿道网对长吉图地区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整体的深刻的印象。

3.通过特色绿道网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长吉图区域的产业结构

长吉图地区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六大林区”之一。长吉图地区的工农业基础比较雄厚,然而作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的沿边开放的区域规划,在我国沿海、内地、沿边开放大格局中,却总是有着发展滞后、分量较轻、名气不大的对外形象。这和长吉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何改变这种长期以传统产业为发展主轴的现状,提升长吉图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一个关系长吉图地区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后劲的重要课题。

特色绿道网的建设以及后续运营,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区域间的公路绿化林带,以及本区原有的著名风景名胜和旅游景区,促进资金及人员向旅游及其周边相关产业转移,加快旅游及其周边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人居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由于特色绿道网的建设覆盖面广,影响的人众多,所以特色绿道网建设过程以及建成之后的使用,都能很好地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这也从思想方面对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保障。

二、建设长吉图区域特色绿道网的优势条件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区域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这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这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山川秀美,四季景色分明,人杰地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长吉图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山川景物独具特色,城市风光怡人

长吉图地区基本地势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松花江由东至西穿越而过。处于西部的长春吉林两市,地处广袤的东北平原腹地。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长春地处东北平原中央,是一座风光秀美的“森林城”,城市绿化率已经达到78%,居于亚洲大城市之冠。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吉林市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是我国北方著名山水城市,著名的吉林雾凇更是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口湖,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同时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长白山是国家5A级风景区、关东第一山。196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面积21.5万公顷,并于1980年列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长白山风光秀美、资源丰富,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

2.长吉图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长春市人文资源丰富,素有“汽车城”、“电影城”、“光电之城”、“科技文化城”、“大学之城”、“森林城”、“雕塑城”、“国际轨道交通之都”等美誉,是中国汽车、电影、光学、生物制药、轨道客车等行业的发源地。长春市拥有众多人文旅游景点,如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长影世纪城、皇宫博物院等,都各具特色,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长春市是我国的科技文化名称,坐落着众多高等学府,学术气息浓厚。

吉林市历史悠久,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市区有1742年修建的东北最大的孔庙——吉林文庙;有佛、道、儒三教杂揉的北山古庙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有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陨石,还有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民族风情。

图们江长白山区域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以长白山为核心的圣山崇拜,是古代各族人民最原始最质朴的信仰。长白山文化是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汉族等多民族的泛民族文化。长白山脉还是历史上各王朝的军事要地,关于长白山有着不计其数的神话故事,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

三、长吉图区域特色绿道网构建的策略与原则

1.凸显长吉图地区的特色文化精髓

长吉图特色绿道网建设要突出特色这一主线,通过绿色为媒介,串联山、水、城市、乡村等各种生态要素,发掘本地区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的特色内涵,彰显本地区的特色文化精髓。

长吉图地区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人类文明,从肃慎人,夫余人、巴娄人、高句丽人、渤海人、女真人、满族、朝鲜族……都生活在这伟大思想的象征物周围,领受着长白山树林的恩惠和保护,饮用着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的“圣水”,一代代繁衍生息直到现在。区域内居住的汉、朝、满、蒙、回等各个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建设特色绿道网的同时,应充分挖掘长吉图地区的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中的特色文化内涵,把区域内的各个文化古迹、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兴趣点,通过特色绿道网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原有的呈散点分布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有机串联,增加整体性和归属感。

2.结合长吉图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

长吉图地区地处我国东北,东起长白山脉,西至松嫩平原,幅员辽阔,地貌多样,山、水、丘陵、平原相互交错,如果建设单纯的自行车及步行绿道并不适合,因此建议在建设区域绿道的过程中,将铁路、城际高铁、高速公路、省级公路、乡村公路等均纳入规划,丰富绿道网络的内容,实现各种道路形式都以“绿道网”核心理念为着眼点的立体化建设模式,以及多层次融合发展。

比如长春市可以利用原有道路网络建设城市观光自行车绿道;吉林市可以建设沿江环湖水系观光自行车绿道;长白山景区可以建设旅游探险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立体绿道;而整个区域内则可以建设城际高铁观光绿道。

3.适应长吉图地区的气候特征

长吉图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清爽,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冰雪严寒。在建设绿道网的过程中,要适应这一独特的气候特点,体现季节特色,不能模仿其他地区的绿道建设模式。比如珠三角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植物四季常青。而长吉图地区四季景色各异,因此在建设绿道网络时应顺应这一特点,充分体现春季万物生发、草长莺飞;夏季树荫蔽日、绿意盎然;秋季丰收时节、灿烂金黄;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季节变化特点。

比如,可以选择果树作为行道树,春季开花,夏季成荫,秋季结果,一个树种不同季节变化不同景观;还可以选择松柏等针叶树种,可以四季常青、不畏严寒;此外,可以选择具有彩色枝干或是秋冬季落叶落果迟的植物,在冬季起到景观美化作用。

四、结语

长吉图区域特色绿道网建设以绿色为纽带串联区域内的各个城市、乡村、历史名胜、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以及山川河流、平原丘陵等自然与人文的要件,使之共同发展。其将自然、城市、乡村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变过去以城市发展为核心,以物质发展为重点,要求自然去适应人的需求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而重塑城乡生态形象,使城市和乡村融入自然,重建城乡生态功能,在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安全。

因此,绿道网建设不仅是区域建设、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对全新的城乡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索,她适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崔阳.长白山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1期

[2]周亚琦 盛鸣. 深圳市绿道网规划专项解析.风景园林,2010年第5期

[3]周睿 武星宽. 生态武汉滨江绿道网的规划.科技信息(学术),2006年第11期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范文第3篇

“共生”最早由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德贝里在1897年提出,本意是指不同种类的一个或多个成员间的物质联系。这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领域,意指旅游资源相似、临近地域的竞争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一定的机制或模式相互作用,以达到多方共存和利益共享的目的。一般来说,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三个方面构成。三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所谓竞合模式,是指竞争背景下的合作,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而共生理论与竞合发展的共通之处都是为了竞争体(共生体)谋求最大共同利益在,以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国内众多学者基于生态位理论、博弈理论等对旅游竞合模式进行了研究。

旅游小镇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以旅游驱动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从旅游角度说,旅游小镇是一种新型业态,它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区和居民生活区高度统一,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全方位需求,它是政府、投资方、居民、游客四位一体的开发模式,融合了居住和旅游的双重空间。2005年,云南率先在全省推出60个旅游小镇,使得旅游业发展在更加微观的小城镇方面得以关注和成长。十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格局,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求摆脱以往以环境代价换取的城镇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原则,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而旅游小镇是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之一,是融合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多元化、特色化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选择。

本文所选的共生单元就是长白山西坡小城镇,根据其资源条件、知晓度、旅游设施与条件、距离等几方面条件进行竞合条件分析,并提出竞合发展建议。

一、长白山旅游业发展及西坡小城镇概况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名山,在全国乃至于东北亚地区享有盛誉。长白山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景区开发,旅游业开始起步。到2005年,长白山管理委员会成立,旅游业得以迅猛发展。目前,长白山景区接待游客从2005年的57万人次发展到2013年的153.77万人,占吉林省游客量的1.5%。长白山成为吉林省旅游业的龙头和增长极。

长白山景区西坡接待地位于松江河镇,伴随着万达集团2009年斥资230亿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长白山万达度假区俨然已经成为西坡最重要的接待地,并使得游客旅游形式发生了转变,观光游正在转向度假游,同时也给长白山西坡各县市带来了极好的旅游发展机遇,尤其是一些小城镇,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特色,借助长白山旅游影响力,促进各自旅游业发展。这里以长白山西坡抚松县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和谐共生的目标下,通过对条件较好的城镇进行旅游小镇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

抚松县辖11个镇、3个乡,分别是抚松镇、松江河镇、泉阳镇、露水河镇、仙人桥镇、万良镇、新屯子镇、东岗镇、漫江镇、北岗镇、兴参镇、兴隆乡、抽水乡、沿江乡(见图1)。目前,抚松县旅游业规划了三条路(长白山之路、人参之路、松花江之路)、三个区(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仙人桥温泉度假区、白山湖区)以及一个抚松新城的331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涉及到的乡镇有松江河镇、露水河镇、仙人桥镇、万良镇等。

伴随着长白山及全国旅游业如火如荼地进行,抚松县各乡镇旅游业也起步和发展,尤其是依托长白山的度假接待以及城县居民的近距离乡村旅游,使得诸多乡镇都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长白山西坡小城镇旅游共生条件分析

(一)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互补性

长白山西坡地势逐渐降低,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而境内多属于中低山,地貌类型多样、水系发达、植物类型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原生态保护较好。这样的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山地、森林、水体,依此发展的林业、特色养殖、渔业、绿色食品等产业具有区域性特点,在各乡镇普遍存在,形成了以生态资源为主线,以山、水、林、园、洞、雪、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

而除以上共同特征外,各城镇存在各自的资源特色和吸引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如表1所示,旅游资源具有特色的乡镇为泉阳镇、露水河镇、仙人桥镇、万良镇、漫江镇,而抚松镇、松江河镇为区域接待中心和长白山西坡接待地,其他各乡镇以农牧林业为主。

(二)地域临近性及交通便利性

距离和交通的便利程度会影响不同共生体之间的相互合作。长白山西坡各城镇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在于与长白山的距离,一方面是交通的便利程度。距离越近,联系越紧密;距离越远,相互作用阻力增大,联系相对松散。而交通路线可以改变心理通行距离,交通越便利,越有利于旅游者的进出。

从图2可以看出,距离长白山最近的是东岗镇、松江河镇、漫江镇、兴隆乡、抚松镇、泉阳镇,相对较远的是沿江乡、新屯子镇、万良镇、北岗镇、抽水乡、仙人桥镇、露水河镇、沿江乡。从区外交通看,长白山机场的运营大大缩短了长白山与国内外各地的距离,使交通不再是制约长白山旅游的因素;营抚高速、靖抚铁路、201国道的建设为沟通外界与长白山以及境内各主要乡镇提供了条件,公路、铁路、航空立体运行网络逐渐形成。而从内部交通看,松江河镇是一个交汇点,向北有泉阳镇、露水河镇,向西有兴隆乡、抚松镇,再向南为仙人桥镇,向北为万良镇。

(三)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条件

从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看,各乡镇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抚松镇作为县政府驻地,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最为完善;松江河镇镇区较为陈旧,但万达度假区引入了世界著名酒店,接待能力较强、档次较高;仙人桥镇、泉阳镇、露水河镇、万良镇作为较大城镇,接待设施较好;其他乡镇接待能力较差。

(四)长白山西坡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条件

游客出游方式从观光游转向度假游,使得游客在主要旅游地附近停留成为一种需要,也为长白山西坡小城镇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同时,旅游业向生态游、深度游、养生游、体验游、乡村游、休闲游的转变,刚好符合抚松县旅游资源的特色――生态。旅游业向着自助游、智能游方向转变,而抚松是全国旅游标准试点县,通过试点工作,提升智能化水平,可以增强游客体验。

2014年,伴随着东北亚多目的旅游中心的成立,图们江区域旅游合作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随着合作的推进,将有部分游客延伸进入长白山区域。长白山北坡高铁已经开始建设,北坡与西坡的铁路连接也在酝酿之中,北坡客源有可能进入西坡,为抚松各乡镇旅游发展带来契机。

吉林省大力发展长白山旅游――长白山文化挖掘等工作已经开始,在长白山西坡各城镇,历史文化积淀可以为相互连接提供联系脉络。

三、长白山西坡小城镇竞合发展建议

(一)确定旅游小镇类型,明确发展定位

如前所述,长白山西坡各小城镇旅游资源特色、距离及交通条件、设施条件、生态环境等各有差别。根据长白山西坡小城镇共生环境条件,对各乡镇中旅游业的地位进行确定,把各乡镇分为三种类型旅游小镇:旅游接待型、资源特色型、生态环境型。旅游接待型以松江河镇、抚松镇为主;资源特色型包括泉阳镇、露水河镇、仙人桥镇、万良镇、漫江镇;生态环境型包括新屯子镇、北岗镇、兴参镇、兴隆乡、抽水乡、沿江乡。(如表2所示)

(二)明确各小镇的形象定位

主题形象是小镇发展的核心与指引。在确立旅游小镇发展定位之后,应该对其主题形象进行明确。具有主题形象的小镇才能够形成吸引力,产生差异性,增强竞争力,实现竞合发展。同时,清晰的主题形象定位使旅游小镇更易感知,并衍生出美好想象和憧憬,有利于引导游客到小镇的游憩行为。综合长白山西坡各小城镇旅游发展条件,对旅游接待型和资源特色型旅游小镇进行初步形象定位,其初步策划如表3所示。

(三)根据各旅游小镇发展定位,制定建设方案

不同类型的旅游小镇,不同时期发展建设重点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类型的旅游小镇建设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建设重点以及如何进行建设,使小镇旅游业真正起到驱动作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小城镇发展建设。

对于旅游接待型小镇,重点进行旅游小镇标准制定。以松江河镇为例,应从生态性、国际性、宜居性、宜游性、持续性等方面选择指标,指导旅游小镇建设。

对于资源特色型小镇,重点进行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以泉阳镇为例,依托泉阳泉矿泉水、泉阳湖、湿地资源,主打水主题,对小镇进行主题化创意建设。

(四)积极改善配套设施

旅游小镇应实现“五线”入地工程,积极完成街巷道路的复古和硬化,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接待配套方面,要加强适量的宾馆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客栈、家庭旅馆、民俗旅馆和主题特色旅游的服务档次和水准。逐步形成高中低档结合的接待能力。

(五)整体营销与推广

借助长白山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借助万达集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通过各种节庆活动、会展活动,以区域整体形式进行宣传营销。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品牌栏目;传媒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52-01

长白山电视台是随着长白山保护开发的需要,随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成立而建成的新兴城市电视台。对于一个全新的城市媒体,摆在长白山电视人面前的是一张空白纸张,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如何打造自己的节目品牌,打造自己特有优势,吸引众多的本地受众,一直贯穿于长白山电视节目的定位与品牌塑造中。而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电视栏目,则成为长白山电视台整体节目构建的基础和原则。电视栏目是人类利用电子技术手段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满足生活、享受、发展的需要,诉诸人类视觉感知的精神产物。对于电视而言,为满足合适人和社会的需要,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栏目。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电视人已经从业务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得出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要吸引创造好的观众收视率,就需要电视栏目围绕不同的受众群体和需求层次进行的精确定位,创造好的品牌栏目,名牌栏目来塑造电视形象,从而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品牌栏目作为电视媒体的支柱产品,是电视从业人员一直的理想追求,品牌栏目如何办,怎样将它办好,就成为电视人攻克的难题,为广大受众服好务的课题。而对于资金来源、受众规模都远远低于其他大型主流媒体的城市电视台,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栏目,名牌栏目则是关系到自身发展关键所在。

资深电视媒体人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对于打造栏目,创建品牌都有一个共识:要想在激烈竞争的今天,能够坚实的把收视率牢牢的占据在自己的阵地上,我们就不能不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不断的审视“定位”的重要性。 定位――对于城市电视台则更趋向于自身发展的实际,定位准确与否,科学与否,也关系到是否能把自身的局限性变为一种特有的优势来发挥。

首先,定位要准 立足本地――城市电视台栏目的生存之需

一个栏目要想进行准确的定位,就需要确定自己所办栏目的风格,一定要及时的把握电视市场的风向标,确实知晓电视受众的各种需求。长白山电视台的《文化大讲堂》栏目就是顺应当地群众对长白山历史文化的了解的需求,以及作为旅游开发区电视节目为游客的服务的需求而精心创办而成的。《文化大讲堂》栏目,立足长白山文化,邀请知名的长白山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民俗专家进行知识讲座普及,配以生动的解说与画面,使节目形式生动有趣,可看性,实用性强,受了观众及游客的普遍欢迎。

《文化大讲堂》栏目的市场定位是以社会效益为前提,进而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文化大讲堂》寻找到了两种效益的契合点,最终谋求到二者合得之利。《文化大讲堂》栏目在创办初期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以普及文化知识为己任。因为一个新办栏目首先要经受观众考验,形成最终的影响力,才能最终有资格谈及经济效益。为此《文化大讲堂》的前期定位的准确,为后期市场效益积聚了大量的市场化的人气。也使《文化大讲堂》在形成品牌效应后,得以进一步成功开发了与文化相关的商业化运作。

“电视最显著的特点是观众的市场越来越细分,而且将目标受众定位于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落。顾客是商品的上帝。那么在电视市场里,就可以说,受众是电视栏目的上帝”。《文化大讲堂》在开办栏目过程中,明确了受众定位,对受众群体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根据他们的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兴趣爱好、观赏口味等进行了市场细分化,从而确定出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爱好传统文化的本地群众和游客为栏目经常性的受众群。为有针对性的做好节目内容打下了基础。

其次,以鲜明的栏目个性形成名牌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大讲堂》 栏目组在筹备初期,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电视栏目富有个性而又风格独特。在确定电视编导、主持人的人选过程中,注重他们个性特征和个性风格,为打造一个个风格独特的电视栏目精选人才。而作为一档文化类栏目,《文化大讲堂》更是将电视栏目应具有的文化特质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而由于这些个性特征的集中运用,使《文化大讲堂》栏目,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

对于管理者来说,我们深知对于编导来说,在任何条件下,编导的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在文化的不断积淀,艺术感知能力的不断加强,行为见解的不断超脱之后才爆发出来的。一档栏目只具有创作激情,又勤于思考,善于思索,勇于探索的电视编导群体,跨越思维定式和行业局限,谋求个性化的突破,才能使栏目短时间内成为一档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精品栏目,而城市电视台在这方面则更应该加强编导创造力的引导和开发,在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编导前提下,要注重原有力量和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培训,多走出去看看,学学,在看和学的过程中,感受优秀编导团队的应具备的素质。

同样,栏目主持人的个性也决定了一个栏目的风格与特点。与其他媒介人物不同, 栏目主持人是节目的主体、灵魂,因而具有特有的特性。“一个电视栏目也因为主持人的个性风格而形成了栏目的个性化特征。如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毕福剑主持的《星光大道》等。他们通过自身的语言、情感、形体风格,在荧屏上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吸引众多的电视观众。而城市电视台打造品牌栏目也要注重对主持人的挑选和培养,栏目主持人要深入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依照栏目定位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适应栏目受众欢闻乐见的风格。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为栏目发展提供动力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范文第5篇

吉林市地区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其中包括了满族文化、乌拉文化等,也包括长白山、松花湖以及雾凇岛等。除了具有上述中的多种优势,旅游产业发展也开始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力图从吃住行等多个方面进行发展。多元文化需求是当代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因此,满足多种需求,发展资源优势,建立多元文化网成为了关键。实现上述中内容的结合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的需求,促使旅客能够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如何对多元文化与旅游产生相结合,实现吉林市旅游文化产业链建设是本文当中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对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有助于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增长。并对更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更是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提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管家玩。在我国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行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促进形成全新旅游开发增长点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多元文化与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但是这个过程中旅游行业本身受到资源约束条件的影响,同时内外环境压力较大,旅游形式相对单一等因素制约,造成了旅游行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充分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吉林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吉林目前拥有满族人人口数量超过百万人,并设有满族自治县乡、村众多。满族文化也是其先人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包括了语言、服饰、民俗以及宗教等。其中包括了四平的伊通县、吉林市乌拉街等均具有鲜明代表性。

作为吉林市地区的天然优势产业,旅游产业成为了吉林市的支柱性产业。该地区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包括长白山、雾凇岛以及松花湖等旅游产业的开发,能够在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开发方面享受到许多先天优势。

结合对吉林地区旅游景点发展情况的了解,本文对典型景点的旅游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对100位旅游者的调查了解情况如下。

基于对上述中数据了解可以发现,2015年在雾凇岛等四个旅游地区当中旅游的人数相对2014年出现明显增多。这项数据表现出了现代人们在旅游出行方面的需求开始增加,人们希望到户外参加活动,并缓解来自生活与工作方面的压力。前往长白山以及松花湖两个旅游景点的人数最多,前往乌拉街旅游的人数相对最少,从这项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因为在实际宣传的过程中吉林地区侧重对长白山以及松花湖等的旅游景点进行宣传,乌拉街等的旅游宣传相对较少,且并没有能够充分结合乌拉街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乌拉街这样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未能够得到良好开发。吉林地区开发的特色旅游资源与产业就是以长白山为主,并通过结合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相结合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产业链条,能够有效提升游客比重。

乌拉古镇属于满族文化遗产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乌拉的满语含义是“江”,明朝中期海西女贞崛起,扈伦四部中的乌拉部建立了乌拉王国,并在乌拉街建立了都城。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之后,将此地奉为“本朝发祥之圣地”。

三、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有效建议

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链,是推进旅游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与建设力度都不足,西方诸多发达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其生产总值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0%,而我国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在“十二五”战略规划下,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成为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创建旅游产业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实现横纵融合的旅游文化产业链

建立复合型特征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也就是实现多元文化特征的内部链,这就更加需要各项要素都能够共同服务于旅游产业,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各项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通过建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旅游文化产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乃至环境与文化效益上的和谐统一。

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形成合作,满足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支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生态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属于两大产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主要条件,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则是灵魂与关键。产业联动发展,实现多元文化联动建设,更加应当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

(二)以文化为载体,实现对资源的高附加值开发

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对文化的开发,旅游作为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化产业需要转变思路,并改进对传统产品开发上的模式,积极引入全新意识下的产品与模式。根据市场导向与需求情况确定开发的策略与模式。文化发展也应当随之进行调整。例如在推广人参、鹿茸等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药用价值进行国际化的推广,例如需要进行翻译,并将产品翻译成为英文、日文等语言,让产品能够进入到国际市场当中。

针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并合理开发,例如对古城、房舍、祭祀场地以及服饰等。确定满足文化传承人,形成满足民俗村,开发满足饮食,开发美食街,通过最大限度开发与保留民族文化的方式使各种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能够得到开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两大产业之间的结合,窥探到市场的竞争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需求特征,促进文化产业可以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储备

满足文化旅游想要能够上线则需要引进与培养专业性人才,并从文化学、民俗学以及满族文化角度进行建设。

我国在努力开发旅游产业与多元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为此,就需要能够更进一步的提升对文化旅游人才方面的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的持续性发展。这样可以促使吉林地区的旅游文化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并能够开辟出具有全新价值的旅游发展道路。

四、结语

相关期刊更多

长白学刊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

吉林林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林业厅;吉林省林学会